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曜岩的考古学研究综述
文物学——精选推荐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对此,我们对“文物”作如此界定: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的总称。
2、文物的时限文物的时限,系指文物的年代上限和下限。
各国在对文物时限的划定中,上限的划定基本一致的,即从人类开始出现就有了文物。
下限不尽一致,一般是根据本国国情而定。
而且,一个国家所划定的文物年代的下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3、中国文物的特点(1)数量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了数目庞大的文物,使得中国文物的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青铜器: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大约有1万多件,加上无名铜器,总数在数十万件。
简牍:仅居延出土的新旧两批汉简数量就在3万支以上。
字画:古代遗留下来的字画多达几十万件。
玺印封泥:仅清代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就收录1万余方。
碑刻墓志:清代王昶的《金石萃编》著录历代石刻1500余种。
而解放后出土的唐代墓志至少在2千方以上。
(2)品种齐全中国文物包含的门类非常之多,除了上述的几种以外,还有陶瓷器、玉器、金银器、漆器、木器、货币、铜镜、瓦当、丝绸、文房四宝等等。
其中有一些文物种类为中国所独有,如甲骨、文房四宝等。
(3)文物的精品极多每一类文物中几乎都存在着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有一些是举世闻名的精品。
如西周甲骨中的微雕、青铜器中的莲鹤方壶、绘画中的《游春图》、碑刻中欧阳询等名家的作品等。
在遗址方面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秦始皇兵马俑等遗址等。
这些都是文物中难得的精品。
(4)有字文物较多中国有字文物产生的很早,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
而且,有字文物在很长时间内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为研究文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有字文物,对于研究文献资料较少的先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有字文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价值高于同类无字的文物。
黑龙江流域岩画的研究现状和艺术特色

黑龙江流域岩画的研究现状和艺术特色作者:张晓丽刘洋徐莹来源:《艺术研究》2019年第01期摘要:黑龙江流域的岩画属于一种文化艺术,本文从黑龙江流域岩画的分布、研究现状、意义、内容、方法、艺术特色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黑龙江流域的岩画是一种历史文物的承载体,是史前人类生产生活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黑龙江流域岩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首先,将艺术成就和理论内涵结合起来研究,全面、深入地揭示黑龙江岩画艺术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其次,通过对黑龙江岩画艺术的深入系统研究,有利于我们对”岩画艺术”地域性文化、民族性特征的挖掘与认识,为后者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再次,对黑龙江流域不同历史时期岩画艺术作画技法、色彩运用、图案纹饰等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早期岩画艺术本体的研究做到古为今用,将岩画与壁画、岩彩画、碑刻、图案设计等艺术类型相结合,引发新创意、新思考,从多角度研究黑龙江岩画艺术对研究美术史和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黑龙江流域岩画带分布概况黑龙江流域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北部东部地区、蒙古呼伦贝尔盟以及黑龙江北、乌苏里江等地区。
黑龙江流域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五大帝国王朝。
这些王朝孕育了黑龙江流域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对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影响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
黑龙江流域岩画主要包括:黑龙江海林县群力屯岩画、内蒙古大兴安岭交唠呵道岩画、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娘尼岩画、舍列麦季耶夫岩画、萨卡奇·阿梁岩画等。
黑龙江海林县群力屯岩画,其上有石块遮挡,岩画中绘有一只跳跃的鹿形动物,旁边一人牵鹿,左臂指向鹿。
左下似为一人或熊,模糊难定。
上方似一对男女并坐于席上,上有凉棚。
右中为一鹿形动物,其腹稍鼓,疑系母兽。
内蒙古大兴安岭交唠呵道岩画(图一)、(图二),画面处在岩缝间,赭红色涂绘,作画的石面有2平方米,高度在1米至2米之间。
由于石壁的顶部略前倾,画面又是处在岩缝间,因而减少了风雨的侵蚀。
考古学名词解释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
