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中音乐形象个性化
以钢琴套曲《蝴蝶》分析舒曼的双重性格

以钢琴套曲《蝴蝶》分析舒曼的双重性格摘要:通过对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研究,以及分析引子与十二段的特点和舒曼所持有的双重性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蝴蝶》将“舒曼式”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
舒曼通过音乐特点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是浪漫主义成熟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关键词:舒曼《蝴蝶》双重性格一、舒曼与《蝴蝶》1.舒曼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创作了多部具有特色的作品,最杰出的贡献是性格化的套曲。
如《蝴蝶》、《狂欢节》、《儿时情景》。
在舒曼作品中,散文性和他对作品灌入的文学情感,风格独树一帜。
2.《蝴蝶》《蝴蝶》是由一个引子和十二段钢琴小品组成的钢琴套曲。
“钢琴套曲,又叫钢琴组曲,是大型钢琴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一般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下,用若干首钢琴曲来表达同一主题或多个主题。
套曲中的各首钢琴曲可以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往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内容相互联系。
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蝴蝶》的内容形态1.文学性与标题性《蝴蝶》是舒曼根据德国作家让.保尔《少不更事的年岁》中的最后一章《幼虫之舞》创作的。
小说中描写了一对性格不同的孪生子瓦尔特和伏尔特。
两人的性格如同分裂后的舒曼——佛罗伊斯坦和约塞比乌斯。
瓦尔特热情奔放、激烈外向,具有诗人气质。
伏尔特温文尔雅、心思缜密。
两兄弟同时恋上婀娜多姿的维娜,于是展开了一段浪漫甜蜜的爱情故事。
《蝴蝶》是由十二段小曲组成,每段曲子都有各自的标题,分别是化装舞会、瓦尔特自画像、伏尔特自画像、假面、维娜、伏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妆、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
《蝴蝶》的标题本身具有双重意蕴,再一次显示出舒曼的双重性格的特点。
2.《蝴蝶》的调式调性整首套曲以三位主人公瓦尔特、伏尔特和维娜为线索,以三拍子为主,将舞会的题材深入贯彻。
调性多变,体现出主人公不同的性格特点,但序奏和终曲均为D大调。
舒曼艺术歌曲 诗人之恋 的艺术特色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舒曼艺术歌曲诗人之恋的艺术特色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摘要:舒曼是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其音乐创作中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思想倾向:把音乐和诗歌完美结合,以诗人的眼光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从中发掘诗中的意境。
关键词:舒曼《诗人之恋》艺术特色德国作曲家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aer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有交响乐、清唱剧、协奏曲、钢琴小品、钢琴套曲、声乐套曲等。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狂欢节》、《童年情景》、《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和生活》等。
他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风采,为后来作曲家艺术创作奠定了艺术歌曲的基础。
其中艺术歌曲《诗人之恋》是由16首短小精悍的歌曲组成,内容取自海涅的诗作,改编而成,主要描绘了一位诗人经历相恋和失恋后的悲伤心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诗人之恋》就像一部抒情的叙述诗,音乐与诗歌结合、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给人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意幻想。
