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唢呐文化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是陕西陕北地区民间音乐演奏艺术的代表,具有独特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陕北唢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一、乐队结构
陕北唢呐乐队由多种乐器组成,包括唢呐、大锣、大鼓、二胡、小锣、钹子等。
唢呐
是乐队的核心乐器,也是陕北唢呐音乐的代表性乐器。
1. 唢呐:陕北唢呐的演奏中,通常有主奏唢呐和陪奏唢呐两种。
主奏唢呐负责演奏
主旋律,陪奏唢呐则负责伴奏、补充和装饰音乐。
2. 大锣:大锣是乐队中的打击乐器之一,主要负责打击强音,起到重点突出的作
用。
4. 二胡:二胡是乐队的重要乐器之一,负责演奏补充和装饰音乐。
6. 钹子:钹子是乐队中的打击乐器之一,用于打击和响亮的效果。
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音乐的调式特点主要体现在曲调和旋律方面。
1. 曲调:陕北唢呐音乐的曲调基本上分为三类,即高调、中调和低调。
高调音域较高,音色明亮激昂;中调音域适中,音色稳重;低调音域较低,音色厚重。
3. 音乐特色:陕北唢呐音乐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和地方特色。
其曲调独特、激昂豪迈,旋律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节奏鲜明有力,音色浑厚悦耳。
在演奏技巧方面,陕北
唢呐注重音色的表现和呼吸技巧的运用,使音乐更具表现力。
陕北唢呐的乐队结构主要包括唢呐、大锣、大鼓、二胡、小锣、钹子等乐器;而其调
式特点主要表现在曲调的高、中、低音域不同、旋律起伏跳跃、音乐风格浓厚的民间特色
等方面。
陕北唢呐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悦耳的旋律,成为了陕北地区的重要民间音乐艺术。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枚。
我曾有幸深入陕北地区,感受和体验了这里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手工艺的魅力陕北的手工艺非常有特色,例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技巧上都可圈可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从制作材料到技艺传承,手工艺品中隐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是情感的传递者,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
鉴赏陕北的手工艺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情之温暖。
二、西安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之地西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中华佛教文化等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
同时,随着西安的飞速发展,西安的文化环境变得日益多元化。
在百姓文化、体育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这里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氛围和一种超越界限的文化思维。
三、生态文明和自然文化的重要性陕北的自然风光非常迷人,山水之间,自有一份宁静和致远。
在这里,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史久力深,自然文化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在当今落后的自然环境状况下,陕北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引人注目。
生态文明是产生于自然人相互之间最为殷切的参与和协作中的一种人类行动模式和生存形态,它如同一道主题曲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之中。
环保节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之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民俗文化和人情味道陕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像擂茶、拉板筋、吃凉皮、摆手繁、踏铁板、唢呐……每一个都有一段深厚的历史根基。
陕北旅游民俗之美不仅仅是在于展现其曲艺、文艺、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旅游民俗,展现出一种民俗风貌,这种民俗风貌可以体现当地人的文化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天地、人文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陕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保护传承

陕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保护传承Shaanbei,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haanxi Province, is a region rich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unique geography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have shaped the distinctiv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is area.One aspect of Shaanbei'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ts folk music. The region is known for its folk songs, which often depict the local customs, history, and daily life of the people. The melodies are usually accompanied by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erhu