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文体风格研究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精)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摘要]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老人与海》独特的文体特色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运用统计法和描写法揭示其风格要素即小说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的具体特征, 进而指出《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客观、简洁、朴实的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关键词]海明威语言特色现代叙事手法老人与海简介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
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
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
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
海明威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
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hand. 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too. (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
从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与《在密执安北京》的开题报告

从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与《在密执安北京》的开题报告
女性主义文体学是一种应用女性主义理论于文本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着重关注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探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等方面。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并不是主要的话题,但是《老人与海》与《在密执安北京》中存在着可以用女性主义文体学分析的部分。
《老人与海》是一篇以男性为主要主角的小说。
小说中的男性角色桑提亚哥是一个渔夫,他被描写为坚韧、勇敢、坚强的人。
而在小说的情节中,出现了一个女性的形象——桑提亚哥的妻子。
尽管她没有出现在故事的主要情节中,但是她是桑提亚哥生活的一部分,并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这个女性形象的存在,可以用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角度来理解。
虽然这个女性形象在小说中并不是主角,但是她的存在也说明了在男性角色的生活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是存在的。
因此,这种女性形象的存在也与海明威的男性主义立场相矛盾。
《在密执安北京》则更加贴近女性主义问题。
小说中的主角是一个女性,她面对着一系列的性别障碍和歧视。
在小说的情节中,女主角被认为不能胜任行政助手的工作,因为她是女性,并且被指责过于“敏感”。
这个女性主角面对的问题,是女性主义文体学所关注的问题。
小说中描写了女性在社会、职场中所面临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也呈现了女性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抗和抵抗。
综上所述,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与《在密执安北京》中都存在可以用女性主义文体学分析的部分。
通过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问题,也可以对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解读。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毕业论文

从《⽼⼈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毕业论⽂从《⽼⼈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毕业论⽂ ⼤学⽣活将要谢下帷幕,我们都知道毕业⽣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毕业论⽂是⼀种有准备的检验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怎么写吗?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从《⽼⼈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毕业论⽂,欢迎⼤家分享。
[摘要]本⽂从⽂学⽂体学的⾓度对《⽼⼈与海》独特的⽂体特⾊进⾏较为系统的分析,运⽤统计法和描写法揭⽰其风格要素即⼩说的语⾔材料、表达⽅式和叙事⽅式的具体特征,进⽽指出《⽼⼈与海》是海明威客观、简洁、朴实的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关键词]海明威、语⾔特⾊、现代叙事⼿法、⽼⼈与海 简介 美国著名⼩说家海明威是⼀位不平凡的语⾔⼤师,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荣获1954年诺贝尔⽂学奖。
⽂学语⾔可分为两种:⼀种是叙事语⾔,另⼀种是⼈物话语。
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艺术,创造出⼀种独特的⽂学散⽂风格。
本⽂从《⽼⼈与海》⼊⼿,对其语⾔特⾊和叙事⼿法简单的分析。
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语⾔特⾊——电报风格 以《⽼⼈与海》为例,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了他个⼈的偏好,显⽰了他的电报风格语⾔特⾊。
海明威倾向⽤英语中最核⼼、最普通的词汇。
从《⽼⼈与海》的⽤词和句⼦结构不难看出,⽂章的⽤词很简单,很少⽤表⽰抽象意义的⼤词。
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hand. 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too. (⽼⼈清楚,他必须得保持体⼒,所以就强迫⾃⼰吃前⼀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的⾦枪鱼。