一、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舒曼受家庭环境及诗人文学家的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并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被称为“诗人音乐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色彩。
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爱情为主要题材,还兼有一些抒情的以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和叙事曲,艺术性非常高。
其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大多选用如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等诗人的作品,常常在文学中汲取主题和形象,把音乐和文学相互融合,以诗人的眼光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通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及他对诗歌的敏捷而直觉的洞察力从中发掘诗歌更深的意境。
1828年,18岁的舒曼在慕尼黑结识了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海涅的形象给舒曼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诗歌给予了舒曼很大的启示,于是舒曼共将海涅的42首诗歌曲化,《诗人之恋》就是其中一首作品。
03.舒曼

钢琴套曲《狂欢节——四个音符的小景》
这首钢琴套曲完成于1835年,当时的德国音乐 界弥漫着陈腐的空气,舒曼通过这场由自己主观 臆想出的“大卫同盟”与庸夫俗子的战斗,猛烈 的抨击了那个年代没有思想,盲目迷外的沙龙式 音乐。这首作品还有一个副标题—“四个音符的 小景”。这四个音符即bE、C 、B、A ,它源自 于一个名为“阿什”(Asch)的小市镇,同时也是 舒曼名字中的字母,阿什是舒曼的女友爱尔妮斯 蒂娜的故乡,但这段感情最终因女友父亲的强烈 的反对而结束。
室内乐: 《钢琴五重奏》Op.44 《钢琴四重奏》Op.47 《钢琴三重奏》Op.63和Op.80等
(7)梦幻曲。这是其中最精彩迷人的一首,常 单独演奏,还被改编为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并 广为流传。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 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 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 (8)在壁炉旁。柔和舒展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 一幅充满融融之乐,和谐温暖的家庭图景。 (9)木马游戏。在持续音上奏出带切分节奏的 旋律简洁生动,使人联想到前后晃动的木马和 木马上兴高采烈的小骑士。 (10)过分认真。跨小节的绵绵不断的切人构 成严肃单调的主题,恰当地描绘出孩子努力思 索神情。
创作总结
钢琴作品: (1) 小品套曲:接近组曲和变奏曲的性质 (2) 大型曲:继承了古典奏鸣曲原则
艺术歌曲: 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结构不规则多变化,更侧 重于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现,手法更加细致、灵 活。他创造出一种朗诵性的旋律或在旋律中间加 入朗诵的因素。选词考究,钢琴伴奏极其精美。
交响曲: 以描绘生活现实的形象为主,表现出作者 对于生活的热情。
(13’12) (14’30)
《童年情景》OP.15
钢琴套曲,舒曼作于1838年。该作品没有直接 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 角度进行创作。舒曼以准确的笔触,洗炼的手 法,深入儿童心灵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得 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 全曲由13个标题性小曲组成: (1)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平稳四分音符夹杂 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听到 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好奇的神情。
浅析舒曼《狂欢节》演奏要点

样 的用法 。在 2 6小节 出现速度 的变化 , p i u mo t o 更快些 , 情
绪上的转变 b r i l l a n t e 辉煌 的, 炫耀 的。 在2 6 小节一 3 7小节 , 进
