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形成基础与发展动力

合集下载

试述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分析世界经济的特点与矛盾

试述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分析世界经济的特点与矛盾

试述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分析世界经济的特点与矛盾。

(一)世界经济的萌芽阶段(1492年新大陆发现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前)世界经济是随着国际分工萌芽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国际分工萌芽产生的决定因素:①地理大发现;②殖民地开拓。

早期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英国、葡萄牙等殖民地宗主国生产工业品,殖民地生产农产品,然后相互交换。

通过殖民主义的掠夺和暴力,西欧资本主义列强攫取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世界市场,其代价是殖民地人民的大量死亡和殖民地经济的萎缩与崩溃。

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和国际生产关系并不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赤裸裸的暴力和掠夺的基础上,它只是为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7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年代欧洲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日本、俄国:先后开始这一过程,并在19世纪60-70年代完成。

资本主义通过产业革命,创造了比封建生产方式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差不多整个19世纪,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资本主义真正统治了世界。

产业革命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大为增强。

恩格斯说,只是到了工业革命创造了铁路和远洋轮船以后,才把以前只是“潜在的”世界市场变成了现实的世界市场。

这时,国际贸易迅速地扩大了。

19世纪60-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通过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把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

这样,由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扩散所带动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上标志着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

”世界经济初步形成的表现:生产的世界性:发达工业国家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DHY)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DHY)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开课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World Economics 适用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属性:专业拓展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计划32学时编写人:杨洹审核人: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立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本课程是站在全球经济的整体上对以国家/地区间经济关系构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的考察和研究,其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世界经济的资源分布、市场结构、运行机制、交易制度、发展趋势、国家/地区经济体制特征和利益分配格局有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从而能够对发生的世界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提高在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和决策能力。

从专业课程体系来讲,本课程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起拓展和深化作用的课程。

在这里需要专门指出的是,《世界经济学》这门学科基本上是由我国的经济学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前是西方《国际经济学》的替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学的国际化,使之成为非主流经济学。

由于《世界经济学》当前还没有建立起来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国际上主流经济学没有这门学科,也没有类似的世界经济学的专著,所以主要参考国内的世界经济学研究成果和教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世界经济是个体、国家/地区经济体和国家/地区间经济关系构成的动态整体,国际贸易既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国际经济活动,既受制于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又对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作用。

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原理和发展状况,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教育毕业生,从事国际贸易职业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1、基本思路根据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经济的形成基础与发展动力、主要国家经济特征与国际经济地位、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中的全球性问题、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等几个大的方面。

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

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

感谢观看
《世界经济学--理论·机制·格局》是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杜厚文、 朱立南。
参考资料:世界经济大趋势研究:21世纪中国东亚与世界
《世界经济大趋势研究21世纪中国东亚与世界》是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参考资料:世界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是 2008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哪些
名词解释: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曹永峰。
内容介绍
世界经济这一学科的研究内容不同于国内经济,其运行规成与发展。包括世界 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世界经济的动力、世界 经济形成的过程、世界经济不同发展 阶段的特征、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等。
方法/步骤
⑤全球性问题。包括世界生产力布局、 世界经济结构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注意事项
对世界经济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客观依据,为国家建设提供可资借 鉴的国外经验和教训
参考资料:世界经济概论
《世界经济概论》是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参考资料:世界经济学--理论·机制·格局
方法/步骤
②世界经济的联结纽带。包括国际 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等。
方法/步骤
③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包括世界经 济的传导、世界经济的协调等。
方法/步骤
④国别(地区)经济。包括不同经济 制度、不同体制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 发展过程、经济特征、比较与等。

第1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

第1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所谓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与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 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为了推动欧洲经济恢复和强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 美国在对西欧、日本以及亚非拉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政治 控制的同时,对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遏 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挑起两极对峙。为了应对美国在 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霸权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在社会主义国 家内部签订贸易协定和双边条约,并在1949年年初成立了 “经济互助委员会” 。至此,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资 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并行和对峙为基本特征的两极 格局形成,世界被人为地划分成两大部分,形成了两个平 行的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的格局。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1.结构性经济失衡加剧 2.失业率居高不下 3.贫富差距扩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 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 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从当代资本主 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 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资本 雇佣劳动的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 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措施暂时缓 和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矛盾和危机产生 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仍将是充满矛盾、冲突、波 动和危机的过程。
3.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学概论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学概论

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货币政策不一二、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三、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四、通货膨胀压力显现结合主要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说明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章第一节二-第三四段+最后一段第二讲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基础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计划(Commandconomy),或计划,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分配以及产品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体制都依赖政府的,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 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和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所引导。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资源的配置方式。

