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及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

【重点难点】

第一节中药的性能与用法

一、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药。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甘草等甘味药。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梅等酸味药。

苦味:有泻和燥的功效。泻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常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桅子、大黄等。苦能燥湿,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羊、黄连等苦味药。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常用于瘰疠、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芒硝等。

此外,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药与酸味药功能相类似。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四)有毒与无毒

认识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的强弱,在治疗中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配伍

1.相须即两种以上的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2.相使即在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3.相畏与相杀当两药同用时,一药的毒性能被另一药减低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就前者来说是相畏关系,就后者来说是相杀关系。

4.相恶即两药同用,一药能抑制另一药的性能,使其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1.相反即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或剧烈的副作用。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狠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2.妊娠禁忌禁用巴豆、牵牛子、大戟、斑螫、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水通等。

3.服药禁忌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三)剂量

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

2.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

3.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

第二节方剂的组成与剂型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有严格的原则性。这种原则前人总结为"君、臣、佐、使"现代又称"主、辅、佐、使"。

君药(主药);即针对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臣药(辅药):含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兼证或次要病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含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某些药物的毒性,或能制约方中某些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含义有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协调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三是矫味药,即矫正药物味道,便于服用的药物。

二、方剂的剂型

方剂的剂型,是指方药的制剂形式,即根据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将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后,将其制成一定的制剂形式。中医临床常用的剂型有:(一)汤剂

(二)散剂

(三)丸剂.

(四)丹剂

(五)膏剂

(六)酒剂

(七)糖浆剂

(八)片剂

(九)冲剂

(十)针剂

第三节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通常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一种疏散表邪,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

护理方法:

1.应用汗法时,应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滋滋微汗为最佳,不易过汗,2.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药宜武火快煎,服药时温度适宜;药后可加饮热稀粥、热水、热饮料等,以助药力;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促其发汗。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粘滑、酸性和生冷食物。

4.药后加强病情观察,重点观察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部位和汗量等。

5.汗出时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汗止后及时更换衣被,并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药后无汗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透邪发汗,不可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热反更甚。

7.服发汗解表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等,防止汗出太过。

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护理方法:

1.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2.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

3.服药应小量渐增,采取二次分服法,以防涌吐太过或中毒。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

4.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

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