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
名词解释垮掉的一代

名词解释垮掉的一代在当下的社会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他们是指那些对传统规范和社会期望产生了强烈反痛感的年轻人。
这一代人不再接受固有的定义和框架,他们试图打破条条框框,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名词解释垮掉的一代,既是对他们的一种定义,也是对他们特点的一种概括。
这个词汇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20年代,最初是由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在其一本同名小说《垮掉的一代》中使用的。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引起了当时年轻人的共鸣。
从此以后,“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汇便开始流传开来,深入人心。
垮掉的一代往往被认为是一群有些迷茫,甚至有些自我放逐的年轻人。
他们对于当下的社会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不愿意盲目接受现有的体制和规则。
他们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寻求真实和自我。
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内心的丰富和体验的丰富,而非对外在物质的追逐。
这一代人往往对工作和事业没有强烈的动力,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更愿意在追求个人兴趣和热爱的道路上探索和奋斗,而非听从传统的“安稳就业”。
这样的人生选择往往被认为是追求梦想的勇敢之举,也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满足感。
然而,垮掉的一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他们虽然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但有时却会变得孤独和迷茫。
因为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有所不同,他们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或无法融入。
他们也面临着物质生活的压力和生计的问题。
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需要金钱,而他们的选择往往不被看作是“安稳”的选择。
尽管如此,垮掉的一代并不是消极的群体,他们积极地追求个人成长和意义的追寻。
他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区精神,倡导公平和平等。
他们致力于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通过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和慈善活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中,垮掉的一代早已不再是边缘群体,他们的观念和价值观正在渐渐改变传统社会的规范和标准。
他们的存在和影响无论是在文化、艺术、还是在技术、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不容忽视。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汇源于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于1957年发表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成为描述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反主流文化青年的代名词。
这一代人对社会的反叛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不满,为整个时代的文化变革和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同期,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强制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的文学创作,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迅速发展的时期。
然而,这个阶段也正是中国文学表达的一个低谷,创作者们在艺术表达的自由度受到了空前的限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汇也渐渐进入了中国的文学圈。
与其说是完全拥护西方“垮掉的一代”的概念,不如说中国当代的一些作家借用了这个概念,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的焦虑与反思。
这些作家们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社会巨变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对社会不公、意识形态控制和人性扭曲等问题的担心。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垮掉的一代”作家并不是一个明确的群体,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或创作方法论。
