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的起源

合集下载

琉璃资料

琉璃资料

琉璃,古代除称为壁流离、流离外,又称毗流离、溜璃。

琉璃,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和而后成。

“博山琉璃”是以博山当地丰富的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等为生产原料,科学运用博山特产的鸡油黄、鸡肝石料、亮红料、洋青料、珐琅等名贵色料,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琉璃制品。

生产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败或出现瑕疵。

博山历史上曾是——全国琉璃生产中心据考古专家鉴定,600多年前,博山的琉璃业已开始起步。

元末明初,博山的琉璃业就具备相当大的规模了。

博山琉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炉神庙,是旧时博山琉璃业公众醮会之所,建于公元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由民间艺人徐应元发起建立,该建筑至今尚保存完好。

1617年时第一个琉璃业行业组织——炉行醮会成立,此时,博山的琉璃产品已远销北京、江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国内琉璃产品生产中心,此后长盛不衰。

记者采访调查——制作工艺让人叹为观止近日,记者来到博山一家大型琉璃生产厂,探访琉璃生产全过程,琉璃制作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一进厂,记者便感到阵阵热浪,据了解,工人们是在温度高达40摄氏度操作间工作。

流光溢彩、变幻瑰丽的琉璃就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中诞生。

琉璃工艺是一门手工艺术,是一个理论和经验并重、控制与繁复的计算并存、发散性创作思维与严谨的工艺过程间的艰难辩证统一。

在制作工艺中,吹制技术和琉璃造型技术难度较大。

记者在现场看到,吹制技术是利用琉璃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具有可塑性的特点,使用中空的铁棍从炉中挑出玻璃料,在冷却过程中不停转动手中的铁棍,吹制琉璃的形状。

琉璃造型则要求十分严格的工艺,工匠手持一根带有小钩的长铁杆,将材料钩住送进温度高达1200摄氏度的火炉中,少顷,材料融化,迅速拖出放在铁墩上,一手用工具拉着高温材料,一手用钳子拉出造型。

上千件作品被国内外珍藏博山琉璃工艺品以柔美的曲线、绚丽的色彩、变化微妙的形体展示出作品的现代感,使琉璃作品获得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将琉璃热成型工艺推向更高的境界。

璀璨的琉璃简史(6):两宋琉璃——走下神坛

璀璨的琉璃简史(6):两宋琉璃——走下神坛

璀璨的琉璃简史(6):两宋琉璃——走下神坛中国琉璃,有着比古陶瓷更加璀璨夺目的历史。

从诞生到宋朝的几千年时间里,琉璃一直受到皇权和王侯将相等贵族的青睐,和美玉一样,被奉为神灵之物,代表纯洁和洁净,具有君子风范,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大致从宋朝起,琉璃渐渐走入民间。

后来也和陶瓷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今已经变得极其平凡而普通。

而玻璃制造,源于西域和欧洲,比中国早得多。

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的开启,玻璃制品和玻璃制作技术,随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进入中国,对中国古法琉璃,产生巨大冲击。

琉璃,其实就是玻璃的一种,只是工艺不同。

在古代,由于认知有限,人们把琉璃和玻璃混为一谈······一部琉璃文化史,印衬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也展现对外开放的必要。

(六)两宋琉璃——走下神坛宋朝结束了战乱、统一了全国,并采取减赋税、促实业政策,使得人民得以养息,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商品贸易十分繁荣,海外贸易活跃。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美学、宋词、书画、书法、娱乐、陶瓷、玉器、社会伦理、社会风尚都得到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诗词歌赋名人、艺术家辈出。

之前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九)》中也谈到过,陶瓷技术及陶瓷之美在宋代步入了一个巅峰时期。

宋代琉璃制品随着宋朝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琉璃的地位已渐渐变得不那么显赫和高贵。

琉璃制造技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工艺依然是古法压铸和吹塑并存,新法琉璃器和西域玻璃器的差距在缩小,琉璃制造业开始由皇室贵族垄断向社会转变,民间的琉璃作坊也已经发展起来,质量一般的器皿,已在社会中层、主流人群中成为常见之物。

不过做工更复杂、透明度更高、造型更精美的进口玻璃器,仍为权贵所青睐。

北宋琉璃鸟形物 1966年秋在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河南新密文化馆藏宋代琉璃的情况可以从同时期墓葬、寺庙地宫发掘出土器物中窥见。

