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_仁义礼智信_的由来_发展及其基本内涵_上_

合集下载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的代表人物:孔子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 惑,勇者不惧。”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 与人忠。”
“仁“的施行
1.从积极方面来讲,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雍也》
课堂练习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A )。 A.礼 B仁 C智 D义 2.草船借箭主要是( C )的体现。 A.礼 B仁 C智 D义 3.小明总是爱和妈妈说谎,这主要违背了(D )的体现。 A.礼 B仁 C智 D信 4.爱亲人,爱朋友,爱一切善良的人,这主要是体现了 ( B )的思想。 A.礼 B仁 C智 D信 5.“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句话主要是说 明( A )的重要性。 A.礼 B仁 C智 D信
有关智的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信者,人言也。 意为诚实,讲信用, 不虚伪。人无信不 立,儒家把“信” 作为立国、治国之 根本。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Fra bibliotek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 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 静立门口,等老师 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 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 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 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 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 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 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 孝 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 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 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 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 《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 之行也。”《论 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 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悌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 “其为 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 悌。”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 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 到外敌 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 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 妇女的道德规范。 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 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 极小,失节事极大。”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 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 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 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信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 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 “信”, 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 中。《论语.学 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 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 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 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仁义礼智信与中国传统美德-2019年精选文档

仁义礼智信与中国传统美德-2019年精选文档

仁义礼智信与中国传统美德-2019年精选⽂档仁义礼智信与中国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

以“仁义礼智信” 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并形成⼈们的价值追求和⽂化精神。

在全⾯建设⼩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提炼与升华。

⼀、“仁义礼智信”的提出“仁”的提出,最初与⽒族宗族⾎缘关系项链,主要是指同情、关⼼和爱护⼈,其完整思想⾸先是由孔⼦阐释和传播的。

“义”最初的含义,即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切道义,其作⽤是维持社会秩序。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赋予明辨是⾮善恶、⾃制知⼈等道德内涵,予以倡导。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后来逐渐摆脱欺宗教⾊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仁者、不忍也,施⽣爱⼈也。

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

礼者、履也,履道成⽂也。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

信者、诚也,专⼀不移也。

故⼈⽣⽽应⼋卦之体,得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虎通德论·情性》)⼆、仁义礼智信的发展我国魏晋⾄清代中叶,是“仁义礼智信”不断扩⼤影响并有所发展的阶段。

魏晋隋唐时期,“仁义礼智信”作为官⽅意识形态得到⼤⼒倡导,逐渐成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和⾏为规范。

宋明清时期,儒家学者进⼀步从理论上对“仁义礼智信”加以阐发,从⽽使仁义礼智信整体德⽬得到不断发展。

1.周敦颐的“诚,五常之本”说宋明理学的开⼭祖师周敦颐,将以往的“五常”归结到⼀个本源——诚,要求⼈们必须诚仁、诚义、诚礼、诚智、诚信。

“仁、义、礼、智、信”的意蕴内涵

“仁、义、礼、智、信”的意蕴内涵

“仁、义、礼、智、信”的意蕴内涵“仁义礼智信”为儒家的“五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提出“仁、义、礼”,孟⼦延伸为“仁、义、礼、智”,汉代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说“⾦⽊⽔⽕⼟”,古⼈创作的“ 梅花篆字 ”、“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它们的提出,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因此掺杂了⼀些思想糟粕,需要我们批判性地继承其中的精华。

上溯远古,“仁、义、礼、智、信”的造字也颇有意蕴。

“仁”造字本义视⼈若已,同情包容仁,甲⾻⽂(⼈)+(⼆,等同、相等),表⽰⼈⼈相等,亦即等⽽视之,视⼈若已,将⼼⽐⼼,同情包容。

造字本义:动词,尊重⼈道,相信⼈性相通,视⼈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厚道。

⾦⽂将甲⾻⽂字形中的“⼈”写成“⼫”。

籀⽂将⾦⽂字形中的写成。

有的籀⽂将“⼈”写成“千”(众多,代表众⽣)、“⼼”(慈爱)会意,表⽰⼼怀众⽣,宽容博爱。

篆⽂承续甲⾻⽂字形。

还有⼀种解释:仁,从⼈从⼆:从⼈,表⽰⼀个站⽴的⼈;从⼆,表⽰:(1).代表数⽬字,复数。

指“不仅是我⼀个⼈,还有我以外的很多⼈;⽼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将⼼⽐⼼对待每⼀个⼈。

