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2例
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1例报告

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1例报告 1 病历资料 患者, 男, 55岁, 主因多梦、睡眠中不自主肢体活动1年入院。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夜间多梦, 多为暴力梦境, 打人追杀等, 家人发现其睡眠后有不自主肢体活动, 有时呼叫, 有时拳打脚踢, 床上翻滚, 多次坠床。肢体活动与梦境相关, 晨起头晕, 全身乏力明显, 无视物旋转, 无恶心、呕吐, 无胸痛、腹痛, 无肢体活动障碍。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 血压最高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 未服药治疗。查体:BP 170/105 mm Hg, 神清语利, 双肺呼吸音清, 无??音, 心界不大, 心音有力, 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平软, 无压痛, 肝脾不大, 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头颅MRI、MRA, 颈椎MRI、MRA, 心电图, 肝肾功能, 血脂血糖检查均未见异常。多导睡眠监测(PSG)显示(结合视频):REM期(快速眼动期)颏肌肌张力增高, 出现肢体活动, 梦语, REM期明显增多。诊断为:①REM睡眠行为障碍;②高血压病3级。给予氯硝安定1 mg每晚睡前口服, 多梦逐渐减少, 睡眠中肢体动作也明显减少, 坚持服药3个月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无坠床。复查PSG:REM期颏肌肌张力正常, 未出现肢体活动。 2 讨论 REM行为障碍症是一种常见睡眠行为障碍, 指以丧失REM睡眠期肌肉弛缓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复杂运动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 多在50岁以上, 80%~90%为男性。常伴有精神压抑、过度饮酒、脑卒中和变性神经系统疾病等。目前发病机制不明, 认为源自脑干蓝斑核发出的神经冲动兴奋延髓的大细胞网状结构, 由此再发出下行通路, 抑制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所致。发作多在睡眠90 min后, 大多每周发作1次, 也可每晚发作数次, 伴有生动的梦境, 出现各种不自主运动, 与梦境相关的行为非常丰富, 如大笑、大哭、拍打、拳击、尖叫、翻滚等, 常有坠床或攻击同床之人, 醒后能描述梦境。查多导睡眠监测可协助诊断, 主要表现为REM睡眠期肌张力增高, 颏肌出现大量动作电位, 肢体活动显著增多, REM睡眠密度和数量增加, NREM睡眠第3、4期比例可增加。90%的患者应用氯硝安定有效, 需要长期服用, 停药后可能复发。从小剂量开始, 最大可增加至每晚4 mg。也可试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少数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 应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如在床边加上护栏, 移走卧室有潜在危险性的物品等[1]。本病非罕见疾病, 因缺乏对该病的认知而较少诊断。 参考文献 [1] 袁勇贵. REM 睡眠行为障碍.山东精神医学, 2002, 15(2):117-118. [收稿日期:2014-03-21]
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1-15T06:55:41.653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27期作者:康明焕1 白雪2 高晓梅2(通讯作者)[导读] 非震颤运动亚型、较严重的帕金森症状、跌倒、病程较长、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左旋多巴剂量较高是与PD患者RBD存在相关的重要因素。
(1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10)(2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一种异常的睡眠状态,主要表现为快动眼睡眠(REM)期间,出现骨骼肌失弛缓(RWA)及梦境演绎行为(DEB)。
RBD在PD患者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PD伴RBD患者是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具有特异性的临床特征,与PD不伴有RBD的患者相比,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焦虑抑郁淡漠等症状严重,运动症状波动更常见,且常伴有直立性低血压。
提示伴有RBD的PD可能存在特异性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特点。
现对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的神经病理、影像、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帕金森病;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临床特点;病理生理机制【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7-0005-02 Research progress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Kang Minghuan1,Bai Xue2,Gao Xiaomei2(Corresponding author)1 Graduate Schoo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110,China2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hifeng Hospital,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China【Abstract】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a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mong