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绪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绪论1.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两个理论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和三个思想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②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5.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1.哲学所研究的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根本属性:运动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4.怎样理解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本质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6、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6、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7、实践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意义。

10、发展的实质。

11、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15、度的含义及意义16、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1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8、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

▲20、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各派哲学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4、能动反映论的特点5、认识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7、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8、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

▲9、真理客观性▲10、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3、价值的本质、特征14、价值评价的功能。

▲15、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意义。

第三章1、唯心史观及其缺陷▲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关系及意义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5、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意义7、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8、国家的实质、国体与政体▲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行规律及意义▲10、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原绪论和第一章选择题

马原绪论和第一章选择题

马原绪论和第一章选择题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9.哲学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存在性 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11.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 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13.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14.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 A.运动时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15.“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16.“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 ) A.辩证法观点 B.诡辩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7.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18.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19.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马工程 课件 ppt

马工程 课件 ppt
程课件分析了中国生态文明 建设的理念、目标和措施,强调 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马工程课件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 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苏联
模式的特点和局限性。
古巴社会主义实践
马工程课件介绍了古巴在社会主义 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强调了 古巴在应对外部压力和困难时所采 取的策略和措施。
越南社会主义实践
马工程课件分析了越南社会主义实 践的特点和经验,强调了越南在经 济、政治和社会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和成就。
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实践
朝鲜社会主义实践
马工程课件总结了朝鲜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 和教训,分析了朝鲜在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 经济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老挝人民民主主义实践
马工程课件介绍了老挝在人民民主主义实践 中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强调了老挝在维护国
社会工作
马工程课件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作一系列的课件,如社区建设、社会保障 等,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文化领域
文化理论
马工程课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 在文化理论上,如文化学基本原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这些课件能够帮助 学习者深入了解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承, 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精神。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规律,也是马克思 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政治经济学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揭示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阐明了社会 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 件的学说,它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 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马原复习整理南京大学

马原复习整理南京大学

第一章:绪论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从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到奴隶社会的人身隶属关系再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最后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人类社会的唯物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的加速进步,使人类社会的辩证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B 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工业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最早的卢德运动,到经济斗争,再发展到政治斗争(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标志着工业无产阶级的正式形成,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1.细胞学说——奥肯最早提出细胞假说,施莱登发现植物细胞,施旺发现有机细胞。

(第一次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现当代辩证法)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代表人物有迈尔、焦耳等。

(一种形式也是可以转化、是有联系的)3.生物进化论——沃尔弗发表了《发育论》,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理论,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

(看到了世界的运动和发展~出现了进步的观念)除此之外,还有“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星球也是运动变化的)、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地球一直在变化,但是很慢)、道尔顿的“分子——原子学说”、门捷耶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维勒则用无机物首次合成了有机物——草酸和尿素。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创立了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其“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创立了机械形而上学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其“基本内核”。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经济危机理论”。

【马原】第十四天 真理与谬误

【马原】第十四天  真理与谬误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十五天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仅摘选前三章内容:绪论、唯物论与辩证法、认识论)第十四天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的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

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真理角度看: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真理的检验标准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而要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

从实践角度看: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

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阶级属性)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1)基本立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思想渊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直接的理论来源、三大科学发现~自然科学前提)●1948.2《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资本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发展:十月革命,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