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

现代性之后果——吉登斯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吉登斯,英国作家、学者。
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现任剑桥大学教授。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顾问。
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与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
他的首份教职是1963年在英格兰莱斯特大学授课,后转入剑桥大学,1970年被聘为剑桥皇家学院院士,担任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吉登斯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1)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2)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3)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4)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5)第三条道路等。
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国和欧洲的政治发展。
这本书共分成六个部分,主要脉络是什么是现代性,什么促生了现代性,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的后果以及后现代性,后现代性也是吉登斯设想的乌托邦现实主义展开对现代性后果的论述的。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在一些资料中查到现代性的定义是这样的,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和组织形式呈现代化的趋势,它是一个时间段社会生活状态或组织模式的代称。
在本书中,吉登斯的现代性有四个方面:首先,从时空视角入手,“现代性”有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现代性产生的时间是17世纪后封建时期,地理位置在欧洲,现代性最开始是从欧洲产生发展的,后来波及到全世界,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
其次,就其具体表现来说,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组织模式以及行为制度等,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模式。
再次,就其实质来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大略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
(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最后,现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
浅论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个 最初 的地理位置联 系起来 , 但是要 目前为止 , 它的那 些主要 特 资本 、物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 了生态的破坏 、环境 的恶 征却还仍然在黑 暗之中藏而不露 。 也就是说 , 现代性是一个时空 化 。但 是 , 吉登斯 也用 积极 的态 度、 乐观的笔调描述 了我们在 驾 的概念 , 包含着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和组织模式 的形形色色 , 并 驭 了现代性这 头猛兽之后的理想蓝图 ,这种一分为二 的辩证 分 且 ,我们并没有像许 多肤浅地理解现代性 的人所说的那样进入
一
( 三) 现代性 的全球 性。在十七世纪以前 , 世界各国各大洲基 多数社会活动以及 人与 自然的现实关系依据新的知识信息而对 本都是独立且 封闭的, 但是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 的兴起以及对世界 以争夺海上 霸权 为开端 的资本 主义 军事 、 政 治 之作出的阶段性修正的那种敏感性 ,是对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 市场扩张的渴望 , 界定 。 社会 学在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的关 键地位 , 主要就是源于 和经济开始在世界范 围内扩张 ,现代性与这个过程基本 是同步 他用最普遍的方式反思社会生活。 的。现代性 的四个 维度也是与这样 的历史进程相 吻合 的 , 到了今 这样的四个维度 已经发展成 了一种全球性 的制度 。所 以本书 正式 由于上述三种动力机制 。使得现代制度得 以从传统 的 天 , 社会秩序 中分离 出来 。 现代性 的基本维度也是 由此而形成的 , 在 开始就说这是对现代性 的一种制度性 的分析 ,如今 的世界 , 是 吉登斯看来 , 主要有以下 四个基本维度 : 个联系 日益紧密 ,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共同体 , 并且 这样的社会 ( 一) 资本 主义。指在竞争性 劳动与产 品市场情境下 , 日 益 关系还在不断加强 、 犬牙交错进入到—个“ 再嵌入” 的阶段。 从政治生 活中脱离开来 的资本积 累 ,由此 而形成 的雇佣关 系构 ( 四) 现代 性 与后现代 性。 后现代性是一种超越 了现代文 明 成 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 。 的概 念 , 并且, 这 样 的秩序 是能够实现 的 , 后 现代在制 度体系上 后现代 的轮廓变成 了: 超越匮乏型 ( 二) 工业主义。工业主义不是传统的重商主义 。 而是相对 于 超越 了前 面所说 的四个 维度 , 多层次 的民主参与取代现代 的监督制度 、 “ 自然环境 ” 而言 的“ 人化环境 ” , 人类通过工业化而开始享受工业 体 系来取代 资本 主义、 用非 军事化来 取代 军事暴 力、用技术 的人道化取 代人性 比较缺 文 明带来的成果 , 工业主义也 因此影 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 ( 三) 监督机器。在政治领域中, 对被管理的人口的指导 。 尽 乏的工业化 。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还有非常丰富的维度体 系, 管作 为行政权 力的基础 , 监督 的重要性绝对不 只限于政治领域 。 此后 现代是一个非常丰富和立体化的概念。它针对现代性 的严 建构 了一个 “ 乌托 邦现实 主义” , 用 民主 、 和平 、 生态、 人 它可 以是直接 的 , 但更为 重要 的, 监督是 间接 的, 并且建立在 对 重后果 , 性 化的社会秩序取代 了现代性带来 的消极后果 。 信息的控制 的基础之上。
