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92项)
一、民间文学(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605
Ⅰ—44
丰镐三灵民间故事传说
西安市长安区文化馆
606
Ⅰ—45
鸡峰山传说
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
二、传统音乐(2项)
607
Ⅱ—39
镇坪五句子歌
镇坪县文化馆
608
Ⅱ—40
崔氏龟兹鼓乐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大王街道 办事处
639
Ⅷ—205
古琴断纹髹柒技艺
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
640
Ⅷ—206
户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
西安市鄠邑区文化馆
641
Ⅷ—207
关中葫芦刻画技艺
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
642
Ⅷ—208
长安苦头酒酿造技艺
西安市长安区文化馆
643
Ⅷ—209
秦腔板胡手工制作技艺
西安市新城区文化馆
644
Ⅷ—210
陇州社火头帽制作技艺
陇县文化馆
有限公司
671
Ⅷ—237
汉阴皮弦制作技艺
汉阴县文化艺术中心
672
Ⅷ—238
魔芋豆腐制作技艺
岚皋县文化馆
673
Ⅷ—239
牛王生漆油漆技艺
平利县文化馆
674
Ⅷ—240
紫阳县乌(铁)陶传统 制作技艺
紫阳硒陶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675
Ⅷ—241
石坎梯田修造技艺
白河县文化馆
676
Ⅷ—242
石泉柚子功效茶制作技艺
Ⅶ—75
旬阳传统木刻版画
旬阳市版画院
634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陕西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哪些

陕西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哪些
陕西的传统手工艺品包括:
1. 西安剪纸: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2. 汉中印染:汉中地区的传统染织工艺,以其独特的印染技法和图案风格而闻名。
3. 渭南皮影:渭南地区的传统皮影戏艺术,通过刻制兽皮做成各种角色形象,配以灯光照射并演唱故事,展现独特魅力。
4. 榆林木版年画:榆林地区的传统民间年画,以木版印刷制作,内容多是祈年、拜福、驱邪等吉祥寓意。
5. 咸阳漆器:咸阳地区悠久的漆器制作历史,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脍炙人口。
6. 延安绣球:延安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采用细腻的刺绣线,描绣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形态栩栩如生。
7. 盘陀琴:陕西宝鸡地区的传统民间乐器,形状似蛇,演奏技法独特。
8. 汉中细银器:汉中地区的传统工艺,采用纯银制作,具有华丽的外观和独特的工艺技法。
9. 洋县杂技:洋县地区的传统杂技表演,包括技巧类、动物类、器械类、马术类等多种表演形式,精彩纷呈。
10. 三原泥塑:三原地区的传统陶艺,采用陕西特有的黏土制作,以其造型生动、细致精美而独具特色。
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之妙》咱陕西啊,那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不少,今天我就想唠唠秦腔。
秦腔啊,那在咱陕西就像地里的老黄土一样瓷实,扎根在每一个陕西人的心里。
我记得有一次回村里老家,村里来了一伙唱秦腔的。
那大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整个村子就像被点燃了似的。
可一听说要唱秦腔,男女老少乌泱泱就往村头那大槐树底下涌。
你看那唱戏的,一个个咧着嗓子吼。
男角儿唱起来那声音就像扯着天边的雷呢,嗡嗡震得人耳朵都麻酥酥的。
那胡子甩得,跟个旋风似的。
女角儿呢,虽然没有男角儿那大嗓门,可那腔调婉转得就像村头那小河沟里的水,曲里拐弯的。
脸画得白一块红一块的,那眼睛啊,一瞪,感觉能把人看穿喽。
戏台上,那演的故事也老有趣了。
演啥《铡美案》,包拯黑着个脸,在那儿大义凛然地审驸马。
我就猫在人群里看,旁边的大爷跟着戏里的节奏,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点头,还忍不住跟着哼唱。
一个小娃子看不太懂,问他奶这是干啥呢,他奶就使劲拧他一下说“乖乖听着,这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
那琴师们在旁边也不含糊,二胡拉得呜呜咽咽的,锣鼓敲得哐当哐当的,就像一场听觉的盛宴。
秦腔的戏服也是大有讲究。
那绣着的龙凤啊,花朵啊,精致得很。
不走近看都以为是真的呢。
每次演员一甩袖,那些花纹就像活过来似的,一闪一闪的。
而且这秦腔的词儿,充满着咱陕西的豪爽味儿,直来直去,可有味儿了。
像“王朝马汉喊一声,莫要放走陈世美”,简单明了,朗朗上口。
这秦腔不像那城里头的流行音乐,轻飘飘的。
它有分量,带着咱陕西人的精气神儿,几百年来就这么传下来了。
在村子里,在城市的老巷子里,只要有秦腔的声音,就感觉有咱陕西的根在呢。
