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种群及基本特征

种群及基本特征

2013-10-30
5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 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通过系统的自动调节,使 其能在生态系统内维持自身稳定性。作为系统还具有 群体的信息传递、行为适应与数量反馈控制的功能。 种群不仅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 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 同时,还是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的具体对象。
28
2013-10-30
绝对密度


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估计: 总数量调查(total count) :计数某地段全部生活的个体 数量。 取样调查(sampling methods) :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 用以估计种群整体。 样方法(use of quadrats):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 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 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s) :在调查地段 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期限 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比例,估计个体的总数。 去除取样法(removal sampling)
29
2013-10-30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 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 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 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 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10头计算该 地区田鼠种群个数总数为多少?
2013-10-30
30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 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 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 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 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10头计算该 地区田鼠种群个数总数为多少?

森林生态学基础—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森林生态学基础—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种群不仅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而且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人类利用与保护或控制生物物种的对象。

因此种群生态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物种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珍贵、稀有及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开发,有害生物的控制。

3.1种群的基本概念在自然界,生物很少以孤立的个体形式长期存在,它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别的生物而存在。

生物也只有形成一个群体才能繁衍后代。

因此个体必须依赖群体而存在,群体则是个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种群(population)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种群这个术语在生物学科中广泛应用,除生态学外,在进化论、遗传学和生物地理学中也经常使用。

种群虽是由许多个体集合而成,但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组合。

种群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结构,特别是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以适应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因此,种群既反映了构成它的个体的特性,也反映了它构成群落的特性。

种群的研究既有助于个体研究的深化,又是群落及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种群是物种(species)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一个物种通常可以包括许多种群,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理隔离,长期隔离的结果有可能发展为不同的生态种(ecospecies),甚至产生新的物种。

如油松从河南、山东向北分布到辽宁,内蒙,其分布比较广阔,显然不能说它们是一个种群,可能因地理隔离、人为作用、生境分化等影响,在种内形成不同的类群。

它们之间在形态上、生理上或生态习性上分别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并随着生态环境的长期特化逐渐显现出变异现象。

所以,物种的进化是通过种群表现出来,种群亦是物种进化的单位。

事实上,种群的空间界限和时间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的,除非种群栖息地具有清楚的边界,如岛屿、湖泊等。

因此,种群的空间界限常常由研究者根据调查的目的予以划定。

如种群可以抽象地泛指森林中的全部油松林,也可以具体指森林中一小块油松林,生长在不同地段内的同种各个集合体,可以理解为一个种群,也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的种群。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优秀课件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优秀课件

③注意事项: a.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b.标记不能过于醒目,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 没有伤害,且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自读教材·夯基础] (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此外 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也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 各年龄段 的个体数量的 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 增长型 、 稳定型 和 衰退型 三种类型。
第三章 第一节 第 一讲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 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 积
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
3.测定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4.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 密度的最直接因素,年龄结 构、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 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③样方大小的确定。视被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温 带地区样方的大小,一般地说,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
④常用的样方选取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⑤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 正好在边界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 右线”的原则。
(2)标记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类等。
①年龄结构增 稳长 定型 型: :出 出生 生率 率>≈死死亡亡率率→→增基加本不变种群密度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少
②对于增长型的种群,一般还有如下的关系:
♀>♂→增长快 性别比例♀≈♂→相对稳定种群密度
♀<♂→增长慢
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变化情况也基本如此。
下列关于使用样方法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

植物种群

植物种群

年龄结构:
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例。
(1)增长型种群 其年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基部阔 而顶部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极少的老年个体。 这类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典型增长型的种群 。 (2)稳定型种群 其年龄结构几乎呈钟形,基部和中部几 乎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 。
种群大小(数量)是一个变量,随时间而变化, 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数量最大,反之则小; 其变化受4个因素的影响:
迁出
出生
+
种群数量
-
死亡
+
迁入
出生率:是指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是种群内个体数 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常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 量表示。分为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最大出生率也叫绝对或生理出生率,是在理想条件下产生新个 体的理论最大值,对于特定种群,它是一个常数。 •实际出生率表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其大小 随种群数量、年龄结构以及环境而改变。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通过系统的自动调节,能使 其在生态系统内维持自身的稳定性。 种群既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同时,还是 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具体对象。
由于地理隔离,一个物种往往被分割成数个亚种群。
种群既可以作为抽象概念,也可作为具体的客观存在加 以应用。
空间特征(空间格局):
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空间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因子对种群个体生存、 生长的影响作用。 分布格局包括三种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聚分布
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
集 聚分布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1)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第三章植物种群概述

第三章植物种群概述

2013-7-28
《园林生态学》ຫໍສະໝຸດ 3-10园林植物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情况的差异来划分年龄级, 如休眠期(种子或营养繁殖体处于休眠状态的时期)、营养 生长期(包括幼苗期、幼年期和成年期三个时期)、生殖期、 老年期等。 林业上常用立木级来探讨种群年龄结构以及种群动态。
2013-7-28
《园林生态学》
2013-7-28
《园林生态学》
3-24
离散增长模型

种群的各个世代彼此不相重叠,其种群增长是不连续的、 分步的,称为离散增长,一般用差分方程描述。 模型前提条件:增长率不变;无限环境;世代不相重叠; 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年龄结构 数学模型: Nt+1=λ Nt 或 Nt=N0λ t 式中: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λ 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λ =Nt+1/Nt
2013-7-28
《园林生态学》
3-7
种群的性比

性比(sex ratio): 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数量的比 例。 对雌雄异株植物而言,性比影响到种群的繁殖力以至数量 变动。
2013-7-28
《园林生态学》
3-8
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种群中的分 布情况,因此年龄结构也称为年龄分布或年龄组成,是种 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研究园林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分析预测园林植物种群的 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价值。 通常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即年龄金字塔或 年龄锥体(age pyramid)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

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 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
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 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r'= r(1-N/K) 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 是“S”型

植物种群特点和种间关系

植物种群特点和种间关系

种群特质和中间关系概述自然界的生物,极少以孤立的个体形式长期存在,而是以种群的形式生存。

对植物而言,所谓种群(population),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即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能够自由授粉、繁殖。

譬如,某山地的茶树种群,某水域的莲花种群、某农田的玉米种群,等等。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客观的生物学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立的特征、结构与机能的整体。

通常,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二是数量特征——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三是遗传特征——就是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遗传的多样性增强了种群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力。

研究种群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变化,是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的主要任务。

(一)种群的分布格局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是指种群中的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处出现的几率是均等的,而且每一个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其它个体的分布。

事实上,随机分布并不多见。

只有环境因子对多种植物的作用无太大差别时,或者某一主导因子成随机分布时,才会引起种群的随机分布;或者在生态条件比较一致的环境中,才会出现随机分布,如生长在潮汐带的植物。

此外,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初次入侵某一地区时,常呈随机分布。

2.均匀分布(regular distribution)或称规则分布。

系指种群内每一个体近乎等距离分布。

当植物占有的空间超过所需的空间时,则在分布过程中所受的障碍也就很小,从而导致均匀分布。

在自然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分布极少出现。

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常会引起植物的均匀分布:一是病虫害、种间竞争时、优势种成均匀分时,其伴生种则呈均匀分布;二是地形、坡向、土壤水分状况的均匀分布时,也使植物种群呈均匀分布;三是人工干预的种群,如人工林、栽培作物,多为均匀分布。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2020/3/6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