and the suona, creating a captivating and nostalgic atmosphere.Another important element of Shaanbei'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ts folk danc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dances is the Yangge, a lively and energetic performance that involves a group of dancers wearing colorful costumes and dancing in sync to the beat of drums and gongs. The Yangge dance not only entertains the audience but also serves as a way to express the joy and happiness of the local people.Shaanbei is also known for its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Theregion is famous for its paper-cutting art, which involves intricate designs and delicate patterns cut out of paper. This art form not only showcases the skill and creativity of the local craftsmen but also reflects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region.Furthermore, Shaanbei's traditional cuisine is another highlight of its culture. The local dishes, such as hand-stretched noodles, lamb skewers, and sour soup, offer a unique blend of flavors and aromas. These dishes not only satisfy the taste buds but also provide a glimpse into the culinary traditions of the region.Overall, Shaanbei'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treasure trove of music, dance, handicrafts, and cuisine. It represents the rich history and unique identity of the region, and continues to be cherished and celebrated by the local people.中文回答:陕北传统文化陕北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地区。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陕北唢呐乐队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特色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乐队由唢呐、钢筝、鼓等乐器组成,演奏曲调多为陕北民歌和乡土唱腔。
下面将介绍陕北唢呐乐队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一、乐队结构
1. 唢呐(笛子):唢呐是陕北民间传统乐器,是陕北唢呐乐队的核心乐器。
唢呐由吹口、主体和双簧三部分组成,吹奏时通过吹气和舌音技巧演奏出不同的音高和音色。
2. 钢筝:钢筝是陕北民间常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为木架和弦线,演奏时通过手指击弦产生声音。
在唢呐乐队中,钢筝负责补充和弦伴奏,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韵味。
3. 鼓类乐器:鼓类乐器包括大鼓、小鼓等。
大鼓通常由两人合奏,担任节奏和打击力度的角色。
小鼓则负责打击和强调乐曲中的节奏点。
二、调式特点
1. 律动鲜明:陕北唢呐乐队的音乐节奏明快,律动鲜明。
通过唢呐的吹奏和鼓的打击,音乐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乐曲中常有突然加速或减缓的变化,给人以跳动的感觉。
2. 简短明快:陕北唢呐乐队的乐曲通常简短明快,旋律简单易记。
乐曲中常有多次重复的乐句和段落,循环反复的结构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3. 声音高亢:陕北唢呐乐队的演奏方式较为激昂有力,音色高亢。
唢呐的高音和锐利双簧声与钢筝的清脆音色相互交织,形成了鲜明的音乐对比。
4. 民歌旋律:陕北唢呐乐队多演奏陕北地区的民歌作品,旋律优美,富有陕北民歌的独特特色。
这些民歌往往表达了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家乡文化调查——陕北榆林绥德文化调查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文化调查纪实
绥德县简介
绥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有着悠久的,资源丰富。
我们县地处黄土高原,梁峁交错,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举步维 艰,交通运输甚为不便。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解放以前居民外出,普 遍步行,只有极少数官宦富户才有条件骑马、坐轿或乘坐“驾窝子”。平 民百姓只有结婚嫁娶,迎人送亲妇女和新娘才可骑毛驴或坐轿,平日出 行,与骑马坐轿无缘。物资运输,完全依赖担挑、肩扛、畜驮、人背。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绥德交通运输迅猛发展,骑马坐轿和 畜驮肩扛已成为过去的历史。
