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合集下载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 冲破麻木的文化反叛 ——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派文学流派,兴起于50年代初,鼎盛于50年代下半期。它是存在主义在美国的变种,在极端发展后,与美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政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平盛世:危机四伏 战后,美国做为战胜国,既发了横财,又捞足了政治资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它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四分之三,它的军队驻扎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基地。它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现象。在太平盛世后面,掩盖着巨大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许多新问题开始在美国出现:大战中几百万犹太人遇难,一般美国人开始怀疑人是否还有他善良的一面?在广岛扔下的原子弹杀害了数以万计的无辜日本居民,美国人是否也会遭到同样的劫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真能造福于人类?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将不受人们主观愿望所控制,会不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灾难?电子设备的发展和安装会不会测试出人们内心的秘密?此外,电视、新闻、广播事业的发展也从各方面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活动。战争刚结束,就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40年代末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种恐惧共产主义的心理笼罩着美国统治集团,他们急不可待,发动了侵朝战争。没想到,这场战争反而粉碎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共产党对于他们来说,又成了不共戴天之敌。于是,美国统治阶级在世界上实行冷战、热战,炫耀原子武器,在国内实行高压政策,造成了美国人民“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惧怕和心灵受桎梏的情况。” 更有甚者,美国统治阶级在患了共产主义恐惧病,实行****高压政策的时侯,竟然出现大搞白色恐怖的登峰造极的“麦卡锡主义”。1950年,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煽起全国性的激烈****“十字军运动”。紧接着,它煽起的****迫害风波及社会每一个角落,间谍审讯,忠诚宣誓和