然而,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价值观。
一方面,这些作家们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洗礼,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形成了文学创作的主要内涵。
王小波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典型的“垮掉的一代”作家。
他在《黄金时代》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体制的反思,他以自己特有的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将社会的荒诞呈现在读者面前。
该小说以中国的文化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展现了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困境。
王小波通过他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呈现了当时中国人在这个文化和制度转型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困境。
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

垮掉的一代(the B eat G enera 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有人根据英文“Beats”和“Be atnik s”(“垮掉青年”的俗称)译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诗歌的部分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
“垮掉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
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
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
多数垮掉派文人来自东部。
著名的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巴罗斯、格雷戈里。
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
1950年,凯鲁亚克与巴罗斯合写侦探故事未成,却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说《小镇与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
霍尔姆斯从中受到启发,在小说《走吧》(1952)中更明确地反映纽约“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纽约时报》上鼓吹垮掉派文学,但这种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他们就往西部寻求同道和发展基地。
当时洛杉矶近郊的西威尼斯有个以劳伦斯·李普顿为首的垮掉派组织,他于1955年发表小说《神圣的野蛮人》。
在旧金山,以劳伦斯·弗林盖梯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从事“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诗人,他们的首领即是后来成为“垮掉的一代”理论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包括旧金山诗人和黑山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自此之后垮掉派文学作品开始流行。
垮掉的一代

写作风格。其疏狂漫游、沉思顿悟的人生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一种理想。
精彩摘录
这是《垮掉的一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的过程中,脑子不断浮现哈尔滨的夏天或冬天,啤酒大棚或火锅店,光大膀子的男人或领着白貂卡地亚手
表扒蒜小妹儿的男人,踩着哈啤的箱子,来劲了还得吹一瓶,一桌人,乌烟瘴气,越上头越胡言乱语吹牛
B。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们,精神上无不承担着巨大的痛苦。
想起以前看过一个视频,李咏问于谦:这辈子是拼一辈子好还是玩一辈子好?于谦回答:当然是玩了!书中
垮掉的一代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内容摘要
03
读书笔记
04
目录分析
05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一代
凯鲁亚克
剧本
写照
剧作
序
第章
一代
内容摘要
《垮掉的一代》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它久被封存而今又首次被发现。作品写于1957年秋天,正是
凯鲁亚克的经典小说《在路上》发表的同一年。剧作叙述了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
当时的大环境下巴克追求当下,享受实在生活的态度值得学习。
读完凯鲁亚克的《垮掉的一代》,再把痛仰的《再见杰克》找出来听,终于知道高虎为什么要写这首歌了。
“垮掉的一代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即使跌下来也无所谓一落千丈。