有了活水,有了大河就会养大鱼。绥德的唢呐文化 活水河就养了一批大鱼,冯光临、马生祥、李长春、 王恩、郝永发、晋文化、常文州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六七十年代的赵英武、刘汉玉、赵国斌、赵世和、刘 德义、袁久岗也深受群众欢迎。八九十年代唢呐演奏 家更多更活跃了,赵虎、刘雄弟兄、马祥等人迅速脱 颖而出。这些历代唢呐演奏家各有绝活,技压群雄, 冯光临一支喇叭吹奏秦腔、晋剧、陕北碗碗腔、陕北 道情……他吹遍绥德、米脂、吹到山西,吹到大长安,成了陕西省歌舞 团的著名演奏员,《保卫黄河》等是他的代表作。马生祥不仅是“头 吹”,而且团结了著名的李长春、王恩、晋文化、常文州等唢呐演奏 家,成了弘扬绥德唢呐文化的领军人物。1955年,他和王恩、麻胜高、 常文州等荣获陕西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甲等奖。他改编和领奏的《蓝花 花》、《三十里铺》在纪录影片《鲜花朵朵》中留下了骄人的镜头。李 长春不仅唢呐吹得好、名震榆林地区,而且改革了绥德传统的唢呐制作 工艺,改革后的绥德大唢呐好看、好听、声音传的远,为绥德唢呐文化 立了大功。刘子德的唢呐体现了绥德汉的那种威武、豪迈、粗犷的英雄 气慨,他一吹唢呐就惊天动地、热烈奔放,深受绥、清、吴三县群众的 钦佩和欢迎。他是唢呐音乐的活字典,为绥德唢呐音乐留下一百多首宝 贵的乐曲。
安塞腰鼓主要内容

安塞腰鼓主要内容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安塞县地方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种以鼓为主要乐器,辅以唢呐、锣、钹等打击乐器和弦乐器演奏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表现了陕北地区农民勤劳、豁达、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淳朴的生活情趣,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朵”。
起源与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汉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今天的形式。
根据传说,安塞腰鼓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杨国忠的将军创造,在抗击外敌时用来鼓舞士气。
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并在当地得到广泛发展。
演出形式安塞腰鼓演出通常分为两种形式:室内演出和户外演出。
室内演出通常在剧场、会堂等场所进行,演员穿着彩色的戏服,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
户外演出则是在广场、街头等公共场所进行,演员穿着简单的民族服装,表演形式以鼓点为主。
音乐特点安塞腰鼓的音乐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它采用了陕北地区传统民间音乐中的一些基本元素,如“二泉映月”、“梁祝”等曲目中常用的旋律和节奏。
同时还吸收了西北地区其他民族音乐的特点,在演奏方式上更加独具一格。
舞蹈特点安塞腰鼓舞蹈动作简洁明快、富有力量感和韵律感。
它通常采用单人或多人合作的方式表现出农民劳动生活中的情景和节日庆典时的欢快氛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跳大神》,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上常见的舞蹈形式。
文化内涵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陕北农民的生活习惯、信仰观念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同时,安塞腰鼓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演出和教学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陕北地区的文化遗产。
现状与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推崇,安塞腰鼓在当地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每年都有大量的观众前来欣赏演出,并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安塞腰鼓队伍中。
同时,也有一些专业团体将安塞腰鼓带到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浅谈陕北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陕北唢呐的传承与发展◎李盼 姬帅摘要:陕北唢呐不仅是一种吹奏乐器,更体现了陕北人的民间风情。
本文通过对陕北唢呐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陕北唢呐传承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陕北唢呐 现状 传承 发展一、唢呐的起源说起唢呐一词,大部分人都是知之甚少。
唢呐是一种民间乐器,通常于陕北地区最为流行,比如广为人知的绥德唢呐、米脂唢呐以及子长唢呐等。
唢呐最初起源于波斯、阿拉伯一带,之后于公元3世纪左右在中国出现,又在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更是有“锁呐”“销呐”“唆哪”等名。
明代一位诗人曾写过《朝天子·咏喇叭》表示对唢呐的赞美。
到了清代,唢呐也被称为“苏尔奈”,直到现在,“唢呐”一直被人们沿用,已经成为人们使用较广泛的乐器之一。
唢呐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传统乐器,并且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与地方习俗。
目前,绥米唢呐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唢呐吹奏者又被称为“吹手”或者“鼓吹手”。
对一个“吹手”来说,唢呐是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
只要遇到婚丧嫁娶、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办庙会以及各种庆祝活动,“吹手”无一不需要用它来吹奏助兴。
平日操办喜事时,会演奏《好日子》《西游记》等欢快的曲调,而白事则会选取沉稳低调的音乐,这就是唢呐人的精神食粮。
因此,对唢呐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一种助兴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民间风情。
二、唢呐现状分析及其思维创新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陕北唢呐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首先,现代社会西洋乐器的引进使得乐器种类及数量越来越多,这些新的乐器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冲击感;其次,传统唢呐人的逐渐减少以及现代年轻人对唢呐的不了解,造成了唢呐逐步衰退;再次,老一辈唢呐人思想观念传统,缺少与时俱进的想法。
