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中药外敷疗法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中药外敷疗法中医肛肠科在治疗肛肠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其中中药外敷疗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药外敷疗法通过将中药直接敷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瘀止血、去腐生肌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中药外敷疗法。
中药外敷疗法所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病症和治疗目的,医生会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配伍。
常见的药物包括黄柏、大黄、苦参、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可用于治疗肛痈、肛周炎等热毒炽盛的病症;乳香、没药、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药,适用于血栓外痔、内痔嵌顿等有血瘀表现的疾病;炉甘石、煅石膏、滑石粉等具有收湿敛疮作用的药物,常用于肛门湿疹、肛周皮肤糜烂等病症。
在准备中药外敷药物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药方将中药进行炮制和加工。
有的需要研磨成细粉,有的需要煎煮浓缩成膏状。
比如,对于一些粉末状的外敷药,通常需要将药材洗净、晾干,然后用专门的工具研磨成极细的粉末,过筛后备用。
而对于膏剂,则需要先将药材加水煎煮多次,合并药液后进行浓缩,再加入适量的基质,如凡士林、蜂蜜等,搅拌均匀制成膏体。
在进行中药外敷治疗前,患者需要做好局部清洁。
对于肛门周围的病症,应先使用温水清洗肛门,去除污垢和分泌物,保持患处干净。
如果有伤口,还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感染。
中药外敷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湿敷法、敷贴法和涂抹法。
湿敷法是将浸有药液的纱布敷于患处,适用于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明显的病症。
例如,对于急性肛周脓肿初期,可将黄柏、苦参等煎水后湿敷,能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敷贴法则是将调配好的药膏或药粉敷在纱布或敷料上,然后贴于患处。
比如,对于内痔脱出、水肿,可将含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的药膏敷贴于痔核上,帮助减轻症状。
涂抹法是直接将药膏或药液均匀地涂抹在患处,常用于肛门湿疹、肛裂等病症。
如治疗肛裂,可将具有生肌敛疮作用的药膏轻轻涂抹在肛裂处。
中医中药外敷能否改善口腔溃疡

中医中药外敷能否改善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影响正常的饮食和生活。
在寻求治疗方法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外敷疗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中医中药外敷究竟能否改善口腔溃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口腔溃疡,又称“口疮”,其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创面,周围红肿,中央凹陷,表面覆盖有灰白色或黄色的假膜,触碰时疼痛明显。
引起口腔溃疡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精神压力、营养不良、局部创伤、内分泌失调、系统性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例如,心火上炎、胃火炽盛、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等都可能导致口腔溃疡的出现。
因此,中医治疗口腔溃疡往往从整体出发,通过调理身体的内在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药外敷作为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药外敷可以直接作用于溃疡创面,药物能够迅速渗透,发挥药效。
其次,外敷用药可以避免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消化吸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药效损失和副作用。
此外,对于一些因口服药物困难或对口服药物不耐受的患者,中药外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选择。
那么,哪些中药适合用于外敷治疗口腔溃疡呢?常见的有冰片、青黛、黄柏、黄连、大黄等。
冰片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生肌的作用;青黛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黄柏、黄连善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则有泻火凉血、逐瘀通经的功效。
这些中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合理的配伍。
在使用中药外敷治疗口腔溃疡时,通常需要将中药制成适当的剂型。
比如,可以将中药研磨成细粉,用蜂蜜、香油等调成糊状,然后涂抹在溃疡面上。
或者将中药煎汁,用纱布浸湿后敷在患处。
此外,还有一些现成的中药外用制剂,如口腔溃疡散、冰硼散等,使用起来也较为方便。
那么,中医中药外敷治疗口腔溃疡的效果如何呢?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对于轻型和中型的口腔溃疡,中药外敷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药秘方〗特效止痛外敷散

〖中药秘方〗特效止痛外敷散
【中药秘方】特效止痛外敷散配方:川芎、郁金、乳香、红花、松节、川乌、白芥子、艾叶、独活、苍术、薄荷、樟脑、细辛、姜黄各50克。
用法:把以上各
药研成细沬,然后用75%的酒精调匀,均匀摊敷盖住痛点,再用保鲜膜盖上,再用热水袋上面加热,1个小时左右揭掉,此药可重复用3次。
每天
