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改革建议
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与建议

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与建议科技创新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本文将评估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进展。
一、评估中国科技创新政策1. 执行力与效果评估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
然而,关键问题是这些政策是否在实施中得到了落实,效果如何。
为了评估这些政策的执行力与效果,我们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调查研究:首先,政策的实施是否符合预期目标,是否能够有效以及全面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其次,政策在不同地区是否存在差异?是否有些地方只是虚有其表,没有真正付诸实践?最后,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能够长期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短期的产出?2. 科技创新环境评估除了政策的执行力与效果外,科技创新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评估科技创新环境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人才: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评估中国的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以及中国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
评估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包括法律法规和执行力度。
创新投入:科技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
评估中国的创新投入情况,包括政府投入、企业研发投入等。
二、建议基于对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1. 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政策的执行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同时,要加强政策的监督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并设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推行科技创新政策。
2.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中国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
同时,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涌现并壮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困境与对策近年来,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我国科技评价体系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存在指标过多、重复性高的问题。
当前,科技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数量繁多,不仅增加了评价的复杂度,也存在着指标之间的重复性和重复测量的问题。
这使得科技评价过程变得冗杂、低效,并导致了不少重要指标的忽视。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精简指标的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共性指标,减少指标的重复性。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评价的动态化和网络化,及时获得数据并采用自动化技术进行分析,从而减少评价的工作量和时间。
其次,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中存在着对科研成果的测评偏重定量评价的问题。
当前,我国科技评价主要以科研论文和专利数量、被引用次数等为依据,忽视了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
这导致了科研人员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倾向,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对此,我们可以引入定性评价的措施。
除了数量指标外,可以采用专家评审等方式,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此外,可以引入对成果的商业化指数进行评价,即评价成果的市场适应性和商业化潜力,以更全面地评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价值。
第三,我国科技评价体系的公正性不足。
当前,科技评价体系中存在着利益、权力和地域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了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如论文发表的“唯论文论”,或者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考核而忽视评价的严谨性等。
为了提高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可以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
建立相应的独立的监督机构,加强对评价程序的监督,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同时,可以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评估,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评价结果进行复核和验证,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中存在缺乏激励措施的问题。
当前,科技评价体系中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措施不足,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动力和创新精神。
这也限制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措施。
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

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
一、规范科技服务评估工作
1、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包括促进科技成果利用、
保护知识产权、开展科技服务评估等。
2、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明确科技成果评价的方法、评估对象,实行对科技成果的评价。
3、实施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杜绝无章操纵,促进公平合理的评价
过程。
二、激励参与科技评价活动
1、加强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评价的意识,激励科技
人员参加科技成果评价活动,及时发布科技成果评价报告。
2、对参与科技成果评价活动的科技人员实施行业补贴,以激励及
时完成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
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规范技术水平和市场壁垒,完善对产品供求环境、技术服务和
支持的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落地速度。
3、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发挥创业、实业家及社会资本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效服务。
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改革的原因及建议

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改革的原因及建议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鉴定标准不够统一、鉴定周期较长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对科技成果鉴定工作进行了改革。
