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评审稿)
横山,未来榆林的新中心

横山,未来榆林的新中心——横山县推进城乡一体榆横一体战略纪实雷雨虹2010-08-26王圪堵水库旅游服务基地效果图住宅小区美如画昔日龙须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旅游文化中心夜景效果图。
6月30日,榆林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榆林市市长胡志强在政府工作报 ...王圪堵水库旅游服务基地效果图住宅小区美如画昔日龙须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旅游文化中心夜景效果图。
6月30日,榆林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榆林市市长胡志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力争5年内完成横山、米脂、佳县三个县的撤县设区工作。
此次榆林市人代会的一号议案则是《强力推进榆横一体化进程,加快榆林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建设》。
议案提出,由于横山距离榆林最近,在发展上接受着榆林的辐射,从榆林、横山长远发展关系来看,两地不断靠近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榆林市区已突破地域限制向横山方向发展,横山也向着榆林方向对接。
推进榆横一体化的条件初步形成,横山作为榆林百万人口扩容提质的一个组团条件已经具备……榆横一体化必将实现产业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交通运输一体化、人文建设一体化、资源利用一体化。
事实上,从2007年起,横山县委、县政府就在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科学分析县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横山县城乡一体、榆横一体化发展规划设想,即以“两区、一库、一带”为重点,加速建设榆横工业园区和工业产业集群,修复榆—横经济带沿线的生态景观,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打造一张名片,将横山建成晋陕蒙能源经济区和榆林经济圈的新中心,进而跻身陕西省经济强县行列。
霓衫蝶羽舞翩跹,嫩蕊娇姿美若仙。
横山正用现代的城市语言和细腻的城市细节,表达着自己在城市建设中的个性;横山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城市建设的滚滚热潮中,打造着榆林市的“后花园”和“新中心”。
随着横山撤县设区步伐的加快,祖祖辈辈生活在横山的农民,也许有一天一觉醒来,会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由“县民”悄然变成了“区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5〕26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的批复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的批复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批准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桐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请示》(宜政报〔2014〕17号)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桐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合肥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山水旅游宜居城市,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按照《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和《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要求,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历史传承、文化彰显、环境优美的特色宜居城市。
三、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6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和南部新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集聚力和带动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建设时序,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加强空间管制,落实中心城区开发边界控制,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42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2平方公里以内。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交通系统的衔接,建立公路、铁路、水运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陕西省建设厅关于继续做好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陕建发[2010]141号
![陕西省建设厅关于继续做好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陕建发[2010]141号](https://img.taocdn.com/s3/m/c0eac1f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0.png)
陕西省建设厅关于继续做好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正文:---------------------------------------------------------------------------------------------------------------------------------------------------- 陕西省建设厅关于继续做好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陕建发[2010]141号)各设区市规划局(建设局)、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根据省政府《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精神,我省从2009年启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已完成了24个县的规划编制任务。
按照2011年完成全省83个县(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要求,今年全省70%的县应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请组织力量,指派专人负责,加强督促和指导,继续做好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各项工作。
一、加快规划的编制进度。
编制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落实《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市要按照全省统一安排,进一步加快规划编制工作,对列入今年计划的县,要制定具体时间任务表,确保年底顺利完成编制任务;对没有列入今年计划的县,鼓励其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
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城乡统筹发展的专项规划,也是镇(乡)、村规划的依据,各市应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技术指导。
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布局城乡发展空间和基础设施,制定空间管制措施,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三、严格审批程序。
各市应按照《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和《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组织好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审批工作,及时报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并于规划批准后三十日内备案。
四、按时报送完成情况。
各市要逐月掌握规划编制进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双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前,向省厅报送完成情况。
榆林总体规划文本

从2006年到2020年,分为近、中、远期。
近期:2006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第3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1-2003)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发76号,1985年)
(二)
地质地貌独特、壮观,风沙草原、黄土丘陵沟壑并存。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状况可以归纳为:光照充足,温差大,干燥,雨热同季(雨季集中在夏季,其余季节干旱少雨),四季明显,冬寒夏凉,宜游时间短。春季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无霜期短,寒潮降温多;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日照辐射强。
1、以中太铁路、西包-西康铁路、神朔铁路-大秦线、神朔-朔黄铁路为支撑,正在形成“一纵两横”骨干铁路为支撑的发达铁路网络。
2、以青银高速、府新高速、包北高速(经包头-榆林-横山-靖边-延安-西安-北海)、大清一级公路为支撑,正在形成“两横两纵”骨干公路网络;通过神府公路、神佳公路、兴神公路全面接入山西高速公路网络,正在形成大区域级旅游环路。