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
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
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
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
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
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
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 概论)【圣才出品】

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4)绝对年代的断定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但对于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得不借助于自
然科学的方法。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的方法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
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曜岩水合法
3 / 16
圣才电子书
(2)地层学断代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步骤
地层学首先应该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顺序,进而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再以各层所
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
②基本原则
a.各层(或各墓)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
2.铜石并用时代 答:铜石并用时代是指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为 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 1877 年,意大利学者 G·基耶里克提出这个理论。红铜的使用是铜石并用时代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 下限到龙山文化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以红铜为主,兼有少量黄铜、青铜。
6.柴尔德
2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柴尔德是澳裔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而著称。柴尔德 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考古学和用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史 前时代的多瑙河》《青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 《欧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等。他还撰写不少通俗读物,包括《人类创造 了自己》《工具的故事》等。他注意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著有《社会演化》等书。他首 先把西亚和欧洲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预见到重视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考古学研究必 将出现。
岩画调研报告

岩画调研报告岩画调研报告摘要: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报告通过调研分析了岩画的定义、类型、分布情况以及保护现状,总结出岩画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一、引言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绘画形式,使用天然岩石表面为画布,通过雕刻、绘制等手段创作而成。
岩画的发现并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演变以及古代艺术的多样性。
二、岩画的定义和类型1. 定义:岩画是指在岩石表面刻画或绘制的图案、文字和符号。
2. 类型:岩画可以根据内容和绘制方式分类,如动物岩画、人物岩画、几何图案岩画等。
三、岩画的分布情况岩画分布广泛,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岩画资源。
我国的岩画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
世界上的著名岩画遗址有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南非的德鲁米兰德遗址等。
四、岩画的保护现状岩画作为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保护问题。
人为破坏、自然侵蚀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对岩画造成了威胁。
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岩画,如设立保护区、修复受损的岩画等。