本文将探讨改革的原因以及提出建议。
首先,改革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比如,由于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不同鉴定机构对同一成果的鉴定结果可能不一致,这不利于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此外,鉴定周期长、程序繁琐也成为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方面,加强了鉴定标准的制定和统一,确保不同鉴定机构对同一成果的鉴定结果一致。
另一方面,优化了鉴定程序,缩短了鉴定周期,提高了鉴定效率。
不过,改革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鉴定机构存在着一定的利益驱动,可能存在不公正的情况,这需要加强监管。
同时,鉴定标准应该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科技发展趋势。
因此,我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鉴定机构的监管,确保鉴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加大对鉴定标准的研究力度,不断更新鉴定标准,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需求。
总之,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改革措施是必要的,但在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只有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 1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7.16•【文号】国办发〔2021〕26号•【施行日期】2021.07.1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产出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
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着力强化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
坚持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
针对科技成果具有多元价值的特点,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提高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解决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的问题。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入第三方评价,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营造成果评价的良好创新生态。
坚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
把握科研渐进性和成果阶段性的特点,创新成果评价方式方法,加强中长期评价、后评价和成果回溯,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价值早发现、早实现。
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改革的原因及建议

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改革的原因及建议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竞争的激烈,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改革已
刻不容缓。
以下是本文对这个话题的思考。
原因:
1. 目前的鉴定工作已经滞后于科技发展的速度。
鉴定工作的速度和质
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和科技机构的需求。
2. 鉴定机构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有待提升。
目前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
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有着一定的欠缺,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 鉴定工作的流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鉴定工作存在
操作不规范、繁琐冗杂的问题,导致时间成本过高,审核效率低下。
建议:
1. 将鉴定人员与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应用的专业人才联系起来,减少对
鉴定机构的依赖,让鉴定结果更为可信可靠。
2. 通过目录制、优先鉴定等创新服务,鼓励企业和科技机构积极申报
科技成果,提高鉴定机构的交流和合作。
3. 将鉴定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让鉴定流程科学透明,关键环节可
监控,加强质量监督和文书管理。
4. 从细节入手,改善鉴定流程中的难点和瓶颈,优化评估体系,提升
效率,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5. 在鉴定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建设鉴定中的公正评价系统,从鉴定
人员、政府监管机构等多个层面提升其公信力。
总之,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有效的改革
和创新,构建符合现代科技要求的科技成果鉴定制度和机制,以保障
科技成果的健康发展和为更多的人民服务。
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经验做法

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经验做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经验做法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过于简单等,导致了科技成果评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
为此,国家开始推行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探索出了一些经验做法,为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体系科技成果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评价标准不统一。
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对科技成果的评价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科技成果评价结果相去甚远。
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体系至关重要。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了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体系,明确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为科技成果评价提供了依据和规范,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加强科技成果评价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当前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的必要条件。
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科技成果评价更加科学、高效、便捷。
在一些地方的改革试点中,他们加大了对科技成果评价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开发了科技成果评价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成果评价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为评价工作提供了更强的支撑和保障。
四、拓展科技成果评价范围科技成果不仅包括科研成果,还包括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
