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周边海域浮游管水母类物种多样性之研究

合集下载

西太平洋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

西太平洋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

西太平洋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生物多样性2011, 19 (6): 646–654 Doi: 10.3724/SP.J.1003.2011.09178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doc/1a659350.html,——————————————————收稿日期: 2011-10-12; 接受日期: 2011-12-01基金项目: 908专项“中国海洋生物种类名录和图谱”(908-ZC-II-02)和908专项海洋生物样品库; 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我国和邻近西北太平洋海洋生物物种编目和分布图集编制”(2006FY220700)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M3011@/doc/1a659350.html,西太平洋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林茂1* 王春光1 王彦国1 项鹏 1 王雨1 连光山1 陈瑞祥1 陈小银1叶又茵1 戴燕玉1 林景宏1 许振祖2 黄加祺2 郭东晖21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2 (厦门大学, 厦门 361005)摘要: 西太平洋区是全球海洋生物种源中心, 许多类群的最高物种多样性都出现于该区域, 因此, 在该区开展种类多样性的研究不仅重要和必要, 而且具有在跨国尺度上进行综合管理和相互合作的迫切性。

本文在西太平洋的浮游动物样品鉴定分类、编目、文献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 记录和编入西太平洋10个浮游动物类群2,658种(含亚种), 隶属于206科675属, 其中水螅水母类99科251属697种, 栉水母类12科22属59种, 浮游软体动物14科35属86种, 介形类8科89属416种, 桡足类51科156属908种, 糠虾类4科58属202种, 磷虾类2科8属56种, 十足类8科22属105种, 毛颚类5科8属48种, 被囊类5科26属81种。

关键词: 浮游动物, 西太平洋, 种类组成, 多样性Zooplanktonic divers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Mao Lin 1*, Chunguang Wang 1, Yanguo Wang 1, Peng Xiang1, Yu Wang 1, Guangshan Lian 1, Ruixiang Chen 1, Xiaoyin Chen 1, Youyin Ye 1, Yanyu Dai 1, Jinghong Lin 1, Zhenzu Xu 2, Jiaqi Huang 2, Donghui Guo 21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Xiamen, Fujian 3610052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Abstract: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has been operating as a centre for the origin of marine biodiversity: the richest diversity of many marine taxa was found in these waters. Therefore,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this area 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of this resource. The present work is a compilation of numbers of all the families, genera and species of ma-jor taxa of zooplankton know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106°–150°E, 0°–44°N). In all, 2,658 zooplank-tonic species (including subspecies) belonging to 206 families and 675 genera have been recorded from taxonomic identifications and literature, 99 families, 251 genera and 697 species belong to the Medusozoa, 12 families, 22 genera and 59 species to the Ctenophora, 14 families, 35 genera and 86 species to the pelagic Molluscs (Pteropoda and Heteropoda), 8 families, 89 genera and 416 species to the Ostracoda, 51 families, 156 genera and 908 species to the Copepoda, 4 families, 58 genera and 202 species to the Mysidcea, 2 fami-lies, 8 genera and 56 species to the Euphausiacea, 8 families, 22 genera and 105 species to the Decapoda, 5 families, 8 genera and 48 species to the Chaetognatha, 5 families, 26 genera and 81 species to the Tunicata. Key words: zooplankton, western Pacific region, taxa composition, diversity面对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近30年来东海长江口泥质区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近30年来东海长江口泥质区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本文 选择位于东海长江口泥质区的柱状样 )4=?5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近=" 年!5H6=+#"5"年"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和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变化$并探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产生的综合影响& 结果表明#近="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约5HH#+#""5年$硅藻比例下降*甲藻比例上升$约#""5年后硅藻 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陆源有机质含量在约5HH#+#""<年呈现增加趋势$约#""<年后相对降低%海源有机质含量则 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东海近="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升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剧增与上升流引发东海营养盐输入量增 加&群落结构与陆源有机质含量交替变化可能是由不同年份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导致的& 关键词#!东海泥质区%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生物标志物%人类活动%上升流 中图法分类号#!$>=:9<!!!!!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5:>#?!5><!#"#"""#?"6!?5" !"##!5"95:<<5'@9ABCD9EFG89#"5H"5:< 引用格式#!郭新宇$张海龙$李莉$等9近="年来东海长江口泥质区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9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H<9 I/(NDB?3J$Z4+.I 4KD?,TBL$,',D$7PKR9\DTYKQC7QQ7ATQFVTUWE[PTWRKBCPTBWQTFJAPDSDP[KBFATYYJBDP[VPQJAPJQ7 AEKBL7VDBPE7YJFKQ7KTUPE73KBLPg7&DS7Q%VPJKQ[DBPE7%KVP*EDBK17KFJQDBLPE7RKVP="[7KQV(;)9$7QDTFDAKRTU(A7KB /BDS7QVDP[TU*EDBK$#"#"$!"!#"#6!?H<9

