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历史
上汽集团

桑塔纳
桑塔纳志俊
POLO (8-12)
朗逸 (12-16)
PASSAT(新)领驭 (16-30)
途安 (14-20)
途观 (19-30)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 成立于1997年6月12日,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通用汽车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而成。目前拥有浦东金桥、 烟台东岳、沈阳北盛3大生产基地,共4个整车生产厂、2 个动力总成厂,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领军企业之一。
•
•
• 2006年10月12日 上汽股份正式对外宣布自主品牌命名为 “荣威(Roewe)”,取意“创新殊荣、威仪四海”。 • 2006年11月01日 上汽首款中高档自主品牌产品荣威750轿 车(Roewe750),以及在其技术平台上开发的新能源混合 动力轿车在2006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公开亮相。中 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观看了荣威750轿 车及荣威混合动力车。 • 另外,上海通用、泛亚中心、申沃公司和上汽股份技 术中心已完成功能样车试制10辆二甲醚公交大客车,公交 示范运行准备就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上海汽车股
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11月在上海 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简称“上海汽车”。截止2009 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65.5亿股,合并总资产1381.6 亿元,在岗职工总数超过65000人,公司目前控股股东为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2002年1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 司,是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柳 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组建的大型中外合资汽车公司, 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柳州动力机械厂。合资几年来,公 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产销量持续增长,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国际化和 现代化的微、小型汽车制造企业。
17家自主车企的前世今生(转载)

1.一汽集团,中央企业一汽集团,排名第一一汽集团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长子,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位列全球500强,年产销量超过200万台,在国内汽车行业的政治地位独一无二、唯我独尊。
因为历史原因,一汽继承了中国最为庞大的汽车资产,享受着最全面、最优惠、最特殊的发展政策,也承担着振兴民族工业、肩负自主品牌崛起的历史重任。
多年以来,国家为了扶持一汽、维护一汽的地位,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没有原则的溺爱。
尤为不堪的是,为了保护一汽的利益,担心其他企业的竞争,政府对汽车行业施行了非常严酷的计划生育政策。
对进入整车领域设立了非常苛刻的门槛,导致很多本来急剧竞争优势的企业胎死腹中,为一汽提前扫清了敌人。
本来,继承了最丰厚的遗产,享受了最特殊的待遇,肩负着最重使命的一汽,最该成为发展自主品牌的带头大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家本来应该最负责任的企业,迄今乃是最不负责任的企业。
自从1990年一汽和大众合资以来,一汽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合资企业当中,开始了全心全意为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服务的生涯,成为德国人、日本人开拓中国市场的核心利器。
成为外资企业打压民族汽车工业的第一先锋,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超级大笑话,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不能恢复的溃疡。
2012年,一汽与大众的合资企业年度销量超过133万台,排名全国第二;净利润超过400亿元,排名全国第一。
2013年9月份,一汽大众销量超过13万台,排名全国前三;一款捷达的销量2.7万台,排名全国第二。
一个一汽大众的清洁工的工资,比内地一个市长的工资还高。
德国大众仅仅从一汽大众获得的利润,已经超过了国家有史以来对于汽车行业的总和!与合资品牌高歌猛进的辉煌成就相比相比,一汽在自主方面的成绩简直不值一提,为了推卸责任,一汽曾经无数次编造“开发一个车型要几十亿人民币,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中国汽车市场只有达到800万台才会有开发能力”、“中国汽车行业要耐得住20年寂寞”等等谣言以恐吓国人。
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起步阶段(20世纪50-7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是国有企业为主,开始了汽车制造的尝试。
1956年,中国生产了第一辆名为“解放牌”(Jiefang)的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起步。
然而,受制于技术和资源限制,产量较低。
2. 自主研发起步(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发汽车技术。
1984年,上海汽车制造厂成功生产出第一辆“桑塔纳”轿车,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朝着自主研发方向迈进。
3. 合资合作时期(90年代至今):在90年代,中国汽车制造业开始与国际知名汽车公司进行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个时期,一些合资品牌如大众、丰田、本田等在中国投资建厂,带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汽车市场也逐渐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
4. 自主品牌崛起(2000年代至今):2000年代,中国开始重点发展自主品牌。
一些国内企业如吉利、长安、比亚迪等开始在自主品牌上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市场推广。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国自主品牌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5. 新能源和智能化发展(2010年代至今):在近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将重点放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技术上。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促使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市场。
