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二章习题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习题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习题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7-18

浏览次数:344

[大] [中] [小]

一、名词解释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动物的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之上的教育起源学说,认为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的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同时,也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起源于两种需要的辨证统一。

学校:是教育的专门场所,其中有专职的教育人员,专门从事学习的教育对象,开展的教育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学校的产生标志看教育从一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古代教育:指适应于手工工具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的教育,主要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指适应于机器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社会的教育。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指根据法律规定实施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六艺”:指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个方面。

教育机会均等:在法律上否定教育特权,确认人人都应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本世纪中期已由一个教育问题演变为一个社会政治问题。

终身教育:把教育看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认为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都要不断接受教育。倡导者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

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二、单选题

1.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代,其中文明时代包括()历史发展阶段。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D.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答案:A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答案:A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特点。

A.严格的等级性

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教育目标明确

D.鲜明的阶级性

答案:B

4.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答案:D

5.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C

6.班级授课制首行于()。

A.17世纪的欧洲

B.16世纪的亚洲

C.17世纪的亚洲

D.16世纪的欧洲

答案:D

7.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的观点属于()。

A.心理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需要起源论

D.生物起源论

答案:D

8.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属于()。A.需要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答案:B

9.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利托尔诺

B.斯金纳

C.孟禄

D.沛西·能

答案:C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五经

B.自然科学

C.六艺

D.四书

答案:C

11.班级授课制始于()。

A.16世纪初

B.18世纪

C.19世纪

D.15世纪初

答案:A

12.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柏拉图

答案:B

1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提出的时间是()。A.1982年

B.1983年

C.1985年

D.1980年

答案:B

14.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

A.儒家文化

B.墨家文化

C.宗教文化

D.道家文化

答案:A

15.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孟禄

B.利托尔诺

C.保罗·朗格朗

D.斯金纳

答案:C

16.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

A.明代

B.汉代

C.清代

D.唐代

答案:B

17.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

A.1890年

B.1990年

C.1900年

D.1862年

答案:D

《统计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B;4.C;5.D;6.A;7.C;8.C;9.C;10.A;11.C;1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2.ACD;3.BCD;4.ACD;5.ACDE;6.ACE;7.AD;8.ABC;9.ACD;10.AD;11.BCDE;12.ABCDE;13.AC。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D;4.B;5.D;6.D;7.B;8.D;9.B;10.B;11.A;12.C;13.D。 二.多项选择题 1.CE;2.ACE;3.CE;4.BCD;5.ABCE;6.BC;7.BCD;8.ABD;9.ABD;10.ACDE;11.ABCE;12.ABE。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C;4.C;5.D;6.B;7.B;8.B;9.D;10.B;11.A;12.B;13.D;1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2.AC;3.AB;4.ABC;5.AB;6.ABD;7.ABC;8.ACE;9.BD;10.ABDE。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计算分析题 1

2 3.解:(1)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2 直方图(略) 第四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B;4.D;5.C;6.A;7.C;8.C;9.B;10.C;11.B;12.D;13.A;14.D;15. 16.B;17.B;18.D;19.C;20.C;21.D;22.B;23.C;24.C;2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DE;3.ABDE;4.ABCE;5.ABDE;6.CE;7.BCE;8.BDE;9.ACE;10.ACE;11.BDE。 三.计算分析题 2.解:2008年甲产品计划成本160×96%=153.6 元 实际成本160×94%=150.4元 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150.4÷153.6=97.9%

