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溶解综合征诊断及治疗进展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七、重要的分子标记物水平的测定
5、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分子标记物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二聚体(D-D)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PAP)
DIC实验室诊断的新理念
凝血系统激活的证据:F1+2、FPA、TAT、D-D↑
3、反映凝血系统激活的标记物
组织因子(TF)
凝血酶原片断1+2(F1+2)
纤维蛋白肽A (FPA)
纤维蛋白单体( FM)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
七、重要的分子标记物水平的测定
4、反映抗凝系统活化的分子标记物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 复合物(TAT)
蛋白C活化肽(PCP)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1)
1 非显性(non-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代偿状态的 DIC(或pre-DIC) 2 显性(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的DIC
1) 可控显性DIC:系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的压抑为暂 时性,当原发病因迅速消除时,内皮调节网络可立即恢复 2) 非控制显性DIC:系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除压抑之 外,并有调节网络的降解或破坏(如败血症、严重创伤)
2.主要标准
BPC PT sFb/FDPs >100=0 <100=1 + 升高=-1 稳定=0 下降=1 <3s=0 >3s=1 正常=0 升高=1
*3.特殊标准
AT
蛋白C(PC) TAT
正常=-1 降低=1
正常=-1 降低=1 正常=-1 降低=1
ٱ ٱ ٱ
4.总分
ٱ
九、鉴别诊断
癌症研究的挑战与机遇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

癌症研究的挑战与机遇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癌症研究的挑战与机遇: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近年来,癌症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中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疗法备受关注。
然而,就像其他治疗方法一样,肿瘤免疫治疗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副作用。
本文将就癌症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展开论述。
一、癌症研究的挑战癌症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健康问题之一。
虽然科学家们在癌症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挑战:1. 癌症的复杂性:癌症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疾病,不同类型的癌症在病理生理过程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深入了解癌症的分子基础和微环境,以找到针对性治疗策略。
2. 肿瘤耐药性:一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会出现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的降低甚至失效。
这种耐药性可能是由癌症细胞的遗传变异引起的,使得癌细胞对抗药物更加有效。
3. 疾病早期诊断:大多数癌症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癌症晚期,其治愈率较低。
因此,寻找早期癌症的生物标志物和开发高灵敏度的筛查技术是亟需的。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副作用肿瘤免疫治疗作为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激活和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然而,肿瘤免疫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具体如下:1.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肿瘤免疫治疗可以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乏力、发热、干咳、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功能损害。