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唢呐艺术发展将要面临停滞,甚至被遗忘的困境。
因此,要想让唢呐继续传承、发扬光大,那么就必须改变现状。
首先,我们可以将陕北唢呐与西洋乐器相结合,这种独特的演奏方法将会在新时代别具一格,音域宽广的唢呐与优雅的小提琴会不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而且这样做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使广大青年了解唢呐的独特魅力,从而让唢呐重获新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班级:071本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陕北唢呐文化之我见学院名称:音乐学院专业名称:音乐学(教师教育)********指导教师:杨万春副教授二〇一一年六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I see the Northern Cultural suonaCollege :College of MusicSubject :Musicology (Teacher education)Name :Jia WenkeDirected by:Yang Wanchun Associate ProfessorJune 2011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兰州城市学院。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音乐是艺术,也是语言,唢呐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营造了其它乐器不能代替的音乐与事、物默契结合的形象化氛围,它鲜明的体现和深化了民间风情。
使这些根深蒂固的民间风俗习惯一代代充满活力的延续下去。
陕北唢呐的与众不同为陕北特色文化的形成添加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关键词:唢呐;陕北唢呐;风格特征ABSTRACTMusic is art and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music suona human thoughts and feelings, not a substitute for other instruments to create the music and events and things with the visualization of understanding atmosphere, it reflects and deepens the distinctive folk customs. Deep-rooted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se bags vibrant civil society continue. Northern suona suona distinctive and make music for the Northern Shaanxi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color added.Key words: Suona; Northern suona; style characteristics目录1.唢呐简介 (1)1.1 唢呐的起源 (1)1.2 唢呐的发展 (3)2.陕北唢呐介绍 (3)2.1 陕北唢呐的发展与传承 (3)3.陕北唢呐的流派简介 (4)3.1 榆林地区 (4)3.1.1 绥德唢呐 (4)3.2.1 子长唢呐 (5)3.2 延安地区 (7)3.2.1 子长唢呐 (7)4.陕北唢呐与陕北民俗 (8)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1.唢呐简介1.1 唢呐的起源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手笛”,大唢呐又称海笛。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
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空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唢呐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源于波斯。
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东亚乐考》中说:“中国的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的打合簧(复簧)乐器苏尔奈。
”他认为,唢呐这个名字的发音,显示了它是个外来乐器。
其语言出自波斯语。
另一位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在他的《伊斯兰音乐》一书中,也认为唢呐是波斯语的音译。
林谦三和岸边成雄的观点,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学者大多采用这种观念。
第二种说法是说源于我国新疆,出于周箐葆1984年所著的《唢呐考》一文。
他根据开凿于公元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中所说的唢呐图像。
认为唢呐最早产生于我国新疆,之后由突厥族传至阿拉伯国家和印度,又向西传至北非和欧洲。
为了证明他说自己的观点,周箐葆引用了阿拉伯史书中的记载,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常用它(指唢呐)和其他乐器搭配在一起演奏,7世纪在军中占显著地位。
8世纪后唢呐地位一落千丈,原因是伊斯兰教不提倡,并认为唢呐这个词是突厥语,不是波斯语。
因此,周箐葆断言,阿拉伯使用唢呐的历史上限只到公元6世纪。
就是说,流行于中国新疆的唢呐先于阿拉伯地区两个多世纪。
这种说法出现后,一些学者在著述中开始认为唢呐源于我国,而不是外来品。
第三种说法是说唢呐源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出于贾衍法1996年所撰写的《乐声如潮的唢呐之乡》一文。
他认为唢呐在东汉时期已在中原地区流行,只不过那时不叫唢呐,而叫“大笛”。
到了明代才开始采用波斯语的音译。
他的论据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画像石。
他说该时刻刻有一副完整的鼓吹乐队,左边二人手执排箫演奏,右边二人分别奏笙和笛,而中间一人所奏的乐器下部呈喇叭口状,正是唢呐。
