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德育理念对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德育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孔子德育思想中寻找启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以“仁”为核心,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培养人的人文素养。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应注重人文关怀,重视人的自由、群体意识和责任感,倡导尊重个体多样性、包容差异性、培养关怀社会的意识,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和个人行为是具有可塑性和可教育性的,要求人们要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培养和改造。
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样是一个不断改造自己的过程,需要通过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熏陶和督促。
因此,大学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注重知识、技能、品德、人文素养的培养,塑造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高度道德品质的人才。
孔子的德育思想还提出了“诚信”、“廉洁”的要求,认为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社会,诚信、廉洁已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必须注重扩大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形成诚信、廉洁的品质,使他们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孔子重视以学为本,提出了“礼仪之邦”的口号。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吸取精神养分的过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教育者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从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实践与实际,认为道德教育要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思想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独立思考和论述社会问题的高素质人才,这需要大学生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总之,孔子德育思想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应该深入研究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到道德教育的实践中,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和倡导的德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及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深入研究孔子的德育思想,加强对于其思想内涵的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待当下的教育问题和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孔子提出的德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即爱心、善良、同情之心。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仁”的素养和品质,人们才能够具备真正的高尚道德品格,才能坚守真理、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孔子的教育中,重视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
他认为人的道德素质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而实现的,这一思想对于当下的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为了实现高校大学生整体性的素质提高,我们需要注重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思考,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地倡导仁爱之心,并且加强德育课程的开展。
一方面,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具有比较高的智力水平,同时也需要注重他们合理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情趣的培养。
在推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注重这些学生的人性化的培养,注重他们的道德自律和人生规划,引导他们能够以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纲,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开展,我们还需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这个群体中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
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发挥自己的个性。
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自主性和互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总体来说,孔子的德育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衍生并茁壮成长,不断为人类的道德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做出着无尽的贡献。
对于当下的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来说,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推动中国社会和谐进步的步伐。
试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几点启示

试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几点启示[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些道德教育资源在当代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对当前高校德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高校要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引导学生自我修养;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注重发挥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高校德育启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和对道德教育规律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具有中国特点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有其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但其合理成分对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1.“德教为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德教为先”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在道德教化与政令刑法关系上,要坚持以德教为主的原则;在学校教育中,在德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关系上,则强调要坚持以德育为首位的原则。
早在《礼记·学记》上就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可见,道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意思是说,从政时,你用政令和刑罚来压服,那么百姓可以做到不犯罪,但是并不能使他有羞耻之心;如果你用道德来教化他,用礼来引导他,那么他就不会犯罪,并且有了羞耻之心。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也就是说,只要以仁德治国,就能化难为易,广泛地赢得民心。
所以儒家认为,为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在于道德教化,“善政”不如“善教”,道德教化是为政的根本。
为了实现对国家管理和对人民的统治、治理,孔子竭力主张“以德教民”,对庶民百姓广施教化,要“道之以德”,反对“不教而诛”的管理方法。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之才,即培养从事国家管理的士,以至“尽伦尽制”的圣人、君子,故孔子曰:“君子怀德。
浅谈传统儒家道德教育对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浅谈传统儒家道德教育对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启示摘要: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对我国古代文化,民族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把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应用于今天学校德育工作浅谈一下笔者的看法,不正之处,敬请斧正。
关键词:儒家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在中华古代文明的浩瀚历史长河中,儒家教育思想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道德教育又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一朵奇葩。
儒家道德教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以“仁”为核心为最高境界的思想道德千百年来深深地刻印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上。
在悠久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也使得儒家道德思想不断地创新、发展、传承而生生不息,不断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对我国古代文化,民族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道德教育是一个范围极广,内容极杂,含义深刻的命题,那么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把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应用于今天学校德育工作呢?这里试谈一些本人粗浅的看法。
一、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近。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到谨慎小心,讲究信用,爱护大众,亲近有仁有德的人,这些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
在具有这些品质,还有余力者,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中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一切都在发展当中,可塑性强,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抓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立志教育。