动态发展的眼光:既要放眼未来,用后工业化时代的超前视野看待榆林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又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化、产业化(国家能源基地建设)两大要素对近中期的深刻影响,对现实具有充分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协调发展。
泛产业的眼光:以泛产业、大产业的眼光,统筹各种要素,实现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旅游-保护-区域”一体化的旅游协同发展。
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

减 1.34 平方公里、道滘镇减 1.09 平方公里、洪梅镇减 0.48 平方公里、 石龙镇减 0.43 平方公里、 石碣镇减 1.04 平方公里、 高埗镇减 0.81 平方公里、万江街道减 1.40 平方公里、沙田镇 虎门港减 2.11 平方公里(附表 1) 。 第十二条 减量途径 水乡经济区主要减少并复垦以下建设用地: (1)黑烟囱和 无证无照等违法排污企业用地、违法用地; (2)外围低效或零 散工业用地; (3)空心且没有特色的村庄。 (详见图 09 水乡经 济区减量建设用地分布图) 第十三条 减量实施机制 (1)镇街改造更新类建设用地需捆绑一定比例的减量复 垦用地; (2)镇街新增类建设用地需捆绑一定比例的减量复垦 用地; (3)统筹发展区新增建设用地需须捆绑一定比例的减量 复垦用地。
-9-
镇生活区、工业发展区等地区。规划建设发展区 239.9 平方公 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47.0%。 (2)控制要求: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落实发展 项目、优先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第三十条 弹性引导区 (1)指限制建设区域,包括乡村居民点、轻柔产业区和 现状生态环境敏感、建设混杂、高污染高能耗等地区。规划弹 性引导区 72.6 平方公里,占总土地的 14.2%。 (2)控制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弹性选择空间 分布, 通过整理减少现状建设用地, 引导低高度、 低强度开发。 区内现有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原则保留,严格控制村庄扩张; 其它建设用地根据规划逐步拆除复垦或更新改造。更新改造鼓 励连片集中,根据建筑质量与区位条件等因素采取环境整治、 功能臵换、拆除重建、拆除复绿等多种方式,鼓励产业转型升 级和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轻柔产业。 (详见图 05 水乡经 济区空间分区管制图) 第六节 功能布局 第三十一条 总体布局 以水乡新城为核心,以区域发展轴和功能联系带为基本骨 架,形成“组团集聚、轴带强心、圈层布局”的空间结构。 (详 见图 06 水乡经济区规划结构图) (1)组团集聚 以组团模式组织新城、生活、乡村、工业以及轻柔产业等 功能,强化城镇空间集聚、紧凑、有序发展。 (2)轴带强心 强化珠三角东岸区域发展轴和穗莞惠区域发展轴,加强东
榆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榆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榆林市人民政府榆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 2020年)榆林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规划目的 (1)二、规划任务 (1)三、规划依据 (1)四、规划范围 (2)五、规划期限 (2)第二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市域概况 (3)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5)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8)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第三章土地利用的战略与目标 (14)第一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14)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5)第三节规划原则 (15)第四节规划目标 (16)第四章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 (18)第一节农用地 (18)第二节建设用地 (19)第三节其他土地 (21)第五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3)第一节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23)第二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3)第三节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25)第四节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27)第五节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 (28)第六节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30)第六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32)第一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2)第二节县(区)主要用地调控指标 (35)第七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7)第一节允许建设区 (37)第二节有条件建设区 (38)第三节限制建设区 (39)第四节禁止建设区 (40)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41)第一节城市的性质与功能 (41)第二节中心城区的范围及规模 (41)第三节建设用地安排与空间布局 (41)第四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43)第五节中心城区用途分区 (44)第九章土地利用重点任务 (46)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46)第二节节约集约用地 (47)第三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50)第四节土地整治 (53)第十章重点建设用地安排 (56)第一节交通设施项目 (56)第二节水利设施项目 (56)第三节电力设施项目 (56)第四节能源项目 (56)第五节化工项目 (57)第六节其他项目 (57)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9)第一节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体系 (59)第二节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 (60)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 (61)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监督 (62)第五节建立健全土地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62)第十二章附则 (63)附表1、榆林市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2、榆林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榆林市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4、榆林市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5、榆林市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6、榆林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表7、榆林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附图1、榆林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榆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榆林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4、榆林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5、榆林市土地整治规划图6、榆林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7、榆林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8、榆林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各区域、各行业、各类用地,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结合榆林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3-2030)-文本0512

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3-2030)规划文本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07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市域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3)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四章城市规划区统筹规划 (11)第五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15)第六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15)第七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1)第八章中心城区绿地水系规划 (21)第九章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24)第十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4)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公用工程规划 (25)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27)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27)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 (29)第十五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发展设想 (30)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31)第十七章附则 (3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落实桥头堡战略和“三个发展”要求,贯彻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保护坝区耕地、建设山地城镇”的重要决策,推动保山市建设成为滇西城市群核心城市,科学有效的指导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