当前的科技成果评价主要集中在科研成果方面,对其他领域的科技成果评价相对薄弱。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科技成果,一些地方通过改革试点拓展了科技成果评价的范围,将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纳入评价范围,实现科技成果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科技成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在实践中,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方通过改革试点加强了科技成果评价结果的应用。
他们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向科研院所发布,鼓励科研人员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 解读

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解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
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完善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建设和改革。
以下是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一些建议和实施意见。
首先,应加强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应该全面考虑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效益等方面,兼顾科技发展的长远愿景和实际需求。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多个维度构成,包括学术质量评价、技术效益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等。
其中,学术质量评价要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技术效益评价要注重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社会影响评价要注重科技成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其次,应提高科技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科技成果评价应该注重科技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评价过程应依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和科学方法,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评价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评价结果应经过科学验证和定量分析,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再次,应加强科技成果评价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性。
科技成果评价应该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效果,强化评价与应用的衔接和联系。
评价过程中应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评价结果应为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提供参考,为科技企业、科技人员提供科学的评价评估依据,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此外,应加强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的衔接。
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应与科技激励机制相衔接,为科技创新提供积极的激励和保障。
通过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可以建立起科技激励机制的科学、公正和有效的标准和程序,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激励和支持。
同时,科技激励机制应根据科技成果的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和合理的激励安排,鼓励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 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伍启元.公共政策(上册)[M].台北:台湾商 务印书馆.1985. [4](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 四版)[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1 [5](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 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6.292. 作者简介 尚学忠 男,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党校讲师
参考文献 [1]户知平.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 迫在眉睫.科技日报.2002.3.6 [2]丁向阳.我国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方法 研究.中国科技奖励·科技论坛.1995.4. [3]袁学明.技术成果评估中的若干问题及 对策.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6号.国 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2003. [5]王兆松 ,孔宪厚.科技成果鉴定量化评
-352-
四、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改革
的相关建议
1 、评价和审查的权力应该分开的。 我国的科技成果评价有必要引入独立于评 价机构和被评价机构的第三方进行评价, 评价机构没有审查的权力。发展各种学会 组织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的中介机构,构建 新的评价体系。学会组织作为非政府组织 的独立法人能较为客观、独立和公正地进 行评价,同时对其所作评价结论承担法律 责任。政府的任务是制定严格的评价规则, 监督这些中介机构的工作。如此政府部门 才能从它并不擅长的专业性管理工作中解 脱出来,实现职能上的转变,这样在评审中 就减少了徇私的机会,能够抑制腐败现象 的滋生。
提成,效益越高、社会贡献越大,个人 收益越多。这样的做法与市场经济直接挂 钩,不再拘泥于行政性“评审”的名额 限制和奖金分配。以专利管理代替“科技 成果评审”之后,科研人员的注意力就会 从关心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国内“评 审”给的“国际领先”虚衔,变成关心 一项获得专利的应用型技术成果能不能带 来收益。
一、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成果评价 体系
科技成果评价,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 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 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并做出相应结 论。科技成果评价,是我国科技管理工作中 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实施对推动科技发 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是由国家 和各省市自治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组成, 以国家为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 则。科学技术部是我国科技评价活动的行 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的科技评价活动 进行总的组织、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 评估机构主要是在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 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 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的基础上产生的。 科技成果评价严格执行归口管理,最低审 批权限至地、州、市科技行政管理机关。需 要评价的科技成果,由完成单位或个人根 据任务来源或隶属关系,经其主管部门审 查同意后,向组织评价单位申请评价,隶属 关系不明确的,可直接向地、州市科技行政 管理机关申请评价。
