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艺术形象

合集下载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摘要】本文将对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进行探讨。

作者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自叙传特色,强化夸大了自我;取材惊人,描写大胆,将性苦闷和生苦闷作为载体,强调自我,暴露自我,深刻剖析人物内心,表现一种自戕自残式的病态美。

他的小说以浪漫的主观抒情形式为主要文体特征,让作家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融成了一体,以忧郁哀婉的笔调、典型的抒情方式以及鲜明的现代色彩,使自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形式;同时,他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俄国现实主义批判文学的影响,吸收了20世纪初风行于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手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以此呈现自己及至身边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形象。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自叙传特色苦闷抒情在中国的文坛上,郁达夫无疑是个另类。

他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在二十年代中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他以自我暴露的笔触,很好印证了“文艺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读郁达夫的小说,不难发现,他的小说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联系,一脉相承。

翻开他的文集,就好像在阅读他的人生,仿佛他已跃入文中,向我们讲述他那多姿多彩的人生历程。

郁达夫“作为小说家而与鲁迅比肩并称”,[1] 鲁迅“如深隐在幕后,满身铜盔铁甲的武士”,而郁达夫“则是裸露台上,任人欣赏的疯人”,“不惜捐身的武士固然是大勇之人,脱除一切隐饰,暴露自我也同样是大勇之人。

”[2]郁达夫崇尚天才,尊重自我,“是一个哀哀而泣,幽幽而说的‘零余者’”![3]真诚的表白,超越自我的历程郁达夫开创了以记录个人生活为背景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之先河。

通过他真诚的表白,小说体现出浓厚的自叙传特色,呈现了强化或夸大的自我特色。

郁达夫曾说过:“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所以我说,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

……所以我对于创作,抱的是这样一种态度,起初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将来大约也是不会变的。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1)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这是鲁迅对郁达夫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的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

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茕茕行走于文本之中。

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普遍遭遇悲苦,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灵魂和肉T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尽管在各篇中代称不一:《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烟影》中的文朴……但作者以露骨的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毫不迟疑地告诉读者: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

(2)零余者——是时代和社会让你“零余”社会变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彷徨。

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

零余者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X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地挣扎着。

《沉沦》中“他”视自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Y望,于质夫在J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S之徒。

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挣扎痛苦。

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3)零余者——深陷情感的干涸沙漠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

《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弱国子民的身份又给自身带来了无形的自卑感。

鲁迅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

鲁迅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

鲁迅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零余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称,是一代孤独苦闷的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他们孤独、彷徨、沉沦,经历了从忧伤走向病态,从自怜转为自虑的心路历程,最终陷入了痛苦而绝望的深渊。

鲁迅和郁达夫分别塑造的“孤独者”和“沉沦者”就是“零余者”的典型形象。

本文通过对鲁迅与郁达夫笔下“孤独者”和“沉沦者”的比较来解读中国式的“零余者”形象。

一、“零余者”的简介(一)“零余者”“多余人”是最早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他们属于接受了新的思想,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们的品格和气质远远高于周围其他贵族子弟,因为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愤世嫉俗,对腐朽的黑暗社会深恶痛绝,同时又非常的脆弱,他们的生活态度往往是消极的逃避。

而“零余者”是“多余人”的同义词,即俄文汉译,只有郁达夫这样译。

“零余者”作为一个外译词,它极具生命力,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国式的“多余人”的专有名称,载入中国文学史册。

中国的“零余者”处在民族觉醒的特殊地位,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每一种压力都让他们无法摆脱,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歧视的弱者,他们的身上具有不无悲哀的声调及宿命的色彩。

“‘零余者’可理解为:一个觉醒了的充满自我的知识分子却被社会所疏离的失落感,爱而不得只是“零余”的一个具体而微,恒长尖锐的表现方式罢了,所以,生而无为,生而自哀,生而不能为自己的精神找到理想的家园,才是他们苦闷的原因所在”。

①郁达夫与“零余者”有着名副其实的不解之缘,他对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三读不厌,第一个把它译为《零余者的日记》,不只透出译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多的还是这位中国夫子对屠格涅夫其书其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找到了“知音”和宣泄自我感情的“替身”,不必讳言,郁达夫本人就是个“零余者”。

然而,有些常到魏连殳家做客的朋友,“大抵是读过《沉沦》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者‘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吸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鲁迅笔下的魏连殳这个“孤独者”招徕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宾客,其实,他们都是那个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觉醒的“呐喊者”和“彷徨者”。

