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文化研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气象知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气象知识1. 引言1.1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句诗句来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南方烟雨中的宗教建筑和楼阁景观。
南方地区常年多雨,烟雨蒙蒙,如仙境一般,给人以空灵、神秘的感觉。
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南方地区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其中有佛教、道教、儒家等多种信仰传统,这些寺庙和塔楼承载着南方人民的信仰和文化情怀,也成为南方地区气象景观的一部分。
楼台烟雨的景象往往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在雨水与烟雾中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仙境之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表现,更是南方气候特点的体现。
南方地区多雨湿润,气候温暖,烟雨是其特有的气象现象之一。
烟雨绵绵不断,飘忽不定,给南方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诗意。
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烟雨等气象现象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出特定地区的文化和气候特点。
2. 正文2.1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由来南朝四百八十寺,起源于南朝时期的佛教繁荣。
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皇帝和贵族都信仰佛教,因此寺庙建筑遍布南方各地。
据记载,南朝时期的江南一带曾有八百寺庙,其中四百八十寺以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而闻名。
这些寺庙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中心,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仿照印度佛塔的圆形建筑,有的是参考中国传统寺庙的木质结构,还有的是结合南方建筑特色和印度佛教寺庙的元素而建造的新型建筑。
这些寺庙不仅是精神信仰的场所,也是艺术的殿堂,许多雕塑和壁画都展现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
随着历史的变迁,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大部分已经毁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但仍有一些寺庙幸存至今,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这些寺庙不仅见证了南朝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建筑风格,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气象部门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论文

我国气象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摘要:气象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对于确保气象部门形成廉政文化更具有深远意义。
建立气象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必须着眼于机制方面解决气象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要从教育机制、监督机制及考核制度机制三个方面着手。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corruptibl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has mor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incorruptible culture.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corruptibl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we must focus on solvingdeep-rooted problems of incorruptible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education mechanism,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关键词:气象部门;廉政文化;长效机制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ncorruptible culture;long-term mechanism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98-020 引言气象部门廉政文化是气象部门文化之魂。
深刻认识当前气象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战略的高度推进气象部门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建设,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气象部门廉政文化,是新时期气象部门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盛唐气象研究过程简述[001]
![盛唐气象研究过程简述[001]](https://img.taocdn.com/s3/m/4b212dd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e.png)
盛唐气象研究过程简述盛唐时期的气象研究可谓是中国气象学史上的一个高峰,为我们今天的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盛唐时期,气象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实地观测,另一种是文献研究。
实地观测是盛唐时期气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中国各地仍然有很多专门观测气象变化的天文台。
这些地方除了进行天文观测外,还会记录天气和环境变化情况。
同时,当地政府也会定期发布气象通告,通告内容通常包括当地的气温、降雨以及风向、风力等天气方面的变化。
这种实地观测不仅让人们对气象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后来的气象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另一种类型的气象研究是文献研究。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气象变化的著作。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素问》,该书记录了古人对气象的认知和对气象变化的理解。