201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974《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统计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 0097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一个别事物,称为 C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总体单位 D .填报单位 2.对事物进行度量,最精确的计量尺度是A A .定比尺度 B .定序尺度 C .定类尺度 D .定距尺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对我国政府统计的调查方式做的概括中指出,调查方式的主体是C A .统计报表 B .重点调查 C .经常性抽样调查 D .周期性普查 4.是非标志的成数p 和q 的取值范围是D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大于1 D .界于0和1之间 5.在经过排序的数列中位置居中的数值是A A .中位数 B .众数 C .算术平均数 D .平均差 6.确定中位数的近似公式是A A .d f S f L m m ?-+ -∑1 2 B .d L ??+??+ 2 11 C .∑∑? f f x D . ∑-)(x x 7.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总量的是B A .时点指标 B .时期指标 C .动态指标 D .绝对指标 8.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的抽样误差相比A A .前者大 B .后者大 C .二者没有区别 D .二者的区别需要其他条件来判断 9.如果总体内各单位差异较大,也就是总体方差较大,则抽取的样本单位数A A .多一些 B .少一些 C .可多可少 D .与总体各单位差异无关 10.进行抽样调查时,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受到一些可控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可控因素的是D A .样本数目 B .样本可能数目 C .总体单位数 D .样本容量 11.在12个单位中抽取4个,如果进行不重置抽样,样本可能数目M 为B A .4 12 B . ! 8!4! 12 C .12×4 D .12 4 12.方差是各变量值对算术平均数的A A .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B .离差平均数的平方根 C .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 D .离差平均数平方的平方根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著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 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题(三)学习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三类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和学业不良。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三类问题。 三、判断题 1、学校的个体价值中的“个体”主要指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错误第一章>>第二节学校的价值一、学校的个体价值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7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错误第三章>>第二节学校体系一、学校体系的形成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8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

统计学原理第七版李洁明-课后选择判断题习题及答案

) 统计学原理第七版李洁明-课后选择判断题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有三种含义,其基础是()。 (1)统计学(2)统计活动(3)统计方法(4)统计资料 2.一个统计总体()。 (1)只能有一个标志(2)只能有一个指标(3)可以有多个标志(4)可以有多个指标3.下列变量中,()属于离散变量。 (1)一包谷物的重量(2)一个轴承的直径(3)在过去一个月中平均每个销售代表接触的期望客户数(4)一个地区接受失业补助的人数 < 4.某班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5分、71分、80分和87分,这四个数字是()。(1)指标(2)标志(3)变量(4)标志值 5.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1)员工年龄(2)员工性别(3)员工体重(4)员工工资 6.现要了解某机床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该企业的产量和利润是() (1)连续变量(2)离散变量(3)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4)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7.劳动生产率是() | (1)动态指标(2)质量指标(3)流量指标(4)强度指标 8.统计规律性主要是通过运用()方法经整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1)统计分组法(2)大量观察法(3)综合指标法(4)统计推断法 9.()是统计的基础功能。 (1)管理功能(2)咨询功能(3)信息功能(4)监督功能 10.()是统计的根本准则,是统计的生命线。 (1)真实性(2)及时性(3)总体性(4)连续性 11.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 (1)差异性(2)综合性(3)社会性(4)同质性 12.数理统计学的奠基人是()。 (1)威廉·配第(2)阿亨瓦尔(3)凯特勒(4)恩格尔 13.统计研究的数量必须是()。 (1)抽象的量(2)具体的量(3)连续不断的量(4)可直接相加的量14.最早使用统计学这一学术用语的是() (1)政治算术学派(2)社会统计学派(3)国势学派(4)数理统计学派

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统计学原理试题(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设某地区有200家独立核算得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得产品生产情 况,总体就是( )。 A、每一家工业企业 B、20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200家工业企业得全部工业产品 2、有600家公司每位职工得工资资料,如果要调查这些公司得工资水平情 况,则总体单位就是( )。 A、600家公司得全部职工 B、600家公司得每一位职工 C、600家公司所有职工得全部工资 D、600家公司每个职工得工资 3、一个统计总体( )。 A、只能有一个指标 B、可以有多个指标 C、只能有一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标志 4、以产品等级来反映某种产品得质量,则该产品等级就是( )。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5、在调查设计时,学校作为总体,每个班作为总体单位,各班学生人数就是( )。 A、变量值 B、变量 C、指标值 D、指标 6、年龄就是( )。 A、变量值 B、连续型变量 C、离散型变量 D、连续型变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常按离散型处理 7、人口普查规定统一得标准时间就是为了( )。 A、登记得方便 B、避免登记得重复与遗漏 C、确定调查得范围 D、确定调查得单位 8、以下哪种调查得报告单位与调查单位就是一致得( )。 A、职工调查 B、工业普查 C、工业设备调查 D、未安装设备调查 9、通过调查大庆、胜利、辽河等油田,了解我国石油生产得基本情况。这 种调查方式就是( )。 A、典型调查 B、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普查 10、某市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普查,要求在10月1日至15日全部调查完 毕,则这一时间规定就是( )。 A、调查时间 B、登记期限 C、调查期限 D、标准时间 11、统计分组得关键问题就是( )。 A、确定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组距与组中值