the elderly,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ir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 is an abnormal sleep state, mainly manifested as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without atonia (RWA) and dream enactment behavior (DEB) during REM sleep.The incidence of RBD in PD patients is relatively high.PD patients with RBD are a special group,this population has specific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PD patients without RBD,the course of the diseaase is longer,the age is older,symptoms such as anxiety,depression and apathetic are severe,the fluctuation of motor symptoms is more common,and it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There may be specific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D with RB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europathology, imag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Key words】Parkinson's disease;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中18%~52%在发病之前即存在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
张继辉教授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筛查工具

张继辉教授: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阻碍的筛查工具课程简介: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阻碍( RBD )是一种发生在迅速动眼( REM )睡眠中的睡眠行为异样,是一种最常有的睡眠行为阻碍,发生时丧失正常 REM 睡眠时伴有的肌张力克制,而代以和梦幻一致的运动活动。
常伴有精神压迫、过分喝酒、脑血管疾病和变性性神经系统疾病等。
可见于任何年纪,但常见于 60-70 岁拥有暴力性梦幻的老年男性。
RBD临床表现为 REM 睡眠期出现的各样不自主运动或行为异样,多为剧烈粗暴乱作,如拳打脚踢、翻腾喊叫、打人、性攻击等,多半患者还会出现颜面、口周及肢体的不自主运动,并伴有生动、惊人的梦幻,常会惹起自伤或伤及同睡者。
行为可连续几秒钟到数分钟,发生的时间多在入眠 90 分钟后和睡眠近结束时。
患者常采纳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暴力行为与暴力的梦幻内容符合,醒后有的患者能够记忆起与发生相关的梦中情形。
患者从不醒于暴力行为中,睡眠也从不被打搅。
诊疗 RBD 需行多导睡眠图检测。
RBD 因不被人们认识,常被延迟诊疗和治疗。
本期公然课,邀请张继辉教授带来《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阻碍(RBD )的筛查工具》。
专家简介:张继辉,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助理教授。
2004 年和 2007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系和精神病学系。
2010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后获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资助在NIMH进行2 年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2年开始任职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
当前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失眠阻碍的发病体制及失眠致使各种精神阻碍和躯体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体制及迅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神经变性疾病的体制研究。
多次获邀在世界睡眠医学联合会、亚洲睡眠研究会及美国睡眠医学会年会等国际会议上报告研究成就。
近 5 年共发布30 余篇SCI论文在各领域主流杂志,如Sleep , Pain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等,积累影响因子达150 多,被引用400多次。
丰广魁治疗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验案3则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反复出现的与梦境内容相关的复杂运动的一种异态睡眠。
其病因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RBD对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早期预警有重要意义[1]。
因其有高风险发展为神经变性疾病,故早期诊治尤为重要。
目前西医治疗氯硝西泮仍为一线药物,但其存在较多的副作用,如认知功能损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加重和日间嗜睡等。
丰广魁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他致力于中医临床近40年,对临床疑难杂病的中医诊疗有独到见解。
在跟随导师门诊过程中,目睹许多RBD患者的诊治,因为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并不被患者本人所知晓,患者所提供的主诉多为其伴随症状,如不寐、惊悸等,故所有患者均行“多导睡眠监测”以明确诊断,同时完善脑电图、头颅MRI检查排除癫痫、脑血管病等疾病。
选取导师临床从瘀、痰、虚诊治RBD验案3则,兹报告如下:1 血脉瘀阻案张某,女,51岁。