谈谈海明威的文学创作

谈谈海明威的文学创作海明威是美国文坛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为世人留下了诸多经典著作。
他的文学风格简洁明了、富于真诚感受和直觉,意蕴深远、情感真挚,享誉世界。
本文将探讨海明威的文学创作。
一、海明威为何成为文学巨匠海明威的文学之路可以追溯到他年少时期的生活经历,青年时期从事战地记者、志愿军等工作,越战中受重伤,种种组合成了创作天赋的源泉。
他的作品借鉴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是那些鲜活的记忆和深切的情感,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故事的情节,还能看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以及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他的文学风格也注重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结构紧凑,对于读者来说,渐入佳境的体验感呈现得淋漓尽致。
二、海明威的文学创作范围海明威的文学创作领域涉及小说、散文、历史、剧本等多个方面。
其中,他的小说创作尤受称赞。
早期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等,描写了欧美社交圈儿和人际关系的咨询错综复杂、透露着复杂的内心交织。
到了后期,他的作品则更加着重于战争和硬汉主义的主题,例如《丧钟在为谁鸣》、《分手的时候,看得见河流》等。
他的表现手法则是采用简洁明了、语言干瘦的句子,将阅读体验完全的压入到人物实际情感和生活感受中去。
三、海明威的文学风格海明威的文学风格在美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作品具有简洁明了、精辟有力、感情真挚、表现力强等特点。
写作时他巧妙地运用语言,铺陈叙述的节奏刚好带动读者的情绪,时而让人感到轻松愉悦、时而让人感到沉重压抑。
他的语言运用也非常有特色,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辞藻,经常使用一些比喻和暗示的技巧,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联想。
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篇小说都可以称得上是名作。
四、海明威的文学精神海明威的作品不仅仅是经典小说,还是他对人性、对生命和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生存及其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表现了对世界的关怀和对历史的思索。
海明威在创作中追求的是表现出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现实,并力图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和人类情感的变化。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语言风格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语言风格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也不例外,其中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语言风格。
首先,海明威的语言简洁且生动。
他善于用简短的句子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在《老人与海》中,他没有使用冗长的句子或华丽的修辞,而是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使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故事的进展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小说的开头,海明威写道:“他是活动缓慢的,但行动迅猛与坚决。
”这句简短的描述不仅揭示了老人的行动方式,还暗示了他坚强的意志力。
其次,海明威的语言充满了意象和象征。
他善于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隐喻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和主题。
在《老人与海》中,他用大海这一巨大而神秘的自然象征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例如,在主人公老人康托·萨延纳的漫长而艰难的捕鱼旅程中,海明威用“巨大的鲨鱼”来象征困难和挑战。
这种象征性的语言增强了小说的意境和张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另外,海明威的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以一种干净利落而直接的方式展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不掩饰人类的弱点和局限性,而是直面现实并真诚地描绘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在《老人与海》中,康托·萨延纳的形象非常鲜明,他的坚韧、拼搏和不屈的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明威通过真实而充满血肉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认同和体验故事的情节。
此外,海明威的语言风格还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他善于运用短句、重复和平行结构等修辞手法,使句子具有一种流动感和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读者有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在动作的描写还是在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中,都能感受到一种声音和旋律的流动。
最后,海明威的语言风格富有哲理性。
他通过简单而深刻的句子表达出关于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智慧。
在《老人与海》中,他有许多引人深思的句子,如“一切美好的东西,即使倒下也要放在漂亮的地方。
论海明威的“硬派风格”文体(论)

高等教育海明威(1899--1916)是现代美国著名作家,他一方面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又在创造思维和创作方法上进行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的原因是:“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信德、仲南:《诺贝尔文学奖奖金获奖作家作品选》(上),浙江人民出版社)这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与海》,足见这篇小说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响。