统计学原理02-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1、统计工作各个阶段的顺序是() A、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C、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调查 D、统计分析、统计整理、统计调查 2、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调查对象 B、确定调查目的 C、确定调查项目 D、确定调查时间 3、经常调查与一时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A、调查的组织形式 B、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C、调查单位包括的范围是否全面 D、调查资料的来源 4、统计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 A、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B、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C、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D、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5、1990年7月1日零点的全国人口普查是() A、一次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一次性调查和全面调查 D、经常性调查和全面调查 6、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7、普查工作可以()。 A、经常进行 B、只能组织一次 C、普遍进行 D、根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 8、所选择单位的标志总量占全部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例,这些单位就是 ()。 A、调查单位 B、代表性单位 C、重点单位 D、典型单位 9、调查时间的含义是()。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的时间 C、调查工作期限 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 10、补充和订正普查的结果可以借助于:() A、统计报表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11、普查是专门组织起来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甲)只是用来调查时点社会经济 现象的某一时刻总量;(乙)一般用来调查时点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时刻总量,但也用于对时期现象的调查。规定普查标准时间:(丙)是对时期现象的调查而言;(丁)是对时点现象的调查而言。()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12、股民对股市市场的意见资料收集的方法:(甲)报告法;(乙)问卷调查。高 等教育成本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丙)采访法;(丁)报告法。()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13、(甲)查验商店食品的质量(是否假冒伪劣);(乙)农产量抽样调查对“测 框”实割实测;(丙)农牧场清点牛羊头数。哪些是直接观察法?()A.甲B.甲、乙C.甲、丙D.甲、乙、丙14、对播种进度,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运种类等进行调查,大中型 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指标(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属于:(甲)时点现象;(乙)时期现象。可采用:(丙)一次性全面调查;(丁)经常性全面调查。()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5、钢材积压的数量、工业生产设备拥有量、科技人员分布和使用状况的统计指 标、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属于:(甲)时点现象;(乙)时期现象。这些现象的调查形式应采用:(丙)全面调查(普查),并且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 (丁)调查主要以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可用报告法收集资料。()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6、对占煤炭开采量75%的大矿井进行劳动生产率调查;调查几个铁路枢纽,就 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统计机关在拥有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各大城市的超市零售价格水平进行系统调查。这些都是:()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2007-12-7 9:32:24 阅读数:6162 《统计学原理》综合练习题 一、判断题(把正确的符号“√”或错误的符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中。)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3、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4、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5、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6、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7、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 8、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9、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 1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1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13、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14、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15、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16、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17、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18、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19、抽样估计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2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21、抽样平均均误差反映抽样的可能误差范围,实际上每次的抽样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22、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 23、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24、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统计学原理》 计算题 1.某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88-1989年平均每年递增15%,1990-1992年平均每年递增12%,1993-1997年平均每年递增9%,试计算: 1)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这十年间的总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 答:该地区GNP在这十年间的总发展速度为 115%2×112%3×109%5=285.88% 平均增长速度为 111.08% == 2)若199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500亿元,以后每年增长8%,到2000年可达到多少亿元? 答:2000年的GNP为 500(1+8%)13=1359.81(亿元) 2.某地有八家银行,从它们所有的全体职工中随机动性抽取600人进行调查,得知其中的486人在银行里有个人储蓄存款,存款金额平均每人3400元,标准差500元,试以95.45%的可靠性推断:(F(T)为95.45%,则t=2) 1)全体职工中有储蓄存款者所占比率的区间范围 答:已知:n=600,p=81%,又F(T)为95.45%,则t=2所以 0.1026% == 故全体职工中有储蓄存款者所占比率的区间范围为 81%±0.1026% 2)平均每人存款金额的区间范围 3.某厂产品产量及出厂价格资料如下表: 要求:对该厂总产值变动进行因素分析。(计算结果百分数保留2位小数) 答:①总产值指数 11 00500010012000604100020 104.08% 600011010000504000020 p q p q ?+?+? ==?+?+? ∑ ∑ 总成本增加量 Σp1q1-Σp0q0=2040000-1960000=80000(元)②产量指数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科学研究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的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3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一规律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在人的问题上,最根本的问题是世界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阐述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具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所当然也应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指南和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说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9页)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们是通过自己的意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不承认或低估意识的反作用和能动作用,是错误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的反作用,与唯心主义史观夸大意识的作用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在经济因素与社会意识的“交互作用”中,经济运动归根结底是作为一种必然的东

