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豆粕的生产工艺和性质

(完整word版)豆粕的生产工艺和性质
(完整word版)豆粕的生产工艺和性质

目前制作豆粉的原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种[1]:

第一种是以豆粕为原料,豆粕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萃取出脂肪的豆子残渣(也就是市场上标明的浸出油),此类豆粕可称为一次豆粕,还有一种是在萃取出脂肪的豆粕基础上再次提取一些其他大豆提取物后的豆粕(如提取大豆异黄酮等,市场上欣靓、天雌素等产品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姑且称其为二次豆粕,二种豆粕在检验上不好区分,除非使用非常精密的仪器。

豆粕由于需要先萃取油脂的,因此其大多选取的是脂肪含量较高的转基因大豆,经过萃取工艺后,脂肪残留量大多≤0.5%,以此为原料制作的豆粉,细度可达80目、100目、120目甚至更多(有的厂家声称能提供200目豆粉),但这种豆粉有一种特点,由于其脂肪含量很低,所以在发酵生产中,必须辅以大量的消沫剂,否则泡沫无法控制。

此外此种豆粉的初始原料大多是脂肪含量较高的转基因大豆,因此其本身蛋白质含量相对偏低,相对以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制成的豆粉蛋白质含量就更没有优势。但目前有些产品就专门使用这种豆粉,比如有的生产厂家的阿维菌素就采用此种豆粉。

第二种是采用豆子为原料(包括非转基因中国大豆和转基因大豆),这两者原料做成的豆粉在物理、化学性质,无法区别,可能在生物性质上有所区别。

先采取压榨方法压出油脂后(也就是市场上标明的压榨油),再进行炒饼,磨粉。这种豆粉相对豆粕豆粉价格要高一些,优点有以下几点:

1、此种豆粉由于压榨法取油,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调整压力,从而控制最终豆粉中的残留脂肪含量,这种豆粉与上一种豆粉的最大区别,在发酵生产使用中可以减少消沫剂的用量,因为脂肪也具有消泡功能,而且由于脂肪自然均匀地分布在豆粉中,其消泡效果相应地好于同等效果消沫剂。

基础料中使用消沫剂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对生产菌种也有一定的毒性;即使选用植物油也会因油脂漂浮在发酵液表层,影响发酵液的溶氧水平和菌丝的呼吸。

2、如果选用非转基因中国大豆,其蛋白质含量要高于转基因大豆及及以其为原料制成的豆粕。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豆粉:有的是将前两种豆粉按比例混合,有的干脆是掺假(有的掺土、有的掺玉米粉),假货的检测方法也比较简单,只要检测蛋白质含量,即知道是否掺假;后一种检测比较麻烦,但如果您要求采购高脂肪残留的豆粉,哪么只要脂肪残留量检测合格,就基本可以断定其真实性或仅仅掺和了较少量的豆粕粉;但有些产品就要求使用按比例掺和豆粉,这就另当别论了。

制作工艺

这是豆粉制作的关键,决定着的豆粉的质量及外观、颜色

豆粕豆粉:

原料如果由豆粕的话,其颜色相对偏浅一些,因为大多数豆粕原料都是比较小的片状物体,由于脂肪含量极低,极易粉碎,以此原料做豆粉的厂家,大多不再炒豆粕,或仅进行简单地温度较低的炒制,这主要因为一方面豆粕在萃取出油的过程,为了提高出油速度和出油率,已经进行过适当加热,另外由于豆粕片比较小,含水量都非常低,比较干燥,相对表面

积较大,如果炒制温度过高,极易自燃,所以豆粉中只要含有一定的豆粕粉其颜色相对就会浅一些。

我们单位一些发酵品种也曾先后使用过一次、二次豆粕做成的豆粉,但最后大多品种都最终停止使用这种豆粕豆粉,我们也曾共同分析过这一问题,使用过程中泡沫大仅是一个方面,大家共同怀疑是不是由于豆粕经过萃取工艺,一些重要的营养成份(特别是些脂溶性营养成份)随着萃取而流失了,二次豆粕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虽然利用豆子做原料,这个问题也客观存在,但情况可能要好一些,因为简单利用压力压榨豆子出油有相当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榨取干净,即使最大限度压榨,残留脂肪也在3%以上。

豆子豆粉:

主要有以下两种工艺:

工艺一:先将豆子加热至要求温度,再进行压榨出油,再对豆饼进行磨粉,制得豆粉。

此种工艺目前基本不再使用,主要是因为,将豆子加热,由于豆子较大,含水量较多,加热时由于受热面积较小,受热不均匀,一方面要加强搅拌力度,另一方面由于豆子的相对表面积较小,加热能耗较高,且制得的豆油颜色发黑,在目前大家都注重节能,降低成本和食品质量的大环境下,此工艺已基本被淘汰,除非客户要求,且出价较高方可为之生产。

工艺二:先将豆子压榨出油,(根据客户对残留脂肪含量的要求不同),可以压榨一次、二次甚至三次(当然压榨次数越多,残留脂肪含量就越少),再对豆饼进行炒制,最后进行磨粉,这是目前豆粉生产厂家的主流工艺。

这种工艺的优点是:榨出的豆油颜色清亮,质量较好,另外由于是对豆饼加热,相对受热面积较大,受热均匀性较好些,比较节能。

另外由于其有一定的残留脂肪含量(特别是要求较高的残留脂肪含量时),在磨粉中,会因豆饼颗粒发粘而糊住筛板造成停车,因此如果要求较高的残留脂肪含量,其加工细度就会受到较大限制,一般只能生产40目、60目以上,个别厂家声称能生产80目的,对此我们表示怀疑。

目前市场上豆粉主要规格有两种:高温豆粉,低温豆粉,有些企业还推出了中温豆粉,但严格说来,目前国内豆粉市场并无一个统一标准。这些豆粉的在制作工艺上区别主要在于豆饼(豆粕)炒制温度不同和达到炒制要求温度后豆饼(豆粕)维持温度时间的长短差异。

条件好的一些生产厂家采用的带有电子显示的油汀炒锅进行炒豆饼,温度控制非常平稳,相对一些小厂采用直接烧煤加热,质量更有保障的。达到要求温度后,在锅内停止加热,再维持一段时间。但由于大多生产厂家,生产任务比较大,且油汀炒锅不能长期闲置,只能采取将炒好的豆饼放到水泥地上,聚集成堆维持一段高温时间的变通措施。

这个豆饼的炒制温度和高温维持时间,不同产品的要求不尽一样,相对来说温度越高,豆粉相对好利用一些,因为高温可以将其一些稳定的化学结构破坏,利用起来比较容易一些。

豆饼的炒制温度高低可以通过检测豆粉的溶磷来确认,如果溶磷过高且颜色过深则说明豆饼的炒制温度超标了,低了一定程度上说明炒制温度偏低(这一点并不尽然,不过炒制温度低了,颜色就可以体现,另外由于豆子来源不同,溶磷也有一定的波动)。因为磷元素做为一种重要的元素,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比如细胞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ATP等,但大多