同时,智能化技术如自动驾驶、互联网汽车等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制造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自主研发、合资合作、自主品牌崛起,再到新能源和智能化发展的过程。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之一,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进步。
上汽发展史

上汽发展史标题:上汽发展史简介:本文将带您了解上汽集团的发展历程,讲述它从起步阶段到如今的辉煌成就。
我们将介绍上汽集团的创立,其发展战略与里程碑事件,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本文将通过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表达,为您呈现一个完整且有趣的上汽发展史。
正文:第一节:创立与起步阶段上汽集团创立于2004年,是中国最早的汽车集团之一。
它的前身是上海汽车制造厂,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汽车制造企业。
在起步阶段,上汽集团主要生产小型和中型车型,并在中国国内市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第二节:战略调整与里程碑事件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上汽集团意识到需要进行战略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
于是,它开始与国际知名汽车厂商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2005年,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成立了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这是中国首个与外资汽车厂商合资的汽车制造企业。
这个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上汽集团在国际合作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随后的几年,上汽集团与其他国际汽车巨头如通用汽车、日产汽车等相继达成了合作协议。
这些合作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也为上汽集团在国际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节:成为领军企业上汽集团在战略调整和国际合作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它不仅生产乘用车,还涵盖了商用车、新能源车等多个领域。
上汽集团旗下拥有多个品牌,如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荣威等,这些品牌在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上汽集团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它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出了一系列符合环保要求的电动车型,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总结: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上汽集团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它从一个起步阶段的汽车制造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上汽集团的成功得益于其战略调整、国际合作和对新技术的积极探索。
国内五大汽车集团简介

中国五大汽车集团1,中国一汽汽车集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中国一汽”或“一汽”,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称国有特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一汽总部位于长春市,前身是第一汽车制造厂,毛泽东主席题写厂名。
一汽1953年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
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
一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一汽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之一。
世界五百强企业。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汽”或“一汽”,央企成员,国有特大型汽车生产企业。
一汽总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前身是第一汽车制造厂,毛泽东主席题写厂名。
一汽1953年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
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
一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一汽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之一。
一汽产销量、营业收入等连续多年居中国汽车行业前列。
2010年,一汽销售汽车255.8万辆,实现营业收入2927亿元,列“世界最大500家公司”第258位;2010年,“中国一汽”品牌价值达到653.32亿元。
面向未来,一汽提出了“坚持用户第一,尊重员工价值,保障股东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一汽、实力一汽、和谐一汽‟”的企业愿景和奋斗目标。
一汽人正以自己特有的汽车情怀,抗争图强,昂扬向上,为推动汽车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人·车·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截至2009年10月,中国10‟000‟000辆自主轿车在长春下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
一汽产销量连续多年居中国汽车行业之首,2004年企业年销量率先突破100万辆,树起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07年,一汽实现销售143.6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885亿元,列世界500强第303位;2008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公布,一汽以263.91亿美元的收入排在第303位,比上年上升82位,在上榜的中国公司中排名第15位;2008年《中国机械500强研究报告》暨《世界机械500强》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上汽集团 技术发展史

上汽集团(SAIC Motor Corporation Limited)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总部位于上海。
下面将简要介绍上汽集团的技术发展史,强调该公司在汽车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里程碑。
### **上汽集团的创世时期**上汽集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成立了上海汽车制造厂,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开端。
初期,该厂主要致力于生产和维修轿车、卡车和军用车辆。