迷惘一代的特点与风格

迷惘一代的特点与风格
迷惘一代风格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
菲兹杰拉德
“迷惘的一代”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形式上勇于创新。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坛正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的时期。这些青年作家们融合了战后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吸收了各流派的艺术成就,并各自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特色:菲茨杰拉德浪漫精巧、海明威朴素遒劲、多斯·帕索斯宏观大气。在法国的流放生涯让他们充分养成了对形式实验和福楼拜的兴趣。他们学习福楼拜客观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态度,学他的作者隐退的叙述技巧,学他的简练风格和反复修改的写作精神。他们感到传统的文学叙述手法已无法表达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特征,于是转向意识流、象征、电影“蒙太奇”,有限人物视角、多重视角等创作手法。多斯·帕索斯是形式试验的大师,他在小说领域中开拓性的技巧试验也许比他小说本身的价值更令人瞩目。他第一部令人难忘的试验小说《曼哈顿中转站》(一九二五) 交叉运用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蒙太奇和新闻报道等多种艺术手法。各种社会镜头和生活画面杂相交错,水和火的隐喻表达了战后西方世界的荒原意识,充分体现了多斯·帕索斯的实验精神。此后,多斯·帕索斯在其恢弘巨著《美国》三部曲(一九三七)中,在小说常规叙述之外穿插了“新闻短片”(The Newsreel)、“摄影机眼”(The Camera Eye)和“人物小传”(The Biography)等,来揭示了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美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这种以美国社会为主角而不是以个别人物为主角的文献新闻手法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对诸如诺曼·梅勒,道格多罗等后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一九六○年代新新闻报道(New Journalism)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源流和借鉴。同时,后现代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fiction)也能从他的寓非小说于小说之中的试验获取灵感。虽然现在看来,多斯·帕索斯的文学试验多少有些机械,呆板,“摄影机眼”的语言晦涩,“新闻短片”已经成为湮没的历史,让现代读者难以理解,但他试图用现实的新闻材料与小说叙述部分相平行,从而给小说创造一种时代气氛的尝试却是他的成功之处。相比之下,海明威保留了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他的小说还常能清晰地分出开头、高潮和结尾。但形式上的实验还是显而易见的,除了电报式对话的独创外,他突破了福楼拜的人物内部聚焦常为第三人称的局限,改用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更缩短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其主要作品中他也试验了意识流、内心独白、闪回等多种叙述巧。福克纳则是大刀阔斧的运作意识流,在这方面的彻底性远远超过海明威。他在诸多的作品中尝试多角度叙述方法和意识流,以及“神话模式”,即有意识地使他讲述的故事与神话故事平行展开,从而创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界。诗人肯明斯突破传统标点符号、大小写、句法的束缚,创造了成为肯明斯标记的小写的第一人称单数“i”,展示了语言更本质的活力。此外他在诗歌的排字法上标新立异,如把“一叶落下/孤独”竖排成数字1的形状,更突出了孤零零的孤独意象,使诗歌同时具有绘画般的视觉冲击力。被誉为“迷惘的一代”最后一位天才的韦斯特更是以形式实验著称,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前卫、激进。他在《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一九三一)和《孤心小姐》(一九三三)中借由理性控制的梦境来讲述存在的寓言和充斥现实梦境的荒诞意象,在创作意识和写作技巧方面直接影响了后起的美国作家如卡森·麦卡勒斯,奥康纳,霍克斯和塞林格等人。此外,“迷惘的一代”之所以影响深远。除了他们的创作成就之外,传记文学和回忆录的空前繁荣也是原因之一。三、四十年代就有弗雷德里克·艾伦的《就在昨天》(一九三一),考利的《流放者的归来》(一九三四),罗伯特·麦卡尔蒙的《天才济济》(一九三八)以及菲茨杰拉德去世后由威尔逊收集成册的《崩溃》(一九三五)等总结、反思“迷惘的一代”的作品问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目睹了一股回忆热潮:“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或见证人纷纷推出回忆录或自传,包括卡蕾斯·克罗斯比的《热情年代》(一九五三),西尔维娅·比奇的《莎士比亚书店》(一九五六),哈罗德·勒布的《如此往事》(一九五九),罗伯特·寇兹的《追忆》(一九六○),马修斯·约瑟夫生的《和超现实主义者一起生活》(一九六二),曼·雷的《自画像》(一九六三),莫利·卡拉汉的《那个巴黎之夏》(一九六三),海明威的《不固定的圣节》(一九六四),多斯·帕索斯的《最好的时光》(一九六六)以及南茜·卡纳德的《就是那些时光》(一九六九)。《天才济济》也由凯·博伊尔重新修订于一九六八年再版。这些传记不仅有利于从其内部理解“迷惘的一代”的思想、生活和创作原则,它们如此集中的出版也进一步深化了“迷惘的一代”的文学传奇,使其影响超越了一九二○年代的短短时间而对后起文学持续地产生影响,直到一九六○年代的“垮掉的一代”以更反叛、更激进的姿态崛起在美国文坛上。马克·多兰认为“迷惘的一代”之所以能成为一九二○年代的文化象征,不仅由于它是美国文化历史上颇为少见的由一群作家代表一个时代的例子,还由于它是美国文化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由一群自传作家代表一个时代的例子。

《垮掉的一代》读后感

《垮掉的一代》读后感

垮掉的一代读后感这本书主要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敲响了警钟,如何避免对人性的丧失,如何约束自我,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如何保护坏境等等。

《垮掉的一代》让我们深刻的反思。

一、由来《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

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

“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

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

“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

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浅谈“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本质的异同定义(摘自:维基百科)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失落的一代,通常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年的一代人。

海明威在其创作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使用了“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从而使这一名称广为人知。

“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相同点“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分别产生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两个流派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之下,甚至是文学评论界的反应也完全不同,但是当将两个流派分别放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时代背景、现实处境、思想基础、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共同的反叛主旨,即反叛主流价值观,宣泄个人感受,用另类的方法引起社会的关注。

同时,对两者的比较放在美国文学的纵向发展中,又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两者一脉的相承精神实质,即追求自由、独立的美国精神。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在创作手法上无疑属于创新一代,他们都把生活方式与艺术风格相结合,把自己的经历、对时代的感受体现在作品中。

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

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独树一帜,以凯替亚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融合了现代主义或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