此外,还有《易经》、《诗经》等文献中记录了很多古人对天空、天气、季节等方面的理解。
这些文献的研究不仅对于气象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盛唐时期,中国的气象研究不仅在实地观测和文献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也建立了一些气象档案和气象记录。
这些档案和记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气候变化和气象事件。
例如,在盛唐时期就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干旱,该干旱持续了多年,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这些档案和记录成为今天研究古气候和古气象的重要依据。
总之,盛唐时期的气象研究虽然时隔千年,但对于我们今天的气象学发展仍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在钻研气象学的时候,也可以从盛唐时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中汲取经验和知识,不断推动气象学的发展和进步。
气象文化创建实施方案

气象文化创建实施方案背景气象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气象部门在实施防灾减灾、保障生产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普及气象知识中发现,公众对气象知识缺乏了解,对天气变化缺乏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有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
因此,提升公众对气象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人民对气象服务的信任和依赖,实现气象文化的创建势在必行。
目标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气象文化创建实施方案,以提高公众对气象的认识,增强气象文化的影响力。
方案第一阶段:宣传推广目标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气象文化的知识,让公众了解气象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气象文化意识。
措施1.在政府门户网站、气象部门官网等官方平台开设气象专题栏目,发布气象知识、气象新闻等相关内容;2.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推送气象知识,吸引公众关注,提高公众气象文化意识;3.利用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展气象科普讲座和展览,让公众感受气象科学的魅力。
第二阶段:气象文化教育目标加强气象文化教育,提升公众气象文化素质,增强公众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措施1.开展气象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气象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促进学校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和教学;2.制作气象文化知识普及手册和书籍,广泛发放,支持培训机构开展气象课程;3.集中开展气象知识问卷调查,分析公众对气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求,调整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第三阶段:气象文化传承目标扩大气象文化的影响力,传承气象文化的精髓,深化气象文化的内涵。
措施1.与文化机构联合举办气象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气象文化品牌;2.支持气象文化研究和交流,征集有关气象文化的文章、图片、视频等,通过开展征文、艺术展等活动宣传气象文化;3.推广具有代表性的气象文化遗产。
制作宣传片、举办展览等形式,让公众了解气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发扬气象文化的优秀传统。
结束语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措施,本方案旨在提高公众对气象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人民对气象服务的信任和依赖,实现气象文化的内涵丰富和影响力扩大。
气象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

基金项目:中国气 象局 气象软科 学项 目“ 国气 象文化 建设现 状及 对策研 究” G R 090 ) 我 ( Q 200 8 作者简介:吴效 刚 , , 肃平凉 人 , 男 甘 南京 信 息 工 程 大 学语 言文 化 学 院教 授 , 主要 从 事 中 国现代 文 学研
我 国南 方地 区 出现 的低 温雨 雪冰 冻天 气过 程 。百 年一 遇的灾 情 发生 后 , 级 气 象 部 门 主动 开 展 应 各 急气 象服 务 , 向各 级 政 府 报 送 近 1 0 份 各 类 气 700 象 服务材料 。各级 气象 台站 共发 布寒 潮 、 暴雪 、 道 路结 冰 等预 警 信 号 942次 , 送 灾 害 预 警 和 防 1 发 御手 机短信 l.4亿 条 次 , 效 地 实 现 了气 象 服 32 有
全球气候 变 化 引发 了世界 性 的对 气 象 与人 类 关 系的高度关注 , 人们 对社会 经济 文化 发展 方式 的
变革气象 文化建设 的对策和建议 。
一
重新思 考 , 发 了 我 们 对 我 国气 象 文化 建 设 的思 引 考 。我 国气 象文化建设 自本 世纪 初全 面展 开 以来 , 已经取得 了很 大进展 和成 就 。但 是 , 在积 极应 对全
文化 的 大概 念 , 实践 变革 则要 变革 建设 主体 , 并采 用统 筹兼顾 、 和谐 联 动 的建设 方 式。 关键词:气 象文化 ; 成就 与局 限 ; 论创 新 ; 理 实践 变革
中图分类号 :G12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分类号 :17 -0 9 2 1 )60 6 -9 647 8 ( 0 0 0 - 30 0
气象文化教育:气象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科 学普 及 等 应建 立稳 定 可持 续 增长 的公共 预算 专 项 『1中国气象 局. 4 中国气象 现代 化6 年. 0 经费渠 道 . 根据 “ 并 起点 ” 平 的原 则 。 公 通过 完 善财 政 『1 5 王莘 . 变发 展方 式提 高 服务水 平. 转 6李 万 最 —— 辽 宁 转移 支付 制 度等 方 式对 欠 发达 地 区和 广 大农 村予 以 f] 长 青 . 名 村 主 任 同跑 ‘ 后 一 公 里 ’ 补偿 性 投入 :对 于 国家重 点基 础行 业 的公 共 气象 服 培 训 全 省村 委 主任 加 强农 村气 象 防 灾减 灾 [] 中 国 N, 务应 通过 战 略合 作伙 伴 的关 系 . 尝试 建 立 部 门问 “ 转 气 象报 :0 8 1 月 1 日. 20 年 1 9 移支付 ” 的投入 机 制或 补偿 性有 偿服 务 的机制
文 化 ” 个 概念 也应 从 广义 和狭 义两个 方 面去 认识 , 勃 的 发展 . 这 . 其成 果才 能真 正 占领思 想 史化 阵地 .j / 能 1
广 义的气象 文化 是指 气 象人 在气 象 事业 的实 践 中所 有效 地抵 制各 类反 科学 、 伪科 学 的迷 惑 和侵蚀 创 造 的全部 物质 财 富与 精神 财 富 的总和 狭 义 的气 提供 精神 动 力功能 文化 的繁 荣进 步 . 来 人 文 带
5 5 4. m1 9 0 ht .