大二时候在图书馆偶然瞥见了一本书,被书名所吸引,是他写的《在路上》。
《垮掉的一代》**的是聊天,是友谊,是胡说八道,它**头等重要的问题——生存。
外国文学垮掉的一代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垮掉的一代名词解释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美国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战争的残酷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生活在50年代的美国青年,他们经历了战后的繁荣时期,看到了科技
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垮掉的一代”应运而生。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等人。
他
们的作品风格独特,常常通过描绘人物在旅途中的经历、性爱和吸毒等场景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叛。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放荡不羁、反叛传统的年轻人,他们试图通过流浪、放纵和反叛来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也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这个流派的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学和文化。
垮掉的一代

一、由来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
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
“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
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
“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
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
“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
垮掉的一代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垮掉的一代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垮掉的一代"是一个文化概念,它首先出现在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中。
垮掉的一代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代表着反传统、反权威、追求自由和探索的年轻人群体。
这一代人特别关注意识流和自由写作等实验性文学形式,反对传统文学和社会体制。
他们热衷于追求刺激,探索荒唐的生活方式,并且有很强的反叛精神。
垮掉的一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也对当时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垮掉的一代”对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的影响研究硕士论文.pdf

目录弓I言…………………………………………………………………………………………………………………………….1一、“垮掉的一代”的文化成因…………………………………………………………………4(一)“垮掉的一代”所引起的流行文化………………………………………………….41.“垮掉的一代”的含义………………………………………………………………42.“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及小说家凯鲁亚克……………………………………一63.“垮掉的一代”的文化意义…………………………………………………………74.“垮掉的一代”的社会成因∥……………………………………………………….9(二)“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特质………………………………………………………….101.迪安式的颓废与疯狂…………………………………………………………………112.萨尔式的探索与追寻…………………………………………………………………14二、“垮掉的一代”对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的影响……………………………………………16(一)《在路上》在中国的传入……………………………………………………………16(二)中国作家的“在路上”情结………………………………………………………..181.孤独与徘徊……………………………………………………………………………192.狂欢与宣泄…………………………………………。
