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全套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完整完全版(新增:全程电子教案)55812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完全版(新增:全程电子教案)55812ppt课件
完全版,附全程电子教案
赵岩
整理版课件
1
❖绪 论 Introduction
整理版课件
2
【目的要求】Purposes and requirements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
“辨证”、“病案”、“证”、“症”等概 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 整体审察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诊法 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就必须从整体上进行 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局部。
整理版课件
16
❖ 诊法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 情资料。
❖ 病证结合 “病”和“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 念,中医诊断要辨病,又要辨证。

病为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辨病有利于从全
整理版课件
14
❖ 见微知著 意即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 体的状况。机体的某些局部,包含着整体的生 理、病理信息。
❖ 以常达变 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通过观 察比较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 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பைடு நூலகம்整理版课件
15
❖四.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CM diagnosis
整理版课件
9
❖ 二.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CM diagnostics ❖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 包括望、问、闻、切四方面,合称“四诊”。
❖ 诊病--又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 得出病名的诊断。
整理版课件

中医诊断学问诊优质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问诊优质PPT课件

长期低热
颧红, 五心烦热
时有低热
面白,头昏、 舌淡、脉细
长期微热 劳累则甚
面白气短, 神疲乏力
因情志不舒时 胸闷,
有微热
急躁易怒
小儿夏季气候炎 烦渴、
热时长期发热 至秋凉自愈
多尿、无汗
阴虚发热
血虚发热
气虚发热
气郁发热 (郁热)
小儿 夏季热
(四)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
中焦湿热郁蒸----汗出过多, +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者。
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
4、心胸汗
心胸汗是指心胸部易汗出或汗出过多。 多见于虚证。 神疲倦怠,纳呆食少,心悸失眠,
——心脾两虚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
——心肾不交
5、阴汗
外阴部及其周围汗出过多——下焦湿热。
⑤ 重视主诉的询问。
⑥ 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以便迅速抢救病 人,病情缓解再详细地询问。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问诊的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询问之时,应根据就诊对象, 如:初诊或复诊、门诊或住院等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询问。
一、一般情况
包括 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 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2、半身汗出
指身体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 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 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
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 ——风痰、痰瘀、风湿阻滞经络,气血不周所致 多见于中风、痿证及汗出过多, +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脉细数;
阳明燥热内结,迫津外泄---手足心汗,连绵不断, +烦渴冷饮,尿赤便秘,脉洪数者;

中医诊断学-舌诊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舌诊  ppt课件

PPT课件
9
3)颤动:多见于热极生风、肝风内动、酒 精中毒、心脾两虚 4)歪斜: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5)吐弄:多为小儿智力发育不良 6)短缩:多为热病(天生舌短者除外)
PPT课件
10
2.望舌苔
(1)望苔色 1)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 • 表证-薄白苔 • 寒证-白厚苔 • 湿证-白腻苔
PPT课件
PPT课件
20
2)润燥: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 由润转燥-热势加重,津液耗伤,病情发展 由燥转润-热邪渐退,津液恢复,病情好转
PPT课件
16
3)腐腻: 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刮之易去-腐苔 颗粒细腻,粘滑不易刮去-腻苔
PPT课件
17
4)剥落:-胃气胃阴之存亡 苔全部退去,舌面光洁如镜-光剥苔(镜面舌) 舌苔部分剥落,界限清楚-花剥苔 大面积脱落,形似地图-地图舌
11
2)黄苔:多主热证、里证(从黄的程度辨别 热的的轻重) 薄黄 黄厚
PPT课件
12
焦黄
黄腻
PPT课件
13
3)灰苔:多主痰湿、里证 4)黑苔:主里热重证、寒盛证
PPT课件
14
(2)望苔质
1)厚薄: 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 由薄变厚-病情由轻转重 由厚变薄-病情由重转轻
PPT课件
15
PPT课件 3
1.望舌质
(1)舌色 •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 • 红舌-主热证 舌红起芒刺、黄厚苔-实热证 舌红少苔或无苔-虚热证
PPT课件
4
• 绛舌-邪热入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 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PPT课件
5
(2)望舌形
1)老嫩: 舌质粗糙、苍老-实证、热证 细腻、娇嫩或边有齿痕-虚证、寒证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PPT课件

