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丨 人才队伍助力脱贫攻坚 扶技扶智共育小康之花—— 罗平人才扶贫成果丰硕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报送2018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总结的函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报送2018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总结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8.12.25•【字号】青科农函〔2018〕179号•【施行日期】2018.1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报送2018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总结的函科技部农村司:按照《关于报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总结的通知》(国科农函〔2018〕79号)要求,我省及时组织各市(州)科技局及相关部门进行了2018年度“三区”科技人员工作的专项统计和总结,并形成了青海省2018年度“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总结和相关调查表,现将我省“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总结和相关统计表报上,请审阅。
附件:1、2018年“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总结.doc2、2017年度“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选派对象服务效果统计表.doc3、2017年度“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培养工作成效统计表.doc4、2017年度“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际选派人员情况汇总表.doc5、2017年度“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际受培人员情况汇总表.doc2018年12月25日附件1.2018年“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总结按照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农〔2014〕105号)和《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关于下达2018年度中西部地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的函》(国科农函〔2018〕13号)精神,我省高度重视,及时动员组织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农业推广部门开展了青海省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脱贫战场云岭铁军--为脱贫攻坚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 5年 以来 ,通 过 选 派 驻 村 扶 贫 工 作 队 , 全 省 上 下 形 成 J “机 关 联 系 农 村 基 层 、 党 员干 部 联 系 贫 闲群 众 , 机 关 党 支 部 与 贫 困村 党 支 部 结 对 共 建 , 基 层 党 建 与脱 贫 攻 坚 ‘双 推 进 ’ ”的 格 局 , 形 成 r推 动 精 准 扶 贫 、 精 准 脱 贫 的 强 大 合 力 。 201 7年 ,3.8万 多 名驻 村扶 贫 工 作 队 员 实现 了对 令
策划
圈为脱贫攻坚贡献智慧和力量
贡山县扶贫工作队员指导 贫困户种 植羊 肚菌
会泽县扶贫工作队员给 贫困户 送 “扶贫牛
24
作 为 全 国脱 贫 攻 坚 的 主 战 场 之 一 , 我 省 贫 困 县 、贫 村 和 贫 困 人 口数 量 均 居 全 国 前 列 。为 实 现 如 期 脱 贫摘 帽 的 目标 ,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 , 云 南 正举 全 省之 力 ,采 取 有 力 措 施 , 决 战 脱 贫 攻 坚 , 决 胜 全 面 小康 。选 派 驻 村 扶 贫 工 作 队 ,就 是 极为 有 力管 用 的一招 。
省 4277个建 档 立 卡 贫 困村 的全 覆 盖 , ‘支 奔 走 往 贫 困 乡 村 的 “云岭 铁 军 ”正 在 为 脱 贫 攻 贞 献 苻 智 慧和 力量 。
2Ol6年 , 刚考 进 云 南省 工 商局 :I_=作 的 樊 高 峰 和 10位 同事 一 起 入 驻 江城 县 嘉 禾 乡 联 合 村 。 川 开 始 , 樊 高 峰 对 村 里 的生 活 和 _T作 不 太 适 心 。纶 过 一 段 时 问 的 磨 炼 ,樊 高峰 顺 利 攻 克 “语 言哭 ” 和 “饮 食关 ”,与当地 贫困群众 同吃 同住 ,扪‘成 片。
农村人才引进优秀案例

农村人才引进优秀案例
1.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引进林业人才
由于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较为特殊,当地缺乏技术过
硬的林业人才。
因此,该地区积极引进优秀的林业科技人才,加强森
林资源的保护和规范开发。
通过实行优惠和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西
双版纳成功吸引了众多林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2. 安徽省巢湖市引进医疗人才
由于医疗资源的短缺,安徽省巢湖市积极招聘各类医疗技术人才,引进高素质的医疗人才。
通过实行优惠,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发展环境,巢湖市成功吸引了众多医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优秀人才,为当
地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河北省保定市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
河北省保
定市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推广先进的农
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实行税
收减免和提供优越的职业发展环境,保定市成功吸引了众多农业科技
人才,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4. 湖南省宁乡市引进文化人才
随着城乡经济的融合和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
支柱。
湖南省宁乡市积极招募各类文化人才,引进艺术家、设计师、
