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有关资料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型关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型关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本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25日至10月7日的平型关附近,由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不仅有效抵御了日军对河北、北平等地的进攻,也取得了极大的政治、军事和精神上的胜利,成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平型关战役的背景可追溯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

日本侵略军发动的北平进攻,威胁到了中国军队的后方防线。

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决定在位于河北省的平型关地区设立前线防御,进行顽强抵抗。

战役开始时,中国军队面临日军的严密包围。

日军依托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势兵力,试图迅速攻陷平型关,从而向北逼近北京。

然而,中国军队以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战斗。

平型关战役中,中国军队发挥了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能。

他们凭借布置密集的防线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抵御了日军的连番进攻。

平型关战役中最著名的一次进攻是中国军队利用中央电台,发起了“敌后夜袭行动”,在战场上夺取了主动权。

中国军队的勇气和机智使得日军陷入困境,损失惨重。

战役的胜利不仅阻止了日本侵略军南下的势头,还鼓舞了全国人民继续抗战的信心。

平型关战役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更多的中国人民参与到反抗日军的战斗中。

而中国军队在战役中所展现的优秀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此外,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共两党在战役中展示了强大的联合抗战力量,推动了两党密切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也为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在中国战场上的抗战战斗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

总结起来,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中国军队凭借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出色的战斗技能,成功地阻止了日本侵略军南下,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象征。

平型关战役 (2)

平型关战役 (2)
3
主要指挥官
阎锡山
板垣征四郎
4
兵力部署
◆ 平型关正面
◆ 雁门关北侧
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布防 于平型关、团城口南北线上,右 起五台山东北,排列独立旅3旅、 73师、独立旅8旅于平型关正面; 北面团城口内并列17军的84师和 主战场的北侧依恒山、雁门山 21师各就已设阵地,掩护雁北各 部撤入雁门山、恒山以内,先凭 为屏障,重点于繁峙北的茹越 险阻击并消耗敌人,再主动向南 口 转移,分从大营、沙河隐入五台 山,为南机动兵,待机出击。
7
概况
◆ 名称:平型关大捷 ◆ 参战方兵力:第18集 团军115师3个团 ◆ 地点:中国晋东北 日军大约一个联队。 ◆ 时间:1937年9月25 ◆ 伤亡情况:第18集团 日 军115师约500人 ◆ 参战方:八路军115 日军死 1000 余人 师,日本第5师团21 ◆ 结果:歼灭日军1000 旅团一部 余人 ◆ 主要指挥官:林彪, 板恒征四郎
8
战役意义
◆ 1.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胜利,缴获了大批军用 物资。 ◆ 2.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 3.挫伤了日军的锐气 ◆ 4.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 党的威信。 ◆ 5.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 思想。 ◆ 6.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 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山西省东北部,地势险要。古称瓶 形寨,周围地形如瓶,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 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 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 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 伏击歼敌的理想地。
2
背景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 地,进展神速,扬言“三月解决中国事 变”。南口会战后,日军把战场扩大到华 北屋脊的山西。平型关是山西和河北的交 界地,兵力薄弱,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扼守着灵丘至大营的公路,是进攻雁门关 的必经之路,阎锡山制定了将日军放进平 型关内加以围歼的决战计划

几个近现代历史故事

几个近现代历史故事

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次战斗是由林彪指挥的八路军115师完成的。

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等地以后,兵分两路向太原进发。

一路由大同沿同蒲路南下,进攻雁门关,一路由蔚县、广灵、涞源进攻灵丘、平型关,配合沿同蒲路南下的日军夺取太原。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也是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的司令部所在。

雁门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了保卫太原,阎锡山以重兵于雁门关一带布防,准备与日军在繁峙、沙河之间决战。

狡猾的日军意识到这一点,便派出坂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进攻中国军队防守比较薄弱的平型关,准备由平型关突入长城,然后南下代县,截断雁门关后路,并威胁太原。

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的两个联队,连同炮兵、辎重等约5000人,抵达平型关一带。

根据这种情况,阎锡山和周恩来等人在雁门关岭口会商,决定由晋军在平型关作正面防御,八路军120师掩护雁门关一线,115师主力向平型关一带急进,寻找战机,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势伏击敌人。

9月24日,八路军115师判断日军将于25日大举进攻平型关,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组织旅、团、营指挥员踏勘平型关的地形,选择了日军必经之路而又非常适宜进行伏击战斗的战场,并制定了周密、合理的伏击计划。