咱可不能让这宝贝失传了,得把这秦腔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代传下去。
《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奇趣》说到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皮影戏可不能落喽。
这皮影戏啊,打小就觉得它老神秘了。
有一回我去逛庙会,正好有演皮影戏的。
那小小的一方幕布后面,就像藏着一个神奇的小世界。
陕西非遗精选

1、西安鼓乐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西安古乐、西安乐古。
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并逐渐流入民间的西安鼓乐,在经过大批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抢救、保护之后,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申报过程,一跃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
2、秦腔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3、绥米唢呐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
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
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
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4、陕北秧歌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5、华县皮影戏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
在华县,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是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
6、华阴老腔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县市,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
陕西的民间工艺品

陕西的民间工艺品
陕西的民间工艺品丰富多样,代表性的有:
1. 秦腔脸谱:陕西是秦腔的发源地,秦腔脸谱是一种特色道具,用于舞台表演中的面部化妆,具有浓烈的戏剧性和装饰性。
2. 微雕:陕西的微雕以精细、细致而闻名,常见的微雕作品包括雕刻在象牙、牛骨、黄杨木等材料上的人物、花鸟、山水等形象。
3. 西安剪纸:陕西剪纸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技法,常见的剪纸主题有福字、古代人物、动物、花卉等,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4. 陕北绒花绣:陕北地区的绒花绣以其精美细腻而闻名,通常用粗麻布作为底料,以彩线缝制出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
5. 擂鼓:陕西的擂鼓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常用于舞蹈、戏曲等表演中。
制作工艺复杂,擂鼓上常绘制有龙、凤、百鸟朝凤等吉祥图案。
6. 窑洞壁画:陕西的窑洞壁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窑洞内壁涂绘着各种题材的图案,形象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以上只是陕西民间工艺品中的一部分,这些工艺品反映了陕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手工艺传统。
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建议名单一、民间美术(9项)西秦刺绣(宝鸡市)澄城刺绣(澄城县)安塞民间绘画(安塞县)黄陵面花(黄陵县)社火脸谱绘制技艺(宝鸡市陈仓区)凤翔草编(凤翔县)阎良核雕技艺(西安市阎良区)定边剪纸艺术(定边县)陕北民间匠作画艺(王宁宇)二、民间文学及语言(2项)黄帝传说故事(黄陵县)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西安市长安区)三、民间音乐(12项)陕北道情(延安市)清涧道情(清涧县)陕北民歌(延安市)镇巴民歌(镇巴县)陕北民歌(榆林市)旬阳民歌(旬阳县)商洛民歌(商洛市)姜马察回音乐(宝鸡市陈仓区)西山酒歌(宝鸡市陈仓区)洋县佛教音乐(洋县)绥米唢呐(绥德县、米脂县)白云山道教音乐(佳县)四、民间舞蹈(21县)壶口斗鼓(宜川县)洛川老秧歌(洛川县)延川大秧歌(延川县)黄陵老秧歌(黄陵县)宜川胸鼓(宜川县)高跷赶犟驴(眉县)周至牛斗虎(周至县)十面锣鼓(西安市临潼区)洪拳鼓(澄城县)老庙老鼓(富平县)华州背花鼓(华县)东雷上锣鼓(合阳县)牛拉鼓(乾县)蛟龙转鼓(乾县)靖边跑驴(靖边县)横山老腰鼓(横山县)安康小场子(安康市)花苫鼓(渭南市)岐山转鼓(岐山县)渭旗锣鼓(周至县)韩城行鼓(韩城市)五、戏曲(12项)华阴迷胡(华阴县)华州秧歌戏(华县)同州梆子(大荔县)合阳跳戏(合阳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