2. 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治疗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患者自身正常组织和器官,引发自身免疫病。
常见的例子包括免疫性甲状腺炎、免疫性肝炎等。
3. 药物耐药性:与其他治疗方法一样,肿瘤免疫治疗也可能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癌细胞通过不同的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减弱治疗效果。
4. 肿瘤溶解综合征:在接受肿瘤免疫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大量死亡可以导致溶解综合征的发生。
这种症状包括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三、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前景尽管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着副作用和挑战,但其作为一种前沿的治疗方法仍然带来了许多机遇。
Burkitt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patients
with
a1.Dreitabine improves patient outcomes in myelodys— plastic syndromes.Results of
a
myelodysplasia treated with immunosuppressive thera—
phaseⅢrandomized
1.2组织学和细胞学
BL生长迅速,24 h体积可倍增,诊断必须快速 有效,一旦怀疑为该病应在48 h之内明确诊断并 开始治疗。组织学检查是诊断NHL的标准方 法∞3,通常获取组织的方法包括:切除活检、细针穿 刺抽取(FNA)、体腔液离心㈣。切除活检的优点在 于可以提供较大的样品,以供组织病理学检查、免 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型或分子生物学检 查:23;缺点是需要外科手术。体腔液或穿刺抽样后 可行细胞学检查或流式细胞分型,很多医院已开始 使用FNA作为诊断和起始治疗手段。常用的辅助 检查有胸、腹和盆部增强CT。FDG显像及PET— CT由于对确定治疗方案帮助不大而不作为常规检 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因耗时太久而不常规应用“3。
有关‘1¨。
2治疗 2.1手术治疗 BL最初被认为是一种肿瘤,长期以来外科手 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手术切除肿块往往不 完全,难以根除亚临床病灶,常因术后迅速复发而 使治疗失败。因此,手术治疗已不作为常规手段, 仅在下列情况考虑应用:①作为诊断的手段之一; ②处理因腹腔巨大肿块而引起的急腹症;③切除经 化疗难以消除的残留肿块∞3。
1诊断
其是成人患者常以腹部肿块、B组症状以及肿瘤溶 解综合征的形式起病,患者骨髓受累常见(> 25%)。sBL约占欧美成人淋巴瘤的1%~2%,儿
童淋巴瘤的30%~50 oA。相对于欧美患者,亚洲患
免疫治疗在癌症中的应用

联合治疗:免疫治疗 与其他治疗手段(如 手术、放疗、化疗) 的结合,可提高综合 治疗效果。
作者:
肿瘤溶解综合征: 免疫治疗可能导致 肿瘤细胞迅速溶解 ,引起高尿酸血症 、高钾血症等严重 并发症
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等,可采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需注意饮食调整,严重者可使用止吐药物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肺炎等,需及时就医治疗 疲劳和肌肉疼痛:注意休息,可适当进行按摩或理疗缓解症状
激活免疫系统:通 过药物、疫苗或其 他手段刺激免疫系 统,使其对癌症细 胞发起攻击。
调节免疫反应:通 过调节免疫反应, 使免疫系统对癌症 细胞更加敏感,提 高治疗效果。
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通过基因编辑等技 术增强免疫细胞的活 性,使其更有效地攻 击癌症细胞。
抑制癌症细胞的生 长:通过抑制癌症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降低其对免疫系 统的抵抗能力。
作者:
定义: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症细胞的方法。
分类:免疫治疗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疗法和特异性免疫疗法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疗法: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功能来 攻击癌症细胞。 特异性免疫疗法:利用人体免疫系统的特异性来识别和攻击癌症细胞。
