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合集下载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5、家庭教育配合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学生的成长,促进大学 生全面发展。
6、朋辈教育法: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通过朋辈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 推动大学生共同进步。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7、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大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4、榜样育人法:通过树立榜样人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榜样人物 的事迹中,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通过评选优 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等榜样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 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隐蔽性
1、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隐蔽性。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 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 种教育方式避免了显性教育中的强制性和灌输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2、渗透性
2、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教育者通过各种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 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种教育方 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3、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 校可以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及时了解 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高校为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培训教育的核心阵地,单纯应用以往正面、不断灌输传授的显性模式无法全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需要。

为此,如何探索隐性、深层渗透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

本文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了实践方式特征,并探讨了科学的实践路径与教育策略。

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高校思政工作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标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隐性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伴随研究的逐步丰富与深入,进一步明确了隐性课程的内涵价值、实践态度、操作规范、目标动机不仅包含在学校从事的各类非正式传播文化内,还涵盖到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之中。

因此,形成了隐性教育原理,其代表应用各类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丰富教育内容,借助游戏、实践、文化活动等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令人们循序渐进的产生学习热情,愿意接受教育。

不但将视野由学校内部扩充至外部环境,同时由教学扩展至德育教育,以及整体教育学领域。

二十世纪后期,较多发达国家渗透隐性教育至思想政治学科领域之中,尤其是进行高校教育进程中,逐步赢得了大众广泛认可与全面重视。

隐性思政教育为社会阶级与政治组织,基于根本任务目标,挖掘教育环境包含的隐性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实施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令其思想、行为、道德以及心理状态在无感知状况下逐步积累、渐渐稳定,并呈现出持久、悠远的良好教育效果。

同显性思政教育对比,隐性教育较易令教学对象在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并逐步的认可以及接受。

而显性思政教育则应用公开方式、场合,通过有目的、有策划、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培养教育,达到既定目标。

上述两类方式互相渗透、集成融合,成为整体网络,并利用直接以及间接方式、局部与系统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多重方式的融合,全面覆盖教育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水平。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特征在于教学目的潜隐性。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国内刊号C N61-1499/C2020年08月(下)杨怡霖 肖冬(武警后勤学院,天津市 300309)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摘 要: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先制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方案,通过暗含的、内隐的教育活动,有意识的将教育目的、教育意图隐藏于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全新探索,有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和功能,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的辩证统一,影响广泛。

关键词:隐性教育;显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面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日渐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独特的“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2019年3月18日,习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强调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前,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论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教育学家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切入点不同,造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多样化,尚未达成一致。

第一,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看。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而存在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对方法的理解上,有的学者把它定位为实施方法,也有的学者把它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艺术与技巧。

有学者指出:隐性教育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

[1]有学者指出: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浅谈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接着探讨了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以及教师、家庭和学校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进一步讨论了加强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了其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点、实施方式、教师、家庭、影响、学校组织活动、促进、重要性、发展方向、意义1. 引言1.1 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观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发展。

中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2. 正文2.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言行举止、态度价值观等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灌输和引导。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不像传统教育那样直接以课程形式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政治意识。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使其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课题研究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课题研究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政治其它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类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项任务,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现今思想发展多元化,大学生自主性增强,加强隐性教育成为探究新领域。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此方法教育意图隐蔽、渗透范围更广、受教育者自主性强、效果显现呈长期性。

教育意图隐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教育他的。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多数是青年人群,处于心理断乳后期,认知独立性高度发展。

隐藏教育意图的方式,一方面,教育目标和计划不对受众公布,教育影响化整为零,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愉悦的非正式的思想感染中;另一方面,与需求相结合,以心理和思想为协助,思想互动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立统一转为教育者自身的两极――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的矛盾运动。

渗透范围更广。

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增强受教育者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更加广阔。

具体表现在教育时空上突破大课堂、小讨论、自查自看和补充性的主题配合活动等形式,延展到环境、服务、管理等活动中;教育媒介上突破以语言文字为主的逻辑传导,拓宽到情境、形象、行为等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感染功能的多种媒介中,形成多维度合力共育局面。

受教育者自主性强。

隐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尊重其认知自主性和个性差异,重视通过多方面的服务及实践活动营造平等氛围,通过交往、管理、服务等途径培养教育对象适应并融入社会的能力。

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地对信息进行甄别、吸纳和整合,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并将诉求反馈到教育之中,进行科学引导,达成思想互动,增进教育效果。

试论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试论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试论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摘要: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具体包括: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确立“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培养士兵的自我教育能力;隐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表现为潜隐性、超时空性、渗透性、自主性和持久性。

研究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对进一步做好士兵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政工干部在利用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士兵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教育目的,使士兵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教育的内容,并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2008年12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发展先进的军事文化,有利于士兵更好地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军营舆论环境,有利于政工干部对士兵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政工干部对士兵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士兵更好地接受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

对士兵进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军事训练、营区环境建设、内务管理等,努力促进环境陶冶、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等工作更加贴近部队实际、更加贴近士兵思想。