渭南市皮影协会)府谷二人台(府谷县)八岔戏(安康市汉滨区)弦子腔(平利县)道情戏(安康市汉滨区)镇安花鼓(镇安县)眉户曲子戏(户县)端公戏(汉中市)六、曲艺(9项)西府道情(宝鸡市)周至道情(周至县)西府曲子(宝鸡市)春倌说春(南郑县)韩城秧歌(韩城市)洛南静板书(洛南县)柞水渔鼓(柞水县)镇安渔鼓(镇安县)镇巴渔鼓(镇巴县)七、民间手工技艺及建筑工艺(14项)渭北面花制作技艺及民俗(大荔县)蒲城杆火艺术(蒲城县)洋县架花焰火工艺(洋县)北张村传统造纸工艺(西安市长安区)洋县传统造纸工艺(洋县)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华县)合阳提线木偶制作工艺(合阳县)绥德石雕雕刻技艺及民俗(绥德)传统九龙木雕雕刻工艺(马金财)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工艺(西安市灞桥区)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西安市灞桥区)豆村大腊制作技艺及民俗(周至县)吴起泥塑工艺(吴起县)吴起糜粘画工艺(吴起县)八、民俗及传统体育竞技(24项)炎帝陵祭典(宝鸡市渭滨区)陇州社火(宝鸡市)户县社火(户县)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洋县)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西安市临潼区)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爷(西安市长安区)耀州火亭子(铜川市耀州区)铁里芯子(西安市)蒲城血故事特技(蒲城县)陈炉窖神庙春秋祭祀礼仪(铜川市印台区)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西安市长安区)尧山圣母庙会(蒲城县)白云山庙会(佳县)药王山庙会(铜川市)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勉县)东峪孝歌(华县)蒋村正月民俗活动(户县)骊山女娲风俗(西安市临潼区)司马迁民间祭祀(韩城市)东庄神楼(韩城市)延安老醮会(王宁宇)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白水县)汉滨区龙舟风俗(安康市汉滨区)红拳(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九、传统医药及饮食工艺(8项)韩氏骨外伤正骨手法及制药技术(高陵县)杜康酒酿造工艺(白水县)谢村黄酒酿造技艺(洋县)秦镇米皮制作工艺(户县)岐山哨子面制作技艺(岐山县)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甘泉县)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岐山县)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核桃馍制作技艺(宁强县)。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9项)第一批(64项)民间文学∙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黄陵县黄帝的传说故事民间音乐∙陈仓姜马察回∙镇巴民歌∙陈仓区西山酒歌∙洋县佛教音乐∙旬阳民歌∙商洛民歌∙陕北民歌∙绥米唢呐∙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民间舞蹈∙牛斗虎∙关山牛拉蹩鼓∙渭旗锣鼓∙临潼零口十面锣十面鼓∙岐山转鼓∙宝鸡千阳八打棍∙眉县高跷赶犟驴∙牛拉鼓∙乾州蛟龙转鼓传统戏剧∙阿宫腔∙华阴迷胡∙同州梆子∙乾县弦板腔∙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户县眉户曲子∙合阳跳戏∙东路碗碗腔皮影∙华州秧歌曲艺∙周至道情∙西府曲子∙西府道情∙韩城秧歌∙南郑县春倌说春∙汉中曲子∙柞水渔鼓∙洛南静板书∙镇安渔鼓杂技与竞技∙红拳民间美术∙西秦刺绣∙澄城刺绣∙黄陵民间工匠画∙安塞民间绘画∙吴起糜粘画工艺∙黄陵面花∙定边剪纸艺术传统手工技艺∙户县秦镇大米面皮子∙阎良核雕技艺∙豆村大蜡∙狄寨竹篾子灯笼编织∙北张村传统造纸工艺∙狄寨徐文岳泥叫叫∙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岐山空心挂面∙岐山臊子面民俗∙临潼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户县社火∙长安候官寨牛老爷∙临潼骊山女娲风俗∙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药王山庙会∙耀州火亭子∙宝鸡炎帝祭祀第二批(70项)民间文学∙农业始祖后稷传说∙柳毅传书∙秦琼敬德门神传说∙吹箫引凤传说∙韩城古门楣题字∙华山神话故事∙烂柯山传说∙美水泉的传说∙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民间音乐∙凤县民歌∙黄陵民歌∙靖边信天游∙泾河号子∙汉江号子∙神木酒曲∙澄城鼓吹乐艺术∙秦汉战鼓∙监军战鼓民间舞蹈∙西山刁鼓∙韩城黄河阵鼓∙华阴素鼓∙志丹羊皮扇鼓∙黄龙猎鼓∙合阳撂锣∙西乡打锣镲∙勉县五节龙传统戏剧∙周至皮影戏∙扶风碗碗腔皮影戏∙同朝皮影戏∙定边道情皮影戏∙洋县皮影戏∙汉阴皮影戏演技∙旬阳道情皮影戏∙周至大玉木偶戏∙洋县杖头木偶戏曲艺∙长安道情∙蒲城石羊道情∙高陵曲子∙横山说书杂技与竞技∙澄城表演特技“上刀山”∙华山拳民间美术∙旬邑彩贴剪纸∙洛川剪纸∙黄陵剪纸∙延川剪纸∙华州面花∙澄城面花∙神木面花∙洛川刺绣传统手工技艺∙户县龙窝酒手工酿造技...