免疫治疗起源:20世 纪初,免疫学基础研 究开始起步
免疫治疗与放疗联合 :增强免疫应答,提 高局部控制率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 的联合:协同作用, 克服耐药性
免疫治疗与细胞治疗 的联合:拓展治疗手 段,提高治愈率
预防性疫苗:针对特 定癌症的预防性疫苗 研究正在进行中,有 望降低癌症发病率。
早期诊断:免疫治疗 结合筛查手段,提高 早期癌症诊断率,有 助于提高治愈率和生 存率。
肿瘤内科基本概念

肿瘤内科基本概念肿瘤内科一些基本概念细胞周期:处于增殖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包括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合成后期(G2)、有丝分裂期(M)。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对整个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均有杀灭作用。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只针对某一时期的细胞有杀伤作用。
根治性化疗:对可治愈的敏感性肿瘤,如急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睾丸癌,使用由作用机制不同、毒性发应各异、而且单用有效的药物所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多个疗程,间歇期尽量缩短以求完全杀灭。
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后施行的化疗,实质上是根治性治疗的一部分。
新辅助化疗:是指手术或放射治疗前使用的化疗。
单用手术或放疗难以根除的肿瘤,化疗后有利于随后的手术或放疗的施行。
姑息性化疗:以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化疗。
研究性化疗:指探索性的新药或新化疗方案的临床试验。
剂量强度:每周药物按体表面积每平方米的剂量(mg/m2.wk),而不计较给药途径。
相对剂量强度是和标准剂量之比。
化疗周期:指一次化疗药物治疗开始的日期到下一次的化疗开始前的一段时间。
周期长短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与细胞增殖动力学特点来确定。
多药耐药性:指癌细胞接触一种抗癌药物后,产生对多种结构上迥然不同、作用原理各异的其他抗癌药物的抗药性。
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负荷情况来具体确定化疗剂量与化疗周期长短。
综合治疗: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合理的、有计划的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肿瘤内科治疗适应证对化疗敏感的全身性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已无手术和放疗指征的播散性的晚期肿瘤或术后、放疗后复发转移的病人对化疗疗效较差的肿瘤,可采用特殊给药途径或特殊给药方法,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如原发性肝癌采用介入治疗癌性胸、腹腔和心包积液,采用腔内给药。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题库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题库1 肿瘤(tumor)2肿瘤的异质性3癌4肉瘤5癌肉瘤6肉瘤样癌7错构瘤8畸胎瘤9间叶瘤10微小癌11增生12非典型增生13分化14化生15恶变16腺鳞癌17交界性肿瘤18瘤样病变19间变20 癌前病变21粘膜白斑22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24微小癌25一点癌26隐匿性癌27多原发癌28肿瘤侵袭29肿瘤浸润30原癌基因31癌基因32抑癌基因33肿瘤病毒34病毒癌基因35基因治疗36信号转导37生长因子38黏附分子39整合素40染色体端粒41端粒酶42肿瘤倍增时间43肿瘤进展44细胞周期时间45细胞分化46细胞转化47去分化48肿瘤逆转49肿瘤抗原50肿瘤特异性抗原51肿瘤相关抗原52凋亡53死亡受体54导向治疗55增殖相关酶56同工酶57癌旁综合征58功能性肿瘤59肿瘤复发60癌血症61肿瘤溶解综合征62粘膜白斑63 cachexia64 metastasis65 growth fraction66 cytokine67 Bowen病68息肉polypi69诊断性手术70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71肿瘤伴随综合征72肿瘤标志物74增殖比率75倍增时间76多药耐药性77肿瘤放射治疗学78放射物理学79放射生物学80线性能量传递81光电效应82康普顿效应83电子对效应84氧效应85氧增强比86相对生物效应87增殖死亡88亚致死性损伤89潜在致死性损伤90致死性损伤91最小耐受剂量92最大耐受剂量93前哨淋巴结94根治术95广泛切除术96预防性手术97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98肿瘤的一级预防99肿瘤的二级预防100肿瘤的三级预防101肿瘤免疫治疗102基因治疗103肿瘤的基因治疗104心理肿瘤学105 