政工干部还可以利用新媒介、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培育工作的多手段集成,以致培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士兵普遍接受并自觉践行。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被一直认为是比较科学且具有实效性。

文章通过简单论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内涵、特点和功能,详细分析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依据学校发展中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高校的各种载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究Universities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Abstract:Wit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tinues to grow,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as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but also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while the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more scientific with effectiveness. Articles through the simple exposition universities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features and functionalit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universities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school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problems, the us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variety of carriers put forward practical solutions.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explore引导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采取多样的教育资源,其教育内容具有隐含性,教育方式采取间接性,教育效果则表现出较为持久的特点。

本文拟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力求对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场地以及学习成绩的测定。

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下,教学者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课程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明确的对应关系。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提出的,隐性教育的概念来自于“隐性课程”,最早出现在1968年《班级生活》这部书籍中,此书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非利普.W·杰克逊撰写,“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得到教育界的重视。

相反在教学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确定的施教主体、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场所以及成绩测评,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受教者影响最多的因素来自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教育元素。

此外,外在环境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者心理情感的改变和建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一)教育内容的隐含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隐含于某些活动和周围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的人没有明確的感知到自己在接受相关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隐性教育信息的获得并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其伴随和附加的信息。

比如在高校的教学课堂上,相对应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体现在施教者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以及周围同学和学校的教学环境。

(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没有设定直接的教学内容、课堂问题、作业布置及考试测验等,甚至没有规划出特定的教学目的,所涉及的知识也不一定与学科产生联系,学生的学习可能并没有针对特定的问题,而大多在于潜移默化的精神和情感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实践形式来看,可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

就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方面都有其显著特征。

只有深入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标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尤其是在新媒体深入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经不能独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因此,应该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从而弥补显性教育的缺陷,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却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不断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中就蕴含着许多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其中博大精深的先秦儒家思想就为我们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些理论借鉴。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益者三友,损友三支。

有直、友谊、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孟子提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阐发的理论中都蕴含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如蔡元培认为,人的道德心的养成可以通过美育加以实现;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主张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要真实的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

因为在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会多多少少的接受到教育,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这体现了他“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外的历史发展,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著名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其教育实践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状态中接受教育的教学方法;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就道德教育而言,柏拉图主要依靠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比如音乐、文学对人的感染,
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在教育方面他主张人的道德的培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基本上都继承了这一教育思想。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践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公开的、直接的、正面的施教方式;另一种是采用间接的、渗透的施教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实现知、情、意、信、行的转化,也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

而后者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郑永廷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中指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

”白显良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的(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


综上所述,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意图等渗透于各种实践活动和环境中,并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因此,与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效果上也有着它的显著的特征。

1.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就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论是通过环境熏陶、言传身教也好,还是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音乐、生活实践等相结合,都表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依靠一定的载体,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将其深刻的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无意识、感染和体验等心理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可以通过课堂灌输模式来独立的存在和开展,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殊之处就在于“隐性”,它需要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使受教育者在没有任何心理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以
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但是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真正的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说,使二者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达到完全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受教育者从中有所收获,真正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教育过程的愉悦性
对于个体而言,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要依靠有意识活动的影响,而且还需要无意识活动的共同参与。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内容等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地、主动地、自愿地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在环境的感染下,通过直接体验、间接观察、情境熏陶和情感体验等非强制性地方式接受教育内容,最终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的思想内容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中去,使人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地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

另一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双方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情况下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使受教育的思维活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营造一种开放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深化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达到教育目的。

3.教育方式的开放性
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校和单位为依托来开展,其教育的实施常常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其教育效果和影响力有限,最终不能很好的达到教育目的。

而在新媒体深入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各种媒体平台为载体,实现交互式的、超时空的教育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交流沟通。

另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设计,可以营造一种适宜的教学情境,通过受教育和直接参与体验,间接的获取知识,这就突破了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能实现无课堂的、跨时空性、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既潜隐于教学过程当中,也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既存在于学校、单位中,也存在于学校、单位之外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之中,不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通过与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之中,从多方面不断促进人们从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仅仅依靠直接的、正面的教育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品德的形成与道德的情感体验有关。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通过受教育者在思想上达到共鸣,认同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内容,然后接受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来起作用的。

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最终实现量到质的转化。

一般而言,人们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自觉自愿地接受到的教育影响对教育者而言更为深刻。

一方面,当人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参与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时,身心会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此时,参与者往往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非强制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更多的是参与者受到外部信息、行为、环境等刺激后进行的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更容易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更具有持久性。

另一方面,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即德育的内化与外化,最终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由知到行的转化,实现品德的外化。

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模式不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采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形式,将教育目的、内容等潜隐在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通过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中,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三、结语
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不断地消化、吸收隐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育内容,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继而外化为实际的思想道德行动。

经过从“内化”到“外化”,从思想到行动两个阶段,受教育者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牢固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更加具有持久性。

参考文献:
[1]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勒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