《现代性的后果》详细分析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 家与暴力》一书上。该书主要从军事暴力的角度分析 了世界史的演进过程。在吉登斯看来,世界的演进过 程是一个从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向民族国家演化 的过程,军事暴力在推动这一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独 特的作用。它着重分析了民族国家的产生、面貌及其 内在张力,反映了吉登斯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吉登斯看来,社会学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 他将自己的学术活动建立在两个基点上,一是对 已往经典和社会学理论的梳理与批判性反思,进 而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是对现代社会变迁的认识与研究。他认为社 会理论的‚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 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 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在大多数学术文献中,‚现代‛一词被认为主要是 指大约从17 世纪开始以来的这一段历史演变时期,在 这之前的历史演变过程则被称为‚古代‛和‚中世 纪‛ 。
2. “现代主义”
(1)广义的‚现代主义‛指的是由波德莱尔在 19 世纪中期首先加以揭示,然后在从19 世纪下半 叶直到20 世纪60 年代之间的各种‚先锋艺 术‛( 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 义、超现实主义、建构主义、表现主义、波普艺 术、新现实主义、事件艺术、概念艺术等) 以及 相关的哲学与社会理论中得到体现和张扬的那样 一种对‚现代性‛或‚新奇性‛永恒地加以追求 的精神。 不断地批判和否定既存的‚现代‛,用新的 ‚现代‛来取代已经或即将成为‚过去‛的老的 ‚现代‛,就是广义的‚现代主义者‛们的伟大追 求。
他所理解的‚社会学‛ 并不是有关人类社会整体 研究的一门通用学科,而只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分支, 只关注发达的或现代的社会。因而社会学是关于现代 社会的理论。基于此,吉登斯形成了自己理论的两大 重要论题,结构化与现代性。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浅析

-
' 卜r r
安 东尼 吉登 斯 《 现 代 性 的后 果 》 浅 析
孙忠 良
(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8 0 )
作 者 简介 :孙 忠 良 ( 1 9 9 0 一) ,男 ,汉族 ,黑 龙江 大学 文化 哲 学研究 生 ,方 向 :西 方哲 学基 础理 论 。
段 ,在其 中现代 性 的后果 比以 前 任何 一个 时期 都更 加剧 烈化 更加 普遍 化 了。 ” 我 们不 可否 认的是 ,在 我 们 的时 代 ,现代 性 的 恶果 已 经成 为不 可避 免 的饵食 ,从都 市生 活 的孤 独 感 到人 主 体 性 的丧 失 , 都与 现代 性 的弥 漫有 关 ,吉登 斯 的思 想 是 微 观 的 ,他反 对 现 代 性 所 造 就的宏 大 叙 事 ,在 作 者看 来 ,现 代 性 是 多 维 的 ,作 者 在 这 里 提 出了全 书最 重 要 的第 二 个 概 念脱 域 ,在作 者 看 来 ,资 本 主义 时 代相对 于前 一 时代 的最 主要特 征 ,就是 人们 对于 信任 的盲 目。 在 现代 和后 现代 的划 分 上 ,现 代 学 者 普遍 持 有 两 种 迥 异 的观 点 ,一 种观 点认 为 ,我 们 今 天依 然 生 活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后 现 代 只 不过 是现代 性 的极 端 表 现 ,抑 或 是 现代 性 的另 一 张 面 孔 ,现 代 社 会 将或 迟或 晚地 陷入 前现 代 社 会 一 样 的 循 环 往 复 之 中 。而 另 一 种 观 点则 认 为 ,现 代性 早 已经 随 着 时 代 的变 迁 而 终 结 ,后 现 代 时 代 已经 出现 在人类 社会 中。显然 ,吉登 斯所 持 的观 点是前 一种 。
荒原现代性批判读后感

荒原现代性批判读后感读完《荒原现代性批判》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深深地触动了我。
它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种种看似繁华背后的荒芜与困境。
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性在带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虚。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繁忙的工作日,我像往常一样匆匆忙忙地走在拥挤的街道上。
周围的人们都行色匆匆,脸上写满了疲惫和焦虑。
街道两旁是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让我感到一阵眩晕。
车辆川流不息,喇叭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汽车尾气的味道。