………………………………203.放纵与颠覆……………………………………………………………………………21(三)“在路上”的形象化符号……………………………………………………………221.孤独、徘徊的“社会边缘人”……………………………………………………….232.社会转型时期的流浪者………………………………………………………………243.新时期的城市顽主……………………………………………………………………25三、中美青年“在路上”情结的文化成因探析……………………………………………….28(一)社会转型的产物……………………………………………………………………..28(二)文化心理的导向……………………………………………………………………一30(三)文化传承的影响…………………………………………………………………….33结语……………………………………………………………………………………………………………………………37参考文献…………………………………………………………………………………………39致谓十……………………………………………………………………………………………………………………………4l致谢三年前,茫然无措地走进内大校园,开始我懵懂的研究生生活,三年后,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与财富,我开始踏上属于我的灿烂人生之旅;三年前,为自己的研究生身份感到自豪与骄傲,三年后,懂得了研究生的生活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并不能代表成功亦或是完美;三年前,牢骚于青城的风沙摧残着我年轻的面庞,三年后,庆幸于这风沙磨砺了我执着的毅力与永不服输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垮掉之王”杰克· 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1922年3月12 日~1969年10月21日),美 国“垮掉派”作家。青年时 代生活放浪,做过各种杂工, 曾遍游全美及墨西哥,著有 小说18本,死于酗酒。
《在路上》(On the Road)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自传 性代表作,小说主人公萨尔为 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 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 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 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 滥饮,吸大麻,与女性交往, 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 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 到旧金山,最后四散…… 《在路上》1957年一经问世 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 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 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 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 运动的经典。
在1951年4月2日到22日之间的 20天时间里,凯鲁亚克坐在打 字机旁,在长达36.3米的稿纸 上敲出了《在路上》的初稿。 这12.5万字的打印稿居然没有 分段,没有修改或插页的空间, 甚至几乎没有标点符号。 这就 是《在路上》。 因为《在路上》,凯鲁亚克被 誉为“垮掉之王”。当他在 1969年死去的时候,他的名字 已经成为一种商标,引领生活 方式和时尚。
《赤裸的午餐》主要讲述的是作者漫游、吸毒、性爱、 同性恋等经历,书中充满肉体虐待的描写、猥亵不堪 的细节、卑俗下流的语言。有的批评家将它斥为一堆 不知所云的垃圾,一片精神病态的呓语。但是,另一 些人认为,这本书以幽默的形式抨击社会的伪善,探 寻人们心灵荒唐的一面,富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是一 部古怪的天才之作。
第三部分1949年,萨尔再次到丹佛,同迪安的友情 渐至高潮。他对迪安以“自我”为中心的疯狂行为极 其同几个女子的关系更为了解,又一同横越大陆回到 西部。 第四部分技术迪安和萨尔前往“旅途终点”墨西哥的 “伟大旅程”。 第五部分迪安把萨尔留在墨西哥,然后萨尔独自返回 纽约,回忆同迪安的最后一次见面,以一长段感怀的 话结束故事。
1955年10月23日,金斯伯格在旧金山六画廊朗读了长 诗《嚎叫》(howl),这是“垮掉”运动的一个重大历 史事件。观众反应强烈,金斯伯格充满激情,声音洪亮。 每当读完一个长句,观众随声呼应,齐声呼叫“go!” 当他读完,已声泪俱下。 作品1956年出版,但随即被认为是“诲淫”作品,被 推上法庭,经激烈辩论,法官宣判无罪,使得《嚎叫》 (howl)与金斯伯格声名大振。 1972年宣誓皈依佛教,法名“达摩之狮”(追求佛法, 无所畏惧)。 1974年因《美国的衰落》获全国图书奖。 1984年访华,写下“中国组诗”。 1997年在纽约逝世。
垮掉的一代
the Beat Generation
为何“垮掉” ( BEAT)
生活方式极端化: 吸毒 偷窃 酗酒 坐牢 纵情于爵士乐 崇尚性解放和同性恋 “在路上”游历 鞭挞政治与社会 成员相当复杂,既有手工劳动者、工艺制作者、乐队 演奏员、无固定职业者,也有大学生、文化人、艺术 家、作家等。
“Beat”就是“beatitude”至善至福,精神完善的最 高境界。 ——凯鲁亚克
“Beat”绝不仅是“垮掉”、“被击败”、“被抛弃”的 同义词……其进取、进攻、用于直面人生,勇于探索、冒 险、追求并最终达到“心底坦然、宽大为怀”的精神境界 才是金斯伯格所代表的“the Beat Generation”的精髓。 ——文楚安
“垮掉的一代” 在今天的意义 今天,人文精神丧失、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他们对人生精神意义的执着探索,而非生活上的放纵, 他们追求的不是构成“美国梦”中的那种物质至上主 义,而是精神、灵魂上的自由充实;虽然他们失败过, 而且未必能达到目的,但他们永远“在路上”,绝没 有“垮掉”。
金斯伯格
