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MRI诊断

合集下载

前列腺癌的MRI影像诊断

前列腺癌的MRI影像诊断
MRI较 CT对 包 膜 侵 犯 有 更 高 的敏 感 度 ,但 对 微 小 的包 膜 侵 犯诊 断 的 敏感 度仍 低 。包 膜 侵 犯 主要 表 现 为 :① 包 膜 增 厚 不 规 则 ;② 包 膜 局 限 性 隆 起 或 中 断 ;③ 肿 瘤 与 包 膜 关 系 密 切 。PCa出现 包 膜 外 侵 犯 时 MRI表 现 为 :① 包 膜 浸 润 增 厚 或 中 断 ;② 前 列 腺 局 部 轮 廓 向 外 突 出 ;③ 前 列 腺 周 同 的 脂 肪 层 消 失 ;④ 前 列 腺 组 织 外 出现 肿 瘤 组 织 ;⑤ 神 经 血 管 束 消 失 或 局 限 性 、不 对 称 性 增 粗 (图 2)。精 囊 腺 受 侵 MRI表 现 为 : ① 前列 腺 精 囊 角 消 失 ;② 低 信 号 的肿 瘤 从 前 列 腺 的 基 底 部 进 入 和 包 绕 精囊 腺 ,导 致 正 常 精 囊 腺 的 T wI高 信 号 被 不 正 常
MRI对 PCa的 检 出 率 与 病 变 的 位 置 、大 小 有 关 。 MRI 对 PCa检 出 的 准 确 度 为 5O ~ 7O _l 。 MRI对 病 灶 的 信 号 改变 敏感 。正 常周 围带 在 T W I上 为 高 信 号 ,其 内 出 现 低 信 号 区很 容 易被 发 现 (图 1)。MRI能 清 楚 显 示 位 于 周 隔 带 的 PCa,能 检 出 大 于 5 mm 的 病 灶 ;但 约 25 的 PCa发 生 于 中 央 区 和 移行 区 ;良性 前 列 腺 增 生 主 要 发 生 于 移 行 区 ,后 者 在 T。wI上 的信 号 改 变 多 种 多 样 ,使 得 常 规 MRI几 乎 不 可 能 鉴 别 中 央 区 的癌 和增 生 。
图 1 T 压脂 图像 :正 常 周 围带 在 T w I上 为 高 信 号 ,左 侧 高 信 号 周 同带 内 出 现 小 片 状 低 信 号 肿 瘤 组 织 (箭 头 处 ),位 于包 膜 内 均 呈低 信 号

前列腺病变磁共振诊断结果怎么看

前列腺病变磁共振诊断结果怎么看

前列腺病变磁共振诊断结果怎么看前列腺病变磁共振(MRI)报告主要通过观察前列腺形态、大小、结构、包膜以及内部回声结构是否正常等对病情进行诊断。

前列腺磁共振检查主要通过磁共振成像设备对患者前列腺进行扫描,临床医生根据诊断结果判断患者是否患前列腺疾病。

若患者前列腺体积正常、包膜完整、结构均匀且内部信号结构正常,通常表明患者前列腺功能正常,无前列腺炎或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若患者前列腺体积较小且结构欠均匀、包膜不完整及内部信号结构存在异常则表明患者可能存在前列腺增生或者前列腺炎等病变。

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需要综合其他检查方式进行综合诊断,以便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1前列腺疾病及检查手段概述前列腺疾病包括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等病症,属于中老年男性人群常见生殖系统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及检查手段日益丰富,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前列腺癌检出率不断升高。

早期明确诊断前列腺疾病类型有助于为临床制定个体化及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现阶段,临床进行前列腺疾病检查的手段和方法包括超声、CT及MRI,超声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诊断效能相对较低,由于前列癌病灶本身密度与正常腺体有着较高的相似度,故而,CT针对局限于腺体内的病灶确诊率较低。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诊断效能显著高于超声及CT[1,2]。

