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通过正确使用它们能有效达到目标语言的表达效果。
首先,异化是一种比较保守、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在异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紧密地遵循原文,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义和表达方式,不去尝试太多的权衡,从而与原文保持一致,以更好地表达作者本意。
例如,把英文“I'm going to the store”翻译成“我要去商店”,就是一种异化翻译。
其次,归化是一种比较宽松的翻译策略,它强调的是译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性,追求译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流畅度和接受度,所以会有更多的权衡和变通,从而让译文更加地地道、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例如,把英文“I'm going to the store”翻译成中文“我要去商场”,就是一种归化翻译。
由于异化翻译更加忠实原意,因此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但是也有可能带来译文的生硬和死板感。
而归化翻译更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表达效果,但是也容易给译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容错空间,有可能会牺牲原文的准确性。
因此,在实际翻译中,译者不应该偏向于任何一种翻译策略,而是要根据文本特点和译者的语言能力来恰当地选择异化或归化,从而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准确与流畅性。
总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并不互斥,而是有机结合,在目标译文中协调起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正确使用能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译文求真求实、富有感染力。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英汉文学作品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英汉译文更具有文化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更要注意文化的衔接。
因此,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便成为尤为突出的现象。
当谈及归化时,我们把它定义为一种以译者在译作中加以体现其本文化背景的能力。
他以母语作者的方式发掘和当地语种读者相关联的文化信息,并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质的新的文字表达。
也就是说,译者减少文化隔阂,使读者不致迷失在译文之中;使其能够快速地理解译文,并够以母语的角度理解其中的文字表达。
归化在翻译中被广泛应用,因其能够尽量之源于文本精髓,从而让文字表达更具有通俗性,从而让读者和原作者在思想上达到一致性。
然而,当提到异化时,它又取不同的意义,它是指译者将原文中任何有文化色彩的元素进行转换,译成读者所能理解的用文,同时又具有文化色彩的外文表达形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有趣的新的文字风格,使译文更具有当地文化特质。
这样的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能够将源文的文化语义经由转换和夸张,将新的译文与母语文化相结合,并诠释出创造性的文字突破,从而使小说的文学性和意象性不可比拟的完善。
因此,归化与异化不仅仅是翻译语言风格上的问题,更涉及到作品中文学性、意象性、艺术性等高级语言表现形式的问题。
从学术角度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作出合理的取舍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才能让文字更加流畅,而且也能不亏待原作信息,开展出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
总之,归化与异化是影响英汉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因素,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理智地取舍,意识到翻译的技巧的复杂性,并尽力获得一份卓越的翻译作品。
只有充分理解文学,把握常识性的知识基础,且能够把握不同文化间的文化辩证法等文化理论,才能够将文学翻译变得更具艺术性,更有吸引力。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指的是当翻译文本时,翻译者应采取的译文写作策略。
这些策略涉及到译文是否遵循源语文体、语言特点,还是采取异化策略,这取决于翻译者如何权衡准确性、流畅性以及文本表达效果等。
而异化翻译策略则是尽可能减少源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使译文看起来就像是目标语文化中的原生文本,以便更容易被目标语文化的读者理解。
异化翻译策略要求翻译者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法和文化,以获得更准确的意思表达,但也可能会让原文的表达效果受到影响。
翻译者应根据文本的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等等,综合考虑归化与异化,选择恰当的策略,以保证翻译文本的正确性、流畅性及表达效果。
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翻译者都应努力按照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精神提供最好的译文。
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理解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
归化和异化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
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3.lick one’s bo ots 拍马屁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7.T 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归化和异化之争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该文是对归化和异化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归化;异化;翻译;文化意象1.引言在我国翻译史上,异化和归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归化和异化之争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
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
争论的双方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论证方法,提供充分可信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新一轮的辩论也许将和历史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最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们必须清楚翻译过程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翻译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加以剖析,以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2.语言与文化意象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
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
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

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译文论坛中有一个受人尊敬的翻译专家韦努蒂,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归化与异化翻译观》,就探讨翻译在文化移植中对文本的不同处理方法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的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很多文本翻译研究以及读者理解文本提供了参考依据。
韦努蒂认为,翻译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归化和异化。
归化处理指的是通过使译文与目标语言和文化惯例结合,以达到与原作尽可能一致的效果;异化处理指的是保留外来语言和文化的特性,以显示其与原作的差异。
韦努蒂认为,最佳的翻译方法应该是根据原文的特点和译文读者的需求来挑选最合适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翻译的文本类型以及读者的知识程度来选择最合理的翻译方法。
根据他的分析,如果翻译的文本是艺术性或宗教性文本,这种文本更倾向于归化处理,主要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本内容,使之与目标语言和文化惯例更加贴近;而如果翻译的文本是历史或科学内容,此类文本比较倾向于异化处理,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有效地领会译文内容,使之显示更多的差异。
此外,韦努蒂还认为,文本在目标语言和文化中的表现,也应当受读者知识程度的限制,这也是选择归化或异化处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假如读者没有深刻理解原文,可能就会使用归化处理,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假如读者有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就可以使用异化处理,以便于读者更有效地理解文本。
总的来说,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观”非常重要,他的观点指出了翻译文本在文化移植中的不同处理方式。
其实,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翻译者都应当根据原文的特性和读者的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以保持原文内容不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同时,翻译者还要考虑到读者的知识程度,从而挑选最合理的归化或异化处理方式。
最后,翻译者有责任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贴近原文的文化移植结果。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浅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作者:朱晶来源:《消费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
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往越来越多。
在各种交流中,翻译活动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而在翻译中灵活用好归化和异化翻译方法,就可以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不但可以完成传递原信息的目的,还可以传递文化,并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一、异化和归化的概念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即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即要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二、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一)归化翻译法在翻译活动中,有时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会出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在此情况下采用归化翻译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其缺点则是无法深入了解译作的文化本质。
