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_湘行_散文的生命观解读 (1)

合集下载

《生命》沈从文

《生命》沈从文

《生命》沈从文【作者简介】本书提炼的散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

此外,每一篇散文更是加入了编者的心路花语,与读者分享。

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管中窥豹,领略中外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的一笔。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品有《边城》、《中国丝绸图案》等。

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

……有什么人能用绿竹作弓矢,射入云空,永不落下?我之想象,犹如长箭,向云空射去,去即不返。

长箭所注,在碧蓝而明静之广大虚空。

明智者若善用其明智,即可从此云空中,读示一小文,文中有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

无著者姓名。

无年月。

无故事。

无……然而内容极柔美。

虚空静寂,读者灵魂中如有音乐。

虚空明蓝,读者灵魂上却光明净洁。

大门前石板路有一个斜坡,坡上有绿树成行,长干弱枝,翠叶积叠,如翠等,如羽葆,如旗帜。

常有山灵,秀腰白齿,往来其间。

遇之者即喑哑。

爱能使人喑哑——一种语言歌呼之死亡。

“爱与死为邻”。

然抽象的爱,亦可使人超生。

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

至如阉寺性的人,实无所爱,对国家,貌作热诚,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情感,对理想,异常吓怕。

也娶妻生子,治学问教书,做官开会,然而精神状态上始终是个阉人。

与阉人说此,当然无从了解。

夜梦极可怪。

见一淡绿百合花,颈弱而花柔,花身略有斑点青渍,倚立门边微微动摇。

在不可知的地方好像有极熟悉的声音在招呼:“你看看好,应当有一粒星子在花中。

仔细看看。

”于是伸手触之。

花微抖,如有所怯。

亦复微笑,如有所恃。

因轻轻摇触那个花柄,花蒂,花瓣。

近花处几片叶子全落了。

如闻叹息,低而分明。

雷雨刚过。

醒来后闻远处有狗吠,吠声如豹。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沈从文《湘行散记》是一部描述湖南农村生活的散文集,也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湖南走访农村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其中包括了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历史传说等内容。

这本书以纯真、自然、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湖南农村生活的图景,让人们深刻地了解了湘土的人文风景。

读完《湘行散记》感到非常的震撼和感动。

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文学才华,让人们看到了湖南乡村的各种展现。

书中记载了许多山川河流的风景,且轻描淡写地写出了一幅自然、宁静、和谐的画面,就像琴声的悦耳,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真谛,更能够感受到沈从文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另外,书中还记录了当地人的生活、风俗和历史文化,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沈从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湖南。

此次阅读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

文学就是人们用文字、语言等工具,通过表达情感、思想和灵魂,来为人们营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沈从文则巧妙地利用文学,将湖南的文化、历史和风俗等元素化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而让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到并理解了湖南的文化,更是认识到我们国家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阅读本书时,我还有深刻的感受。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现代人往往追求更快更好,看似大有可能撕裂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然而,沈从文以他深邃的洞察力,走进了湖南农村,倾听并记录了大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这种宁静深刻的生活让人感到无比的恬静。

人类因为生活在地球上,也因而与大自然有着不可分的关联,这件事不言自明。

本书通过作者对大自然和人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湖南。

总之,沈从文《湘行散记》立意高超,文字意境深沉,书中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读者深深地爱上了湖南的自然风光。

读完这本书,常思张旭《秋兴八首》的诗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自逍遥。

”感叹人类的文化底蕴的震撼之情从不止步于诗词古籍。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我对沈从文散文的赏析笔记:1.自然与人生的融合沈从文的散文中,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他以自然为背景,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时将自然的美妙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湘行散记》中,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然风光。

同时,他也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独特的艺术风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场景。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在描写自然时,他善于抓住自然中最细微的变化和最动人的瞬间,展现出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描写人生时,他善于通过平凡的细节展现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沈从文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对故乡人民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同时,他也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死亡的探讨,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和生命是永恒的主题,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4.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和对苗族文化的描述,展现了湖南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和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8篇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8篇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8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既然这样,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篇1沈从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文物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

他的代表作有《边城》、《湘西》、《长河》等。

使他成为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生活经历丰富,阅历坎坷,早年从军,后任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名校。