直肠指检也能够为临床诊断前列腺疾病提供辅助,前列腺疾病患者通常存在明显的前列腺增大现象、中央沟变浅或小时,有硬节,表面粗糙等,有助于临床初步做出诊断,需要根据手术或者病理穿刺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2前列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技术分析临床在应用磁共振扫描仪实施检查时需要实施前列腺局部扫描及全方位扫描,局部扫描以前列腺基底部为起始部位,截止部位为腹主动脉分支,进行轴位扫描,于盆腔正中部位进行矢状位扫描,以矢状位TW1、TW2及T2脂肪抑制序列或者矢状位TW2序列进行扫描,对前列腺径线实时扫描,针对前列腺轮廓情况进行观察,明确是否有突出的前列轮廓外的结节,针对前列腺分区和前列腺信号进行却分,判断结节信号为高信号或低信号,汇总结节大小、数目,判断病灶是否侵入列腺包膜,若前列腺包膜存在局部中断现象或者包膜不连接可能存在包膜侵犯风险[3]。

前列腺癌的影像诊断

前列腺癌的影像诊断

前列腺癌的影像诊断【临床概述】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通常发生在周围带(70%)。

在病理解剖上,前列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占95%,起自边缘部的腺管及腺泡。

其余有移行细胞癌、大导管乳头状癌、内膜样癌、鳞状细胞癌均很少见。

前列腺癌多发生在腺体的被膜下,其中后叶占75%,侧叶占10%,前叶占15%。

多发病灶约占85%。

前列腺的播散途径如下:1.直接蔓延:前列腺位于膀胱及精囊的下方,包绕尿道前列腺部及膜部。

肿瘤常直接蔓延侵犯膀胱、精囊及尿道。

由于坚实的前列腺会阴筋膜将前列腺后部和直肠前壁分隔,故很少直接侵犯直肠。

2.淋巴结转移:前列腺的淋巴引流途径有:(1)经精囊内侧的淋巴管引流至髂外组淋巴结;(2)沿中痔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3)经骶孔内侧淋巴结至骶岬前淋巴结;;(4)沿内阴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

闭孔内淋巴结是最常见的单组淋巴结转移。

腹膜后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也很常见。

肿瘤分化越差、体积越大者,越常发生淋巴结转移。

3.血道转移:前列腺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与椎旁静脉丛相连,血道转移十分多见,以骨转移占首位,尸检25%有肺转移,20%肝转移。

【检查技术】:CT的检查前,口服1.5%泛影葡胺1000ml,一小时后患者感膀胱膨胀,有尿意时,才可作横断面CT检查,作定位片后,从耻骨联合下方开始3-5mm层厚、3-5mm间隔扫描前列腺,前列腺以上膀胱及盆腔,应用10mm层厚、10mm 间隔扫描。

造影剂的应用:静脉内团注80-100ml。

60%泛影葡胺或非离子对比剂可鉴别前列腺实性或囊性结构,如脓肿、结核等(后者无对比增强),区别瘤腔血管或淋巴结肿以及显示输尿管远段,及区别囊实性占位病变。

前列腺癌的术前分期:MRI最常用于已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的术前分期。

目前,直肠指检和血清PSA检查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超声引导下经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的确诊方法。

MRI不适于前列腺癌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它是对前列腺癌分期的一种最有效的影像手段。

