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声乐套曲》Op.39的演唱研究

舒曼《声乐套曲》Op.39的演唱研究

舒曼《声乐套曲》Op.39的演唱研究

《声乐套曲》Op.39是德国浪漫派“诗人”舒曼著名的艺术歌曲套曲之一,根据德国浪漫派诗人艾兴多夫(Eichendorff)于1837年出版的《诗集》选段谱写。整部作品由十二首歌曲所构成,感情真挚,旋律优美,是舒曼艺术歌曲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是作者在举办“舒曼在1840”一舒曼《声乐套曲》OP.39专题音乐会后的有感而发,通过平时对舒曼《声乐套曲》Op.39的实践演唱以及准备音乐会时的资料整理,进一步分析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介绍了声乐艺术套曲的特点;并通过对《声乐套曲》Op.39的实践演唱及体会,阐述了本人演唱舒曼声乐作品的心得感受,为其他演唱者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感受这部声乐套曲的艺术魅力提供良好的借鉴。

音乐与文学影相随性相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2863030.html, 音乐与文学影相随性相依 作者:王友桃 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6期 摘要: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但他们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音乐自身之中,文学的美则主要存在于语言的含义之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二者无处不在、如影相随、相辅相成。 关键词:音乐;文学;关系 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以它特有的气质和魅力牵动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音乐中是否存在有文学的因素呢?我认为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类型,音乐透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则通过语言的手段达到表现的目的。但是,语言与音乐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及他們都是通过声音展示出来的,音乐的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音乐自身之中;文学语言表达中的声音并不是文学的本质特征,她的美主要存在于语言的含义之中。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二者又是那样的贴切与无处不在、如影相随、相辅相成。 一、音乐的文学意义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都有一个故事情节展开的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但不可缺。音乐是时间艺术,尽管它们的时间性与日常的物理性时间不同,但它毕竟也有一个延续的过程。并且音乐所展示的是一种建立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基础上的表现过程。它所表现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 就像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一样,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文学的抒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既表达感情、描写感情和借景抒情。音乐的抒情既没有明显的主观表达,也没有绝对的客观描述,它介于两者之间,恰恰表现出了音乐朦胧、但却惊人的魅力。 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楼台相会的一段音乐,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重奏分明是梁祝依依惜别时感情的交流,说它是主观表达,却没有语言表达中的那种直接、确切的含义;说它是客观的描述,其中又分明深含着内心的感情因素。我们认为,音乐的抒情是客观的描述主观表达的效果。“楼台相会”的一段音乐是为了表现梁祝诉衷情,但在具体的表现中只能借助于某种客观的情绪气氛的描述,用以象征主观上的感情交流。所以,音乐抒情只能是“借景抒情”,前面的情是客观的情,是对情绪气氛的描述;后面的情是主观的情,是感情内容的主观的表达。 二、文学性表现在音乐中的另外几种形式

舒曼被称为什么

舒曼被称为什么 舒曼,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新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将德国浪漫主义带入了一个不同的高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他也暴露出德国浪漫主义的缺陷。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舒曼被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舒曼虽然一生很短暂,但是也赢得了很多称号,但是在众多舒曼称号中,诗人音乐家应该更适合这位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舒曼从小生活殷实富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这对以后他的音乐创作和创新有极大的影响。年幼时期的舒曼就凭借自己的悟性和对音乐的理解力,开始自己的创作,他厌烦当时盛行的保守派音乐,他认为音乐应该有创新,有不同的感受。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音乐感受,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星空留下了自己的闪耀的光辉。 舒曼称号有这些,他是一个矢志不渝浪漫爱情故事的男主人公,也是一个从小文学功底深厚的少年,同样也是一个无法弹钢琴的钢琴家,更是一个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乐评人。同样的,在同时代音乐界伟大的伯乐,还是一位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因为内向敏感的性格,是一位奔波的情种。在他艰苦短暂的人生中,他是一位去世在精神病院的大师。 不过舒曼称号最多被提及的就是他的音乐风格和他的爱情故事,

他用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站在了感情和音乐的最高峰来俯视自己的经历,他实在无法承受更多的美好和变故,所以他开始被自己苦命和矛盾的人生折磨,他不需要更多的人读懂他,舒曼敏感的心里,只要有一个人可以懂他就足够了。 舒曼的故事舒曼的故事开始于平静而又和谐,经历过短暂的美好,但是充斥其中最多的是不幸的艰苦折磨,这也使得舒曼不堪忍受精神病折磨中离世。在偶尔出现的温存和苦命的经历之中,舒曼用音乐诠释着他的人生态度。 舒曼的童年是美好的,他有一个有素养的父亲,也有一个善解人意的母亲,家庭也比较富足,幸福感充斥在舒曼的整个童年生活。但是只是童年生活,随后一系列的打击让舒曼开始麻木于生活,父亲去世让舒曼感到悲痛,姐姐自杀给了舒曼沉重的打击,因为太过于急于求成,舒曼手指受伤也中止了他最喜爱的钢琴爱好而不得不转为做音乐评论和音乐创作。在一系列的打击之后,舒曼开始难以承受生活的苦难,他感染了疟疾。 暴风雨过后是短暂的平静祥和,舒曼遇上了自己深爱的并且陪伴自己一生的女人克拉拉。舒曼开始忘却生活带给他的不幸,也开始了自己创作事业的高峰期,在此期间,舒曼几乎拥有了自己想要的所有的幸福,爱和幸福始终在他心头,也体现在他的音乐里。只是短暂的平静后,舒曼开始了自己的奔波,也开始接受肖邦,门德尔松的去世的重重的打击。本身抑郁的舒曼再也无法承受精神上的痛苦,甚至有时候他都变得精神恍惚。