数都以各种有机大分子形式存在,普通检测根本无法检测出来,如果经过高温炒制等物理过程后,大分子断裂后,形成PO43-形式,就可以检测出来了。玉米浆同样也有这个特性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1)

合成氨工艺流程 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液氨可直接作为肥料外,农业上使用的氮肥,例如尿素、硝酸铵、磷酸铵、氯化铵以及各种含氮复合肥,都是以氨为原料的。合成氨是大宗化工产品之一,世界每年合成氨产量已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约有80%的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20%作为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 德国化学家哈伯1909年提出了工业氨合成方法,即“循环法”,这是目前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合成氨反应式如下: N2+3H2≒2NH3 合成氨的主要原料可分为固体原料、液体原料和气体原料。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合成氨技术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工艺流程,但都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原料气制备过程、净化过程以及氨合成过程。 1.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1)原料气制备将煤和天然气等原料制成含氢和氮的粗原料气。对于固体原料煤和焦炭,通常采用气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气;渣油可采用非催化部分氧化的方法获得合成气;对气态烃类和石脑油,工业中利用二段蒸汽转化法制取合成气。(2)净化对粗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氢气和氮气以外的杂质,主要包括变换过程、脱硫脱碳过程以及气体精制过程。 ① 一氧化碳变换过程 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CO,其体积分数一般为12%~40%。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是H2和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的CO。变换反应如下:CO+H2OH→2+CO2 =-41.2kJ/mol 0298HΔ 由于CO变换过程是强放热过程,必须分段进行以利于回收反应热,并控制变换段出口残余CO含量。第一步是高温变换,使大部分CO转变为CO2和H2;第二步是低温变换,将CO含量降至0.3%左右。因此,CO变换反应既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是净化的过程,为后续脱碳过程创造条件。 ② 脱硫脱碳过程 各种原料制取的粗原料气,都含有一些硫和碳的氧化物,为了防止合成氨生产过程催化剂的中毒,必须在氨合成工序前加以脱除,以天然气为原料的蒸汽转化法,第一道工序是脱硫,用以保护转化催化剂,以重油和煤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根据一氧化碳变换是否采用耐硫的催化剂而确定脱硫的位置。工业脱硫方法种类很多,通常是采用物理或化学吸收的方法,常用的有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等。 粗原料气经CO变换以后,变换气中除H2外,还有CO2、CO和CH4等组分,其中以CO2含量最多。CO2既是氨合成催化剂的毒物,又是制造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的重要原料。因此变换气中CO2的脱除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法脱除CO2。根据吸收剂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吸收法,如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碳酸丙烯酯法。一类是化学吸收法,如热钾碱法,低热耗本菲尔法,活化MDEA法,MEA法等。 4

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生产工艺

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产品生产工艺 一、产品说明 1、中文名称: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胺 2、英文名称:Dodecayl trimethyl amine chloride 3、国外同类产品名称:IPC-DTMA-CI 4、分子式:C15H34CIN 5、结构式: 6、规格:% 7、执行标准:GB 26369-2010 8、物化性质:无色或淡黄色透明胶体,可溶于水和乙醇,与阳离子、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忌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配用,100 °C 以下稳定,不宜在120°C以上长时间加热。化学稳定性好,耐热、耐光、乃压、 耐强酸强碱。具有优良的渗透、乳化、杀菌性能。 9、包装:净含量50公斤/塑桶。 10、贮存:应密封贮存在室内,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应小心轻放、防撞、

防冻、以免损漏。 11、保质期:2 年 12、用途: 1、乳化剂:建筑防水涂料乳化剂;护发素、化妆品乳化剂;油田钻凿深井时, 用作抗高温油包水乳化泥浆的乳化 2、杀菌剂:油田用作油气井的杀菌剂;工农业用杀菌 3、纺织助剂:织物柔软剂、合成纤维的抗静电剂 4、其他:乳胶工业的防粘剂和隔离剂。 二、执行标准 GB 26369-2010 季铵盐类消毒剂卫生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季铵盐类消毒剂的原料要求、技术要求、应用范围、使用方法、检验方法、标志和包装、运输和贮存、签标和明说书及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季铵盐类消毒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5174 表面活性剂洗涤剂阳离子活性物含量的测定 GB/T6368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pH 值的测定电位法

豆粕的生产工艺和性质

目前制作豆粉的原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种[1]: 第一种是以豆粕为原料,豆粕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萃取出脂肪的豆子残渣(也就是市场上标明的浸出油),此类豆粕可称为一次豆粕,还有一种是在萃取出脂肪的豆粕基础上再次提取一些其他大豆提取物后的豆粕(如提取大豆异黄酮等,市场上欣靓、天雌素等产品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姑且称其为二次豆粕,二种豆粕在检验上不好区分,除非使用非常精密的仪器。 豆粕由于需要先萃取油脂的,因此其大多选取的是脂肪含量较高的转基因大豆,经过萃取工艺后,脂肪残留量大多≤0.5%,以此为原料制作的豆粉,细度可达80目、100目、120目甚至更多(有的厂家声称能提供200目豆粉),但这种豆粉有一种特点,由于其脂肪含量很低,所以在发酵生产中,必须辅以大量的消沫剂,否则泡沫无法控制。 此外此种豆粉的初始原料大多是脂肪含量较高的转基因大豆,因此其本身蛋白质含量相对偏低,相对以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制成的豆粉蛋白质含量就更没有优势。但目前有些产品就专门使用这种豆粉,比如有的生产厂家的阿维菌素就采用此种豆粉。 第二种是采用豆子为原料(包括非转基因中国大豆和转基因大豆),这两者原料做成的豆粉在物理、化学性质,无法区别,可能在生物性质上有所区别。 先采取压榨方法压出油脂后(也就是市场上标明的压榨油),再进行炒饼,磨粉。这种豆粉相对豆粕豆粉价格要高一些,优点有以下几点: 1、此种豆粉由于压榨法取油,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调整压力,从而控制最终豆粉中的残留脂肪含量,这种豆粉与上一种豆粉的最大区别,在发酵生产使用中可以减少消沫剂的用量,因为脂肪也具有消泡功能,而且由于脂肪自然均匀地分布在豆粉中,其消泡效果相应地好于同等效果消沫剂。 基础料中使用消沫剂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对生产菌种也有一定的毒性;即使选用植物油也会因油脂漂浮在发酵液表层,影响发酵液的溶氧水平和菌丝的呼吸。 2、如果选用非转基因中国大豆,其蛋白质含量要高于转基因大豆及及以其为原料制成的豆粕。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豆粉:有的是将前两种豆粉按比例混合,有的干脆是掺假(有的掺土、有的掺玉米粉),假货的检测方法也比较简单,只要检测蛋白质含量,即知道是否掺假;后一种检测比较麻烦,但如果您要求采购高脂肪残留的豆粉,哪么只要脂肪残留量检测合格,就基本可以断定其真实性或仅仅掺和了较少量的豆粕粉;但有些产品就要求使用按比例掺和豆粉,这就另当别论了。 制作工艺 这是豆粉制作的关键,决定着的豆粉的质量及外观、颜色 豆粕豆粉: 原料如果由豆粕的话,其颜色相对偏浅一些,因为大多数豆粕原料都是比较小的片状物体,由于脂肪含量极低,极易粉碎,以此原料做豆粉的厂家,大多不再炒豆粕,或仅进行简单地温度较低的炒制,这主要因为一方面豆粕在萃取出油的过程,为了提高出油速度和出油率,已经进行过适当加热,另外由于豆粕片比较小,含水量都非常低,比较干燥,相对表面

