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

合集下载

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scientism)《韦伯斯特国际新英语词典》中对“科学主义”解释为:“一种主张科学的方法应该推广应用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领域的观点,是一种坚信只有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

”1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有效,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同时,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预设为普遍真理,是不容出错的永恒的理论”。

2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和科学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

18世纪以来,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

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

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指出“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3。

培根不仅引入归纳和实验方法,而且引入而对自然、剖析自然的世界观,打开人类分解自然的窗口。

尽管在西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基督教传统中,人类不同于自然、高于自然早已成为固见,但正是培根指出了从现实上提高人类力量的方法,自然在人而前彻底成为“对象”,失去了与人的情感依赖关系。

认为自然可以与人类彻底剥离,完全成为工具和对象,这是近代实验科学得以发展的哲学根据。

随着近代科学的确立和近代科学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基于近代科学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应用和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种以对于科学及其方法的确信,对科学的文化及其传统的热情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这就是被称之为科学主义的思潮。

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

三是保护“硬核”免受攻击的“反面启示法” (一种方法论上的反面的禁止性规定,禁止 人们把反驳的矛头对准“硬核”,要求科学 家们把怀疑的眼光转向“硬核”的“保护 带”,以牺牲“保护带”的代价换取“硬核” 的权威统治) 四是修补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法”(构成 科学研究纲领不可或缺的一个特征,是一种 积极的鼓励性规定,通过发展科学研究纲领 来扩大它的适应性,提倡科学家们通过弥、 完善辅助性假设的方法来发展科学研究纲领;
特南、J.斯玛特及S· 克里普克等;
科学研究的对象、状态和过程是真实存在
的,微观观察不到的客体也是真实的;
认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理论对象只要在
认识上有效,它便是实在的;
科学理论是似真的、趋近于真理的过程。
反科学实在论:L· 劳丹、黑崎宏、范· 弗拉
森、实用主义者以及实证主义者等; 认识不一定反映外部世界,关于认识的理 论只不过是工具,即使最有效的理论也不 是真的; 范· 弗拉森:科学只旨在给我们经验上适合 的理论,科学规律是虚设的; 黑崎宏:科学世界只是日常世界的概念之 网,理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 劳丹: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不成功,即使成 功,也不要求其词语都有指称;
科学主义
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
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把自 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 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 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的心理现象严格遵循因 果关系,这成为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
社会背景
经济发展导致人之追求的现世化与世俗化;
4、“三个世界“的理论
(1)物理世界层次:由一切物质及其各种现象 构成。如物质和能量,从宏观天体到微观基本粒 子,一切生物有机体如动物和人的躯体、头脑等; (2)主观精神世界层次:人精神或心理的世界, 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即主观世界; (3)客观知识世界层次:思想内容的世界,实际 上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包括一切可见诸于 客观物质的精神内容,或体现人的意识的人造产 品和文化产品,如语言、文学艺术,科研过程中 的问题、猜测、反驳、理论、证据,以及技术装 备、图书、房屋等; 三者同等相互作用;同等地独立自主,各有其发 展逻辑;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1、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种含义及其内在的联系时什么?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

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名称。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作为条件的那些内容,既反映性质,又决定目的。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简述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或直接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科学主义的局限性一、科学主义的本质“科学主义”,译自英文“Scientism”,亦译“唯科学主义”。

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科学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哲学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形式,从而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着不同的界说。

据英国著名学者哈耶克考察,“科学主义”这个词最早见于1867年默里(Muttay)出版的《新英语词典》,意指“科学家的表达习惯和模式”。

[1](P6)哈耶克于1941至1944年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科学主义与社会研究》的长篇论文中用“科学主义”贬义地指“对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的奴性十足的模仿”[1](P6)。

韦莫斯在1944年发表的《科学主义的本质与起源》一书中提出:“…科学主义‟一词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认为只有现代意义的科学和由现代科学家描述的科学方法,才是获得那种能应用于任何现实的知识的唯一手段。

”[2](P16)。

欧文于1952年出版的《唯科学主义,人与宗教》一书中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取代宗教的感情态度的文化现象即“科学崇拜”,指出:“把科学地位提高的结果在某些方面使科学被认为是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而逐渐受到崇拜。

”[2](P16)卡尔·波普尔则在1957年出版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用“科学主义”指称“对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的错误模仿”[3](P38)。

郭颖颐在1965年发表的《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中指出科学主义是以自然主义的形态出现的,将科学主义定义为:“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

不过,国内学者有关科学主义的定义引用得更多的是下述两个经典表述。

一是1986年美国出版的《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的定义:科学主义是“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主张,是一种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