前列腺癌的MRI影像诊断

前列腺癌的MRI影像诊断
符合例数为 5 1 例, 对 比剂符合率为 9 4 . 4 4 %, 2组对 比差异有显 著性 ( 2 - 7 . 3 3 7 , P - = 0 . 0 0 7 ) 。
3 讨 论
描技术优化的探讨 【 J ] . 现代医用影像学 , 2 0 1 5 , 2 4 ( 6 ) : 9 2 5 — 9 2 8 . 【 2 J 张庆 , 魏兆龙 , 李琨 , 等. 6 4 排( 层) 螺旋 c T冠状动脉 C T A优化扫描
2组
中, 小剂量峰值测试扫描模式 的显像效果优 于对比剂浓度实时 监控触发技术模 式 , 可降低个 体差异性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患者在主动脉根部 、肺动脉对 比剂浓度上差异显著 ( P < 0 . 0 5 ) ,
综上所述 , 在冠状 动脉疾病 的临床诊 断上 , 应用双源 螺旋
C T冠状 动脉 C T A成像进行扫描 ,可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选择
描 时间和对 比剂用量 。 因此 , 在选 择优化技术 时需要根 据受检
者 的个体差异性来决定。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1 0 — 1 1 )
前 列腺癌 的 MRI 影 像诊 断
张 洁
( 睢宁县人 民医院, 江苏 睢宁 2 2 1 2 0 0 )
【 摘要 】目的 探讨 MR I 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 2 0 1 5 年1 月一1 2 月我院收治的 1 5 例前 列 1 5 例 患者均在 B超 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 , 所 有患者均未发 生远 处转移 。穿刺前 MRI 检 查阳性者 9例 , 占6 0 . 0 %, MRI 表现为前列腺正常形态 消失 , 并被 等
1 .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 软件 S P S S 1 8 . 0进行数据分

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DCE-MR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DWI(弥散加权成像)作为两种常见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一、DCE-MRI和DWI技术原理和特点1. DCE-MRI技术原理和特点DCE-MRI是通过连续拍摄多个磁共振图像,观察患者体内对比剂的动态增强情况,以反映组织内血流灌注情况。

它能够客观地显示肿瘤组织的血管供应情况,揭示前列腺癌的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对于癌细胞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DWI技术原理和特点DWI是利用水分子在组织内弥散运动的不同程度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密度。

前列腺癌组织由于细胞增生密度增加,细胞间隙减少,导致水分子的自由弥散受到限制,从而在DWI成像中呈现高信号。

DWI成像可以客观地显示前列腺癌组织的浸润范围和肿瘤细胞的分布情况。

1. 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提高由于DCE-MRI和DWI两种技术各自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它们的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优势,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DCE-MRI可以显示肿瘤的血管灌注情况和形态特征,对于局部浸润和转移的判断有重要帮助;而DWI则可以揭示组织的细胞密度和浸润情况,对于早期小灶的检出有更好的表现。

DCE-MRI联合DWI可以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定位中发挥重要作用。

2. 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DCE-MRI和DWI联合应用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和浸润范围,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

通过DCE-MRI可以观察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血管灌注度、时间-强度曲线等,对于肿瘤的生长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DWI可以客观地显示肿瘤的细胞密度和浸润程度,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生长速度和浸润深度,为手术治疗和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近年来,DCE-MRI联合DWI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的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DCE-MR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病变组织对造影剂动态代谢与分布的技术。

而DWI(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观察水分子在组织中的扩散情况来辅助诊断肿瘤的技术。

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全面地观察肿瘤的形态、代谢和组织结构等信息,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DCE-MRI联合DWI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由于前列腺癌病灶通常比较小且形态不规则,单纯的MRI检查往往难以发现小的病灶,而DCE-MRI联合DWI的高灵敏度可以帮助医生更有效地发现病变部位,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干预治疗。

DCE-MRI联合DWI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通过DCE-MRI可以观察病变组织对造影剂的代谢情况,而DWI可以观察病变组织的水分子扩散情况,结合两种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病变组织的特点,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DCE-MRI联合DWI还可以帮助评估前列腺癌的分级和分期。

前列腺癌的分级和分期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DCE-MRI和DWI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分级和分期。

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帮助评估分级和分期,以及在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相信DCE-MRI联合DWI将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cwg3前列腺癌诊断标准

pcwg3前列腺癌诊断标准

pcwg3前列腺癌诊断标准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全球各地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方面达成了共识,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诊断标准。

下面将介绍目前常用的前列腺癌诊断标准。

一、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前列腺癌的初期症状较为隐匿,所以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病史中应包括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以及骨痛、腰背部不适等转移症状。

体格检查时要仔细触诊前列腺,发现异常质地、硬结或不对称等情况应引起警惕。

二、血液标志物血液标志物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和评估有一定帮助。

PSA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目前常用的标志物,其升高可能预示前列腺癌的存在,但不一定能明确诊断。