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摘要】小说史上有不少作品以音乐术语命名,或在结构上模仿、借鉴音乐技术,使得这些小说多少带上了不同面向的音乐性。这些命名与模仿实际上意味着小说结构上的一些特殊功能。文中尝试从线性叙事的空间化、作为一种世界秩序的象征以及音乐性结构所预示出的小说这种模式之外的光芒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关键词】现代小说;结构的音乐性;形式功能 我们常会见到诸如奏鸣曲”、赋格曲’、交响曲”、变奏曲”之类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音乐暗喻(无论是作家还是评论者方面都是如此,前者如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鬼魂奏鸣曲》(1907)、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小说《田园交响曲》等)。在这些暗喻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一个纯粹的音乐结构轮廓。还有更多的小说则直接模仿或借鉴具体的音乐技术,如著名的“复调”。在巴赫金那里,复调这个词虽然只是作为一个无奈的最好选择,但这个词所勾划出的小说的结构性图景却令人眼前一亮。那么这些暗喻或模仿是否意味着小说结构上的某些特殊形式功能?本文尝试从线性叙事的空间化、作为一种世界秩序的象征以及音乐性结构所预示出的小说这种模式之外的光芒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结构的音乐性的形式功能。 一、线性叙事的空间化功能 线性叙事的空间化功能至少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来看:一是如沈从文《看虹录》的外在的空间化,指在叙述上有意识地模仿对位这种叙述而形成的,包括昆德拉式的文体杂糅;一是在思想、声音、叙述角度等层面上形成的内在空间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式的复调为代表。但二者有时并不能截然分开。 由于时间艺术的线性叙事特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永远都只能是一维的,然而小说的雄心确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无可比拟的:在线性时间中\随心所欲”地膨胀某一个时间点,使这个时间点尽量靠近世界的驳杂。米兰·昆德拉早就说过,“从小说历史的开端起,小说就试图避开单线性,在一个故事的持续叙述中打开缺口”。 福楼拜也对《包法利夫人》中关于农业展览会场景形容道:“所有事物都应该同时发出声音,人们应该同时听到牛的吼叫声、情人的窃窃私语和官员的花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美学赏析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美学赏析电信09电子2班09311219 施璐霞 摘要:《童年情景》是舒曼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和优秀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文章结合音乐美学分别从作品内容,作品风格,音乐创作的动力和音乐表现性分析四个方面来描述这组优美动听的组曲。 一、前言 作者简介:罗伯特-舒曼一(Robert Schumanu 1810-1856)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评论家,指挥家。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西欧国家的伟大音乐家,他受性格的影响其作品都赋有一种健康的现实主义特征,正如李斯特所说:舒曼不去冒险,探求,不去征服和创造,却极力的想使自己辗转于欢乐和痛苦之间的纯粹,使浪漫主义的感情平静下来。与前一时期的作曲家比较,舒曼大大的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形象,表达了更丰富的感情范畴。他钢琴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喜用套曲形式而这些套曲大都是有标题的。标题音乐在舒曼的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童年情景》是舒曼较多标题性套曲中一首较为著名的一首。被广泛的用在教学与音乐会演奏。《童年情景》是舒曼为克拉拉所写的情诗,他在写这部作品时曾写信给克拉拉说:我像长了翅膀一样,写下了13首可爱的小曲,附上《童年情景》之题,没有别的作品像这些音乐一样,真正从我心底流泻出来。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到位,欢快动人,但作品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哀伤的惆怅感。 二、作品内容 (一) 《异国和异国人民》

三段曲式,歌谣体风格,0大调,2/4拍。旋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有种很亲切的感觉。A段是由两个并行乐句组成,B段是A段的进一步发展,很短小。仅一个扩展乐句。 (二) 《奇异的故事》 带再现的二段曲式,D大调,为前曲的上属调,A段16小节,两个乐句为8小节重复。好像讲述了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所碰到或听到的有趣的奇闻轶事的故事。B段为不平衡的对比二句结构(4+8)。全句是流畅的级进进行,好像孩子们在回味着故事的情节。 (三) 《捉迷藏》 单一主题发展的二段曲式,b小调。描写了孩子追逐打闹嬉戏的场面。A段是4+4并列结构B段是8+4结构。 (四) 《孩子的请求》 带再现的方正二段曲式,a+b+c+a的结构。描写了孩子向父母提出请求时的撒娇的表情。 (五) 《无比的幸福》 一段曲式,由三个基本并行的大乐句构成D大调。2/4拍,此曲可与上曲可以说是练成一气的,上一曲是请求,这一曲是结果。得到了想要的答复,脸上洋溢着幸福,欢快的笑容。表现了孩子们天真,快乐的本性。 (六) 《重要事件》 三段曲式,A大调第一段4+4,中段4+4,再现段为完全再现。3/4拍。表现了孩子们极力模仿大人们时的严肃、认真的表情。认真的态度令人发笑,表现了孩子们可爱的本性。 (七) 《梦幻曲》 此段是整个套曲中最出名,最被世人知晓的一首。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演奏。乐曲是由单一主题发展而来的三段曲式,各段都为4+4方正乐句,F大调。旋律优美,委婉动听。是一首充满梦幻色彩的无词歌,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描写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八) 《火炉旁》 带尾声的三段曲式,F大调,2/4拍。A段8小节(4+4),再现段8小节,尾声8小节(4+4)。全曲结构方整,主题柔和。描写了一家人静静的固坐在火炉旁,老人们安详的闭着眼睛烤着温暖的炉火。孩子躺在妈妈的怀中安静的听着妈妈讲着故事,小狗趴在地上摇着尾巴。画面温馨、和睦、安静使人感动。 (九) 《竹马游戏》 三段曲式,C大调,2/4拍。A段8小节(4+4),中段为展开性中段。全曲灵活的刻画出一群毛头小孩儿们无所顾忌的骑着竹马一往直前的样子,曲子听起来有摇摆不定你,重心不平衡的感觉。