“迷惘的一代”真正内涵

“迷惘的一代”真正内涵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摘要:厄内斯特。

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着重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代人的心理,这是一个内心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在现实中挣扎的灵魂的独白。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最终寻找到了精神和感情的出口,坚强地从历史带给他们的伤害中站起来,走向新的生活和希望。

这正是“迷惘的一代”的真正内涵。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泛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代人,也特指出生在1900年前后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登上文坛的一代美国作家。

他们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一战后青年厌恶战争同时又因失去方向而痛苦迷惘的心理,是现代主义初期青年文化反叛的一部分。

但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学流派,而是各自保留自己的独立风格。

这一代人的迷惘是因为他们的传统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与战后的世界格格不入,加之受美国政府推行的“恢复常态”政策影响,使这些青年感到美国冷酷无情,只重实际利益,从而使这些青年与美国在精神上疏远起来。

海明威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后的191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成名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在这部小说的扉页,海明威引用美国“意象派”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对他说的一句话作为题词:“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 小说因此被视为“迷惘的一代”——无论是作为文学流派的,还是作为一代战争受害者的宣言书,海明威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太阳照常升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了战后一群青年流落在巴黎的生活情景。

表达了当时的青年一代的幻灭感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精神和强烈的反战情绪。

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身体上、精神上、道德上、心理上受到战争的损伤和摧残,他们没有精神支柱,没有奋斗的目标,表面上寻欢作乐,内心却隐藏着深刻的悲哀。

他们对战争极端厌恶,对传统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对生活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无法在一个信仰失落的时代保持他们在精神上的平衡. 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但是因为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所以我们只看到那些迷惘、失落、悲观、孤独而无助的灵魂在现实的世界里苦苦挣扎,只看到他们在奢靡的生活中放纵自我、麻醉自我。

理想与现实的迷惘——浅谈美国“垮掉的一代”

理想与现实的迷惘——浅谈美国“垮掉的一代”

没 有意思 , 去 了其 宗教 、 失 教育 及 有价值 的基 础 。 “ ” 对
章, 呈现 出解 构主义 倾 向 , 言粗鄙 甚 至下流 。 这些 语 但 丝毫 不能 抹杀 他们 的成 就 , 社会 学的视 角来 看 ,垮 从 “
掉 的一代 ”对 后世 的西 方文 化产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被
为 它 对 于 “ 世 界 ” 诞 生 起 到 了 不 可 忽 视 的 推 动 作 用 新 的
关键 词 : 国; 掉 的 一 代 ; 文化 ; 皮 士 ; 进 主 义 美 垮 亚 嬉 激
中 图分 类 号 : 1 G4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0 0 0 - 1 1 0 17 - 9 9 2 1 )5 0 6 - 2
主 义与文化 扩 张主义 , 重点 在 于 自身 的发 展与 统领 其 世界 文化 , 似乎并 不 存在激 进 主义 的“ 床 ” 温 。但 那个 时代 是相 当特殊 的 . 麦卡锡 主 义 的盛 行 造成 了美 国在
整个 5 0年代 的“ 治 恐 怖 ” 年 轻 人 已经 被 压 抑 了 太 政 , 久 ; 性 解放 ” “ 的异 军 突起 , 一定 程 度 上左 右 了青 年们 的价 值取 向 ; 战 、 战 、 冷 越 种族 歧 视 , 一波 未 平 一 波又
然 的隔绝 , 这个 富足 的社会 里 , 活反 倒无 聊 乏味 , 在 生
流 派 。“ 掉 的一代 ” 垮 的成员 们大 多笃信 自由主义 , 他
们 的文 学创 作 理 念往 往 是 自发 的 ,有 时甚 至 非 常混 乱 。他们 的作 品通 常广 受争 议 , 因是 这些作 品 通常 原 不 遵循 传统 创 作 的 圭臬 ,结构 和 形 式也 往 往 杂乱 无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

