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的生产工艺和性质

合集下载

以高温(或低温)豆粕为原料

以高温(或低温)豆粕为原料

以高温(或低温)豆粕为原料豆粕是黄豆加工过程中剩余的固体物质。

它是一种廉价的、丰富的蛋白质来源,被广泛用于饲料和食品加工行业。

高温或低温处理可以改变豆粕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性质。

本文将探讨使用高温或低温处理后的豆粕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

高温豆粕高温处理可以提高豆粕的蛋白含量、降低纤维素含量和抗营养因子,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

高温处理通常使用蒸汽或水热处理。

饲料行业高温处理后的豆粕可以作为优质的饲料原料,尤其适用于猪和禽类的饲料中。

高温处理可以降低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蛋白质含量,并改善其口感和消化性能。

与未经处理的豆粕相比,高温处理后的豆粕在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利用率更高,在饲料中的加工性能也更好。

食品行业高温处理后的豆粕也可作为食品加工原料。

由于高温处理可以使大豆蛋白质形成结构性变化,使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更容易溶解和稳定,因此高温豆粕可以作为蛋糕、面包、饼干等食品中的营养强化剂,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含量。

低温豆粕与高温处理相比,低温处理可以更好地保留豆粕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性质。

目前常用的低温处理方法包括微波辅助处理、酸处理和酶解处理。

医药行业低温豆粕的多肽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能够用于一些药品和保健品的研发。

低温处理可以尽量保留豆粕中的多肽和生物活性物质,同时避免因高温处理而破坏其活性和营养成分。

养殖行业低温处理后的豆粕也可作为养殖行业的饲料原料。

低温处理可以通过酸处理或酶解处理来提高豆粕中的蛋白质含量,同时保留其营养成分。

低温豆粕比高温豆粕更易吸附水分和营养物质,动物消化时更容易吸收蛋白质、氨基酸和能量等。

高温或低温处理可以改变豆粕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性质,从而使其在不同行业中有不同的应用。

高温豆粕可以作为动物饲料和食品加工原料,而低温豆粕则更适用于医药和养殖行业。

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处理豆粕前后的营养成分和健康风险都应该进行评估,以使其应用更加科学合理和可持续。

大豆分离蛋白工艺

大豆分离蛋白工艺

大豆分离蛋白工艺摘要: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大豆分离蛋白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食品体系中。

大豆分离蛋白的成功应用在于它具有多种样的功能性质,功能性质是大豆分离蛋白最为重要的理化性质,如凝胶性、乳化性、起护色注、粘度等。

本文主要大豆分蛋白的一种制取工艺。

关键字:大豆分离蛋白、分离工艺、影响因素、设备前言大豆分离蛋白是重要的植物蛋白产品, 除了营养价值外,它还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性质, 这些功能性质对于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可归为三类一是蛋白质的水合性质( 取决于蛋白质-水相互作用),二是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的性质,三是表面性质[1]。

水合性质包括:水吸收及保留能力、湿润性、肿胀性、粘着性、分散性、溶解度和粘度。

而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大豆蛋白发生沉淀作用、凝胶作用和形成各种其它结构(例如面筋) 时才有实际的意义。

表面性质主要是指乳化性能和起泡性能[2]。

1.功能特性1.1 乳化性乳化性是指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乳状液的性能。

大豆分离蛋白是表面活性剂, 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张力。

易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油滴表面的蛋白质所稳定,形成一种保护层。

这个保护层可以防止油滴聚集和乳化状态的破坏, 促使乳化性能稳定。

在烤制食品、冷冻食品及汤类食品的制作中, 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作乳化剂可使制品状态稳定。

1.2 水合性大豆分离蛋白沿着它的肽链骨架,含有很多极性基,所以具有吸水性、保水性和膨胀性。

1.2. 1 吸水性一般是指蛋白质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它与即水份活度、pH、深度、蛋白质的颗粒大小、颗粒结构、颗粒表面活性等都是密切相关的。