菲力普•杨说过:“在现代世界,凡有知识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
而凡知道海明威的人,没有不知道《老人与海》的。
”(衡异:《海明威的艺术风格》,《文艺研究》1980年第2期)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读者熟知。
《老人与海》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
然而最主要的。
还在于它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桑地亚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也正是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奠定了海明威“硬派风格”这一文体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桑地哥这一典型形象的基本特征,其普遍性和感人之处,以及作者在艺术上开创“硬派风格”这一文体所作的尝试与努力。
一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最富有魅力和最打动人心的,是众多的在迷惘中顽强搏斗的“硬汉子”形象。
其中渗透着海明威复杂的道德观念和美学感情。
海明威在选择人物时特别喜欢斗牛士、拳击手、猎猩者、捕鱼人……在这里,“他的惊人的智力和旺盛的精力与他的感情上和智力上的悲观主义相结合”,他们在同敌意世界的对立中肯定自我形象,创造了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这些“硬汉子”形象,都具有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都坚强刚毅,勇往直前,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都处在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拥有共同的、严酷的悲剧命运。
但他笔下的“硬汉子”形象又有所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早期(即二十至三十年代初)的硬汉子形象出现在斗牛场或拳击场上。
他们孤独、倔强、争强好胜,为了人格尊严和职业的荣誉不惜孤注一掷,以死相博,夺得胜利。
“海明威风格”之小议

“海明威风格”之小议作者:徐小芳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9期一、引言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是美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是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国内外对于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有关“海明威风格”研究相对较少,国外有少量的著作或论文涉及,而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只看到了张润萍的《“海明威风格”内涵及形成原因初探》这篇专论。
本文旨在对“海明威风格”进行宏观考察并做出评价。
二、文学风格定义所谓文学风格,是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显示出来的作家的精神个体性。
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它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上面而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形成了独特风格的作家,在作品中即使不署上自己的姓名,也能够让读者见其文而知道是自己所写的作品。
文学风格表现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就内容方面的表现来说,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的一贯性以及主题的独特性、人物画廊的一致性等方面。
就形式方面的表现来说,主要表现在语言文体特征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海明威风格”研究就是研究海明威的文学风格问题,探讨海明威作品的选材与主题、人物形象及其文体风格特点等。
三、“海明威风格”研究的历史回顾美国和国际评论界对海明威及其作品已有广泛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数不胜数。
众多海明威专家撰写的论文从各种新的角度对海明威不同时期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解读。
从整体上看,海明威研究可以分成文献研究、传记作品、影响研究、海明威作品的总体研究,以及对海明威单部作品的解读。
海明威作品的整体研究中,往往只是从某一个视角或某一立场出发,对某一两部作品中的某一两种局部特点展开研究,而且,这些整体研究中很少提及对“海明威风格”的研究。
提到“海明威风格”的评论家们所指也有所不同。
英国小说家赫·欧·贝茨(H·E·Bates)在《海明威的文体风格》中指出,海明威写作手法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提到海明威的“文体风格”,但未明确指出“海明威风格”的涵义;中国海明威研究的著名学者吴然和董衡巽明确提出了“海明威风格”一词,吴然强调它指的是简洁、凝练、朴实的语言与文风;董衡巽则指出“文体的优美简洁”是“海明威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海明威写作风格探析_以_白象似的群山_为例

科 教 论 坛2007年总第476期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白象似的群山》(Hills like WhiteElephant)是海明威的著名短篇之一,被认为是其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代表。
它写于1927年,收录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中。
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运用省略的手段、简单的文字、戏剧性的对话以及含蓄的象征手段,完美地展示了他的写作技巧,使读者产生一种画面式的印象,在回味隐藏故事间的感情及矛盾冲突时,体味到海明威小说中另一种永恒不变的悲剧主题:在这个世界上,爱情已经死亡,幸福已经灭绝。
具体而言,这些写作技巧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冰山原则”下的省略艺术《白象似的群山》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了一个男人与一个女孩在西班牙的某个小火车站,等候一辆由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火车,火车大约还有40分才进站,这对男女——男的是一位美国人,女孩名叫吉格——就在车站旁的酒吧里喝酒、候车、交谈着,其间男人极力劝说女孩去做一个小手术。