”二是托姆·索雷的定义:“科学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信念———特别是自然科学———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是最权威的、最严密的和最有益的。

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

2002年在上海举办第一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发表《科学文化宣言》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真理,是正确的乃至唯一正确的知识,相信科 学知识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并试图以科学的知识模式延伸到一切 人类文化之中‛ (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
“葬“,原意指土葬,后世引申为处理尸体的方式。
推理、归纳、逻辑分析、数据统计、概率统计
一、科学主义是什么?
1、科学是什么?
名词: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科 学) 形容词: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 用法: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科学精神 (宽容的怀疑的理性的)、科学方法(理性的逻辑的 实证的)
2、科学主义是什么?
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Scientism
你伯生前有遗愿,他不想火化,一直唠叨着怕疼。 没火化以前,就让阴阳先儿把手指甲和脚趾 甲剪掉,保存起来。火化回来后,把骨灰按 人形撒在棺材里,指甲放在四肢旁,还做一 个完整的躯体形状,这也算是一个囫囵人。 后来,到了火葬场,你大伯在火葬场的那个 床上躺着,头上蒙着咱们农村用的那种黄纸, 不知道为啥,它直往下掉。我把它拾起来盖 上,一会儿又掉了。后来,才发现,你大伯 胳膊压住了,是不是他嫌疼啊,一直是在提 示我。我就哭了,你伯是不情愿啊。
1923年,胡适:‚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 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 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对它表示轻蔑 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 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 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变 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 公开诽谤‘科学’的。‛
1、数据统计、逻辑分析、推理归纳: 人与尸体的关 系由死者为大到废弃之物(文化属性与生物属性)
2、以实证主义否定宗教信仰,以实证精神‚反迷信,破除 愚昧落后思想‛

科学主义史观的名词解释

科学主义史观的名词解释

科学主义史观的名词解释导语:科学主义史观是一种以科学为中心的观点,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和分析来认识世界和解释历史的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学主义史观的概念、起源、特点和争议,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案例和例证。

一、概念1.1 科学主义的定义科学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将科学摆在最高的地位,认为只有科学可以提供真实、可靠的知识,以此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1.2 史观的含义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方式,包括对历史事件发展规律、历史演进的看法和观点。

二、起源2.1 科学主义思想的兴起科学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启蒙时代,当时的思想家们开始质疑权威和宗教对于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垄断,强调通过理性和观察的方法来认识世界。

2.2 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受到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影响,科学主义则强调运用科学方法研究解释历史事件,因此二者结合形成了科学主义史观。

三、特点3.1 理性分析与事实依据科学主义史观注重理性思考和基于事实的分析,凭借科学方法和证据,力求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

3.2 历史必然性的强调科学主义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存在重要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并试图通过科学研究找出这些规律性,以预测未来的历史发展。

3.3 抛弃人文主义关怀科学主义史观偏向于理性分析和客观规律,相对较少关注人的自由意志、个体差异和文化多样性等人文主义观点。

四、争议与反思4.1 史学方法的多元性科学主义史观在片面追求科学方法时忽视了其他人文学科的贡献,而忽略非科学方法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4.2 观念建构的困境科学主义史观无法完全摆脱理论构建者的主观意识和观念,历史研究仍然受到观察者的个人背景和经验的影响。