随水份活度的增强,其吸水性发生快——慢——快的变化。

1.2. 2 保水性除了对水的吸附作用外,大豆蛋白质在加工时还有保持水份的能力,其保水性与粘度、 pH、电离强度和温度有关。

盐类能增强蛋白质吸水性却削弱分离蛋白的保水性。

优质大豆粕质量指标及其与油脂生产的关系

优质大豆粕质量指标及其与油脂生产的关系

白质的百分比。其意义是用蛋白质溶
解度数值大小反映豆粕在生产过程中
被加热的程度。豆粕加热不足或加热
过度都会使豆粕中蛋白质质量即氨基
酸消化利用率下降,使豆粕的代谢能
值降低,影响饲喂效果。一般要求优
质豆粕蛋白质
溶解度为 !
。蛋 白 质 溶 解 度 若 接 近

表示豆粕是生的;蛋白质溶解度若低
于 ,表示豆粕营养价值已受到
油脂生产工艺对豆粕质量的影响。指出大豆有效除杂、高效脱皮、料坯膨化、合理湿粕蒸脱、豆粕
粉碎等是影响大豆粕质量的主要生产工序。
【关键词】优质豆粕;质量指标;生产工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优质豆粕质量指标及其意义
近年来饲养业对大豆粕数量及质
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这缘于饲养业迫
切需要利用优质大豆粕部分取代甚至
,( ): ! 黄英雄,孙红明,华聘聘 微胶囊化粉 末油脂制品表面油测定方法的研究〔 〕 中国油脂, ,( ): ! 陆师国 亚麻油粉末油脂制备的研究 〔 〕 中 国 油 料 作 物 学 报, , ( ): !
东北林业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萍(
), 女, 山 东 金 乡
人,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研究 方
样品 # 一般、不黏壁 良好、无气泡
样品 $ 较差、黏壁 良好、无气泡
黄鸿志 食品乳化剂使用方法〔 〕 食 品工业科技, ,( ): ! 崔炳群 微胶囊化天然维生素 的研究 〔 〕 食品与机械, ,( ): ! 崔炳群,王三永,李晓光等 植物甾醇 酯微胶 囊 化 研 究〔 〕 食 品 工 业 科 技,
豆粕中残油、残溶、尿素酶活性不能 酸不与纤维素结合,从而保持氨基酸 热不足,但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是否

质检豆粕总结(3篇)

质检豆粕总结(3篇)

质检豆粕总结第1篇豆粕中存在着许多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_、低聚糖、大豆凝血素、植酸、脲酶、大豆抗原蛋白(致敏因子)及致甲状腺肿素等,这些抗营养因子不仅影响饲料的适口性,还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动物的物质消化吸收以及体内的一些生理过程,严重影响了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通常检测豆粕品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尿素酶活性(UA)测定法UA测定法是用于测定大豆中脲酶活性的方法,也是测定豆粕中胰蛋白酶_的间接方法,是评定大豆粕的加工程度是否适当及营养品质优劣的传统方法。

将粉碎的大豆粕与中性尿素缓冲溶液混合,在30±℃温度下保持30min,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产生氨,在中性条件下用过量的盐酸中和氨,再用氢氧化钠回滴,计算出每分钟每克大豆粕释放氨态氮的毫克数来表示尿素酶的活性(UA)。

通常认为豆粕中脲酶活性越低,豆粕的营养价值就越高,但如果加热过度又会引起氨基酸的被破坏。

2.蛋白溶解度(PS)测定法此方法被认为是一项优于UA测定方法的评估大豆加工过度与加工不足的最佳方法。

方法主要是用氢氧化钾溶解豆粕,测定其中的蛋白含量占未用氢氧化钾处理的豆粕中的蛋白含量的百分比,来表示蛋白溶解度。

其原理是:加热使游离氨基酸与其他化合物的基团形成不能为消化酶所打开的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结合键,因而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

