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创新网络构建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创新网络构建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创新网络构建研究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提要: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然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1、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3、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4、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亟待理顺。首先,管理体制不顺。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具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存在与市直职能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在行政区划和责任权限上,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之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产业集聚区对所在乡镇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 1数量众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这是一个表征距离特征的参量空间上的聚集意味着许多与距离有关的成本的降低以及信息传递和非正式交流的便利。 2本地网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群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专业分工与协作,通过价值链体系的关联,企业之间以投入产出的联系方式进行分工和协作。这种分工和协作中,规模各异的大、中、小企业并存且地位平等。二是企业之间指没有接的价值链关联的情况下的合作。三是聚群内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他实体之间的相互学习,这包括企业之间的联合科研和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的产学研联合等形式的共同创新。四是聚群内成员之间通过正式工作关系或非正式交流进行的信息交流。 3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这里的基础设施包括普通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水电设施和通信设施和生活设施与环境。这些方面是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来说,专业性的技术基础设施显得更为重要。比如高水准的当地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高级的公共技术设施如光纤和宽带互联网等,这些设施构成企业创新最基本的要素。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产业集聚而言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因为高技术产业集聚中的创新技术和其它发展的能力直接来自人力资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4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要有完善的要素市场,使集聚区内的企业能比较容易地得到合格的生产资料、资金等。尤其是有一批制度先进的风险投资公司聚集在聚群内或附近,为聚群内的高技术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另外,还必须有能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技术、信息、财务、法律、管理、政策等的咨询机构。 5持续创新。成功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必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聚群,这也成为在产品更新换代快的高技术产业中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聚群的发展特别是聚群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会导致聚群内人工成本、土地价格及其它投入要素价格的上升,故企业只有以创新来降低其成本或制造差异化,从而保持其竞争优势或再重新创造先发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短暂,聚群内以主导产品为核心而网结成的产业集聚也同样会随着产品的成熟和衰落而成熟、衰落,所以企业只有通过创新及时地推出新产品才能保证聚群的竞争优势。 6与其它环境沟通。一个成功的高技术产业集聚除了聚群内的广泛结网和互动协作外,还应该积极与聚群外的环境进行沟通与学习,以弥补自己资源信息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要重视从外部获得技术升级的动力和能力。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的决定 穗字[2008]1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2008年1月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现就我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广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深刻认识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主导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是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基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强大推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和集中体现。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2.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支撑,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为根本,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强化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力争在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3.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1)发展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作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率先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至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件,科技进步对工业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和省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9〕67号),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和示范作用,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到2015年,力争形成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领、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打造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产业支撑和配套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0%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政府要在园区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扶持措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环境。二是坚持高新优先、整体推进的原则。要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根本任务,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三是坚持发挥优势、突破重点的原则。加快发展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协作体系。五是坚持资源整合、集约发展的原则。整合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质科技资源,为园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坚持合理利用土地等有限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二、重点任务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基于创意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Hawkins,2001)和产业聚集区的叠加效应(Porter, 199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技术溢出效应等,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也逐步提升。 表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功能和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文化创意网的资料整理。 1. 集聚区空间分布逐渐合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2006年12月,北京市确认了第一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于2008年3月28日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至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累计达到21个。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影响行业具体参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确认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城八区及通州、大兴、怀柔等三个郊区,存在数量有限,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确认的第二批分布区域基本上覆

盖了北京市的城八区及所有远郊区县。在崇文、宣武、顺义、丰台、房山等区分别设立了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创意产业将集聚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2. 集聚区产业功能配置逐步优化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年所确认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仅覆盖了九个大类中的七个大类。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原有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在2006年确认的1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没有专门的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 2008年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解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产业功能配臵不尽科学的问题。至此,北京确认的2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而且更加重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北京新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软件等行业的资源配臵力度,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行业,通过产业的软实力,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新确认的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共同构成北京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北京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和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实施意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 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濮政[2015]45号 【发布部门】濮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07.16 【实施日期】2015.07.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濮政〔2015〕4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区、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5年7月16日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市工业强市的主战场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产业集聚区建设承载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牵动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关联着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推动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自省委、省政府作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我市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经济新的增长极。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进入了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抢抓产业转移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坚定不移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濮阳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 (二)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对接,坚持高点定位,优化调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 --集群培育。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优化产业链条,完善关联配套,彰显规模效应,培育特色鲜明的“百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平台建设。注重完善功能,高水平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提升产业集聚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为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节约集约。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产出效益,探索建立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研究