所谓志,是一个人做事的意向和决心,意向不明确,决心不坚定,或虽有志向与决心而不去努力,那是不能达到目的成就事业的。
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一艘轮船没有舵一样,只能随波逐流,无法掌握,最终只会搁浅在绝望、失败、消沉的海滩上。
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的启示

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的启示
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有许多启示。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启示:
1.德育为先:古代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将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
在当代社会,道德教育同样重要。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公民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强调全面发展:古代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人才。
当代教育也应该借鉴这种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3.注重基础教育:古代教育重视基础教育,认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
当代教育同样需要注重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强调经典文化的学习:古代教育注重经典文化的学习,认为经典文化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代教育也可以借鉴这一理念,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5.注重实践与体验:古代教育注重实践与体验,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代教育也需要注重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情感。
6.强调师德师风:古代教育强调师德师风,认为教师的品德和行为对学生有重要影响。
当代教育也需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古代教育理念对当代有许多启示,包括重视德育、全面发
展、基础教育、经典文化学习、实践与体验以及师德师风等方面。
这些理念对于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德育传统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4. 诉诸理性 节制情欲
以自律为手段,实现个人道德价值的实现和 道德人格的完善。 孔子:发乎情,止于礼。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5. 崇拜祖训 守成求安
尊古、崇古、述古、依古 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克己复礼为仁 国人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明哲 保身;重视正统、道统,重视门派、师承。 中国人对传统重继承、模仿和再创造 西方人强调对传统怀疑、批判和超越。
(一)首重德育
透过历代诸多的“家训”、“家规”、“诫子书”等可看出民间重德育的 两特点: (1)重自身修养并及早施教。 北齐颜之推:教子婴孩,教妇初来。 东汉辞赋家、书法家蔡邕:“面一日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 恶入之”。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修身为本。 (2)报效国家和利济苍生 儒家:达则兼善天下 颜之推:为人,行道以利世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二)追求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设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议题,历代教育家都十 分重视理想人格设计,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德育内容与方法。 我国先秦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各家教育学派都把 培养一种理想的人格作为自己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 教育目的实现寄托在理想人格的形成上。主要形成了四种理 想人格: 1.儒家:“圣人”和“君子” 2.道家:“真人” 3.墨家:“兼士” 4.法家:“圣人”和“能法之士”
自强不息精神 贵和持中精神 朴实宽厚精神 勤俭廉政精神
(四)培育民族精神
1.自强不息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大传》)鼓励人们像 日月星辰永恒运转那样,刚健有力、奋勉进取。具体表现在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自我超越上;表 现在“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 人格挺立上;表现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拼搏上。 仲尼命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骨 而《兵法》得修;司马迁遭宫刑18寒暑为“穷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的《史记》。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了解孔子及其对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孔子,名丘也,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伟人。
他的德育思想被奉为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礼仪仪表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孝道敬老、以忠诚守信。
他认为,德者,本也;德行篆也;德修华也;德谟洁也。
孔子提倡“修己以教人”,强调个体修身养德的重要性,认为德行是影响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石。
他主张“中庸之道”,提倡“克己复礼”,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了解孔子及其对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古代智慧,引导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通过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认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人生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利益观念的泛滥,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功利化、唯利是图的思想,缺乏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一些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出现道德观念模糊、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家庭道德熏陶,导致道德品质较为低下。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存在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2. 正文2.1 传统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首先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本性,是待人以诚、宽容、仁爱之心,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其次是义,义指的是做人要讲究正义和良心,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且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教育思想,如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德育工作要遵循规律,强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注意义利关系教育,积极教导与防治并重等,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仍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学校德育启示1989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一批西方科学家云集法国。
他们在发表的宣言中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慧。
”①李岚清同志曾经称赞民族传统美德“绵延数千里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他强调指出:“必须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熏陶青少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担。
”②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巨大的作用。
那么,中国优良的传统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学校德育有哪些启示呢?一、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于首位孟子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他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讲道德教化。
明朝的著名教育家王守仁说:“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因而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二者定有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现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伤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他主张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但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并未得到认真落实。
早在1989年,邓小平同志就反复地说: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的重要地位应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传统德育理念对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 王 薪 权 道德建设是一件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培养是非分明,有正确荣辱观的公民是社会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建设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千百年来,我国虽然经历过外族入侵和社会动乱,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是继承和发展并重的事业,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传统道德观念在新时代的高度概括和发展。
振兴传统美德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在德育教学中开设修身课,撷取古文经典中的优秀篇章编制教材,恢复读诵经典的传统。读诵经典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一举多得,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新时期德育教学中恢复读诵经典这一沿用千载的德育方法,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2