4.3 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科学主义史观的兴起与西方现代社会不断强调科技和工业化进程有关,它倾向于忽略非西方文明和其他文化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5.1 社会历史规律的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研究中,强调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发现和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一、科学主义内涵的发展与演化
正是借助于这两个有力的工具,逻辑实证主 义就比孔德的原始的实证主义高明了许多,同 时也为科学主义概念的内涵的丰富提供了强大 的思想资源。也正由于有了这个思想资源,科 学主义才完成了从早期到成长期的嬗变,并最 终导致科学主义由弱到强的转型。在这个基础 上我们可以给科学主义的概念的内涵做一个简 单的界定,那就是只有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 保证我们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 理解的“科学方法万能”的真正含义所在。这 种科学主义的表现形式可以从逻辑实证主义者 所倡导的运动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管理学院 路守望 机械学院 王登文
一、科学主义内涵的发展与演化
科学主义概念的出现是很晚近的,真正现 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概念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 年代 。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演化中,科学主义的 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早期、成长期和成熟 期,它对应的时间是:早期在19世纪中叶到20 世纪初;成长期介于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 成熟期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之所以这 样划分是因为,任何一个概念的发展都有一个 把内涵逐渐展开与扩散的过程,科学主义概念 作为科学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当然也遵循这个 发展规律。
二、反科学主义的理论旨趣与诉求
反科学主义的产生可以说是与科学主义 同步的,随着科学主义内涵的演变与转向,反 科学主义的内涵也随之转变,这样我们定义反 科学主义的时候,它的起点也要比科学主义的 稍后一些。因此我们认为反科学主义的出现应 该在20世纪初(熟悉近代思想史的人不难发现 这些证据,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论述了)。考 虑到早期科学主义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实证主 义,因而只要看一下这个时期,反实证主义哲 学家的工作,就大致可以看出反科学主义的理 论旨趣了。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解决人类问题的关键的观点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解决人类问题的关键的观点
科学主义的发展历程
• 19世纪,科学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主张科学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解决人类所有 问题 • 20世纪,随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展,科学主义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 21世纪,科学主义在诸如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诸多 挑战和批判
科学主义的定义与核心观点
03
科学主义的优点及其意义
科学主义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学主义强调 科学方法和科 学知识的重要 性,为科学研 究提供了理论 指导和方法论
01
科学主义倡导 科学精神,鼓 励科学家进行 创新和探索, 推动科学技术 的进步和发展
02
科学主义主张 科学普及,提 高公众的科学 素养和理性思 维,为科学研 究和科技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
科学主义在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同时,可能忽视艺术、人文等领域的重要性,导致人类文化的单一化和贫乏化
科学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批判性思想的对话
01
后现代主义等批判性思想认为科学主义过于乐观和理性主义,忽视了科学自身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02
科学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批判性思想在科学本质、知识来源等方面存在分歧和对话,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思想体系
科学主义对于宗教与传统文化的态度
科学主义对宗教的态度
•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可以解决人类所有问题,包括宗教问题,因此 主张宗教与科学的分离和中立 • 科学主义批判宗教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认为宗教不符合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可以解决人类所有问题,包括传统文化问题,因 此主张传统文化与科学的融合和创新 • 科学主义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科学精神和科学方 法,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
• 哲学发生方向性转变 哲学因着神学的没落而出现了新的方向,主要是认识 论的转向,哲学家开始关心起源、性质、对象、基础 和范围等问题,建立新的哲学体系。 • 理性主义的抬头 理性主义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齐头并进,前者验证后 天的偶然真理,前者则演绎先天的必然真理。两者都 不以宗教信仰、神学教条为知识的前提。 • 以科学框架建立新的社会学说 哲学理论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它的理论框架。 如笛卡儿以普通数学建立他的唯心体系,斯宾诺沙以 几何学建立了伦理学等。
科学主义 • 一、实证主义
• 1、孔德的实证主义----知识建立在经验实 证的基础上 • 2、马赫的实证主义----经验是中立的要素, 讨论经验以外的问题就是对思维的不经 济。 • 3、实用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纯粹经 验”。真理就是有用。
分析哲学
• 分析哲学是研究问题的特定方法(逻辑分析,
英国的经验论
• 英国是欧洲最早摈弃经院哲学思维的国家。 • 但是经院哲学里部分重视经验和实验科学的思想倾向 还是被保留下来,如罗吉儿.培根和威廉.奥康等人的思 想。 • 所谓经验,指的是主体可通过后天实际与实践感知证 实的知识。其背后的基本观念是:“经验在人类的以 及证成的信念当中,具有根源性。” • 经验主义也分两 类:一是关于“概念”的;而另一是 关于“信念”的。分别称之为“概念的经验主义” (concept-empiricisms)和“信念的经验主义” (belief-empiricisms)
4.