1次。
7天为1疗程。
主治: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习惯性腰扭伤、肩周炎等引起腰、四肢、背部的疼痛。
附:外用贴剂配方功能:带状
疱疹。
配方:雄黄5份,冰片3份,蜂房2份。
用法:共研磨,撒在湿贴上,贴局部患处。
疗效:治疗10例,轻者3次。
中药外敷治骨关节炎9方

中药外敷治骨关节炎9方一、治颈椎病:三七10克,川芎 15克,血竭15克,乳香15克,姜黄15克,没药15克,杜仲15 克,天麻15克,白芷15克,透骨草15克,威灵仙15克,川椒5 克,麝香2克。
将前12味药共研细末,加入150毫升白酒火煎成糊状,或用米醋拌匀为糊状,摊于纱布上,并将麝香撒在上面,敷于息处。
干后可将药重新加醋调成糊状再用,每剂药可连用 3~5天,15次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适用于治疗各型颈椎病。
二、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当归、狗脊各120克、石楠藤150克,木瓜、牛膝、伸筋草、骨碎补、丹参、苍术、桂枝、桑寄生、透骨草、五加皮各100克,红花、羌活、独活、秦艽、防风、千年健、威灵仙、寻骨风各50克,制川草乌各30 克,米醋适量。
将上药共研为粗末,分2份备用,取1份以米醋拌和以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度,人锅炒温度达50\"C~60~C,分别装2个30厘米x20厘米的布袋,轮换热敷腰突部位,凉后加醋加温,日敷3~4次,4天l剂,8天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散寒,通络止痛。
适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治肩周炎:老生姜300克,细辛80克,白酒100毫升。
将细辛研为细末与生姜捣烂,放锅内炒热,而后下白酒调匀再炒,放于纱布上,趁热敷肩周疼痛部位。
每晚1次,连续1~2周。
功效:活血通络,散寒止痛。
适用于治疗肩周炎。
四、治膝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退行性关节炎、膝增生性关节炎、老年膝):制川乌、制草乌、肉桂、威灵仙、干地龙、穿山甲、宣木瓜、桃仁、三棱、莪术、当归、秦艽、透骨草各等量,麝香少许。
将上药择净,共研细末,加入黄酒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膝关节疼痛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1次,连续7~10天。
功效:活血散寒,通络止痛。
适用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五、治膝关节滑膜炎:川芎、红花、土鳖虫、牛膝、穿山甲、伸筋草、大黄、乳香、没药各20克,桃仁15克,威灵仙、羌活、独活、甘草各10克,米醋适量。
中药外敷方法

中药外敷方法中药外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药物直接敷于皮肤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外敷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治疗皮肤疾病、疼痛、炎症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外敷方法及其应用。
首先,中药外敷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煎剂外敷、敷贴外敷和洗浴外敷。
煎剂外敷是将中药煎剂敷于患处,通常用于治疗疼痛、炎症等症状。
敷贴外敷是将中药糊剂敷于患处并用纱布包扎固定,常用于治疗皮肤病、疮疖等。
洗浴外敷是将中药煎剂加入温水中,让患者浸泡或擦洗患处,常用于治疗湿疹、痒痒病等。
其次,中药外敷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皮肤疾病方面,中药外敷可以用于治疗湿疹、疮疖、痤疮、痱子等疾病。
在疼痛方面,中药外敷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疼痛、扭伤等症状。
在炎症方面,中药外敷可以用于治疗烫伤、烧伤、痈肿等情况。
总的来说,中药外敷在治疗皮肤疾病、疼痛、炎症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另外,中药外敷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中药药性的渗透和作用,达到调理气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目的。
中药外敷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疼痛,缩短疾病恢复时间。
同时,中药外敷还可以减少内服药物对肝肾的负担,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最后,中药外敷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外敷方法。
其次,外敷前需要清洁患处,保持患处清洁干燥。
再次,外敷后要及时更换中药,避免长时间外敷导致皮肤受损。
最后,外敷后要避免用力搔抓,以免影响药效。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使用中药外敷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和外敷方法,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了解中药外敷的方法和应用,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常用中药外敷治高血压

常用中药外敷治高血压中药贴敷某些特定穴位{如神阙},可增加高血压病患者每搏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对高血压病有很好的降压作用。
常用中药外敷配方:1、吴茱萸细末15―30克,用醋或生理盐水调制做成小药饼,贴敷双侧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晚上睡前贴敷,次日晨起取下,10天为一疗程。
2、胆汁制吴茱萸100克、龙胆草6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共为一料,制成细末,装瓶密封备用。
用时取药粉适量加少许米醋调成糊状,分别贴敷于神阙(即肚脐)、トǎ翰脊潭āC客硭疤螅纬咳∠拢1个月为1疗程。
3、马钱子12克(去壳,取仁),白丑2克,黑丑2克,鸡苦胆12克(鲜用),取前三味混合捣碎,然后加入鸡苦胆共捣成膏状,装入瓶中备用。