同时,他在历史考古学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晚年完成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中国的物质文化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沈从文的情感:想必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情感故事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自从在吴淞中国公学任教以来,她就爱上了她的学生张兆和女士。

张嘉思小姐出身名门,家境不错,修养很高。

沈老师完全沉浸在对的爱中,爱得不深,心不诚。

最后,在沈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张感动了,终于成了一个好故事。

《湘行散记》他的书:沈先生基本情况介绍在前面,网上随处可见,也不是很难拿到。

我一直很佩服沈老师,读过他的很多话。

还包括这本书,以一些感想和几百字作为阅读和推荐的理由。

沈老师是湘西凤凰人,对我来说其实是个很神秘的地方。

这本书是他一路回到湘西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这本书里的文字真诚而简洁。

很多词用的贴近生活,代入感很强。

人物刻画细致深刻,人物形象突出。

只写了几笔,文字鲜明的个性特征就在页面上。

沿途的风景描写清新独特,仿佛置身其中。

整部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既表现了湘西的文化地理特征,又表达了对家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情感和焦虑。

沈送给我们一张云飞毯,带我们领略了湘西的美景。

“我走过很多路,走过很多桥,见过很多云,喝过很多种酒,但我只爱一个刚刚最好的年纪。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篇2一颗诚心、一支笔。

最干净的文字,最纯美的湘西。

——题记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

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后感(通用40篇)

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后感(通用40篇)

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后感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后感(通用4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后感篇1读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后,我对湘西有了更多的了解。

虽然我从未去过湘西,但却在书中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对湘西的了解甚微。

在我眼中,湘西是一个充斥着原始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神奇的巫术、蛊毒、赶尸术等,神秘莫测,奇幻怪诞。

在地理书上接触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矿产丰富。

有人说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时候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在现代的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湘西的生产,建设,教育,文化还是远远落后的。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记录着他在船上的所见所闻,他由武陵过桃源时,了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渔夫,但是却戴着一顶价值昂贵的帽子,这是能引起了妇女们的注一件稀罕物。

我对这个的印象较为深刻,他是一个粗俗中又带着些优雅的渔夫,很有特色。

这个戴着水獭皮帽子的对一切满不在乎,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但他却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

虽然这个水獭皮帽子仅三十五,但是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是让我觉得值得关注的。

在《湘西散记》中,引起我的关注的还有那些水手和妓女。

水手们不畏惧生死的精神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常年漂泊在外的让人不禁黯然,离开人,在江河上与水共生。

他们常年在外头漂泊,缺乏寄托,便对吊脚楼上的妓女产生了深深的情意。

在第五章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中,我看到了那位水手和那位妇人的,这是让人却又感叹的一段相遇。

水手和妇人纠缠之后,在妇人的身上,水手得到了感情的抚慰,妇人亦是如此,或许他们从此便无法再次遇见了。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7篇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7篇

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7篇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篇1《湘行散记》这一个题目令我沉思,作者沈从文到底会为我们呈现出怎么样的画风。

是忧伤的?是愉悦的?先从沈从文开始吧!他从小本是出征在他十几岁的那年,他离开家乡,远去北京,开始文学创作,而《湘行散记》便是沈从文在故乡湘西的回忆,以及时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在这本书中,其中的一篇——《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这一章节故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从中我了解到了水手宋宋和牛保在每天只有一角多元的情况下,仍然冒着危险去工作。

在冬日三九,天就算很冷,可如果船遇险了,水手们照样往下跳,就算河水再凶猛可他们也会冲着一线生机去挽回。

对他们拥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勇气与努力,而住在吊脚楼的妇人,因嫁的丈夫因出海死去,而沦落为妓女,她明明可以改嫁。

但她没有,而是去努力赚钱,浪费自己的青春未尽自己的微小之力来济救自己的家庭。

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以及对家庭的希望。

(可以再升华到他们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上去,更有高度) 每次读到这一章节,总有所感悟,却又不知自己为什么感动。

再想一想自己现在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伸手,每次吃东西都十分浪费,而在我们这么幸福享受的同时,又有绝大数人在为生活,为自己,为家庭而奋斗。