∙太白酒酿造技艺∙黄陵轩辕酒制作技艺∙武功土织布技艺∙洋县黄家营土织布技艺∙蒲城土织布技艺∙中华老字号老孙家羊肉...∙中华老字号春发生葫芦...∙普集烧鸡制作技艺传统医药∙孙思邈养生文化民俗∙横山牛王会∙西安都城隍庙民俗∙蕴空山庙会∙医陶始祖与雷公庙会∙西安大白杨社火芯子∙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丹凤高台芯子∙跑骡车第三批(75项)民间文学∙长安仓颉造字传说∙仓颉传说∙寒窑传说∙古豳国传说∙炎帝传说∙宝塔山的传说∙张骞传说∙沉香传说传统音乐∙埙乐艺术∙陕北混源道歌∙户县北乡锣鼓∙周至镇殿八卦锣鼓∙陇州小调∙合阳民间唢呐∙镇巴唢呐∙韩城围鼓∙神木二人台传统舞蹈∙唐代乐舞∙周至龙灯∙田市八仙鼓∙南留锣鼓∙定边霸王鞭∙靖边霸王鞭∙保宁堡老秧歌∙鄜州飞锣∙黄陵抬鼓传统戏剧∙陕西杖头木偶戏∙眉户∙泾阳木偶∙朱王秧歌剧∙旬阳八步景∙宜川蒲剧∙商州皮影戏曲艺∙陕西快板∙旬邑咪子戏∙安康曲子∙眉县曲子∙漫川大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甘水坊高空耍狮子∙李式太极拳∙吴东无底鸳鸯秋千∙南社秋千∙华县填字谜接龙游戏∙柳池芯子∙洛南担芯子民间美术∙汉中民间木版图画∙周至剪纸∙朝邑剪纸∙佳县剪纸∙靖边剪纸∙绥德剪纸∙延长剪纸∙大荔刺绣∙合阳面花传统技艺∙西安陈氏世家金银饰器...∙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户县民间缯鼓制作技艺∙秦镇杨氏木杆秤制作技艺∙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周至三多堂纸扎制作技艺∙渭北地坑式窑洞建筑技艺∙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岐山王氏皮影制作技艺传统医药∙杨氏一指诊脉技艺∙针挑治疗扁桃体炎∙史氏腰椎间盘整复手法民俗∙上巳节风俗∙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西王禹村纸台∙庙会∙渭城区二月二古庙会∙彬县灯山庙会∙姜嫄庙会∙灵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摘选)六、传统手工技艺(26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分布地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村或工作单位职业申报单位或个人121 Ⅷ-1 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和陕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西安常驹成男1955.6 西安饭庄职工西安饭庄122 Ⅷ-3 中华老字号德发长饺子制作技艺西安朱晋芬女1943.2 德发长酒店退休职工德发长酒店123 Ⅷ-4 中华老字号德懋恭水晶饼制作技艺西安张小巧女1959.1 德懋恭食品商店职工西安市德懋恭食品商店124Ⅷ-5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西安张逢学男1939.9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办北张村农民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办北张村125 马松胜男1957.8 长安区兴隆街办北张一村农民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办北张村126 Ⅷ-8 阎良核桃技艺西安赵秉科男1943.4 阎良核雕艺术馆退休职工西安阎良区文化馆127 Ⅷ-10 豆村大蜡制作技艺及民俗西安赵立功男1937.9周至终南镇豆二村11组农民周至县文化馆128 Ⅷ-16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渭南李义仓★男1931.5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4组农民澄城县文化馆129 Ⅷ-17 渭北面花制作技艺渭南王玉霞女1938.12 大荔县八鱼乡阿寿村农民大荔县文化馆130 Ⅷ-18 蒲城杆火技艺渭南李海彦男1938.12蒲城县荆姚镇雷坊村1组农民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31 Ⅷ-19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渭南汪天稳男1950.5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职工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132 Ⅷ-20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渭南鲁兆兴男1947.5合阳县黑池镇朴鲁村五组农民合阳县文化馆133 Ⅷ-22 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渭南马金财男1943.6白水县九龙木雕工艺传承中心退休职工白水县九龙木雕工艺传承中心134 Ⅷ-23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铜川孟树锋★男1955.1 铜川市陶瓷研究所职工铜川市陶瓷研究所135 Ⅷ-27 绥德石雕雕刻技艺榆林汪建勃男1949.4绥德县薛家河镇谢家峁村农民绥德县文化馆136 Ⅷ-28 