我走进一家咖啡店,想要暂时躲避这喧嚣的世界。
店里人很多,人们都在低头看着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没有人交流,只有咖啡机运转的声音和偶尔的咳嗽声。
我点了一杯咖啡,找了个角落坐下。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便捷的交通、丰富的物质、高效的通讯。
但我们却失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我们不再抬头仰望星空,不再倾听鸟儿的歌声,不再与身边的人真诚地交流。
我们被各种信息和任务所淹没,忙碌得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
就像书中所说的,现代性让我们陷入了一种“荒原”的状态。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连接。
我们在高楼大厦中孤独地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安慰,却忘记了真实的世界就在我们身边。
回想起小时候,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快乐。
那时候,我们可以在田野里奔跑玩耍,追逐蝴蝶和蜻蜓;可以在夏夜躺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数着天上的星星,听着长辈们讲述古老的故事;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河边捉鱼捉虾,哪怕弄得满身是泥也毫不在乎。
而如今,我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却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我们拥有了智能手机和电脑,却很少与亲朋好友面对面地交流;我们拼命工作赚钱,却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共5篇)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共5篇)第一篇: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现代性与大屠杀作为已经逝去的历史,我们无从还原真实的场景,但仅仅是留下的残迹和数据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我尚可感到一丝的温情,可面对鲍曼笔下赤裸裸的现实,我已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是啊,大屠杀本就是残酷的,整整600万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吞噬。
鲍曼透过大屠杀这扇窗,看到了一点儿也不令人愉快的东西,可他愈是坚信倘若拒绝看到窗外,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可能我们仍然把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看作是德国人和犹太人的事情,看作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次反常事件,那时整个世界分化成疯狂的刽子手和无助的受害者,邪恶之徒对无辜者犯下滔天罪行。
当时的诸多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大多这样认为,认为这场已经解除的危机,现有的知识足以“解释”、“了解”、“理解”它。
大屠杀被理解为现代性的一个失败,而不是它的产物,而事实上,大屠杀绝对是现代性成功的最佳实例,是现代性的副产物。
莫学认为现代性即使文明的,野蛮便是被完全剔除的,文明与野蛮并不是对立的,他们只是文明这枚硬币的两面,就看那一面偶然的落在上面。
大屠杀最震撼我们心灵的,或许不是被屠杀的命运也有可能落在我们身上,而是想到,我们也可能去进行屠杀,如果有适当的条件,我们可能会去这样做。
这也是鲍曼写这本书的理由。
我看过这本书后,对大屠杀与现代性的理解有三点。
现代文化——园艺文化现代性所代表的现代文化是对自然和自身的积极管理,追求各种机制的相互之间的平衡,一切有条不紊的运转,这种管理就像是园丁对待花园的花茸,应该精心培养香花,同时也毫不吝啬的清除杂草;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应该维护正常健康的身体组织,同时毫不吝啬的消除病态的癌变细胞。
这是园艺文化,而犹太民族则被当成是这个花园的杂草。
犹太人在全世界大范围的大迁徙,但他们普遍无家可归,因为他们失去了曾有的故土,人们会普遍的认为,由于犹太人没有自己的领土国,犹太人无法参与征途土地,以战争为其一般形式的普遍的权力争斗,同时他们就不得不采取下流、卑鄙、偷偷摸摸的手段,这使他们成为特别可怕和邪恶的敌人,他们被定义为“我们中间之外的人”。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读后感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如同权力和权利。
全球化下,现代性是权力,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不管某一个主客体的意愿,强制的影响着国家、民族、个人。
而后现代性则是权利,是对主体、对客体权利的诉求。
与现代性强制的权力不同,后现代性体现的是站在不同主客体的立场上。
现代是天空的云朵,后现代好比天上云朵所遮盖的天空,等待着人们去拨开。
但是天空中还有不属于现代,后现代的空间,或者说是虽然受它们影响,但它们无法解释的。
未来现代和后现代如何发展?是现代、后现代、现代的循环;是现代击败后现代或后现代击败现代;是现代、后现代不断交融、冲突的达到某种稳定的和谐状态?我想这不是主要的。
重要的是人类作为主体或客体,如何在现代与后现代中的博弈中获得效用最大化或者双赢。
前提,现代和后现代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是价值观念,更深一步说是价值优先以及普世价值。
现代和后现代的发展不会脱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有价值观念的,现代和后现代的发展应当在遵循这些普遍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推动多元价值的发展。