而我们也无力为他们做些什么。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曾提到一句话:“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是这样子的,在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像沦落的妇人一样,永远保留那份爱的希望!沈从文《湘行散记》读后感篇2在读《湘行散记》之前,我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

沈从文从小便投身队伍,随军队碾转川黔湘边境。

他从小便吃过苦,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在队伍的解救后,便因为对文学的爱好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写过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想着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强调“爱最后。

”他把生活当作生命宝匣,学会
经营生命回报更多爱。

他认为,爱才是人生旅程最好的导向,而把生
命运用到最好的位置只有爱能实现。

他认为,这种活出爱的生活才能
真正让人们体味到生活的全部美好。

沈从文提出,如果缺乏爱,那么生命就会变得无趣乏味:如果爱的能
量不够,就不能找出这个世界的真实样子,就不能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也就不能把生活发挥到最大的效用。

为此,沈从文呼吁人们要勇
敢地活出爱,把生命贴合到最好的位置,这样才能活出最精彩的生命,发挥出生命的最大效用。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作者:董筱琳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32期摘要: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大都围绕“生命”二字展开。

作者站在“乡下人”的叙事立场,多层面对生命进行关注。

本文试从“乡下人”的角度出发,用生命之美和生命之忧两个方面来理解沈从文的生命观。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生命观;“乡下人”一、“乡下人”身份所形成的生命观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详细而生动的再现了他青少年时期人生经历、遭遇。

家道中落,被迫停学入伍,过早面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使他的“生命”意识觉醒起来。

广泛接触并认识了湘西的山山水水、生死哀乐、贩夫走卒等三教九流的下层群众。

一定意义上,反倒形成并很好的保存了沈从文精神上的原初状态不被现代文化污染。

此外,因为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所以表现在作品中既有对湘西世界里单纯、野性的人性美的颂扬;同时也渗透了对湘西世界愚昧、无知的担忧和对都市文明衰落的悲哀。

由此,沈从文的生命观体现在作品中便具有了多样、多元的特征。

沈从文对生命问题的思索由来已久。

在他游历于城市与乡村的人生体验中,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类未来的关注,他将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人的生命本体:生命。

他笔下人物的“生命”不是日常生活琐碎衣食住行,而是来源于内心,一种原始的人性但又摒弃了野蛮成分的自然生命力。

也就是说:人不为物质、金钱、权势所左右,这样一种人性皈依自然的生命存在形式,正是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要表现的生命理想。

二、沈从文生命观的表现(一)生命之美湘西自然的美,让沈从文初步领悟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湘西世界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翠翠、夭夭、等真善美的女性形象,具有血性和活力的男性形象以及湘西的民俗风物等等。

都表现出沈从文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原始状态下的生命之美的赞扬。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玻璃般澄静透明的画面。

比如:《边城》中的翠翠与老船工在青山绿水的渡口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过着单纯而平静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39卷第5期,Sep.,2009,Vol.39,No.5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收稿日期:200821221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09JK034);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9X078);陕西教育学院资助项目(09KJ016) 作者简介:李谫博,男,陕西商南人,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沈从文“湘行”散文的生命观解读

李谫博(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陕西西安 710061)摘 要:通过文本细读方法,解读沈从文的“湘行”类散文,感悟他独特的生命观。沈从文“湘行”类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之作。较之其乡土小说,散文更加凸显沈从文生命体验的感悟和认知。沈从文文学的总体思想是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命观念,在散文中体现这种观念的主要话语要素是生命、水、自然、美、神巫。关键词:湘行散文;自然生命;生命之美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9)0520106204