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古为今用的好范例。笔者认为将读诵经典纳入德育教学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古文经典中倡导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第二,读诵经典简单易行,一举多得,是德育的好方法;第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经、史、子、集是德育的好教材。
第一, 古文经典中倡导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古文经典集中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四书五经深刻地论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精辟地提出德育要从家庭开始,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良好家庭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伦理规范。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一直是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其所提倡的美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核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尽管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孝、悌、忠、信”的做人原则不能丢弃,“礼、义、廉、耻”道德观念不能淡忘。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家庭幸福融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3
第二,读诵经典简单易行,一举多得,是德育教学的好方法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熏陶,从小开始,先入为主,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因为品德教育的这些特点,古圣先贤开创了读诵经典这一简单易行,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一) 因其简单易行,故能从小开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国自古就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蒙学理论,其中的许多观念至今仍然颇具启迪意义。古人提出“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清·陈弘谋《养正遗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在其《训蒙大意》中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基于这些认识,古圣先贤选取故事、警句和嘉言懿行,以诗歌的形式专门为儿童编写了《三字经》,《童子礼》,《弟子规》等启蒙经典,使儿童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蒙学经典语言浅显,韵律明快,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故千4
百年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材,广为习诵。 (二) 因其简单易行,故能持之以恒 经过蒙学经典的熏陶,儿童不仅初步培养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和悦的性情,而且还熏染了读书的意识。古文经典韵律优美,出口成颂,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行住坐卧,随处可读。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养成读书的习惯后往往手不释卷,兴趣盎然地学习更多经典,而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而成。《大学》有云:“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在人生旅途中,阅读经典不仅能启发美好的德行,而且还有净化心灵,抵御精神污染的功效。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良好的德行和渊博的学识都因持之以恒的学习而成就。
(三) 因其简单易行,故能推广普及 德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在普及,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礼记·学记》开篇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强调教化人民,移风易俗,一定要从普及德育入手。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不尽相同,读诵经典的德育方法对硬件设施无特殊要求,5
所以能够在全国推广;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开创有当地风格特点、形式多样的读经活动,从而使德育不仅在学校中得到普及,而且还辐射影响到周围的社会。
(四)读诵经典集性情培养,道德教育和艺术熏陶于一堂,是素质教育的好方式
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德育传统,而且还有科学的德育理念。传统德育教学非常注重熏陶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古圣先贤为青少年开创了读诵经典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是他们在经典的集结和选择上却是精益求精,在形式上荟萃了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生动活泼等众多优点,在内容上涵盖了性情审美,礼仪举止,人生智慧和道德情操等广泛领域,非常注重儿童心智和品格的全面培养,以期种种美德相得而益彰。
儿童和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和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古圣先贤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科学地总结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德育理念,从幼儿开始直到成人冠(笄),通过读诵经6
典这一简单易行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培育出有和悦的性情,端正的心性,高远的志向和仁厚的德行的年轻一代。
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其中的格言警语和历史故事更有启发心智的功效。儒家教育重在启发智慧,培养“举一反三”的自我学习能力。儒家六艺,经史子集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经验和智慧,从礼仪举止到待人接物,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安邦,无一不有精辟而睿智的论述,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古文优美如诗的文章还是文学艺术的瑰宝。阅读经典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一个新的意义,就是从小培养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经史子集的作者都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们不仅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古文经典几乎篇篇都是作文的典范,如《史记》就有“无韵之离骚”的美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主要来自这些经典,因此阅读古文还是学习隽永简洁的汉语艺术,提高语文表达能力的不二方法。 7
实践证明读诵经典是非常成功的德育方法,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千百年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品行,还学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也打下了牢固的文学基础,一步一步成长为文德茂盛的龙的传人。
第三,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文经典是德育的好教材
(第一)传统德育经典内容全面,是因材施教的好教材 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德育的目标不仅是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要积极地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是客观与主观,意志与行为并重的教育,而且各种品德之间还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道德教育的这些特征使得德育在教学方法上有别于其他科目。物理教学需要热、声、光、电条目分明地授课,而德育中的种种美德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敬老爱幼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人往往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也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往今来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大多都是忠孝之人。再例如一个树立了高远理想的人还需要有8
顽强的毅力,因为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品德的人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所以曾子告诉我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另外道德观念还深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和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理想的德育教学要能够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取长补短。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培养成品行端正的有用之才,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因材施教。正是由于德育的这些特点,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古文经典就自然成为德育的理想教材。其优点在于经典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每个人都能够在读诵的过程中各取所需,而其中感悟最深的论述也就成为最有启发,最有针对性的教导。
读诵经典的这个优点在普及公共教育的今天意义尤其明显。要求德育课的老师对一个班级的三十甚至是四十个学生都因材施教是勉为其难的,简单生硬的说教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读诵经典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仁义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仁者爱人”,进而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见义勇为”,“见得思义”,孔子的这些教导也是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论语》中,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和背景,有二十四次讲到“义”,而谈及“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九处之多。其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