用时取配好的药膏敷于涌泉穴,用胶布固定。
睡前贴敷,次日晨起取下,隔日一次,4次为一疗程,4、川牛膝、川芎等份,制成细末,置干燥处备用。
贴药时取仰卧位,将“神阙”穴擦干净,取药末3―5克放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3~4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贴敷治疗一般应坚持1~2个疗程后方能见效,病人在血压下降的同时,头痛、眩晕、四肢麻木等症状亦有所减轻。
另据有关报道,贴敷治疗对高脂血症、肥胖亦有治疗作用。
三、中药足浴:中药足浴是指将单味或复方中药水煎待温后浸泡双足的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往往表现为头痛头晕,这些病症按中医病位分类属“病在于上”。
脚位于人体下部,实施足浴疗法时刺激了足部密集的穴位,体现了中医治疗中“上病取下”的原则,而中药足浴更是发挥了中药和足浴的双重作用,是中药与足浴疗法的有机结合,所以中药足浴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是有理论依据的。
有报道称,中药足浴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率可达90%以上。
常用足浴配方:1、磁石30克、钩藤20克、石决明、独活各15克、桑枝、枳壳、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牛膝各10克,党参、黄芪、当归、乌药各6克。
2、明矾50克、钩藤60克、茺蔚子60克、糯米粉30克。
中药四黄水蜜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护理探讨

中药四黄水蜜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护理探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关节痛、红肿、热、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四黄水蜜外敷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中药四黄水蜜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护理进行探讨。
1. 中药四黄水蜜外敷的制备方法中药四黄水蜜外敷的配方为黄柏、黄连、黄芩、茵陈蒿,四味中药煎水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拌匀,制成黏稠糊状。
2. 中药四黄水蜜外敷的作用机理中药四黄水蜜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的作用。
其中黄芩、黄连、黄柏具有清热解毒功效,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茵陈蒿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而蜂蜜则具有滋润肌肤、抗菌消炎的作用。
3. 中药四黄水蜜外敷的使用方法将中药四黄水蜜外敷敷于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在敷贴之后用保鲜膜或塑料袋包裹患处,增强中药的渗透效果。
4. 中药四黄水蜜外敷的疗效中药四黄水蜜外敷能够有效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红肿、热等症状,促进炎症的吸收和康复,具有显著的疗效。
1. 患部护理在进行中药四黄水蜜外敷的过程中,需要对患处进行良好的护理,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受到外界的污染和细菌感染。
每次更换敷贴时,要注意清洁患处,以免造成二次感染。
2. 注意饮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进行中药四黄水蜜外敷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
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如肉类、鱼虾、酒类等,增加水果、蔬菜、粗粮等碱性食物的摄入,促进尿酸排出,减轻症状。
3. 保持心情舒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进行中药四黄水蜜外敷治疗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疾病的影响。
可以适当进行放松心情的活动,如听音乐、阅读书刊等,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4. 定期复诊在进行中药四黄水蜜外敷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变化,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避免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中药四黄水蜜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良好的护理,合理调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定期复诊,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外敷治疗与护理ppt课件

7. 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的湿度,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 燥,干燥时可取下敷料加用所需的药汁、酒、醋、水等进行湿润后再敷。
-
14
4.注意事项
8.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 等过敏现象,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 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等。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本 法治疗常见病,而且用于治疗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化瘀 膏,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
• 近年来,出现了纳米穴位敷贴。
-
7
3.操作方法
• 1.物品准备