一般情况下蛋白溶解度低于70%的豆粕营养价值已受到破坏,低于65%几乎可以肯定豆粕加热过度,严重过熟,致使蛋白的消化利用率会非常低。

近年来由于加工技术的改进,PS有增高的趋势。

有研究表明,豆粕蛋白在氢氧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度和脲酶活性呈正相关。

3.营养成分检测评定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19541-2004,饲料用大豆粕的质量标准及分级标准主要以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指标,按含量分为三级。

三级大豆粕质量指标必须全部符合相应等级规定,二级饲用大豆粕为中等质量指标,低于三级者为等外品。

测定豆粕各项营养成分是评定豆粕营养价值的重要方法。

豆粕发酵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豆粕发酵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豆粕发酵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豆粕发酵的目的是通过发酵过程改变豆粕中的成分和性质,进一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可利用性。

基本原理如下:
1. 发酵菌作用:通过添加特定的微生物菌种(如益生菌),利用其代谢活动,将豆粕中的复杂有机物(如非淀粉多糖、纤维素等)分解为更简单易消化的物质,增加其可利用性。

2. 酶活性提高: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种会分泌各种酶,如蛋白酶、脂酶、纤维素酶等,这些酶能够降解豆粕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成分,提高其营养价值。

3. 抗营养因子降解:豆粕中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如植酸、多酚等,这些物质会与营养物质结合,影响其消化和吸收。

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种能够降解这些抗营养因子,减少其对营养物质的影响,提高豆粕的可利用性。

4. 产生有益物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种还会产生一些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益生菌等,增加了豆粕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

总结起来,豆粕发酵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改善豆粕的营养成分和性质,提高其可利用性。

发酵豆粕生产工艺:

发酵豆粕生产工艺:

发酵豆粕生产工艺:1.1 I 生产工艺流程豆粕一喂料斗→提升机→哲存箱+计量秤→混合罐→一次发酵车一混合罐→二次发酵车→滚筒粉碎器→新型烘干机→粉碎→打包→成品1.2发酵豆粕生产过程脱脂豆粕(粗蛋白含量≥48% )经提升机送至暂存箱经计量后进人混合罐.与配制好的发酵液充分混合进入发酵箱中,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进行第一次发酵。

经过初步发酵的中间产品进人混合罐,经过混合后进入二次发酵工段。

经过二次发酵后的互柏其蛋白质的溶解度显着提高,豆粕中的XSG24小时专业为您服务。

非标设计定制闪蒸、带式、喷雾、盘式、流化床、桨叶、回转窑、煅烧、气流、沸腾、真空、烘箱等混合制粒设备,良好的信誉,优越的品质,完善的服务!(公司承诺:此设备如经厂家调试,任然不好正常运行,公司全额退款退货,保证客户购买零风险。

)1详3细6咨1询6联1系1方2式9顾8先8生!气流速,控制离开干燥器的粒子尺寸和数量、最终含水量及物料在干燥段内的停留时间。

⑤加料机的螺旋输送机转数由无机调速电机控制。

根据物料性质和干燥工艺参数控制加料速度。

旋转干燥器的工作性能如下:①能处理膏状、滤饼状等物料;因是闪蒸、瞬时完成干燥,可用于处理热敏物料;干燥室中有搅拌器,同时在高速气流中干燥,可处理黏性物料。

②单位产品能耗低,该干燥器可在较高温度下干燥固含量高的物料,较其他许多干燥设备能耗低。

与喷雾干燥器相比,相同体积时,其干燥能力是喷雾干燥的2倍,能耗是喷雾干燥的1/3。

③产品收率高,质量好。

以干燥H-酸为例,利用闪蒸干燥装置可提高收率5%,而且粒度均匀,含水量小。

④颗粒在热气流中高速分散,干燥时间短、速度快、热效率高。

⑤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集干燥、粉碎、分级为一体,是旋流技术、流化技术、喷动技术及对流技术的有机结合,干燥后不需要再粉碎、筛分,简化了生产工艺,节省了动力和设备费用。