24日晚,八路军115师冒着瓢泼大雨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设伏。

25日7时左右,日军坂垣师团第21旅团一部进入115师伏击圈,由于山谷道路狭窄,雨后泥泞,日军车辆、人马行动非常缓慢,八路军115师居高临下,突然向日军发起攻击,日军乱作一团。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八路军歼敌5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大量的武器和军用物资。

平型关大捷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第一,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虽浴血奋战,但始终没有丧师失地。

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

它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士气,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作者:暂无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5年第6期文/施纪平型关大捷(也叫平型关伏击战)是指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

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同时通过此次战斗,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才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战前形势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地,扬言“三月解决中国事变”。

为成功吸引中国军队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考虑到平型关是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地,兵力薄弱,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扼守着灵丘至大营的公路,是进攻雁门关的必经之路。

9月16日,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主力由蔚县南下,占领涞源。

阎锡山制定了将日军放进平型关内加以围歼的决战计划,诱敌至沙河以西,从恒山、五台山两面钳击,把日军歼灭在滹沱河上游的盆地里。

同时,阎锡山要求八路军先头部队迅速挺进晋东北,协同其坚守长城防线。

9月中旬,115师到达五台山、繁峙、灵丘等晋东北地区及冀西阜平地区。

115师师长林彪给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发去作战电报,报告了115师的行动计划。

毛泽东收到林彪电报后,于9月16日回电,指出日军某军自天镇向广灵、关东军自蔚县急进。

晋阎锡山拟集中14个团与敌决战,希望我115师参加作战。

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

战役进程1937年9月18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决定,将处于平汉路主攻右翼的第5师团除留一部在山西北部外,主力参加保定作战。

因为日军发现中国军队在山西境内的长城线上布防,决定以一部兵力进至大营镇附近,以保证主力转移。

20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以两个大队的兵力南下,占领灵丘县城,逼近平型关。

21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三浦敏事率两个大队从灵丘出发,以大营为目标,沿灵丘到平型关的公路追击后撤的晋绥军第73师。

22日晨将其一部击溃,进到平型关守军的阵地前,另一部日军也加入了平型关方面的战斗。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胜利平型关大捷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胜利平型关大捷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胜利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胜利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卓越的斗争。

抗日战争中的一系列战役成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胜利。

其中,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在战争中迎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中国取得反击日军的契机提供了重要的战役经验。

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3年9月25日至10月7日期间,是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一场重要会战。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以坚韧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成功击退了日本侵略者并取得了重要的战略胜利。

平型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北部,是连接太原和张家口的交通要道。

日本侵略军希望通过控制平型关以进一步渗透进中国内地。

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以民众的热情支持和共同努力为基础,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并通过地形优势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对中国抗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场胜利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计划,为中国军队士气的提升和国民战争的持续进行奠定了基础。

其次,平型关大捷充分展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潜力和顽强意志,为日本侵略者敲响了警钟,阻止了他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行动。

最后,这场战役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为日本占领区域的抗日浪潮提供了重要动力。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壮举,也是中国军队坚持游击战争思想的典范。

在战役中,中国军队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和灵活机动的优势,采取了游击战的战术,有效地出击日军并迅速撤退,使日军难以形成有效的包围和围歼。

平型关大捷的成功背后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许多英勇无畏的将士。

在战斗中,中国军队仰仗着指挥员的英明决策和士兵的英勇顽强,用生命和鲜血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平型关大捷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坚定抗战信念和战胜日本侵略者的象征。

总结起来,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它展现了中国军队的不屈与勇敢,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战中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平型关大捷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战略意义,更在于其象征意义,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和意志,推动了中国全面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进程。

平型关大捷和太原会战[管理资料]

平型关大捷和太原会战[管理资料]

平型关大捷和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和太原会战历史教科书经常提到的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平型关大捷并不是日本侵华后中方第一次胜仗,第一次胜仗是1933年由宋哲元、佟麟阁指挥的喜峰口大捷,但平型关大捷却是红军第一个胜仗。