•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压舌板、薄 膜、剪刀
• 2.操作方法 • 核对医嘱,评估皮肤情况
• 敷药局部皮肤作清洁处理
• 先将药膏平摊在患处,再用薄膜覆盖固定好,最 后用TDP灯照射,注意灯的高度。
-
8
-
9
-
10
-
11
-
12
4.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治疗环境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受凉而加重病情。 3.进行常规消毒,防止感染。 4.穴位要找准,用药要适当,治疗时间断用药,一穴一般不可连续贴药
-
16
5.健康宣教
• 1、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贴敷期间饮食宜清淡 为主,禁食生冷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肥甘厚腻、 生痰助湿的食物,应戒牛肉、鸭肉、鹅肉、花生、 煎炸食物,禁食海鲜等发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章已发表在《湖北中医杂志》。
中药外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研究获徐州市2010科技进步三等奖。
徐州市中医院中药外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7月18号开始!
中药外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免疫球蛋白影响
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徐州 221003)
刘斌
摘要:目的:中药制剂外敷改善COPD免疫球蛋白。
方法:合理选取背部两侧穴位,用中药制剂外敷,以达到治疗目的。
结果:300例患者中治疗组治愈50例,好转85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90.00%。
对照组治愈36例,好转87例,无效27例,有效率为82.0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
照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X2=3.98 P<0.05)。其免疫球蛋白改善明显,治疗后治疗组
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用中药制剂外敷治疗COPD 能有效改善免疫球蛋白。1
主题词:免疫球蛋白;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药疗法。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为呼吸系统常见疾患,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
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由于肺部异常的炎性反应,从而产生气流受限,常呈进行性加重,
甚至可以引起显著的全身反应,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我国COPD发病率较高,随着人
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吸烟人群增加、空气污染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发病率明显增加,钟
南山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COPD的发病率达8.2%,约有4300
万人患病。针对COPD患者异常免疫球蛋白表现,临床采用中药外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
病,明显改善其免疫球蛋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小结近3年来临床资料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依据治愈及好转标准》(临床疾病诊断依据
治愈好转标准第二版)1,确定300例完整观察缓解期患者,其病史、临床表现、胸片、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免疫球蛋白检查符合1995年美国胸部疾病学会(ATS)制定的COPD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常规理化检察,且排除其它呼吸系统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组,每组各150例,其中治疗组中男86例,女64例,平均年龄58.21岁。对照组中男83
例,女67例,平均年龄57.16岁。两组间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病程及发作期方面经
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化痰、解痉及必要时予以利尿、强心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疗法,其方法是选用背部两侧穴位:大椎、
肺俞、风门、厥阴、心俞等。贴敷时间选择在三伏天及三九始最热、最冷时间各3次,药
物外敷穴位,药用本院科研处方:麻黄、杏仁、白芥子等适量,研磨成粉,过128目筛,
姜汁、蒜泥、蜂蜜兑入调和成糊状,敷于背部两侧穴位。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时间一般
不超过3时,以稍稍起泡不破为最佳。若患者自觉穴贴处疼痛难忍,当立即去除贴敷药物,
1
江苏省徐州市科技局课题(中药外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与免疫球蛋白关系临床
研究 徐州2006081)
以免皮肤破溃致局部感染,贴敷每10天重复1次,每3次为1个疗程,连续完成4疗程
者列为观察对象,对照组未予贴敷,疗程结束后分别总结疗效及实验室检测指标。
2.观察指标及处理
2.1 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咳嗽,咯痰,喘息,哮鸣音及免疫球蛋白变化。在贴敷使用前
一天及每1个疗程后,观察并按照积分方式分别记录上述症状和体征。
2.2免疫球蛋白检查:北京众弛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显著性用X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结合临床实际,拟