入本段的第 2个主题 , 乐曲的 曲调迂 回式进行 , 演奏 的时候左 手和弦和单音交替进行时 , 要特别注意 , 根 音要 准确 。 在4 0小 节时 ,左手开始出现音 阶式 的跑动 的音符 ,要 注意语句 的划 分。第 4 9 — 5 6小节时 , 乐曲的感 情发生 了一些变化 , 左手三拍
的热情贯穿着这段乐 曲。 几乎庄严 的 , 高贵 , 宏伟 的, 多乐段曲 式。 降 A大调 , 多乐段结构 , 3 / 4拍。乐曲一开始就是大的和弦 在 仃的力度上构成旋律线 。 重音 , 突强记号几乎贯穿了整段乐
一Hale Waihona Puke 刻在提醒人们 , 狂欢 节的来 到。 这段乐曲在演奏时 , 激动 , 兴奋 这 几个重 音强调 演奏 。右手 的旋律是 八度进 行 的 , 1 —1 O小 法。 左手低音声部 , 降 e这个音 , 保持音时值要 准确 。 踏板在每 个半连音处都要换半踏板 。在第 1 1 小 节—- 2 5小节 , 由四个
节, 第一个乐句 , 既有连线 , 也有跳音 的标记 , 半连音的演奏方
这首乐 曲以热 闹的场面开始 ,狂欢节 的各式各 样表演的 队伍 , 在街上游行着 , 说话 的喧闹声音 , 演奏 乐器的声音 , 观众 们 的欢 呼热情 , 高涨 的情 绪 , 汇成 了一 幅喧 闹的画面 , 仿佛 时
关键词 : 舒 曼; 狂欢节 ; 演奏要 点
中图分类 号 : J 6 2 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3 — 0 0 7 1 — 0 1
略论舒曼钢琴套曲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
是遁 入幻想的诗意 。因此,他的钢琴 套曲一 方面具有 梦幻 诗意 ,另一方 面却 又总是彰 显 着现 实力 量。也正 因为如此 ,喜 爱舒曼音 乐
—
s t a n ) 和 埃 塞 比乌 斯 ( E u s e b i u s ) , 在 他 的
面 现 实 的 勇 气 和 勇 于 抗 争 的 精 神 ,而 不 仅 仅
钢琴套 曲中始终伴随着这两个性格迥然相异 的艺 术 形象 :弗洛 列 斯坦 豪放 、热 情 、勇 敢 ,俨然一位富于斗争精神的英雄 ;埃塞 比 乌 斯娴 静、 内敛、优雅,更像一位富有浪漫
望 和 怀 疑 逃 避 的 同 时 , 同样 可 以 感 受 到 他 直
年 曲集 》和 《 森 林情 景》等一 些曲 目,都颇 具代表且 为人熟 知。 与此 同时 ,舒曼 又是 一位 有着 典 型二 重 性格 特征 的 艺术 家 。他 臆 想 出 了两 位 内
心 世 界 的代 言 人—— 弗 洛 列斯 坦 ( F l o z ' e
的人 ,无 论是 演 奏 家 ,还 是 欣 赏 者 , 总 能被 他钢 琴套 曲中所 蕴 含 的激 情 和 力 量 所 深 深 打 动 ,进 而产 生心 灵 的共 鸣 。 总 览 舒 曼 钢 琴 套 曲 , 他 继 承 了 贝 多 芬
使钢琴套 曲展现的戏剧场面更为逼真、戏剧 效果更为明显。舒曼的钢琴套 曲中,有不少
世 界,既展现 了栩栩 如生 自然景象、又刻 画了惟妙惟 肖的人物 形象 ,使得他 的作 品就 象 是一 出出内容丰 富、情节生动 的戏剧 。特 别是 ,舒曼在钢琴套 曲中巧妙地描绘 了弗洛 列斯坦和埃塞 比乌斯强烈反差 的内心世界和 明显冲突的情感表现 ,从而使得他 的钢琴套 曲让人听后觉得时而热情时而冷静 、时而激
舒曼《声乐套曲》Op.24作品浅析

舒曼《声乐套曲》Op.24作品浅析舒曼的《声乐套曲》Op.24是他为独唱者和钢琴伴奏创作的一套歌曲集。
本篇文章将对该作品进行浅析,分析其曲目结构、音乐特色以及文学主题。
《声乐套曲》Op.24共包括9首歌曲,分别为《声乐套曲》、《处女的祈祷》、《隐士在朝堂》、《魅影》、《想象》、《广场舞》、《圣婴之梦》、《城市》和《歌剧之夜》。
这些歌曲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具有较大差异,展现了舒曼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对不同主题的独到表达。
音乐结构方面,整个套曲采用了德国古典时期艺术歌曲的形式,即以钢琴伴奏为基础,配以独唱者演唱。
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但整个套曲中的歌曲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主题上的呼应,展示了舒曼的整体构思和创作能力。
音乐特色方面,舒曼的《声乐套曲》Op.24融合了浪漫主义音乐和德国古典传统的特点。
他巧妙地运用了钢琴伴奏和声乐的对位和互动,创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表达。
舒曼的曲调华丽且富有变化,既有悲伤和忧郁的调子,又有明亮和欢快的旋律,展示了作曲家多样化的音乐才华。
文学主题方面,舒曼的《声乐套曲》Op.24涵盖了多样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处女的祈祷》、《隐士在朝堂》、《广场舞》等歌曲体现了对自然和宗教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而《魅影》、《想象》、《城市》等歌曲则描绘了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疑问和不满。