沈从文的“湘行”类散文,主要指完成于上世纪30年代的乡土散文,包括《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湘西》等,稍放宽视野还可加上《从文自传》一本。和其乡土小说一样,这些散文基本上是“学习用笔比较成熟,也是我一生生命力最旺盛的那几年”[1](P387)所作,是沈从文思想、人格个性和文学风格的高度统一和凝结,尤其是湘西自然山水所孕育的地域文化而赋予他的自然人性是其生命观的直接放射。阅读沈从文当从散文入眼,即或不能,也当以散文收束,这是由于其散文在其创作整体格局中的特别的意义所决定的。沈从文的散文是他对湘西乡土情愫物感、人事咏叹的集合,是他对自然人事的态度、判断以及自己生命价值观的直接释放。全部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创作动机起源于散文中的思考和交代,在那里能找到他的几乎全部湘西小说的人、事、物和情感(情绪)的原型。夏志清认为《从文自传》“实在是他一切小说的序曲”[2](P135)。凌宇也认为:“他的散文中许多实录的人生现象,为他小说描写的人、事提供了可资对照的原型,为蕴藏在他的小说背后的创作主旨作出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注释。”[3](P341)沈从文自己就说过《湘行散记》“给人印象只是一份写点山水花草细琐人事的普通游记,事实上却比我许多短篇小说接触到更多复杂问题”[1](P388-389)。总之,他的散文小说互文互释,可对照着读。但散文是底蕴,是土壤,小说则是这湘西水土中特别养育的竹、兰和各种香草。所以,要探讨和读懂沈从文,要研究其小说,尤其要解读沈氏毕生思考的“生命”哲学,就要从解读其散文文本入手。为此,本文选择特殊的视角———湘行类散文来透视和读解沈氏独特的思想,期望能间接地对其乡土小说甚至整个湘西记忆和想象有一种切近本体的阐释。

一、自然生命沈氏的生命观是独到而特异的,他全部乡土文学叙事抒情的思想基调是自然生命观。凌宇认为:

“生命,是沈从文人生哲学的核心范畴。而这生命,

便是自然人性,一种不为社会现存的有形秩序与无形观念压制扭曲、具有独立与自由的意志,一切从美与爱出发的人类本性。”[4](P3)论及沈从文创作的艺

601术美和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时又说:“文学艺术的美,首先产生于对这种自然人性的表现。”[5](P128)。具体讲,就是围绕着生命这个中心原点,由分定、自然、美、神性、水及水边的物景人事等等花瓣聚合共同组成的一朵关于生命体认的奇葩。生命,尤其对自然生命的感悟是沈从文湘西散文中触目皆是的字眼。这当然因为“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6](P128)。大凡涉及湘西山水、自然、水手、妓女及芸芸众生时,他几乎是天启式地感受到自然生命的伟大、质朴和寂寞。对于生命的崇仰完全是因湘西山水人事触动下的直觉顿悟,这几乎贯穿于《湘行书简》,并成为后来根据这些书信所记而整理成章的散文集《湘行散记》的情感主线。他说:“三三①,我纵有笔有相机,这里的一切颜色、一切声音乃至由于水面的静穆所显出的调子,如何能够一下子全部捉来让你望到这一切,听到这一切,且计算着一切,我叹息。我感到生存或生命了。”[6](P309)诸如此类的天人合一的天启式思维,几乎充斥湘行散文,俯拾皆是。启蒙沈从文自然生命意识的首先是湘西山水人事。水尤其是启发他思考的重要的自然元素。他说:“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就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上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又说:“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考人一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6](P265)与水相关的水边的人、事、物、景必然也是他感悟思考生命的对象。河、河道、码头、渡口、船、边城、碾坊、吊脚楼、溪岩、岩壁、石窟、渔网、船橹、白帆、落日、云影、暮色……都微微敷上了一层淡色,悠悠地在纸上渲染、行走,画面澄明、纯粹、简洁。尤其是河边边城的人物景致,“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上扩大的。……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7](P209)。二、生命之美崇仰自然生命,实际上是崇尚自然生命(包括生民)的美。生命的本质是无限向和谐美好健康的方向延伸的过程。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过程都有这样向度,人类的存在历史或许也只是大自然这个美丽“旅程”中的一段而非全部。美与自然与生命是同质统一的哲学范畴,自然有灵、自然有智慧,因而有无言的大美,这在沈氏是毫不怀疑的。面对山水人事思维想象受山水启迪,极自觉地感知认识到自然是一个整体生命体系,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的生命和谐一体;作为其中一个子系统,人只能平等、和合地按自身的分定和其他一切生者,共生死存亡,这正是所谓的自然生命的要义。沈从文写道:

“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银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一个人若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现实并不使人沉醉,倒令人深思。”[8](P375-376)

自然生命之美还包括其内蕴应有的简单庄严的自然性。分定,是沈从文关于湘西人事感知较常用的一个自造词,也是他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关键词素。在沈从文看来,生命是大自然最令人迷恋而神秘的东西,是自然而然的产物;人类及万物生命自然同一,并处在一个自在状态的天人秩序中,各自得其所哉;人既是应该顺其自然主体,又是不得不听天由命、注定被动的客体。沈从文以湘西人事存在为对象,给予人类生命主观能动和客观被动双重认可,他有限肯定人定胜天,而鼓吹人类应该像尊重自我一样给予一切自然生命以尊重。看似矛盾,实在大有深意。在这个意义上他把湘西人存在与其他一切生命物置于一个等同的角度去看待。他说:“他们那么庄严忠实地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重。”[8](P188)

“平常日子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地各在那里尽其生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

701①沈从文对新婚妻子张兆和的爱称。暑交替中放射,分解。”[8](P280)分定,不是宿命,是对自然简单而又庄严品格的认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以及由此建构的合理生命秩序的认定,沈从文在湘西山水人文启发下孕育生成的对于人性的整体认知和这种关系认同攸关。三、生命神性生命之美(感)是直接感受自然神性得来的,而自然神性与湘西普遍存在的原始神巫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融合产生了沈氏生命观中明显的“神灵”色彩。《水云》中有“无物不神”说,《美与爱》中有“神无所不在”说,《凤子》中直白“神即自然”。“神”最早产生于原始人与自然的力量对立。神奇有灵的自然万物,启迪原始初民想象着一种力量———能在人与自然之中沟通并起到调和作用,“神”就作为原始图腾的发展变异应运而生。“神”是人与自然矛盾妥协的精神产物,但这种妥协又能不承认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精神力量。神作为自然力量的化身,反过来又把人、神、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万物皆有神,万物皆有灵。沈从文眼中,自然即神,神性也就是自然之美和生命万物的灵性。这种神性感知和文化知觉显然与湘西原始封闭的生存状态一致。对此,沈从文有清醒的自觉。他说:“神之存在,依然如故。不过它的庄严和美丽,是需要某种条件的,这条件就是人生情感的朴素,观念的单纯,以及环境的牧歌性。神仰赖这种条件方能发生,才能增加人生的美丽。缺少了这些条件,神就灭亡。”[9](P163-164)对湘西自然生命的神性理解另外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是神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就是“魔性”。湘西原始封闭,湘西人身上依然留存着原始冲动,好武勇斗、朴野强悍、生物本能等等。他小说里的柏子、贵生等等人物,以及纯粹天然有着难以言尽的魔力般的自然美的夭夭、翠翠、三三们,他们之所以让读者产生感动和吸引力就在于这种生命魔力。乡土散文里也不乏这样的形象:戴着水獭皮帽子的朋友的行状、虎雏的蛮悍、小夫人夭夭的妖冶妩媚、游侠田三怒、凤凰的巫婆、柳林岔的寡妇以及辰河两边吊脚楼的妓女和河上的水手等等,这些人“几乎都是在神性与魔性、侠义与霸道、伟大与凡庸的两重组合中,再现湘西的现实人生”[3](P385)。我们不难认为,沈从文从湘西自然人事存在感知到的神灵就是神性(美)与魔性(力)的统一。沈从文崇拜自然,迷恋神性,歌赞魔力,归根结底是崇拜自然人性的神性美。但作为现代人,沈从文的“神灵”崇拜显然是泛神论,绝非宗教神学。神性即美,大美无言,自在存在,神性美直接对应就是自然生命的朴素原始,在沈从文这里集中表现为对湘西人的生存方式和本真天性的认同赞美。“湘楚文化中浓郁的原始气息影响着作家,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有亲近那些乡土人物身上本色的情感和欲望,欣赏它的狂放与率真:自己也常常受其支配,任其扩张,进而升华为生命的理想形式”[10](P257)。因此,从对生命的美认可这个角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