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纳主义到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文档

证伪主义什么是证伪主义?证伪主义是一种科学哲学的观点,它强调通过证据和逻辑来推翻或反驳某个理论或观点。
证伪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任何科学理论都应当具备证伪性,即能被验证或被证伪。
它与验证主义相对立,后者认为一个理论只有通过实验和观察才能被证实。
证伪主义的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哲学领域。
波普尔主张,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应当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它所期望的观察结果,并容许这些结果通过实证事实的测试来证伪。
当某个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时,该理论就应该被推翻或修正。
证伪主义与科学研究证伪主义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通过制定假设和进行观察实验来建立知识的过程,而证伪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证伪主义的观点,一个好的科学假设应当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即它能够明确地预测某些观察结果,并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或推翻。
证伪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黑天鹅理论”。
黑天鹅是指意外事件或非常规事物,其存在或发生是无法预测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不在于其能够解释已知观察结果,而在于其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
只要一个理论能够成功预测并解释黑天鹅事件,它就可以被视为可靠的科学理论。
证伪主义的意义与应用证伪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证伪主义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使科学研究更加专注于提出可被实验和观察测试的假设。
这有助于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避免了主观臆断和不可证实的理论。
其次,证伪主义提供了一个评估和筛选科学理论的标准。
通过对理论进行测试和验证,我们可以识别出哪些理论是可靠的,哪些理论是需要修正或放弃的。
这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不断进步和更新。
此外,证伪主义也对科学实践和科学社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学家应当保持对自己理论的质疑和怀疑态度,并主动寻找可能的证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证伪主义

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的辩证关系从表面上:发现10000只天鹅是白的,就能证明天鹅是白的这样一个理论。
这就是实证主义;发现10000只天鹅是白的,但发现第10001只天鹅是黑的,就能对上一个理论进行证伪,这就是证伪主义,。
然而实质上作为影响了科学哲学走向的两大思潮,它们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从区别上讲:一.从逻辑方法上,实证主义属于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归纳,而波普尔主张演绎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演绎。
波普尔反对经验归纳的方法,并提出否定归纳法——归纳是从有限的事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有限不能证明无限,在哲学上也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归纳是已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过去不能证明未来;从单称命题过渡到全称问题缺乏逻辑根据;归纳不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形式推理,而是一个概率推理,概率推理是错误的。
即归纳是认识论,不是逻辑理论,其本身是一个探索过程,不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不能使用于科学理论。
而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实证主义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必须由科学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得出。
二.从对待科学的态度上,①科学的依据:实证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实证论,认为正是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如果理论的逻辑结论得到了实践的检验,那么这个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
波普尔则主张否定论,认为可否证得命题是科学命题。
②科学发展的标志(或者是科学观):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标志是新理论的出现并且被证实,而证伪主义则认为科学发展的标志是有的理论被证伪不成立,那么科学理论得到了进化,因而科学发展了。
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科学的划界问题。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科学哲学和证伪主义理论而闻名于世。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对经验主义和归纳主义的一种批判,强调科学理论应该是经验可以证伪的,而无法被证伪的理论则不能被称为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有三个核心观点。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应该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得出可以否认或证伪的结果。
只有那些经过严格实验验证、并且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才可以被称为科学理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应当是人们试图解答的问题的解释。
科学理论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并提供一种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的方式。
只有那些能够提供理论解释的假设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理论。
波普尔提出了“负责任的实证主义”原则,即科学理论应当包括观察的过程和检验的步骤。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者不应当仅仅依靠经验数据作为理论的验证,而是应当积极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以确定理论的可行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帮助科学家区分科学理论和非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而非科学理论则不具备这种性质。
证伪主义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法论,即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或证伪理论。
证伪主义也激励了科学研究者追求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
只有那些能够经过实验证实并取得成果的理论才能够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虽然证伪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验结果并不能完全验证或证伪一个理论。
一些理论可能具有较高的初始可证伪性,而经过修正和调整后仍然可以适应新的实验观察结果。
一些人认为证伪主义不能完全解释科学研究的复杂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哲学思想,它强调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并且能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证伪主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并激励了科学研究者不断追求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