乐清湾浮游动物现状调查研究

乐清湾浮游动物现状调查研究
和 浮游植 物种类 和 数量 的变动 。
游 动物 的季节 变 动及 摄 食率 的研 究 _ 。本 文 通 3
过 2 1 年 5月 和 9月 对 调查 海域 分 别 进 行 四个 01 航 次 的调 查取 样 ,研 究该 海域 的浮 游动物 的种 类 组成 、数 量分 布 、群落结 构及 其与 环境 因子 的相 关性 ,以期为该 海 域 的生 态监 测 、评价 、海洋 资 源 可持续 利用 和发 展提供 科学 依据 。
第3 4卷第 3期
21 0 2年 6月
福 建 水 产
J u n l f u i i eis o r a j n Fs r oF a h e
Vo . 4 N0 . 13 3
J n 2 1 u .02
文 章编 号 :0 6— 6 1 2 1 ) 3— 19— 7 10 5 0 (02 0 0 8 0
Fi 1 Sa g. mp i g s a i n p o h t p a ko l t t s ma fp y o l n t n n o
摘要 :依据 2 1 年 5月 和 9月对温州乐清湾湾 口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现状调查结果 ,分析和研 究 了浮游 01 动物的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多样性 、群落结构及其 与环境 因子 的相关性 。5月 份和 9月份分别 采获大 型
浮游动物 1 类 4 和 1 类 7 3大 7种 6大 0种 ,调 查 海 域 附 近 浮 游 动 物 主 要 以 近 岸 低 盐 类 群 为 主 , 同时 还 有 少 量
1 1 1 站位 布设 ..
2 1 年 5月 和 9月 对 调 查 海 域 分别 进 行 小 01 潮涨 潮 、小潮 落潮 、大潮 涨潮 和大 潮落潮 各 四个
航次 的浮 游动 物 、浮游植 物 、化学 和水文 等多 方

中国台湾海峡海洋资源及地震地质

中国台湾海峡海洋资源及地震地质

中国台湾海峡海洋资源及地震地质胡经国一、海洋资源㈠、水产资源概况台湾海峡水产资源丰富。

这里寒冷、温暖洋流交汇,海水交换畅通,鱼虾种类多,是中国重要渔场之一。

其主要渔产包括:鲯鱼、鲨鱼、鱿鱼、鲷鱼、鲔鱼、鲻鱼、虱目鱼等。

其中,鲯鱼、鲔鱼和鲨鱼为这里三大渔产。

鲔鱼每条平均重50多千克,味道极好,又可以生食。

在海峡两岸,人工养殖牡蛎和虱目鱼的很多。

相传,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以后,曾经倡导人们饲养虱目鱼。

这种鱼体长可达1米多,肉呈白色,味道鲜美;其养殖面积约为上百万亩。

另外,海峡两岸还养殖了各种贝藻类。

其中,连江县的晓沃是著名的花蛤之乡。

这里的石花菜、紫菜、龙须菜等也很多;其中,尤以澎湖列岛的石花菜最为有名,紫菜以海谭岛的为最好。

㈡、矿产资源概况台湾海峡海底富集油气资源,估计约有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是很有希望的油气远景区。

此外,还拥有钛铁矿、磁铁矿、金红石、独居石和锆石等矿产资源,品位高,储量大。

㈢、从东海油气勘探谈台湾海峡油气地质据报道(1992),上海市海洋地质调查局从1974年开始对东海进行了包括反射地震、重力、磁法、测深、浅地层剖面等多种方法的油气综合勘探,基本上建立了东海的新生代地层层序、构造分区及其构造演化历史。

台湾海峡在地理上位于东海大陆架的西南延伸部位,但是其地质演化既具有东海大陆架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演化的特点,又深受渐新世至中新世南海深海盆扩张的影响。

根据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对比,台西盆地至少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和中新世三次海侵,从而使其既区别于南海之珠江盆地,又有别于东海大陆架盆地。