通常,血清PSA >4ng/mL被认为是阳性结果,此时建议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三、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前列腺癌可以分为6个等级,从G1到G5,G1为良性,G2为中度恶性,G3为较重度恶性,G4为高度恶性,G5为非分化癌。

活检结果中Gleason评分用于评估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评分越高代表恶性越高。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前列腺癌的定位、分期和转移情况非常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核磁共振(MRI)等。

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低成本的检查方法,可对前列腺进行初步评估。

CT扫描可以观察前列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评估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MR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高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明确前列腺癌的定位、分级和侵犯范围。

综上所述,前列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体格检查、血液标志物、前列腺穿刺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

对于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综合检查,以确保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外,还需注意前列腺癌的预防和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MRI检查与诊断共识

前列腺癌MRI检查与诊断共识

第十六页,共99页。
17 17
17
第十七页,共99页。
18 18
PSA 4.03
第十八页,共99页。
19 19
19
第十九页,共99页。
20 20
PSA 12.34
第二十页,共99页。
21 21
21
第二十一页,共99页。
22 22
PSA 346
第二十二页,共99页。
23 23
第二十三页,共99页。
AJCC 7th ed. (2010-1-1)
与前列腺癌分期有关的表现
37 37
突破包膜 直接征象 神经血管束侵犯 精囊侵犯 膀胱侵犯 盆底肌侵犯 直肠侵犯
淋巴结转移 骨转移
第三十七页,共99页。
38 38
第三十八页,共99页。
39 39
第三十九页,共99页。
40 40
40
发病率第一位
中国—2.41/100 000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医疗水平的发展,前列腺癌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增高。 1998-2008年pca患病率年均增长12.07%。
第九页,共99页。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10 10
大多数病人无症状
在体检时发现 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典型症状 排尿困难 血尿 尿潴留
第四十页,共99页。
41 41
41
第四十一页,共99页。
42 42
精囊腺受侵
42
第四十二页,共99页。
43 43
突破包膜
第四十三页,共99页。
未突破包膜
44 44
PSA 69.09
第四十四页,共99页。
45 45
第四十五页,共99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列腺癌的MRI表现
北京医院放射科陈敏
【临床概述】
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在欧美各国发病率高。

在美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2位,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0%,仅次于肺癌;居男性肿瘤死亡构成的第3位。

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很低,北京市1964年登记,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的0.47%,居第29位。

上海市1958年登记14300例恶性肿瘤,仅有13例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0.23%,居第26位。

近年来前列腺癌有增多趋势。

北京医院1964~1983年19年中诊治前列腺癌56例,而1984~1988年4年中即有25例,年龄自44~98岁,平均71岁。

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951~1969年18年间诊治前列腺癌37例,而1970~1984年14年间收治82例。

前列腺癌通常发生在周围带(70%)。

在病理解剖上,前列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占95%,起自边缘部的腺管及腺泡。

其余有移行细胞癌、大导管乳头状癌、内膜样癌、鳞状细胞癌均很少见。

前列腺癌多发生在腺体的被膜下,其中后叶占75%,侧叶占10%,前叶占15%。

多发病灶约占85%。

前列腺的播散途径如下:
1.直接蔓延前列腺位于膀胱及精囊的下方,包绕尿道前列腺部及膜部。

肿瘤常直接蔓延侵犯膀胱、精囊及尿道。

由于坚实的前列腺会阴筋膜将前列腺后部和直肠前壁分隔,故很少直接侵犯直肠。

2.淋巴结转移前列腺的淋巴引流途径有:(1)经精囊内侧的淋巴管引流至髂外组淋巴结;(2)沿中痔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3)经骶孔内侧淋巴结至骶岬前淋巴结;(4)沿内阴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

闭孔内淋巴结是最常见的单组淋巴结转移。

腹膜后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也很常见。

肿瘤分化越差、体积越大者,越常发生淋巴结转移。

3.血道转移前列腺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与椎旁静脉丛相连,血道转移十分多见,以骨转移占首位,尸检25%有肺转移,20%肝转移。

北京医院81例前列腺癌中,16例发生转移,其中骨转移1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例,肺转移2 例。