(2).代表天、地,指做⼈要效法天地。

三代表天、⼈、地三才。

仁字从⼆不从三,即要化掉⼈⼼,只怀天地⼼,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来为⼈处事,即有博爱⼼、包容⼼,⾃会产⽣仁爱⼼。

这是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为上。

代表崇尚、提升、升华。

“仁”中国古代⼀种含义极⼴的道德范畴。

本指⼈与⼈之间相互亲爱。

孔⼦把“仁”作为最⾼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体,形成了以“仁”为核⼼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

仁 义 礼 智 信

仁 义 礼 智 信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含义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

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

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仁”的涵义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

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

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

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

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就像动物世界里面狮子追着兔子咬,吃的时候眼睛会显得通红!还有魔鬼吃人的时候瞪大眼睛也是没有仁慈之心的。

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让人感觉抱在怀里很舒服很坦然,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

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所以儒家说“兄友弟恭”,对兄弟的有爱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扩展到更大的爱心,对所有人都有仁爱之心,就不要分彼此了。

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在社会中起到了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本文将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一、仁:仁者爱人,关怀他人的福祉仁是中国人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仁被视作是最高尚、最伟大的美德。

仁有着深厚的道德内涵,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

仁者尽力担当起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关心他人的疾苦和幸福。

因此,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仁德是指待人宽厚、关怀他人、乐善好施,促进和谐和共同进步。

二、义:讲究公平正义,秉持道义准则义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又一核心价值观。

义包括了对公平正义的尊重和追求。

在中华文明中,义是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根本原则之一。

人们应秉持道义准则,做到正直、公平、诚实、厚道,对待他人宽容、公正,坚守道义,并为实现公平与正义而努力。

三、礼:以礼教育,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礼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之一。

礼是一种信仰、行为准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人们需要尊重他人、注重礼节、遵守规范。

礼教育人们如何做人、待人,使人们具备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能力,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四、智:追求知识,推动社会进步智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核心之一。

中国文化强调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智慧被视为一种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被鼓励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智慧,智者被尊崇和仰望。

智慧不仅是个人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智慧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包括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力。

五、信:言行一致,重视信任和诚信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中国古代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美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信。

信不仅指言行一致,更涵盖了对他人的信任和对社会道义的尊重。

(完整版)_仁义礼智信_的由来_发展及其基本内涵_上_

(完整版)_仁义礼智信_的由来_发展及其基本内涵_上_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邓球柏(长沙大学, 湖南长沙410003)摘要: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

“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 可视为“仁” 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

“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 。

“礼”德的核心是“敬” , 其根本是“孝” ,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

“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

“信” 德是诚实、有信用, 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 “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 “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仁义礼智信;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5)06-0004-07一“仁”德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一)“仁”德的由来与发展1、先秦之“仁”德“仁”这一道德条目, 是由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人的亲亲、爱亲、爱人、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

是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孟子等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仁”源出《尚书》。

《尚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 彰信兆民” , 言汤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

《六经》言“仁”盖始于此。

《尚书·金》“予仁若考” , 指一种好品德。

史臣赞美尧能“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 , “亲”乃“仁”之根柢。

为了改变“百姓不亲, 五品不逊”的社会状况, 舜命契“敬敷五教” , 莫先于父子有亲。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邓球柏(长沙大学, 湖南长沙410003)摘要: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

“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 可视为“仁” 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

“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 。

“礼”德的核心是“敬” , 其根本是“孝” ,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

“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

“信” 德是诚实、有信用, 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 “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 “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仁义礼智信;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5)06-0004-07一“仁”德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一)“仁”德的由来与发展1、先秦之“仁”德“仁”这一道德条目, 是由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人的亲亲、爱亲、爱人、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