特此编制《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3-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为《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的修改版。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三个发展”要求,以将保山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枢纽,滇西城市群核心城市为目标,以山地城镇化和加速城镇化为关键,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区域城镇组团化进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进程,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资源高效利用的特色城镇化道路。
第三条规划原则1、规划引领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
2、集约发展原则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保护坝区农田,建设资源集约、生态良好、山坝结合的组团城市,统筹城乡发展。
(完整版)《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 —2030年)》(草案)主要内容—、总则(一)规划期限:2013年一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3年一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范围为三门峡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湖滨区一个市辖区,灵宝市、义马市两个县级市,以及陕县、渑池县、卢氏县三个县,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
三门峡都市区的规划范围为陕灵盆地区域,包括湖滨区,陕县大营镇、原店镇、张湾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张汴乡、张茅乡,灵宝城关镇、大王镇、阳店镇、川口乡、尹庄镇、焦村镇、函谷关镇等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湖滨城区、商务中心区、高铁站南片区和陕县城区、产业聚集区以及大王镇的部分地区,城市开发边界内土地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本次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湖滨区,陕县大营镇、原店镇、张湾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张汴乡、张茅乡,灵宝大王镇、阳店镇的全部行政区范围,以及灵宝尹庄镇、川口乡的部分区域,涵盖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全部范围,面积合计1284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总目标全力推动三门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营造宜居城市环境,将三门峡建设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与物流商贸基地、资源型产业升级示范与新兴产业发展基地、黄河湿地与黄土高原融合的特色生态宜居城市。
(二)区域协调与拓展战略东西方向呼应郑州、洛阳和西安,积极承接来自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辐射与转移,强化三门峡在中原、关中两大经济区中的门户和衔接枢纽地位。
向北联合运城,加强资源整合,协调共进,错位发展,构筑区域性资源利用深加工、精密制造、现代物流、生产服务产业集群,推动三门峡与平陆同城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区域融合
——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经济区;
“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基地。
经济基础雄厚
近十年来,GDP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增长了近21倍。 GDP ——2769.2亿元,居全省第二,是第三位咸阳的1.7倍。 人均GDP——82549元,居全省首位,是全省平均水平2.1倍。 县域经济——神木、府谷为全国百强县,靖边进入西部百强。
国家包茂城 镇发展通道 包 头
鄂尔 多斯 呼呾 浩特
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
榆林临近地区城市均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趋同性较高,发展竞争激烈, 从经济发展来看,榆林经济总量处于前列,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特点明显,第 一产业发展居临近地区首位,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银 川 国家青银城 镇发展通道
资源开发主导经济沉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的开发,
是榆林迅速崛起的核心依托,也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但是近几年煤炭 价格下滑,市场不景气,也使得榆林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压力增大。
风沙草滩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资源分布决定地区发展——市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现阶段支
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南少北多,是产生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2001-2012年榆林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2年陕西省各市区GDP排名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3
自身审视:五大优势
矿产、可再生资源丰富
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地下财富为10亿元/平方公里。
煤、油、气、盐等能源矿产,组合配合好,国内外罕见。 风能、太阳能富集,利于发展新能源。 榆林
主导 能源化工、加工制造、商贸物流、旅游、文化 煤化工基地;发展特色农业、新材料、 产业 产业 冶金、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优 势产业 榆林 定位
关天经济区
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能源、
化名城和宜居生态示范城市,主要发展能源、 煤化工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商 化工、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 贸物流中心,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4
第一部分: 觃划背景 第二部分: 戓略目标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第四部分: 支撑保障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5
第一部分:
觃划背景
第二部分: 戓略目标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第四部分: 支撑保障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6
背景一: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发展战略新动向
榆林位于陕甘宁、呼包银榆、三西两东三大国家战略区域交汇之地,多项国家区域发展规 划的实施,使榆林站在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上,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域中心城市的
包头 呼呾浩特
定位,要求榆林依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
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辐射带动大区域,做好“龙头”。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战略 地位 发展 定位 国家战略 鄂尔多斯 “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开发利 用总体规划 国家战略 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开发 基地 已查明煤炭资源量占全国60%, 煤层气资源量占全国38%,还 有数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等 资源 — 天水 宝鸡 西安 银川
呼包银榆经济区
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
榆林,必须在新癿时代背景呾区域栺局中,寻找自己癿新坐标!