这些歌曲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将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示了舒曼深邃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思考。
舒曼的《声乐套曲》Op.24是一部具有丰富音乐特色和深刻文学主题的作品。
通过对不同主题和情感的表达,舒曼展示了自己对音乐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二月——狂欢节》音乐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二月——狂欢节》音乐分析作者:魏敏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2期摘要:《四季》是柴可夫斯基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是一幅用器乐形式描绘出来的俄罗标题音乐风景画。
本文通过分析创作背景、标题音乐特点、曲式结构、演奏特点,诠释这首《四季》中最富有俄罗斯乡土气息、淋漓尽致展现朴实、憨厚、豪爽的农民形象的作品——《二月——狂欢节》。
关键词:钢琴曲;四季;狂欢节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86-02一、创作背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 1840—1893),是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为他流畅的旋律、感伤的情绪所感叹。
柴可夫斯基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俄国以及一切与俄国有关的事物都有着根深蒂固的爱,因此在他生平所创作的近百首钢琴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民间艺术及民族风情。
柴可夫斯基将他自己的作品分成两类:一类作品是根据自己的主动精神而创作,完全处于内在的要求及喜好;另一类作品则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按友人或出版家的要求而写。
钢琴套曲《四季》就属后者。
1875年,柴可夫斯基受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杂志发行人尼·马贝纳德之托,每月写一首与该月份节气特征有关的钢琴曲,分别代表着一年的十二个月,并配以俄罗斯著名诗人的诗句。
这一别出心裁的约稿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俄罗斯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及独特的人文风情全都涌现在他的脑海中,成了柴可夫斯基要抒发、要赞美的题材。
于是他欣然接受,顺着这一灵感,一气呵成,创作这十二首钢琴曲, 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色彩缤纷的风俗画,不但生动地描写了每一季节的自然景色,而且深刻地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柴可夫斯基在几幅诗意的图画里,把对逝去的青春和消磨着的生命的惋惜,哲理性地表现出来。
舒曼梦幻曲曲式分析 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

舒曼梦幻曲曲式分析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对舒曼《梦幻曲》的音乐分析摘要:《梦幻曲》选自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第七首,是全套作品中最为经典、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
乐曲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如诗如画的意境。
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用心构造,用灵魂创作的,所以在对舒曼《梦幻曲》进行诠释时,要必须与作曲家的心路息息相关。
只有用心与之沟通,才能发现他的作品中鲜明的主题性格、清晰的曲式条理和独特而优美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舒曼《梦幻曲》曲式演奏1一、舒曼的生平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人,是19世纪浪漫派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
舒曼是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就是他创作的钢琴套曲中的一首。