在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上,市场将会透过和服务的产生复杂的相互,进而达成的效果混合经济混合经济体系是指混合了传统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系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体系以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有机整体,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

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济学理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亚当斯密1个人主义:经济体制之建构,应以保障个人之生存及发展为原则。

因为每个人若能充分发展自我,则社会整体也将获得进步。

2财产私有制:就是主张私人有权拥有及支配自己的财富。

因为如此才能使个人充分发展,同时促进文明的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第一章 导论

《世界经济概论》第一章 导论

政治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
a、政治经济学以人类各种不同 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世界经济
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生 形成关系后的世界生产关系为主要对
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象;
b、在研究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 对世界经济整体内部关系进行分析。 时不考虑国内和国外的区分,以 一 将种其类本型质的和国规家律为上典升型 为进 一行 般剖 和析 普,理论抽象层次较低、应用性较强 遍的本质和规律。
另外,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劳动的职能和范围。 劳动资料变革的趋势是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2)劳动对象的变革。
由天然材料到各种金属材料,再到橡胶、树脂、塑料和化 学纤维等新型材料。
每一种材料的变革都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兴起。例如钢铁工 业和化学工业等。
由于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材 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微观层次。
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科学技术 - 第一位的、根本性的 2、资本的扩张性 3、体制创新
什么是科技革命?
科学 - 认识客观世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技术 - 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科学革命
技术革命
科技革命
产业革命
3次伟大的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 - 18世纪中叶
背景 - 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 起点 - 纺织机械的变革 标志 - 蒸气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2、第二次科技革命 -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80%以上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即指围绕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在社会生产和再 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 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长。

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形成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连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国际经济交往,但只是偶然的、个别的、局部的现象,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的形成发轫于18世纪中叶。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法、美德等欧洲国家相继发生并完成了以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动力和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大幅增长,而且引起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扩大了国际商品流通,社会分工也日益超越了一国的范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胜利。

生产力的懵懂和世界市场的扩大,把各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范围,这就是初步了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工业从农业中彻底分离出来,工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新的生产部门不断出现。

大规模专门化生产要求社会分工超越民族经济的狭窄范围,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原料和市场的需要。

于是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过去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分离和对立状况,开始在更大规模和世界内再现出来,形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生产的中心,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则成为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各车商品交换关系和世界市场随之出现。

此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国际分工伯懵懂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倾向也随之出现。

它是国际商品流通广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世界货币的出现又大大地使得了国际商品流通,扩大了国际贸易规模,密切了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更大发展,一系列重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等迅速成长,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比重急剧增加。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引言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基础,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技术和全球化等角度,探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欧洲。

当时,商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城市的繁荣,从而催生了现代资本主义。

这种体系下,商品交换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市场开始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逐渐形成的资本主义机制带动了产业革命的爆发,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

三、技术进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改变了生产方式和交通方式。

从蒸汽机到机器工具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业化的推进,有力支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向更高层次的演进。

四、资源配置与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

20世纪以后,国际贸易快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兴起以及金融市场的融合,使得不同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变得更加高效,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也更加自由。

全球化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问题。

五、趋势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着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一方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对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某些领域甚至引发了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经济不平等的问题,需要寻找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六、结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商业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是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根本驱动力。