15
10.张X,女,30岁.恶寒发热二天,昨 日起咳嗽加重,痰稀白,量不多,周身 酸痛,头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 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 析.
.
16
10.①证名:风寒犯肺证.
②辨证分析:风寒犯肺,肺气被束, 失于宣降,故咳嗽,肺不布津,聚而为痰, 随肺气逆于上,故咳痰稀白。风寒袭表, 损伤卫阳,肌表失于温煦,故见微恶风寒, 卫气被遏则发热,寒邪凝滞经络,经气不 利,故头身疼痛,鼻为肺窍,肺气失宣, 则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为感受风 寒之证.
.
13
9.韩XX,男,42岁.三年来反复咳嗽, 痰中带血,曾诊断为“肺结核”。来诊 时症见形体消瘦,两颧红赤,咳嗽少痰, 胸痛,痰中带血,口燥咽干,盗汗,舌 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写出:
①主诉;
②八纲结论;
③证名诊断;
④辨证分析.
.
14
9.①主诉:反复咳嗽,痰中带血三年.
②八纲结论:里证,虚证,热证.
.
30
18.林X,女,30岁.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 白带绵绵不断,曾服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未效。 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腹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 缓弱.
要求写出:①主诉;②八纲结论;③证名诊断; ④辨证分析.
19.刘XX,女,60岁.工人.年轻时产多乳众, 工作及家务较劳累。八年来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 溏,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半个月前又因 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并有下坠感, 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 苔白,脉缓弱。
活动则心气益虚,故症情随之加重. 气虚及阳,病久心阳损伤,胸阳不展,故胸闷;阳

中医诊断学辨证PPT

中医诊断学辨证PPT
补肝肾调经。
THANKS
[ 感谢观看 ]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肤、胸腹等部位,以判断病情的性 质和病位。
CHAPTER 05
辨证案例分析
感冒的辨证治疗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 痛,鼻塞声重,喉痒,痰白清稀
,宜用辛温解表法。
风热感冒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咽痛 ,痰黄稠,宜用辛凉解表法。
暑湿感冒
发热,汗出热不解,肢体酸重或疼 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小便 短赤,苔黄腻,宜用清暑祛湿解表 法。
中医诊断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诊断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随着历代医家的 不断实践和总结,中医诊断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
现代中医诊断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方法,逐 步完善和发展。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诊断学也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数字 化。
VS
总结
三焦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通 过对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分析, 为治疗提供依据。
CHAPTER 03
常见证候现的证候
详细描述
表证多因外邪侵袭所致,常见症 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 薄白脉浮等,治疗宜解表散邪。
里证
总结词
指病变部位在内脏的证候
指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是中医对温热病的一种分类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卫气营血的生理功 能和病理特点,分析温热病的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
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分析,为治疗温热病提供依 据。
三焦辨证
三焦
指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区域,是中医 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三焦辨证是 根据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结合 四诊资料,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传 变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5.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 血瘀证)
黑色五行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 , 经 脉肌肤失养所致,常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可分为禁 黑、紫黑、或青黑。
面色黧黑:为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之证 ; 面黑而干焦: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 色黑伴肌肤甲错:为有瘀血 ; 眼眶黑为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为崩中漏下。
3.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辨证﹑辨病的基础) 证: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证的概括) 病: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四)病案
1.“病案”的含义: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 录。又称病历、诊籍。
2.病案的要求:如实记录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 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意义: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类型
阴脏 人
形态
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 肩宽腰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喜热恶凉,便溏
临床意 义
阳较弱而 阴偏盛
转归
易从阴化寒,寒 湿内停
阳脏 人
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 阴较弱而 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阳偏盛 喜凉恶热,便燥
易丛阳化热,伤 津伤阴
阴阳 平和 人 (平 脏人)
体形介于两者之间,平时无 寒热喜恶之偏,大便不燥不 溏
2.望诊注意事项:
①望诊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 如无天然 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 诊,要避开有色光线。
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 行观察。
③注意诊室内温度适宜。
④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 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 体征相比较.还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 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中医诊断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基础PPT课件