从故事描述的谈话情形中我们得知,吉格怀孕了,男人对此感到心烦,希望女孩去做手术。
虽然他表达得很委婉,态度却很坚决,这使女孩感到紧张、忧虑,男人却一再解释并安慰她说:“那实在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手术,甚至算不上一个手术。
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用空气一吸就行了。
”“我以为这是最妥善的办法。
但如果你本人不是真心想做,我也绝不勉强。
”女孩终于急了:“你再说我可要叫了。
”看到女孩反应如此激烈,男人就走开去将旅行包放置到车站那边,返回来的时候他问女孩:“你觉得好些了吗?”女孩向他投来一个微笑:“我觉得好极了”。
小说讲述到此便结束了。
但是,“好极了”是什么意思呢?女孩同意那个男的看法去做手术了吗?没有结局,故事却戛然而止,这便是被评论家称之为“零度结尾”的海明威式结尾。
与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出人意料的戏剧性结尾正好相反,海明威的这种结尾是平平淡淡地滑过去,是结束却又不像结束,结果让读者茫然地悬在半空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明威文体风格研究摘要:本文以《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为例,分析海明威的文体特征、文学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
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电报式”对话、简洁传情的景物描写、间接心理描写、外聚焦型视角和象征反讽等修辞手法。
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对欧美文坛影响深刻的“海明威式”文体。
关键词:“电报式”对话;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外聚焦型视角;象征反讽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2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是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
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海明威,其主要依据就是海明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 mastery of the art of narrative),这是对海明威叙事艺术的最高评价。
这里的“叙事艺术”总体表现为“简洁明快,精炼深刻”的文体风格。
具体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电报式”对话、简洁传情的景物描写、间接心理描写、外聚焦型视角和象征反讽等修辞手法。
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对欧美文坛影响深刻的“海明威式”文体。
近年国外学者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极为重视,许多论文专门分析他的短篇。
使我们感到惊奇的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海明威一部重要作品《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研究却相对来说并不多,更没有从文体风格的角度来研究此短篇小说,尽管它几乎涵盖了海明威所有的写作艺术手法。
一、“电报式”对话海明威所追求的是一种没有修饰、没有雕琢的真实。
尽量避开抽象的形容词、甚至省略动词。
海明威努力用最简洁、最明晰的语言向人们提供画面,让人们从画面中去体验真实,使读者能在没有语言障碍和干扰的条件下去体验他所追求的真实。
海明威的短篇力作《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语言对话就是如此。
麦康伯夫妇猎狮返回到营地,妻子避开丈夫,只跟威尔逊答话:“你知道,你有一张很红的脸,威尔逊先生,”她告诉他,又微笑起来。
“喝酒的缘故,”威尔逊说。
“我看不见得,”她说,“弗朗西斯喝得挺厉害,可是他的脸从来不红。
”“今天红啦,”麦康伯试着说笑话。
“没有,”玛格丽特说,“今天是我的脸红啦。
可是威尔逊先生的脸是一直红的。
”妻子找个话题,丈夫却凑上来自嘲一番,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来说俏皮话,可见他的软弱,对于妻子的讽刺竟不敢叱责。
不料妻子雪上加霜,说她的脸今天红了。
于是更显得她刻薄,狠毒,得理不饶人。
文中还有一段麦康伯先生在太太偷情回来后的一场对话,更是堪称经典对话。
这场对话反映了麦康伯的极端的软弱和麦康伯太太的放荡不羁。
麦康伯对于太太的不忠仅仅敢说“不能再干这种事啦。
你答应过不干了”,由此他的个性可见一斑。
而麦康伯太太偷情回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心虚与不安,面对丈夫却说出“现在又干了”如此厚颜的话语,可见她的放荡不羁已达到无可救药的程度,他们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也由此跃然纸上。
海明威就是这样通过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的“电报式”小说语言,向读者展示麦康伯夫妇的个性和他们之间相处生活的画面,让人们从中去体验隐藏话语之间的真实。
二、简洁传情、起烘托暗示作用的景物描写海明威能用“八分之一”的简洁语言表达出“八分之七”的丰富思想内涵,这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读者如深山闻钟鸣,余音袅袅,久而不散。
他简明的外景描写通常用来暗示人物的喜怒哀乐及心理活动,或者渲染某种气氛。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在麦康伯去猎杀狮子的途中他看到“在小河的对岸,树梢的上空,有些秃鹫在盘旋,有些则一下子垂直降落。
”这几句看似不经意的简单景物描写,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秃鹫是一种大型的猛禽,全身棕黑色,头部颈部裸露,嘴大而尖锐,呈钩状,以尸体和小动物为食。
海明威通过秃鹫在空中盘旋的景象,暗示了麦康伯对猎狮恐惧的心理活动,此时小动物对于秃鹫就像狮子对于麦康伯,秃鹫的猛然降落,就像麦康伯害怕的狮子的突然出现。
这段描写渲染了即将到来的令人恐怖害怕气氛。
三、间接心理描写海明威在写人物的时候,从来不作动机分析。
我们只见人物的外部动作,只见人物说的话,做的事,以及神情表现,而不见他的内心世界。
海明威极大地省略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心理描写,用精练的语言,暗示出“冰山”下深藏的八分之七人物的思想动态。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这个短篇中,海明威同样避免了铺陈直叙的人物内心活动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话语、神情和动作来反映其心理动态。