导演等高端文化人才,推广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创新,为当地文化
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通过实行员工优惠,提供强有力的
职业发展环境,宁乡市成功吸引了众多文化人才。
219408337_营造成长微环境_构建人才快车道_助力企业人才辈出

职业 总第633期O C C U P A T I O N2023年5月上9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技能人才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大力培养选聘专业技术、技能专家,打造以大国工匠为引领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
昆明供电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南方电网人才培养的一个典型缩影。
一所处于边陲省会城市的人才培养“名校”昆明是云南省省会,拥有700多万人口,是中国14个特大型城市之一。
昆明供电局供电营造成长微环境 构建人才快车道助力企业人才辈出面积超过2.15万平方公里,是深圳的10倍、广州的3倍。
在南方电网地市供电局中,昆明供电局设备总量仅次于广州供电局,输电线路总长超1万公里。
昆明电网面积大、山高路远的特点决定了昆明供电局的员工在一线工作时会碰到非常多的新问题。
问题就是机遇,碰不到问题,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场景。
没有场景,就没有出成果的机会。
大量的一线设备、海量的一线客户成为昆明供电局打造人才高地的优势,大量的需求让昆明供电局的员工必须“自给自足”,动手解决具体的问题与困难。
昆明供电局累计培养杰出专家2人、领军专家28人,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大国工匠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云南省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云南省技术能手2人、“兴滇英才”首席技师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南网工匠4人,高技能人才占比高达83.9%。
可谓是人才辈出的“名校”。
在我国东西部人才资源差距较为明显的背景下,为何高技能人才在昆明供电局能够人才辈出?营造良好的爱才惜才“生态环境”,抓住新员工第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专题策划94一个“黄金十年”,搭通道、赋资源,久久为功,阶段性、系统性地实施人才工程,最终成就昆明供电局形成高技能人才“森林”之势。
乡村振兴优秀人才下沉例子

乡村振兴优秀人才下沉例子王云峰是小浦镇画溪村的一名90后村干部,大学毕业后的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将自己深深地扎根在基层一线,努力推动乡村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他带领基层的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进乡风文化建设,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画溪村,曾经是水清河澈、美景如画的村庄。
然而这些年,村庄内水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被列入劣Ⅴ类水体的河道就有100多条,严重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未来发展。
为了找回那个记忆中的美丽家乡,王云峰积极号召村里的团员青年投身到村庄治水的工作中来。
以“治水”为契机,他带领“河小青”走遍了全村的河塘,绘制治水清淤作战图,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三个月,就一举完成了138个河道、池塘的治理工作。
在“河小青”们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如今的画溪村面貌焕然一新。
2019年,王云峰荣获全国第九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展现了当代青年在基层不懈奋斗的风采。
作为画溪村团支部书记,王云峰深知团员青年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
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向团组织靠拢,他从强化组织、健全制度、争取支持、扩大宣传四方面入手,立足实际,不断探索,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积极开展“团情排摸”行动,对全村35周岁以下的400多名青年进行摸底建档;带头组建“青年突击队”“春泥服务队”,带领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开办“青年大讲堂”,通过宣讲的形式,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宣扬进青年心中。
在他的带领下,画溪村先后涌现了各类优秀青年10多位。
王云峰也成为湖州市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团成员,两年来,先后在长兴、安吉、杭州等地开展宣讲活动达30场次,宣讲活动先后被学习强国、新华社等报道。
朱有勇: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

12月2日电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人民日报)
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在世界植物病理学界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却在他60岁那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难以置信的决定——离开他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加入“扶贫大军”。
在云南边疆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60岁的他把一片片闲置田变成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扶贫要扶志。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朱有勇院士在实地考察后,发现村民致贫原因是缺少种植知识及长期懒散造成,为此,朱有勇要求团队与村民同吃同住,拉进与村民的距离。