『1 祝燕德 等. 济发 展与 天气 风险 管理 . 11 经
『] 2 中国气象报社. 新中国气象事业6 年主要成就和基本 [2 周 志忍 . 共 部 门质量 管 理[ ]新世 纪 的新 趋势 , 0 1] 公 A:
经 验 IB Lht' w .ete. me/a c t lrce 0 年 北大 与行 政学 院联 合培 养MP 集 中班授 课稿 . E / ]t . w ah ro . s t/ m/ t l 7 O . p/ w / w c n t ih a i / A 基金 项 目2 1年度 中国气象局 气象软科 学研 究项 目 气象文化与 气象人才培养研 究”G R 005 ) : 0 0 “ ( Q 2 108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 | 竺可桢《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
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 左右。
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 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
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
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
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
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 ,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1030-1094)、刘献廷(1648-1695)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 早有怀疑但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事实以资佐证, 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
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 “ 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 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 建立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 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 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 并根据发掘材料对古代历史、地理、气象等进行研究殷墟甲骨文首先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 有人据此推断在三千年前, 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潮湿。
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 成绩毕竟是有限的或因材料不足而作了错误的判断例如, 近三千年来, 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 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 有人不了解这一点, 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 这是不对的当时作者也曾根据雨量的变化去研究中国的气候变化, 由于雨量的变化往往受地域的影响, 因此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
中国气象信息传播历史研究_孙忠

中国气象信息传播历史研究孙忠(山东省气象中心 250031)摘要气象信息是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信息,但是因为近、现代气象学是从18到19世纪才开始发展起来,给人们真正意义上的气象信息的历史比较短,而气象信息传播发展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却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少见的。
本文从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气象信息的传播入手,分析在不同阶段气象信息传播的手段和特点,以及社会影响等。
关键词:气象信息、传播、媒体1中国古代气象信息的传播中国大部地区处于中纬度的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气候资源丰富,为社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旱涝风雹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国古人对于天气、气象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经常会将天气现象和迷信联系起来,认为某种天气现象或许是上天的启示,或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对气象总体的认识是畏惧和无能为力的,对于天气的预测除了农谚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而至于社会性的防灾、减灾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普通老百姓对于各种天气现象或气象灾害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气象信息的种类就只限于对于各种天气现象或者气象灾害的记录和描述了。
在天文和气象结合的情况下,中国通常会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天象观测,在史前传说时期,天象机构多有世袭专业人员充任,自周至清代,多设有天象行政机构和业务部门,前者称为局(如台式且)或监(太史监、司天监、钦天监);后者称为台,从周到唐朝称为“灵台”,唐至元代称为“司天台”,明清称观象台,清末到民国称测候所。
从周代到清代的观象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气象观测的珍贵文献。
和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一样,气象信息的传播在开始的时候也是通过人们的口头传播,可能在人们周围的某个地方出现了冰雹、暴雨等天气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口头的方式把这个消息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开,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基本意义上的自我保护。
随着文字的出现以及书写介质的发展和丰富,人们对于天气、气象信息的记录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因为中国小农经济和教育的限制,这种传播的范围并不可能太大,在封建社会中,帝王集权统治是标志性的社会现象,再加上中国传统统治思想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影响,封建帝王并不会轻易把社会的各种信息让普通民众获知,所以在封建社会中,气象信息的传播经常是通过各地方官的奏折经由官方的邮路到达朝廷,传播的范围限于朝廷和官府,由朝廷或官府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气象文化研究 和 文 农 (云南省气象学校 650034)
一、气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气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历史渊源,也有其特定的条件,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是中国气象人在气象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大成果。 中国气象事业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创建至今,已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伴随着这一历程,气象文化与气象事业并生,与气象事业的历史共进,与时代同步发展。 (一)气象文化与气象事业并生
气象文化在五千年中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扬其国内外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扬弃,不断发展。特别是1945年9月,中央军委在延安建立了第一个真正属于人民气象事业的八路军总部延安气象台,开始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通过艰苦创业,形成并确立了“艰苦奋斗、敬业爱岗”的延安气象人精神。建国以后,随着中国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气象工作者发扬“四严三不怕”的精神,“四严”:严格管理、严格制度、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三不怕”:不怕环境艰苦,不怕工作辛苦,不怕生活清苦。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广大气象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气象精神,逐步凝练并形成了“坚持发展、求实创新、管天为民、争创一流”的新世纪气象人精神。气象精神作为一种思想财富,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气象文化与气象事业共进
在大力建设和调整巩固时期,气象部门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以生产服务为纲,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的气象工作方针,广大气象人员进一步树立了服务思想,广泛开展了县气象站补充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预报、情报服务;进行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试验研究的探索,打开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农业服务的局面,加强了气象台站网建设,基本建成了高空探测网和气象服务网。 (三)气象文化与时代同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气象部门的领导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伟大的事业创造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推动伟大的事业。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的成果已经在气象事业各项工作中得到体现,并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气象文化的形成以气象事业的发展为基石,反过来又为气象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层动力。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一方面,为气象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制度和精神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促进气象文化发展的新需求;而气象文化一旦形成,就在气象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无形的支柱作用,又反过来极大地推进了气象事业的发展。中国气象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气象文化建设成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气象人在建国以来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气象部门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改革、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新世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将推动气象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每一个气象人应主动肩负起历史责任,把握机遇,以创新的精神全面推动中国气象文化建设,为气象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繁荣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气象文化概述 纵观人类产生、发展、文明的历史长河,人与大气不可须臾分离。只有认识、遵循和把握自然规律,才能够与万物共生、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气象科学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先进文化的兴旺而兴旺。 (一)文化的一般概念