普遍价值观念与多元价值观念可能融合可能冲突,这正是现代与后现代魅力所在。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讲p5吉登斯从社会学角度将现代性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
哈贝马斯从哲学角度将现代性看作是一套源于理性的价值系统与社会模式设计福柯同样从哲学角度出发,不过却将现代性是为一种批判精神。
第二讲p31在德国理性主义的思想背景下,韦伯对现代社会的分析提出了两个概念“理性”与“理性化”,前者在他那里演化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这一对立冲突的概念,后者则成为他用来描述、刻画与评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特定概念。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在韦伯的这种分析下,表现为一个全面理性化的过程,而理性化也因为成为“资本主义精神”,亦即资本主义的现代性。
在经济行为方面,这种理性化表现为精确计算投资和收益之比的“簿记方法”;在政治行为方面,表现为行政管理上的科层化、制度化;在法律行为方面,表现为司法过程的程序化;在文化行为方面,表现为世界的“祛魅”过程,即世俗化过程。
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与出路——读《全球现代性的危机》有感

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与出路——读《全球现代性的危机》有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加密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出现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权威性的超越来源的消亡等危机。
各个学者为全球现代化的发展寻求出路与方法,杜赞奇在其《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中提出用亚洲独有的传统文化与独特价值为全球现代化的危机探索一条发展之路,以亚洲传统为例提出了全球现代性发展的希望。
关键词:全球化;现代性;可持续发展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提到“现代性正在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1],现代性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全世界,阿里夫·德里克最先提出“全球现代性”这一概念,指现代性在新的时代背景——全球化中的发展境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全球现代性的发展,当今世界出现了许多现代性危机。
一、危机与解决之道杜赞奇在《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中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竞争型的国家发展,引发了全球现代性危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影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发展中国家正相继向前发展,进入全球现代化的日程,但是如果跟随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走竞争型民族国家发展模式,追逐与其相仿的生产、消费水平与模式,地球将无法承载此般重负,环境也必遭破坏。
杜赞奇认为亚洲等非西方国家的崛起、权威性的超越来源的消亡、环境可持续性的危机,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2]这些特征也是非西方国家的发展障碍与挑战。
杜赞奇认为亚洲传统中的传统文化,道德感还有宗教资源,这些亚洲社会中独有的特征为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条发展之路,也是推动亚洲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杜赞奇教授的这本书中,“流转历史”和“对话式超越”这两个基本概念贯穿本书始终,他也将亚洲文化传统用这两个概念表达出来。
杜赞奇教授在书中援用大量例子揭示宗教和超越观念在亚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流转”,揭示了亚洲传统宗教意义中的“超越”观念的流转能够给现代性危机提供解决思路与办法,宗教思想之间的流转能够互相联系起来,能够再发展,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开阔性的思维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要例数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必不可少。他的构成理论和“第三条道路”为全球学界所瞩目,他的思想更是始终处在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沿。是什么成就了吉登斯深刻的思想和他捕捉时事的敏锐,又是什么使吉登斯的理论如此另人信服,以至能为英国政府大胆实践,又是什么让吉登斯的学术思想始终为学术界所关注、探讨?在《现代性的后果》之中,我隐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 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 1、方法和结构创新 安东尼•吉登斯选取的题目是现代性的后果,这似乎在题目上就决定了这部作品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叙事和论证,但事实上,在不足160页的全文论述中,吉登斯并没有象许多论述现代化的作品那样将大部分精力用在论述什么是现代性和现代性的产生、发展、表现、结果这样固定的框架之内,而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在批判中提出论点,在论述中又着力于他所描述的现代性图画中的结构框架。