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对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摘要:《梦幻曲》选自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第七首,是全套作品中最为经 典、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乐曲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如诗如画的意境。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用心构造,用灵魂创作的,所以在对舒曼《梦幻曲》进行诠释时,要必须与作曲家的心路息息相关。只有用心与之沟通,才能发现他的作品中鲜明的主题性格、清晰的曲式条理和独特而优美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舒曼《梦幻曲》曲式演奏 一、舒曼的生平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人,是19世纪浪漫派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舒曼是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就是他创作的钢琴套曲中的一首。舒曼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争取幸福而进行斗争,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他的生平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简单介绍一下。 (一)舒曼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舒曼于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国萨克逊州茨维考小镇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从事编辑出版文艺书籍工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舒曼从小爱好文学、诗歌、音乐。7岁学习作曲,11岁创作了合唱以及管弦乐作品,13岁指挥中学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演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之后,他接触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并拜弗里德里希·维克为师,学习钢琴,正式开始他的专业音乐生涯。并在跟维克学习期间,结识了维克当时只有9岁的女儿克拉拉,因此舒曼感到非常的欣喜,他说:“我的灵魂和精神焕然一新,我周围的生活就像是成千的喷泉在喷涌、沸腾。” (二)舒曼的创作前期——三十年代 1830年,舒曼20岁的时候,听到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激动万分,使他对演奏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决意要当一名钢琴家。由于迫切地想完善自己的演奏技术,导致练习不当损伤了手指,造成终生遗憾,打破了他要当一个钢琴家的愿望。他的精神也因此受到极大打击,开始出现了精神疾病的征兆。 因此,舒曼的兴趣转向了作曲,爆发出了无人能及的创造力。三十年代是他的钢琴创作的高峰期,这段期间他只写作钢琴作品,他的一些最重要的钢琴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1834年舒曼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报》,并在该报上发表了大量的理论和音乐评论文章,一方面极力宣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另一方面大力发现和推荐新的音乐人才。在他的努力下,这份期刊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刊物之一。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组织了“大卫同盟”,为音乐评论活动增添了不少人文内涵。 (三)舒曼的创作活跃期——四十年代 可以说四十年代是舒曼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期。1840年经过诸多艰难阻碍,舒曼与克拉拉在乡村教堂举行了婚礼。舒曼的幸福洋溢在他的作品中,他不断扩大音乐创作的范围,写出很多声乐曲、交响曲、室内乐等,并且都取得了很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 09级音乐表演班薛友坤 090544043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的表现目的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达到。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都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 文学性,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实例来证明,来阐释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大家所熟知的悲剧小说《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他为了与同名作家的父亲作区别,多称小仲马。他本身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亦是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这本小说讲诉的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年轻貌美的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舒曼艺术歌曲的特点及演唱处理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6年增刊 HuANGzHONG(JoumaIofwuhRncoI雠rv毗oryofM璐lc,chI呻) 赵茜 文章编号:1003-772l(2006)增刊一0128_03舒曼艺术歌曲的特点及演唱处理 摘要:舒曼是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艺术歌曲。以选词严格、词曲完美结合、钢琴伴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声色彩丰富且有丰富的表现力而著称。本文着重对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演唱方面的处理。 关键词:舒曼;艺术歌曲;演唱 中田分类号:J652.5 “艺术歌曲”是德文LiedKunstlied或英文artsong的中译,是19世纪在奥地利和德国兴起的一种新的声乐体裁,其特点是:采用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歌作为歌词;多用钢琴伴奏;演唱风格含蓄i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歌曲之王”舒伯特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使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达到了全盛时期。继他之后,德奥艺术歌曲发展领域中的又一杰出人物是舒曼(Robertschumann1踟旧一1856)。 舒曼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19世纪30一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一生共创作有259首歌曲。舒曼艺术歌曲以选词严格、钢琴伴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声色彩丰富且有引人人胜的表现力而著称。著名的广为流传的有:《你好象一朵鲜花》、《核桃树》、《莲花》、《月夜》、《奉献》、《两个近卫兵》等。他选用海涅的诗集《抒情插曲》中的十六首诗所谱写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以及根据夏米索的八首诗所谱写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都是德奥艺术歌曲园地里重要而丰硕的成果。 完美结合的词曲 作为德国浪漫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舒曼被誉为是“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发挥到极致”的音乐诗人。他的音乐创作活动深受19世纪文学诗歌的 文献标识码:A 影响,尤其崇拜作家霍夫曼(E.T.Hoffmann)与保罗(Paulus),两人均为19世纪前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赋予幻想的文学诗歌作品,对舒曼一生的艺术气质影响最大。 舒曼的艺术歌曲,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他精心的选择诗作,并且在深刻的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不同的歌曲意境塑造出来。在选词方面,舒曼的眼界广阔,但要求很严格。他所选的歌词的作者有: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夏米索、艾兴多夫、朋斯等。所选的歌词都是他认为最有价值的、最富于诗意的作品。在艺术歌曲的电!}作中,舒曼善于从诗中捕捉音乐的灵感,并且运用音乐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进行精心的刻画,使诗成为“音乐的诗”,使乐成为“诗化的乐[I]I,。 舒曼还发展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的传统优势,更侧重于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使歌曲的表现手法更加细致、更加灵活。他不只要求表现诗歌中的总体的情绪,而且要求表达心理变化的细节。舒曼为了确切而细致地传达歌词中所写的心理状态,常在音乐中直接体现诗句的语调。因而,他在旋律中间加入了朗诵的因素,创造出一种朗诵性的旋律。例如。“我曾在梦中哭泣”(《诗人之恋》第13首)、歌曲《两个禁卫兵》中的对话部分和“现在你使我初次感到痛苦无边际”(《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第8首)等等。 作者简介:越茜(1982~),女,武蛙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4衄研究生(武汉430060)收稿日期:2006一04—10 万方数据