是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孟子等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仁”源出《尚书》。

《尚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 彰信兆民” , 言汤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

《六经》言“仁”盖始于此。

《尚书·金》“予仁若考” , 指一种好品德。

史臣赞美尧能“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 , “亲”乃“仁”之根柢。

为了改变“百姓不亲, 五品不逊”的社会状况, 舜命契“敬敷五教” , 莫先于父子有亲。

唐虞之道以爱亲为本。

可见“亲”之一字乃“仁” 德之根源,故《说文解字》“亲”、“仁”互训,谓“亲、仁也”、“仁、亲也” 。

成汤乃契之后裔, 其德行以“仁”为体, 以“宽”为用。

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孔子要求“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有若之言似孔子者也, 《论语》记载其言“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是为了使人们懂得“仁”之本在于“孝、弟” 。

曾子授《孝经》而卒传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其为《大学》之传曰:“一家仁, 一国兴仁” , “仁”指的就是忠、恕、孝、悌、慈、爱。

因而“仁”德是《孝经》道德思想的核心。

孔子之前,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仁”或“仁爱”思想的提出, 是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分不开的。

《国语·晋语》上有“爱亲之谓仁” 。

周单襄公谓“言仁必及人”、“爱人能仁” (《国语·周语下》), 乃是“爱亲之谓仁”的延伸与扩大。

孔子的“仁” , 乃是对以往“仁”德的总结和发展。

首先,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 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泰伯》)。

他的学生有子谈得更明白: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 (《学而》)所以孟子说:“亲亲,仁也。

” (《尽心上》)“仁之实, 事亲是也。

”(《离娄上》)这就是说, 血缘的亲子之爱乃是“仁”的心理基础; “仁”作为道德意识, 首先是指“爱亲”的心。

其次,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 。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八佾》)仁人“爱人”的对象超出了“爱亲”的范围, 而获得了“泛爱”的性质。

将“仁”由“爱亲”推广到“爱人” , 不仅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 而且体现了质的飞跃。

第19 卷第6 期2 0 0 5 年11 月长沙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UNIVERSITY Vol.19 No.6Nov. 2 0 0 5收稿日期:2005-10-16作者简介:邓球柏(1953-), 男,湖南祁东人,长沙大学副校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导师。

这种变化首先表现为“泛爱众” (《学而》)。

由家庭的仁爱产生家庭和谐, 扩大到社会的仁爱产生社会和谐。

因而孔子还要求行“仁”德于天下, 并且将“仁” 的德目细化为“恭” 、“宽”、“信”、“敏”、“惠”。

仁者“爱人”之适用于治民, 就是“养民也惠” 。

“惠”是“仁”的五个德目之一,故《说文解字》训“惠, 仁也”。

仁惠包括“富之” 、“教之” (《子路》)、“使民以时” (《学而》)、“敛从其薄” (《左传·哀公十一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尧曰》)。

孔子的仁民惠民伦理是他“为政以德”的主要内容, 是对周公“敬德保民”仁德的重大发展, 并为孟子的“发政施仁” 、“保民而王”的“仁” 德提供了伦理基础。

孔子用“爱人”定义“仁” , “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体现了包含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

进而, 孔子又将“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能够将心比心的行“仁之方” 。

“爱人”与“忠恕”的统一, 就构成了孔子“仁”德的基本内容。

孔子认为要实行“爱人”的“仁”德, 还必须“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颜渊》)孔子提出“仁”以及“仁” “礼”统一的道德要求, 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承担历史使命的仁德君子。

这种仁德君子不仅有仁, 而且有智、有勇。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子罕》)所以《中庸》称“知、仁、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 。

但在孔子那里,知比勇为重,多以仁、知并举, 后来的儒家多以“仁且智”来赞美孔子。

孟子引子贡的话说: “学不厌, 智也;教不倦, 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荀子说: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德与周公齐, 名与三王并。

