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手抄报

合集下载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陕西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哪些

陕西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哪些

陕西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哪些
陕西的传统手工艺品包括:
1. 西安剪纸: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2. 汉中印染:汉中地区的传统染织工艺,以其独特的印染技法和图案风格而闻名。

3. 渭南皮影:渭南地区的传统皮影戏艺术,通过刻制兽皮做成各种角色形象,配以灯光照射并演唱故事,展现独特魅力。

4. 榆林木版年画:榆林地区的传统民间年画,以木版印刷制作,内容多是祈年、拜福、驱邪等吉祥寓意。

5. 咸阳漆器:咸阳地区悠久的漆器制作历史,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脍炙人口。

6. 延安绣球:延安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采用细腻的刺绣线,描绣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形态栩栩如生。

7. 盘陀琴:陕西宝鸡地区的传统民间乐器,形状似蛇,演奏技法独特。

8. 汉中细银器:汉中地区的传统工艺,采用纯银制作,具有华丽的外观和独特的工艺技法。

9. 洋县杂技:洋县地区的传统杂技表演,包括技巧类、动物类、器械类、马术类等多种表演形式,精彩纷呈。

10. 三原泥塑:三原地区的传统陶艺,采用陕西特有的黏土制作,以其造型生动、细致精美而独具特色。

陕西的民间工艺品

陕西的民间工艺品

陕西的民间工艺品
陕西的民间工艺品丰富多样,代表性的有:
1. 秦腔脸谱:陕西是秦腔的发源地,秦腔脸谱是一种特色道具,用于舞台表演中的面部化妆,具有浓烈的戏剧性和装饰性。

2. 微雕:陕西的微雕以精细、细致而闻名,常见的微雕作品包括雕刻在象牙、牛骨、黄杨木等材料上的人物、花鸟、山水等形象。

3. 西安剪纸:陕西剪纸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技法,常见的剪纸主题有福字、古代人物、动物、花卉等,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4. 陕北绒花绣:陕北地区的绒花绣以其精美细腻而闻名,通常用粗麻布作为底料,以彩线缝制出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

5. 擂鼓:陕西的擂鼓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常用于舞蹈、戏曲等表演中。

制作工艺复杂,擂鼓上常绘制有龙、凤、百鸟朝凤等吉祥图案。

6. 窑洞壁画:陕西的窑洞壁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窑洞内壁涂绘着各种题材的图案,形象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以上只是陕西民间工艺品中的一部分,这些工艺品反映了陕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手工艺传统。

关于花馍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花馍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花馍的手抄报内容
花馍,又称花团馍,是中国陕西省传统的汉族小吃,也是陕西面
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花馍以面粉、小麦胚芽粉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揉制、切割、成型、烤制等多道工序制成。

它的最大特色在于造型,通常有如漂亮
鲜花般的五彩花馍和独具特色的鼓楼花馍两种。

烹饪花馍需要独特的技巧和经验,不仅要掌握面团的发酵程度,
还要灵活运用刀具切割出不同的花纹,对烤制的温度和时间也有较高
的要求。

花馍不仅形态美观,而且口感独特,香气四溢,口感软糯。

人们
常常将花馍与陕西其他特色小吃如肉夹馍、凉皮、油泼面等一起品尝,享受特色美食的独特魅力。

如今,花馍已成为中国陕西省的文化符号之一,属于中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

它代表着陕西人民对面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也让世界更
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非遗手抄报模板简单

非遗手抄报模板简单

非遗手抄报模板简单非遗是指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的口头或示范性传授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知识,包括社会实践、习俗、艺术表现、表演艺术、信仰体系、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非遗的传承与保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历经风雨沧桑,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非遗文化,如京剧、评弹、中国结、民间糖画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许多非遗技艺却因为各种原因濒临失传,因此保护非遗文化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了非遗传承中心、非遗清单等措施,让更多人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青年人参与到非遗传承和创新中。

在2021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日“非遗都市”主题活动中,展现了许多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代表,被誉为“东方的歌剧”。

北京市政府曾出台政策,在公共场所不断推广京剧,并引入新技术,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将京剧文化带到了更广泛的人群中。