第2章习题 统计学原理

第2章习题统计学原理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数据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D A、随机抽取样本单位 B、深入研究调查单位 C、控制抽样误差 D、推断总体指标 2、下例调查中,最适合采用重点调查的是了解( A )的基本情况。 A、全国钢铁生产 B、全国人口总数 C、厦门市居民家庭收支 D、某校学生学习 3、统计报表大多数属于( B )全面调查。 A、一次性 B、经常性 C、经常性非 D、一次性非 4、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 A )性全面调查。 A、专门组织的一次 B、专门组织的经常 C、非专门组织的一次 D、非专门组织的经常 5、“您喜欢看奥运会的篮球和足球比赛吗?”这一问题在设计中存在的错误是:A A、包含了多个问题 B、措辞不准确 C、问题的表述不够具体 D、诱导性提问 6、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B A、各工业企业 B、各工业企业的全体职工 C、一个工业企业 D、每位职工 7、要了解厦门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D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8、区别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标志是确定( C )不同。 A、调查单位的多少 B、搜集资料的方法 C、调查单位的标准 D、调查单位的目的 9、在调查项目不多时,宜采用的调查表形式是:D A、简单表 B、复合表 C、单一表 D、一览表

A、初始 B、中间 C、最终 D、全过程 11、某连续式数列末组为开口组,下限是500,邻组组中值是480,其组中值应为:D A、490 B、500 C、510 D、520 12、在等距数列中,各组次数的分布与( B ) 的分布一致。 A、频率 B、次数密度 C、频率密度 D、以上皆是 13、正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服从下述分布。D A、复合表 B、分组表 C、简单表 D、整理表 16、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应归入:B A、60---70组 B、70---80组 C、两组都可 D、两组都不可 17、频数密度是:B A、平均组内分布的次数 B、单位组距内分布的频数 C、平均组内分布的频数 D、组距÷频数 18、反映社会经济现象集中状况和集中过程的曲线图是:A A、洛伦茨曲线图 B、U型分布图 C、J型分布图 D、对称分布图 19、下图是根据某次智力测验得分绘制的累计曲线图,根据图表可知90分以下的比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统计学原理(第2版)习题答案解析简版

第一章总论 二、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 A 4. B 5. A6. D 7. D 8. B 9. D 10. D 11. C 12. A 13. C 14. D 15. D 三、多项选择题 1. ACE 2. ABD 3. BE 4. CE5. BDE 6. ABC 7. ACE 8. ABCE9. BCE 四、判断题 1.× 2.×3.√ 4.√ 5.×6.×7.√ 8.× 第二章统计设计 一、填空题 (1)第一、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2)整体设计、专项设计 (3)全阶段设计、单阶段设计。 (4)长期设计、中期设计、短期设计。 (5)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6)总体数量、概念、具体数值。 (7)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8) 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9) 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10)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 1. BE 2. AD 3. ABCE4. ACE 5. BD 6. ABC 7. CD 8. ABCD 9. ABCDE 三、判断题 1.√ 2.√ 3.× 4.√5.√ 第三章统计调查 一、填空题