【MRI检查技术】:
(一)临床适应症
1、前列腺癌的术前分期:
MRI最常用于已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的术前分期。

目前,直肠指检和血清PSA检查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超声引导下经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的确诊方法。

MRI不适于前列腺癌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它是对前列腺癌分期的一种最有效的影像手段。

经直肠超声(TRUS)和应用体线圈的MRI对前列腺癌分期的准确性均在60-70%左右,而经直肠内线圈的应用已使MRI对前列腺癌分期的准确性高于经直肠超声(TRUS),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对前列腺癌是否有包膜浸润和精囊侵犯的判断的准确性分别达到64%和97%。

MRI对检查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及局限性与CT扫描相似。

2、前列腺良性病变:
包括前列腺良性增生;在前列腺良性增生症的诊断中,MRI能准确测量增生的前列腺体积;在前列腺炎诊断中,MRI并不优于CT或超声诊断。

3、前列腺囊肿。

(二)MRI扫描技术
1、检查前准备:病人膀胱适量充盈,除去身上的金属异物。

2、病人取仰卧位,平静呼吸。

3、扫描方法:应用体线圈或盆腔相控线圈或直肠内线圈,常规用T1加权轴位像和T2加权轴、冠、矢三维像。

扫描序列T1加权像用常规自旋回波(SE),TR600MS,TE15-20ms;T2加权像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R3700-5500ms,TE80-100ms,显示野(FOV)16-24cm,层厚3.0-4.0mm,间隔0-0.1mm,矩阵256×256,激发次数(NEX)2-4,上下预饱和,分别采用和不采用脂肪抑制技术。

【正常表现】
前列腺正常MRI解剖
前列腺为倒锥形结构,底贴着膀胱下壁,左右对称,因此观察前列腺的最佳位置是横轴位像。

成熟前列腺由腺体与非腺体两部分组成。

腺体部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周围带(70%)、中央带(25%)和移行带(5%)。

上述区域的辩认是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为多数前列腺癌(68%)发生在周围带,而良性前列腺增生通常发生在移行带,非腺体部分包括尿道和前肌纤维质。

在T1加权像,前列腺为一均匀中等信号结构,T2加权像,前列腺的上述结
构才能被很好地显示,中央带起于精阜水平,向头侧方向扩展,直径逐渐增大,是前列腺基底部主要构成成分。

由于中央带内含较多致密的平滑肌组织,信号较低。

移行带位于尿道的前、外侧,从精阜水平伸到膀胱颈水平,在横轴位上呈马蹄形。

周围带构成前列腺的后外侧部和前列腺尖部。

为高信号区。

前肌纤维质构成前列腺的前表面,在和T2加权像均为低信号表现。

前列腺膜包括前列腺周围带,将前列腺和邻近的脂肪、静脉丛分隔开来。

包膜由纤维肌肉组织构成,约1mm厚,在T2加权像上为线样低信号。

除了上述前列腺真包膜外,还有所谓的“外科假包膜”,它不是一个真正的解剖结构,而是代表移行带和周围带之间的边缘,当前前列腺良性增生所致移行带明显增大时,外科假包膜很明显被显示出来。

前列腺的MRI成像可以进行横轴、冠和矢状位的成像,矢状位可以显示上述的各个带,尤其是前肌纤维质、中央带和周围带,并且可显示前列腺和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如膀胱、直肠和耻骨联合等。