划界标准
“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或与“形而上学”的划界。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应该是经验证伪原则:即一切知 识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 学的。 “可证伪”是指逻辑上的可被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 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理论。 他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重言式命题;2) 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3)“形而上学”命题;4) 宗教神话;5)伪科学。
P1→TT→EE→P2
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
反历史决定论 改良主义的“逐步的社会工程”
反历史决定论
他反对的历史决定论:1、肯定历史发展有内在规律;2、 肯定对社会的未来能做出语言。 依据:
首先,波普尔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为自然现象有 重复性;社会历史现象没有重复性;自然是简单的,非人为的 现象;社会是复杂的,人为的现象,人们可根据各自的自由意志 任意创造历史。) 其次,波普尔否认预言历史事件的可能性。
突现进化论的本体论
突现进化论 三个世界的理论
突现进化论
• 宇宙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突现进化的过程, 其具体的图景是:最初,在大恒星中出现 重原子核;而后在空间某处突然出现有机 分子;再后突然出现生命;而后又突然产 生意识;再后又突然出现人类的精神产品 如文学艺术作品和科学理论,技术产品等 等
三个世界的理论
• 问题就是矛盾或不一致。 • 首先是理论与观察不一致;其次是理论与理论不一致;再
次是理论内部不一致。
知识增长的理论
可证伪度 理论的进步性的标志 “确证”与“证实”
可证伪度
可证伪度就是理论可证伪的程度。 如何判断理论的可证伪度?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韩雪冰外国哲学专题研究 3364波普尔认为: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 科主义学的精神是批判, 也就是不断推翻旧理论, 不断作出新发现, 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 无需经验的参与。
这就是说, 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 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 即被证伪。
因此, 他提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判据, 而应当是他所谓的“可证伪性”判据。
进而提出“可证实性”判据不仅不合理, 而且不可能, 因为他的工具即归纳法是无效的。
一、归纳主义的起源及发展归纳主义起源于英国, 从培根到罗素, 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义所继承, 长期以来统治着西方科学哲学界。
弗兰西斯·培根,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在批判经院哲学过程中, 依据自然科学, 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因为他认为经验具有确实性和丰富性。
他反对经院哲学的演绎法: 它既不能给人们提供真理, 也不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因此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
自从培根以后, 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受到很多科学家的青睐。
后来, 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 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意义的标准: 经验证实的原则, 并把它作为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
后来, 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之后, 经验主义开始走向怀疑主义。
现代经验论者则借助概率,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
二、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反驳波普尔认为归纳推理从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 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从逻辑的观点来看, 我们从单称陈述中推论出全称陈述, 显然是不能得到证明的, 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任何结论, 结果可能总是假的。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1,逻辑经验主义。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
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
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
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
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
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
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
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
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
辩证思维的四种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的四种基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1.归纳和演绎归纳:从个别到一般。
即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原理。
演绎: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即从一般原理推理出个别结论。
关系: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式,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出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为归纳提供了理论指导。
归纳虽然能够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以结论还不是十分可靠的,要用演绎来补充。
演绎所依据的前提是事物的共性,但共性只是大致包含个性,个性也不能完全进入共性,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个性的多方面属性,可见,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
2.分析和综合分析:在思维的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本质。
综合: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照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关系: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式,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互相促进。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
综合是分析的成果,离开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
3.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抽象: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具体分为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
感性具体: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具体。
理性具体: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的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认识的过程: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
最重要的是抽象—理性具体。