1.准确、及时、全面、系统。 2.基础资料。 3.全面、非全面、经常性、一次性、组织方式不同 4.核心、原始资料 5.国民经济(或国家)、地方、专业 6.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7.一次性、全面 8.全面、非全面 9.原始、次级 10.范围 11.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12.普查、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13.明确调查目的 14.调查单位 15.调查表、表头、表体、表脚、单一、一览 16.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C 4. D 5. C 6. D 7. D 8. D 9. D 10. D 11. B 12. C 13. B 14. A 15. B 16. B 17. A 18. B 三、多项选择题 1. ADE 2. ACDE 3. AE4. ACE 5. ABC 6. CD 7. ACD 8. ABC 9. ABCDE 10. DE 11. BCDE 第四章统计整理 二、单项选择题 1. C 2. A 3. B 4. B 5. B 6. C 7. C 8. C 9. A 10. C 11. C 12. A 13. B 14. C 15. B 三、多项选择题 1. AC 2. CE 3. DE 4. BCDE 5. ACD 6. ABE7. ABE 8. CD E9. ACD 10. ACDE 四、判断题 1.× 2.×3.× 4.√ 5.× 6.√ 7.√ 8.√ 9.× 10.√ 六、计算题 1.

统计学原理第九章(相关与回归)习题答案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 一.判断题部分 题目1:负相关指的是因素标志与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是下降的。() 答案:× 题目2: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变量完全相关;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个变量不相关。() 答案:√ 题目3:只有当相关系数接近+1时,才能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答案:× 题目4:若变量x的值增加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说明x与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变量x的值减少时,y变量的值也减少,说明x与y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答案:× 题目5: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都可以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6:根据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不能判断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7:回归系数既可以用来判断两个变量相关的方向,也可以用来说明两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8:在任何相关条件下,都可以用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9:产品产量随生产用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而减少,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答案:√ 题目10: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要求一个是随机变量,另一个是可控制的量。() 答案:× 题目11:完全相关即是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为±1。() 答案:√ 题目12:估计标准误是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越高。() 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题目1:当自变量的数值确定后,因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完全确定,这种关系属于()。 A.相关关系 B.函数关系 C.回归关系 D.随机关系 答案:B 题目2: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 A.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B.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北大版统计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简版

第一章总论 1、单选题: (1)b (2)c (3)a (4)b (5)a (6)d (7)d (8)b (9)d (10)d (11)c (12)a (13)c (14)d (15)d 2、多选题: (1)a.c.e (2)a.b.d (3)b.e (4)c.e (5)b.d.e (6)a.b.c (7)a.c.e (8)a.b.c.e (9)b.c.e 3、判断题: (1)×(2)×(3)√(4)√(5)× 第二章统计设计 1、填空题: (1)第一、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2)整体设计、专项设计 (3)全阶段设计、单阶段设计 (4)长期设计、中期设计、短期设计 (5)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6)总体数量、概念、具体数值 (7)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8)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9)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10)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2、多选题: (1)b.e (2)a.d (3)a.b.c.e (4)a.c.e (5)b.d (6)a.b.c (7)c.d (8)a.b.c.d (9)a.b.c.d.e 3、判断题: (1)√(2)√(3)×(4)√(5)√ 第三章统计调查 1、填空题: (1)准确、全面、系统 (2)基础资料 (3)全面、非全面、经常性、一次性、组织方式不同 (4)核心、原始资料 (5)国民经济(或国家)、地方、专业 (6)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7)一次性、全面 (8)全面、非全面 (9)原始、次级 (10)范围 (11)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12)普查、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13)明确调查目的 (14)调查单位 (15)调查表、表头、表体、表脚、单一、一览 2、单选题:

统计学原理例题分析一(20200920021933)

统计学原理例题分析(一) 一、判断题(把“V”或“X”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社会经 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参考答案:X 2.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参考答案:“ 3?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参考答案:“ 4.当对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参考答案:“ 5.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调查对象。() 参考答案:“ 6.我国目前基本的统计调查方法是统计报表、抽样调查和普查。() 参考答案:“ 7.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参考答案:X 8.按数量标志分组,各组的变量值能准确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性质上的差别。() 参考答案:X 9.在确定组限时,最大组的上限应低于最大变量值。() 参考答案:X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别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参考答案:X 11.离散型变量可以作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而连续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 参考答案:2

12.对于任何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

用标准差指标。() 参考答案:X 13.样本成数是指在样本中具有被研究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样本单位数的比重。() 参考答案:“ 14.样本容量指从一个总体中可能抽取的样本个数。() 参考答案:X 15.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对象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唯一的。() 参考答案:X 16.产量增加,则单位产品成本降低,这种现象属于函数关系。() 参考答案:X 17.在直线回归方程Y = a +bx中,b值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 参考答案:“ 18.回归系数b和相关系数丫都可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 参考答案:X 19.平均指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参考答案:X 20.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完全相同,因为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了。() 参考答案:X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A.数量标志 E.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第2章习题 统计学原理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数据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D A、随机抽取样本单位 B、深入研究调查单位 C、控制抽样误差 D、推断总体指标 2、下例调查中,最适合采用重点调查的是了解( A )的基本情况。 A、全国钢铁生产 B、全国人口总数 C、厦门市居民家庭收支 D、某校学生学习 3、统计报表大多数属于( B )全面调查。 A、一次性 B、经常性 C、经常性非 D、一次性非 4、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 A )性全面调查。 A、专门组织的一次 B、专门组织的经常 C、非专门组织的一次 D、非专门组织的经常 5、“您喜欢看奥运会的篮球和足球比赛吗?”这一问题在设计中存在的错误是:A A、包含了多个问题 B、措辞不准确 C、问题的表述不够具体 D、诱导性提问 6、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B A、各工业企业 B、各工业企业的全体职工 C、一个工业企业 D、每位职工 7、要了解厦门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D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8、区别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标志是确定( C )不同。 A、调查单位的多少 B、搜集资料的方法 C、调查单位的标准 D、调查单位的目的 9、在调查项目不多时,宜采用的调查表形式是:D A、简单表 B、复合表 C、单一表 D、一览表

10、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 B ) 阶段。 A、初始 B、中间 C、最终 D、全过程 11、某连续式数列末组为开口组,下限是500,邻组组中值是480,其组中值应为:D A、490 B、500 C、510 D、520 12、在等距数列中,各组次数的分布与( B ) 的分布一致。 A、频率 B、次数密度 C、频率密度 D、以上皆是 13、正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服从下述分布。D A B C D 14、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属于(C)分组。 A、简单 B、分析 C、复合 D、结构 15、对总体按某个标志进行分组,得到的统计表属于:B A、复合表 B、分组表 C、简单表 D、整理表 16、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应归入:B A、60---70组 B、70---80组 C、两组都可 D、两组都不可 17、频数密度是:B A、平均组内分布的次数 B、单位组距内分布的频数 C、平均组内分布的频数 D、组距÷频数 18、反映社会经济现象集中状况和集中过程的曲线图是:A A、洛伦茨曲线图 B、U型分布图 C、J型分布图 D、对称分布图 19、下图是根据某次智力测验得分绘制的累计曲线图,根据图表可知90分以下的比例约为:B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一.判断题部分 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2: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3: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均分配次数。(×) 3: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4: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 5: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6: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7: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8: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1 或100%。(×) 9: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 11: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12:分组以后,各组的频数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于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