2018年2月10日初诊。
主诉:夜寐欠安5年余。
患者近5年来夜间睡眠质量差,多梦,且多为恐怖内容,面色晦暗,头痛,呈刺痛感,心悸,入夜尤甚,平素情绪低落,畏寒,纳偏少,二便调,舌质暗紫、苔薄白,脉弦有力。
家人代诉患者夜寐过程中手足乱动、乱踢,时会摔下床,患者对该过程全然不知。
患者平素月经不调,量少,色暗有血块。
中医诊断:不寐。
病机为血脉瘀阻,心神失养。
治拟活血通络,调和阴阳。
方选血府逐瘀汤合桂枝汤化裁。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干地黄15g,川芎6g,枳壳15g,当归12g,柴胡15g,川牛膝12g,桔梗6g,甘松10g,炙甘草6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
6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
2月17日二诊:患者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心悸消失,畏寒无改善,自述睡眠质量同前,精神仍欠佳,饮食、二便同前,舌质暗有瘀点、苔薄,脉弦,但家属代诉,晚间手足乱动、乱踢的幅度、频率均有减轻。
刘红梅教授对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中医认识

作者简介:蔡良(1993—),男,硕士,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E mail:cai_liang123@126 com通信作者:刘红梅(1970—),女,副教授,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E mail:741221305@qq com刘红梅教授对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中医认识蔡 良1 刘红梅2(1北京市上地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84;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北京,100091)摘要 总结刘红梅教授对于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独特见解,认为肝魂妄动、心神受扰是基本病机,肝肾不足是发病基础,风、火、痰是主要病理因素。
临床上虽常将其归于“失眠”“不寐”诊治,但应抓住其病机特点,区别于一般睡眠障碍疾病处方用药,注重补养肝肾精气,兼顾风、火、痰邪用药,可达定魂安神之功,以得安眠。
关键词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中医病机;名医经验ProfessorLiuHongmei′sTCMUnderstandingofRapidEyeMovementSleepBehaviorDisorderCAILiang1,LIUHongmei2(1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ShangdiHospital,Beijing100084,China;2DepartmentofEncephalopathy,XiyuanHospitalofCACMS,Beijing100091,China)Abstract SummarizeProfessorLiuHongmei′suniqueviewsonrapideyemovementsleepbehaviordisorder ProfessorLiuHong meibelievesthatthebasicpathogenesisofthisdiseaseisliversoulhyperactivityanddisturbanceoftheheartandmind Insufficientliverandkidneyarethebasisofthedisease,andwind,fire,andphlegmarethemainpathologicalfac tors Althoughitisoftenclassifiedas“insomnia”or“insomnia”inclinicalpractice,thecharacteristicsofitspathogenesisshouldbegrasped,anditshouldbedistinguishedfromtheprescriptionofgeneralsleepdisorders Itisimportanttonourishtheliverandkidneyessenceandusedrugsthattakeintoaccountthepathogenicfactorsofwind,fire,andphlegmtoachievethefunctionofcal mingthesoulandcalmingthemind,inordertoachievesleep.Keywords Rapideyemovementsleepbehaviordisorder;Pathogenesi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linicalexperience中图分类号:R338 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3.07.017 快速眼动(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行为障碍(REMSleepBehaviourDisorder,RBD)是一种睡眠异常症,以REM时期的肌张力丧失和梦境演绎行为为特征。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策略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策略
李璐;李振光
【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7(44)5
【摘要】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发生于快动眼睡眠(REM)期的异态睡眠,常见于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和多系统萎缩等突触核蛋白病,并可作为上述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前驱症状。
RBD的确诊有赖于多导睡眠图。
鉴别诊断主要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行症、夜间癫痫发作及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
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睡眠安全、应用氯硝西泮/褪黑素等。
【总页数】6页(P558-563)