冠状位可以用来区分中央带和周围带的显示,观察前列腺尖部,前列腺和提肛肌、闭孔内肌的关系,观察前列腺的基底部,尤其显示正常中央带和肿瘤经射精管蔓延到精囊内部。

【前列腺癌】
一、前列腺癌的分期
前列腺癌的分期方法较多,目前主要应用国际抗癌联合会TNM分类和美国泌尿科学分会(AUA)的临床分期(JEWETT-WHITMORE)
表2:前列腺癌的分期
JEWETT TNM 病理表现
A T1 组织学检查偶尔发现前列腺癌
A1 T1A 显微镜下检出病灶数目在3个以下
A2 T1B 显微镜下检出病灶数目多于3个
B T2 肿瘤局限在腺体内
B1 T2A 肿瘤最大径<1.5cm,其周缘三面有正常组织
B2 T2B 肿瘤最大径>1.5cm,或一叶以上
C T3 肿瘤侵犯前列腺顶部或侵犯包膜,或侵犯包膜以外、膀胱颈
部或精囊,但肿瘤尚未固定
C1 T3A 肿瘤穿破包膜
C2 T3B 肿瘤侵犯精囊和膀胱颈
T4 肿瘤已固定或侵犯T3以外的邻近器官或结构
D T(任何)任何大小的肿瘤已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器官转移
N(任何)
M(任何)
D1 T(任何)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2cm
N1(任何)
M0(任何)
D2 T(任何)
N(任何)远处转移
M1(任何)
二、临床类型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分为四种类型:
1.临床型癌早期无临床症状,肿瘤增大压迫膀胱颈部或尿道时出现下尿路梗阻的症状,尿频、尿血等多已属晚期,肛内指检发现肿块。

此外肿瘤转移至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

2.隐蔽型癌临床首先发现转移癌,绝大多数为骨转移,继而检出原发灶位于前列腺。

3.偶见型癌术前论断为前列腺增生,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其中有腺癌。

4.潜伏型癌生前无前列腺癌的临床症状,尸检发现前列腺癌。

【MRI表现】
MRI检出和显示前列腺癌主要靠T2加权像,主要表现为周围带内有低信号缺损区,与正常高信号的周围带有明显差异,有助于诊断。

当肿瘤局限在前列腺内时,前列腺的外缘完整,与周围静脉丛的界限清楚。

前列腺的包膜在T2加权像上为线样低信号,当病变侧显示包膜模糊或中断、不连续,则提示包膜受侵。

前列腺周围静脉丛位于包膜的外围,为一薄层结构,在4-5点和7-8点的位置比较明显,正常情况下两侧对称,T2加权像上其信号等于或高于周围带,如果两侧静脉丛不对称,与肿瘤相邻处信号减低则被认为是受侵的征象。

肿瘤侵犯前列腺周围脂肪表现为在高信号的脂肪内出现低信号区,尤其在前列腺的外侧,称为前列腺直肠角的区域,此结构的消失是典型前列腺周围脂肪受侵的表现。

精囊正常时双侧基本对称,表现为双侧精囊信号均减低或一部分精囊为低信号所取代,则可能已被肿瘤侵犯。

MRI分期:MRI对前列腺癌分期有大帮助,尤其是B、C期的鉴别:
1、MRI能直接观察前列腺癌是否穿破包膜,前列腺癌侵犯包膜的MRI指征:
(1)病变侧前列腺外缘不规则膨出,边缘不光整。

(2)肿瘤向后外侧突出或成角征象,双侧神经血管丛不对称。

(3)显示肿瘤直接穿破包膜,进入周围高信号的脂肪内,和神经血管丛内或前列腺直肠窝内的脂肪消失等征象。

2、MRI对显示精囊受侵是敏感的,达97%以上,前列腺癌侵犯精囊的指征:
(1)显示低信号的肿瘤从前列腺的基底部进入和包绕精囊腺,导致正常T2高信号的精囊腺内出现低信号灶以及前列腺精囊角消失。

(2)显示肿瘤沿着射精管侵入精囊腺,精囊壁消失;
(3)精囊内局灶性低信号区。

3、MRI对发现盆腔内淋巴结转移是敏感的,其准确性与CT相似。

4、MRI由于有较大的显示野,因此还能发现其他部位的转移。

前列腺癌骨转移较常见,常转移至骨盆、脊柱、股骨近端等,80%为成骨性,混和型和溶骨型分别为15%和5%,同位素骨扫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现最敏感。

【影像学鉴别诊断】
1、良性前列腺增生:如未见肿瘤侵袭性生长的表现,或局部不规则结节,难以鉴别良恶性。

2、其它肿瘤侵及前列腺:膀胱、精囊、直肠或膀胱后肿瘤可侵及前列腺。

3、其它前列腺肿瘤(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