洋县架花焰火技艺汉中梁忠民男1943.11洋县纸坊花炮有限公司农民洋县文化馆137 Ⅷ-29 洋县传统造纸技艺汉中董存祥男1927.4洋县槐树关镇阳河月蔡村3组农民洋县文化馆138 Ⅷ-30 谢村黄酒酿汉中朱永明男1955.2 魁顺居朱把式黄酒作职工洋县文化馆造技艺坊139Ⅷ-2 中华老字号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西安马贵军男1960.8 同盛祥饭庄职工同盛祥饭店140 乌军男1963.4 同盛祥饭庄职工同盛祥饭店141 Ⅷ--6 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艺西安徐文岳男1932.1 灞桥区官厅粮站退休职工西安市灞桥区官厅粮站142 Ⅷ-9 秦镇米皮制作技艺西安郭天祥男1964.8 秦镇郭家米皮店职工西安市户县秦镇郭家米皮总店143 Ⅷ-13 岐山哨子面制作技艺宝鸡李惠芳女1966.6岐山县天香园哨子面接待户职工岐山县文化馆144Ⅷ-21 杜康酒酿造技艺渭南李英俊男1964.1 白水杜康酒业公司职工陕西白水杜康酒业有限公司145 渭南杨志宏男1962.11 白水杜康酒业公司职工陕西白水杜康酒业有限公司146 Ⅷ-26 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延安张怀明男1965.6 甘泉县城关镇美水沟农民甘泉县文体局注:姓名后标注“★”者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传承人表格上是补充内容,可能由于信息更新不及时,有些内容并未收录在“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 艺
一.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延安市文化局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的中部。东 面与山西吕梁地区隔黄河相望;西与甘肃庆阳接壤;南与铜川、渭 南毗邻;北与榆林相连。土地面积37037平方公里,人口208.8万。 延安属丘陵沟壑地区,多为梁、峁、弯、岔、圪崂等。山大沟深, 土地稀薄是延安的地理环境特征。延安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 量532.4mm,属于干旱少雨地区,日温差20多度。有“早晨冻,中 午晒,下午黄风刮得怪”之说。解放前,自然植被稀薄,水土流失 严重,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二 十多年里,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植被大面积恢复,人 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教育飞速发展,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1935年以后,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延安从此 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大本营,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这块热土 也是埋葬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民族圣地,是黄河壶口的所在地。
四.韩城行鼓
韩城行鼓在市内北塬一带 多有分布,其中龙门镇的 西塬村最为典型。
五.白云山道教音 乐 美丽的自然风光,壮观的名
胜古迹和迷人的道教活动,孕育 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文 学、舞蹈、剪纸、焰火等丰富多 彩、独具特色的白云山化,孕育 了白白云山文化中的异株奇葩— —白云山道教音乐。
二.洛川蹩鼓
传统戏剧
一.秦腔
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代,流行 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因用“梆子”击节,故也称“陕西梆子”, 又因陕西地处古函谷关以西,古称“西秦” 而有“西秦腔”之称。 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 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 格,同时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 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 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 说。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 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 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 渡色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 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 纷繁。
五.陕北靖边跑驴