” (《荀子·解蔽》)《尚书》有“仁”字5 个。

《毛诗》有“仁”字7个。

《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有“仁”字13 个。

《论语》有“仁”字109 个。

《孟子》有“仁”字158 个。

《周易》有“仁”字10 个。

2、汉唐之“仁”德汉代董仲舒将“仁”定义为“天心” 。

他说: “霸王之道, 皆本于仁。

仁, 天心。

故次以天心。

爱人之大者, 莫大于思患而预防之。

”(《俞序》)唐代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 。

他说: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原道》)韩愈所讲的仁义道德, 与孟子一脉相承,他用“博爱”界定“仁” ,就是对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的发挥。

“博爱”的原则是“一视同仁” , 不仅要把爱施于中国,而且还应及于“夷狄于禽兽” (《原人》), 但并不是墨家的“爱无等差” 。

韩愈明确指出: “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原人》), 就是说, “博爱” 又必须以“亲亲而尊尊” (《送浮屠文畅师序》)为基本前提。

韩愈用“博爱”界定仁, 对北宋张载的“民, 吾同胞;物,吾与也” ,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以及朱熹的“理一分殊”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宋元明清之“仁”德北宋周敦颐则以“生”释“仁” , 以“成”释“义” 。

他说: “天以阳生万物, 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成, 义也。

故圣人在上, 以仁育万物, 以义正万民。

天道行而万物顺, 圣德修而万民化; 大顺大化, 不见其迹, 莫知其然之谓神。

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通书·顺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 年)在阐发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时说: “语道之全,则无不在也,无不为也,学者所不能据也,而不可以不以心存焉。

道之在我者为德, 德不据也。

以德爱者也, 仁譬则左也, 义譬则右也, 德以仁为主, 故君子在仁义之间, 所当依者仁而已⋯⋯礼者, 体此者也;智, 知此者也; 信,信此者也。

”(《答韩求仁书》)在王安石看来道德就是仁义, 在社会伦理范围内,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全体, 其核心是“爱” 。

人们只能通过学习修养去把握它,使之转化为学者的内在德性, 也就是学而心有所得,这就是“德” , 这就是“爱” ,也就是王安石所讲的“仁” , 而仁爱适宜就是“义” 。

王安石以仁义为道德,仁义有机统一, 但以“仁”为主,君子“当依者,仁而已”。

所以他说: “不知仁义之无异于道德, 此为不知道德也。

” (《道德经注》四章)王安石的“仁义”及其“五常”体系, 从总体上来说, 并没有超越儒家伦理的基本范围。

但当王安石对仁义内容作具体阐释时, 则引发了功利主义新义, 发展了仁义道德, 从而使他的仁义道德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进步意义。

具体表现有两点。

第一,在道德与物质利益(即义与利)的关系上, 王安石提出了“政事所以理财, 理财乃所谓义也”的观点,从而给“义”以新的价值取向标准。

第二,王安石还从“为己”与“为人”的关系上,给“仁义”以新的价值取向标准。

他认为, 只是“为己”、“利己” , 如杨朱那样“利天下拔一毛而不为也”, 是5 总第68 期邓球柏: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不义” ; 只是“为人” 、“利他” ,像墨子那样“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 是“不仁” 。

在王安石看来, 这是两种极端, 是“得圣人之一而废其百者也” ,都不是圣人的“仁义之道” 。

所以他说: “由杨子之道则不义, 由墨子之道则不仁。

于仁义之道无所遗而用之不失其所者, 其唯圣人之徒欤! ” (《杨墨》)北宋理学五子之中, 程颢(公元1032-1085 年)、程颐(公元1033-1107 年),在继承孔孟儒家伦理“仁”德的基础上, 奠定和初步形成了理学伦理“仁”德。

他们把儒家道德抽象为宇宙的“客观”本体———“天理” , 反之又将“天理”视为儒家道德的本原; 进而用“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生之谓性” )的人性二重说, 以论证人的善、恶的根源; 并要求人们“去人欲, 存天理” ,努力从事“格物致知”的修养功夫, 以保证“仁”德的实施。

朱熹(公元1130-1200 年)在继承二程的理学伦理“仁”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阐发了“天理”与“仁义礼智”的关系。

他说: “且所谓天理, 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朋友, 岂不是天理! ”(《文集》卷五十九)“理便是仁义礼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