标准如下:①、治愈:咳喘等临床症状消失,连续3疗程后随诊6月无复发者;②、好转:
咳喘减轻,痰量减少者;③、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积分结果其中治疗组治愈50例,好转85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愈
36例,好转87例,无效27例,有效率为82.0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
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X2=3.98 P<0.05)。
3.2 总结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数值,列表如下(X±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
组别 全血黏度1 全血黏度5 全血黏度30 全血黏度200 血浆黏度 红细胞压积
对照组(150) 21.64±1.76 9.29±1.23 6.54±0.54 4.79±0.38 1.96±0.12 0.52±0.04
治疗组(150) 21.33±1.67* 8.82±1.29* 6.56±0.53* 4.80±0.37* 1.95±0.11* 0.51±0.03*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 全血黏度1 全血黏度5 全血黏度30 全血黏度200 血浆黏度 红细胞压积
对照组(150) 17.52±1.52 8.55±1.21 5.54±0.49 4.23±0.35 1.62±0.09 0.47±0.03
治疗组(150) 15.43±1.49* 7.76±1.19* 5.16±0.46* 3.98±0.36* 1.46±0.08* 0.42±0.03*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一定差异*P<0.05。
4 讨论
COPD为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患,存在一定的气道高反应性。其病理改变常可表
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气道狭窄、通气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二氧化碳
潴留,引起继发红细胞增多、红细胞理化特性改变及免疫球蛋白增多等,进一步导致血液
循环动力学障碍,肺血管阻力增加等。患者因长时间缺氧和低氧血症,可致红细胞代偿性
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聚集增加,大大增加了全血黏度,从而造成血液粘滞性增
加3。
COPD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实际包括了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病理特点,慢支的早期
病变为气道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腔内黏液分泌增多;支气管壁由于各种炎性细胞浸润
致充血水肿和纤维增生,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黏膜活检表明支气道壁有白细胞、巨噬细
胞、CDST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细胞活化标志表达增加。肺气肿解剖学上表现为持久性或
不可逆性终末支气管气腔扩张为特征,肺泡壁破坏,肺弹性减低,最终导致血流减慢,甚
则血液粘滞。现代医学通过研究COPD患者免疫球蛋白表明,其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
度、红细胞压积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着的差异。中医学认为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当疾病在
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和阶段,必将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失调,大凡气滞、气虚、气逆、
阳虚、寒凝、热结、痰湿、津亏液少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发生。血液在体内具有
供给器官组织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维持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
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是以血行及血液成分正常为前提,在疾病状态下,器官和组织的
较重缺氧,化谢障碍,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障碍及微循环障碍均可能出现“血瘀”,凡
是血瘀证,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用药及给药途径。中药药理证实麻黄、杏仁发
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白芥子温肺豁痰利气。可以提高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
蛋白溶解,降低红细胞聚集性,使全血比黏度和血浆黏度降低,血液流速加快,流态趋于
正常,从而改善局部血液的供给,促进可逆病变趋于恢复正常4。临症采用祖国医学传统
疗法,内病外治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黏膜吸收,发挥其疏通经络、止咳化痰之功效,而
且药物外敷穴位处的皮肤挛缩及瘢痕,可起到长期刺灸作用,有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
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
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2003,26(5)261-267.
3
连金诗,血栓通注射液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
医药2007,27(6)18-19
4
沈映君 中药药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0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