“文化”(英文culture)一词,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文化”是指人类对物质财富、道德修养、精神生活的创造活动及创造成果。它是由“人文化成”一词简化而来,《易经·贲》中“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含义是,柔顺文饰阳刚,所以“前往有小利益”。刚柔相济为天文,文明以止是人文,观天文察时代之变,观人文用以教化天下。在国外,“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拉丁文cultura(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指人对自然界有目的的影响及对人本身的培养训练。1871年,英国的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现代文化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物品、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是从广义上而言的,据此理解,大凡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具有文化的内涵。那些人类社会对象化的产品,既是社会文化的结果,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这就是为什么考古学家对出土文物倍加珍惜的原因。因为从出土文物上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可以发现历史的沿革与发展轨迹。但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范围相对要小一些,它主要是指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在现代汉语中,“文化”一词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广泛用语。第一种含义是泛指一般知识,如“学文化”、“文化程度”;第二种含义是指中国古代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如“西周文化”、“盛唐文化”;第三种是指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概念。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而言,“文化”这个概念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它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繁衍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同种族的人曾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并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渗透,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对同一个种族内部而言,这种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结合。它一旦形成便发挥着整合人类群体,确定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知觉与角色地位,从而对人类社会的个体和群体行为产生导向与规范作用。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人群所具有的既相对稳定又不断演化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样态,即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其深层意蕴就是理论、观念、心理以及科学、宗教、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部,狭义的文化则特指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 (二)气象文化的概念、性质与结构要素
1、气象文化的概念和性质 按照人们对文化概念的一般理解,对“气象文化”这个概念也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认识。广义的气象文化是指气象人在气象事业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气象文化是指气象人在从事气象事业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气象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气象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系统。因此,它既具有社会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气象事业的显著特点。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它兼收并蓄,在世界科学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科学文化的精华;它作为新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着时代的节拍,迈着稳健的步伐,伴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而茁壮成长。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出了建设气象文化的课题,制定了《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从而引发了全国气象部门对气象文化的研讨,极大地促进了气象文化的发展,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1)气象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气象文化”实际上有两个上位概念:一个是“气象”,另一个是“文化”。气象是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光等各种物理状况和物理现象的统称。对“气象”和“文化”概念的分析研究是我们谈论“气象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气象是涉及三个方面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包括部门气象、社会气象和民间气象三项基本的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气象的三大领域中具有共性的主要是“大气系统”。 部门气象,是局限于管理气象部门内部的业务,具体来说,就是实行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全国2650多个气象台站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开展气象科研、业务、服务工作。 社会气象,是加强部门间、行业间的联合、合作和协作,站在国家层面上谋求中国气象事业在更高层面上的发展,规范全社会的气象活动,全面履行国家气象主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 民间气象,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观察,逐步形成的感性认识,并以二十四节气、气象谚语等形式来反映民众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文化从最广义的“人化说”到最狭义的“知识说”,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①最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化说” 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化,凡是打上人的烙印的一切都可以叫做文化,由此而决定了文化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人才有文化问题可言。
②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造说” 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造,凡是人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可以叫做文化,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但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因此才有了“文明”作为文化的积极成果而与中性的文化加以区别。
③一般的文化概念是“精神说” 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的精神生活过程及其成果的总和,主要指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工作部门(思想理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体育卫生、图书文博)的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及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哲学、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等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大纲领(经济、政治、文化)中的文化建设纲领讲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文化。
④狭义的文化是“知识说” 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成果之精华——知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的。 可以认为,在气象可以分为三大块和文化可以有四个层次的意义上可以建立广义的“气象文化”概念。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气象文化就是人化的生存方式和化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渗透到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文化,这种文化同样也具有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和知识文化内涵。但是客观地说,在气象可以分为三大块和文化主要是精神生活过程及其成果的总和这两个方面多数人的看法是比较接近的。因此,关于气象文化的初步讨论应该建立在对文化和气象的这个层面的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
(2)气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①从气象的不同活动主体、不同活动方式、不同活动目标,我们可以把气象文化分为部门气象文化、社会气象文化和民间气象文化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