CT增强扫描106肿瘤急症107姑息性放疗108新辅助化疗109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 110肿瘤恶病质111前列腺特异抗原PSA112隐性乳腺癌113炎性乳癌114前哨淋巴结115 Pagets病116隐性肺癌117中央型肺癌118肺上沟癌119 Honer综合征120 Krukenberg瘤121 Virchow淋巴结122淋巴瘤123蕈样霉菌病124 R-S细胞125亚临床肝癌126小肝癌127 AFP128 PDD129 CTV临床靶区130放射损伤的SLDR131等效方野132 RBE133等计量曲线134建成效应135 GTV136照射野137浸润癌138早期癌139非典型增生140癌与肉瘤141肿瘤倍增时间142淋巴瘤B症状143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144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145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146 根治性化疗147 辅助化疗148 新辅助化疗149 姑息性化疗150 研究性化疗151 剂量强度152 化疗周期153 个体化治疗154 综合治疗155 三维适形放疗156 吸烟指数157 周围型肺癌158 放射治疗亚致死性损伤159 炎性假瘤160 肿瘤的异质性161 交界性肿瘤162 Cell cycle细胞周期163 潜在致死损伤164 晚反应组织165 抗药性166早期胃癌167根治性化疗168局限期小细胞肺癌169肿瘤伴随综合征170异位性内分泌综合征17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7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7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7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75加速再增殖17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7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78放射增敏剂179放射保护剂180热疗181粘膜白斑182癌旁综合征183功能性肿瘤184肿瘤复发185白介素186干扰素187肿瘤坏死因子188集落刺激因子189生物反应调节剂190辅助化疗191诱导化疗192维持化疗193姑息性化疗194分子靶向治疗195化疗增敏剂196拓扑异构酶197序贯治疗198缓解期199中位缓解期200生存期201无病生存期202无进展生存期203疾病进展时间204半衰期205 KPS评分206 neoadjurant chemotherapy 207 CR(completeresponse)208 PR(partialresponse)209多药抗药性(MDR)210 NC(nochange)211 PD(progressivedisease)212隐性乳腺癌213炎性乳癌214前哨淋巴结216 PDD217 CTV临床靶区218 放射损伤的SLDR219 等效方野220 RBE221 等计量曲线222 建成效应223 GTV肿瘤区224 照射野215 Pagets病216 PDD217 CTV临床靶区218 放射损伤的SLDR 219 等效方野220 RBE221 等计量曲线222 建成效应223 GTV肿瘤区224 照射野225 吸烟指数:226 隐性肺癌:227 中央型肺癌228 周围型肺癌:229 肺上沟癌:230 Honer综合征:。
副肿瘤综合征

精选ppt
13
内分泌(2)
SIADH: — 特点:循环血容量正常性低钠血症 反常高渗尿和高尿钠 肾功、甲功及肾上腺功能正常 — 相关肿瘤:肺癌、头颈部肿瘤多见 淋巴瘤、白血病、胃肠道、妇科、前列 腺、膀胱肿瘤等
精选ppt
14
内分泌(3)
低血糖: — 机制:胰岛素或胰岛素样因子 糖利用加速 糖原异生或糖原分解减弱 肿瘤肝转移 — 相关肿瘤:胰岛素瘤、肝细胞癌最常见
精选ppt
15
内分泌(4)
高钙血症: — 机制:异位PTH或PTH样多肽分泌 骨化三醇 其他生长因子 局部骨溶解 — 相关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直肠肛管腺癌、 胸腺瘤、鳞状细胞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 — 非肿瘤性原因:肾衰、肉芽肿性疾病、 Addison’s 病、 VitD中毒、骨外伤、生理性高钙
精选ppt
16
内分泌(4)
高钙血症的治疗:
1.容量复苏:
—correct dehydration, support renal function —0.9% saline decreases tubular calcium resorption
2. 利尿剂
—ONLY in well hydrated patients! —inhibits calcium resorption
