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六章 涎腺
口腔组织病理学 :涎腺肿瘤

口腔病理教研室
教学大纲
教学要求
掌握: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腺样囊性癌及粘 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特点
熟悉: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腺样囊性癌及粘 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发生。
了解: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多形性腺瘤、腺 淋巴瘤、恶性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 皮样癌的临床特点及其他主要唾液腺肿瘤的临床 病理特点。
adenolymphoma
K8.12
adenolymphoma
超微结构:
嗜酸性上皮中见大量畸形线粒体,似纹管。
遗传学:
多克隆—非肿瘤; 存在CRTC1-MAML2相关融合基因的异位或重
排—肿瘤
Adenolymphoma
生物学行为:
良性肿瘤;术后复发少;偶见恶变。
组织发生:
上皮性肿瘤—腺内或周围淋巴结内易位的腺导管形成; 肿瘤性增生—伴淋巴组织重度继发反应的纹管增生;
生物学特点
临床恶变可疑指征:生长突然加快、出现神经受侵症状、肿
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破溃等
组织学恶变可疑指征:结缔组织明显玻璃样变性、纤维化、
钙化,间质骨化,局灶性出血坏死出现,细胞异形,肿瘤明 显的结节化及浸润性生长等
提示:病程超过5-10年,直径大于4cm易形成局灶恶变或 包膜外浸润
pleomorphic adenoma
是多形性腺瘤上皮成分恶变形成的肿瘤。其恶变可能是 腺癌、导管癌、粘表、腺样囊性癌等
好发于老年人,以腮腺、下颌下腺、腭及上唇多见 分侵袭性(>1.5mm)、微侵袭性(≤ 1.5mm )和非侵
袭性(包膜内)
maligment pleomorphic adenoma
癌肉瘤型:又称真性恶性混合瘤,极少见,由癌和
唾液腺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③排泄管细胞的干细胞功能
➢ 排泄管的柱状细胞 ➢ 鳞状细胞
小结
分类 位置
形态特点
功能(导流唾液)
闰管 连接腺泡与分泌 管壁细胞为矮柱状或立方状
干细胞(闰管细胞、腺泡细胞、肌上皮细胞、分
管
胞浆较少,染色较淡
泌管细胞)
若黏液细胞多, 胞核圆形且较大,位于细胞中央 闰管短;反之长
具有碳酸酐酶的活性,排HCO3-,吸收CL-
有皮脂腺
三、肌上皮细胞(篮细胞)
(myoepithelial cell)
1、位置
➢ 腺泡和闰管外表面 ➢ 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
与基底膜之间
2、肌上皮细胞形态
①光镜下
➢ 细胞体小,形态扁平 ➢ 发出4~8支分支状突起,呈放射状包绕腺泡表面,形似篮
子 ➢ 核大而扁,几乎占据整个细胞
➢ 在细胞突起内充满着纵形排列的细丝,直 径约6~10nm,常聚合成致密小体,此结 构与平滑肌细胞相类似称肌微丝
B.浆液细胞主要表达a-淀粉酶
光镜下见浆液细胞
➢ 细胞成锥体形,基底部较宽, 顶端向着腺腔内
➢ 核圆形,位于基底部1/3处 ➢ 胞浆嗜碱性 ➢ 含酶原颗粒,直径约为1µm
唾液腺:基本组织结构/腺泡
2、黏液性腺泡(mucous acinus)
➢ 呈管状,由黏液细胞组成
➢ 分泌物中酶成分较少,蛋
白质与大量碳水化合物结
性
少时胞核较大,染色浅,多时 内含丰富的黏原颗粒 白质与大量碳水
胞核扁平,位于细胞底部)
制片后胞浆呈网状
化合物结合
混合性 大部分黏液细胞,紧接闰管,围绕腺泡腔呈整齐的单层排列(半月板)
(二)导管
➢ 闰管
小叶内
口腔考研组织病理学复习知识点:涎腺疾病最新.doc

口腔考研组织病理学复习知识点:涎腺疾病第一节涎腺非肿瘤性疾病一、涎腺炎(sialadenitis)(一)急性涎腺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1.临床表现:腮腺区疼痛,肿大。
腮腺导管口红肿,且有脓液溢出。
伴有全身发热,白细胞增多。
(一)急性化脓性涎腺炎2.病理变化:(1)导管扩张,导管腔内及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涎腺组织坏死,有脓肿形成。