上接第 350 页
素的典型例子,它们说明在决策过程中, 评估这一决策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人 们的行为会怎样变化,这些变化和决策设 计的效果或预期目的的差异性有多大,利 弊如何规避,替代方案如何消除负面影响 等都要考虑在内。
综上,决策过程的几个考量因素之间 逻辑紧密,忽略了其中之一,决策要不就是 武断的、没有价值的,要不就是缺乏科学 性。只有科学的设计决策机制,才能科学的 决策,这样的决策才能反映各个利益群体 的利益,并且最小化矛盾,最大化效益。决 策要把眼前利益和未来发展统筹考虑,不 能以牺牲未来的利益来获得眼前的利益, 这也是决策的静态性和社会经济动态发展 之间的矛盾所在,只有统筹考虑了各个因 素,评估了各个可能的正负面影响,才能形 成一个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和谐的决策,决 策效果的共赢性体现了这种和谐,也体现 了决策的可持续发展性。
本项目为辽宁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为:2 0 0 5 4 0 1 0 2 9 和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 题,编号为,06AIG0200109
我国科技成果
评价体系的改革建议
岳玉珠 李岩 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110142
摘 要 本文从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改革的现状出 发,概括了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体体系 的特征,并分析出目前存在科技成果评价体 系由政府主导、评价体系注重形式、轻质量 以及评价方法简单、评价频繁分散等问题,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议
3 、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已制定了一些 法律规章,但评价机制还不健全。发达国家 在 20 世纪中期就开始进行科技成果评价工 作,科技评价机制比较健全。目前,在日本 已建立国家级、产业部门级、企业集团级三 个层次的科技评价机构;美国从国会、联邦 政府到地方州各级决策部门都有相应的科 技评价机构。发达国家的科技评价机制的 各组成部分比较完备,能够成为一个统一 配套的整体,即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设有评价机构,评价对象明确,评价方法比 较成熟。在我国,科技成果评价起步较晚、 各科研机构的组织连贯性与发达国家还有 一定的差距,我国已有了一些法律或者规 定,如科技部委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拟定 了《科技评估暂行规定》和《科技评估规 范》;科技部也向全国颁发了《科技评估管 理规定(草案)》、《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 工作的决定》,但是还很不完善,在整体 上还没有完整的法律规定。
三、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
多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 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 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提高我国科 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在一 定程度上暴露出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 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
1 、目前中国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 系仍然是政府主导、行政型运作为主,政 府既是鉴定的管理者又是鉴定的组织者, 同时还是鉴定的监督者,这充分显露出计 划经济的特征──政府是裁判员又是运动 员。在对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监督不足的 情况下,从项目审批到项目评审各个环节 上的腐败就日益猖獗。一些上亿元的大项 目由管理部门的司长、处长们管理和决策, 一个处长就可以操持上亿资金。与此相适 应,每个高校科研处都要有公关人员。科研 经费的审计监管不够严格,导致大家花大 力气争项目的局面,致使科研经费大量流 失。
3 、从长远来看,应逐步减少、直 至取消评审制度,而建立完善的评价(评 估)制度。评审并非评价科技项目唯一可行 的方式,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个真正的 成果必然会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或市场 的承认,无需官方组织的“评审”;让市场 机制来评价科研项目的结果,科研人员与 科研机构才会真正关心技术开发和面向市 场需要的研究课题,才能大大减少科研项 目立项和研究过程中的盲目性。相反,由政 府部门介入的“评审”过程未必能“评”出 真正的成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从来不 组织什么由政府机构参与的层层上报的 “科技成果”“评审”,这丝毫不妨碍各国的 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因此,应当着重建立 适合我国国情的事前评审和事中评审,以 此来对研究项目进行恰当的管理,因为只 有进行合理的事前和事中评审,才能保证 国家的资金最大限度地用在最合适的项目 上,而事后评审,只是对事前和事中评审的 检验,吸取教训和经验,为以后评审的完善 积累经验。
4 、我国的科技成果评价活动太过频
-351-
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科技信息 2007 年第 24 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ec.2007
繁而且规模大。每年一度的涉及到中央与 地方的各级政府、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各个委办局、国防科 工委等所属的各个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各 个企业,直到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基层科技 人员。各个单位、各个部门把对科技人员的 一切考核都与此挂钩,提级、升工资、升教 授、升研究员、推荐院士、分住房,各种各 样的荣誉和待遇都源于此。由此导致不少 现象发生,如研究成果弄虚作假、“垃圾”论 文大量产生,行贿、受贿等现象严重,由此 又导致国内普遍存在的所谓“学术腐败”。
2 、在评价标准上注重形式和规避风 险,导致原始性创新、风险大的研究项目不 能脱颖而出,对创新性强的小项目缺少关 注,评价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 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在一 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 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使得一些科研工作急 功近利,创新思想容易受到遏制,不利于优 秀人才脱颖而出。
4 、我国正在逐步减少政府资助科研 项目的数量,消除各种计划项目、基金项目 的重复设置,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类 别上,保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大力削减 甚至取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减少国家 自然科学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逐步取消 各部委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 技术奖。延长或暂时停止对科研院所、高等 院校的科技评价活动。
价方法的探讨.科技成果纵横.1996. [6]科技部五部门.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 工作的决定.2003. 作者简介 岳玉珠(1 9 6 3 - ),黑龙江省青冈县人, 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化工学院经济管理 分院,辽宁大学在读博士。
3 、科技评价分类不够明确。在评价 活动中,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 科学技术活动,科技评价方法简单,指标雷 同、程序不规范,存在着简单化和“一刀切” 的现象,致使科技评价质量低下,不能客 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 情况。目前我们的科学研究项目几乎无一 失败,在成果鉴定中几乎都是国际先进和 国内先进的评价,这不符合科学自身的规 律和创新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