在这一时期,技术水平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模仿。
### **技术引进和合资时期**20世纪80年代,上汽集团开始与国际汽车公司合作,引进先进的汽车技术。
1990年代初,上汽与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 Group)成立了合资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上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升。
此后,上汽陆续与通用汽车、道奇、MG等国际汽车公司展开了合作。
### **自主品牌发展和技术创新**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上汽集团逐渐将重心转向了自主品牌的发展。
2000年代中期,上汽推出了自主品牌荣威(Roewe)和名爵(MG),并逐渐加强了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投入。
该时期,上汽在动力系统、智能驾驶、新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破**上汽集团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逐渐增加。
2012年,上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电动车荣威E50,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
上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 **智能网联汽车和人工智能的融合**近年来,上汽集团将重心逐渐转向智能网联汽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
该公司在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积极探索,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动汽车技术的创新。
### **国际化发展和全球布局**除了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外,上汽集团积极推动国际化战略,通过收购和合资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业务。
上汽的国际化布局进一步拓展了其技术合作和市场份额。
上汽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历程

上汽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历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的兴起,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汽车行业也不例外。
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上汽集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我们将对上汽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历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数字化转型开始阶段上汽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始于2016年,当时公司意识到数字化技术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和潜力。
为了推动数字化转型,上汽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组,并制定了详细的数字化转型计划。
该计划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升级、数据管理、创新技术应用等。
二、信息技术升级为了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上汽集团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投入。
首先,他们对现有的IT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造,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他们引入了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量和复杂的业务需求。
此外,上汽集团还与国内外的IT巨头合作,共同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如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
三、数据管理作为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上汽集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
他们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湖,集中存储和管理各种类型的数据。
同时,上汽集团还引入了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潜在的业务机会和问题。
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四、创新技术应用上汽集团积极探索和应用创新技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他们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引入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生产线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此外,上汽集团还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他们开发了一系列自动驾驶汽车,并在实际道路上进行了测试和应用。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和安全的出行方式。
五、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上汽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上汽集团发展历史

上汽集团发展历史
上汽集团成立于1953年,由陈光标先生创立,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超过七十家子公司的大型汽车集团。
上汽集团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53年,陈光标先生创办了上海汽车公司,成立了上汽集团的前身,开始从事机动车辆、动力及其零部件的研制和组装。
二、第二阶段。
1980年,上汽集团正式成立,并于1981年实现了一百万辆汽车的年
产能,开始扩大其经营范围,并开始投资汽车与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
制造和销售。
三、第三阶段。
2000年以后,上汽集团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投资了更多资源于专
业化和国际化,建立了自身的品牌。
2005年,上汽集团实现了一百五十
万辆汽车的年产能,形成了以生产、供应链管理、金融和物流为基础的车
联网体系,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四、第四阶段。