(3)急性炎症消退后,可有纤维组织增生。
(二)慢性涎腺炎1.病因(1)导管内有结石,异物或瘢痕挛缩阻塞导管继发感染。
(2)急性炎症转为慢性。
(3)长期口腔内压力升高,可逆行感染发生慢性涎腺炎。
2.临床表现:涎腺局部肿大,有酸胀感。
挤压患侧,导管口有少量粘稠而有咸味的液体流出。
涎腺造影显示主导管呈腊肠状,末梢导管点球状扩张。
3.病理变化:(1)导管扩张,导管周围及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
(2)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出现鳞状化生。
(3)腺泡萎缩,消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二、坏死性涎腺化生(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一)临床表现多发于腭部,也可发生于唇、颊及磨牙后腺。
本病特征为粘膜外表形成火山口样溃疡一般无痛或偶有刺激痛。
病程约6~8周,可自愈。
(二)病理表现(1)溃疡周围的外表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
(2)腺小叶坏死,腺泡壁溶解消失,粘液外溢形成粘液池。
(3)腺导管有明显的鳞状化生,形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岛或上皮条索。
(4)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二、舍格伦综合征(一)临床表现:1. 40-50岁女性多发。
2.口腔病症:口渴、唾液分泌减少;嚼蜡试验检查唾液分泌。
3. 眼部病症:眼干,泪液减少。
眼易疲劳、异物感;施墨试验检查泪液分泌。
4.伴有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病理变化:1.肉眼(1)腺体呈弥漫性肿大或结节状包块。
(2)剖面灰白色,小叶界限清楚2.镜下变化(1)腺体内大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增生(2)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场,向周边扩展。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涎腺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涎腺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涎腺导语:涎腺又称唾液腺,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大对涎腺以及位于口咽咽部鼻腔和上颌窦粘膜下层的小涎腺组成。
口腔的小涎腺按其所在解剖部位分别称为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磨牙后腺等。
我们一起看看相关考点吧。
概述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流入口腔,形成唾液,又称为唾液腺。
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涎腺—唇腺、颊腺、舌腺、腭腺、磨牙后腺等涎腺是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的管泡状、局泌性、复合性、外分泌腺:管泡状:分泌细胞的状态局泌性:分泌时只有细胞的分泌物释放复合性:有一个以上的导管进入主导管外分泌性:腺体将液体分泌至游离面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实质—腺上皮:分泌单位--腺泡(腺叶) 导管间质—被膜、叶间或小叶间隔一、腺泡 acinus位于:最细小导管的末端结构:由数个单层腺泡细胞围成的球形和管形,而在腺泡中央有一狭窄的泡腔在腺泡外围有一层薄的基膜包绕肌上皮细胞位于腺泡和基底膜之间腺泡根据其形态、结构、分泌物不同,分为:1.浆液性腺泡 serous acinus光镜:呈球状,由浆液细胞组成,常见不到明显的腺腔。
浆液细胞呈锥形,尖端朝向腺腔;核圆形,染色深,位于细胞基底区1/3,靠近基底膜;胞质弱嗜碱性,内含酶原颗粒;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也称为浆粘液细胞2. 粘液性腺泡 mucous acinus光镜:呈管泡状,由粘液细胞组成,管腔明显。