对策与战略 摘要:产业集聚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应用区位基尼系数这一测度指标,对2002~2006年我国五大高新技术行业的集聚效应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水平较高,且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也存在重电子轻医药等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聚 Abstract: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high-tech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within year2002-2006,by the measurement,which is called regional Gini-coefficient.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is high,and it is raising year by year.However,high agglomeration level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low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trict high-tech industry. In addition,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explain these phenomena accordingly. Keywords:High-tech Industry;Regional Gini-coeffic ient;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脚步放缓的形势下,经济竞争的焦点逐渐由以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转向人才、技术、信息以及由此派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以激活本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已得到迅猛发展并逐步形成空间集聚趋势。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高新技术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推动力。但以往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关注宏观分析多,微观剖析少。因此,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将区位基尼系数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的测度指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当年价总产值为测算基础,采用多项式法,运用R-2.8.0统计软件编程计算2002~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的测度 1.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 产业集聚现象的测度工作是推动产业集聚理论进一步深化的关键环节,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标主要有:标准差系数,集中率,CR指数,赫芬达尔-赫尔西曼(HHI)指数,区位基尼系数,空间分散度等。较之其他测度指标,区位基尼系数的优势明显,第一,可以采用产业产值、产业人口就业、产值增加值等多种指标来计算,适用性强;第二,可以用来衡量产业集聚的不同层次;第三,有多种计算方法,可以在不同情况下方便地计算。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来测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2.区位基尼系数 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基尼(Gini)根据洛伦兹曲线计算出一个精确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统计指标—— —基尼系数。1986年,基布尔等人(Keeble etc.)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测量产业在地区分布的均衡程度,由此产生了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值在0~1之间变化。基尼系数值越接近于0,说明该行业的空间分布与整个产业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行业相当于平均分布在各个地区;反之,基尼系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该行业的空间分布与整个产业的空间分布是不一致的,行业可能集中分布在一个或几个地区,而在大部分地区分布很少,该行业的集中程度高于其他行业。因此,区位基尼系数越大,产业集聚水平越高。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研究 1.研究样本及数据 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7》的划分,本文对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五大类行业进行实证分析,这五大行业分别为:医药制造业、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本文中的地区按照我国行政区划分,涉及31个省、市及自治区。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7》,采用的基础指标为反映行业规模的当年价总产值,其数据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究时间为2002~2006年。 2.集聚效应分析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效应的测度指标—— —区位基尼系数,利用R-2.8.0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2002~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集聚效应水平进行编程测算,计算结果见下表。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研究 □刘頔王斌会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224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09年9月

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文件 穗字〔2008〕1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2008年1月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现就我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广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深刻认识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主导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是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基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强大推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和集中体现。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2.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支撑,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为根本,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强化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具体强大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力争在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3.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1)发展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作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率先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至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件,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3%。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数控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家庭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重点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4.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础上,完善和实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意见。抓紧编制和实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撑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工程,着力提升集群集聚、承接转移、节约集约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 (二)发展目标。集群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支撑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1.总量规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达到800亿元,增长17%。 2.集聚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超3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超2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2个,超1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 3.晋级争先。X市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四星级,X县、X县、X县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二星级;X市产业集聚区和纺织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一星级;X新型制造业、X煤化工专业园区力争晋升省级产业集聚区。