太原会战发生在平津作战、南口战役之后、与淞沪会战同时。

对于中方,虽然有卫立煌的忻口大捷,阻击并歼敌过万,但总体来说是失败了。

战役的主要指挥官简历、战斗序列、战争经过如下:人物介绍板垣征四郎:祖上为南部利直和盛冈藩的武士,1931年和石原莞尔策动了九一八事变,协助土肥原建立满洲国。

太原战役中,孤军深入第二战区,气焰及其嚣张。

徐州会战的台儿庄战役中,打开缺口,救出矶谷廉介第10师团。

1938年-1939年回日本任陆相。

1939年-1941年,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策划汪精卫政府的成立。

1940年5月,枣宜会战中诈败逃往襄北,诱杀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上将。

1941年7月7日,板垣晋升陆军大将,调任日本朝鲜军司令。

1945年9月间,板垣率第7方面军在新加坡向英军投降。

卫立煌:1917年进入孙文的卫队充当卫士,1931年任14军军长,抗战初期任第二战区副司令,第一战区司令,1944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打通中印公路。

郝梦龄:1926年跟随魏益三归属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北伐战争中,由于他作战英勇,升任第四军第二师少将师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战役殉国。

刘家麒: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年仅17岁的刘家麒参加学生军,1919年,刘家麒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分配到西北边防军第1师任职,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战败,混三旅遥处库伦,孤立无援,遭蒙俄匪帮袭击,部队溃散,魏益三、刘家麒等人前往东北,投奔了张作霖的奉军,1925年,奉军将领郭松龄率部响应冯玉祥的国民军,魏益三率部入关,投奔冯玉祥,1926年,他在魏益三将军下,在豫南驻地响应北伐,加入了北伐军的战斗序列。

1937年忻口战役中随郝军长殉国。

【史学纵横】平型关大捷

【史学纵横】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山西省灵丘县西南的平型关附近成功伏击日军的战例。

1937年9月,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攻占大同和怀仁后南下,占领岱岳、应县后调头向西进攻。

另一路的板垣师团,攻陷蔚县、广灵、浑源、灵丘。

阎锡山的部队在平型关至雁门关、神池一线组织防御,与日军板垣师团主力进行会战。

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的指挥下,在平型关东北的蔡家峪、小寨等地设伏,猛烈攻击日军板垣师团的后续补给部队和辎重部队。

毛泽东10月1日致秦邦宪、叶剑英、潘汉年等人的电报中称,平型关战斗共缴获日军汽车82辆、大炮1门、炮弹2 000余发,步枪数百支,打死敌人1000多人。

平型关伏击日军的胜利,是八路军进入山西后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为八路军创建敌后根据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平型关大捷简介及时间 中日平型关战斗的介绍

平型关大捷简介及时间 中日平型关战斗的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平型关大捷简介及时间中日平型关战斗的介绍导语: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第5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军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

中国第2战区制定了沿长城各隘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并请求八路军配合侧击日军。

为了配合友军作战,保卫山西,振奋八路军军威,八路军115师成功进行了平型关伏击战,取得首战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据作战计划,八路军115师开赴平型关附近。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

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

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池地区。

23日,115师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歼敌,并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

24日深夜,115师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进入白崖台等预置好的战斗阵地。

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

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

第115师抓住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战役,或称平型关战斗,是对日抗战期间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至
11月8日、民国26年)中的一段小插曲,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
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
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属中等规模战役。

战役意义

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战役消灭日军
1000多人,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第一,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战绩。其时,南线的淞沪会
战一直处在胶着状态,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保定、石家庄等大城市和平汉、津浦路北
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沦陷,阎锡山的晋军也是连续丧师失地。平型关战斗干净利索地消
灭千馀日军,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国民党政府称:“此
为华军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
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就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
而它更重大的意义,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正如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
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续范亭所指出的:平型关战役的特别意义,“在于打破了
‘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中国人民的士气。”

第二,平型关战役对日军的痛击,既打破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
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
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
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

第三,八路军以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用甚至当时民间武装都看不起的武
器,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
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第四,平型关战役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根据平型
关战役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
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
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抗日战争
的作战指导思想。
地道战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
战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
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
打击敌人。

背景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
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
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
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
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
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
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
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
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
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南京大屠杀: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
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
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
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
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
毁。而日本学者则众说纷纭,但有部分人却试图抹杀事实。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
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
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
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
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
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
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
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
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
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
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
106和105名中国人后。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
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
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
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
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
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
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
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
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
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
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
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
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
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
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
量。 抗战胜利后,指挥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处以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