粘液细胞呈三角形或锥形;分泌产物少时核较大,染色浅,分泌产物多时核扁平,位于细胞底部,染色较深。
染色明显浅于浆液性腺泡,胞浆透明呈网状。
原因是在切片制备过程中粘原颗粒破坏所致,成分为粘多糖。
3. 混合性腺泡 mixed acinus由粘液细胞和浆液细胞组成,其中粘液细胞占大部分,位于靠近导管(闰管)的一端,而浆液细胞数量少,排成新月状覆盖在腺泡的盲端表面,故又称之为半月板(demilune)。
6涎腺

分泌单位:①腺泡②导管系统(闰管、纹管/分泌管、排泄管)实质皮脂腺肌上皮细胞涎腺{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被摸与小叶间隔,其中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根据腺泡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的不同,分为:①浆液性腺泡(serous acinus)呈球状,由浆液细胞组成。
分泌物稀薄,呈水样,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黏液。
光镜下,细胞呈锥体形,基底部较宽,紧附于基膜上,顶端向着腺腔内。
胞核为圆形,位于基底部1/3处。
胞浆嗜碱性,含 PAS阳性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
当细胞分泌时,分泌颗粒减少,同时细胞体积变小,胞核增大,核仁明显。
②黏液性腺泡(mucous acinus)呈管状,由黏液细胞组成。
分泌物中酶成分较少,蛋白质与大量碳水化合物结合,形成黏液,故其分泌物较浆液细胞黏稠。
光镜下,黏液细胞呈三角形或锥体形。
分泌产物少时胞核较大,染色浅;分泌产物多时细胞核扁平,位于细胞底部,染色较深。
因胞浆内含丰富的黏原颗粒,在固定及染色过程中,颗粒常被破坏,故胞浆常呈网状结构。
网架由胞浆和沉淀的黏原所构成,着色微嗜碱性,淡蓝染色。
③混合性腺泡(mixed acinus)由黏液细胞和浆液细胞组成。
前者组成腺泡之大部分,紧接闰管;后者呈新月状覆盖于腺泡的盲端表面,又名半月板(demilune),浆液细胞的分泌物由细胞间小管通入泡腔内。
2、导管分为:①闰管(intercalated duct)是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部分,连接腺泡与分泌管。
长短不一,黏多管短。
光镜下,管壁上皮细胞为矮柱状或立方形,胞浆较少,染色较淡,胞核圆形且较大,位于细胞中央。
电镜下,闰管细胞有浆液细胞的某些特点,即基底部胞浆内有少量粗面内质网,顶部胞浆内有中等大小的高尔基复合体,在靠近腺泡端的细胞内可见少数分泌颗粒,细胞顶部有微绒毛突入腺腔内,侧面有指状突起互相交错,相邻细胞间近腔面有连接复合体,深部有桥料结构。
在基膜与闰管细胞之间有肌上皮细胞。
闰管细胞有可能发挥干细胞作用,或分化为泡细胞,或分化为肌上皮细胞,或分化为纹管细胞②分泌管(secretory duct)与闰管相延续,管较粗,管壁由单层柱状细胞所组成。
第六章 唾液腺 Salivary Gland

第六章唾液腺Salivary Gland概述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流入口腔,形成唾液,又称为涎腺。
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涎腺—唇腺、颊腺、舌腺、腭腺、磨牙后腺等(位于除牙龈和硬腭前部外的口腔任何部位)唾液25%来自腮腺,60%来自下颌下腺,5%来自舌下腺,5%-10%来自小涎腺,具有湿润黏膜、溶解食物和促进消化的作用唾液腺是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的管泡状、局泌性、复合性、外分泌腺:管泡状:分泌细胞的状态局泌性:分泌时只有细胞的分泌物释放复合性:有一个以上的导管进入主导管外分泌性:腺体将液体分泌至游离面第一节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实质—1)腺上皮:分泌单位--腺泡2)皮脂腺3)肌上皮细胞(腺叶)导管间质—被膜、叶间或小叶间隔((血管、淋巴管、神经))一、腺泡acinus位于:最细小导管的末端结构:由数个单层腺泡细胞围成的球形和管形,而在腺泡中央有一狭窄的泡腔在腺泡外围有一层薄的基膜包绕肌上皮细胞位于腺泡和基底膜之间腺泡根据其形态、结构、分泌物不同,分为:1.浆液性腺泡serous acinus光镜:呈球状,由浆液细胞(浆黏液细胞)组成,常见不到明显的腺腔。