氨纶合成纤维的生产工艺的探讨

氨纶合成纤维的生产工艺的探讨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氨纶合成纤维的生产工艺探讨 系(院):轻化工程系 专业: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 班级:高分子072班 姓名:刘润孔 指导教师:谭寿再陈东毅 完成时间: 2010年4月18号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轻化系系(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 兹发给高分子072 班学生刘润孔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内容如下: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氨纶合成纤维的生产工艺探讨; 2.应完成的项目(如页面不够可另附纸张): (1)根据毕业题目,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氨纶合成纤维的技术发展现状,包括生产配方、工艺、生产设备,产品质量控制,环保要求等。 (2)企业生产实习,熟悉实习企业氨纶合成工艺流程,了解生产配方,生产设备,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基本掌握某生产工序的岗位操作。 (3)撰写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合成氨纶的原料,生产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问题。根据企业生产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理论,分析讨论企业氨纶合成工艺、配方的合理性,提出具有创新性建议。 3. 论文完成进度计划(如页面不够可另附纸张):

4. 参考资料以及说明: [1]. 王文科,牛家祥,韩车伟,等 .氨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J ] 聚酯工业.2000,(4):8-13. [2].戴建平,朱新生,程丝,等 .聚氨酯的化学结构与熔纺工艺路线[ J ]聚 酯工业.2000,(4):4-7. [3]. 李绍雄,朱吕民 .聚氨酯树脂[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张木全,云智勉。化工原理[ 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0. [5].英威达纤维(佛山)有限公司厂内资料. 5. 本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于 2010 年 1 月 10 日发出,应于 2010

锦纶单丝生产工艺的蜕变分析

锦纶单丝生产工艺的蜕变分析 主要内容: 1、国内锦纶6单丝产能分布 2、锦纶单丝分牵法与传统两步纺的特点对比 3、市场的变化趋势 4、行业大厂是否有入市的可能 作为锦纶民用长丝中的一员,锦纶单丝占比仅不足5%。特别是在近年民用丝快速发展过程中,单丝基本呈停滞增长现象,在全国民用丝产能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终端市场内需增长乏力、外需逐年萎缩,“产能过剩”已经深入到民用丝各产品环节,单丝也难逃例外,竞争加剧、利润微薄已成常态。在单丝行业逐步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苦不堪言之时,新的生产工艺应运而生,促进整个单丝市场逐步进入蜕变阶段。 一、国内锦纶6单丝产能分布 国内单丝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福建两省,浙江、广东等也有零星分布,其中江苏地区是两步纺单丝的主要集聚地,以无锡、海安为主。 近几年的单丝市场特点可归纳为:新产能投扩稀少,生产工艺一直以两步纺为主。从产能分布来看,截止2014年底,江苏地区的单丝产能位居首位,福建位居第二,但与江苏相差甚远,而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之和仅7%的份额。

“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利润微薄”等都是息息相关的。在单丝企业普遍处于低利润、甚至亏损状态,“技改”、“革新”成为市场需要,“分牵法”逐步成为市场焦点。2014年多个单丝厂开始了生产工艺更新、新产能投扩的准备工作,并且将在2015年逐步更新、投扩完毕。其中福建地区,将成为投扩重点地区,虽项目少,但规模较大,若投产顺利,预计2015年福建地区产能比重快速上升到34.5%,因江苏单丝企业以设备“弃旧换新”为主,新产能增加有限,福建的扩能将拉低江苏比重至55.7%。山东地区亦有部分非锦纶行业的企业,有投扩分牵法锦纶单丝计划,使得山东占比上升。 二、锦纶单丝分牵法与传统两步纺的特点对比 之所以分牵法单丝生产工艺逐步替代传统两步纺,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2.1生产效率 普通两步纺流程: 分牵法流程: 从生产流程来看,分牵法较普通两步纺少了一步“拉伸”,直观上即可看出分牵法的效率要高。从生产工艺来看,分牵法是将一根母丝通过直接分丝形成多根单丝,这比一根母丝通过拉伸形成一根单丝的生产效率明显要高。 2.2成本 因分牵法在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使其生产成本优势渐现。主要表现为:分牵法生产流程缩短,并且分牵法的直接分丝大大提升了产品生产效率,使得吨位单丝的平均生产成本明显下

氯化铵的制备

无机设计实验——氯化铵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自行制定制备氯化铵的实验方案,并制出产品。 2. 巩固实验室的一些基本操作。如称量、加热、浓缩、过滤(常压、减压等)。 3. 观察和验证盐类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基本原理 本实验用氯化钠与硫酸铵作用来制备氯化铵: 2 NaCl + (NH 4)2SO 4 = Na 2SO 4 + 2 NH 4Cl 根据它们的溶解度及其受温度影响差别的原理,采取加热、蒸发、冷却等措施,使溶解结晶转化,从而达到分离。 以上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克/100克水)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知,氯化铵、氯化钠、硫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不过,氯化钠溶 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硫酸铵的溶解度无论在低温还是高温都是最大的。硫酸钠的溶解度有一转折点。十水硫酸钠的溶解度也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达 O C 时脱水变成Na 2SO 4。Na 2SO 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只要把氯化钠、硫酸铵溶于水,加热蒸发,Na 2SO 4就会结晶析出,趁热过滤。然后再将滤液冷却,NH 4Cl 晶体随温度的下降逐渐析出,在35 O C 左右抽滤,即得NH 4Cl 产品。 三、实验步骤 方案一:析出Na 2SO 4法(加热法) 1. 称取23g NaCl ,放入250 mL 烧杯内,加入60-80 mL 水。加热、搅拌使之溶解。若有不溶物,则 用普通漏斗过滤分离,滤液用蒸发皿盛。 2. 在NaCl 溶液中加入26g (NH 4)2SO 4。水浴加热、搅拌,促使其溶解。在浓缩过程中,有大量Na 2SO 4结晶析出。当溶液减少到 70 mL (提前作记号)左右时,停止加热,并趁热抽滤。 3. 将滤液迅速倒入一100mL 烧杯中,静置冷却,NH 4Cl 晶体逐渐析出,冷却至35 O C 左右,抽滤。 4. 把滤液重新置于水浴上加热蒸发,至有较多Na 2SO 4晶体析出,抽滤。倾出滤液于小烧杯中,静置 冷却至35 O C 左右,抽滤。如此重复二次。 5. 把三次所得的NH 4Cl 晶体合并,一起称重,计算收率(将三次所得的副产品Na 2SO 4合并称重)。 6. 产品的鉴定: 取1g NH 4Cl 产品,放于一干燥试管的底部,加热。 NH 4Cl 杂质含量 =(G 灼烧后-G 空试管)g/1g 100% 方案二:析出Na 2SO 410H 2O 法(冰冷法) 1. 称取23g NaCl ,放入250 mL 烧杯内,加入约90 mL 水。加热、搅拌使之溶解。若有不溶物,则 用普通漏斗过滤分离。 2. 在NaCl 溶液中加入26g (NH 4)2SO 4。水浴加热、搅拌,促使其溶解。 3. 然后用冰冷却到0-10C 左右,加入少量Na 2SO 410H 2O 作为晶种,并不断搅拌。至有大量Na 2 SO 410H 2O 晶体析出时,立即抽滤。 4. 将滤液转入蒸发皿中,水浴蒸发浓缩至有少量晶体析出,静置冷却,NH 4Cl 晶体逐渐析出,冷却 至35 O C 左右,抽滤。 温度 /O C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氯化钠 十水硫酸钠 O C) 硫酸钠 氯化铵 硫酸铵