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历史一句带过,却在描述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时不惜笔墨。他认为,监督、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构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而这四种维度之间又存在着由此及彼的相互关系,在现代性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的制度性维度又与现代化的维度交相作用,共同呈现出目前的现代社会形态。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吉登斯又显得与众不同,他没有简单停留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而是回归到人与人和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来考察现代社会体系,用精神分析法和现代心理学来解释现代社会的信任体系和存在的风险,将研究和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冲破以往社会学研究中框架大但却不切实际的做法。 2、、怀疑 吉登斯首先展开他对现代性概念的澄清,但是在一开始,他就开始试图另辟蹊径。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直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性却还在黑箱之中藏而不露。”这看似简单的论述,已经在前提上对现在十分流行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的论调截然相反。他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进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而是正在进入这样的一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剧烈化更加普遍。”对于这样的质疑,吉登斯并不是在哗众取宠,而是在他的思想中早已经看到: “后现代视角看到了对知识的异质要求之多样性,这样一来,科学不再享有特权地位了”。正是一种挑战科学特权地位的勇气,使吉登斯在后来的论述中敢于向传统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并且鼓励着他驾驭猛兽的决心和勇气。 吉登斯还认为:“社会学的经典缔造者们都极为重视现代性的机会方面。马克思和涂尔干都把现代看作是一个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但是他们又相信,由现代所开辟的使人获益的可能性,超越了他的负面效应。马克思•韦伯最为悲观,又把现代世界看成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世界。”“他们三者都看到了现代工厂工作对人的不良后果,它迫使许多人受到寡然无味的纪律和重复的劳动。但是他们都没有预见到,生产力拓展所具有的大规模毁灭物质环境的能力。”并且,“没有任何经典的社会学创始人对‘战争工业化’显现给予过系统的描述”。于是,吉登斯将战争工业化或者说军事力量工业化作为考察现代性制度性维度的重要方面给予了详尽的论述,他认为军事力量和工业主义是现代性制度的两个彼此不同的组织类型或者维度,而连接这两个维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工业化。“战争工业化急剧地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使其进入了‘全面战争’,以及‘核战争’的时代”。吉登斯认为,全面战争弱化了战争作为政治工具的企图,而实际上强化了战争的经济意义和工业性质。可以说,吉登斯对于战争工业化问题的提出和认识,已经开始提醒学术界,科学研究需要发现被以往权威忽视的领域。 3、反思和重估 在〈〈现代性的后果〉〉中,吉登斯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反思性。他认为,反思性“是对人类所有活动的特征的界定”,因为人类的行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从不松懈的对行为及其情景不断监测的过程,因此在考察现代社会时,我们必须经常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吉登斯对反思性概念的提出和对反思的强调,为他破旧立新划清了界限、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在社会学这个宏大的领域中,对于现代性的研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命题,要想独树一帜,必须在理论上和观念上具备打破权威的勇气。他大胆地提出“所谓以被证明为合理的传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具有虚假外表的传统,它只有从对现代性的反思中才能得到认同。”“甚至那些最坚定捍卫科学必然性学说的哲学家,也都承认这一点。如卡尔•波普儿就说过:‘所有的科学都是建立在流沙之上’。按照科学的观点,没有什么是确定的,也没有什么是能够被证明,尽管科学一直尽力地在提供我们所渴求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最可靠的信息。在不容怀疑的科学的心脏地带,现代性自由地漂移着”。可见,无论是吉登斯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性维度的理解,都不是对权威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总结,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前有权威没有发现或者论述较弱的薄弱环节,他所采用的方法也在理论描述的方式上标新立异。 二、 驾驭猛兽的勇气和实践 吉登斯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他挑战权威的怀疑、批判精神,更在于他心系人类整体命运的宏观视角,他做为学者的责任和他描绘前景的勇气。 