郁达夫的小说

郁达夫的小说

参照 答案
1.主题
小说借一种中国留日学生旳忧郁性 格和变态心理旳刻划,抒写了“弱国 子民”在异邦所受到旳屈辱冷遇,以 及渴望纯真旳友谊与爱情而又终不可 得旳失望与苦闷;同步也体现了期望 祖国早日富强起来旳热切心愿。作品 主人公旳苦闷具有时代旳特征,代表 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 觉醒而本身又带点病态旳知识青年旳 共同心理。
第一,“我”旳情绪体现; 第二,“妻子”旳悲剧形象刻画 ; 第三,悲剧性旳情节。
讨论2:
《杨梅烧酒》旳情节是怎样安排 旳?作品中旳“我”与“孔乙己” 同为穷愁潦倒旳知识分子,两人物 有什么不同?
《青烟》 旳片段:
讨论3:
《青烟》体现了郁达夫怎样旳抒情 手法?
参照 答案
抒情主人公旳感受、情绪贯穿生活 事件和生活场面并构成构造单位,以 许多种这么旳构造单位来抒发主人公 不同旳感情以及情绪旳发展变化,并 以此构造全篇,是郁达夫旳抒情手法。
这不是寻常旳丧事,这也不是沉郁 旳悲痛,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 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旳一瞬间旳 沉寂。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 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 了,在鲁迅旳死旳彼岸,还照耀着一 道更伟大,更剧烈旳寂光。
没有伟大旳人物出现旳民族,是世 界上最可怜旳生物之群;有了伟大旳 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旳国 家,是没有希望旳奴隶之邦。因鲁迅 旳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旳尚能够 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 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旳半绝望旳 国家。
深度旳作品。 以1923年旳《薄奠》和1924年旳
《春风沉浸旳晚上》为代表。由个人 生活扩展为写工人生活,题材上有了 新旳开拓,作品感情力量和道德力量 往往结合着一定旳认识深度。是作者 创作旳精髓。

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论文]

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论文]

浅析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征摘要: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奠基人郁达夫自其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开始,到《沉沦》、《南迁》,就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一个弱国子民和现代青年忧国伤己的悲哀,在重重压抑之中对爱的渴求,对美的渴望。

关键词:散文化;象征性;自然抒情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10-01一、散文化特色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看强烈的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

1、在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情绪这是他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情绪的描写,相当细致。

郁达夫非常善于刻画人物,不只以表情、动作、对话、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摹,展示人物的音容笑貌,传达人物的神情气韵,更着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把蕴藏在内心世界的冲突、动荡、不安、生动地展示出来,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

因此,郁达夫更善于通过细腻微妙的感情线索,从而将笔触,深入人物内在的心理层次,更多地采用了“自白”的艺术表现手法。

郁达夫小说的心理描写,与一般小说的心理描写有不同之处,突出物的自我感受与内心矛盾。

由于他笔下的人物身心逆境,不特别敏感,因而自我感受分别强烈,内心矛盾分别尖锐,这集中表现为理想与愿望破灭以后,那种感伤情绪无法解脱,悲愤之极,只能以死作了结。

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他的作品的主要手段和目的都是直接抒发和表现这个主人公的情绪感受。

他的小说不像其他作家那样强调典型性格的刻画,而是直抒胸臆和心理活动的充分展示,内心独白,精神幻觉,大段写景交替使用,产生了鲜明的个性化的抒情形象。

他的小说不是以形象的刻画思想内涵诉诸于人物性格,而是以忠实于作者自我的抒情表现自己的孤愤和忧郁的情感,从而,表现出一个纯净的懦弱的而又渴望自由的现代贫寒知识青年的鲜明形象。

关于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探讨

关于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探讨

关于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探讨-旅游管理关于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探讨郁达夫小说的写作风格以及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与作者生活年代的动荡、贫苦有着莫大的干系。

而1922年作为郁达夫写作的一个分水岭,其在1922年之前(日本留学期间)的写作风格主要以诉说“性的苦闷”为主,作者在1922年回国之后,目睹了我国社会底层的的黑暗与贫苦之后,写作风格又渐渐转变为诉说“生活苦闷”。

由于这两大时期的转变,使得作者这两个时期所写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述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因此,笔者就通过对郁达夫小说的详细研究,论述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类型,以及其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特点及意义,以供相关研究者们参考所用。

柳云李佳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变且复杂,其既有善良、温柔、博爱的“天使”型女性,也有以妖冶、妩媚、轻浮著称的“堕落”型女性。

而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转变,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国家以及作者自身的情感世界有着极大的关联。

我们可以通过对郁达夫小说的详细解读,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性,还有作者的精神情感等等,并进一步地对作者的文学造诣有更深层次地了解。

一、郁达夫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生卒年为1896年—1945年,出生于浙江富阳,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与诗人,代表作品主要有《故都的秋》、《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等。

郁达夫幼年曾在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后留学于日本,其后还远赴新加坡参加抗日救国等爱国运动,且先后学习并精通了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五门外语。

由于郁达夫的迹遇坎坷复杂,再加上当初时势的动荡,中国的被压迫,自身的被迫害,使得他亦有不放弃对理想追求的决定,亦存在憎恨时势、颓废避世的强烈伤感情绪,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与情感的堆积也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诸多不同类型的素材。