舒曼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文学特征探讨论文

舒曼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文学特征探讨论文 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重要的消费品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今世界钢琴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欧洲地区为全球高端钢琴生产地,而中国钢琴产量世界第一,但超过 ___是中低端钢琴xx年世界钢琴总产量约为45万架,其中亚洲钢琴总产量约42.7万架,占世界产量的94.89%,中国钢琴产量约占世界钢琴产量的73.33%。以下是今天 ___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舒曼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文学特征探讨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生活于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著名音乐家罗伯特?舒曼是德国音乐文化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也是文学家和思想家。舒曼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46岁,但却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舒曼创作的音乐作品众多,涉及歌剧、钢琴曲、艺术歌曲、交响曲、管弦组曲等多个领域。其中成就最大的领域就是钢琴曲领域。在音乐世界里,钢琴被誉为之王。因为钢琴的音域非常宽广,音乐力度变化多样,拥有极其强大的表现力,不管是音色丰富的和声,还是线条纷繁的复调或是气势宏伟的交响,钢琴都能予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展现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也因为如此,大多数作曲家都创作过各种形式和体裁的钢琴曲,这些音乐作品中也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因素,舒曼的钢琴曲也是如此。舒曼是欧洲早期浪漫派钢琴作曲的杰出人物之一,有钢琴小品大师的美誉。

在舒曼的音乐创作生涯中,1830年至1840年期间是专门创作他那些最杰出的钢琴独奏曲的,特别是由表达内心情感的小品组成的钢琴套曲,是其一生创作的精华。舒曼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不仅富有生命的激情,也充满着浪漫的诗意,揭示了舒曼对艺术和生活的深刻认知和敏锐感受,体现了舒曼对艺术和生活的热切追求。纵观舒曼的艺术人生,对德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贡献巨大。在19世纪,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大潮中的代表人物,他把音乐与当时兴盛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批评相结合,改造了当时音乐界盛行的浮夸庸俗的风气,树立了新的观,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写下了隆重的一笔。 一影响舒曼将音乐创作与文学相结合的因素 文学被称为固的音乐,音乐被称为流动的文学,这表明音乐和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类的音乐史中,无论是中国的音乐作品,还是西方的音乐作品,都蕴含和活跃着文学因素。今天,我们纵览舒曼的音乐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浓烈的文学气息,体验到文学与音乐的深度融合。这得益于父母对其成长的影响和文学大家及其作品对其音乐创作的启发。 1 父母对舒曼的影响

最新-舒曼钢琴作品特征综述 精品

舒曼钢琴作品特征综述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1810~1856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生于德国萨克逊洲茨维考小镇的一个殷实的书商家庭,并且在贝多芬和舒柏特的音乐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综合这两个优势其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舒曼对读书写诗有莫大的兴趣,并显示出诗人般抒情与幻想的气质。 舒曼的创作具有19世纪30~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评论活动,对德国以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主要浅析一下舒曼的钢琴作品的特点。 舒曼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他的双重性格是理解钢琴作品的重要线索,他的双重性格几乎贯穿了所有的钢琴作品。 舒曼曾自称自己为耽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 舒曼要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一切事物的体验。 他具有浪漫情怀钢琴作品体现于30~40年代,如《阿贝格主题变奏曲》9,1834~1835,包含一组小品的《蝴蝶》2,1829~1831,两组《帕格尼尼随想主题音乐会练习曲》3,1832、10,1833,《大卫同盟曲集》6,1837,《狂欢节》9,1834~1835,《童年情景》15,1838,《克莱斯勒偶记》16,1838,《大调幻想曲》17,1836等。 舒曼的创作涉及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但占舒曼作品很大比例的、有短小乐曲连成的钢琴套曲以及歌曲则集中体现了舒曼的独创性风格。 《蝴蝶》、《大卫同盟曲集》、《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等作品,都是将各首形象各异、情绪迅速变换的独立小曲编织在一起,成为舒柏特声乐套曲式的钢琴套曲。 下面就综合以上来进一步的浅析一下舒曼的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1旋律上。 舒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仍在于其深度的个性化的诗意表现,而旋律是呈显其特色的主要媒介。 旋律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①以相同的旋律语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为特有的笔调。 ②偏爱以上拍开始的旋律。