4.节约集约。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左右,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5.吸纳就业。全部从业人员超过23—24万人,新增1—2万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1.突出发展优势产品。实施优势产品升级工程,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升级,着力在高强钢、智能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新材料、食品医药、高档陶瓷、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医疗康复设备等领域开发一批升级换代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摸底调查,全力做好要素协调保障,支持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产销、银企、用工对接,全面提升投产项目达产率,促进新的有效产能释放。 2.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拥有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区,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小的技术劳动复合型产业,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集群。支持基础较好、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带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教育培训;注重加强引进外部高素质人才;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等科技资源,促进区内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高科技人才的实际研发能力,来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向企业的生产力转变。(2)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能为生产与生活提供各种服务,能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起飞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区域开发的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减少区内企业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产生经济规模效应,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3)区位分工。根据对中部六省的各个高技术产业的分析,各产业的集中度始终不高,主要还是由于各地区对高技术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不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来建设。因此各省份要制定具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既要考虑本地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发展的前景,又要考虑区域聚集资源的能力和技术创新潜力,要加强集群中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培育完善的产业网络体系,建立企业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水峰,黄峰岩,金兆怀.我国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基于1998-2010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12(5):58~62 [2]薛燕.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北京:统计教育.2009(2):47~51 [3]周雯雯,陈宇昕.影响CBD产业集聚的因素分析及其启示[J].企业导报.2010(1):140 [4]王秋红,陈曦.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实证研究[J].甘肃:开发研究.2011(6):10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形势及任务

高新企业发展状况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强调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取得了新成绩,上了新台阶。 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2010年达到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92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占高技术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调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93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8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空间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研发投入稳步提高,2009年达到89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2%。产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长 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涌现出华为、联想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超过40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随着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开始由简单的加工贸易出口向资本、技术输出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在国际分工中的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说明 自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于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制定和修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往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关注高新区当期达到的发展状态,并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状态进行排序比较,是一种基于系统的绩效评价。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国家高新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中明确了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科技部在全国高新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转变”的具体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国家高新区的新要求,建立新的发展导向,引导国家高新区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体现国家目标要求和政策导向的目标需要;为了做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扩区、改变区位和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中提出的,对国家高新区主要指标进行排序的工作,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高新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 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应定位于“政策评价”,从“四位一体”和“五个转变”出发建立指标体系;从支撑性、投入性、和产出性等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尽可能使同一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标,不用总量等规模型指标,消除总量或规模等政策覆盖面的差异性影响;尽可能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适当选择定性指标;按少、简、易操作的原则选择指标。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2012年8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回顾中央人才工作战略,从九年前的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到近期的“国家特支计划”,九年来,人才强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09月21日据国家科技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17 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05家。 2000年,国家批准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十多年来,武汉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优势,建设了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金融港、光谷软件园等九大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华大基因、药明康德、中国种子基地等重点项目纷纷入驻,吸引和

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武汉?中国光谷”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500强企业频频落户,世界级专家学者更是频繁造访,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世界光纤之父”高锟和蓝光LED发明人中村修二等。人才的集聚与武汉重视人才密不可分。近年来,武汉遵循人才集聚规律,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实施“黄鹤英才计划”、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计划”,设立“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对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资助,对入选人员实施期权、股权等多种激励,以大气魄、大力度、大投入集聚人才,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态势。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化,知识和治理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成为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成为空前激烈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的重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趋于精辟,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使人才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组织或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才聚集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其正效应表现为正反馈效应、引力场效应、群体效应和联动效应,其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人才集聚过程管理难度较大和人才群内人际关系处理的复杂性。本研究所探讨的是人才集聚效应特指人才聚集正效应。 本研究拟从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人才聚集效应角度切入,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搜集较详尽的信息建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 2009年至2011年是荆州高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新思路,提出新目标,制定新措施,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于全国省级高新区前列、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荆州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同比增长5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22.85亿元,同比增长45.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37.7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4%;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79%;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四,在全市名列第一。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额为75.5亿元,到位资金24.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61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额达30亿元,在建项目达84个、投资额过100亿元。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加快以“五园两中心”(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平台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业中心孵化能力,成功孵化了以高新技术企业荆鹏软件、明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引外援”和培育“本土明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为主)、新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现有的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先进制造产业48家、新材料产业30家、纺织印染产业20家,特色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内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博士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2008年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省市项目19个;获专利权的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的企业1家,近60个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查新报告,20多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各类创新活动踊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水、电、气、通讯等逐步配套完善,工业区工业用地达到了“五通一平”,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进区办理各项手续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审批环节代办制,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建设环节包办制,