靖边县自然资源富 集,地下蕴藏着丰富的 矿产资源.有高亢激扬的 “信天游”,热情奔放 的大秧歌,多姿多彩的 “三边剪纸”,热情激 越的唢呐音乐,风趣幽 默的陕北说书,这些民 间艺术极具民族特色和 传统意蕴。良好的地理 环境,悠久的历史,浓 郁的民间文化氛围,孕 育了陕北靖边跑驴这一 民间艺术奇葩。
六.乾州蛟龙转鼓
乾县地处陕西省关中腹地,史 称“关西名城”. 乾县自秦设好寺县历经2000多年 沦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 文化名人辈出,其中被称为“东方 莎士比亚”,一生著有72出剧本的 范紫东先生及文坛新秀剧作家杨争 光先生诞生于此。 乾县是古丝之路上的重镇,交 通便利、通讯发达,文化积淀深厚, 素有文化名县之美称,为陕西20强 县(市)区前列,是优秀民间鼓舞 《乾州蛟龙转鼓》的发源地和人才 基地。
洛川县地处陕西省中部, 黄土高原南部,北依富县、宜 川,南界白水,东接黄龙,西 临洛河与黄陵为邻。洛川因洛 河穿境而过而得名。 洛川县在春秋战国时期是 古战场,迄今尚存战国魏长城、 秦直道、烽火台等遗址。悠久 的历史,形成洛川民间艺术的 独特风姿,而洛川蹩鼓正是在 这片丰腴的文化沃土中孕育并 发展的古老民间鼓舞,至今古 风犹存。 蹩鼓主要流传于洛川县东 北的黄章、永乡、旧县等乡镇, 以黄章乡较为普遍,而黄章乡 现头村最为出名。
二.绥米唢呐
绥德县、米脂县相依相连位于陕西北部,黄河西岸,无定河 下游。东西南北与吴堡、佳县、榆林、横山、子洲、清涧接壤, 东南与山西柳林县隔黄河相望。纵贯陕蒙的西(安)——包 (头)公路和横穿秦、晋、宁、陕的银(川)——太(原)公 路在绥德县城交汇,神(木)——延(安)铁路贯穿全镜。 这块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的土地,在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因其地处大漠边缘,是北拒匈 奴,南守关中帝乡的边关要地,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刀光剑影 千百年来在山峁间闪烁。号称“天下名州”“塞北咽喉”的绥 德,千百年来曾是陕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绥德米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 地带。由于偏辟封闭,远离帝乡,少受皇家文化的影响,使中 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得到较好的保存。在本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 中原文化、楚文化、红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文化。陕北 唢呐(绥德、米脂,以下简称绥?米),就是陕北文化大花园里 的一朵奇葩。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七 】 传 统 戏 剧 【 六 】 传 统 手 工 技 艺 【 五 】 民 俗 【 四 】 传 统 舞 蹈 艺 【 三 】 曲
【 二 】 杂 技 与 竞 技
【
一.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 ————陕西紫阳县
位于汉水上游,秦巴山南麓的紫阳县,是“茶乡”、“桔乡”, 更是闻名遐迩的“歌乡”。史传七千年前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诗经》中有文字记载。而后,明、清时期的大量移民构筑了紫阳民歌 南北兼容的特征。“三山两谷一川”的地状,尤以汉族为主兼或回、 满、藏、土四个少数民族,其民歌分布十分广泛,山歌、号子、小调 无处不藏,儒商、樵夫、村姑即兴而歌。紫阳民歌成于清末,盛于上 世纪七、八十年代。 紫阳民歌晓畅通达、风趣幽默、借喻巧成,被喻为“幽默民歌”、 “自在民歌”、“清凉民歌”,尤如闲人“嗑瓜子”,是人们交流思 想、传递情感、自娱自乐的表述工具。韵白独特、旋律流畅,时而如 小桥流水,时而雄浑高亢,音乐上多采用“宫”、“商”、“羽”、 “徵”四种调式,演唱上真、假噪相结合。 “紫阳是陕南文化标志性的窗口,紫阳民歌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颗 奇葩”,这是著名文化评论家肖云儒先生对紫阳文化的概论。中央电 视台、省电视台分别对紫阳民歌做过专题报道,陕西省音乐学院把紫 阳作为民歌音乐示范教学基地,并把紫阳民歌编入院部教材。
六.府谷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 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其原始曲调 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 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 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 【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 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 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 【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 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则吸收 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