舒曼属于什么乐派_舒曼的音乐风格

舒曼属于什么乐派_舒曼的音乐风格 一直以来舒曼属于什么乐派都是全世界音乐迷关心的一个话题之一,这与舒曼的音乐风格有关吗?到底舒曼属于什么乐派?下面是为你搜集舒曼属于什么乐派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直以来舒曼属于什么乐派都是全世界音乐迷关心的一个话题之一,这位德国历史上最伟大最优秀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死后仍然留给了后人无数解不开的谜团,其实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一个优秀代表,他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年代,所以浪漫主义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舒曼也不可避免地被这股浪潮影响了。 后人在翻阅舒曼留下的一些作品中都会发现,在舒曼的作曲中都有很浓的浪漫主义倾向,他总是倾向于把诗句和歌曲完美结合,而且他的作品有的激昂有的低落婉转,不管怎么样,性格都很鲜明,这也是浪漫主义音乐最大的特点之一。 舒曼属于什么乐派这个问题没有第二个答案,舒曼就是纯粹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浪漫主义是在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思想,在钢琴界的浪漫主义风潮尤为浓厚,当时很多人都纷纷向浪漫主义靠拢,可以说,在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风格之后影响欧洲最深的一种音乐,就是浪漫主义音乐了。 大家之所以关心舒曼属于什么乐派是因为这位优秀作曲家的钢

琴风格实在太独特了,在他的艺术创造中有浪漫主义的优点也有其鲜明的缺点,比如说在虽然舒曼的音乐情感都很丰富,但他的演奏中情感跨度很大,有点儿令人短时间接受不来,这也是浪漫主义最明显的缺陷。 舒曼的音乐风格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不断的成长后,到了舒曼的手里开始开花结果,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期的代表人物。舒曼的音乐风格充斥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表达了音乐的每一个主题风格,简短朴素的音符却又隐藏着深刻的意义。 在舒曼不平凡却又短暂的一生中,他所创作的音乐总能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在一种祥和安静的表面下总是充满了内心巨大的矛盾,痛苦和戏剧性的冲突。舒曼是新音乐的呐喊者,他用自己敏锐而细腻的音乐感受创作了一系列伟大而又突破性的音乐。 舒曼的音乐纯粹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独一无二的音乐形式是他对音乐突破和创新,舒曼的音乐虽然整体结构短小朴实,但是每一个章节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音乐的优美,诗歌的抒情,浪漫注意的深刻都在他的音乐里有所体现,虽然看似紧凑的音乐形式上却又环环相扣,紧密连接。 在当时,舒曼的音乐风格是不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的,虽然他努力的对自己的音乐风格进行解释,但是理解他的人还是少之又少。他的音乐已经超出了人们对传统音乐形式的范畴,个性化的音乐风格让他陷入了一种巨大的痛苦中。即使这样,这位伟大的音乐作曲家还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他没有陷入世俗的影响,

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 对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摘要:《梦幻曲》选自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第七首,是全套作品中最为经 典、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乐曲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如诗如画的意境。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用心构造,用灵魂创作的,所以在对舒曼《梦幻曲》进行诠释时,要必须与作曲家的心路息息相关。只有用心与之沟通,才能发现他的作品中鲜明的主题性格、清晰的曲式条理和独特而优美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舒曼《梦幻曲》曲式演奏 一、舒曼的生平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人,是19世纪浪漫派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舒曼是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就是他创作的钢琴套曲中的一首。舒曼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争取幸福而进行斗争,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他的生平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简单介绍一下。 (一)舒曼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舒曼于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国萨克逊州茨维考小镇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从事编辑出版文艺书籍工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舒曼从小爱好文学、诗歌、音乐。7岁学习作曲,11岁创作了合唱以及管弦乐作品,13岁指挥中学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演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之后,他接触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并拜弗里德里希·维克为师,学习钢琴,正式开始他的专业音乐生涯。并在跟维克学习期间,结识了维克当时只有9岁的女儿克拉拉,因此舒曼感到非常的欣喜,他说:“我的灵魂和精神焕然一新,我周围的生活就像是成千的喷泉在喷涌、沸腾。” (二)舒曼的创作前期——三十年代 … 1830年,舒曼20岁的时候,听到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激动万分,使他对演奏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决意要当一名钢琴家。由于迫切地想完善自己的演奏技术,导致练习不当损伤了手指,造成终生遗憾,打破了他要当一个钢琴家的愿望。他的精神也因此受到极大打击,开始出现了精神疾病的征兆。 因此,舒曼的兴趣转向了作曲,爆发出了无人能及的创造力。三十年代是他的钢琴创作的高峰期,这段期间他只写作钢琴作品,他的一些最重要的钢琴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1834年舒曼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报》,并在该报上发表了大量的理论和音乐评论文章,一方面极力宣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另一方面大力发现和推荐新的音乐人才。在他的努力下,这份期刊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刊物之一。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组织了“大卫同盟”,为音乐评论活动增添了不少人文内涵。 (三)舒曼的创作活跃期——四十年代 可以说四十年代是舒曼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期。1840年经过诸多艰难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是文学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文学又是对音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作为两种不同却又十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常常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音韵美,又能在音乐的律动中,通过听觉感受对文学形式加以解读和诠释,感受文学的哲理性思想。不仅如此,音乐和文学有很多时候还是被结合在一起,统一在某一个新的艺术作品之中,例如歌曲、电影、广播影视作品等等。“词曲联袂亦为歌”。音乐和文学水乳交融、完美结合,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恐怕非歌曲莫属。 以《小河淌水》歌曲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小河淌水》是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它的歌词和旋律基本是按照民歌原来的风貌保留了下来,而钢琴伴奏部分则是作曲家后来编配的。其歌词借月光,流水和清风,表达出妹妹在月夜的深山里,盼望阿哥前来相会的无限柔情。歌词描写的画面和意境十分优美。如果尝试着把歌词作为一个诗歌小段来朗诵也相当不错,我们可以从它文字的节律中,从它的平仄四声中,从它的抑扬起伏

