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

合集下载

我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我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我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首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根本上是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地方。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适应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上来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再次,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有道路,才有相互之间的更多交往,才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才有人类文明的广泛传播。

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又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是发展之路,是进步之路,是希望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千年沧桑,百年岁月,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很不容易。

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使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自豪和光荣;但30年乃至更长时间探索的艰辛,也同样使我们刻骨铭心,永远难以忘记。

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启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呢?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背景四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与经济背景密不可分。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合作社化、大炼钢铁运动等。

然而,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计划经济的低效率等。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领导层开始意识到需要改革经济体制,引进市场机制,激发经济活力。

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一系列的自下而上的农村经济改革实验,如万阳模式和大寨模式,这为全面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其次,政治背景也是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政治、社会的混乱,让中国的经济陷入了瘫痪状态。

1978年,邓小平上台后,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的理念和政策,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他还强调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这一观念改变了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基础。

此外,社会背景也对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普遍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吸收外资、发展国内经济等手段,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状况改善了,社会稳定和谐。

这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支持,成为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最后,国际背景也是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新的经济形势,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

同时,中国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在改善,中美两国缔结了《上海公报》和《联合公报》,为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提供了国际环境和外部支持。

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中国越来越需要实行改革开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978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而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门。

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倡导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思想和多元化社会模式,逐步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使中国得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开放了中国市场,引进了外资,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这一经历也标志着中国走出了计划经济的轨道,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

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1. 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是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形势,为中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提供了合适的实践路径和理论支持。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从高粱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提高了国内生产力。

通过引进外资、利用两岸三地和对外港口和广州、深圳等区域的优势,中国推动了“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2. 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推动。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国内外形成了民主化的思潮,促进了全球的人权发展。

通过团结和合作等途径,中国实现了社会和谐,推动了文化融合,促进了人民的生存福利。

3.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改革开放促进中国与国际界的合作交流,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角色提供了有力支持。

借助双边、多边、区域性的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好的以及更全面的公共服务。

同时,中国相应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三、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1. 加速了直实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直接实物经济上的发展,并推行大规模的市场经济改革政策。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历史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是综合主客观条件下探讨得来的。

具体来说,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目的、性质三个方面去寻求原因。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

因为当时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

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改革开放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为什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

为什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

为什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一个社会的变革,总是来自于生存面临的危机,需要通过改革和开放,走出发展的困境。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吧!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1949年建国以后,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留去自留地也多次变动。

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看,我们采取了关门发展的方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产,甚至消费资料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的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试图国家大一统来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

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评价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应当以一些国际上已经研究成熟,并且为统计和经济学界通用的一系列指标,综合地进行衡量。

首先,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建设,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不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GDP论,但是,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GDP持续和有效的增长,其他方面的发展便无从谈起。

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

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

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 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6年全国农村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只有63.3元,农村人均口粮比1957年减少4斤;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当年全国有139万个生产队(占总数的29.5%),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 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 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当我们回首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影响最为深远的决策之一。

它犹如一道明亮的曙光,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为国家的繁荣与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那么,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呢?首先,改革开放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70 年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而当时的中国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难前行。

经济增长缓慢,技术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若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就必须打破封闭,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了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大门,使我们能够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其次,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通过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激发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劳动者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努力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

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

再者,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封闭的环境中,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开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过去,中国的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如今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为什么不能走回头路?一,历史的选择,必由之路首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上来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其次,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30年改革开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再次,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因此,坚持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进步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

惟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在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全党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也要坚定不移。

二.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第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来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第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汲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后作出的战略选择。

“只有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出“左”的误区,排除“自由化”的干扰,突破旧的体制和观念的束缚,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繁荣昌盛!这就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样,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说,改革开放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如果没有中国1987年后的改革开放。

但是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来看: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是中国革命的目标之一,是民主革命胜利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和政治保障。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进步方向的主要障碍。

因此,清除这一障碍就成为近代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而其中最首要的就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专制政治制度,代之以完全新型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对少数反动派实行专政的民主政治制度。

2.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看: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特别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使得中国多次丧失掉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

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由此也就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于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就成为中国社会必然的历史选择。

3.从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与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历史进程决定的。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适合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不能确定的只是时间问题。

但很多人仍然对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究竟为什么要改革开放而迷惑不解。

笔者认为,中国选择改革开放,原因基于如下三点:
一、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对外开放交流是人类发展的大势所趋。