合成纤维吊装带生产工艺

合成纤维吊装带生产工艺 2、生产制造工艺 5.1、集束、加捻 5.1.1穿线: (1)首先把检查好的原纱摆放在纱架上,使纱脱线顺利。 (2)穿40根纱(两侧各20根)过瓷砖、瓷牙、牵引到摆动器上。5.1.2集束 (1)把纱轴安装好,使其牢固,把穿好的线围绕在纱轴上。 (2)开动机器,注意速度不易太快,调整摆动器摆动纱线能左右平均的缠绕在纱轴上。 (3)集束当中不可断纱,纱线不可集的太多,离纱轴边缘2厘米左右。 5.1.3加捻 (1)把集束好的纱轴,安装到转动加捻机上,引出线束引至摆动器。 (2)把空纱轴安装好,把线束缠绕在纱轴上。 (3)先开动集束机,把速度放到最慢,然后开动转动加捻机,再调整捻距。 (4)调整捻距,就是调整集束机的快慢,使捻距在10cm/每捻为佳。 5.2织带 5.2.1穿线 (1)把已加捻检验好的纱线整齐的摆放在纱架上,使其脱线顺利。 (2)首选把预计用纱的根数平分两侧,然后把纱线按顺序由前至后,由上而下,把每一根纱穿过瓷传、瓷牙,按顺序穿入钢扣,使其 整齐,不可互相粘扭,交叉。

(3)把穿好的纱线一上一下的顺序穿过四个隔离杆,一定要上下分清,不可交叉。 (4)把纱线从机头的右侧按顺序穿过棕框,注意穿芯时,一定要按棕框顺序先3框、4框、5框、6框,不要漏穿和交叉穿。 (5)把穿过棕框的纱线整理好,从机头右侧开始,按888888 (888) 的顺序插入机头钢扣,每个棕框的纱一定按规定数量穿,不可多 或少。 (6)最后用没有加捻的纱线按每侧4根、2轴从瓷传、瓷牙、钢扣到棕框,二组分别穿一框二框,然后把纱线穿入有捻线的钢扣最前 一个和最后一个。 5.2.2织带 (1)把穿好的所有纱线编成辫卷入织带器中,检验设备准备织带。 (2)各种吨位的吊带皮的宽度,纱线数量如下表所示,将纬线从减震沟针上穿入在摆针,转动手轮,看纬线和锁边线是否能顺利钩在钩针上,然后点动织机,看送纬量大小一般根据织出的带皮宽、窄来定,宽为送纬量大、窄为送纬量小,如送纬偏大或偏小可调节送纬轮使其正常。 (3)在编好的带皮上人工喷刷产品油漆标致:WLL:(吨位数值)5.3染色与整形 5.3.1工艺流程 (A)浸轧染液----------(B)预烘干燥------------(C)热熔固色------------(D)牵引落带 5.3.2工艺条件 (A)浸轧染液 (1)浸染方式:一浸一轧 (2)40℃温水调制染液(不可过高,否则容易凝聚)。 (3)轧槽内染液量不易过多,随用随加。

浅析尼龙6生产工艺技术分析

浅析尼龙6生产工艺技术分析 摘要:尼龙(polyamide fibre)指的是聚酰胺纤维,又叫做锦纶,尼龙包括多种类型的产品,不同产品之间的性质和用途有较大的差别。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的合成纤维产品,尼龙6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但在尼龙6生产技术方面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尼龙6纤维性能的描述,对尼龙6的生产过程中的聚合方法进行了分析,分别是常压连续法、二段法、间歇式高压釜法等,并且对以上几种聚合方法的工艺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尼龙6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尼龙6 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锦纶6即为尼龙6,是我国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6的商品名称,也叫做PA6或耐纶6。聚己内酰胺最早于1938年由E-氨基己酸和己内酰胺制成的,经过不断发展,展开了对聚酰胺6纤维的试验和大量生产,进入了工业化生产时期[1]。自1950年后,我国积极的学习国外技术和经验,引进了大量先进的设备,使尼龙6生产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逐渐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我国锦纶纤维产业产量最大的一种聚酰胺纤维,生产能力超过尼龙66。 一、尼龙6纤维的性能 与传统纤维相同的是尼龙6依然延续了抗溶解性强、工艺温度范围大、熔点低、抗冲击力高、耐霉烂、腐蚀性强及防虫防蛀性好等特征,还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度,在所有纤维中强力仅次于芳纶。尼龙6在结节强度、耐磨性、重复弯曲强度、伸长及弹性回复率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合成纤维,具有显著的优势,比重也相对较轻。但是尼龙纤维6也存在吸湿性强的问题,其不足之处在于耐光、耐热性差,很容易出现变形的现象,抵抗形变能力较弱,如果长时间受紫外线或日光的照射会导致产品变黄。 二、尼龙6的聚合方法 尼龙6的生产过程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迈向了大型化的高新技术行列中。根据用处的不一样聚合工艺可以分成以下几种不一样的方法:[2] 第一,二段聚合方法 此种方法是由前聚合和后聚合两种聚合管组合而成的,通常使用在生产高粘度的工业帘子布丝,两种聚合法分成了前聚合高压以及后聚合常压两种;前聚合增加压,后聚合减少压;前、后聚合均为常压三种方法。在以上三种方法的生产过程中都是从聚合时间以及生产物中的个体以及低聚体量等之间的比较进行加压处理,减压聚合法。[3]通常情况下,减压聚合的方法比较好,但是由于投资比较大,费用高;高压以及常压次之,前、后聚合均为常压最差,不过此种方法也是投资最省钱,操作费用较低的。采用前聚合加压,后聚合减压生产方法时,