精选ppt
5
皮
肤(3)
副肿瘤性天疱疮:
—主要诊断标准:
1.多形性皮肤粘膜损害 2.内脏肿瘤 3.典型血清IP试验 —次要诊断标准: 1.IIF试验阳性(以大鼠膀胱为底物) 2.DIF试验阳性 3.至少一个受累部位病理有棘层松解
精选ppt
6
精选ppt
7
精选ppt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4)抗凝治疗有效
▲ 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条件
1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异常 1)PLT<100×109/L(白血病、肝病<50×109/L)或进行 性↓或下列2项以上PLT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①β– TG ②PF4 ③TXB2 ④GMP-140
2)Fib < 1.5 g/L或进行性↓(肿瘤<1.8;肝病<1.0或 >4.0) 3)3P+/FDP>20mg/L(肝病>60)/D-二聚体↑>正常4倍 4)PT↑/↓>3S(肝病>5S);APTT↑/↓>10S 5)AT-III活性<60%或蛋白C活性↓(不适用于肝病) 6)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200mg/L) 7)因子VIII:C<50%(肝病必备) 8)FT-1>80ng/L/凝血酶调节蛋白(TM)>正常2倍
91
40
67 68
70
87 80 51
SC
80
23
73
DIC常规实验诊断项目的评价(引自Mujun Yu,et al)
项目 PT+PTT+TT PT+PTT+Fib PT+PTT+FDP FDP+D-D n 43 7 1 7 1 3 9 敏感性 8 3 2 2 9 1 9 1 特异性 1 1 10 0 71 94 诊断效率 5 1 6 5 8 6 9 5
Pre-DIC(DIC前状态)
存在D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出现典型 的DIC症状或未达到DIC的确诊标准的亚临床状态,其凝 血因子的消耗仍可由肝脏合成补充,(又称代偿期DIC)
▲ ▲
病理特点血液呈高凝状态,但凝血因子及PLT并不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2—4992一12010)06—1230—04
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是肿瘤细
时有TLS的临床症状,且在准备治疗过程中发生TLS或在治 疗开始4天后发生TLS的病人。有鉴于此,2004年caim和 Bishop对Hande—Garmw诊断系统进行了修订,即LTLS是 指治疗开始3天前或7天后(以下因素I>2个异常,基线值需 通过治疗前的多次监测确定):①尿酸≥476¨mol/L或增加 25%;②钾≥6.0mmol/L或增加25%;③磷≥2.1retool/L (儿童)或≥I.45mmoi/L(成人)或增加25%;④钙≤ 1.75mmoi/L或减少25%0,3-4]。c,rLS则定义为LTLS合并 以下一项:①肾损害血肌酐≥1.5倍年龄校正的正常上限; ②心律失常/猝死;③癫痫¨J一]。而Tosi等认为血肌酐与病 人年龄、水化情况和肌肉质量等有关,存在个体差异,以肾小 球滤过率作为诊断指标,更能反映肾功能的真实情况p J。
1 1.1
TLS的诊断及分级 TLs的诊断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气短、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不齐、尿混浊、水肿、液体过剩、关节不适、癫痫发作、肌 肉痉挛、手足抽搐、昏睡、晕厥,甚至猝死…。1993年Hande 和Garrow首次提出将TLS分为实验TLS([丑130ratory
LTS,
TLs的分级 确诊TLS后,还需分清TLS的危重级别。目前主要根据
万方数据
・1231・
2
TLS的发生率和风险评估
TLS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p’6J:(1)宿主因素:如脱水、低 钠(限于实体瘤)、已有肾损害(包括血液肿瘤对肾脏浸润引 起的肾损害)、梗阻性尿路病、高尿酸(儿童>476p,raol/L、成
不同肿瘤和不同个体哪发生率明显不同。一项1791
例儿童NHL的研究中,78例(4.4%)发生TLS,其中B—Au
低危 惰性淋巴瘤
WBC≥50×109/L
其他血液恶性肿瘤(包括c札、
MM)和实体瘤 分层治疗方案
剩余病人 临床观察和监测
水化+初始别噪懈(在儿科病人中初
血症发生需初始行拉布立酶治疗
始黼考虑拉布立酶)如有高尿酸
3
TLS的预防及治疗 由于TLS发生后的病死率较高,尽早发现尤为重要,在