南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

南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来源:南阳市规划局 作者:规划局sj 共计: 5513 字 一、规划范围 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 聚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 白河南部,东至经十三路、 南至沪陕高速公路与许平 南高速公路、西至规划的 城南大道(暂命名,即独 山大道在白河大桥以南 的延伸路)与新能源产业 集聚区毗邻、北至规划的 黄河路,规划面积15.63 平方公里。 本规划界线是从有利 于对接南阳城市总体规 划,有利于满足省发改委 批定的新能源和高新技 术两个产业集聚区各自的 面积,有利于两个产业集 聚区今后的规划建设管理 角度考虑所确定的。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09-2020年,其中近期 2009-2012年,中期 2013-2015 年,远期2016-2020年。 三、规划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5.12; 3.《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 B J 137—90; 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2009.4.7; 5.《关于抓紧开展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豫发改工业〔2009〕608号; 6.《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09; 7.《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南阳市人民政府,2008.8; 8.《南阳市白河南区域分区规划 (2007-2020)》,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10; 9.《南阳市国民经济

国内部分工业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

快研发速度。因此,产业集聚区的战略转型,也将从强调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向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培育、造就产业集聚技术企业的摇篮,从根本上提升产业集聚区的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一批根植性强的自主创新产业。 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转变 我国产业集聚区多以园区开发为主,较少涉及高科技产业开发和培育,经济增长过分依赖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成片开发。而这些只是为发展产业集聚技术产业提供了空间载体,并不能代替产业集聚技术产业开发和培育,且不可持续。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产业集聚区必将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房产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房产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 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城市转型 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演进,必然涉及到新的城市功能配套,城区建设方面的任务逐渐增加。因此,未来产业集聚区不能只定位为一个产业集聚地,还要定位为一个人气的集聚区、文化的扩散区、资本的融通区,应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国内部分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的经验做法宁波产业集聚区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二次创业”的核心 —2— 1、大力发展产业集聚技术产业。围绕“三区一城”建设和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新能源与节能、半导体与光电、新材料三大高技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企业总部、软件与服务外包三大高技术服务业的“3+3”产业互相促进、并重发展的总体框架,同时密切关注全球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新经济。一是下大力气抓龙头企业培育。宁波产业集聚区根据企业的销售规模、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团队素质等指标,选择一批有一定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前景好、掌握一定核心技

南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

南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 规划

南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 来源:南阳市规划局 作者:规划局sj 共计: 5513 字 一、规划范围 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白河南部,东至经十三路、南至沪陕高 速公路与许平南高速公路、西至规划的城南大道(暂命名,即独山大道在白河大桥以南的 延伸路)与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毗邻、北至规划的黄河路,规划面积15.63平方公里。 本规划界线是从有利于对接南阳城市总体规划,有利于满足省发改委批定的新能源和 高新技术两个产业集聚区各自的面积,有利于两个产业集聚区今后的规划建设管理角度考虑 所确定的。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0年,其中近期-年,中期- 年,远期-2020年。 三、规划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12; 3.《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 B J137—90; 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 南省人民政府, .4.7; 5.《关于抓紧开展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豫发改工业〔〕608号; 6.《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河南省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7.《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南阳市人民政府, .8; 8.《南阳市白河南区域分区规划(-2020)》,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 .10; 9.《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0.其它与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四、发展定位 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及其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的趋势,并基于南阳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和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现状,规划的南阳高新技术产业 集聚区应充分发挥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以河南中光学集团、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 团)有限公司、河南中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阳金冠集团有 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为突破,以市场为 导向,实施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强化产业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