概述锦纶纤维原料产需以及工业丝工艺状况

概述锦纶纤维原料产需以及工业丝工艺状况 【作者:顾超英】 一、前言 最近几年,世界锦纶丝工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2000年起生产能力逐年减少,产量停滞不前,装置开工率一度降到80%以下。锦纶在世界化学纤维中所占比例1975年超过24%,1995年则下降到18.5%,2000年为不足14.4%,2006年下滑到11.20%。近几年世界锦纶产量略超过世界合纤产量的十分之一。近几年有下列主要因素影响了锦纶产业链的竞争能力。首先是上游原料价格的攀升,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带动了上游原料价格的高涨,加之我国对进口己内酰胺的反倾销,使得己内酰胺价格连连上行,导致锦纶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其次,在一些应用领域,锦纶产品不断被价格更低的涤纶和丙纶所替代,这类应用领域包括了服装市场。还有,在锦纶应用最多的地毯领域,出现了硬质木材和石材铺地材料取代地毯的趋势。因此一系列的影响到锦纶产品市场走向的因素产生必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困扰。 二、1.中国锦纶切片产需情况 1.中国锦纶6切片产需情况 2007年期间,由于中国锦纶6切片市场需求增长幅度明显加快,表观需求增长达19.88%,因来自纺织、工业丝以及塑料方面的需求强劲,2006-2007年聚合装置扩能较大,2007年锦纶6切片产量有明显的增长;进口量受益于下游的锦纶丝产能扩增带来的需求放大,2007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显现,2007年的出口量也出现了明显增长趋势。下表1为中国地区2006-2008年锦纶6切片有效产能与需求情况!2007年期间,中国锦纶6聚合物下游各领域用量在将近123万吨左右,其中民用锦纶纤维用量总计(包括国产与进口量)在64万吨左右;工业纤维用量总计(包括国产与进口量)在28万吨左右;塑料用量总计(包括国产与进口量)在23.6万吨左右,薄膜用量总计(包括国产与进口量)在3.5万吨左右,其他(渔网、棕丝等)用量总计(包括国产与进口量)在4.5万吨左右。可以说,2007年中国地区锦纶6切片的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主要的增长动力来自民用纺丝和工程塑料方面。也正因为需求强劲也导致了中国地区2007-2008年锦纶6聚合产能扩增现象增多,特别是2007年投产项目较多,并有众多计划内的项目在建或意向建设,而在锦纶6聚合扩能项目较多的背景下,其中一些项目投资也趋于理性和谨慎了,甚至有4-5个在2007年前后曾经计划扩产或者新建锦纶6聚合意向的公司又果断地取消了该计划。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07-2008年期间中国大聚合扩能装置的陆续投产,中国的一些小聚合装置竞争力出现了明显降低现象,因上游原材料成本较高导致了小聚合装置亏损现象严重,该类生产装置不得不陆续关闭或停车。下表2为中国地区2006-2009年中国以及部分国外公司锦纶6聚合产能扩增情况,通过下表2可以看出,2007-2008年期间中国地区以及国外公司公布的锦纶6聚合扩能项目都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民用和塑料领域。再者,据悉日本宇部公司2010年前还将建造第二座年产能0.6万吨的锦纶6配套工厂,使总的配套产能达到1.2吨/年。 表2 2006-2009年期间中国以及部分国外公司锦纶工业丝原料产能扩增情况!

氯化铵离心机

第一部分氯化铵离心机操作规程 一、本岗位的生产任务和目的 本岗位主要任务为将冷、盐析结晶器内晶浆取出,并配比,在稠厚器内稠厚后,利用离心机将稠厚器内的NH4Cl晶浆进行固液分离,得到NH4Cl产品 本岗位的目的就是提供质量达标的NH4Cl最终产品,因此本岗位操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岗位生产原理、物料的性质 二、本岗位的工艺流程、工作原理和工艺指标 1、工艺流程 我厂现采用的取出工艺为逆料取出。 盐析结晶器晶浆取出到盐析稠厚器稠厚,清液溢流入滤液桶,稠厚的晶浆用逆料泵送至冷析结晶器中心循环管内,被循环母液分散到悬浮的晶浆层中,将所含的固体盐进一步溶解,以提高成品的质量。NH4Cl晶浆从冷析结晶器取出到冷析稠厚器稠厚,稠厚的晶浆供离心机分离出NH4Cl产品,冷析稠厚器溢流液和滤液流入滤液桶,用滤液泵送入盐析结晶器,为防止NH4Cl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结块,在离心机处加入防结块剂。 2、工作原理 物料经调整固液比后,通过进料管连续供入离心机,由分配器均匀地撒到一级转鼓上,通过筛网大部分母液在这里过滤,液相经一级转鼓壁孔甩出由收集罩汇集经出口排出,固体在筛网上形成滤饼,在旋转又往复运动的一级转鼓的作用下,推到第二级转鼓内,使滤饼在筛网上的位置发生变化,获得更大的离心力,更进一步干燥,通过一级转鼓的往复运动,推出转鼓进入集料槽,由刮刀把物料从切线方向经出料器卸出。

3、工艺参数 三、岗位的操作规程及异常情况处理 (一)操作规程 1、开车 (1)、待盐析固液比达20-25%左右,开始取出,至盐析稠厚器。 (2)、开逆料泵向冷析加盐析取出晶浆。 (3)、冷析固液比达25-30%左右时,取出至冷析稠厚器。 (4)、离心接到通知后,先启动油泵电机,然后启动主电机。 (5)、打开油冷却水阀门和下水阀门。 (6)、通知包装准备接料。先开皮带机,再开进料阀,向离心机进料分离。(7)、均匀添加防结块剂。 2、停车 (1)、当盐析固液比拉至5%以下时,停止盐析取出。 (2)、当盐析稠厚器固液比降至5%后,停搅拌,停逆料泵。如若盐析稠厚器需

豆粕加工工艺

豆粕加工工艺

————————————————————————————————作者:————————————————————————————————日期:

大 豆 加 工 工 艺 流 程 图 备注: 为关键工序 为质控点 1大 7风选去皮 13浸 出 19浸出粕 20脱 溶 20干燥冷却 22去皮豆粕 22过筛 22混 合 22打 包 4风 6一次破碎 8二次破碎 9风选去皮 10豆仁 10豆 皮 11轧 胚 10豆皮仓 10皮仁 10粉 碎 20 DT 粕(100℃,30分) 22粉 碎 22成品豆粕 17二 蒸 15混合油 16一 蒸 18汽 提 18大豆毛油 10豆皮筛 10二次风选 14正己烷 21分 水 21混合汽 21冷 凝 5加热(60-70℃,20-30分钟) 12膨 化 12冷 却 2计 3筛