技术的进步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高效的生产方式和全球化的趋势。

然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世界经济被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条件下,国际分工总 是要成为国际资本用来控制和剥削其他国家的途径和工具。
第二节 世 界 市 场
一、世界市场的内涵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一、世界市场的内涵
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 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 的结果。因此,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垂直型分工 :
➢ 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与劳动密集型工序之间 的分工;
➢ 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零部件与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 产之间的分工;
➢ 设计与制造的分工,即发达国家从事产品的研究与开 发,而发展中国家则从事产品的制造与加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中的上游国家和下游国家:
➢上游国家:主要是进口原材料,生产和出口具有较高技术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深化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而社会经济条 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际分工产生的 最终决定因素,即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 生产力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垂 直 型 分 工 (二)水 平 型 分 工 (三)混 合 型 分 工
水平和附加价值的工业制成品;
➢下游国家:主要为上游国家提供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较低
的初级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原料等,进口工业制成品。
(二)水平型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或相近的相同
国家或地区之间在工业制成品上的国际分工。
产业间分工 产业内分工
产品内分工
产业间分工: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 (二)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
萌芽阶段: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前。 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扩大(从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 岸)——手工业到工厂手工业的转变——以自然条件为基础 的初步的国际分工。
(一)垂直型分工 传统意义的垂直型分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垂直型分工
早期的垂直型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在制造
业与农矿业或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
➢第一次工业革命塑造了19世纪的国际分工,即英国作为 工业的太阳与广大农业和原料附庸国之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垂直分工反映了双方在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悬殊 差距,因而在分工形式上呈垂直型、纵向型。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资本输出的加强,国际分工进一 步发展,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其标志: ➢ 多边贸易及支付体系的形成; ➢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 ➢ 统一的国际贸易法律和贸易惯例的产生;
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 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是提高 经济效率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
第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总是围绕着生产力发展 水平高的国家运转的,那些只具备资源优势却不具备技术 优势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和国土面积等等,即资源禀赋。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技 术水平、产业结构、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等。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和国土 面积等等,即资源禀赋。
首先,自然条件的差别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 (可能性)。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 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 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自然条件的差 别会造成不同国家生产产品和生产领域的差别。
产业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
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在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 或价格上有所差异,从而产生国际分工和交换。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例如:对于拖拉机,美国着重 发展大功率的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英国发展中型轮式拖拉机;德国 生产小功率的轮式拖拉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末—19世纪 70年代初
世界市场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 国际分工体系建立:使原本分散的国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的存在;
➢ 机器大工业体系的建立:世界市场商品结构的变化; 世界市场价格机制的变化。
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深化阶段: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
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计算机、航天工业)—— 再
一次解放生产力——促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主要表现在: ➢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间分工不断削弱,而工业部门内部 的行业分工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发展为行业内部产品专业化为 基础的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例如:在喷气式飞机、原子能发电 站、电子计算机、汽车、电视机等大批量生产时所需的各种零、配件或
部件往往在不同国家中进行专业化生产。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例如,德国“拜耳”公司以它所生产的中 间产品提供给世界各地上万家的化工厂,制造各种化学成品。
(3)产品内分工:是区分传统产业间、产业内分工 的一种新型国际分工类型,基本涵义是某种产品生产 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在空间上分散化地展开 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其中的“产品”指最终产 品或资本品;“生产过程”既可以比较狭义地理解为 包括若干加工工序环节的制造过程,也可以广义理解 为“从原料到消费者”、包含产品设计、品牌管理、 制造、流通等环节的大“生产”概念。
第一篇 世界经济的形成 基础与发展动力
第一章 国际分工、世界 市场与科技革命
1
第一章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科技革命
第一节 国 际 分 工 第二节 世 界 市 场 第三节 科技革命
第一节 国 际 分 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 所或领域;
从广义上说,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各种交换关系的总 和(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世界 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注意:
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狭义到广义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最初含义:指世界商品市场,因为在资本主义商 品经济发展初期,世界流通领域只限于商品的国际交换。
➢各国生产要素的交换总是有相当大的部分局限在国内范 围,并不进入世界市场。进入世界市场的只是各国进入国际
交换的部分;不进入国际交换的部分,不是世界市场的组成 部分。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市场的萌芽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新发展
世界市场的萌芽:15世纪—18世纪60年代
第一,产品内分工概念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当代世界经济中 某些特征性。
第二,产品内分工概念对空前活跃的当代管理实践创新具 有理论解释作用,有可能为经济学和管理学提供一个对话沟通 的平台。
第三,产品内分工概念对于当代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实践 和经验具有解释作用。
第四,利用产品内分工国际环境谋求自身经济发展,是 中国过去20 多年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因而产 品内分工概念和分析框架,对解读我国当代经济开放成长内 在机理和规律具有启示意义。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区域性国际市场逐渐扩 大完善,最终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的过程:
➢ 15世纪,以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城市为中心而形成的
区域性市场:地中海贸易区,波罗的海贸易区,不列颠贸易 区等;
➢ 从16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重商主
义政策的推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有相对封闭的 区域性市场,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早期世界市场。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以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也 取得了新的发展;
➢国际分工从有形的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向服务部门扩展;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成为一种新的 国际分工组织形式。
(二)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
注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时代)——生产力进一步 发展(电力、汽车制造、钢铁、石化等重工业的发展)——处 于国际分工中心的欧美先进国家间形成了工业品专业化生产的 国际分工。
注意: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成为
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即 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 劳动分工,它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 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制约和影响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
混合型分工:指一个国家既参与垂直型分工又参与水
平型分工。
德国是混合型分工的典型代表。它对发展中国家是“垂直 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 国家则是“水平型”的。严格意义上讲,当代国际分工体系 中,完全属于垂直型分工或水平型分工的国家几乎是不存 在的,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既存在垂直型分工,也存在水平 型分工。
分工。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 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 异。因此,各类工业 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 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 的产品,从而提高各自的经济福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