㈣、台湾海峡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与含油气系统研究台湾海峡盆地是位于台湾海峡及台湾西部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油气地质研究表明,其烃源岩主要为古新统及始新统潮坪-泻湖相泥岩和中新统海陆过渡相炭质泥岩和海相泥岩;储层为古新统、始新统的砂岩及中新统三角洲相砂岩;区域盖层为中新统-第四系泥岩。

东部坳陷和西部坳陷的油气地质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

水母分类及图赏

水母分类及图赏

PA R T01水母的分类水母包括刺胞动物门水母亚门下的钵水母纲、立方水母纲、十字水母纲、水螅纲和胞内寄生水螅虫纲动物以及栉水母动物门的动物。

Ø钵水母纲:又称“真水母纲”,多为水母型个体,水螅世代极其短暂而不显著。

水母体一般形体较大,大者直径可达2米,不具缘膜,多呈明显四辐射对称,腔肠被四个辐射状的隔膜分隔。

Ø立方水母纲:水螅体小或无,水母体大。

有四个面,伞部呈立方形,触须基部膨大,称为基垫或基板。

因此它的名字里有“立方”二字。

触须上分布着约5000个刺细胞,可以随时喷射毒液。

作为一种大型水母,立方水母的水母体最多可达两公斤重。

成年立方水母大小与人头相近,触手可以长到4.6米左右。

Ø十字水母纲:身体由水螅型及水母型联合形成,形如倒置的喇叭。

浮浪幼虫没有纤毛,经爬行后,固着发育成成体。

水螅体发达,水母体退化。

水螅型水母体由萼部和柄部组成,营附着生活,萼部形状多样,圆形、锥形、十字形等。

柄部粗短或细长,基部有吸盘。

中国常见的有喇叭水母和高杯水母。

Ø水螅纲:又名水螅水母纲,除少数种类生活于淡水外均产于海中。

水螅型个体小,通常由附着用的基盘、直立的螅体组成。

体内构造简单,有胃循环腔,无口道和隔膜,中胶层薄。

世代交替现象普遍。

淡水产者如水螅,生活史中无水母代;桃花水母,多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湖泊、河流中,有世代交替。

海产种类如薮枝螅,以树枝状的水螅型群体固着于海藻、岩石等物上,螅茎高1-2厘米,具典型的世代交替现象。

Ø胞内寄生水螅虫纲:本纲仅包括一目一科一属一种。

胞内寄生水螅虫寄生于鲟鱼卵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刺胞动物。

与其他刺胞动物门动物一样,有有性生殖及无性生殖,存在世代交替现象。

Ø栉水母动物门:全部生活于海洋,但有少数种类能生活于半咸水中。

多数种栖息于三大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其中以太平洋的种类为最多,在北冰洋和南极海也有少数种类分布。

多为漂浮性生活,少数爬行于海底。

海南省大洲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海南省大洲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海南省大洲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刘建根;钱军;李洪武;胡兵;崔敏;林道明;吴天国【摘要】分别于2013年3月(春季)、6月(夏季)、9月(秋季)、12月(冬季)对海南省大洲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进行周年季节性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动物11个大类47种,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亚热带外海种和亚热带近海种居多,少数为热带高温高盐种,无节幼体为全年优势种;虽然浮游动物种类数以原生动物占优势,但原生动物的种类和丰度并未对水质产生明显影响;季节间的种类和丰度均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季节的更替并未对浮游动物的种类和丰度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区前港、湾内、后港的种类和丰度均不存在明显差异,风向季节性转移引起的人为活动规律变化、研究区珊瑚覆盖率的高低对各研究区浮游动物的种类和丰度均不存在明显影响.多样性指数与化学需氧量(COD)、活性磷(DIP)含量、无机氮(DIN)含量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性,均匀度指数与DIP含量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性;各季节浮游动物生态现状相似系数较高的均为相邻站点,调控环境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一定区域内浮游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03【总页数】6页(P211-216)【关键词】浮游动物;珊瑚礁;大洲岛;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季节性【作者】刘建根;钱军;李洪武;胡兵;崔敏;林道明;吴天国【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 570228;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海南省万宁市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海南万宁 571500;海南省万宁市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海南万宁 571500;海南省万宁市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海南万宁 57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9.1珊瑚礁是热带海洋中的特色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兴化湾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