朱有勇在深山密林实地调研后,发现适合当地栽种的马铃薯,亲自为民示范,与团队栽种出了优质的马铃薯,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积极加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朱有勇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扶贫更要先扶智。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为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朱有勇院士开办技能培训班,由院士专家亲自给老百姓上课,手把手地现场演示,手把手地在农田里教学。
为扶贫农产品扩大销路,朱有勇和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一起联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
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兴文县推进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做法与成效

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兴文县推进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做法与成效刘丽芳【期刊名称】《四川蚕业》【年(卷),期】2016(044)003【总页数】3页(P12-13,7)【作者】刘丽芳【作者单位】兴文县农业局,四川兴文644400【正文语种】中文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乌蒙山东麓,川滇黔结合部,幅员面积1373 km2,辖10个镇5个苗族乡,总人口48.34万人,其中苗族同胞5.07万人,237个村,精准扶贫户14577户,贫困人口50721人,贫困村57个,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革命老区县、乌蒙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
全县大部分区域均适宜栽桑养蚕。
近年来,兴文县坚持将现代蚕桑产业作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全县蚕桑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5年9月四川省现代蚕桑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会上,省农业厅把蚕桑产业列为全省精准扶贫的重点产业,提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并把我县确定为蚕桑产业扶贫示范县,把周家镇石屏村、九丝城镇新建村确定为桑产业扶贫示范村。
我县在践行“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1 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全县养蚕乡镇11个、村96个、社393个。
2015年在周家镇、九丝城镇、五星镇、共乐镇、麒麟苗族乡、毓秀苗族乡等乡镇,新栽桑面积10659亩,全县桑园面积达到5.53万亩, 其中贫户困栽桑16796亩,占比达到三分之一。
1.2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全县蚕农8404户,其中贫困户2938户,涉及养蚕人口37818人,其中贫困人口12998人栽桑养蚕。
现有市级茧丝龙头企业1家,蚕桑专业合作社1家,蚕桑专业村40个,家庭农(蚕)场5个,30亩以上的养蚕大户40家。
1.3 养蚕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近年我县注重养蚕设施的建设,2015年,全县新建蚕棚1010间,全县蚕棚累计达到4072间,新建共育室51间,全县共育室累计达到171间,新建生产便道硬化13.5km,养蚕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通过就业帮助贫困户脱先进事迹

通过就业帮助贫困户脱先进事迹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探索实施各种措施,以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中,通过就业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先进事迹引人瞩目,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介绍一些通过就业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先进事迹,以期鼓舞更多人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中。
一、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在江西省某贫困县,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种植和加工业,为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政府组织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贫困户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政府还积极引导企业入驻当地,招聘贫困户,通过就业帮助贫困户脱贫。
这一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让更多贫困户实现了自力更生,走上致富路。
二、创新就业模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山区,当地政府创新就业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该地区资源丰富,特别是生态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政府引入旅游企业,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组织培训,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帮助贫困户掌握旅游业务知识,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帮助贫困户通过就业改变了生活状况,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三、拓宽就业渠道在河北省某贫困县,当地政府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帮助贫困户脱贫。
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到当地投资兴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提供贷款和培训支持,帮助他们开办小型企业。
通过拓宽就业渠道,贫困户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从而脱离了贫困。
