德育与班级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

1、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所谓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所谓思想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谓政治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2.间接道德教育:主要指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无论间接道德教育还是直接道德教学,都包含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意图和努力。

思考题:

1、德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所谓大德育的概念,是既包含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当然很重要的也包含道德教育。那么大德育的内核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

(1)德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即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实践。

(2)德育教育应该是真实的教育。教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

(3)德育教育要有时代性。总之,德育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是一个领域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内容。它需要人性化的理解,需要用心灵去体验、用智慧去开拓、用热情去点燃、用行动去实践,每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用心做好。

2、结合实际分析直接道德教学的利与弊。

(1)积极作用:就方式和方法而言,直接的道德教学几乎完全模仿学科教学。所不同的是,直接的道德教学涉及的德目相当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这是其它学科教学所不能及的。设立单独的道德课,进行直接的道德教学,在实施德育上存在若干优点。见《当代教育学》P225-226。

(2)不足之处:直接的道德教学方法都是非常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有赖于教师对人类道德事务的深刻理解,有赖于教学方法上的专业培训。传统的道德课的教师确实未必比品德高尚的普通劳动者更有资格教道德,品德高尚者也未必有能力培养人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能力。因此,直接道德教学的问题不在于它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形成一套专门方法,并使道德课教师掌握它们。

3、说服、示范、道德讨论、角色扮演的教育功能。

(1)说服法运用的手段主要是语言,在教育过程中言语的运用重在说服力。

(2)示范法运用的手段主要是榜样,榜样的示范重在感染力。

(3)道德讨论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经学生集体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则,有助于学生个体态度的改变。它们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承担了执行规定的责任,因而对学生个体会产生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随学生觉察到的集体意见一致程度的提高而增强。

(4)角色扮演就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向学生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情境,通过人际或社会互动情境,再现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它使学生以参与者或观察者的身份,卷入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又成了学生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

4、试论学科教学的德育机制。

1)渗透在教材中的道德影响: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课程价值观;

2)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3)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4)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5、德育实效的内涵

1)实效是指一个阶段内德育工作的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度与完成率。凡符合德育目标任务的有价值的、有效度的信息和事实依据,都可视为“德育实效”。

2)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3)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工作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度与完成率。它包括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率两个方面。德育效果是指在一个德育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德育效果可分为三种类型:正效果型、零效果型和负效果型。

4)德育的实效实质上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

5)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是指在学校德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出来的教育者以自己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品德发生变化并使之符合自己目的的特性。

6、德育低效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实际分析提高德育实效的对策有哪些?

1)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2)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①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一个潜在假设是,学校德育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必将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但这一假设往往忽视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转化过程。②德育实效低下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使既有的道德教育内容受到现实行为方

式与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德性的培育,而忽略了制度教化这一道德教育的本源形式。③道德教育中缺乏道德对个体需求满足的理性分析以及没有把道德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思维、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有效整合起来,是影响高校道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④德育实效低下是因为没有注重学生实际。⑤德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内容“假、大、空”;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虚而不实;一刀切,不分层次,不讲“序”;呆板、枯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太简单,或是硬性灌输,或是简单训斥,甚至讽刺挖苦,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⑥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德育的冲击不可低估;教育内部某些工作弊端的严重性、危害性: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侵入了教育这块圣洁的土地,是德育负效应的典型表现;教育中搞形式主义,其结果只能是低效应、零效应;部分教师师德不佳,影响德育效果;应试教育“分数第一”的育人导向依然钳制学校的全面工作,德育尚未真正到位。⑦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德育内容呈现方式单调,缺乏情景性;德育内容注重超越性,忽视其适应性。⑧德育丧失生活的基础;市场的泛化造成德育内容的失范;德育科学化产生的负面影响。⑨我国道德教育之所以难以走出困境,就德育工作自身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存在于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中,而在于我们对道德内涵认识错位。我国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承认合理利己的合理性。⑩当代德育实效性低靡的原因,是知德分离、智德分离。在这种分离状态下,德育变成被割裂的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生命、灵魂的统领性东西了。从深层看,缺乏情感性是现行德育的机能性缺陷。现行德育并没有把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

3)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对策

一要以人为本,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推理的技能和能力且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反省探究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念,德育实践应从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出发,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二要加强与现代生活相联系。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景中,道德教育不可能是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从道德理性能力出发的德育是一种思维的、割裂的知性德育。而从生活出发的德育,或者说以生活为起点的德育不是将德育消解在生活里,而是以生活为依托,以儿童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自己的切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