兴化湾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

兴化湾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徐晓群;曾江宁;寿鹿;曾淦宁;胡锡钢【摘要】兴化湾为福建北部最大的海湾,于2006年对该海湾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四季9个站位的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及幼虫124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89种,秋季71种,冬季20种;分属近岸暖温、近岸暖水和广布外海3个生态类群;优势种15种,春季以水母和桡足类占优势,夏季以水母占优势,秋季以水母、桡足类和箭虫占优势,冬季则以桡足类占优势.不同季节兴化湾浮游动物生物量湿重和丰度水平分布特征变化明显,并与温度和盐度呈显著相关.聚类分析显示兴化湾浮游动物群落夏季类群和秋季类群相似度较高;各季节水平分布基本可分为湾口区和湾内区两大类群.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尽管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群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随着电厂等大规模工程的投产,兴化湾海域生态系统健康面临着极大威胁,其环境压力需引起持续关注.【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03【总页数】11页(P734-744)【关键词】兴化湾;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水平分布【作者】徐晓群;曾江宁;寿鹿;曾淦宁;胡锡钢【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浙江工业大学化材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杭州,310014;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浮游动物是海洋食物网中连接浮游植物和鱼类等高等动物的中间环节,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枢纽[1- 3],其分布与渔场分布有密切联系[4],并且在环境污染监测中起重要作用[5]。

随着沿海区域经济大力发展,近岸海域生态带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研究海湾的生态变化对正确认识和评估人类活动,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2、海洋生物

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2、海洋生物

2、海洋生物知识点1地球的原始时期,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

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

知识点2世界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为了更好地研究、认识生物,人们常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将生物划分7个基本的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知识点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组成。

知识点4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运动能力及所处海洋水层环境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

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悬浮在水层中的生物。

这类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者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不能远距离游动,也不足以抵拒水流的作用。

德国浮游生物学家亨森首先用“plankton”专指浮游生物,该词来自希腊文,意为漂泊流浪。

游泳生物在水层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是海洋生物中一个重要生态类群。

知识点5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碎屑食物链有两种,一种是红树植物碎屑—碎屑取食者(双壳类、腹足类等)—肉食者(荔枝螺、玉螺等),另一种是动物残肢碎屑—碎屑取食者(线虫、多毛类等)—小型肉食动物(鲫科小鱼等)—大型肉食动物。

海洋浮游生物根据体型的大小可以分为:微微型浮游生物,<2 μm;微型浮游生物,2~20 μm;小型浮游生物,20~200 μm;中型浮游生物,200~2 000 μm;大型浮游生物,2~20 mm;巨型浮游生物,>20 mm。

知识点7Pratt和Gairns(1985)根据营养关系及食性,将微型生物划分为6个功能营养类群,其中光合自养型属于初级生产者,含叶绿素、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海洋上升流区通过富含营养盐的深层水涌升过程,使表层水变得肥沃,从而提高生物的生产力,上升流区生活的游泳生物(主要是鱼类)生命周期较短,偏向于r选择类型。

知识点8生活在深海的动物90%都能发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灣周邊海域浮游管水母類物種多樣性之研究
羅文增 1余淑楓1、蘇偉成2、劉燈城2、吳繼倫2、藍揚祺2
1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摘要
台灣鄰近海域管水母最早期的記載為Bigelow (1913, 1919)在台灣北部東海和南部南海海域的研究,分別列出11種及7種管水母;之後,Sears (1953)亦在台灣四周及南海海域針對多面水母科(Abylinae)管水母記錄了7種;在1950年代後,亦陸續有多位大陸學者在大陸鄰近海域進行管水母的研究;有關台灣沿近海域管水母的研究則起步較晚,直到近十年來才陸續有關於台灣本土海域管水母的調查研究報告,先是陳等(1998)在台灣周圍水域和南海北部海域記錄了3種管水母,即擬鈴淺室水母(Lensia campanella)、擬細淺室水母(Lensia subtiloides)、方擬多面水母(Abylopsis tetragona);張等(1999)則報導了台灣西部海域冬春季管水母的種類組成,並記錄26種管水母;何(1998)記錄了高雄及小琉球鄰近海域管水母47種;謝等(1999)亦於台灣東北海域進行管水母的初步研究,共記述了30種管水母。

2000年代以後,亦陸續有多篇在台灣四周海域針對管水母的種類組成與時空分布及其與水文環境關係的研究,包括有:台灣北部海域(徐等,2002),大鵬灣及高屏海域(洪,2002),台灣西南海域(童,2003),台灣東部海域(潘,2004),台灣南灣海域(張等,2005),台灣周邊海域(余,2006),及台灣北部及南部海域(余,2006)等。