1966年在河南省密县(今新密市)老城法海寺旧址北宋塔基地宫中,出土了约50件珍贵的琉璃器,有葫芦瓶、细颈瓶、蛋型器、宝莲形器、壶型三足鼎、鸟形物等,这些琉璃器工艺相对复杂,制作均相当精致,从器型判断应为国产品,这直接反映出宋代琉璃制造的真实水平。

琉璃的化学成分

琉璃的化学成分

琉璃的化学成分
琉璃,又称流离,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也是艺术装饰的一种带色陶器。

天然水晶、琉璃、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当代国家级的权威专著《中国古琉璃研究》记载:古埃及“费昂斯”(也就是西方水晶玻璃的始祖)二氧化硅的比例92%(不通透)-99%,中国周朝时的琉璃,二氧化硅的比例仅仅是略大于90%(通透)。

这9%的区别就是琉璃与水晶最大的不同。

琉璃三大分类:
A类古法琉璃,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

B类台湾琉璃,由西方玻璃艺术演化而成.起源为古埃及“费昂斯”工艺。

《中国古琉璃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费昂斯”中二氧化硅的比例92%-99%,与中国周朝时的琉璃差异明显。

但由于二者形态近似,有人称其为西洋琉璃。

C类水琉璃,现今常见的仿制琉璃,以不饱和树脂材料制成,其特点是重量轻,敲之没有琉璃的金石之音,且日久易色变、混浊,无收藏价值,不过价格奇低。

中国琉璃探源

中国琉璃探源

中国琉璃探源作者:韩克新、李军勇等8名琉璃大师关于中国琉璃的起源,自近代以来就有“西来说”和“自创说”之争。

上世纪二十年代,加拿大多伦多考古学助教怀特在当时河南洛阳的基督教区司教时,曾于1928年一次大雨过后的古董摊上,见到一些惹人喜爱的琉璃珠子和镶嵌半片珠子的铜方壶、铜镜和带钩等在出售。

这些珍奇文物引起了他的兴趣。

于是,他便全部买下。

经了解,得知这些文物的出处是在洛阳市东北方20余公里的周朝故址金村,其中的琉璃珠子出自战国墓葬。

后来怀氏从他搜集到的琉璃样品中选出试样寄到英国,托赛利格曼和贝克二人代为分析鉴定,赛、贝二人对怀特寄到的试样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为:这些战国时期的珍奇珠子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其式样和西方古代玻璃珠相似,只在成分上有其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含钡较多的一种铅玻璃,即由铅钡所组成的玻璃。

这与他们先前所坚持的玻璃“西来说”的观点大相径庭。

为了自圆其说,二人又用汉代以前和唐代以后的玻璃,同时作了分析对比,其结果是:在汉代以前的54例中,含铅的有52例(占总数的96.3%),含钡的有39例(72.2%);在唐代以后15例中,含钡5%以下的有7例(占总数46.7%),不含钡的有8例(占总数的53.3%)。

结果是找到了西方玻璃中的钠钙成分。

这让二人稍感欣慰,他们想,只要从西方出土的玻璃中,找出含铅钡的成分来,仍然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

结果却仍与愿违。

最后只勉强找到了公元7世纪前后,罗得群岛和其周边诸岛上出土过含铅量近乎这种成分的,连钡的痕迹丝毫也没有见到。

[1]根据以上事实,又综合中国和西方琉璃的器型、生产技艺等的不同,干福熹在《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中提出:铅钡玻璃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一大创举,并进一步提出中国古代玻璃“自创说”的看法[2]。

杨伯达根据对文物出土资料的分析,支持“玻璃自创说”的观点,并认为西周时期可能是我国自制玻璃的起点[3]。

而中国的琉璃起源于何地,却是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

琉璃的趣闻与传说

琉璃的趣闻与传说

琉璃的趣闻与传说琉璃的趣闻琉璃相传是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所发现的。

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期间,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将其随剑一起进献给越王。

越王感念铸剑之功,原物赐还,还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名为“蠡”。

其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

相传这就是世界最早的琉璃配饰。

同年战事起,越大败。

西施被迫迁往吴国和亲,临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

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

勾践在范蠡的帮助下,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会盟天下,号称霸王。

范蠡则感怀物是人非,挂帆远去。

勾践深感痛惜,依法烧制“蠡”器,“流云霓彩、天工自成”竟耗时十年之久。

相传“蠡”成之日,紫气东来,满天流云霓彩,勾践得此重宝,老泪纵横,仰天长啸。

勾践视此“流蠡”为国家之重器,随身佩带,常说见“蠡”如见少伯(范蠡字少伯)。

后人将这件宝物称为“英雄魂”。

从此琉璃配饰业在古越国兴起,王公贵族竟相珍藏,今天,在广州古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琉璃饰品。