现代性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既为人类目的性活动所创造,所应用,也为人类带来无法避免的灾难性后果,集权的增长、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环境的破坏,核冲突和大规模的战争使现代性的后果变得严峻而可怕。作为一名远见的社会学家,吉登斯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性的两面性,并为此忧虑、困惑。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中这样写道“我们,作为整体的人类,究竟在什么程度上能够驾驭那头野兽?或者至少能够引导它,从而降低现代性的危险并增大它所能给予我们的机会?现在我们怎么会生活在一个如此失去了控制的世界上,它几乎与启蒙思想家们的期望南辕北辙?为什么‘甜蜜理性’的普及并没有创造出一个我们能够预期和控制的理性世界?”实际上,对于现代性后果产生忧虑的社会学家远不止吉登斯一人,利奥塔同样对现代化的破坏性后果忧虑重重,但是他悲观地认为我们再也没有任何可行的办法来维护知识的有效性。但吉登斯有更可贵的勇气,他首先思考了造成现代性的不确定因素的原因: “原因就在于社会知识的循环性,它首先影响到的是社会领域而非自然领域。在现代化条件下,新知识不断被嵌入到社会中去,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社会领域从来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环境,新知识、新概念不仅更清楚地描绘了社会世界,而且也改变了它的性质,使其转向新的方向。这种现象的影响,对那犹如猛兽的现代性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鉴于上述原因,吉登斯同样认为“我们不能掌握历史,并且使其屈从于我们的集体目标。即使我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创造和再创造了社会生活,我们也仍然不能完全控制它”。 即便是这样,吉登斯也仍然没有放弃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尽可能的乐观的、积极的应对,“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或者,我们能够)放弃驾驭那头猛兽的努力。将具有严重后果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点,超越了所有的价值和所有相互排斥的权利分化。‘历史’没有站在我们这一边,它没有目的,也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保证。” 吉登斯提醒人们注意“我们必须重视可供选择的未来”,永远不放弃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努力。 吉登斯对现代性所持的乐观、积极的态度使他的思想和观点永远保持着继续前进的活力,这使他对现代性的研究没有停止在消极遁世的态度中,而是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后现代性的理想蓝图,他将希望寄托于社会运动,与乌托邦的现实主义观点结合,描绘出后现代性的清晰轮廓。“社会运动为我们显露了可能的未来的曙光,而且在某些方面,它们成了通向未来的车轮”。在吉登斯的后现代秩序的轮廓中。超越匮乏体系、多层次的民主参与、技术人道化、非军事化成为四个最为重要的维度,世界将出现一个需要协调的全球性的政治结构。不论现代性的不确定性是多么难于控制,吉登斯毕竟为后现代社会描绘着希望的蓝图。 时间总在不停止地奔跑,不管吉登斯的构想是不是与未来社会相吻合,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作为一个社会学家的责任和气魄。驾驭猛兽!尽管现代性的风险依然存在,尽管社会科学的预言总是小心翼翼,但是吉登斯的呼吁却象一阵排山倒海的呼啸,掀起了悲观脆弱者心中残留的勇气。
摘 要: 围绕着内涵、特征、动力机制等主要问题,本文对吉登斯见解独到、论述深刻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文本解读。内容涉及到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全球化和社会运动等宏观视角和包括信任与风险、安全与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困境等在内的微观分析。吉登斯对现代性极富压缩式的分析和扩张性的演绎充分体证了他在社会学理论进路中令人兴奋的知识进展。
关键词:吉登斯;现代性;制度性维度;风险;自我认同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的社会学思想内容丰富,“一直处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1]本文就其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性思想试作梳理、解读和分析,以体证他对于现代社会富于想像力的分析中令人兴奋的知识进展。
一、 现代性及其动力机制
(一)现代性的内涵 只要阅读吉登斯的著作就可以发现,虽说他对“现代性”的分析相当透彻,然而并没有给“现代性”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性”这一概念的。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2]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他指出,现代性“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3]另外,在与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的谈话中,吉登斯又说:“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比较详细地描述,它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基本上,由于这些特性,现代性同任何从前的社会秩序类型相比,其活力都大得多。这个社会——详细地讲是复杂的一系列制度——与任何从前的文化都不相同,它生活在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之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