人类历史,就是从一个个小部落不断互相交流同化的过程。

如今,世界同化的规模已经升级到“全球化”,地球已变成“地球村”,互相交流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梯。

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要保持进步,就必须开放。

只有开放,才能保持新陈代谢和内外经济文化的对流。

一个封闭的国家、地区,早晚都会被外力打开。

这一点,无论是闭关锁国的清王朝,还是闭关锁国的日本德川幕府,最终都被西方炮舰轰开,就已经说明问题。

所以我们说,开放是历史大势所趋。

就解放战争后的新中国来说,并非中国不想开放,而是先被西方经济封锁,后来又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被前苏联封锁。

当时的中国,属于被封锁下的不得已。

即便如此,中国和诸如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交往还是非常频繁。

二、基于内部发展的瓶颈。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遭遇自身发展的危机。

工业化社会发展模式下,整个国家必须充分挖掘生产力和寻找更大的消费市场,同时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和资源作为工业流动血液和营养。

在经过新中国近30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人口增长到近10亿,劳动生产能力极其巨大、且人口仍处在爆发性增加过程中。

与此同时,并没有足够大的工业市场来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整个国家的财富更没有能力让中国继续维持更快速的工业发展速度和消费这些生产力。

中国农业在完成中国的初级工业化后,再无能力支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继续将工业化升级并继续追加投资、将富余劳动力转化成财富,就成为非常必要的历史性选择。

就当时来说,这是中国摆脱自身发展危机的唯一途径。

三、基于当时外部国际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中国已具备改革开放的
历史契机。

关于这一点,在前面章节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是文革后期国内的乱局,中国的改革开放应会发生得更早。

就当时的世界局势来说,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年取代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合法代表、中美关系在1972年彻底解冻后,这一历史条件就已经成熟。

中国经济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十年打下国防、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全面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的基础、和改革开放后各项政策有利于经济高速发展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口三十年间从新中国成立时的5亿增长到10亿。

改革开放最初的一二十年,主流学术认为,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是中国的负担,致使人均财富极低。

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要靠人来实现的。

没有足够大的人口基数规模,就不可能实现更大的跨越。

纵观人类历史,若非在人类科学革命上有绝对的先发优势,就必须依靠足够大的人口基数实现更强大的生产力超越,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更是如此。

虽说人口基数大的国家不一定强大,但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人口基数不够,实现超越就很困难。

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获得巨大提升,这都是拜巨大的人口规模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所赐。

而对未来的中国来说,由于中国消费化仍然很低,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区域、结构的巨大不平衡,这使得中国在未来三十年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这一切,也是拜巨大的人口基数所赐。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仍然吃着巨大的人口红利,相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史,这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周期总体都要更长。

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会对中国发展空间预测错误,包括我们自己都拿不准到底有多大潜力,这是因为,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超过十亿人口规模的国家进行过工业化、城市化。

基于上述,在笔者看来,如果中国经济不被特殊事件打断,未来仍然能够高速发展20年到30年。

到2035年至2040年左右,中国将遇到如欧美国家那样极难突破的历史发展瓶颈。

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持续力,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人口基数使得中国这个巨大工业化机器能够保持90年的高速发展,这也是笔者将新中国的发展分为3个30年的依据之一。

经过如此高速发展的90年后,未来,中美经济规模之比较将犹如现今美、英经济规模之比较。

看到上述关于人口的内容之后,读者接着往往会产生另一个疑惑:为什么中国还要实行“计划生育”?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国策。

原因有二:
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鼓励生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大量人
口,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婚育年龄,若继续按这样的速度增长,
中国人口数量呈快速爆炸式增加,这无疑会加大整个国家在转型中
的成本。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将进入到一个高速工业化发展时期,在这种情
况下,劳动力应该更多地投入到生产中,孩子多了,当然会影响整
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计划生育,有利于调整这一未来的趋势。

这两大原因,促使中央当局下决心计划生育30年不动摇。

从1980年开始,这一30年时间的决策应在2010年左右结束。

如今,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讨论越来越多,主要在于,如果中国继续执行原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很可能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

其实,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发生经济衰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生产和消费能力下降,造成经济持续低迷、衰退。

在工业化社会,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生育率必然下降。

个人建议,国家应调整计划生育的国策,将计划生育改为国家人口发展结构战略管理,尽量通过调整政策,熨平人口增长的大起大落,从而尽量减轻人口年龄结构给经济带来的波动压力。

如今,从政策层面看,人口年龄结构预先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