例如,英语成语中as timid as a rabbit(or hare),不译作“胆小如兔”,而是译作“胆小如鼠”,经过这样的“归化”处理,就会使读者能够轻松的理解和接受了。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实践中常用的策略,用来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
间的文化差异。
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表现形式,
不过度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
通过异化策略,译者试图呈现源语言
文化的特点和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独特韵味。
这种策略常见
于翻译文学作品,例如保留原文的地名、人名、习俗等。
但是,过度使用
异化策略可能导致目标语言读者难以理解或感受到源语言文化的真实性。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
和规范。
通过归化策略,译者试图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这种策略常见于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领域,目的是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口味。
然而,过度使用归
化策略可能导致原文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丧失。
在实践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策略。
在保证
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应适当考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以及文
化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同时,译者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跨文
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处理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平衡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7 页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篇一: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作品中作用分析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每一部文学作品所使用的特有语
言往往会被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记。同样,文学作品的翻译则
是沟通
语言和文化的纽带。文章对西方文学翻译史中有关归化和异
化的研
究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简评,借此进一步深化对归
化与异
化的研究。通过对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对归化与异化方法
进行了
对比研究。
【关键词】
文学翻译;归化;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无论东方还
是西
方,当最初的不自觉的翻译发展到自觉的规模性翻译之后,
就产生
第 2 页 共 7 页
了归化和异化的交锋。最近20 年,在国内的各类学刊发表的
有关
归化和异化的数以百计的文章中,提到“归化”、“异
化”,许多学
者都从我国的文学翻译入手进行研究,而对于西方文学翻译
史中归
化、异化的研究情况却鲜有提及。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有必
要对西
方文学翻译史中有关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
的梳
理和简评,借此进一步深化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
一、对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
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是众说纷纭,概无定论。翻译界
总是
不平静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本人也一直在对
自己的
研究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发展从提出到放弃翻译科学理论
这整
个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篇二: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
第 3 页 共 7 页
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
化因素的具体策略。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的两策略进行分
析,认为译者应当认识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别,适度地采用两种
策略。
【关键词】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翻译与文化
[Abstrac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two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the culture in translation.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use them appropriately.
[Key Word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translation and culture
一、归化和异化概念的提出及各自的理由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交流就需要翻译。翻
译就是要克服这些“异”来保持交流的畅通,但是同时又要显现
出这些“异”。关于翻译的策略,传统的提法是直译和意译,也
就是本文的归化和异化。归化派的代表任务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
达,异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意大利翻译家苇努蒂。归化翻
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
的表达方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目的语读者。奈达认为
第 4 页 共 7 页
“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Nida
1964a:159)。他用他提出的“功能对等”学说将汉语中的“雨
后春笋”译为“to grow like mushroom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而苇努蒂则基于德理达的解构主义学说,提出了“反翻译”
的概念。他公开宣称“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以
抵抗目的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优势,从而突出语篇在语言和文化
方面的差异”(Venuti:1991)。所以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
宿,提倡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更好
地传递源语文化地异国情调。
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趋势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历史,首先谈到佛经翻译上的《金
刚经》,鸠摩罗什的翻译最为流畅、富于文采,是归化派的代表
作。再看文学翻译,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世
纪里,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
纪初,第二次是“五四”以后,第三次是建国后的十几年,第四
次20世纪末。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文学翻译家们在翻译策
略方面基本都是以归化为主。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鲁迅等人才开始提倡欧化译法。鲁迅明确表示反对“归
化”,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
国情调”。(陈福康,1992:301)可以说他的观念颇为超前。在
鲁迅、瞿秋白等人的带动下,不少翻译家有意识地采取异化译
第 5 页 共 7 页
法,促使了汉语白话文的最终发展成熟。当然这也致使当时很多
翻译从汉语语言文化的角度来看尤为生硬。从
篇三:浅析美剧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浅析美剧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生活大爆
炸为例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作品涌
入国内市场,美剧就占其中很大的一个市场份额,长久以来,配
音一直是外国影视作品的主流,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网络的普
及,字幕翻译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所接受。字幕翻译,作为原剧
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自2007年播出以来便在美国本
土和世界各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在中国观众群体中也备受追
捧。究其原因,除了本剧的幽默剧情和生动语言外,其中精彩贴切
的汉语字幕功劳不可小觑。美国的情景喜剧深受中国观众喜爱,除
了影视作品本身的魅力,作为传播媒介的字幕翻译也功不可没。采
用字幕翻译,不仅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也为众多英语爱好者提
供了很好的音像学习资料。另外,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字幕翻译使
得原版作品中的背景音乐及演员声音得以完全保留,让目的语观众
能够欣赏到更多的原汁原味美国的情景喜剧深受中国观众喜爱,除
了影视作品本身的魅力,作为传播媒介的字幕翻译也功不可没。采
用字幕翻译,不仅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也为众多英语爱好者提
供了很好的音像学习资料。另外,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字幕翻译使
第 6 页 共 7 页
得原版作品中的背景音乐及演员声音得以完全保留,让目的语观众
能够欣到更多的原汁原味的原语作品。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
来的。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
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
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
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
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
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
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
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
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
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
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字幕翻译既要简洁通顺
易懂,又要兼顾影片各方面的意义,文化是很重要的方面,归化
异化则是处理文化因素的两个基本策略。
对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研究目前比较热门,但大多数都是
从目的论、语用和功能的视角来探究其翻译,本文尝试用归化和
异化的角度对《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进行探究,旨在更好的
第 7 页 共 7 页
理解翻译本质,让翻译更好的为世界不同语言的文化交流作出贡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