玛格丽特用枪将自己的丈夫麦康伯打死了,威尔逊讥讽地说:“干得真漂亮,”他用平淡的声调说,“他早晚也要离开你的。
”“别说啦,”她说。
“当然罗,这是无心的,”他说,“我知道。
”“别说啦,”她说。
紧接着这个玛格丽特又连续说了6个“别说啦。
”共计重复使用了8次,非常鲜明地反映了玛格丽特忐忑不安和心慌意乱的心理。
正是这种重复才能实现最佳震撼和遐想。
四、外聚焦型视角海明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这里的“叙事艺术”还包涵叙事视角的运用。
法国结构主义者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种基本的形态:零聚焦型(或无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
零聚焦型是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叙述者知道的事比人物多,既能看见人物的外部言行,也能知晓人物的内部心理。
内聚焦型,其特点是叙述者往往化为一个角色,他既可以通过这个角色来观察,也可以让这个角色的内在心理自我呈现。
外聚焦型叙述者说出来的要少于人物知道的,这便是“客观式”的叙述,只能看见人物的外部言行而无从知晓人物的内心世界。
海明威的叙述尽可能地少带上或不带主观情绪。
因而外聚焦视角必然不能由一个人物或别的单一视角担任,那么由主体视角的动态转换而形成的多视角也就成了海明威小说外聚焦视角的一大特征。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这部短篇小说里,一开始便是庆功酒会,麦康伯以猎狮英雄出场,这时基本上以隐藏于作品背后的作家为叙述者(视角)进行叙述。
然后作者开始隐身,通过威尔逊与弗朗西斯对话完成了对前日麦康伯猎狮过程中转身逃跑的怯懦行为的追述。
这篇小说中,有三个主人公,三次打猎,故事的情节结构中有三次主角的转换,都是通过全方位多视角来剖析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情感历程,推进故事情节的运行的。
作品中三次猎兽中主角和视角的转换,从不同角度的描写使人物性格呈多元化。
在这个短篇小说中,麦康伯的妻子最后射杀野牛时却射死了麦康伯,这是故意还是无意,小说中没有明说。
海明威自己对读者说:“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故意用枪打死他,我并不知道得比你们多一些。
”这就是海明威利用叙述者小于人物的视角所造成的奇特的艺术效果。
因为这种视角在叙述空间上受到很大限制,它只能现象式地显现人物的外部言行和周围环境。
五、修辞手法(一)反讽e.m.哈里代曾说过:“讽刺使他(海明威)最好的作品默默地成了伟大的小说。
……在期望与实现之间,伪装与真相之间,意图与行动之间,发出的信息与收到的信息之间,人们所想象的和应有的事物与事物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讽刺性的差距——这是海明威从一开始就采用的伟大主题,而这个主题要求用一种讽刺的方法在艺术上表现出来。
”海明威经常通过反讽来揭示矛盾,深化主题。
海明威的讽刺既迥异于乔纳森·斯威夫特等人的犀利辛辣,又有别于马克·吐温等人的哈哈镜似的夸张,而是琵琶掩面,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也是反讽修辞手法运用的佳例。
麦康伯和玛格丽特结婚十多年,感情上一直格格不人,但因一个太有钱,一个太漂亮,他们又谁也不肯舍弃谁。
打猎的头一天,麦康伯让一只受伤的狮子吓破了胆,在众目睽睽之下现了懦夫的原形。
为此,玛格丽特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当晚就跑到白人猎手帐篷里偷情。
第二天,麦康伯在打野牛时,一面频频向野牛射击,一面感到从未有过的男子汉的“快乐”。
玛格丽特在一旁目睹着他的这番转变,预感到自己的控制权受到威胁,不禁变得脸色煞白。
最后,玛格丽特从背后一枪击毙了麦康伯。
麦康伯可以战胜内心恐惧,可以战胜疯狂的野兽,但却在由懦夫转变成硬汉的关头,丧生在他那“最冷酷、最狠心、最掠夺成性”的女人手下。
小说这种悲惨的反讽描写,让人看到金钱和女人的毁灭力量。
(二)对比海明威小说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对比,通过对比手法使内容产生更丰富的内涵,给读者以更多情感震撼。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对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明显。
文中麦康伯和威尔逊,一个懦弱,一个骁勇;一个自怜,一个自信;一个优柔,一个果敢。
他们的懦夫形象和硬汉形象形成了极好的对比,更加突显了麦康伯最终加入硬汉行列的瞬间“优雅风度”。
(三)象征有批评家称海明威为象征主义作家,但海明威本人和另外的很多批评家都予以否认。
据说《老人与海》发表后,许多评论家纷纷说这个简单的故事富有象征意味,是一则多层次的寓言。
海明威在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东西。
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说。
”但海明威自己也明确说过:“那可恶的鲨鱼……就好比所得税。
我努力工作,碰上好运气。
我得到一张数目可观的支票,于是所得税就像鲨鱼一样跟踪而来,用尖利的牙齿大块大块地咬去吃。
那老人没说到这个,我却说到了。
”显然,海明威这里的“鲨鱼”,是充斥于他们所处世界中的恶势力的象征。
因此,无论他是无意经营还是有心栽植(有批评家认为他经常是在无意识地使用象征手法-编者注),“象征方式”都在他的作品中获得了滋生蔓延的土壤。
弗洛伊德指明了梦与文学的关系,梦与文学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象征”手段的运用。
正因为这样,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指出,分析梦的方法完全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而用释梦的方法来解释文学作品就可以让读者发现生活真正的涵义,揭示人类精神生活中无意识的东西。
纵观其创作,海明威虽不能称为象征主义作家,但是他的作品里存在着甚至可说是大量存在着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和象征性描写。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携同妻子玛格丽特一起去非洲旅行,他生性胆小,听见狮吼都感到害怕,小说里反复出现的麦康伯对狮子的恐惧,实际上是在描写麦康伯面对着对自己勇气的一种挑战,这里的狮子,如同《老人与海》中一样,是勇气和力量的象征。
文中出现的野牛也是勇气和力量的象征。
参考文献:[1]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3]陈良延.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4]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董衡巽.海明威研究(增订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