⑥设备紧凑,占用空间少,生产效率高。

⑦该系统密闭性好,保护工人健康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豆粕

豆粕

大豆凝集素对干热处理相当稳定,有一定
的耐热能力,虽然加热处理可除去大豆产
品中大部分凝集素活性,但在鱼类饲料的
应用上,用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过大豆抗原蛋白
大豆抗原蛋白主要是通过破坏肠细胞 的形态和结构,导致动物的肠道发生 病理变化和过敏反应影响动物的免疫 系统而发挥其抗营养作用的。
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处理
热处理法对那些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有较好的效 果,有些抗营养因子本质上是蛋白质,利用蛋白 质的热不稳定性,通过加热,破坏豆粕中的这些 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大豆凝集素、致 甲状腺肿素、尿酶等。 当加热到120℃时,大约有93%胰蛋白酶抑制剂 因子失活。当温度达到129℃时,所有的凝集素 全部消失。
酶制剂法
利用外添加酶制剂法可以降低抗营养因子, 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 植酸酶是在抗营养因子酶处理中应用 最广泛的酶制剂。它水解单胃动物不能吸 收利用的植酸盐,释放植酸中的磷元素供 动物机体利用,此外还能明显降低动物对 日粮磷的需求量和粪便磷的排泄,从而减 少环境污染。
微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发酵豆粕,可以降低豆粕中几 种主要的抗营养因子(抗蛋白原),同时 提高了豆粕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大豆中的低聚糖(胃肠胀气因子)
当它们进入大肠后,由于大肠细菌的发酵 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氢气及少量甲烷 气体,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 等现象。
皂苷
可改变鱼类肠道形态,降低肠道粘膜酶的 活性,降低摄食,影响鱼类生长。
尿 酶
生大豆食入后,尿酶在胃肠内适宜的水分、
温度、pH条件下被激活,激活的尿酶将大 豆中部分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大量氨的 存在会引起机体氨代谢障碍或中毒。 尿酶活性常常用来判断大豆受热程度和评 价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

饲料中各成分的性质特点

饲料中各成分的性质特点

一、玉米(1)玉米粒皮层光滑,半透明,并带有似指甲纹路和条纹,这是玉米粒区别于豆仁的显著特点,另外,玉米粒的颜色也比豆仁深,呈桔红色。

(2)麦麸中麦片外表面有细皱纹,部分有麦毛。

(3)棉籽饼中菜籽壳碎片较厚,断面有褐色或白色的色带呈阶梯型,有些表面附有棉丝。

(4)贝壳粉颗粒方形或不规则,色灰白。

(5)花生壳有点状或条纹状突起,也有呈锯齿状。

(6)参考鱼粉掺假物的镜检判别法。

化学判别如豆粕中掺有尿素时,可用鱼粉中检测尿素的方法检出。

黄玉米中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维生素D和K几乎没有。

水溶性维生素中含硫胺素较多,核黄素和烟酸的含量较少,且烟酸是以结合型存在。

黄玉米中所含叶黄素平均为22mg/kg,这是黄玉米的特点之一,它对蛋黄、胫、爪等部位着色有重要意义。

"玉米是谷实类饲料的主体,也是我国主要的能量饲料。

玉米的适口性好,没有使用限制。

其营养特性如下:1.可利用能量高。

玉米的代谢能为14.06MJ/k8,高者可达15.06MJ /kg,是谷实类饲料中最高的。

这主要由于玉米中粗纤维很少,仅2%;而无氮浸出物高达72%,且消化率可达90%;另一方面,玉米的粗脂肪含量高,在3.5%至4.5%之间。

玉米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又名苞谷、棒子、六谷等。

据研究测定,每100克玉米含热量196千卡,粗纤维1.2克,蛋白质3.8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40.2克,另含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等。