6.5时黄嘌呤和次黄嘌呤溶解度显著下降。在黄嘌呤和次黄 嘌呤等代谢产物水平增加的情况下,如别嘌呤醇治疗后,碱 化尿液可能导致黄嘌呤结晶在肾小管沉积,引起黄嘌呤阻塞 性肾病。另外,Confer等发现尿量增加是预防尿酸诱导的梗 阻性尿路病的最有效手段,如果尿量不增加,即使尿液PH增 加到7以上亦不能有效阻止尿酸结晶的发生。故Cairo等提 议,基于碱化尿液的潜在并发症如代谢性碱中毒、钙磷沉积 和尿路梗阻病,以及缺乏有益作用的证据,除非有其他临床 情况需要尿液碱化,否则在接受拉布立酶治疗的病人中,不 推荐使用碳酸氢钠预防和治疗TI.S¨’4’6 J。 3.2降低尿酸 TLS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尿酸阻塞性肾病,减低尿酸 产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措施。尿酸来源于快速释放的细胞 内核酸嘌呤的代谢。嘌呤核酸分解代谢依次产生次黄嘌呤、 黄嘌呤,最后通过黄嘌呤氧化酶转化成尿酸。 3.2.1别嘌呤醇别嘌呤醇通过竞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 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向尿酸转化u,3’4’6.s J。自1965年临床 使用以来,已证实能有效阻止尿酸形成并减少尿酸性尿路梗 阻病的发生。别嘌呤醇通常剂量至少在每天300mg/rn2,治 疗起效一般需2—3天,因此,在化疗开始前2—3天开始使 用。但现已认识到应用别嘌呤醇治疗TLS有多种局限性。 首先,尽管别嘌呤醇能有效防止尿酸形成,但不能减少已经 产生的尿酸;其次,别嘌呤醇阻断核酸代谢后可造成黄嘌呤 和次黄嘌呤堆积,因黄嘌呤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低于尿酸,黄 嘌呤结晶在肾小管沉积可导致急性梗阻性尿路病;第三,别
如无尿路梗阻或血容量不足的症状,为保持以上尿量,可使 用利尿剂,如甘露醇(o.5mg/kg)或呋塞米(o.5—1)mg/I【g,
如有严重少尿或无尿,可考虑单剂量呋塞米(2—4)rng/kg。 尿渗透压和钠排泄分数有助于判断水化状态,尿比重应当<
1.0l【“。
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使尿PH>7.0,传统上是TLS预
裹1
表示,而CTLS的分级则通过最重的临床表现来确定。但体
si等认为,此分级系统中的O级纯属多余,因为其相当于没 有TLS。另外,在肾功能评估中也应使用肌酐清除率。具体 分级标准,见表1。
TLS分级系统
收稿日期 惨回日期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2009—.09..20
2009—.10..1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血液科,江苏南京210002 周小钢(1982一),男,江苏东台人,医师,主要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E—mail:battistutao(1叽@139.eonl
[37]黄晓春,刘晋秫,周燕虹,等.昆明山海棠总生物碱对人结
肠癌HCTll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肿瘤溶解综合征诊断及治疗进展
周小钢。于亚平 【关键词】肿瘤溶解综合征;血液肿瘤;恶性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730.4;R73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10.06.77
转移)、LDH>2倍正常上限或WBC>25×109/L等;(3)治
疗因素:应用顺铂、阿糖胞苷、依托泊甙和甲氨喋呤等强烈化 疗。 由于单个高危因素并不能准确判断TLS发生风险的大 小,Coiflier等mo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制订了危险度分层标准, 以据此进行分层治疗(详见表2)
表2危险度分层 肿瘤类型 高危 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 巴瘤、B一^j上
肾功能不全程度、心律失常、癫痫的危重程度等临床情况来 评价分级。在Carlo—Bishop分级系统中,LTLS仅以无或有
L11s)和临床TLS(CliIlic8l TIS,crm)的诊断分类系统BJ。 该系统便于区分不需治疗的轻症和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但 存在二个缺陷即诊断LTLS时要求基线实验指标增高25% 以上,而未考虑一些起病时已有异常的病人,要求实验指标 的变化是在治疗开始后4天内出现,因而可能排除部分起病
AI工 AML CI工 WBC t>100×109/L
危险度分层 中危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WBC(50—100)×109/L WBC(10一50)×109/L WBC(10—100)×109/L 氟达拉滨治疗快速增殖和期望对治 疗快速反应 水化+初始拉布立酶治疗 WBC≤50×109/L
WBC≤10×109/L WBC≤10×109/L
病人发生率高达26.4%,提示B—ALL发生TLS的危险性最
人>595p,mol/L)和少尿等;(2)疾病因素:①病理类型为
Burkitt反应或高增殖率的实体肿 瘤(如转移性胚细胞瘤等)。②肿瘤负荷,如>10cm的巨块 肿瘤、全身广泛病变(尤其是巨块小细胞肺癌或伴广泛肝脏
高。另一组30例Burkitt琳巴瘤病人中TLS发生率为27%
(11/30),4例死亡。Montesinos报告772例AML中,CTLS发 生率约5%,LTLS约12%∞】。尽管LTLS与死亡问无明显关
系,但c1璐病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CTLS病人,分别为