五、岩画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1. 岩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通过对岩画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2. 岩画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结合体,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
3. 岩画是研究史前时期人类活动和社会组织形态的重要依据。
六、岩画的保护建议1. 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明确岩画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完善的保护机构和专业队伍,提高岩画保护的专业性和效率。
3. 加大公众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岩画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合理利用岩画资源,开展科研和旅游活动,保护与利用并重。
七、结论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岩画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责任,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岩画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中国岩画资料的搜集、著录及研究述评

中国岩画资料的搜集、著录及研究述评作者:李小青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6期摘; ; 要:岩画是史前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内岩画按地域可分为北方、西南、东南及中部四个区域。
按照这样的分区对国内岩画资料的著录、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为进一步深化国内岩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岩画; ; 著录情况; ; 研究述评岩画是史前艺术的重要内容,记载着早期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是一部形象的宏伟史诗。
目前对岩画的研究已从艺术学、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岩画研究对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于国内岩画研究还不够深入、成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笔者结合国内岩画研究文献资料,对国内岩画资料著录及研究现状做概括,并提出看法。
一、中国境内代表性岩画圈资料著录简况从地域角度来说,陈兆复将中国岩画分为北方岩画、西南岩画、东南岩画3类①。
盖山林将中国岩画分为东北森林草原、北方草原山地、西北高原、西北山地、西南山地、东南沿海6类②。
《中国岩画全集》中将中国岩画分为西部岩画、南部岩画、北部岩画3类③。
笔者在上述分类模式的基础上,将中国岩画分为北方岩画、西南岩画、东南岩画及中部岩画4类依次介绍。
(一)北方岩画资料情况。
北方岩画主要包括黑龙江、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新疆等地区发现的岩画。
在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岩画圈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巴丹吉林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宁夏的贺兰山岩画、大麦地岩画,以及新疆的康家石门子岩画、阿尔泰地区岩画。
北方岩画在技法上多用凿刻,内容以动物为主。
1.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在北方岩画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岩画数量多、质量高。
首先,阴山岩画代表性著作有盖山林编著的《阴山岩画》④,结合大量图片对内蒙古阴山岩画进行了分析介绍。
其次,由北方民族大学、内蒙古河套人文学院编纂的《阴山岩画》,全书4册,前2册为彩图卷,第3册为拓片、影描图,第4册为影描图。
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

b.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期(1972—至今)
1972年《考古》、《文物》、《考古学报》三大 刊物同时复刊,中断了多年的田野考古工作逐步得到 了恢复,从此中国考古学开始进入了黄金时期。考古 发掘的地域涵盖了全国各地,时代上纵贯了从旧石器 时代到唐宋的漫长时段。且每一地区和每一时间段几 乎都有重大或比较重大的发现和收获;同一时间段内 区域文化的蓬勃发展、同一区域文化内在不同时间段 内的持续发展在考古发掘中都有了不同的显露。更重 要的进步则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上的 突破性进展。
二、五十年来中国考古的重大成果
1
田野考古的 重大发现
4
手段的
考古学研究
2
更新
的重要突破
思维方式 的更新
3
1.田野考古的重大发现