开放、高效、呾谐、崛起癿区域性中心城市
呼包银榆 经济区
• 开放 • 高效 • 呾谐 • 崛起
→ → → →
借势而上 •产业承载 •空间一体 •共建共享
经济发展:经济引领、强大有效癿辐射力 支撑体系: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区域服务中心 内在劢力:并福感,以人为本,回归城市本质 外在劢力:区位优势,中心崛起,体现区域竞合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呼包银榆 城镇发展区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协调健 康发展是最终的目标。
立足亍雄厚癿经济基础,以新型城镇化来推劢城乡一体化,劣力榆林再上新台阶。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9
背景四:周边城市发展新态势——竞相发展、竞争激烈
榆林地处包茂、青银两条国家重要联系大通道的交汇点,同是也是关中—天水经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 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科学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新型城镇化是相对原有城镇化的一个调整。
新型城镇化:
是调结构、经济再平衡平台; 强调消费升级和城市智能化; 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 强调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
呼包银榆经济区
榆林
陕西经济
两极互动 2012年陕西省各市GDP(亿元)
从“承接”到“引领”,实现新跨越
面向大关天 牵手陕甘宁 辐射大西北 连接环渤海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西安
关中天水经济区
8
背景三:区域发展新要求——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
新时期我国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 ,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经 验教训,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 战略决策。
农林牧资源独特
复杂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独特多样的农林牧资源。 特色产品品质优良,市场潜力大。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榆林,雅号驼城,为古长城脚下的军事重镇和蒙汉贸易的集 散地。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神木、府谷、佳县……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建筑艺术巧夺天工:榆林老城“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黄土文化质朴厚实:信天游、剪纸、绘画……; 红色文化寥若星河:榆林是革命老区,陕北革命的发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地、 八路军抗战的根据地和解放战争的转折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国家战略
榆林
延安
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 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全国节水型社会建 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 设示范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陕甘宁革命老区
兰州
"三西两东" 能源基地
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
国家向北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高地
打造煤炭基地、油气基地、电源基地和
榆 林
太 原
环 渤 海 地 区
延 安
榆林临近地区产业发展比较(亿元) 榆林临近地区生产总值比较(亿元)
然而,相较其它城市,榆林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独特的农业发展 条件、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多样化的资源条件为榆林在区域中寻求突破 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
立足多样癿资源基础,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特,在区域城市竞争中寻求突破发展。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2
近十年飞速发展,成就卓越
经济增速多年居陕西第一; 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人均水平居第一, 城镇发展与扩张速度加快; 西北第一县——神木; "全民医保"成为神木名片; ……
县名 神木 府谷
排名 26 67
2012陕西全国百强县 榆林GDP增长情况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 (2013-2030年)
(汇报稿)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2013年9月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
榆林,一座古老传奇的边塞之城,闪亮数千年的塞上明珠。
随着改革开放和能源开发的深入推进,一座现代化的“能源新都”异军 突起,中国“科威特”、“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重要一极”、“创 新转型”、“持续发展”…… 荣耀伴随着使命,为着更多的繁荣昌盛和民生福祉!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0
从区域发展来看,榆林有机遇、有条件建设成为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癿中心城市, 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带劢区域全面崛起。 从陕西发展来看,需要榆林成为重要一极,劣力西安,领航大西北。
从“默默无闻”癿西北边陲,到“声名鹊起”癿能源城市,再到“享 誉世界”癿能源之都,榆林应以四化同步为统领,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 ,深挖潜力,发挥特色,通过调整戓略思路,重构发展框架,实现在区域竞 争中癿崛起,实现再次腾飞!
北部风沙草滩区 黄河沿岸土 石山区
南部丘陵沟壑区 白于山土石山区
人口分布:北部地广人稀,南部地少人多。
文化性格多样:千年历史,边塞之城。北部大漠风光,苍茫、雄伟、壮观, 孕育了热情、豪放、粗犷的性格;南部黄土高原风光,浑朴、旷远、凝重,孕育 了稳重、朴实、浑厚的性格。 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对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承载力低。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2
自身审视:五大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
两大通道交汇
——青岛—乌鲁木齐新亚欧大陆桥中腰;包茂、青银。
榆林地处青岛—太原—中卫—河西走廊—乌鲁木齐新亚欧大陆桥中腰,包(头)茂( 名)、青(岛)银(川)我国北方两大通道的交汇处,是国家“两横三纵”城镇群和青银联 系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 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 榆林市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1
自身审视:三大特征
自然条件多样——资源开发主导经济沉浮——资源分布决定地区发展
三大地理特征分区——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部毛乌素沙地,西
南部和黄河沿岸的土石山区。 农业生产:南部小杂粮丰富,北部牧业发达,川道蔬菜,黄河沿岸红枣…… ,但总体上,欠佳的农业生产条件导致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与城镇发展差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