艾伦· 金斯伯格1926年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帕特逊市的 一个俄裔犹太家庭。 金斯伯格从中学起酷爱文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 间结识了凯鲁亚克、巴勒斯、卡萨迪、亨凯、霍尔姆 斯等人。后离校做过各种短工等,1946年复读,1948 年毕业后,做过洗碗工、自由撰稿人、市场调查员、 记者等工作。1949年被送往纽约州立精神病院呆了8 个月,结识卡尔· 所罗门。1954年到旧金山。
金斯伯格的创作理念 1、我写诗,因为英文中“灵感”来自拉丁文的“呼 吸”一词,因此,我要自由地呼吸……因为写诗可以 回顾自己的思想……因为生命是无限的多,在宇宙中 生物是无限的多……我看到的境遇也数不胜数,能花 旗人们过去的事是无限的。
2、最初的思绪、最好的思想。强调写作时“心灵的 顿悟、体验和启示”。 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三部分借助卡 尔· 所罗门在精神 病院的遭遇继续呐 喊,希望通过呐喊 战胜摩洛克,让自 己的灵魂从摩洛克 的邪恶中得到解脱。
《卡迪什》(kaddish 1959) “卡迪什”在希伯来文中指犹太教哀悼祈祷文,金斯 伯格借此悼念母亲娜阿米。分为五部分:序曲、叙述、 赞歌、挽歌、祷文及赋格曲。 第一部分“序曲”是对人在现世所承受的苦难并在死 亡中得到解脱的冥思;第二部分“叙述”具有真实人 物、地名、事件、对话及结局,是娜阿米一生的缩影, 具有传记性特征;第三部分“赞歌”说明这生存只不 过是上帝意志力的创造物而已,神性无处不在,甚至 存在与上帝的子民芸芸众生的痛楚和苦难中;第四部 分“挽歌”喻指疯狂的娜阿米对现世产生的幻念,几 句历史感和时代感;第五部分重复第三部分的赞美, 所有现世存在不过是上帝的幻念。
在路上
——对人生的体验 ——象征着追求自由、用于冒险、不循规蹈矩、不知疲 倦的人类精神和创造力。
浮士德精神——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我在10月回家,人人都在10月回家。
威廉· 巴勒斯(1914年~1997年)
1943年,艾伦· 金斯伯格刚认识巴勒斯。29岁的他已 经阅历丰富,在哈佛大学获英语博士学位,后来一度 研究人种和人类学。巴勒斯还曾参过军,在芝加哥做 过酒吧侍者、私人侦探,有时与盗贼为伍。 195 3年,巴勒斯根据自己的吸毒经历写出“垮掉”风 格的小说《瘾君子》,开始引起美国文学界的注意。 1959年,巴勒斯写下了《赤裸的午餐》。作品原题 《赤裸的情欲》(Naked Lust)。金斯伯格阅读原稿时, 因字迹太潦草,误读为《赤裸的午餐》(Naked Lunch)。这本小说主要讲述的也是作者漫游、吸毒、 性爱等经历。
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饥肠辘辘赤身露 体歇斯底里,拖着疲惫的身子黎明时分晃过黑人街区 寻求痛快地注射一针, 天使般头脑的嬉普士们渴望在机械般的黑夜中同星光 闪烁般的发电机发生古老的神圣联系, 他们穷愁潦倒衣衫褴褛双眼深陷在只有冷水的公寓不 可思议的黑暗中吸着烟昏昏然任凭夜色在城市上空飘 散冥思着爵士乐, 他们在高架铁道下向上帝忏悔看见穆罕默德的天使们 在被灯火照亮的住室屋顶蹒跚缓行, 他们穿过大学校园目光炯炯可神色冷峻幻想置身在军 事专家中目睹阿肯色和布莱克式的轻松悲剧, 他们被学院开除由于疯狂由于在骷髅般的破窗上发表 猥亵的颂诗,
《空洞之镜》
金斯伯格
我觉得我仿佛正面临死亡 我的生命已经终结 我意识到所有一切精神现象 真实可信可我从来都满怀 恐惧而且是在 我阴暗污秽的自我里…… 或许如果我继续生存 会有事情使我欢愉可我已经 找不到希望,我已疲惫、厌倦之极
何为“垮掉”( BEAT)
Beat“垮掉”一词有“绝望”的意思,也还与“沮丧”、 “击败”、节拍“敲打”、“击打”、甚至“寻欢作乐” 诸多含义有联系。
《嚎叫》(howl 1956) 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一个下午鬼使神差在打字机上写成的, 任凭具有抽象诗歌美的凌乱句子、无意义的想象在头 脑中奔泻,相互联结,犹如查理· 卓别林摇摇晃晃地 行走,也像长长的萨克斯管奏出的和声,深沉悲哀, 然而不乏喜剧因素。
这是垮掉的一代生活现实的拼接画:吸毒、酗酒、同 性恋、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一群;可同时又在这种放 荡不羁的生活中体验到“极乐”。其基调转向截然不 同的两极:及时一种庆典式的赞美,又充溢着深切的 痛楚。
《在路上》中的萨尔就是凯鲁亚克,迪安是尼尔· 卡 萨特,老布尔· 李是威廉· 巴勒斯,卡罗是金斯伯格。
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写1947年萨尔同迪安在 纽约相识,第一次开始从东到西横越美国大陆的旅行, 记叙他们一路上的经历,特别是萨尔同墨西哥姑娘特 丽以分离告终的浪漫爱情,迪安不时介入其中。 第二部分萨尔回到纽约姑妈家中,1948年圣诞节, 迪安开着破车带着女友玛丽露突然来访,一行人再次 到西部,又返回纽约。
第二部分是金斯伯格在吸毒后的恍惚状态中写成的, 诗人首先指控“那是怎样一种史芬克斯般的怪物用水 泥和铝合金铸成敲碎了他们的头盖骨吞下他们的脑浆 和想象”,指控以“摩洛克”为象征的美国。 “摩洛克”是古代传说中的火神,在文中成为美国式 民主专制、邪恶、黑暗、残酷的象征。
摩洛克的脑袋纳粹的机械!摩洛克的血液流淌着金钱! 摩洛克的手指是十支大军!摩洛克的胸膛是一架屠杀 生灵的发电机!摩洛克的耳朵是一座冒烟的坟地! ……摩洛克的爱欲是耗不尽的石油和石头!摩洛克的 灵魂是电力和银行!摩洛克的贫穷是天才精英的幽灵! 最终宣称:“我要抛弃摩洛克!从摩洛克中苏醒!让光 明从天堂中流泻!”
他们穿着内衣蜷缩在没修面的房间里,在废纸篓里焚 烧钱币倾听着墙外传来的恐怖之声, 他们从拉雷多狼狈来到纽约腰带上捆着大麻阴毛部被 重重踢了一脚, 他们在用涂料粉刷过的旅店里吞火自乐要不就在天堂 巷服用松节油等待死亡,要么为了涤罪一夜又一夜折 磨自己的肉体, 用梦幻、毒品,伴随清醒的梦魇,酒精和***以及无 休止的寻欢作乐, 无法言喻死一般的街巷在阴云中颤栗而心中闪电冲向 加拿大和帕特逊两极,把这两地之间的停滞不动的时 间世界照耀一片通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