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理性)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
4.逻辑与历史逻辑: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
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有两层含义:1、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2、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科学哲学范式

科学哲学范式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和批判性研究的一种哲学分支。
它涵盖了多个范式,每个范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观点。
本文将介绍科学哲学的十个主要范式。
1.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是一种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哲学观点,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经验主义者强调观察、实验和推理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知识应该是基于实证证据的。
2.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理性思考的哲学观点,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源泉。
理性主义者重视逻辑和数学方法,主张通过推理和思辨来获得知识。
3.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实证证据的哲学观点,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实证证据才能证明知识的正确性。
实证主义者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排除主观因素。
4.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一种强调形式化的哲学观点,认为数学是知识的核心。
形式主义者注重数学方法和证明技巧的应用,主张将所有知识转化为数学形式进行推导和证明。
5.归纳主义归纳主义是一种强调归纳法的哲学观点,认为归纳法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
归纳主义者认为,可以通过对个案的观察和实验,归纳出普遍性的原理和规律。
6.演绎主义演绎主义是一种强调演绎法的哲学观点,认为演绎法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
演绎主义者注重理论建设和假设推理,主张从一般性原理推导出特殊性的结论。
7.语境主义语境主义是一种强调语境和情境的哲学观点,认为所有的知识和认知都发生在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
语境主义者注重对语境和情境的分析,主张将知识视为在特定语境中建构的结果。
8.整体主义整体主义是一种强调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哲学观点,认为所有事物都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
整体主义者注重系统分析和整合的方法,主张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关联。
9.证伪主义证伪主义是一种强调证伪方法的哲学观点,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通过不断证伪来推进。
证伪主义者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否定一个假设,而不是证实它。
这种方法强调科学的批判性和进步性。
10.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用于探索和理解自然现象及科学知识的技术和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从归纳主义到证伪主义1.对科学技术的原层次探究:科学哲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科学可不可以被研究2.什么是(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观李狭简析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概念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科学主义概念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它对应的大概时间阶段是这样的:早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成长期介于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成熟期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在早期,科学主义概念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直接来自于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以及19世纪末的马赫经验主义哲学,早期科学主义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排除形而上学,进而达到人类发展的实证阶段。
可以说这时对科学方法的推崇只是一种处于低级形态的模仿与借鉴,希望以此来达到实证科学的目的。
因此是一种弱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进入成长期的两个原因:其一,上个世纪之交,科学完成了意义重大的科学革命,,这种巨大的变化又一次为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尤其是以物理学革命为标志,它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认知模式;其二,新哲学即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与成熟,直接促成了科学主义概念内涵的丰富与成熟。
这个时期科学主义的概念:只有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我们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科学方法万能”的真正含义所在。
这种科学主义的表现形式可以从逻辑实证主义者所倡导的运动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例如1929年由哈恩、纽拉特(Otto Neurath,1882-1945)、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等发表的《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圈》、纽拉特和卡尔纳普倡导的物理主义语言、以及纽拉特发起的统一科学运动等都是这种强科学主义的典型表现。
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论战的主角是哈耶克和纽拉特。
对于哈耶克而言,科学主义是指:“它们(自然科学)的成功使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大为着迷,马上便着手模仿它们的教义和术语。
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
这些学科为了证明自身具有平等的地位,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们那个成就辉煌的表亲相同,而不是更多地把自己的方法用在自己特殊的问题上。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科学完成由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转变,新的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主义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次内涵的转向主要集中在价值论层面,而不仅仅是方法论万能这种低级形式了。
如汤姆.索雷(Tom Sorell)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信念——特别是自然科学——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最权威、最严肃和最有益的。
”这个定义不是抛弃了方法论万能的信条,而是很巧妙地把这个内容变成了科学主义价值论的一个预设。
3.“两种文化”之争:斯诺(C.P.Snow)里德演讲,Sokal事件“两种文化”的分裂久已存在,斯诺只不过是将其明确地表述出来罢了。
1959年,身为物理学家和小说家的英国人斯诺(C. P. Snow, 1905~1980),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瑞德演讲(Rede Lecture),讲稿后来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为题正式出版(最早介绍斯诺两种文化演说的中译者,用了《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这样一个书名,说明了译者对演说精神的把握)。