评弹则是流行于苏州一带的地方戏曲,如今,苏州市已经举办了多次评弹比赛,鼓励更多人学习和传承评弹文化。

除了地方性文化艺术,非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例如,中国结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间装饰品,被普遍用作庆祝节日、庆贺婚礼等的礼品。

民间糖画则是另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甜蜜可口的糖画制作向来需要一定的技艺,可以说它记录着民间文化的背景和成长。

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我们除了需要加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开发中,更加积极地推广非遗文化,以此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抄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抄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抄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特点和传统价值观。

它们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迹、建筑和艺术品等,而是涵盖了一系列的技艺、习俗、表演艺术和口头传统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种类,并强调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

它们代表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根源。

这种遗产是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财富,为我们了解过去并塑造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味着保持我们历史传承的完整性,以及防止文化多样性的损失。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包括民族音乐、舞蹈、戏剧、传统工艺、节日习俗和口头传统等。

举例来说,中国的京剧和陶瓷艺术、日本的茶道和和服文化、印度的卡塔克舞和象牙雕刻艺术,都是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代表了各自文化的精髓,也是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桥梁。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多种威胁,如全球化、现代化和环境变化。

加上人口老龄化和青年人对新潮事物的追求,导致传统技艺和习俗的边缘化和失传。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社区组织、学界和个人都应承担起责任,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传统。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首先,政府应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机构来监督和保护这些遗产。

其次,社区应加强教育和宣传,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和理解。

此外,学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同时,个人也可以通过学习、参与和传承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文化资源。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多样性至关重要。

各级政府、社区组织、学界和个人都应加大力度,合作共同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

非遗手抄报模板

非遗手抄报模板

非遗手抄报模板非遗手抄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人类非物质文化创造的产物,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

非遗手抄报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形式,通过手工制作、抄写、绘画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艺传承下来,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非遗手抄报的制作过程包括选题、收集资料、设计布局、绘制插图、抄写文字等环节。

首先,选择一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主题,比如传统节日、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等。

然后,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接下来,设计手抄报的布局,合理安排文字和图片的位置,使整个手抄报看起来美观大方。

在绘制插图和抄写文字时,要注重细节,力求精益求精,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遗手抄报的制作不仅可以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动手制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手抄报的制作过程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因此,非遗手抄报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手抄报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加强对非遗手抄报的宣传和推广,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非遗手抄报的支持和关注,为非遗手抄报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只有这样,非遗手抄报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非遗手抄报是一种重要的非遗传承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制作手抄报,可以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非遗手抄报的传承和发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陕西民俗手抄报内容150字。

陕西民俗手抄报内容150字。

陕西民俗手抄报内容150字。

1、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

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

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2、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3、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

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4、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

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5、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6、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

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抄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下面盘点你必须知道的30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入选时间:2001年。

当选原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众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皮影戏入选时间:2011年。

当选理由: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

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

皮影艺人有许多绝技,诸如即兴演唱、假声扮演,一个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以及能够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

相关皮影技艺经由家庭、戏班或师徒传承。

中医针灸入选时间:2010年。

当选理由: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

中医针灸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其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稳定的实践效果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为保障相关群体的生命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其持有人的重要的文化认同符号。

粤剧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

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京剧入选时间:2010年。

当选理由:京剧以程式化、象征性的虚拟表演为特色,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保留了被广泛认可的本国文化遗产要素。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

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

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珠算入选时间:2013年。

当选理由: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藏戏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

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

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心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

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鼓乐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

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

至今使用着唐、宋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

热贡艺术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

发端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

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入选时间:2003年。

当选理由:古琴是最早的弹弦乐器,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位列“琴棋书画”之首。

南音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

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起至清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

中国书法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呼麦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

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是独一无二的。

妈祖信俗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

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

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的影响扩大,历代朝廷封妈祖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

中国篆刻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

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

中国剪纸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端午节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

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格萨(斯)尔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

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

侗族大歌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

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

甘肃花儿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它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玛纳斯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时间:2005年。

当选理由:“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

蒙古长调入选时间:2005年(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

当选理由: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