患者的声音可以反映其脏腑功能和气 血状态。如声音低微、无力,可能存 在气虚。声音嘶哑、气息急促,可能 存在气滞或痰湿等情况。这只是简单 的补充内容,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内容 和图表,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诊断 学专家或参考相关中医诊断学书籍。
10
CATALOGUE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含义
01
脏腑辨证的定义
寒热是指疾病的寒热性质,一般把热邪所 致的疾病称为热证,寒邪所致的疾病称为 寒证。
虚实
阴阳
虚实是指疾病的虚实性质,一般把正气虚 弱所致的疾病称为虚证,邪气盛实所致的 疾病称为实证。
阴阳是指疾病的阴阳性质,一般把阳证和 阴虚所致的疾病称为阳证,把阴证和阳虚 所致的疾病称为阴证。
八纲辨证的方法
01
02
CATALOGUE
望诊
望诊的含义
• 观察患者的形态:观察患者的形态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需要观察患者 的体态、姿势、动作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例如,患者如果 出现脊柱弯曲、步履蹒跚等情况,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腰椎病变或关节炎等问题 。
• 观察患者的面色:面色是望诊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面色变 化,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例如,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萎黄 等,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贫血、气血不足等问题。
• 观察患者的舌苔、口腔情况:舌苔和口腔情况也是望诊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医 生需要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厚薄、干燥等情况,以及口腔是否有异味、溃疡 、炎症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疾病发展趋势。例如,如果患者出现舌苔 黄腻、口臭等问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胃热、消化不良等问题。医生需要保持 安静、专注的态度,不要受到外界干扰或自身情绪的影响。医生需要从多个角 度观察患者,包括正面、侧面、背面等,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诊断学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
• 风痰的特征是
A.色黄粘稠 B.白而清稀 C.清稀多泡沫 D.白滑而量多 E.少而粘稠
• 视物昏暗,模糊不清是指
A.目痒 B.目痛 C.目眩 D.目昏 E.歧视
• 小儿指纹偏红提示
A.外感表证 B.里实热证 C.痛证,惊风 D.血络郁闭 E.脾虚,疳积
• 肺气壅滞多表现为
A.坐而仰首 B.坐而喜腑 C.卧不得坐,坐则昏眩 D.神倦俯卧 E.蜷卧缩足,喜加衣被
中医诊断学
问诊
•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概念 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表 证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问汗
特殊汗出 • 自汗:昼间汗出,动则尤甚 - 气虚 阳虚 • 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汗止 - 阴虚内热或
气阴两虚 • 绝汗:病情危重,汗出不止 - 亡阴、亡阳 • 战汗:全身战栗,续之汗出 - 疾病转折点
问汗
• 头汗——上焦热盛、湿热、虚阳上越 • 半身汗——邪气阻络 • 手足心汗——阳气内郁、阴虚阳亢或
典型考题
• 湿热熏蒸的面色是
A.黄而鲜明 B.黄如烟熏 C.苍黄 D.淡黄消瘦 E.淡黄浮肿
• 下列除哪项外,均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A.目暗睛迷 B.舌苔骤剥 C.脉微欲绝 D.抽搐吐沫 E.昏迷烦躁
• 下列各项,属实热证的是
A.头颅过大 B.头颅过小C.囟填 D.囟陷 E.解 颅
• 在五色望诊中,白色的主病是
脾气亏虚——饭后嗜睡,神疲食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