用也越大;而各组的频率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统计整理的关键在( B )。 A、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B、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C、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 D、编制统计表 2: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A )。 A、必须是重叠的 B、必须是间断的 C、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D、必须取整数 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B )。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B )。 A、60---70分这一组 B、70---80分这一组 C、60—70或70—80两组都可以 D、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5: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B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分析分组 D、结构分组 6: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B )。 A、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B、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统计学原理习题最新版本

统计学原理 第一章 二、多项选择题 1、对某市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则( )。 A、该市工业企业总数是总体 B、该市工业企业是总体 C、该市工业企业总产值是指标 D、该市工业企业总产值是数量标志 E、每个工业企业总产值是数量标志 2、某企业是总体单位,则下列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 A、所有制 B、职工人数 C、职工月平均工资 D、年工资总额 E、产品合格率 3、下列指标哪些是质量指标()。 A、新产品数量 B、高级职称人数 C、考试及格率 D、工人劳动生产率 E、平均亩产量 4、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有()。 A、厂房面积 B、企业个数 C、原材料消耗量 D、人口数 E、利润率 5、以下属于有限总体的是()。 A、全国人口 B、某县企业 C、某市学校 D、太空星球 E、连续流水作业生产的产品 6、统计工作的各项任务归纳起来就是()。 A、统计活动 B、统计服务 C、统计学 D、统计监督 E、统计资料 三、判断题 7、变异仅指数量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 四、问答题 1、统计学有哪些特点? 2、指标和标志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简述变量的分类 第二章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调查的方式有( )。 A、统计报表 B、普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 E、抽样调查 2、典型调查()。 A、是一次性调查 B、是专门组织的调查 C、是一种深入细致代表性大的调查 D、调查单位是有意识地选取的 E、是全面调查 3、某县对生产钢铁的企业进行一次重点调查,此调查属于()。

A 、全面调查 B 、专门调查 C 、统计报表 D 、非全面调查 E 、一次性调查 4、专门调查包括( )。 A 、统计报表 B 、普查 C 、抽样调查 D 、重点调查 E 、典型调查 5、某连续变量分为五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 )。 A 、50在第一组 B 、60在第二组 C 、40在第一组 D 、70在第四组 E 、80在第四组 6、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 A 、普查 B 、重点调查 C 、典型调查 D 、抽样调查 E 、全面统计报表 三、判断题 1、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根据当前的工作重点来确定的。( ) 2、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 四、问答题 1、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统计分组的关键是什么?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城市2007年末有人口750万人,有医院床位3万个,则该市的医院床位密度指标是( ) A 、2.5千人/个 B 、250个/人 C 、0.25个/千人 D 、250人/个 2、有甲、乙两个数列,若甲的全距比乙的全距小,那么( ) A 、甲的标准差一定大于乙的标准差 B 、甲的标准差一定小于乙的标准差 C 、甲的标准差一定等于乙的标准差 D 、全距与标准差不存在上述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因素有( )。 A 、各组频率或频数 B 、各组标志值的大小 C 、各组组距的大小 D 、各组组数的多少 E 、各组组限的大小 2、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 A 、人口总数 B 、耕地总面积 C 、亩产量 D 、单位成本 E 、人均粮食产量 3、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A 、企业个数 B 、机器台数 C 、电视机销售量 D 、某县年末人口数 E 、产品产量 4、无名数一般分为( )。 A 、系数 B 、倍数 C 、成数 D 、百分数 E 、千分数 5、下列关于算术平均数X ,调和平均数h X ,几何平均数G X ,三者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G h X X X ≤≤ B 、G h X X X ≥≥ C 、h G X X X ≥≥ D 、h G X X X ≤≤ E 、只有当所有变量值都相等时,这三种平均数才相等 6、下列关于算术平均数X 、众数0M 、中位数e M ,三者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对称分布时,X =0M =e M B 、右偏分布时,0M e M >X D 、左偏分布时,0M >e M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