玉米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比精米、精面高4-10倍。

玉米中还含有大量镁,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泄。

玉米上述的成份与功能,对于减肥非常有利。

玉米成熟时的花穗玉米须,有利尿作用,也对减肥有利。

(1)玉米的可利用能量高(2)玉米亚油酸含量较高(3)黄玉米的叶黄素(4)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偏低,且品质欠佳玉米质量的快速判别玉米是配合饲料主要的植物性能量源,在禽畜饲料中的用量较大,它的淀粉结构很好,用其来制作膨化饲料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制作豆粉的原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种[1]:
第一种是以豆粕为原料,豆粕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萃取出脂肪的豆子残渣(也就是市场上标明的浸出油),此类豆粕可称为一次豆粕,还有一种是在萃取出脂肪的豆粕基础上再次提取一些其他大豆提取物后的豆粕(如提取大豆异黄酮等,市场上欣靓、天雌素等产品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姑且称其为二次豆粕,二种豆粕在检验上不好区分,除非使用非常精密的仪器。

豆粕由于需要先萃取油脂的,因此其大多选取的是脂肪含量较高的转基因大豆,经过萃取工艺后,脂肪残留量大多≤0.5%,以此为原料制作的豆粉,细度可达80目、100目、120目甚至更多(有的厂家声称能提供200目豆粉),但这种豆粉有一种特点,由于其脂肪含量很低,所以在发酵生产中,必须辅以大量的消沫剂,否则泡沫无法控制。

此外此种豆粉的初始原料大多是脂肪含量较高的转基因大豆,因此其本身蛋白质含量相对偏低,相对以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制成的豆粉蛋白质含量就更没有优势。

但目前有些产品就专门使用这种豆粉,比如有的生产厂家的阿维菌素就采用此种豆粉。

第二种是采用豆子为原料(包括非转基因中国大豆和转基因大豆),这两者原料做成的豆粉在物理、化学性质,无法区别,可能在生物性质上有所区别。

先采取压榨方法压出油脂后(也就是市场上标明的压榨油),再进行炒饼,磨粉。

这种豆粉相对豆粕豆粉价格要高一些,优点有以下几点:
1、此种豆粉由于压榨法取油,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调整压力,从而控制最终豆粉中的残留脂肪含量,这种豆粉与上一种豆粉的最大区别,在发酵生产使用中可以减少消沫剂的用量,因为脂肪也具有消泡功能,而且由于脂肪自然均匀地分布在豆粉中,其消泡效果相应地好于同等效果消沫剂。

基础料中使用消沫剂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对生产菌种也有一定的毒性;即使选用植物油也会因油脂漂浮在发酵液表层,影响发酵液的溶氧水平和菌丝的呼吸。

2、如果选用非转基因中国大豆,其蛋白质含量要高于转基因大豆及及以其为原料制成的豆粕。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豆粉:有的是将前两种豆粉按比例混合,有的干脆是掺假(有的掺土、有的掺玉米粉),假货的检测方法也比较简单,只要检测蛋白质含量,即知道是否掺假;后一种检测比较麻烦,但如果您要求采购高脂肪残留的豆粉,哪么只要脂肪残留量检测合格,就基本可以断定其真实性或仅仅掺和了较少量的豆粕粉;但有些产品就要求使用按比例掺和豆粉,这就另当别论了。

制作工艺
这是豆粉制作的关键,决定着的豆粉的质量及外观、颜色
豆粕豆粉:
原料如果由豆粕的话,其颜色相对偏浅一些,因为大多数豆粕原料都是比较小的片状物体,由于脂肪含量极低,极易粉碎,以此原料做豆粉的厂家,大多不再炒豆粕,或仅进行简单地温度较低的炒制,这主要因为一方面豆粕在萃取出油的过程,为了提高出油速度和出油率,已经进行过适当加热,另外由于豆粕片比较小,含水量都非常低,比较干燥,相对表面
积较大,如果炒制温度过高,极易自燃,所以豆粉中只要含有一定的豆粕粉其颜色相对就会浅一些。