间感受到一种音韵的律动,再加上其中“阿妹”的那种情感表达,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音乐性的诉说。可以说,这首歌的歌词本身就已经是具备较强音乐性的文学作品了。 《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是音乐工作者到云南采风的时候发现、记录并改编的。因此,这首歌的旋律和音调极具云南地方特色。 《小河淌水》运用了中国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这也是作曲家在整理编配的时候进行的适当调整。歌曲的旋律紧紧契合了地方语言文字的声腔音调和语句的抑扬顿挫,因此极具云南地方特色,且清丽流畅、婉转动人、十分柔美。由于采取的是中国民族调式,符合民歌的特色,当然也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首经过重新编配的云南民歌以原始民歌的独特魅力。由于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使这首歌的旋律十分贴切地符合了歌词中蕴含的音律,升华了原来那种简单的吆喝和呼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首歌的旋律是具有文学审美性的。当然,表达情感是每一首歌曲的必然,正是因为有了旋律的牵引,“阿妹思念阿哥”的情感在这首歌曲中才得以更好的表现和升华。

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

2011年6月皖西学院学报Jun.,2011第27卷第3期Jo urnal o f West Anhui U niv er sity Vo l.27NO.3 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 方婷 (上海市黄浦区业余大学(大同学院),上海200011) 摘要:音乐和文字是姊妹艺术,两宗艺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得益彰。/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0是必然的客观事实。音乐属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如离开了文学,就难以独木支撑音乐大厦,文学如缺少音乐语言则变成枯涩无味的、干巴巴的文字堆砌。因此,音乐中文学的渗透为音乐添置了理性的思考;文学中有了音乐因而也闪烁出韵律和节奏的美。它们的联姻使双方都得到提升和深化,艺术的美也在这渗透中释放出迷人的异彩。 关键词:音乐中的文学性;文学中的音乐性;音乐;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35(2011)03-0149-05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它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音乐起源于劳动,来自于民间,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音乐可分为两大类,即声乐和器乐。因此,音乐属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 由于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唱者或演奏者,不仅可以通过旋律、节奏、节拍、和声、配乐、复调等手法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同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从而使他们产生共鸣,对他们的情绪起着强烈的激发作用,尤其是与文学相结合的声乐,这种作用能够迅速地、直接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支配人的感情,进而产生难以预料的艺术效果。 一、音乐中的文学性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祭祀、对劳动胜利的欢庆,,,于是便产生了为祭祀而歌舞的音乐舞蹈。这种音乐舞蹈,实际为音乐、诗歌、舞蹈的结合。后来诗歌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成为文学最早的体裁。尽管诗歌由发展到独立,但它和音乐仍有紧密联系,是声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我们试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国的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一)声乐中的诗 所谓声乐,即按谱唱词的歌唱。我国古代的歌词,一般都为/诗0,诗的文学语言更能凸显乐曲的主题,使人们听觉的感受更直接,更明确;反之乐曲又可以拔高/诗0本身的效果。这种互补关系从我国先秦到唐宋的诗歌、音乐中不难得到证实。 1、先秦的诗歌)))5诗经6 5诗经6原先全是乐歌,它的编排就是按照乐曲的不同分为/风0、/雅0、/颂0三类。/风0有十五国风,是周代民歌的总称,属于地方乐曲,共一百六十篇;/雅0有大雅、小雅,属朝廷的/正乐0,共一百零五篇;/颂0有周颂、鲁颂、商颂,属于伴舞的祭歌,共四十篇。 我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诗歌0 (当然现在的诗一般都称诗歌了),而现存的5诗经6只有文字没有乐曲,能否称/诗歌0呢?据司马迁5史记#孔子世家6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0就是说孔子在编订5诗经6时,删去其重复的,存留的三百零五篇,全部都弹唱过。刘勰在5文心雕龙#乐府6中认为:/诗为乐心0,/乐辞曰诗0。对此,郑樵说得最为明白:/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0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乐0是为了/礼0的需要,而诗的收编是和作/乐0结合的。事实说明,5诗经6三百零五篇皆为合乐的诗歌,也就是说先秦的音乐与文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2、汉乐府 /乐府是创始于秦,重建于西汉初的政府音乐机构。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下令将乐府加以改组,改组 149 *收稿日期:2011-02-22 作者简介:方婷(1964-),女,上海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析舒曼音乐作品《月夜》-精品文档

析舒曼音乐作品《月夜》 一、作品背景资料 舒曼,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也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代表作有钢琴曲《童年情景》、《狂欢节》、《蝴蝶》等,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艺术歌曲《月夜》、《核桃树》、《奉献》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 舒曼的作品,歌曲和钢琴曲较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舒曼于1840年与克拉克结婚后,为德国浪漫派诗人艾兴多尔夫(Eichendorff)的诗篇谱曲(十二首),《Mondnacht》为其中之一。它是一首具有典型的舒曼式浪漫主义风格的歌曲。艾兴多尔夫的诗,大都歌咏放浪的生活,对于自然的感兴,或中世纪时