从1990年开始,每年评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另外,分别 评出“七五”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七五”期 间十大考古新发现是:“郧县人”头骨化石;良渚文化反山大墓 和瑶山祭坛遗址;城子崖龙山、岳石文化城址;殷墟宫殿遗址和 160号墓;三星堆遗址; 新干商代大墓;北戴河秦汉大型建筑遗 址;法门寺唐代地宫文物;清凉寺宋汝官窑址和蛮子营汝窑瓷器 窑藏;辽陈国公主墓。“八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三峡工 程淹没区考古调查和发掘;南京汤山旧石器时代地点;江西万年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原始聚落遗址;浙江 杭州莫角山;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 地;河南永城县汉梁孝王陵及梁孝王寝园;甘肃敦煌汉悬泉置遗 址;陕西麟游县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江苏扬州唐宋城遗址。 这基本上可以视为近十年来考古学成就的杰出代表,从中可以窥 测到考古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真正终结金石学的是考古学。现代考古学以田野考古的科学 性而奠定了自己的牢固地位。西方考古学在19世纪臻于完善,且 日见兴盛。本世纪初,作为帝国主义逐鹿地点的旧中国被迫洞开 门户,在掠夺性的文物发掘中,田野考古作为一种学习和研究的 手段与方法也开始通过各种科学的和非科学的途径传入中国。王 国维在清华研究院任教中国古文字课时,提出了著名的两重证据 法,这表明田野考古发现已经深深影响了传统学问的治学方法及 学者的世界观。瑞典人安特生虽然是作为调查中国矿藏的顾问而 受政府派遣来华工作的,然其最大的成功则在考古学上,特别是 1921年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李济认为,安特生实际上是第一个 通过自己的成就在中国古文物调查中示范田野方法的西方科学家。 1921年、1923年在北京周口店先后发现两颗人牙化石,1927年又 发现一颗人的左侧下恒臼齿,这一前所未见的发现即后来被定名 为“北京人”的牙齿。仰韶文化和北京人的发现这一划时代的科 学成果拉开了中国考古学“十月怀胎”的序幕。
花山岩画研究综述

左江花山岩画研究215花山岩画研究综述刘云思华①[内容提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壮族先民骆越人以原始绘画的形式留下了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足迹,花山岩画是其代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花山岩画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对其主题内容、风格、绘制手法进行了渐趋深化的研究。
本文主要以国内外对花山岩画的研究为对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理清对花山岩画的研究。
纵观50年代以来学界对花山岩画的研究,成果丰硕。
有以下几个特S和发展趋势:首先,对年代、族属、主题内容等涉及花山岩画的重要问题基本达成一致,为花山岩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以广西区内政府机构为组织领导,呈现出大范围综合考察为主,高校小范围深度调查为辅的基本态势;最后,多学科、跨学科合作趋势明显,显示了花山岩画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花山岩画为我们解读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信仰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是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和先民“对话”“对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花山岩画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左江流域包括今崇左市的江州区、扶绥县、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五县一区一市,除了左江以外,平而河、明江沿岸也保留着先人的遗迹。
在左江流域陡峭的崖壁上,壮族先民绘制了人物、动物、器物等众多形象,反映了壮族先民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原始精神信仰系统,展现了原始艺术质朴、奔放的风格和野性的生命张力。
其中宁明县花山岩画规模宏大、图像最多、种类最多、分布最密、保存最完整,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岩画,为世界罕见。
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存在不仅是我们解读先民原始艺术和原始信仰的一扇窗户,更是壮族人民继承骆越文化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刘云思华(1990—),女,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和文学人类学。
216桂学研究一、花山岩画研究溯源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是世界岩画研究中心,1983年美国《考古学》杂志发布的“世界岩画分布图”上,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曜岩的考古学研究概述刘爽1,2 吴小红1 陈全家2(1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摘要:本文介绍了黑曜岩的产生条件、物化性质、用途及产地分布,并总结了相关的考古学意义及考古学研究课题。
关键词:黑曜岩;考古学研究;成份分析;产源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1 黑曜岩的基本性质1.1黑曜岩的产生黑曜岩是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由粘性较大的酸性熔岩迅速冷凝形成的火山玻璃。