四、政策扶持帮助贫困户就业在贵州省某贫困地区,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帮助贫困户就业。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就业扶持政策,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鼓励企业到当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和土地扶持等政策,吸引企业来到当地,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还积极组织培训,提供技能支持,帮助贫困户提高就业竞争力。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帮助贫困户通过就业脱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工作丨 人才队伍助力脱贫攻坚 扶技扶智共育小康之
花—— 罗平人才扶贫成果丰硕
近年来,罗平县高度重视各类人才在脱贫致富、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助推器”作用,探索完善人才工作与扶
贫攻坚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带领群
众迈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共同培育一朵向着小康幸福盛
开的鲜花。 人才培养“供光热”。一是启动本土人才培养工程。
2016年共评选出62名“罗平牌”系列人才,促进扶贫攻坚“就
地取才”。二是大力实施农村实用和创业人才培养工程。依托
“两工程”“一计划”,重点对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农村实用技
术培训。2016年,开展党员创业、乡村旅游、生态种养殖
等技术培训12期800余人,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7期,
培训600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4200人次,实现了乡土人
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全覆盖。三是大力培养电商人才。
在罗平职校建立电商人才实训基地,培养一支懂工业、懂电
商、善管理、能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电商人才充实到扶贫攻
坚的队伍中。 能人带头“教方法”。一是建立九龙街道以洪社
区和鲁布革乡大坡村委会2个人才扶贫示范点。如鲁布革大
坡村委会实行“党员+贫困户”的能人帮困措施推广蜜蜂培育、
蜂箱制作,涌现出了一批以李云才为代表的蜂箱制作能手,
带动6户群众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二是建立专家联系
农村实用人才机制。把各类“土专家”“田秀才”纳入“农村实用
人才”信息库,组建专家服务团13个联系农村实用人才2354
人,辐射带动1.1万多名党员群众创业致富。三是发挥致富
带头人“传帮带”作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带头人+
贫困户”的结对帮困措施,“一对一”、“点对点”提供土法酿酒、
蜜蜂养殖、黄山羊养殖、生猪养殖、土鸡养殖等农业实用技
术培训,帮助无资金、无技术、无致富办法的贫困户增强脱
贫的“造血”功能。全县通过诸如像李云才、熊丽琼、何荣坤
等一批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使贫困村户均1名劳动力学习掌
握1至2项实用技术,实现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人
人有事做。 扶贫人才“带雨露”。一是努力引进省市扶贫人才
进村。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加强精准帮扶。2015年选
派205名“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干部到贫困村,2016年增派
213名队员,县级先后两次集中培训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调
整充实驻村扶贫工作队,向贫困乡镇所辖村(社区)、贫困
村各选派一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其余村(社区)选派1-3名
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实现贫困村、贫困乡镇的村(社区)驻
村扶贫工作队和非贫困村工作队员全覆盖。二是积极引入扶
贫专家。及时补充调整市委联系专家队伍,去年产生李朝忠、
唐玉生、吴慧等8名市委联系专家人选,通过专家与各责任
单位团结协作,积极开展扶贫调研、支医支教、科技推广、
文化下乡、项目扶助、就业创业指导等扶贫活动,有效帮助
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给贫困村村民带去了甘霖雨露,
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产业融合“拔穷根”。狠抓高原特色农业
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农业科技人才,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
术支撑,带动多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油菜花产业深度开发。
结合罗平“金花”产业优势,成立相海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
聘请专家4名长期驻站研究,建设“年产21000吨油脂加工
建设项目”,获得多个油菜籽精深加工领域技术成果。与湖南
农业大学签署油菜产业科技合作协议,建设院士工作站罗平
分站和中国南方油菜罗平研发中心,就油菜高产高效栽培、
种植加工连接、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二是特
色产业融合发展。鲁布革乡依托罗平作为中国蜜蜂春繁县的
品牌优势、本乡速生丰产林的资源优势,多次邀请国内蜂培
育专家到村培训,指导建立脱贫产业技术培训推广基地,成
立中蜂养殖、蜂箱制作2个协会,促进产业技术就地转化为
经济效益;联合罗平甜园蜜语蜂业科技有限公司,把芭蕉箐
村民小组打造为“蜜蜂文化第一村”,生产原生态蜂产品,吸
引游客参观基地、品鉴产品,交流养生知识,体验蜜蜂文化,
带动特色旅游发展。九龙街道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
式,大力扶持油菜种植和布依干酸菜加工,建立九龙瀑布风
景区绿色食品厂生产罗平特色农产品;依托九龙瀑布风景区
的区位优势,在以洪社区培育了一批“看瀑布、赏菜花、吃特
色、住土家”的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竖起休闲旅游农家乐合作
社金字招牌,打开一条生产、加工、旅游一二三产融合带动
脱贫致富的新路,“小康之花”正在罗平逐渐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