郁达夫自1922年7月于日本回家之后,更是与成仿吾、郭沫若、冯乃起、鲁迅、胡愈之、王任叔等人合作,共同主编创办了很多具有代表性,对抗日救国,对传统文学传承,对新文学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的论著及刊物。

试论郁达夫自叙小说的艺术风格

试论郁达夫自叙小说的艺术风格
… …
作 品 中的 场 景 ; 富 春 江边 、 江 岸 头 、 国 风 光 , 是 如 长 岛 均
从 作 家 的 生 活 印 象 中摄 取 的 。作 品 中 的 主 人 公 , 论 是 《 不 沉
论 》 的“ ”或 是 《 茫 夜 》《 虚 》 的 于 质 夫 、 南 迁 》 中 他 、 茫 、空 中 《 中 的“ 人”《 伊 、 十一 月 初 三 》 其 他 作 品 中 的 “ ” 在 一 定 程 度 和 我 ,
格 的 小 说 派 别 。郁 达 夫 正 是 以这 种 自叙 体 小 说 和 它 的 独 特 的 色 彩 和 格 调 赢 得 了人 们 , 特别 是 青 年人 的称 赞 。 郁 达 夫 的 小 说 始 终 坚 持 了“ 四” 帝 反 封 建 的 方 向 , 五 反 突 出 表 现 了时 代 青 年 对 个 性 解 放 的 追 求 和 被 生 活 挤 出 轨 道 的 “ 余 者 ” 哀 怨 。作 品 人 物 心 中交 织 着 个 人 的 积 郁 与 民 族 零 的 的 积 郁 , 感 自身 的 孤 凄 悲 凉 , 烈 地 追 求 个 性 的 解 放 , 求 更 强 追 异 性 的 爱 情 , 而 表 现 出 某 种 变 态 的 心 理 。作 为 弱 国 子 民 , 甚 在异 国所受到的凌辱 , 他 们更 加进发 出真挚 的热 爱祖 国、 使
体 小 说 的风 格 和情 调 从 《 灰 色 的 死 》 已 框 定 下 来 。 而 之 银 就
作 者 热 爱祖 国 、 爱美 好 人 生 、 抗 黑 暗 现 实 的 欲 求 上 进 的 热 反 心 , 现 了作 者 自觉 地 反 叛 封 建 道 德 、 击 虚 伪 礼 教 的 叛 逆 体 抨 精 神 。作 品 中 色 、 的 描 写 , 于 长 期 以 来 束 缚 着 中 国 人 身 欲 对 心 的传 统 封 建 伦 理 观 念 是 一 种 大 胆 的 宣 战 和 勇 敢 的 挑 衅 。

从灵肉冲突的比较中看个性解放的不同追求——郁达夫、丁玲自传体小说评析

从灵肉冲突的比较中看个性解放的不同追求——郁达夫、丁玲自传体小说评析
郁达夫和丁玲的早期小说都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生命体验沉沦中的他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都是经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追求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上面临着灵与肉的冲突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 0 年第 3 09 期
从 灵肉冲突的 比较中看 个性解 放的不 同追求
郁达夫、 丁玲 自传 体 小说 评 析
理 。一 次次 的“ 被窝 里 的犯 罪 ” 重 了 “ ” 自责 心 加 他 的
与恐惧心 , 竞觉得洗澡或吃鸡子、 牛乳都成了犯 罪的
证据。“ 无意间偷看 了房东女儿洗澡 , 自家打 他” 便“ 自家 的嘴 巴”“ 里 怕 得 非 常 , 得 非 常 ”最 后 由 于 ,心 羞 ,
多 疑 和 悔 恨 , 心 吊 胆 地 搬 出 了旅 馆 。在 野 地 里 , 提
有作家个人的印记 , 而郁达夫和丁玲有着不同的人生 经历 、 性别身份和创作时间, 因而“ 和莎菲所经历 他” 的灵肉冲突存在着很大程度 的差异 。通过对二者 的 比较 , 可以看 出两位作家透过作 品传达出的对个性解
放 的不 同追求 。

过正常的渠道来追求爱情 , 明明非常爱慕旅馆老板的 女儿 , 却又不敢 向她倾诉 、 白, 表 而是将这种对爱 的需 求加以压抑 、 窒息和扭 曲, 最终发展成为变态的性 心
与“ 的冲突 。 由于主 人 公 的遭 遇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带 肉”
使她的肉体 与心灵全 归我有 , 就心满 意足 了oE 我 "] z
“ 渴望得到爱情 的甘露 , 他” 以滋润 自己干涸 的心 田。
但 是 ,他 ” 为 自己在 日本 人 的 眼 里是 “ 那 人 ” 日 “ 认 支 , 本 的女 性不 可 能把 爱 给 予 弱 国 的子 民 。“ ” 敢通 他 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