因此,黑曜岩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 火山喷发(2) 酸性熔岩(3) 迅速冷凝在地质学中,根据SiO2 相对含量多少,将岩浆和岩石分为酸性(SiO2>65%)、中性(SiO252—65%)、基性(SiO245—52%)和超基性(SiO2<45%)。
越是酸性的岩浆,粘性越大、温度越低,不易流动,因而凝固越快,在迅速冷凝的条件下越容易形成非晶质的玻璃态,因此,火山玻璃多以酸性岩为主。
又由于酸性岩浆的火山以爆烈式喷发为主,而在剧烈的火山喷发过程岩浆混合充分,使得形成的黑曜岩质地通常是比较均匀的。
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火山喷发形成的黑曜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这就是能够利用黑曜岩进行产源判断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
1.2黑曜岩的化学性质黑曜岩的化学组成与流纹岩相似,以SiO2 为主,其含量通常为70-75%,Al2O3含量为10-15%、(FeO+ Fe2O3)含量为1-5%、 Na2O含量为3-5%、K2O含量为2-5%。
以上为主量元素。
含量在1%以下的为微量元素,一般情况下,微量元素对判源起决定作用,“微量元素组成曾成功地示踪古代大理石和黑曜石等石制品…的原料产地,因为石制品…的加工制造过程仅改变了原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晶相结构,而原材料的化学组成并没有发生显著地变化,作为原材料产地指纹的微量元素组成依然被保留”[1]。
对于黑曜岩而言,起比较显著的矿源指征作用的微量元素有Rb、Sr、Y、Zr、Nb和Ba等,我们称其为矿源的“特征元素组”,通常由一系列特征元素来指征一个源,而不同源的特征元素组并不一定相同。
下表显示黑曜岩与燧石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的仪器LA-ICP-AES测试):硅质石叶(%)燧石(%)黑曜岩(和龙西山1)(%) Na2O 0.0000 0.0000 3.4244MgO 0.1822 0.17350.0625Al2O3 1.9156 1.876310.9429SiO2 95.8271 96.092569.9300K2O 0.2126 0.1432 4.2576CaO 1.1520 1.15690.2601TiO2 0.02970.0229 0.0959 MnO20.0369 0.03700.0331Fe2O3 0.34900.1803 1.4228CoO 0.00200.00050.0000CuO 0.0007 0.00060.0003ZnO 0.0000 0.00080.0001Sr O 0.0009 0.0043 0.0000 Ba O 0.0042 0.0071 0.0054 Ni 0.0156 0.01800.0000V 0.25280.25350.0000Ce 0.0158 0.02810.0001Nd 0.0017 0.0022——利用黑曜岩是火山喷发过程中产生的含铀的玻璃质物质,可以对它进行裂变迳迹法测年。
测年的结果代表黑曜岩形成或最后一次受热事件以来的年龄[2]。
目前,这种方法也被用来判断遗址中的黑曜岩石器的矿料来源,但对于那些产生于同时期源的区别判断就显得无能为力。
此外,也可以利用质谱仪通过锶同位素探寻黑曜石的产地,其主要的理论依据为锶、铅、钕是3种其同位素组成在自然界有显著地区和矿源涨落的中等重量以上的元素,不同地区可能具有不同的锶同位素组成[3]。
而锶同位素结合铷、锶的浓度研究似乎更为有效,但相比常规分析也更为昂贵费时[4]。
1.3 黑曜岩的物理性质[5][6]通常在火山玻璃构成的基质中,常含有少量石英、长石等矿物的微晶、斑晶及骸晶。
在偏光镜下,黑曜岩表现为光性均质体,但又略显明暗变化,主要是由于基质中的微晶造成的,微晶有球状、棒状等形态。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雏晶”包体、似针状包体。
其晶系和结晶习性为非晶质体,也就是说,它内部结构质点分布作不规则排列,因此不具有晶体的自限性、各向异性、对称性、最小内能和稳定性等基本性质。
黑曜岩具有玻璃光泽,其颜色有黑色、褐色、灰色、黄色、绿褐色、红色等,黑色不透明,其它颜色色调浅的透明度较好,色调深的透明度较差。
颜色有时并不均匀,常带有白色或其他杂色的斑块和条带,是一种含斜长石聚斑状的黑曜岩,主要矿物为隐晶及玻璃质,斑晶由白色斜长石组成,有少量钾长石。
古人加工黑曜岩作工具通常选用质地匀净的优质石料,以黑色不透明居多。
黑曜岩通常无紫外荧光,无特征吸收光谱。
它的摩氏硬度接近5,无解理,断口多呈贝壳状,非常容易剥片, 适合加工细小精致的石器。
黑曜岩的密度G=2.33-2.46g/cm3 ,折射率N=1.48-1.52,多为1.49。
一般情况下,其折射率在N=1.480-1.510,密度G=2.13-2.42g/cm3之间变化,随着地域的不同而表现出细微的差别,如下表所示:地区密度G ,单位g/cm3折射率N黄石公园 2.353 1.482复活节岛 2.400 1.490格陵岛 2.412 1.4939墨西哥 2.394 1.4889哥伦比亚 2.352 1.4830尼圭多 2.336 1.484利帕里Lepari岛(意) 2.363 1.490黑曜岩矿物表面可以机械吸附水分子,其含量不固定,随温度和湿度不同而不同。
作为非晶质物质,其水胶凝体中的胶体水被微弱的联结力固着在表面,胶体水是矿物的固有特征,是黑曜岩表面水合层形成的原因。
研究石质标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判断它是否被人加工和利用过,也就是确定人工制品的标准,如具有台面、打击点、半锥体、锥疤、同心纹及辐射线等,黑曜岩作为一种优质石料,各种特征往往都表现得很清楚[7],如图: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VHX-600在矿料产源研究中,也有对不同产地黑曜岩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类的研究工作,在某些特定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地中海撒丁岛,对各个源通过颜色、透明度以及微晶等区分,结合化学成分进行产源判断[8],但总的来说,这种方法不具有普适性,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2 黑曜岩的用途黒曜岩边锋锐利,容易加工,是一种引人注意、品质优良的石材,早在10万年前,就被非洲创造了阿舍利文化的远古人类利用来制作手斧。