浆液细胞呈锥形,尖端朝向腺腔;核圆形,染色深,位于细胞基底区1/3,靠近基底膜;胞质弱嗜碱性,内含酶原颗粒;主要表达α-淀粉酶。
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也称为浆粘液细胞电镜:浆液细胞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蛋白质的细胞特征细胞核分泌早期是常染色质,分泌后期是异染色质粗面内质网丰富,较多棒状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显著,膜包颗粒胞吐(exocytosis)和局浆分泌(merocrine)顶部微绒毛,邻面细胞间小管,侧面指状突起,基底部折叠,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2. 粘液性腺泡mucous acinus光镜:呈管泡状,由粘液细胞组成,管腔明显。
粘液细胞呈三角形或锥形;分泌产物少时核较大,染色浅,分泌产物多时核扁平,位于细胞底部,染色较深。
第六章涎腺ppt课件

5~10%来自小涎腺
3
涎腺:基本组织结构
涎腺实质:腺泡和导管形成腺小叶 涎腺间质:涎腺被膜、小叶间结缔组织(含神
经、血管、淋巴管)、小叶内结缔组织(包绕 腺泡、导管的结缔组织、基底膜等)
4
涎腺:基本组织结构/腺泡
13
涎腺:基本组织结构/导管
闰管
(intercalated duct)
形态特点
位置
功能
导流唾液 干细胞(stem cell)作用
14
涎腺:基本组织结构/导管
intercalated duct
15
涎腺:基本组织结构/导管
分泌管(secretory
duct)/纹管(striated
duct)
19
涎腺:分布与组织学特点/大涎腺
腮腺(parotid gland)
纯浆液性腺 闰管长、分泌管多 晶样体
20
涎腺:分布与组织学特点/大涎腺
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
混合性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 闰管短分泌管长
21
涎腺:分布与组织学特点/大涎腺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
混合性腺,以粘液性腺泡为主 浆液性细胞分泌颗粒少 导管系统不发达
22
大涎腺 淋巴组织
与颌面部发育相关 腮腺中有较小淋巴结 颌下腺、舌下腺中见散在淋巴组织
23
涎腺:分布与组织学特点/小涎腺
特点:粘液腺为主,导管不发达 部位:唇、颊、腭、舌、磨牙后
24
涎腺:分布与组织学特点
粘液性腺泡为主混合腺:唇腺、颊腺、磨牙后 腺、舌前腺、舌下腺
口腔知识 唾液腺

第六章唾液腺
第一节唾液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实质{基本分泌单位[腺泡+导管系统(闰管、分泌管、排泄管)]+肌上皮细胞+皮脂腺}+间质
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被膜和间隔,其中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一、分泌单位(salivon):单层腺上皮、肌上皮、基膜
(一)腺泡
(二)导管
二、肌上皮细胞
【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位于腺泡细胞和闰管细胞表面和基膜之间;形态扁平,常伸出4~8个突起呈放射状包绕腺泡表面,形似篮子,故又称篮细胞。
细胞突起内有西斯,常聚合成致密小体,称肌微丝。
借桥粒与细胞相连,半桥粒与基底膜相连。
(1)肌细胞特征:收缩功能;肌动蛋白(MSA)与肌球蛋白抗体阳性。
(2)上皮细胞特征:桥粒、半桥粒;细胞角蛋白(CK14)抗体阳性。
三、皮脂腺:全浆分泌,腮腺常见,舌下腺无
补:小唾液腺(minor salivary gland)
1.纯黏液腺:腭腺、舌腭腺、舌后腺;
2.纯浆液腺:味腺;
3.混合腺:(黏液细胞为主)唇腺、颊腺、舌前腺、磨牙后腺。
第三节唾液腺的增龄性变化
1.唾液腺的功能:唾液分泌,1000~1500ml每天,60%来自下颌下腺,包涵水分(99%)、无机离子、糖蛋白、酶等。
唾液的功能有:①润湿口腔②消化作用③自洁作用(溶菌酶裂解细菌)④免疫防御(获得性薄膜、免疫球蛋白)⑤内分泌。