83%和24%。实体瘤发生TLS的机率比血液肿瘤低,但与血 液肿瘤不同,成人实体瘤的TLS相关死亡率极高,约达 35%”J,可能与血液肿瘤治疗前后血液指标监测更严密,及 对3"I.5的预防更早、更积极有关。 鉴于TLS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且大多数TLS是在 化疗之后诱导出现。因此,在肿瘤治疗前评估7r璐的发生风 险非常重要。
发现L1西时给予尽早治疗,会改善治疗的结果。在评估发
生风险和进行治疗后,应严格执行血液学指标监测,如24h 尿量、白细胞计数、血肌酐、BUN、钠、钾、钙、磷、LDH、和UA 水平,每4—6h一次,持续48—72h[4],并持续心电监护直到 治疗结束。 常见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包括水化、碱化、降低尿酸、血透 和纠正电解质等措施。 3.1水化与碱化 充分水化是预防和治疗TLS最基本的措施。理想状况 下,除已有急性肾衰或少尿症¨1,或尿路梗阻症,及老年和心 肾功能减低者外,所有病人应在肿瘤治疗开始前24—48h行 静脉水化。一般每天补液量为3L/m2或200Ⅱ:a/kg(如< lOkg),并维持尿量>100ml/m2/h或3na/kg/h(如<10kg)。
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J。尿酸(UA)溶解度在PH5时为 893panol/L,PH7时增加为119001xmol/L。然而,当碱性尿液 促进UA排泄的同时,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的溶解度并未大幅
增加,这是因为尿酸盐最大溶解度出现在PH;7.5,而PH≯
万方数据
・1232・
嘌呤醇能降低其它嘌呤类药物如巯嘌呤和硫唑嘌呤的降解, 此类药物尤其是巯嘌呤与别嘌呤醇合用时需减少剂量50% 一70%。此外别嘌呤还禁忌与卡培拉滨联合使用,为了避免 黄嘌呤堆积和拉布立酶底物的缺乏,两药也不应同时使用。 3.2.2尿酸氧化酶通过尿酸氧化酶促进尿酸分解代谢为 尿囊素是降低尿酸的另一有效方法,因尿囊素在尿中的溶解 度是尿酸、H:O:、CO:的5—10倍,较易通过尿液排出。在大 多数哺乳动物中,存在一种可以将尿酸转化为尿囊索的酶, 即尿酸氧化酶。但由于编码区无义突变,人体内并无这种 酶。从黄曲霉菌中可分离出具有高度特异活性的非重组尿 酸氧化酶。多项研究认为,非重组尿酸氧化酶(uricozyme)可 减少血中尿酸水平并增加尿囊素的排泄,50%病人在治疗后 2天UA盐血清浓度可降至60吵mol/L以下,而别嘌呤醇组仅 为2%。中位血清尿酸浓度亦明显低于别嘌呤醇组,分别为 35.7iunol/L和137Ixmol/L。不良反应包括变态反应在G6PD 缺乏病人中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溶血性贫血,变态反应 的发生与制备过程中的杂质有关一““。 基因编码的尿酸氧化酶的克隆和表达成功,使得重组酶 的生产和纯化成为可能,有利于减少杂质相关变态反应的风 险。Pui首次报告了重组尿酸氧化酶拉布立酶(rasburicase) 的安全性和疗效,131名新诊断的白血病或淋巴瘤儿童接受 拉布立酶治疗,有效剂量为0.2mg/kg,在开始治疗后的前 48h,每12h给药一次。65例高尿酸血症病人,开始治疗4h 内尿酸即从577p』nol/L降至60p,mol/L,起效迅速。血磷和 肌酐浓度也在1—3天内显著减少‘14-15]。另一多中心随机 对照试验中¨引,52例具有TLS高危因素的儿科血液恶性肿 瘤(淋巴瘤39例、白血病13例)在接受每天3L/m2水化的基 础上,随机给予别嘌啉醇和拉布立酶治疗。研究开始时,尿 酸平均水平拉布立酶组422pLmol/L,别嘌呤醇组464p,mol/L/ h。在首剂药物治疗后4h内,拉布立酶组尿酸水平降低 86%,而别嘌啉醇组仅降低12%。反映血清尿酸浓度随时间 变化关系的平均曲线下面积在使用拉布立酶组明显低于别 嘌呤醇组,分别为76161zmol/L/h/h±4165 p,mol/L/h/h和 195761zmol/L/h±7676t_Lmol/L/h(P<0.0001),降低2.6倍。 此外,治疗4天后,血肌酐水平在拉布立酶组从治疗前的高 于正常1.4倍降至1.02倍,而在别嘌呤醇组则从治疗前高 于正常1.32倍增至1.47倍。法国成人淋巴瘤研究组评估 了在成人淋巴瘤中预防性应用拉布立酶的疗效和安全性, 100例侵袭性淋巴瘤在第1疗程化疗期接受拉布立酶0. 2mg/kg/d,在化疗前l天或当天开始,共3—7天。11例病人 治疗前有高尿酸血症,在首次使用拉布立酶后4h内尿酸即 降至正常。拉布立酶治疗3天以上的所有病人在整个化疗 期尿酸均维持在正常水平。除3例因肝酶增高提前中断治 疗外,均能良好耐受。因此,拉布立酶与别嘌呤醇相比对高 尿酸血症的治疗效果更明显,起效更迅速,同时可避免别嘌 呤醇治疗后黄嘌呤、次黄嘌呤沉积致尿路梗阻的危险。而与 非重组尿酸氧化酶相比,则副作用明显减少。 因为非重组尿酸氧化酶的副作用较大,现已很少使用, 别嘌呤醇和拉布立酶为常用降尿酸的手段,具体选择需根据 病人的尿酸水平、肿瘤负荷、细胞减少程度、有无肾脏浸润、 肿瘤类型等因素来确定n'6】。对于尿酸正常、WBC≤50× 10’/L、LDH寒2倍正常上限、细胞中度减少、无肾脏浸润、病 理类型为非造血细胞肿瘤、霍奇金淋巴瘤、慢性粒细胞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