一、由来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

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

“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

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

“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

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

“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

迷惘的一代-作家自我流放原因再探

迷惘的一代-作家自我流放原因再探

“迷惘的一代”作家自我流放原因再探“迷惘的一代"作家自我流放原因再探虞建华’内容摘要: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一批美国作家纷纷自我流放到法国巴黎,形成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批评界往往将流放的动机合理化、逻辑化,使这一现象成为可以做出精确阐释的文化表态。

笔者将流行的解释归为“战争幻灭说”和“文化朝圣说”,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如法郎贬值、格林尼治村的瓦解和新消费道德的形成等,共同造成了这一文化现象,其真实理由也许比一般认可的更复杂,但也更实际。

关键词:20年代迷惘的一代自我流放流放,或日自我流放,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的一大奇观。

一批在美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和诗人,包括海明威、费茨杰拉德、安德森、多斯·帕索斯、艾略特、庞德、斯泰因、福克纳、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福特·麦道克斯·福特、理查德·赖特、马尔科姆·考利、埃德蒙·威尔逊等人,先后出走到法国巴黎。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我流放也为后来的批评家们所津津乐道。

他们用一个统一的标签插在这一批流放作家的头上.称之为“迷惘的一代”。

但是这批文化青年出走的动机是什么?他们自我流放到法国想表达什么意图、达到什么目的?对这些问题人们给过各种回答。

由于20年代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十年,也由于这批自我流放的作家经常处于关注的中心,更由于他们自己始终没有给过一个令人信服的“说 法”,于是,文史学家和批评家们做出种种努力,纷纷替他们“自圆其说”,进行合理化推导,使流放现象成为一种可以精确阐释的文化表态。

但这样做反而歪曲了事情的本来面貌。

我们常看到的各种各样对流放现象的解释,笔者主要归总为“战争幻灭说”和“文化朝圣说”o。

这两条促成自我流放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但笔者认为它们不是主要理由。

更不是全部理由。

自我流放是一种连流放者自己也难讲清的冲动和许多现实条件共同促成的,其真实原因要比逻辑的、理性的、甚至“高尚”的行为动机复杂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本质的异同
定义(摘自:维基百科)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失落的一代,通常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年的一代人。

海明威在其创作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使用了“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从而使这一名称广为人知。

“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相同点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分别产生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尽管两个流派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之下,甚至是文学评论界的反应也完全不同,但是当将两个流派分别放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时代背景、现实处境、思想基础、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共同的反叛主旨,即反叛主流价值观,宣泄个人感受,用另类的方法引起社会的关注。

同时,对两者的比较放在美国文学的纵向发展中,又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两者一脉的相承精神实质,即追求自由、独立的美国精神。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在创作手法上无疑属于创新一代,他们都把生活方式与艺术风格相结合,把自己的经历、对时代的感受体现在作品中。

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主义写作手法,
独树一帜,以凯替亚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融合了现代主义或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在艺术上敢于冲破一切传统的羁绊.
大胆创新这两代作家在创作手法上的共同点就是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来体现他们作品的主题。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两种文学流派在美国文坛乃至整个文学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点
一、不同的时代背景
“迷惘的一代”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1917年,美国宣布对德开战。

为了鼓动青年们参战,他们打着“拯救民主”、“伸张正义”、“为和平而战”的口号。

在这种怂恿下,青年们把参加战争看成充满了理想色彩,认为这是实现人生抱负的好机会,他们怀着浪漫主义理想和维护正义的使命感,纷纷报名参军。

满怀希望和理想走上战场的青年,满以为能充分实践自己的正义和伟大的使命,但后来他们发现战争远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战场上,他们感受到的只有战争的灭绝人性,生命如儿戏,他们逐渐看清战争的本质,他们只是美国大资产阶级争取利益的工具。

“垮掉的一代”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人还没有从一战的恐怖中
走出,二战又开始了。

二战的来临,使美国人陷入比一战更深的恐惧中,社会秩序的错乱使人们的精神发生了巨大的裂变。

二战的爆发使人们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根本价值,人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都坍塌了。