不過,上述大多為局限於小區域的研究,對於管水母的標本及圖片資料的建立雖已逐步進行建檔及保存,但仍屬不足。

本研究藉由與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計畫合作機會,利用水試一號研究船於台灣周邊海域大尺度範圍共62個測站進行長期水文環境監測及浮游生物的採樣研究,除了期望建立台灣周邊海域水文及生物的基本資料,並作為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研究之參考外,亦希望逐步建立浮游動物物種多樣性名錄資料。

計畫執行從2003年2月開始,每季進行一次採樣,至今已進行21季共採得約1300個浮游
動物樣瓶,管水母部分已完成11季樣本的鑑種計數,經初步鑑定出管水母2目8科26屬76種,其中胞泳亞目有4科9屬13種,鐘泳亞目則有4科17屬63種;依目前世界已記錄的管水母約200種來看,本研究所記錄的種類約佔40%,物種可謂十分多樣化。

根據目前所採得的管水母樣本,我們亦逐步建立物種圖片資料檔案,以期能建立台灣周邊海域較完整的管水母物種名錄資料。

管水母豐度呈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時之豐度一般較冬季東北季風時高。

管水母群聚的分布特徵亦與台灣周邊海域水團有密切相關,冬季時水文特徵概略區分為兩個不同水團-大陸沿岸水及黑潮水,夏季時亦可區分為兩個不同水團-台灣海峽水及黑潮水(+南海水);大陸沿岸水及台灣海峽水之管水母群聚一般呈現豐度較高但物種多樣性較低的情形,黑潮水則呈相反的趨勢。

管水母在海洋食物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會大量捕食小型甲殼動物、魚卵和仔魚,直接影響漁場資源或與漁場經濟動物爭奪餌料;管水母本身的含水量高且個體相對較大,運動能力較弱,是典型的隨波逐流者,因此有些種類可做為海流或水團的指標種,可用來印證水文特徵;胞泳亞目管水母在水層大量聚集的行為亦與深海散射層(Deep Scattering Layer, DSL)有密切的關連。

因此,管水母的研究成果,不論是對於海洋水產資源調查、生物海洋學研究或是海洋聲學的調查均有所助益。

此外,我們也利用此長期的觀測研究來進一步探討氣候變遷、季風、颱風等對台灣周邊海域管水母群聚多樣性動態分布之影響。

參考文獻
Bigelow, H.B. 1913. Medusae and Siphonophorae collected by the V. S. Fisheries Steamer “Albatro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1906. Pro. U. S. Nat. Mus., 44: 1-119.
Bigelow, H.B. 1919. Hydromedusae, Siphonophores and Ctenophores of the “Albatros” Philippine Expedition. Bull. U. S. Nat. Mus., 100(1): 279-362. Sears, M. 1953. Notes on siphonophores. 2. A revision of the Abylina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of Harvard College 109: 1-119.
何旻杰。

1998。

高雄及鄰近海域管水母之時空變異。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淑楓。

2006。

台灣海域管水母群聚之時空分布及其與水文環境之相關性。

國立
中山大學。

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佩紋。

2006。

台灣南部及北部海域管水母群聚之季節動態。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禹邦。

2002。

高屏海域及大鵬灣管水母之時空分布。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培凱、羅文增、李明安。

2002。

台灣北部海域管水母種類組成及季節分布之研究。

海洋科學成果發表會論文摘要集。

台東知本。

351頁。

陳朝清、陳民本、黃將修。

1998。

台灣周圍水域和南海北部浮游動物種類和分布
(一)。

台北:台灣海洋科學研究中心17-19。

張金標、徐兆禮、王雲龍、陳應瞿。

1999。

台灣西部海域東春季的水螅水母類和管水母類。

台灣海峽。

18 (1):76-81。

張金標、黃將修、連光山、唐森銘。

2005。

台灣南灣秋末冬初浮游管水母類種類多樣性和數量分布。

熱帶海洋學報。

24 (1):41-49。

童書蓉。

2003。

台灣西南海域管水母之種類組成與季節分布。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雅玲。

2004。

台灣東部海域管水母之種類組成及時空分布。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泓諺、洪禹邦、羅文增、葉信平。

1999。

台灣東北部海域管水母之初步研究。

台灣水產學會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摘要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