大豆加工工艺描述: 1、原料大豆: 榨油二厂原料豆从储存筒仓7号仓、8号仓和9号仓(通常称呼为榨油二厂工作仓)经过RE100A、RE100B、RE100C进入EL100后经过RE101运输到车间准备生产(RE为刮板、EL为斗提)。 2、计量 大豆经输送刮板RE101进入车间后,先进入计量秤WE101计量。 3、筛选 大豆出计量秤进斗提机EL101送至车间顶楼依靠重力进入大豆筛SI101。大豆筛(平面回转筛)为震动、半封闭有一定坡度的设备。当原料豆进入时大豆可以从筛子孔中穿过进入风选器AS101,而大豆中秸秆豆荚等大块杂质由大豆筛尾部滑出,使之与大豆分离。 4、风选 AS101为大豆风选设备,大豆进入AS101后其中的微小杂质如粉尘碎豆皮等吸入布袋除尘器FI101,由除尘器汇总后通过下料溜槽进入豆皮绞龙SC161,FI101同时还吸收EL101,SI101中的灰尘杂质。 经过这样几步的预处理原料豆就变的比较干净了,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原料加热过程。 5、大豆加热器 大豆加热器DR105内部通有密集的蒸汽加热管道,DR105共12层,层与层之间有通风管道与刹克龙CY105相连通,能够吸走大豆所散发出的水汽及部分脱落的豆皮,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豆加热到60-70度左右,起到软化降低水分及调质的作用。 加热后大豆主要控制水分指标,其水分比原料豆低1%左右。 6、一次破碎(自带除铁器) 热豆由计量绞龙SC105输出,经过斗提机EL107提到车间高处后经过溜槽进入第一道破碎机DE111—114 ,将大豆破碎至2瓣左右,然后进入风选器AS111—114。破碎机自身带有除铁器,可以去除物料中的金属杂质。 7、风选去皮 风选器利用豆瓣与豆皮重量不同的原理,将大豆破碎后散落的豆皮吸入刹克龙CY115、CY116,豆皮进豆皮筛。经过破碎之后的原料豆变为带有少量豆皮2瓣左右的碎豆瓣,进入下一环节二次破碎。 8、二次破碎 碎豆瓣进二次破碎机CR11-114, 将大豆破碎至4到8瓣左右,然后进入风选器CN111—114。 9、风选去皮 风选器利用豆瓣与豆皮重量不同的原理,将大豆破碎后散落的豆皮吸入刹克龙CY117,豆皮进豆皮筛。经过破碎之后的原料豆变为无豆皮4到8的碎豆瓣,可进行下一环节的扎胚。 热豆经过破碎风选之后水分也有所下降,由于此步将豆皮与豆瓣分离,大大提高了浸出效率,同时为生产高蛋白豆粕创造了条件。 10、豆皮系统(皮仁、豆皮筛选、二次风选、豆仁、豆皮粉碎、豆皮仓) 风选后的皮仁进入CY115、CY116、CY117之后通过下料溜槽进入豆皮筛SI160和SI161,豆皮筛内筛网孔径约4毫米左右,部分豆皮通过筛孔进入风选AS160,通过风选将豆皮分离,豆皮进入CY160后由一条下料溜管进入SC161豆皮绞龙,而很小的豆仁(豆皮碎豆瓣)直接进入RE120.通不过豆皮筛筛网的大块豆皮经溜管进入SC161。同时大豆除尘器FI101内灰尘等杂质也通过一条溜管进入SC161。 以上三条溜管的物料进入SC161后再进入豆皮粉碎机HG161、HG162。豆皮经过粉碎

锦纶6生产工艺流程

1 概述: 锦纶6主要以PA6干切片经熔融纺丝、牵伸、卷绕制取各种规格和用途的牵伸丝。由于聚合物的特性不同,纺丝工艺与其它纤维有一定差异。我公司生产的PA6产品基本流程为:干切片——投料斗——中间料仓——螺杆挤压机——纺丝箱体——熔体计量泵——纺丝组件、喷丝板——卷绕机牵伸辊——卷绕头卷饶成形——成品检验——成品——包装——入库 2 切片投料及挤出: PA6干切片开包加入到投料斗,然后由气动阀控制进入中间料仓,被连续送入到螺杆挤压机内进行熔融、混合和计量。螺杆挤压机有加热量装置,温度分区按工艺要求调定,螺杆又交流电机驱动,变频控制达到要求时挤出压力。 3 纺丝: 熔体在螺杆机头压力下进入分配管道,按等距原则被均匀地送到各纺丝位,每个纺丝位带有高精密熔体计量泵,熔体经计量泵精确计量后,被均匀送到各个纺丝组件,经金属砂和滤网过滤后从喷丝板喷出成丝。从喷丝板出来的熔融态丝条在优化的侧吹风装置中被以层流的侧吹风冷却。丝条变为固态,纤维结构发生结晶取向变为大分子。上油装置采用高精密的上油泵供油,使丝条具有工艺要求的含油量。纺丝箱体和熔体管道都被保温至一定温度。 4 卷绕成形: 纺丝下来的丝条经垂直再进入卷绕间,经分丝罗拉换向、分丝,然后在加热的牵伸辊(HOY为冷辊)上经牵伸网络后,进入高速卷绕头自动卷落筒。 5 成品: 成品丝饼经物检织袜染色,分级后进入包装为成品。 锦纶6工业丝的生产工艺 产品用途: 本机主要用于锦纶6工业丝的生产,适用于切片熔融纺丝牵伸卷绕一步法生产工艺。 主要规格: 工艺流程: (干燥过的切片)→螺杆挤压机→出料头→熔体管道→纺丝箱→带徐冷及单体抽吸的侧吹风装置→上油装置→切丝、吸丝装置→喂入辊→热牵伸辊(四对)→网络器→卷绕头→成品丝筒