范蠡则弃政从商,化名为陶朱公,成为天下第一富豪。

琉璃也因这段千古绝唱而名满天下,逐渐成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

琉璃的传说远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初,世上本没有生灵,女娲诞降之后,抟黄土以造人类之形。

后来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为争夺帝位而爆发了异常激烈的战争。

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于是决心补天。

她从汾河捞起了许多五色石,用火烧炼把坚硬的五色石烧炼成熔浆,然后把一块一块的色彩缤纷的熔浆将天上的窟窿补上,挽救了这场灾难。

当太阳再次出现时,天边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

而当时补天从女娲手里散落人间的五彩神石……据传是如今最早琉璃起源的说法。

如此具有神灵气机的宝物,温润光华的琉璃,后来更被佛教引为镇教七宝之一。

中国古代“琉璃”工艺品的历史没有想象中那...?

中国古代“琉璃”工艺品的历史没有想象中那...?

中国古代“琉璃”工艺品的历史没有想象中那...?文献中的“琉璃”在多数情况下确实指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玻璃,但也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有些“琉璃”被说成是自然之物,或许是因为认识不够(因为在中国总量稀少),或许是因为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等情况出现,因为古代的玻璃还有很多其他称谓,而琉璃一词并不是专门指称玻璃,比如琉璃釉陶。

但是如题目所谓“专指青金石”不知有何依据,至于研究玻璃的历史更是无需借助文献,考古材料足以说明其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久远,也早于最早的关于琉璃的记载。

从考古材料看,古代玻璃起源于两河流域。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玻璃质样品为西周早中期的石英砂质料器,这种料器较西方类似的产品如古埃及的蜻蜓眼料珠出现的最早年代晚了大约一千年。

这种料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器,类似的料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仍广泛的流行于我国。

到了春秋时期,在一些高等级的墓葬中出土了真正意义的玻璃器,包括越王勾践剑剑格和吴王夫差剑剑格上所镶嵌的玻璃。

经过科学检测的类似玻璃器主要是以Na2O和CaO为助熔剂的钠钙玻璃。

进入战国时期,玻璃器在我国大量出现,并产生了中国特色的铅钡玻璃和钾玻璃。

一般认为中国出土的石英砂质料器和钠钙玻璃以及玻璃的制作技术很可能都来自西方,而铅钡玻璃和钾玻璃则为我国自产。

至于佛教七宝中的“琉璃”,现有材料也证明它们是玻璃。

出土于魏晋至宋元时期的佛教塔基地宫中的玻璃器很多,往往与金银、玛瑙、水晶、钱币等贵重物品一同封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新疆库木吐拉石窟等佛教壁画中也出现了大量玻璃器的图画形象,这些佛教遗存中的玻璃器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并常常有文献、石刻文字为依据,年代准确,性质清楚,主要承担香水瓶、供养器和舍利容器的功能。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这里简单列几条:1.陕西耀县隋神德寺塔基在舍利石函的四周砌护石和砖墙。

石函内分别用盝顶铜盒装舍利,圆铜盒装头发,方铜盒内的玻璃瓶中装淡红色液体。

还有铜净瓶,也有以金环、银环、玉环、玛瑙、水晶、料珠等饰物和铜钱、波斯银币组成的“七宝” 。

博物馆古代琉璃饰品宣传语

博物馆古代琉璃饰品宣传语

博物馆古代琉璃饰品宣传语中国是琉璃的故乡,琉璃起源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就在春秋战国时期,而琉璃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末的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琉璃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

琉璃有一种特殊的玻璃质感,它具有金属质感却又有陶瓷般的温润质感,在阳光下折射出不同的颜色,非常美丽。

在我国最早出现使用琉璃制品的记载是在《周礼》一书中。

根据汉代学者王充介绍:“古者制琉璃以供帝王,皆金玉所作也,其状如鸡子出水”说明汉代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运用“金、玉、石、瓷”制作琉璃制品的技艺。

我国古代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制作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制作青铜器、玉器等饰品。