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互相对立的位置,而两个阵营中的人士又都彼此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
这一现象就被称为“斯诺命题”。
斯诺当时认为科学的权威还不够,科学还处于被人文轻视的状况中,科学技术被认为只是类似于工匠们摆弄的玩意儿。
斯诺将向后看的悲观主义态度同文学知识分子联系起来,将顺应现代化潮流的乐观主义同自然科学联系起来。
1996年出现了索卡尔事件,是在美国和欧洲知识界展开的又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把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在新的聚焦点上推向了白热化。
索卡尔事件的近期背景应该从后现代主义中的反科学思潮的泛滥说起。
这种思潮引起一些自然科学家的忧虑。
一九九四年在美国,两位自然科学家,一位是生物学家格罗斯,另一位是数学家莱维特,合写了一本书,叫《高级迷信》。
在此书的一九九八年版序言中,这两位科学家说得很明白:“之所以撰写《高级迷信》一书,是因为我们俩人虽然工作在不同的大学里,却都从各自独立而又极为相似的经验中感觉到:某种令人不安的新东西已悄然渗进学院管道,进而在大学讲坛、专业期刊、学术著作以及教员间的闲谈中扩散开来,这就是对现代科学的蓄意诋毁。
”此书就是他们对这种诋毁的公开回应。
美国纽约大学物理学家索卡尔,正是读了《高级迷信》之后,引起共鸣,动了一个怪念头,就是模仿那些后现代学者们惯常的思路和语言风格,试写一篇戏拟的文章,题为《跨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其中充满科学错误和逻辑错误,想看看这些错误会不会被编辑识破。
他把这篇长达二十多页并附有一百零九条详细注释(长达十七页)和二百一十七篇出处无误的参考文献(长达十八页)的洋洋大文,投寄给颇有名气的文化研究刊物《社会情景》(Social Context)。
而这个刊物正好在准备出一期题为《科学大战》的专辑,以反驳《高级迷信》一书。
其后,索卡尔同比利时物理学家布里克蒙特合作,写了一本《知识的骗局》,一九九七年在法国出版。
接着出了英文版,易名为《时髦的空话——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误用》。
4.科学哲学:规范与描述5.著名科学哲学家及其著作举例:休谟、迪昂、卡尔纳普、波普尔、恩格斯、库恩、蒯因等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归纳问题,因果*研究,事实判断无法推出价值判断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迪昂:Pierre Maurice Marie Duhem, 1861-1919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 1891-1970《科学哲学导论》、《世界的逻辑**》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 《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亨普尔:Carl Gustav Hempel库恩:Thomas Samuek Cuhn 1922-1996《哥白尼革命》《科学革命的结构》蒯因:Quine 1908-20006.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各自的特点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是逻辑实证主义坚持的观点。
逻辑实证主义是人工语言学派的重要代表。
逻辑实证主义也被称为“新实证主义”。
所谓实证主义最初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它的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孔德、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和穆勒,一般被称之为第一代实证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赫主义被称作第二代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则被称之为第三代实证主义即“新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主体是维也纳学派,另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哲学家。
它的代表人物有石里克(Moriz Schlike,1882-1936年)、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年)、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1910-)等。
逻辑实证主义是在罗素特别是在维特根施坦影响下形成的。
分析陈述与实在无关,综合陈述虽然与实在相关,但它是经验陈述。
卡尔纳普指出,“(有意义的)陈述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有这样一种陈述,它之为真只是由于其形式(用维特根施坦的话说就是‘重言式’;也与康德的分析判断相当)。
关于实在,它什么也没有说。
逻辑和数学的公式就属于这一种。
它本身并不是事实的陈述,但可以用来改变这种陈述的形式。
第二种是对上一种陈述的否定(‘矛盾式’),它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它之为假也只是由于其形式。
至于所有其他陈述,其真假的判定在于[基本的]记录句子。
因此它们是(真或假的)经验陈述,属于经验科学。
如果人们想构造任何不属于上述几种类型的陈述,那么它们将必然地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形而上学既不想断定分析命题,又不想落入经验科学范围,它就不得不使用一些无运用标准规定的、因而是无意义的词,或者把一些有意义的词用某种方式组合起来,使它们既不产生分析的(或矛盾的)产生,也不产生经验陈述。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伪陈述”。
美国哲学家、逻辑实用主义的重要代表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在他的经典论文《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揭露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关于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区别和还原论,从而动摇了逻辑实证主义赖以存在的两大基石。
在奎因看来,经验论的第一个教条是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区分,两者的截然两分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然而奎因认为,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请看下述两个命题:(1)“单身汉是脾气古怪的男人”;(2)“单身汉是未婚的男人”。
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命题(1)是经验真理,命题(2)是逻辑真理。
因为大多数单身汉的脾气可能比较古怪,但是并不是每个单身汉的脾气一定古怪。
而“单身汉”就是“未婚的男人”的同义词,经过替换,就等于说“未婚的男人是未婚的男人”,所以是A=A的同一命题。
奎因对此提出了质疑:我们凭什么说“单身汉”与“未婚的男人”是同义词呢?它们的同一性的根据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它根据的是词典的规定,然而词典的规定不过是编纂者根据经验的记录,并且“单身汉”与“未婚的男人”也并不是在一切语境中都是同一的,例如我们就不能将“单身汉有三个汉字”互换为“未婚的男人有三个汉字”。
因此,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间的界限并未划出,而这样一种想法本身就是经验主义者的一个非经验的形而上学教条。
经验论的第二个教条是作为证实原则的基础的“还原论”,即认为命题的意义取决于从经验上证实或证伪这个命题的方法,而这个证实原则又依赖于“还原论”,即每个有意义的命题都相当于一个由若干与直接经验有关的语词组成的逻辑结构。
奎因则认为,单凭感性经验是不可能孤立地证实一个命题的,因为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并不是孤立的语句,而是整个科学,或者说是语句的整个体系。
换言之,任何理论都具有整体性。
显然,奎因的批评的确击中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要害。
7.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概括的三种推理中的最重要的一种,亚氏把推理分为三种:证明的推理、辨证的推理、诡辩的推理,其中证明的推理就是亚氏著名的三段论推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三段论必须有两个前提、三个词项,他认为如果这三个词项彼此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即最后的词项包含在中间词项之内就象一个整体一样,或是被排斥其外,就象离开了这个整体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端词就必然凭借一种完整的三段论而发生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