2.唾液腺的再生和增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
(1)腺泡细胞的变性和萎缩;
(2)导管细胞的扩张和增生;
(3)腺实质被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代替;
(4)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六章涎腺
(一)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1.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分泌物的不同可分为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三种类型。
(1)浆液性腺泡
形态:球形结构:由浆液细胞构成
光镜:细胞呈锥体形,胞浆色深,嗜碱性,顶端胞浆内可见折光性很强的分泌颗粒,叫酶原颗粒。
电镜:有丰富的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可合成,贮存分泌蛋白。
分泌物:稀薄,呈水样,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
(2)粘液性腺泡
形态:管状结构:由粘液细胞构成
光镜:细胞呈锥体形,有粘原颗粒
电镜:高尔基体发达,但线粒体,核糖体不如浆液性多。
分泌物:粘稠,有大量粘液。
(3)混合性腺泡
结构:由浆液细胞和粘液细胞两种构成。
其中粘液细胞构成腺泡的大部分,紧接闰管,浆液细胞呈新月状覆盖在腺泡的盲端表面
2.半月板(demilune)--混合性腺泡由浆液细胞和粘液细胞构成,粘液细胞构成腺泡的大部分,而浆液细胞呈新月状沟覆盖于腺泡的盲端表面。
3.肌上皮细胞(meoepithelial)
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和基底膜之间。
体积小,扁平,发出4-8个分支状突起,放射状胞绕其表面,形似篮子,又叫篮细胞,胞核大而扁。
电镜下:①胞浆内充满了肌微丝和平滑肌细胞类似。
②免疫荧光,免疫电镜证实,肌上皮内有肌动蛋白,协助导管或腺泡排出分泌物,提示肌上皮细胞有分泌功能。
③该细胞位于腺上皮和基底膜之间,借桥粒和腺上皮相连。
2.导管
闰管→分泌管→排泄管→总排泄管→口腔
管径从细到粗,细胞由扁平到高柱状,层次由单层到复层
(1)闰管
连接腺泡和分泌管,粘液细胞多→闰管短;粘液细胞少→闰管长。
光镜下管壁细胞为立方形,胞浆少,染色淡,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发挥干细胞的功能,可分化为分泌细胞或肌上皮细胞
(2)分泌管
光镜下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核圆形,为与细胞中央或基底部,胞浆强嗜酸性,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
其作用是吸钠排钾,转运水,改变唾液的流量和渗透量。
(3)排泄管
和分泌管相延续,含有小的储备细胞,发挥干细胞的作用。
3.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包绕在腺体表面形成被膜,被膜再分出纤维间隔,伸入腺体内将腺体分隔成许多腺叶或腺小叶。
(二)涎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点
1.腮腺:是涎腺中体积的纯浆液性腺体,闰管长,分泌管多。
2.颌下腺:以浆液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体,闰管短于腮腺,分泌管长于腮腺。
3.舌下腺:以粘液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体,闰管,分泌管发育不良,腺泡直接连于排泄
管。
4.小涎腺:
唇,颊,磨牙后腺,舌前腺--以粘液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体。
舌腭腺,腭腺,舌后腺--纯粘液腺
味腺-纯浆液性腺
(三)涎腺的功能和增龄性变化
功能:产生和分泌唾液
增龄变化:随着年龄增长(1)唾液量减少,粘稠(2)腺泡部分萎缩,导管部分增生,阻塞,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性变,脂肪细胞增多。
(3)嗜酸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