我们单位一些发酵品种也曾先后使用过一次、二次豆粕做成的豆粉,但最后大多品种都最终停止使用这种豆粕豆粉,我们也曾共同分析过这一问题,使用过程中泡沫大仅是一个方面,大家共同怀疑是不是由于豆粕经过萃取工艺,一些重要的营养成份(特别是些脂溶性营养成份)随着萃取而流失了,二次豆粕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

虽然利用豆子做原料,这个问题也客观存在,但情况可能要好一些,因为简单利用压力压榨豆子出油有相当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榨取干净,即使最大限度压榨,残留脂肪也在3%以上。

豆子豆粉:
主要有以下两种工艺:
工艺一:先将豆子加热至要求温度,再进行压榨出油,再对豆饼进行磨粉,制得豆粉。

此种工艺目前基本不再使用,主要是因为,将豆子加热,由于豆子较大,含水量较多,加热时由于受热面积较小,受热不均匀,一方面要加强搅拌力度,另一方面由于豆子的相对表面积较小,加热能耗较高,且制得的豆油颜色发黑,在目前大家都注重节能,降低成本和食品质量的大环境下,此工艺已基本被淘汰,除非客户要求,且出价较高方可为之生产。

工艺二:先将豆子压榨出油,(根据客户对残留脂肪含量的要求不同),可以压榨一次、二次甚至三次(当然压榨次数越多,残留脂肪含量就越少),再对豆饼进行炒制,最后进行磨粉,这是目前豆粉生产厂家的主流工艺。

这种工艺的优点是:榨出的豆油颜色清亮,质量较好,另外由于是对豆饼加热,相对受热面积较大,受热均匀性较好些,比较节能。

另外由于其有一定的残留脂肪含量(特别是要求较高的残留脂肪含量时),在磨粉中,会因豆饼颗粒发粘而糊住筛板造成停车,因此如果要求较高的残留脂肪含量,其加工细度就会受到较大限制,一般只能生产40目、60目以上,个别厂家声称能生产80目的,对此我们表示怀疑。

目前市场上豆粉主要规格有两种:高温豆粉,低温豆粉,有些企业还推出了中温豆粉,但严格说来,目前国内豆粉市场并无一个统一标准。

这些豆粉的在制作工艺上区别主要在于豆饼(豆粕)炒制温度不同和达到炒制要求温度后豆饼(豆粕)维持温度时间的长短差异。

条件好的一些生产厂家采用的带有电子显示的油汀炒锅进行炒豆饼,温度控制非常平稳,相对一些小厂采用直接烧煤加热,质量更有保障的。

达到要求温度后,在锅内停止加热,再维持一段时间。

但由于大多生产厂家,生产任务比较大,且油汀炒锅不能长期闲置,只能采取将炒好的豆饼放到水泥地上,聚集成堆维持一段高温时间的变通措施。

这个豆饼的炒制温度和高温维持时间,不同产品的要求不尽一样,相对来说温度越高,豆粉相对好利用一些,因为高温可以将其一些稳定的化学结构破坏,利用起来比较容易一些。

豆饼的炒制温度高低可以通过检测豆粉的溶磷来确认,如果溶磷过高且颜色过深则说明豆饼的炒制温度超标了,低了一定程度上说明炒制温度偏低(这一点并不尽然,不过炒制温度低了,颜色就可以体现,另外由于豆子来源不同,溶磷也有一定的波动)。

因为磷元素做为一种重要的元素,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比如细胞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ATP等,但大多
数都以各种有机大分子形式存在,普通检测根本无法检测出来,如果经过高温炒制等物理过程后,大分子断裂后,形成PO43-形式,就可以检测出来了。

玉米浆同样也有这个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