若此说法成立,唢呐在内地流行又比前面的说法提早的两个多世纪左右了。
为验证以上三种观点的可靠性,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刘勇在撰写博士论文《中国唢呐音乐研究》过程中作了认真调查,刘勇访问了《龟兹艺术研究》的作者霍旭初先生,霍旭初认为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唢呐图像的喇叭口与管身颜色有异疑为后人所加。
事实证明霍旭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1906年和1913年,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曾两度派人考察并研究克孜尔石窟,对窟中一些壁画拍了照片。
1998年10月,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长玛丽安娜·雅尔狄茨女士及其助手访问克孜尔石窟时,带来了她们的前辈们于本世纪初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幅正是第38窟被认为是唢呐的照片。
照片显示,当时该乐器没有喇叭口。
说明喇叭口实为后人所加。
至此,克孜尔唢呐的真伪已无需争辩。
关于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刘勇曾亲往作过调查,从呈现的图像看,很难认定乐队中间那人吹的就是唢呐。
山东音协副主席温增源先生经多次仔细观察,也认为那件乐器并非唢呐,而对武氏祠石刻研究多年的朱锡禄先生,在其专著《嘉祥汉画像石》中收录了该石刻拓片,但文字解释这件乐器是埙。
因而第三种论点也就难以成立了。
三种唢呐起源中的后两种被否定了。
而日本学者林谦三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说明中国唢呐来源于国外的说法不无道理。
因为一种语言中的物品名称容易在其他语种中以相近的语音保存下来。
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家胡振华肯定地说,唢呐这个词是来自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
这种产生于实际的结论,应该是可靠的。
而且中国唢呐的几种名称:唢呐、素呐、苏尔奈依等都与波斯语的语音相同。
语音上的密切联系正可作为二者之间传播关系的明证。
因此,中国唢呐源于中亚的论点,在未发现新的论据之前,应当是符合实际的。
1.2 唢呐的发展唢呐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乐器,它虽然最早来源于波斯,但自从明代开始就已广泛流传于我国的民间,古籍中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运用于军乐之中。
关于唢呐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
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
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
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
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民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明亮,粗犷豪放,是一件表现力很强,深受大众喜爱的乐器。
2.陕北唢呐介绍唢呐,这种有着铜喇叭、细长音筒、扁扁口哨的古老乐器,在金、元之际从波斯、阿拉伯传入华夏大地。
经过七八百年的"汉化"改造,已经完全和中国人特别是陕北人的生活溶化在一起。
唢响乐曲那豪放的格调、高亢的旋律,正和陕北高原的质朴、陕北人的粗扩一脉相承。
因此,它似乎本来就是陕北土生土长的东西。
陕北老乡习惯上把唢呐艺人称之为“吹手”或“吹鼓手”。
2.1 陕北唢呐的发展与传承在过去,陕北人都听信一种传说:唢呐是汉唐宫廷被贬的可怜人流落到民间而传下来的。
因此,在过去唢呐吹手的地位极其低下,唢呐吹手的成分也不好,要不是一些残疾人,要不是一些“半堂”的人,而吹唢呐也就成了穷苦潦倒的人的一种养家糊口的谋生行当。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下,唢呐手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渐渐地被人们接受。
经过了风雨的洗礼的陕北唢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几个人改为今天的几十人、几百人的大乐队,单曲团队联合演奏把独奏、合奏、联奏融为了一体。
唢呐音乐传承了数百年了,为人民喜闻乐见。
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却被列为“四旧”而遭禁止。
在“文革”期间婚丧大事严禁吹手,数年内难听此乐,令当时的人们寂寞索然。
“文革”一过,陕北唢呐马上复兴。
整理研究曲牌的人有之,师传徒继承的有之,新人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切喜庆场合莫不用唢呐。
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在黄土高原上再次绽放,格外娇艳。
陕北出色的唢呐吹手凭借精湛的演出,不管在哪里演出,一曲曲耳熟能详的乐曲总能让广大观众享受一次难忘且丰富的文化大餐。
他们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走出国门走进英国爱丁堡军乐节,夺得了百花奖。
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唢呐成为了陕北民间的一大品牌,一张响亮的名片,一张名副其实的地域标签。
3.陕北唢呐的流派简介3.1 榆林地区3.1.1 绥德唢呐绥德是大明王朝的九大军事边陲之一,为了万里疆域的和平与安宁,皇家派重兵把守绥德。
军队打了胜仗,唢呐奏响凯旋曲,迎接、庆贺光荣归来的将士们。
后来唢呐文化由军队跑到人民中间,在黄土高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绥德唢呐文化也就此形成了。
绥德唢呐文化在民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唢呐乐曲十分丰富,优美。
《下江南》,《刮地风》等民歌成了绥德唢呐的传统曲目。
绥德唢呐文化的另一特色——戏剧曲牌:《凡凡六》、《摆场》中有碗碗腔的曲牌;《海上风》《嗑瓜子》是从晋剧中借来的;《千声佛》是佛道教音乐在唢呐文化中的活用……谱例1.《凡凡六》谱例2.《下江南》谱例3.《千声佛》绥德唢呐有热烈粗犷的;有细腻清新的;有喜庆吉祥的;有哀婉低沉的;有活泼俏皮的;还有甜蜜浪漫的……绥德唢呐文化养育了一大批人才,冯光临、马生祥、李长春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