在希腊罗马时代,曾被作为一种珍贵的石材载入史册[9]。
纵观历史,人类对黑曜岩的使用不外乎两种,一、利用它具有乌黑光亮的玻璃光泽制作精美的装饰品(首饰、垂饰等)、日用品(石瓶、镜子等)及祭祀用的礼器和随葬冥器。
二、利用它具有锋利的边刃制作锋刃工具和武器等。
以后一种使用更为普遍。
如打制石器中的刮削器、雕刻器、石片以及可供打猎的投矛器、捕鱼用的鱼叉、采集用的由多片石叶复合而成的石镰等。
在秘鲁帕拉卡斯前印加文明遗址中,有成套的黑曜石手术刀,与之相关的是一种对颅骨施行环锯术、分布于美洲、非洲、中东、太平洋新赫布里底群岛的改变头形的习俗。
3黑曜岩的产地分布3.1 世界分布黑曜岩的产地与世界火山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其主要产地在美洲,如美国的夏威夷、黄石国家公园及科罗拉多州、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等,此外,还有地中海、东非、墨西哥、日本、新西兰、匈牙利、前苏联、冰岛、希腊、印尼的爪哇岛、意大利的利帕里群岛等。
3.2 中国的黑曜岩矿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有火山群32处,主要分布在东部的老爷岭-长白山地区、北部的小兴安岭地区和西部的大兴安岭地区[10]。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长白山区有一定数量的黒曜岩,如长白山天文峰[11]、天池北黑风口[12]、气象站小山包[13]等。
黑龙江省中南部的松花江地区通河县浓河镇、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扎鲁特旗、冀北地区晚燕山期火山张家口组[14]、沽源县、广西梧州岑溪市吉太乡、广东省东北部的和平县、福州等地亦有黑曜岩矿产分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黑曜岩矿都能够被古人发现和利用,即使对于远古人类能够到达的黑曜岩矿,还存在一个有针对性的选择问题。
事实上,通过对周口店第一地点利用的石器原料情况的考察,可以看出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晚期,就存在古人舍近求远选择优质原料的现象[15]。
4 黑曜岩的考古学意义黒曜岩的产生只与火山喷发有关,但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够产生黒曜岩,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岩浆都能形成火山玻璃,它需要有充足的硅质经快速冷凝才能形成。
由于第三纪以前的黒曜岩多已脱玻化,所以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矿源非常有限;而黑曜岩矿一经产生,就不会随时间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改变,除极特殊情况,火山剧烈的活动会使岩浆混合充分,因此某一特定源的化学组成通常是均匀的,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矿源可以通过特征元素组标示区分开来。
黑曜岩制品在多数史前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分布范围常常远离原生矿源几百乃至几千公里。
因此,通过对黒曜岩制品与其原产地关系的判断可以勾画出史前人类交流迁徙的路线;在矿源附近的大量废弃的黑曜岩碎屑,有助于确定史前采石场的位置,并进一步估计当时开采和交换原材料的数量;通过对遗留的工具和小件的调查可以了解使用、收藏和废弃的情况,以及特定时间特定人群的活动范围。
黑曜岩是易碎的,因此具有较高的置换率,这一点与陶器相似。
因此,通过检查遗址中黑曜岩的数量和消费的频率,可以提供史前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相关信息。
同时,黑曜岩石器上遗留下来的使用加工痕迹可以用来判断当时人的生产技术、技艺水平和工具功用。
黑曜岩颗粒表面吸附水分子形成水合层,其厚度随时间增加,通过薄层显微观察,可以确定工具制造(计时零点)的年代,进而考察考古遗址的年代及遗址中石器制作的先后顺序,当然,考虑到史前优质石料的石器工具大量二次利用现象以及不同遗址水合率不同的等问题,这种方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5 黑曜岩的考古学研究课题黑曜岩主要被史前人类用作锋刃工具,因此,符合一般石器工具的研究规律,可以做传统考古学中对石器类型学方面的研究,但由于黑曜岩不同于一般石料的特异性质,因此可以在制作技术、微痕研究、年代学等领域发挥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判断石料的产源方面,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已证明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5.1 石器制作技术研究对于黑曜岩石器制作技术的研究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对阿兹台克印第安人制作长形石叶刀制作方法的研究:用一根T形拐角木杆的下方尖端顶住石核上的一个确定点,石核被放在地上,用双脚夹紧,然后以胸抵住拐杆上部,向下用力,以压力将石片剥落[16]。
5.2 石器的微痕研究微痕分析是旧石器考古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