2010-2018年,上汽集团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等新兴行业,迅速深化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的研发,不断拓
展全球市场份额,以及积极扩大国际营销,发展汽车租赁业务,实现了汽
车垂直一体化。
2018年,上汽集团实现了一百八十万辆汽车的年产能,其全球销售量超过两百五十万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汽车修配业的产生(1901年到1949年)上海汽车工业起步于汽车零配件制造。
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外国汽车的进入,汽车修配业在上海应运而生。
一、汽车成为上海现代交通工具1、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本茨三轮汽车。
2、1901年,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奥尔治摩别尔牌汽车,成为中国最早使用汽车的城市(图一)。
3、二十世纪中期,上海现代交通的主要运载工具: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双层巴士(图二)。
(图一)(图二)二、上海成为“万国汽车博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商在上海经销汽车。
至四十年代,上海的机动车已有3万辆,上海被称为“万国汽车博览”。
1、二十世纪30年代行驶在上海法租界的车辆(图三)。
2、二十世纪30年代停靠在上海外滩街头的车辆(图四)。
(图三)(图四)三、上海汽车修配业的产生上海汽车修配业最早起始于外商车行。
1928年福特汽车公司在上海开办的修理学校。
随着国外汽车的进入,上海汽车修配业逐步发展起来。
(图五)为最早建立的宝昌汽车材料厂(上海科尔本施密特活塞有限公司前身)旧址。
至1949年,上海经营汽车修理的商行近200家,从业人员1200人。
(图六)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远东著名的汽车公司——利威汽车公司。
(图五)(图六)四、整车组装1937年初,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成立,组装成第一辆本茨式中国号2.5吨柴油汽车。
(图七)(图七)整车制造业的形成(1950年到1978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上海汽车工业进入从修配业向整车制造的转折,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体系和批量生产能力。
一、零配件行业的调整1956年~1963年,上海汽车零配件行业进行了四次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专业协作生产体系。
1、农机企业10家;2、汽车企业2家;3、汽车、拖拉机配套协作企业44家;4、工艺性协作及后方服务性企业18家;5、其他8家。
二、开始整车制造上海汽车工业从修配业到整机整车制造的突破,是在缺乏技术、装备、生产经验和资金的困难情况下进行的,形成了“草窝里飞出金凤凰”的艰苦创业精神。
1、1951年,上海公交修造厂(后为上海汽车发动机厂、上海客车厂)试制成1000型无轨电车。
(图一)2、1957年9月,上海汽车装修厂〔后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第一辆58型越野车。
(图二)(图一)(图二)3、1957年12月,上海汽车装修厂试制成第一辆58-Ⅰ型三轮汽车。
(图三)4、1957年,上海客车厂试制成第一辆57型公共汽车。
(图四)(图三)(图四)5、1958年5月,上海货车修理厂〔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型汽车厂前身〕试制成第一辆交通牌4吨载重汽车。
(图五)6、1958年6月,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第一台红旗-27型轮式拖拉机。
(图六)(图五)(图六)7、1958年9月28日,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实现上海汽车工业轿车制造“零”的突破。
(图七)8、1958年10月1日,《跃进报》对首辆凤凰牌轿车诞生的报道。
(图八)(图七)(图八)9、1960年4月,上海自行车二厂〔上海幸福摩托车总厂前身〕试制成第一辆幸福250型摩托车。
(图九)(图九)三、逐步形成批产能力轿车: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轿车,至1975年形成5000辆年生产能力。
1、上海汽车厂外景。
(图一)2、上海汽车厂上海牌轿车生产场景。
(图二)(图一)(图二)上海牌轿车形成系列上海牌SH770防弹车上海牌SH771中高级轿车上海牌SH761变形车四、体制沿革1、1955年12月,上海市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成立;2、1958年3月,上海市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与上海市动力设备制造公司合并,成立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3、1960年1月,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更名为上海市农业机械制造公司;4、1969年4月,上海市农业机械制造公司更名为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
上海轿车工业的发展(1978年起)1978年以来,上海汽车工业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加快发展,建成上海支柱产业,中国重要的轿车工业基地之一。
一、以对外开放为新的起点1、1978年11月,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开始企业性公司试点。
1983年10月成立上海汽车拖拉机联营公司。
图为联营公司第一次董事会。
(图一)2、1978年8月,机械工业部、上海市政府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影印件。
(图二)(图一)(图二)3、1978年11月9日,邓小平在回答上海轿车项目能否合资经营的请示时一锤定音:“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嘛!”自此,上海轿车项目从引进装配线改为中外合资经营。
4、上海汽车工业选择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作为合资经营伙伴。
图为当年谈判的场面。
(图三)5、1983年4月1日,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
(图四)6、1984年8月30日,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第二书记胡立教、市长汪道涵视察即将奠基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图五)(图三)(图四)(图五)7、1984年10月12日,李鹏副总理和德国总理科尔在中汽公司董事长饶斌、上海市市长汪道涵陪同下,参加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奠基仪式。
(图六)8、1985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中汽公司董事长饶斌、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黄菊等出席。
(图七)(图六)(图七)二、建设上海支柱产业1995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上海汽车齿轮总厂。
2000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上海大众汽车三厂。