【关键词】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神经系统变性病变;多导睡眠监测
【作者】李璐;李振光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
【相关文献】
1.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严重程度量表在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中的应用[J], 畅怡;聂秀红;詹淑琴;赵昕;吴思琪;顾朱勤;陈彪
2.快眼动睡眠调控机制及快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神经通路相关研究 [J], 王艺璇;刘丰韬;卜璐璐;于欢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及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黄隽英;张金茹;毛成洁;沈赟;韩菲;刘春风
4.帕金森病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视频多导睡眠图变化的特点 [J], 扈杨;左丽君;连腾宏;余舒扬;王方;余秋瑾;王瑞丹;张巍
5.快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J], 袁媛;张益萌;李宁;詹淑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快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

快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20世纪50年代,法国人米歇尔杜维(Michel Jouvet,)将猫的整个大脑皮层去除,并试图测试其学习能力。
在实验中,研究者记录了动物的肌肉活动以及无大脑皮层的EEG,结果发现,在行为上明显处于睡眠状态的猫能够产生高兴奋水平的脑电活动,而其颈部肌肉则完全松弛。
因此J0uvet将此种现象命名为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因为这种睡眠在某些方面显示出深度睡眠的特征,而在其他方面则看起来不像睡眠,如此自相矛盾,于是就用“paradoxical”一词来形容。
在同一时期,两位美国学者克莱特曼(Natharliel Kleitman)和阿瑟林斯基(Ellgene Aserirlsky)的睡眠实验室中的,研究人员以睡眠中被试的眼动作为睡眠深度的测量指标。
原先他们简单地认为在睡眠过程中人的眼睛活动将会越来越少。
起初研究者在每个小时中仅对被试作几分钟的眼动记录,之所以这样做,可能因为当时实验所用的记录纸张比较昂贵,更可能是他们原先并没有预料到在午夜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睡眠现象。
然而当偶尔发觉被试在入睡几小时后出现几阵眼动现象时,他们以为是实验仪器出了故障。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经过多次仔细观察和测量后,研究者终于肯定人们在睡眠中确实发生所谓的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trlent sleep,REM)现象,他们将发生REM的睡眠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此后不久他们又确定快速眼动睡眠就是杜维所称的异相睡眠。
现今研究者一般对人采用快速眼动睡眠这一术语,而对其他动物则采用异相睡眠的名称,因为很多种类的动物缺乏眼动行为。
在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过程中,EEG显现不规则的低振幅快波,提示此时的大脑活动比较活跃,与浅睡期的脑电状况相似,然而此时睡眠者的肢体肌肉的松弛程度高于其他任何睡眠期,这种状态又似深度睡眠。
此外,在此睡眠阶段,睡眠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率与睡眠2期至4期的状况相比则显得更加变化不定,同时其脸部表情也可能显得不太安宁,生殖器官的兴奋性也会提高。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1)PPT课件

RBD主要的危险是男性和年龄≥50岁,以 及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帕金森、 Lewy小体性痴呆,发作性睡病和卒中。另外, 越来越多的观察到一些药物的诱发作用,尤 其是文拉法辛、5—HT在摄取抑制剂等抗抑 郁剂。特发性的RBD在儿童和女性中似乎少 见。
9
5、病因和病理机制
现有证据提示RBD、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和 共核蛋白病变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共 核蛋白病包括一组神经退行性障碍,如帕金 森氏病、Lewy小体性痴呆等,共核蛋白病理 性沉积可能与临床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 受累脑区的退行性变有密切的相关。
18
9、治疗
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小剂量的氯硝西泮对 RBD有明显的效果。每晚口服0.5-2.0为有效 剂量。对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都有明显的改 善,有效率达90%,且很少出现耐受和成瘾。 褪黑素也可以使运动明显减少。
19
最近报道多巴胺D2-D3受体激动剂(普拉 克索)可减少运动行为。在撤药时会出现急 性短暂的RBD表现和症状反弹,要特别注意。 另外,对于可能与药物有关的患者,应避免 使用相关药物。
11
RBD和发作性睡病也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可以是发作性睡病的一个明显症状,在儿童 还可以是发作性睡病的首发症状;RBD和不 宁腿综合征(RLS)、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 (PLMS)也常合并出现,提示三者之间也 可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
12
6、RBD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关系
目前非常重视RBD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 关系。在29例特发性RBD患者中,38%的患 者发展为帕金森综合征(平均12.7年)。在 61例帕金森病患者中,15%符合RBD的临床 诊断标准。39例多系统萎缩(MSA)患者中, 69%符合RBD的诊断,其中12例,RBD表现 先于MSA至少1年;7例同时出现RBD和MSA 的表现;8例出现MSA症状2年后有RBD的表 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2例