合成纤维仿麂皮绒生产工艺

合成纤维仿麂皮绒生产工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穿着面料也要求色泽鲜艳、手感柔软、悬垂性及回弹性好,服装厂家也不断的开发新的工艺。 由于麂皮绒光泽柔和、质地柔软、手感细腻舒适,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因为天然麂皮绒数量有限。麂皮绒更显名贵。随着皮革鞣制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可以将羊皮、牛皮和猪皮等作绒面加工,习惯上,人们把这种经过绒面加工的天然皮革也称为麂皮绒。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发明了人造加工的方法生产麂皮绒。通常,我们把通过人造加工而成的麂皮绒叫做人造麂皮绒或者仿麂皮绒。 中国人造革合成革网:仿麂皮绒面料就是使用特殊的纺织原料,并配合特殊的染整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特殊风格的纺织面料,是目前国内市场较为流行的高档面料之一。仿麂皮绒的手感和外观都颇似天然麂皮,它的表面纹路结构也近似天然麂皮,经过特殊的后整理后,细密平整,柔软丰满,比天然的麂皮更耐用,也更易保养。它广泛适用于现代时装、鞋材、玩具及家具装饰,是一种新颖的装饰材料。麂皮由新型原料超细纤维为主导原料,经过减量(磨毛)工艺处理,不仅具有手感柔软、悬垂性好、稳定性强(不因清洗而收缩或伸长),而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防虫、防腐蚀。 人造麂皮绒的制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机织的方法、针织的方法、非织造布的方法。我们采用的则是第一种方法。 1、设计原理 在开发合成纤维仿麂皮绒产品时,我们选用的原料是超细纤维的长丝,将其织制成织物,经过特殊的染整工艺加工,在织物成品的表面形成了细密均匀的绒毛。超细纤维具有蓬松、飘逸、手感柔软的优点,超细纤维织物的悬垂性及柔软性极好,手感舒适。超细纤维有多种型号,适合做仿麂皮绒的有涤/涤海岛型和涤/锦橘瓣型,海岛型纤维用溶解法开纤,橘瓣型纤维用剥离法开纤。采用溶解法溶解涤/涤海岛型纤维,使其开纤后成为超细旦纤维的方法较为可靠。因此,我们纬向采用涤纶16.7tex/36fx371(海岛丝)+7.6tex常规涤纶包覆倍捻,经向采用l1.1tex的涤纶做为开发仿麂皮绒产品的原料。 该海岛丝为韩国汇维仕公司的涤纶海岛丝,其单纤中共有37个岛,海的部分溶解后,单纤为0.05De。具有粉末般且柔软的手感、仿麂皮的外观。

(完整word版)豆粕加工工艺

大 豆 加 工 工 艺 流 程 图 备注:为关键工序为质控点

大豆加工工艺描述: 1、原料大豆: 榨油二厂原料豆从储存筒仓7号仓、8号仓和9号仓(通常称呼为榨油二厂工作仓)经过RE100A、RE100B、RE100C进入EL100后经过RE101运输到车间准备生产(RE为刮板、EL为斗提)。 2、计量 大豆经输送刮板RE101进入车间后,先进入计量秤WE101计量。 3、筛选 大豆出计量秤进斗提机EL101送至车间顶楼依靠重力进入大豆筛SI101。大豆筛(平面回转筛)为震动、半封闭有一定坡度的设备。当原料豆进入时大豆可以从筛子孔中穿过进入风选器AS101,而大豆中秸秆豆荚等大块杂质由大豆筛尾部滑出,使之与大豆分离。 4、风选 AS101为大豆风选设备,大豆进入AS101后其中的微小杂质如粉尘碎豆皮等吸入布袋除尘器FI101,由除尘器汇总后通过下料溜槽进入豆皮绞龙SC161,FI101同时还吸收EL101,SI101中的灰尘杂质。 经过这样几步的预处理原料豆就变的比较干净了,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原料加热过程。 5、大豆加热器 大豆加热器DR105内部通有密集的蒸汽加热管道,DR105共12层,层与层之间有通风管道与刹克龙CY105相连通,能够吸走大豆所散发出的水汽及部分脱落的豆皮,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豆加热到60-70度左右,起到软化降低水分及调质的作用。 加热后大豆主要控制水分指标,其水分比原料豆低1%左右。 6、一次破碎(自带除铁器) 热豆由计量绞龙SC105输出,经过斗提机EL107提到车间高处后经过溜槽进入第一道破碎机DE111—114 ,将大豆破碎至2瓣左右,然后进入风选器AS111—114。破碎机自身带有除铁器,可以去除物料中的金属杂质。 7、风选去皮 风选器利用豆瓣与豆皮重量不同的原理,将大豆破碎后散落的豆皮吸入刹克龙CY115、CY116,豆皮进豆皮筛。经过破碎之后的原料豆变为带有少量豆皮2瓣左右的碎豆瓣,进入下一环节二次破碎。 8、二次破碎 碎豆瓣进二次破碎机CR11-114, 将大豆破碎至4到8瓣左右,然后进入风选器CN111—114。 9、风选去皮 风选器利用豆瓣与豆皮重量不同的原理,将大豆破碎后散落的豆皮吸入刹克龙CY117,豆皮进豆皮筛。经过破碎之后的原料豆变为无豆皮4到8的碎豆瓣,可进行下一环节的扎胚。 热豆经过破碎风选之后水分也有所下降,由于此步将豆皮与豆瓣分离,大大提高了浸出效率,同时为生产高蛋白豆粕创造了条件。 10、豆皮系统(皮仁、豆皮筛选、二次风选、豆仁、豆皮粉碎、豆皮仓) 风选后的皮仁进入CY115、CY116、CY117之后通过下料溜槽进入豆皮筛SI160和SI161,豆皮筛内筛网孔径约4毫米左右,部分豆皮通过筛孔进入风选AS160,通过风选将豆皮分离,豆皮进入CY160后由一条下料溜管进入SC161豆皮绞龙,而很小的豆仁(豆皮碎豆瓣)直接进入RE120.通不过豆皮筛筛网的大块豆皮经溜管进入SC161。同时大豆除尘器FI101内灰尘等杂质也通过一条溜管进入SC161。 以上三条溜管的物料进入SC161后再进入豆皮粉碎机HG161、HG162。豆皮经过粉碎

合成纤维生产安全技术

合成纤维生产安全技术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合成纤维生产安全技术合成纤维是以石油,天然气和煤作为原料,用人工合成方法制得的具有适宜分子量并具有可溶性的线性聚合物,再经纺丝成形和后处理而制得的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相比,合成纤维的原料是由人工合成方法制得的,生产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合成纤维除了具有强度高,质轻、易洗快干、弹性好、不怕霉蛀等优越性能外,还具有耐摩擦、高模量,低吸水率,耐酸碱、良好的电绝缘等特性。可以代替棉、麻、毛等天然纤维,制成纺织品和针织品,以满足国防、科研、工农业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合成纤维品种繁多,比较重要的有40多种。按主链结构一般可以分为碳链合成纤维和杂链合成纤维两类。碳链合成纤维是在大分子主链上全由碳原子构成的聚合物所得到的纤维,例如,聚丙烯纤维(丙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维纶)等。杂链合成纤维则是在大分子主链上,除含有碳原子外,还会有氧、氮、硫等杂原子的聚合物制得的纤维,例如,聚酰胺纤维(锦纶或尼龙)、聚酯纤维(涤纶)等。 合成纤维的生产,一般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将乙烯、丙烯,苯、二甲苯等基本有机原料通过各种方法制成单体。第二步是将单体聚合或缩聚成高聚物。第三步是把高聚物熔融或制成纺丝原液,进而纺成纤维。 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及其简要生产过程如下:

锦纶:锦纶是聚酰胺纤维的商品名称,也叫“尼龙”、“卡普隆”。目前生产的主要品种有锦纶—6、锦纶—66、锦纶—1010三个品种。 锦纶—6:是由含6个碳原子的己内酰胺聚合制得聚己内酰胺经纺丝而成的。生产过程包括:己内酰胺的制造、聚合、纺丝及后加工。制造己内酰胺的方法有环己烷法,苯酚法,甲苯法等。生产工艺方框流程见图1。 图1锦纶—6生产工艺方框流程图 锦纶—66:是由含有6个碳原子的己二胺与6个碳原子的己二酸缩聚,并经纺丝而成。生产过程包括:己二酸与己二胺混合制成己二胺己二酸盐(简称尼龙66盐),以50%尼龙66盐的水溶液为原料,经缩聚反应得到聚己酸己二胺,再经纺丝及后加工,生产出锦纶66长丝,其生产工艺方框流程见图2。 图2锦纶66长丝生产工艺方框流程图 涤纶:涤纶是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也叫“的确良”。生产过程包括:对苯二甲酸的制造;对苯二甲酸的酯化;乙二醇的制造;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缩聚;乙二醇的回收;纺丝及后处理。制造对苯二甲酸的方法有:对二甲苯硝酸氧化法,对二甲苯分步空气氧化法,对二甲苯一步空气氧化法;甲苯氧化一歧化法和苯酐转位法等。生产涤纶短纤维是以聚酯(PET)融体为原料进入纺丝机;或以聚酯切片为原料,经干燥、熔融

大豆豆粕及其多肽制备工艺

大豆豆粕及其多肽制备工艺 大豆在提取豆油后可得到豆粕,豆粕是生产牲畜和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或用于制作食品、化妆品、抗菌素。豆粕的价格变化很大,相关的产业链长,影响的范围也很广。美国和日本都在大豆豆粕的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美国为了研究水解蛋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使用蛋白肽的工厂;日本在水解产物的去苦和水解工艺上有所进展。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大豆豆粕进行了研究,大豆豆粕作为新兴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大豆豆粕很有可能成为我国绿色饲料的添加剂,从而代替饲料中的抗生素药物[1] 。从大豆豆粕中提取的大豆多肽具有广泛的用途。 1大豆多肽的应用 1.1 营养疗效食品 大豆多肽在食用时易于吸收,适合于病人在大病初愈之后服用,有利于吸收和增强体质。为了符合老人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用大豆多肽作基础再加上全脂奶粉和蜂蜜,就能做出适合老年人饮食用的奶粉[2-3] 。 1.2普通食品 大豆多肽具有良好的吸湿和保湿功能,水溶性高,可改善豆类制品口感和风味,用延长糕点保质期,在酸性环境中具有发泡效果,可生产酸性饮料等[4-5] 1.3 运动员食品

恰当的活动影响和充沛的卵白质增补可增加运动员的肌肉量,从而可以提高运动员体内的能量。在此阶段里,供应消化吸收性优越的多肽作肌肉卵白质的原料会对运动员有一定的帮助。大豆多肽易于在活动中被吸收,延缓心理的压力,增强活力,有利于运动员补充体力[6] 。 2发酵法制备大豆豆粕的特性 2.1理化特性 2.1.1溶解性高。大豆豆粕和一般的大豆蛋白相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它在分离的时候不会减弱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正是这个原因使其在食品和饮料的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豆蛋白一旦加热就会凝胶,易改变特性,影响蛋白的品质,相比之下大豆豆粕就不受其影响[7-8] 。例如大豆豆粕在加热的条件下应用在食品和饮料工业上时,作为蛋白质补充剂的时候比较稳定,防止肌蛋白硬化和保持肉制品鲜嫩可口的口感。 2.1.2渗透压低。大豆豆粕比氨基酸的渗透压低很多,可促进人体内营养素的吸收。 2.1.3黏度性低。大豆蛋白的含量超过10%时,其溶液的黏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30%的大豆豆粕溶液黏度却和10% 的大豆蛋白溶液的黏度一样,大豆蛋白经过酶水解之后[2] ,蛋白质的黏度由于蛋白质结构的破坏而降低。这个特性适于制作高蛋白流体食物时使用 [9] 。 2.1.4吸水性高。当蛋白质被水解之后,大豆豆粕的吸水性 比大豆分离出来的蛋白明显高。pH值对大豆豆粕的吸水性不会

常见肥料的生产工艺、性质

常见肥料的生产工艺、性质 尿素 尿素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是由碳、氮、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称脲(与尿同音)。其化学公式为CO(NH2)2,含氮量约为%。 生产工艺: 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化学反应如下:2NH3[氨]+CO2→NH2COONH4[氨基甲酸铵]→CO(NH2)2+H2O 尿素在酸、碱、酶作用下(酸、碱需加热)能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性质: 无色或白色针状或棒状结晶体,工业或农业品为白色略带微红色固体颗粒,无臭无味,呈弱碱性。对热不稳定,当温度达到50℃时便有缩二脲生成,当温度达到135℃时,尿素生成缩二脲,反应式为 CO(NH2)2→(CONH2)2→NH+NH↑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缩二脲含量超过2%时,就会抑制种子发芽,危害作物生长,例如小麦幼苗受缩二脲毒害,会出现大量白苗,分蘖明显减少。在土壤中的转化: 施入土壤中一小部分以分子态溶于土壤溶液中,通过氢键作用被土壤吸附,其他大部分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碳酸铵,进而生成炭酸氢和氢氧化铵。然后NH4+能被植物吸收和土壤胶体吸附,NCO3-也能被植物吸收,因此尿素施入土壤后不残留任何有害成分。另外尿素中含有的缩二脲也能在脲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和碳酸,尿素在土壤中转化受土壤PH值、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在土壤呈中性反应,水分适当时土壤温度越高,转化越快;当土壤温度10℃时尿素完全转化成铵态氮需7——10天,当20℃需4——5天,当30℃需2——3天即可。尿素水解后生成铵态氮,表施会引起氨的挥发,尤其是碱性或碱性土壤上更为严重,因此在施用尿素时应深施覆土。 碳酸氢铵 碳酸氢铵,又称碳铵,分子式为NH4HCO3是一种碳酸盐,含氮%左右。可作为氮肥,由于其可分解为NH3、CO2和H2O三种气体而消失,故又称气肥。 碳酸氢铵为无色或浅粒状,板状或柱状结晶体,碳铵是无(硫)酸根氮肥,其三个组分都是作物的养分,不含有害的中间产物和最终分解产物,长期施用不影响土质。 生产碳铵的原料是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式为:NH3[氨]+H2O→NH3·H2O[氢氧化铵也称氨水]+热量NH3·H2O+CO2→NH4HCO3+热量碳酸氢铵的化学性质不很稳定。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NH3)、水(H2O)、二氧化碳(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