1990年3月1日,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1995年9月1日,再次改制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为集团总公司和上海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揭牌。
1991年2月28日和1992年1月18日,先后举行两次建设支柱产业誓师大会。
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和黄菊分别到会讲话。
1994年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吴邦国视察上海大众二期工程。
[重点发展轿车]上汽集团投入90%以上的资金,重点发展轿车工业。
1990年3月和1994年12月,相继完成上海大众一、二期工程;1996年形成30万辆轿车年产能力;上海大众外景上海大众汽车一厂总装车间1991年11月25日,为集中力量发展桑塔纳轿车,上海牌轿车停产。
1989年12月起,上海汽车工业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将中小企业重组为总厂或公司,适应轿车发展需要。
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下线1989年12月,上海拖拉机内燃机公司成立。
1993年和1996年,桑塔纳轿车年产量先后突破10万辆和20万辆。
至1998年累计完成100万辆。
轿车产值占总公司产值比重变化情况:1980年:轿车13.6%,轿车零部件:19.4%,其他产品:67%( 摩托车、拖拉机、载重车等);2000年:轿车70.6%,轿车零部件:27.4%,其他产品:2%(摩托车、拖拉机、载重车、大客车等)1992年1月,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立。
[零部件同步发展]上海汽车工业坚持整车和零部件同期规划、同比投入、同步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零部件生产体系。
以下图为部分零部件企业外景及先进设备。
[从国产化到联合开发]1、1987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办公室。
2、上海汽车工业把国产化工作列为重中之重。
桑塔纳轿车国产化从1986年的2.7%起步,1990年和1993年先后突破60%、80%,1996年以后保持在90%以上。
3、1995年7月,中德联合开发的上海桑塔纳2000型轿车投放市场。
1998年3月,“时代超人”投放市场。
朱镕基和黄菊听取国产化情况介绍上海桑塔纳2000型轿车三、实施全球化战略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上汽集团加强与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合作,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战略。
1、1997年5月,上海大众第80万辆桑车下线,上汽集团和德国大众高层领导握手庆贺。
2、‟99《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期间,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高层领导接受中央电视台《财富对话》特别节目的采访报道。
截止2001年5月,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5.6亿美元,先后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建立了50家合资企业。
1、1994年11月,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延锋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2、1995年7月,通过由上汽集团控制的中联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与德国罗伯特.博世公司合资成立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引进别克、帕萨特轿车]1997年3月24日,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在北京签署。
李鹏总理和美国副总统戈尔出席签字仪式。
1997年6月12日,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上海市市长徐匡迪等出席。
列为1998年上海市“一号工程”的上海通用项目竣工。
1、1998年12月,首辆别克新世纪轿车下线。
2、1999年12月,首辆别克GL8公务商务旅行车下线。
3、2000年12月,首辆赛欧轿车下线。
[建设现代轿车基地]上汽集团立足上海,走向全国,建设现代轿车生产基地。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集团仪征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上汽通用五菱[发展多类产品]1、与瑞典沃尔沃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将生产新型高档客车。
2、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凯斯纽荷兰环球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将加快发展拖拉机。
3、上海幸福摩托车总厂新开发的XF150-2型摩托车。
合资成立的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XF150-2型摩托车[参与市场竞争]1、2000年10月19日,中德合资上海上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上海大众开始实现产销一体化。
(图八)2、上汽大众加强营销服务工作,全面推进用户满意工程。
3、上海上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销售服务中心和维修站。
(图九)4、上海通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授权销售服务中心和特约售后维修中心。
(图十一)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举行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
帕萨特轿车新世纪高速行联合采访活动。
(图十)别克轿车新疆拉力活动。
(图十二)5、集团逐步建立一批出口产品生产基地。
6 、上海牌504型拖拉机出口秘鲁、美国、澳大利亚等65个国家和地区。
(图十三)7 、集团在境外建立公司,负责国际贸易事务。
(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推进技术进步]1、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投资组建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2、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开发的“麒麟”概念车。
(图十四)3、上海大众技术开发中心拥有先进的试制试验装备(图十五)(图十六)4、与著名高校组建产学研结合的工程中心。
5、成立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召开首届董事会。
徐匡迪市长出席首届董事会。
(图十七)(图十四)(图十五)(图十六)(图十七)[探索管理创新]1、探索精益生产、精益管理和精益经营方式。
2、学习推广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创新模式取得有效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