实验与归纳
• 培根相信并提倡科学的实验方法。他不完全相 信感觉,提出必须依靠实验才能实现感觉与理 性的结合。 • 实验方法就是归纳法。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 法刚好相反。 • 归纳法:1、收集材料;2整理材料;3、根据 例证推导结论。 • 在归纳过程中还要注意反面例证的排斥法。
思考与研讨
•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 你认为中国需要文艺复兴运动吗? • 你觉得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的哲学与 科学应该定位在哪里?我们的文化又应 该如何定位?
(续)四种假相
3. 市场的偶像: 市场的偶像:是一切性向中最具潜在危险性的,因 为它们是从通常会造成争辩的共同语言使用中产生 的。这些字词,代表不存在的事物或定义不当或被 混淆使用。 剧院的偶像: 剧院的偶像:依赖于被接受的哲学理论之影响。这 类理论之不可靠,在于它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如 古希腊哲学的诡辩派、不可信的经验派和神学哲学 不分的经院派。这些学说无法使我们发现自然律。 一旦偶像被消除,心灵就能自由地寻找建立在实验 上的自然律的知识。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
• • • • • • 1、逻辑证伪主义 (1)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2)证伪理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可否证性 (3)科学发展模式:P—TT—EE—P (4)从错误中学习和敢于犯错误的精神 (5)“三个世界”理论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
• 2、历史主义学派 • (1)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 • 一、科学研究纲领: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正 面启示法。 • 二、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 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科学研究纲领否证并取代退 化的科学研究纲领—新的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 三、科学史与合理重建:1、科学哲学提供规范方法论, 历史学家重建“内部历史”。2、借助历史,可以对相 互竞争的方法论作出评价。3、对历史的任何合理重建 都需要经验的“外部历史”加以补充。
结构分析,实证分析和语义分析)
• 罗素:分析的任务是揭示世界的终极成分和由 此构成的事实的最一般形式。
• 1、普遍重视语言的作用 • 2、强调问题的精确化和逻辑化 • 3、强调认识的1、拒斥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不具有认识意义,只有表 达情感的作用。传统哲学家的错误正是混淆了形而上 学的这两种不同意义。 • 2、证实原则----它一方面是决定一切陈述与命题有无 意义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被用作鉴别陈述与命题之真 伪的手段。这样它就成了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主义
• 近代自然科学仍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 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笛 卡儿、莱布尼茨、培根等人。
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 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 宗教哲学权威的破灭使人们能大胆探索自然 的奥秘,关注于能够改变事物的原因和能够 控制事物变化的方法,旧有的运动观、时空 观、物质观和宇宙观都发生了变化。 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 旧有的利用常识和类比的思维方式被抛弃, 经验被当成是发现新问题和检验的工具。实 验和归纳被强调,目的性、可选择性、可操 作性和可重复性被当成是科学的检验标准。
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
• 当代西方科学主义是近代自然科学思想 史演进的产物。
科学主义
• 随着15-16世纪文艺复兴所带来的哲学新 气息,神学与哲学逐渐分离,而哲学与 科学的关系却逐渐密切。理性主义开始 抬头。
科学主义
• 理性这一涵义从古希腊的与宇宙的心灵 相通到中世纪变成是上帝的禀赋到近代 的时代科学精神,显示了人的思想的跨 越式演变。
培根其人
•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 散文家和科学方法科学家。他是贵族出身,毕 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 国王顾问、首席大法官兼上议院院长的职位。 1621年,于法官任内因受贿而辞职退休。 • 主要著作:《伟大的复兴》、包括《论学术的 进展》和《新工具》两册。另有《政治和伦理 论文集》。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
• 2、历史主义学派 • (2)库恩的历史主义 • 一、“范式”理论:范式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 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 二、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 学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历史主义
• 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 • 1、方法论:反对单一、独断、不变以及普遍适用的教 条主义方法。主张开放、创造、自由选择的方法。 “增多原则”,“怎么都行”。 • 2、非理性方式: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他说,每一个 时代的社会条件、知识背景、群众的心理因素、科学 家的宣传、机巧以及为此目的提出的假说等“非理性 方式”都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有力手段。 • 3、无政府主义,与理性告别
四假相说
培根著名的理论。他把获得因果律知识的阻 碍称之为“偶像”(idols)。阻碍是指假的 意见或偏见)是主观的期望而不是客观说明 自然。共有四种偶像。 1. 部落的偶像 部落的偶像:是自然的心灵倾向:为了寻找 自然目的,要求自然实现我们的欲望与需要 的冲动。 2. 穴居者的偶像 穴居者的偶像:是某些特别个人的性格。这 些个人倾向于形成的意见,是建基在教育、 社会交际、阅读与偏爱权威的特殊癖好上。 •

(续)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 通过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确定性 旧有的形而上学已无法满足对知识精确化的 要求。数的介入成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分析 几何、微积分开始建立,学者们以这些新的 数理思维探索世界。 理解中的世界是机械论图式 由于牛顿力学的建树,人们理解中的宇宙与 世界被想象成机械模型,上帝是第一动因, 宇宙世界因此按相同规律运动。
(续)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
• 论证形式的改变 不同于古代的哲学所采用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 体不同,近代哲学采用科学论文的形式,严谨地展开 研究工作。 • 实践与实用精神的重视 与古代哲学家喜欢作虚无的争辩不同,近代哲学家更 在乎智慧的功利目的,他们要求知识除认知意义外, 还必须对改造和控制社会有所裨益。理性在哲学与科 学一样都有更高的工具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