舒曼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争取幸福而进行斗争,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他的生平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简单介绍一下。
(一)舒曼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舒曼于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国萨克逊州茨维考小镇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从事编辑出版文艺书籍工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舒曼从小爱好文学、诗歌、音乐。
7岁学习作曲,11岁创作了合唱以及管弦乐作品,13岁指挥中学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演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
之后,他接触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并拜弗里德里希?维克为师,学习钢琴,正式开始他的专业音乐生涯。
并在跟维克学习期间,结识了维克当时只有9岁的女儿克拉拉,因此舒曼感到非常的欣喜,他说:“我的灵魂和精神焕然一新,我周围的生活就像是成千的喷泉在喷涌、沸腾。
”2(二)舒曼的创作前期——三十年代1830年,舒曼20岁的时候,听到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激动万分,使他对演奏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决意要当一名钢琴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中音乐形象的个性化摘要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舒曼是标题性钢琴套曲的创始人,而《狂欢节》是其重要的标题性钢琴套曲作品。
本文试通过对《狂欢节》的标题性与音乐思想的分析,来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音乐形象。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标题性钢琴套曲音乐形象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自小喜爱音乐,其音乐不安于遵循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创作,而是力寻能够突破当时音乐风格和音乐形式的方法,并逐渐显示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尚。
舒曼创作的钢琴套曲形式不同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它们一改以往奏鸣曲冗长复杂的篇幅,将乐曲分成若干个短小的章节,并每段赋予了小标题。
而这些标题又不是简单的文字概括,它们极具文学性,是对每段乐曲形象性的概括与说明,具有浪漫色彩,是舒曼极富幻想性的独特开创。
钢琴套曲《狂欢节》是舒曼最具代表性的标题套曲,它的创作时期正值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先进文化希望推翻陈旧腐朽艺术的时期。
舒曼认为,“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手段来表达内心情绪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人士渴望推翻腐朽的庸夫俗子的思想。
舒曼矛盾的双重性格及其特殊的精神思想状态,反而赋予了他极强的幻想能力,而他的这种强烈的幻想与刻画能力在《狂欢节》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狂欢节》共由二十一首风趣小曲组成,每个小曲中都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与场景。
这种创作手法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舒曼将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形象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在听众的面前。
最重要的是,这些小曲中还加有文字性的标题说明,活灵活现。
这在当时迅速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舒曼《狂欢节》套曲中的标题文学性形象十分鲜明:1 不同性格的小丑《彼埃罗》(白衣丑角):狂欢节中首先出场的是法国名丑彼埃罗(pirrot),他不仅身穿白色短衣与白色的长裤,而且脸也用白粉末涂成了白色,并且故意摆出大摇大摆、故作严肃的样子与可爱表情,这样反而更显得滑稽可笑。