代的浪漫的传说。《月夜》是他的代表作。 二、《月夜》作品分析 这是一首分节歌,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由钢琴引出,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歌曲展开,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在减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 这首歌曲的旋律的形式,如用字母来表示,便是A+A+B+A的形式。全曲分十六小节,由同一旋律反复构成。而且A的对照乐句B也可说是A的旋律的变化重复。伴奏描摹月光的闪耀,手法很写实。此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图示如下: 开始6小节是引子。在乐曲的开始左手引入,通过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以及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曲调优美流畅,后引入和声。 呈示部:开放型两句体方整型乐段本曲是E大调,3/8拍,共22小节。乐曲的第一段,伴奏简单的和弦半分解,左手柱式和弦的状态进行。第一句在主调主和弦上进入旋律和伴奏,旋律具有流畅性,没有太大起伏。 第二句在节奏和第一句节奏和伴奏织体上没有太大变化,结束在主调的属音上半终止。在呈示段的内部自己的反复中加入了连接6小节。完全反复了第一句和第二节。在乐段结尾形成开放型乐段。 再现段:两句体乐段

[word格式]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文学性和标题性

[word格式]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文学性 和标题性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文学性 和标题性 艺术与人文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文学性和标题性 孙丽(山东聊城大学音乐学院252000)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音乐界进步主义艺术最鲜明的代表 者之一,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他以独特的音乐创作手法和深厚 的文学功底来诠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本文通过对舒曼最有代表性的 钢琴套曲——第九号《狂欢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这部作品为依 托,体现出舒曼在作品当中所体现的文学性和标题性. 关键词:舒曼;钢琴套曲;文学性;标题性.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喜欢从文学,诗歌等着作中 选取创作题材捕捉灵感,在音乐作品中加注标题,使他的音乐创 作和音乐评论掺合了浓厚的文学因素.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 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在众多的钢琴套曲中,1834年创作的 《狂欢节》作品第9号是他最优秀的标题性作品之一,也是他标 题性小品套曲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这首作品一共包括21首作品, 成为当今舒曼最受欢迎的作品. 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与标题性是欧洲音乐文化进程中一种特定 的音乐思潮和创作倾向,它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音乐领域中的

体现.舒曼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无不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一 ,舒曼双重性格及浪漫主义思潮对《狂欢节》创作 的影响’ 舒曼的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标题性和文学性是相辅相成,浑然 一 体的,.与当时的浪漫主义运动思潮的影响和舒曼个人性格中的双重性及本身的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1.浪漫主义运动思潮: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比较推崇个性 和个人主义的观念,这是整个l9世纪精神的精髓,也是建立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的浪漫主义运动,以主观性为主要特征的反映.浪漫主义是一个个性主义得到高扬的时期.其次,是对感情 的提倡和崇拜,强调音乐的表情意义,将抒情和情感的因素上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丰富了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当然对感情的抒发和对音乐作为表情艺术的认识和强调的程度因人而异.浪漫主义作曲家认为”艺术就是哲学”,认为不同的艺术之间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和一致的目的性.他们很重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结合,浪漫主义音乐敞开了自己的大门,与文学,戏剧,’美术密切交融,作曲家们借助于文学,寻找音乐之外的意义.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舒曼不同与其他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舒曼式”.”舒曼式”的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的表现之一便是它的标题性音乐一带标题的钢琴套曲,《狂欢节》正是他典型的标题性钢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在第九首蝴蝶中曲名有双重

浅析舒曼的钢琴作品的特点

浅析舒曼的钢琴作品的特点 【摘要】舒曼的主要钢琴作品多完成于一八三九年之前,也就是热情洋溢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期的舒曼习惯于在钢琴上倾诉自己的情感。一篇篇的钢琴作品,其实就是他一篇篇的生活日记。作品中所涌现的旋律,也大都是可歌性的语法。而在诗学的影响下,其作品的旋律,也往往离不开方正的二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乐句组成。这使得他的旋律显示出极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线条。它在钢琴的中间音域以平和的音程进行,所表达的无限性内涵,必须像“朗诵诗”一般地反复寻味,才能得到深切的同情共感。 【关键词】舒曼;钢琴作品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生于德国萨克逊洲茨维考小镇的一个殷实的书商家庭,并且在贝多芬和舒柏特的音乐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综合这两个优势其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舒曼对读书写诗有莫大的兴趣,并显示出诗人般抒情与幻想的气质。舒曼的创作具有19世纪30~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评论活动,对德国以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主要浅析一下舒曼的钢琴作品的特点。 舒曼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他的双重性格是理解钢琴作品的重要线索,他的双重性格几乎贯穿了所有的钢琴作品。舒曼曾自称自己为“耽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舒曼要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一切事物的体验。他具有浪漫情怀钢琴作品体现于30~40年代,如《阿贝格主题变奏曲》(Op.9,1834~1835),包含一组小品的《蝴蝶》(Op.2,1829~1831),两组《帕格尼尼随想主题音乐会练习曲》(Op.3,1832、Op.10,1833),《大卫同盟曲集》(Op.6,1837),《狂欢节》(Op.9,1834~1835),《童年情景》(Op.15,1838),《克莱斯勒偶记》(Op.16,1838),《C大调幻想曲》(Op.17,1836)等。 舒曼的创作涉及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但占舒曼作品很大比例的、有短小乐曲连成的钢琴套曲以及歌曲则集中体现了舒曼的独创性风格。《蝴蝶》、《大卫同盟曲集》、《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等作品,都是将各首形象各异、情绪迅速变换的独立小曲编织在一起,成为舒柏特声乐套曲式的钢琴套曲。 下面就综合以上来进一步的浅析一下舒曼的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1.旋律上。舒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仍在于其深度的个性化的诗意表现,而旋律是呈显其特色的主要媒介。旋律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①以相同的旋律语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为特有的笔调。②偏爱以上拍开始的旋律。③绝少使用附加的装饰音。④常以对位手法卡农或赋格处理旋律。这是舒曼孜孜钻研巴哈作品所获得的理念。⑤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进而达到转调、简化或扩