二.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又称汉 调秦腔、南路秦腔、 桄桄戏,是明代末年 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 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 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 子声腔剧种,主要流 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 安康一带,并曾流传 到川北、陇东、鄂北 等地。
三.镇安花鼓
镇安花鼓在县内主要流行 于西部“下河人”居住地区。 从而使湖北的琴子戏(即现在 的大筒子戏)和八岔广泛流传, 再与本地的灯歌小调融合, 形成了一个定型的剧种,即 “二栅子”戏。从它初步形 成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 史,镇安“二栅子”班社的 演出剧目大都是民间生活小 戏1943年,各“二棚子”班社 全部解体,花鼓剧种一度绝 迹。新中国成立后,花鼓戏 如枯木逢春,再次获得新生。
五.合阳跳戏
跳戏又叫“跳调”、 “调调戏”或“锣鼓杂戏”, 是独存于合阳县的古老地方 剧种,被誉为“研究中国戏 曲发展史的活化石”。从表 演形式上看,应该说是继承 了元代杂剧的风格,却又保 留了古代傩舞的某些成分, 与宋代的“队舞”也有些相 似之处。“跳戏”属社戏性 质,是真正的农民业余文娱 活动。正月初一到初五,各 社对敲锣鼓。初六到十二, 自行组织广场跳;十三日, 各社布置戏台,十四至十六 进行“上台跳”,演出整本 戏演出时没有弦乐伴奏,只 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唢 呐曲牌有数十种,应用于不 同的场合。
传统美术(民间美术)
一.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县地处我国东部和西部、北方和南方的交界。 北经麟游县与甘肃省的庆阳地区接壤,西经千阳 与甘肃天水、平凉和宁夏固原相接,南经宝鸡直 通四川,东边直达西安。据史书记载,凤翔在商 以前即有官道。木版年画主要分布在凤翔县田家 庄镇南小里村、北小里村及周边地区,陈村镇上 营村、东街村、水沟村,城关镇豆腐村。
二.榆林小曲
榆林(东)倚山 (西)傍水,南塔、北 台与倚街六楼,一线贯 穿(处于同一轴线), 构成古城地貌基本格局。 良好的地理环境,悠久 的古城历史,浓郁的城 市文化氛围,孕育了市 民阶层的小曲艺术。
三.户县眉户曲子
户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 属西安市市辖郊县,南依秦 岭,北临渭水,被山带水, 地理条件优越。有利于农耕 的自然环境,位于汉唐京畿 重地的地理优势,丰厚的人 文底蕴,特别是具有丰富的 山歌、民歌、樵歌、牧歌、 儿歌资源的终南山麓和丰富 渔歌资源的渭水之滨,终于 使户县成了眉户曲子的发祥 地。
三.横山老腰鼓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 榆林市中南部,地处陕北长城 沿线中段,毛乌素沙漠南缘。
这里虽置县较晚,但很早 就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 的交融地带,无定河文明源远 流长,黄土文化积淀深厚。良 好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古城历 史,孕育了陕北横山老腰鼓这 一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
四.宜川胸鼓
宜川县地处黄河沿岸。属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一个山 区小县,境内有全国著名的黄 河壶口瀑布。 宜川县东临山西省吉县, 西与洛川、富县相连,南接韩 城市、黄龙县,北与宝塔区、 延长县相邻。宜川县是陕北丘 陵沟壑区与渭北高原之间的过 渡地带,既有高原平地,又是 沟壑纵横,山峦叠起,特殊的 山川地貌是宜川胸鼓生长和传 承的地理环境。
四.合阳提线木偶戏
合阳县地处陕西关中东府,地理坐标在东经109°58′~ 110o27′和北纬34o59′~35o26′之间。东临黄河,北依梁山,西与 澄城接壤,南与大荔相邻。全县辖16个乡镇,353个行政村,591个 自然村,总人口44.2万人,全系汉族。隶属渭南市管辖。 夏商周三代,合阳为“有莘国”,春秋战国时期称“西河”。 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魏文侯在洽川北岸筑城,从此始有 “洽(合)阳”之名。秦时置合阳邑,汉初设县至今。 合阳地形呈阶梯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上升。黄河边的的洽川 湿地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海拔在1200米以上。主要山脉为梁 山;河流有黄河、金水、徐水、百良河和大浴河。洽川瀵泉为全国 罕见。主要交通线路有西(安)韩(城)铁路、G108国道、S101省 道、G240高速公路。合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间艺术资源 丰富,提线木偶戏为我国长江以北仅存的提线木偶戏,且有其专用 的声腔—线腔,在全国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