彼埃罗试图用这种滑稽、极端夸张的表演来表现自己的苦恼,整个乐曲带有讽刺的意味;《阿尔列金》(彩衣丑角):阿尔列金与第二小曲中彼埃罗的小丑形象有所不同,他是一个较为讨人喜爱的意大利小丑,灵活好动且嘴巴伶俐。
阿尔列金全身穿着彩衣,手里拿着长鞭,同时还跳着滑稽、快速的舞蹈,想让身边的行人给自己让路;《潘塔隆和克隆宾娜》乐曲描写了两位丑角,潘塔隆是一位恋爱屡屡失败、可怜又可爱的老头,而克隆宾娜却是第三首乐曲中描写的名丑——阿尔列金的妻子。
乐曲同时描写了这两位滑稽的丑角,仿佛他们在狂欢节里恋爱了。
2 舒曼的自画像《约瑟比乌斯》:约瑟比乌斯是舒曼在其初期创作的音乐作品和写作的音乐评论中所使用的笔名,因此,这首乐曲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舒曼描写的另外一种性格的“自画像”。
乐曲开始部分运用节奏均匀的八分音符让音乐平稳、深沉,宛如一位正在沉思的诗人,中间虽然有对比旋律五连音的出现,情绪有所起伏,可低音声部却采用了级进的和声线条,使乐曲仍然暗含着理性、深沉的一面。
并且,舒曼在乐曲中两次采用了主四六和弦作为终止,这让听众更对这位被刻画出的诗人形象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充分体现出舒曼在创作中极富幻想的音乐特点;《弗罗列斯坦》:弗罗列斯坦是舒曼在音乐评论中所用的另外一个笔名,乐曲刻画出舒曼勇于和庸俗旧事物挑战、斗争的另一种性格,也仿佛是他的另外一个“自画像”。
舒曼生于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他渴望新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观念,寻求对传统的突破。
乐曲每小节的伴奏多由节奏均匀的单音与柱式和弦组成,刻画出渴望战斗的战士形象,旋律中大幅度直线上行或下行的音阶,刻画出舒曼时刻准备战斗的心理,整个乐曲亢奋而激动,宛如一个即将要出发参加战斗的英勇战士。
同时乐曲中也不失戏谑、反动的情趣,充满了学生般天真活泼的形象特点。
3 大卫同盟中的作曲家与作品回顾《肖邦》:乐曲以肖邦夜曲的音乐风格为基础,仿佛克拉拉正在远处弹奏肖邦的乐曲。
这是二十一首乐曲中唯一的一首复拍子节奏,完全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作为伴奏织体,嵌入剔透优美的旋律线条,乐曲华丽而浪漫,近乎相似的肖邦写作手法,形象逼真,曲子优雅而浪漫,使人不自觉地联想到了肖邦的形象;《帕格尼尼》:乐曲中,舒曼用独特的断奏技巧模仿出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音乐创作风格。
全曲除了结尾处以外几乎都采用了十六分音符来完成,右手起伏的八度跳进十六分音符与左手重音加音程的十六分音符穿插而行,仿佛模仿出了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独特演奏风格。
乐曲与第十六首古老的阿勒曼德舞曲不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气氛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蝴蝶》:本曲是对舒曼另一钢琴套曲《蝴蝶》的回忆。
乐曲中采用了重复的写作手法,乐曲a部分中第二乐句对第一乐句进行了重复,而两乐句中的后两小节又分别对其前两小节进行了重复,仿佛蝴蝶飞来飞去。
然而,后面左右手交替的八度十六分音符又让蝴蝶在狂欢节中翩翩起舞。
在狂欢节上,难道蝴蝶也跑来凑热闹?这也许是因为在场面盛大的化装舞会中,有人将自己打扮成蝴蝶的模样在跳舞吧。
乐曲形象地描写出了蝴蝶轻盈飞舞的优美舞姿。
至此,“斯芬克斯”的音列活动被打断;与此同时,男青年与妖艳女子的倾心交谈也到此为止。
4 爱情中的人物《基阿林娜》:基阿林娜是克拉拉名字的意大利文发音。
克拉拉本身就是一名非常有才华的钢琴演奏家,她14岁就开始与舒曼相恋,虽然两人的恋情一度遭到克拉拉父亲维克(舒曼的钢琴老师)的强烈反对,但经过六、七年的斗争之后,他们最终还是走在了一起,克拉拉成为了舒曼的妻子。
乐曲连续使用了连绵不绝的浮点音符,加之规律的伴奏织体,使音乐亲切而带有欣赏之情。
这确切表达出了当时舒曼对克拉拉的感受;《埃斯特列拉》:本曲是对波希比亚男爵女儿埃纳斯蒂娜的描写,标题《埃斯特列拉》就是舒曼对埃纳斯蒂娜的昵称,他在创作《狂欢节》的时期正与埃纳斯蒂娜在热恋当中,因此本乐曲中充满了舒曼对埃纳斯蒂娜的爱慕之情,以及对埃纳斯蒂娜的甜情蜜意。
乐曲中连续使用的切分音形式使全曲充溢了浪漫的温馨气息。
5 乐曲中的谜《回答》:本曲好像是对妖艳女子勾引的答复,表现出热情澎湃的男子想要答谢女子的期盼,并作了倾心交谈。
另外,乐曲中还暗含有三个谜,在第八、九首乐曲中写出了分别由4个字母来代表音符的三种排列方式让观众来猜:(1)s c h(um) a(nn)(2)as c h(3)a (es) c h谜底“斯芬克斯”其实是指在首都开罗附近人面狮身的一座大雕像。
传说中的这个怪物常常独自坐在路边,出谜来询问路人,路人一旦回答不出来,它就会残忍地杀害他们;《跳舞的字母》:这是一首以ba、c、b(即asch)三个音符为基础而作的圆舞曲,它的全部标题是“a.s.c.h.—s.c.h.a—文字舞”,不过贯穿在全曲的其实还是标题上没有出现的”asch”。
6 舞曲呈现《高贵的圆舞曲》:这首圆舞曲是一首承上启下的小曲,它为接下来两位“大卫同盟”成员(舒曼的两个“自画像”)的登场做好了铺垫。