如果一战时人们对政府还抱有期望,而经历了更为灭绝人性的二战后的青年则彻底对美国政府失去信任。

他们一开始就以特异独立的行为反抗着社会。

二、不同的社会背景
一战和二战后社会的现实状况是不一样的。

一战后,令青年们引以为荣的整个欧洲的传统文明一下子坍塌了,欧洲一片混乱。

当初满怀理想冲上战场的年轻人战后回到家乡,发现一切跟战前都不一样了。

他们并没有成为众人崇拜的英雄。

他们过去的工作都被未去服役的人夺走,战后初期不景气的工商业使他们难以找到工作,作为退役军人的他们被视为难以管教的孩子。

他们发现传统的清教价值观已不复了,他们已很难再适应自己的城镇和家庭,无法跟周围的人沟通,他们变得跟现实格格不入。

一战对知识分子造成了更持久的精神创伤。

他们对社会上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追求高尚情趣不满。

所有这些变化,使得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他们失去了旧的根基,却找不到新的方向,思想空虚、精神孤独,自然的与社会主流制度脱离,以“迷惘”的外观情绪来表达对社会的抗议。

二战后的美国和一战已经不一样,社会更加集权和窒息,一战后的青年只是迷惘和彷徨,社会没有对青年施加很大的压制,而二战后的社会已经完全压抑了人的本性,遭受打击的青年不能再无声的忍受下去,正常的反抗已无效,他们不能像“迷惘的一代”那样,摆出与已无关的姿态,陶醉于个人小世界。

他们便以特异独行和超然独立的行为引起社会和大众的关注,从而表达自己对主流权威的抵抗。

三、不同的反叛形式
两个流派都变现出一种不与主流协同的精神面貌,但是他们的反叛形式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重压下的优雅”,一个是赤裸裸的嚎叫。

“迷惘的一代”虽然不问世事,悲观低调,但是他们并不是消极隐退者,在他们“迷惘”的外表下,却又都在寻找什么,从深层上表达了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他豪放不羁,蔑视一切压抑和束缚,我行我素,从来不按别人设定的规范做事。

他笔下的人物也是洒脱自在的人,不论是斗牛士、拳击手还是渔夫,都不动声色,外表冷酷,内心有着自己的做事准则,不管外界多么恶劣艰难,即使人注定抵抗不过自然和命运,但是人要在困境中奋力搏击,维护做人的尊严。

这体现了人的反抗精神,是对人的尊严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追求自由的表达。

如果说“迷惘的一代”用重压下的优雅表现对主流的反抗,“垮掉的一代”则以疯狂和赤裸裸的袒露表达同样的反抗精神。

“垮掉的一代”行径极其疯狂,达到了不合常理的地步。

《在路上》中的一群人就是这样,他们吸毒、性滥交、同性恋、飞速开车、沉迷于爵士乐、在公共场合脱光衣服,他们抛弃物欲、功名、蔑视国家政治、憎恨警察、以故意偷盗来进监狱。

在常人眼中,他们是堕落、不可救药的人,但是他们这些疯狂和自我袒露的行为处处表达对主流体制的文化的抗议,对自由的追求。

他们厌恶罪恶的大城市,他们动身到西部,到原始的墨西哥去,是因为西部远离压抑的、腐朽的东部体制,他们从黑人身上,寻找到人类纯净的本色。

他们疯狂驾车,是为了体验极速时的癫狂,他们吸毒和性滥交都是为了体验一种最本初的、灵魂彻底摆脱束缚的感觉。

因此,他们疯狂的行为只是
表面,他们内心始终在探寻着人类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因此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人在日益物欲和权欲的社会中,已经变得失去自我,逐渐异化,因此,他们就是要以疯狂的行为来激起逆来顺受的人们的反抗意识,恢复人们的自由。

约翰.霍尔姆斯说“在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层面上,他们在每一个方面的这种堪称绝妙之至的对于信念的渴求和追求。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正是美国社会在不同的阶段向世人展现的两扇窗子,透过这两扇窗子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美国的社会和思想状况,认识一个全面的美国社会,了解一个完整的美国现代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