音乐美学中音乐与文学的共同性

大 众 文 艺 145 摘要:音乐与文学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性。音乐美学的一些原则在音乐和文学中能够适用,在其指导下更好地发挥了音乐和文学的艺术性。 关键词:美学;结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但它们都源自社会生活,反映当时生活现象,都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一定的媒介向人们表达感情,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起到娱乐、教育等作用。同时,音乐与文学在美学原则中很多共同之处。 一、音乐与文学在结构上的一致性 无论是创作音乐与文学,它们都有开始、发展、结束,形成一个整体。像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呈示部的4个部分: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这是西方音乐中奏鸣曲式的大致结构,中国的一些民歌音乐中也有类似的结构:起、承、转、合。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和大曲,其结构为艳、曲、解、趋、乱等。相和大曲的艳出现在曲前,起到引子的作用相和大曲中的解多次出现,是主体部分,而趋出现在结尾,属于高潮,那时候的相和大曲已经有三段式的歌曲结构。 文学也有类似,有句、段、章、节,比如说小说,小说的情节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正好与音乐中提到的奏鸣曲式相对应。有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根据文学作品为题材进行创作。比如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直接取材于民间故事,作曲家通过故事“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进行创作,与之相对应把他们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部作品的曲式走向与故事情节走向一致,二者相互作用。 由此看来,音乐于文学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在文学上能够运用的结构同样可以在文学中适用。 二、音乐与文学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 音乐与文学不但在结构上相一致,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相同之处,比如说象征、暗示的手法。在文学上,作者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象征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等,比如说高尔基的《海燕》,作者把海燕象征革命的先行者,把暴风雨象征革命的风暴。在音乐中,作曲家主要通过特定的声音象征某种代表性的事物,穆索尔斯基用威风凛凛、傲慢粗暴的音乐形象和小号机灵的音乐形象象征了一富一穷的两个犹太人,使作品具有了典型的社会意义。还有一些作曲家用弱音现象来象征安静,用小号象征英雄的凯旋归来等等。这种表现手法在音乐与文学中经常运用,并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除了运用象征的手法,文学和音乐经常运用暗示的手法。在诗歌中,我们常说寓情于景,这种其实就是暗示的手法。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中大量运用暗示的手法,由景触情,抒发儿女离别之情,游子思妇之情,慢慢引申到人生哲理的追求等等,引起读者探求其中美的真谛。在很多古诗词和散文中,作家经常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周围的景物中。像诗仙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用月亮、霜等景物来抒发思乡之情。在音乐作品中,这样的手法运用也屡见不鲜,贝多芬的《悲怆(第八)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段以引子为开头,这个引子非常漫长,采用了极缓慢的速度,有大量的叹息音调,从一开始给听众一种暗淡、阴沉的感觉,整个乐章一直弥漫着阴郁的气氛。从而 暗示了整首曲子的主题—悲愤。 作为艺术美的原则,文学与音乐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前者通过词义,后者通过声音,但其表现手法一致,都是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或特定的音色来表现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三、音乐与文学的情感表达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主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以不同形式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和当时社会生活。而音乐运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无论是音乐、文学,它们的创作都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升华,文学、音乐的作品渗透着感情内容。一部小说,一篇散文,无论是描写、叙述,都带有不同情感的抒发。 (一)音乐与文学体现情感的内容具有主客观性 音乐与文学在体现情感的内容不是单一的,是一种综合体,小说、诗歌、散文的创作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内容描绘,在具体的创作中,又加上自己主观情感色彩,即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带入了客观内容。人们通过欣赏,不仅会感受到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同时感受到来自创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 同样如此,音乐的情感内容也是一种综合体,一部音乐作品就像是作曲家与音乐交流的过程,作曲家通过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通过自身的经历,再通过自身情感的来进行创作。在音乐史上,有很多优秀的作曲家他们正是因为有了辛酸苦楚的经历和体会,才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来,他们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挣扎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都用音乐的形式向人们诉说。音乐与文学的情感体现既有主观,也有客观,是一种综合性的情感内容。 (二)音乐与文学的情感交流 音乐作品以音响的方式存在,文学作品以文字方式存在,但其在本质上为了情感交流。音响通过聆听,文字通过阅读,人们就是通过这种媒介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也间接的进行交流。这也是艺术家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艺术家们用音响、文字的方式向人们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音乐与文学都通过一定的媒介向欣赏者表现自己。如果一个艺术品仅仅为艺术家个人存在,就没有必要向欣赏者交流,那么艺术品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 四、音乐与文学的愉悦性 音乐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他们具有教育、熏陶等作用,但作为艺术的形式,不可缺少愉悦性,这是其存在的价值,也是最基本的目的。当然,这种愉悦性不是纯粹的生理上的感觉,而是人们对艺术的审美引起的心理反应。事实上,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假如它们不能使人感到愉悦,那么他们的存在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了,文学与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来讲,愉悦性是他们得以存在的基本原则之一。 结语 从美学结构、表现的手法以及情感体现三方面表现出音乐与文学的共同性,音乐与文学在美学原则下更好地表达情感,音乐更好地让艺术家与听众进行更为广泛地情感交流,并起到教化、愉悦人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新论》王次炤著[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著[M].上海音乐出版社. [3]《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楠、周柱铨著[M].山东教育出版社. 音乐美学中音乐与文学的共同性 王莲杰 (河南师范大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