乐曲高贵典雅,符合接下来将要登场人物的性格;《阿勒曼德舞曲》:阿勒曼德是德国一种古老的舞曲。
舒曼将德国这种传统的古老舞曲与下一首小曲《帕格尼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帕格尼尼音乐中的浪漫气息,力图用帕格尼尼音乐中的浪漫气氛来刺激德国传统腐朽陈旧的艺术气息。
舒曼在《狂欢节》这二十一首的乐曲中,都采用了文学性标题的形式,细致地诠释了他在音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狂欢节中的舞会场景,这种标题是能够透过乐曲本体深入人心、意义深邃的文学性标题,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发人深思。
舒曼将音乐与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等艺术融入到了音乐当中来,其形式新颖独特,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而在钢琴套曲中采用这种标题形式的,舒曼更是第一人。
舒曼力求在音乐中更细致、准确地反映现实,扩大音乐的界限与表达手段。
他还大胆提出并解决了新的音乐创作课题,革新了音乐,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音乐风格。
在《狂欢节》中,舒曼刻画的每个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形象,都能够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在听众的面前。
在第十二首《肖邦》和第十七首《帕格尼尼》中,舒曼选择具有相似音乐风格的作曲家的名字来作为标题,不仅使音乐风格明朗化,更展现出自己风格多变的音乐形式。
在第十六首《阿勒曼德舞曲》中,舒曼巧妙地用传统舞曲的名字作为标题,乐曲中更是用这种舞曲来表示德国传统古老陈旧的腐朽旧艺术,与下一首代表新艺术风格的帕格尼尼的音乐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舒曼的钢琴套曲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是象征浪漫主义的伟大创造。
曲中这种虚幻的表达与真实形象的结合是舒曼首创的,即将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与虚幻的音乐形象结合在一起,将真实融入幻想,又用虚幻来反映现实,是舒曼极富幻想思想的独特开创。
俄国一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曾这样说过:“(舒曼)是一位诗人,又是肖像画家和历史学家。
他刻画人,画他们的肖像,他们的表情、气质、情感……”舒曼在钢琴套曲中不但加入形象性的小标题,还能够在作品中利用音符当画笔,逼真地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如《狂欢节》中的第二首《彼埃罗》,舒曼利用旋律中忽快忽慢、忽强忽弱的半音进行和不断跳跃的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形象地刻画出了彼埃罗故意摆出大模大样、故作严肃的样子与表情,滑稽可笑,带有讽刺意味,引起观众的阵阵笑声。
此外,舒曼的作品中还暗含隐喻性形象在其中,在他的作品标题之下,还隐喻着另外一层形象,如在《狂欢节》第八首《回答》、第九首《蝴蝶》中,分别由4个字母代表音符形成了三个谜,谜底“斯芬克斯”虽然是指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人面狮身的大雕像,可它其中暗含的字母却是asch,表达了舒曼对埃纳斯蒂娜的款款深情;第五首《约瑟比乌斯》与第六首《弗罗列斯坦》实为描写优雅的诗人和大卫同盟中勇敢的战士,可却暗喻着舒曼自己的双重性格,是他对自己双重性格的诠释,是舒曼幻想中的自我。
由舒曼双重性格造成的其音乐中这种矛盾的两面性,形成了舒曼独特的音乐风格,而这也正是他音乐思想的独特之处。
在舒曼的《狂欢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要表达的新音乐思想,他渴望打破旧传统腐朽的音乐形式,追求崭新的、代表音乐新风尚的音乐新艺术。
饱受磨难的生活经历,给舒曼的精神造成了负担,但这却恰恰赋予了他更强的幻想能力。
这种极强的幻想能力,突出了其音乐中的形象性,使舒曼的音乐处处流露着浪漫的气息。
舒曼,作为当时浪漫主义时期先进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创的标题性钢琴套曲为后来的欧洲乃至全世界钢琴套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他音乐作品中处处漫溢着的浪漫气息,他用音乐刻画的准确逼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则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
舒曼的音乐作品不仅成为欧洲音乐史上的一道璀璨的风景,更为后世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