发表时间:2016-06-04T11:43:15.6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3期作者:栾晓满尹建永
[导读] 故病历二中患者数年后逐渐发展为帕金森病。
在本病治疗中,还需注意预防症状发作时意外损伤。
栾晓满尹建永
井陉县中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 050300
[关键词]: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
一.临床资料
病历一:张xx,女性,63岁,出现睡眠中尖叫、手脚不自主抽动3月。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半年前遭遇家庭变故,抑郁寡欢。
3月前,出现睡眠中喊叫、拳打脚踢,手脚不自主抽动,强行唤醒后自诉梦境中有相似行为。
每周平均发作3-4次,严重时每晚发作1-2次。
于当地医院诊治,查脑电图、颅脑CT、MRI、血生化、血糖均未发现异常,考虑癔症,给予谷维素口服,并嘱家人加强关怀。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症状无好转,遂入我院。
行多导睡眠图显示REM睡眠期可见肌张力增高,颏肌出现大量动作电位,肢体活动显著增多。
脑电图未见明显痫样放电。
诊断: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
给予保证睡眠环境安静、安全,必要心理疏导,氯硝西泮0.5mg,每晚一次,口服。
住院10天,未再发作。
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病历二:王xx,男性,68岁,出现睡眠中喊叫、翻滚、拳打脚踢2年。
既往有高血压、脑梗塞病史。
2年前,出现睡眠中异常行为,尖叫,拳打脚踢,翻滚坠床,甚至试图点火烧床。
曾因坠床致肋骨骨折。
醒后对过程不能回忆。
症状呈间歇性发作,曾因恐惧伤人及自伤在睡眠前采取自我束缚,仍不能避免症状发作。
因此终日抑郁,惧怕入睡,导致血压升高,情绪烦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多次查动态脑电图均无异常。
多导睡眠图显示REM睡眠期肌张力增高,不出现肌张力丧失,下颌肌电活动增多,REM睡眠密度和数量增加。
诊断: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
给予氯硝西泮0.5mg,每晚一次,口服,住院2周,未再发作。
随访3年,患者未再出现睡眠期行为异常,但逐渐出现双手静止性震颤、少动、动作迟缓、走路姿势不稳、嗅觉减退,无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经上级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普拉克索口服。
讨论:
正常人据脑电图、眼球活动、肌电图和自主神经功能等变化,将睡眠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反应不同的睡眠深度,而且每一阶段的时限也各不相同。
每一睡眠周期分为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REM)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REM)[1]。
.非快眼动期时,肌张力降低,无明显的眼球活动,脑电图显示慢而同步,此期被唤醒则感困倦。
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又称清醒睡眠期,此期仍在深睡眠中,但此时出现眼球较快的水平活动,肌电仍抑制,肌张力仍消失。
脑电图以α波为主,混有低幅快波。
此期有自主神经系功能变化,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可出现丰富多彩的梦,此期唤醒后,意识清醒,无倦怠感,能清楚的回忆梦的内容。
睡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
在当前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及社会生存压力下,许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碍,成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
长期存在睡眠障碍的病人会引发焦虑、抑郁、精神状态差甚至出现精神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问题,临床上需高度重视。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以丧失 REM睡眠期肌肉弛缓并出现梦境相关复杂运动为特征的发作性病症[2],是一种常见的睡眠行为障碍,发作时丧失正常REM睡眠时伴有的肌张力抑制,而代之以和梦境一致的运动活动,常伴有精神压抑、过度饮酒、脑血管疾病等。
临床表现为REM睡眠期出现的各种不自主运动或行为异常,多为猛烈粗暴动作等暴力行为,如拳打脚踢、翻滚跳跃、打人等,伴愤怒语言或叫喊,半数患者还会出现颜面、口周及肢体的不自主运动,并伴有生动、惊人的梦境,常会引起自伤或伤及同睡者。
行为可持续几秒钟到数分钟,发生的时间多在入睡90分钟后和睡眠近结束时。
患者常采用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暴力行为与暴力的梦境内容相符,几乎所有的患者发作时均有损伤,对发作期的行为不能回忆,醒后仅能回忆“做梦”,并为自己辩护,在清醒时一般没有攻击行为。
此病多见于中年男性和60岁以上老年人,60%的患者伴有不同的神经疾病,如痴呆、脑卒中、急性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硬化(MS)、肿瘤、OPCA和戒酒、停用苯异丙胺和三环抗抑郁药[1] 。
诊断需行多导睡眠图检测。
国际睡眠疾病分类(ICSD)的RBD诊断标准如下[3]:
(1)主诉为睡眠中出现暴力或伤害性行为。
(2)与梦相关的躯干或肢体活动。
(3)至少有以下一项:(a)伤害性或潜在伤害性睡眠行为;(b)梦境被演示出来;(c)异常行为干扰睡眠连续性。
(4)多导睡眠生理监测在REM期睡眠发现以下至少1项:(a)下颌肌电张力增加;(b)下颌肌电位相性活动增加,或不考虑下颌肌电,REM睡眠至少有以下一个以上特点:(a)过多躯干或肢体抽动;(b)复杂的、剧烈或暴力行为;(c)缺乏癫痫样活动。
(5)症状与精神疾患无关,但可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6)可同时存在其他睡眠障碍(夜惊或梦游),但不是引起这种行为的原因。
以上标准至少要符合(2)和(3).