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我国琉璃工艺达到了高峰。

据考古资料显示: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西汉早期彩陶盆、钵和西汉中期墓中出水遗物就是由“金玉所作”。

在我国古代出土器物中出现最多最普遍的是各类建筑构件及各种生活用具。

一、中国古代建筑构件1、琉璃建筑构件古代琉璃建筑构件有:屋顶瓦、屋脊兽、滴水瓦。

2、琉璃灯具古代建筑中使用的各类灯具有:宝珠灯,烛台,天灯等。

4、古塔上的琉璃塔顶以及塔刹,是最早的琉璃塔模型。

5、琉璃器和古陶器以及其他器物的区别。

琉璃器: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种陈设器物;是以玉石或其他质料,经过研磨抛光处理而成的透明器皿,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工艺品之一。

古陶器:从商代到汉代都有生产。

"陶器"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从唐至清都有生产,但是到了清代就逐渐被陶瓷取代。

古陶瓷:汉代开始流行于南方沿海地区,因出土数量较少且造型精美而逐渐被人们所喜爱;宋代在我国南方出现了瓷器和陶器共生发展关系,形成所谓"双轮时代";明代由于瓷器大量流入中原,从而导致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取代"瓷器",成为全国各大窑场之首。

二、中国古代生活用具的琉璃制品[琉璃珠]在古代,琉璃制品主要是用来装饰和佩戴,在生活中使用比较普遍。

璀璨的琉璃简史(9):明代琉璃——建筑琉璃达巅峰

璀璨的琉璃简史(9):明代琉璃——建筑琉璃达巅峰

璀璨的琉璃简史(9):明代琉璃——建筑琉璃达巅峰中国琉璃,有着比古陶瓷更加璀璨夺目的历史。

从诞生到宋朝的几千年时间里,琉璃一直受到皇权和王侯将相等贵族的青睐,和美玉一样,被奉为神灵之物,代表纯洁和洁净,具有君子风范,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大致从宋朝起,琉璃渐渐走入民间。

后来也和陶瓷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今已经变得极其平凡而普通。

而玻璃制造,源于西域和欧洲,比中国早得多。

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的开启,玻璃制品和玻璃制作技术,随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进入中国,对中国古法琉璃,产生巨大冲击。

琉璃,其实就是玻璃的一种,只是工艺不同。

在古代,由于认知有限,人们把琉璃和玻璃混为一谈······一部琉璃文化史,印衬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也展现对外开放的必要。

(九)明代琉璃——建筑琉璃达巅峰明朝初期,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垦荒,进行屯田,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很快就超过了元代,纺织、制瓷、冶铁等工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技术更为先进,商业和城市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明朝实行“一条鞭”税法,简化赋税,解放了没有土地的农民,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纺织、瓷器业快速发展。

在瓷器高度发达的同时,琉璃的制作技术也大幅提升,并且出现了三个有趣的变化。

明曹昭的《格古要论》目录明代琉璃的第一个变化是随着玻璃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西方式样的透明玻璃器已逐渐走入平常百姓生活,只是比瓷器相对贵重一些,已经不再独受权贵的器重和青睐,玻璃似乎有从琉璃范畴分化出来的迹象,所以明朝的玻璃制品入葬、入地宫已不多,流传下来更少。

但少并不是没有,如北京护国寺西舍利塔出土的莲瓣口沿的玻璃盘、碗各1件,都是白色、半透明,比较精美;北京天宁寺出土的1件深蓝色玻璃盘,口径21.7厘米;墓葬出土仅有琉璃围棋子和琉璃带板。

上图是明初曹昭写的《格古要论》的目录,曹昭已经把琉璃叫做“罐子玉”或“硝子”,而把海外或南方生产的“琉璃”叫做玻璃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琉璃的起源
中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只不过那时人们叫它琉璃。

直到西方国家的玻璃传入中国以后,才有了玻璃的叫法.
西方的玻璃是由钠钙元素组成的,而中国的琉璃所含的元素是铅和钡。

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

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

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

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随着历史的变迁,各朝代的生产水平不同,最辉煌为明清时期的琉璃。

至鸦片战争后,琉璃额生产一度中断,甚至被世人遗忘。

随着中国文化的再度复兴,近代在台湾地区的多名艺术家的带领下,使中国传统琉璃的制造工艺和方法,得以全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发现琉璃、认识琉璃。

后来,广州顺心如意琉璃也在其发展中华千年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开始介入并传承此中华精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