治疗上给予氯硝西泮0.5-1mg,睡前服,90%可有效制止发作。
需注意可能会影响认知功能及晨起因药物残留作用导致跌仆可能。
鉴别诊断:1.梦行症:常见于青少年,入睡后2-3小时发病,突然从床上坐起,自动执行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动作,暴力及攻击行为少见,发作期间不容易被唤醒,持续10-30分钟,次晨不能回忆发作经过。
2.夜惊:多见于2-5岁儿童,出现在睡后几小时。
患儿突然从深睡中醒来,惊慌失措,大声哭闹,伴有心动过速、出汗、暴怒、瞳孔扩大、呼吸急促、竖毛等,持续1-10分钟,醒后不能回忆,但在觉醒前发作则可能回忆起一种压迫、闷塞或窒息感。
3.梦魇:亦称为恶梦性焦虑发作,为强烈的梦境所引起的恐惧或躁动状态,有跌倒或死亡的恐惧,甚至有心律的窦性停搏,患者突然醒来后,立即完全清楚,能复述恐怖梦境的生动细节,不会出现无反应的自动性行为、不能制止的哭闹和明显的自主神经兴奋的表现。
3.睡眠性癫痫:睡眠过程中发作癫痫,一般症状表现为发作性,伴发精神不振或行为异常等。
常见的睡眠性癫痫症候包括睡眠中突然睁眼、唤醒,或有惊恐表现,多伴肌张力不全或其他运动障碍,少数病例出现睡眠相关性攻击性行为。
脑电图检查显示痫样放电可确诊,特别是自然睡眠脑电图或长程脑电图监测,治疗需正规的抗癫痫治疗。
4.夜间发作性肌张力障碍:是在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期(NREM)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肌张力障碍或运动障碍(如投掷样或手足徐动、舞蹈动作)的发作。
发病年龄从婴儿时期到50岁,存在两种发作形式,即短时间发作和长时间发作,其中短时间发作常见。
发作时眼睛张开,头抬起,随后出现躯体和肢体肌
张力障碍的姿势,伴随着投掷样或舞蹈样或手足徐动样的动作,刻板,常伴有声音出现,发作结束时神志清醒如果不被打扰通常可以恢复睡眠。
持续时间为15-30秒,不超过1分钟,发作通常在临床和脑电图觉醒前,每晚可反复发作数次,最多大15次,每夜或几乎每夜均有发作。
多导睡眠监测显示发作主要出现在NREM睡眠第2期。
5.心境障碍: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的一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三种形式。
患者常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如不愉快事件,特别是非常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接踵而来的事件或持续很久的事件,发作与睡眠无明显关系。
此两例病人均于睡眠时出现暴力行为及复杂的异常行为,多导睡眠图监测均可见REM期下颌肌电活动增多、肢体活动增多,肌张力增高,脑电图未监测到痫样放电,故诊断明确,经给予小剂量氯硝西泮睡前服后均有显效。
有研究表明[3],脑桥脚核、中脑锥体外系区、红核后区的神经元参与 REM 睡眠的调控,接受基底节、蓝斑、背侧缝际核传入纤维 ,通过丘脑特异和非特异核团激活皮质,并通过延髓巨细胞网状核、脊髓网状结构抑制脊髓α 运动神经元。
基于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 ,RBD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涉及脑桥被盖部及其投射通路的功能紊乱,即脑干结构早期α-突触核蛋白神经退行性变可导致快速动眼睡眠异常,故病历二中患者数年后逐渐发展为帕金森病。
在本病治疗中,还需注意预防症状发作时意外损伤。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86-2687.
2赵忠新. 临床睡眠障碍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230- 233.
3.李旭东 ,刘兴洲 ,王国相.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临床与神经生理研究[A].见:中国睡眠研究会编著.第三届全国睡眠会议专题报告
[C].成都:中国睡眠研究会,2004.37. 河
作者简介:栾晓满(1980-),女,本科,毕业于张家口医学院,主治医师,从事内科工作。
单位:井陉县中医院邮编:0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