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 冲破麻木的文化反叛 ——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派文学流派,兴起于50年代初,鼎盛于50年代下半期。它是存在主义在美国的变种,在极端发展后,与美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政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平盛世:危机四伏 战后,美国做为战胜国,既发了横财,又捞足了政治资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它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四分之三,它的军队驻扎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基地。它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现象。在太平盛世后面,掩盖着巨大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许多新问题开始在美国出现:大战中几百万犹太人遇难,一般美国人开始怀疑人是否还有他善良的一面?在广岛扔下的原子弹杀害了数以万计的无辜日本居民,美国人是否也会遭到同样的劫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真能造福于人类?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将不受人们主观愿望所控制,会不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灾难?电子设备的发展和安装会不会测试出人们内心的秘密?此外,电视、新闻、广播事业的发展也从各方面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活动。战争刚结束,就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40年代末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种恐惧共产主义的心理笼罩着美国统治集团,他们急不可待,发动了侵朝战争。没想到,这场战争反而粉碎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共产党对于他们来说,又成了不共戴天之敌。于是,美国统治阶级在世界上实行冷战、热战,炫耀原子武器,在国内实行高压政策,造成了美国人民“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惧怕和心灵受桎梏的情况。” 更有甚者,美国统治阶级在患了共产主义恐惧病,实行****高压政策的时侯,竟然出现大搞白色恐怖的登峰造极的“麦卡锡主义”。1950年,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煽起全国性的激烈****“十字军运动”。紧接着,它煽起的****迫害风波及社会每一个角落,间谍审讯,忠诚宣誓和
名词解释垮掉的一代

名词解释垮掉的一代在当下的社会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他们是指那些对传统规范和社会期望产生了强烈反痛感的年轻人。
这一代人不再接受固有的定义和框架,他们试图打破条条框框,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名词解释垮掉的一代,既是对他们的一种定义,也是对他们特点的一种概括。
这个词汇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20年代,最初是由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在其一本同名小说《垮掉的一代》中使用的。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引起了当时年轻人的共鸣。
从此以后,“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汇便开始流传开来,深入人心。
垮掉的一代往往被认为是一群有些迷茫,甚至有些自我放逐的年轻人。
他们对于当下的社会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不愿意盲目接受现有的体制和规则。
他们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寻求真实和自我。
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内心的丰富和体验的丰富,而非对外在物质的追逐。
这一代人往往对工作和事业没有强烈的动力,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更愿意在追求个人兴趣和热爱的道路上探索和奋斗,而非听从传统的“安稳就业”。
这样的人生选择往往被认为是追求梦想的勇敢之举,也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满足感。
然而,垮掉的一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他们虽然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但有时却会变得孤独和迷茫。
因为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有所不同,他们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或无法融入。
他们也面临着物质生活的压力和生计的问题。
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需要金钱,而他们的选择往往不被看作是“安稳”的选择。
尽管如此,垮掉的一代并不是消极的群体,他们积极地追求个人成长和意义的追寻。
他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区精神,倡导公平和平等。
他们致力于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通过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和慈善活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中,垮掉的一代早已不再是边缘群体,他们的观念和价值观正在渐渐改变传统社会的规范和标准。
他们的存在和影响无论是在文化、艺术、还是在技术、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不容忽视。
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浅谈“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本质的异同定义(摘自:维基百科)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失落的一代,通常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年的一代人。
海明威在其创作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使用了“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从而使这一名称广为人知。
“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相同点“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分别产生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两个流派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之下,甚至是文学评论界的反应也完全不同,但是当将两个流派分别放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时代背景、现实处境、思想基础、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共同的反叛主旨,即反叛主流价值观,宣泄个人感受,用另类的方法引起社会的关注。
同时,对两者的比较放在美国文学的纵向发展中,又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两者一脉的相承精神实质,即追求自由、独立的美国精神。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在创作手法上无疑属于创新一代,他们都把生活方式与艺术风格相结合,把自己的经历、对时代的感受体现在作品中。
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
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独树一帜,以凯替亚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融合了现代主义或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
分析垮掉一代思想渊源

分析垮掉一代思想渊源作者:张小泽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9期[摘; ; ; ;要]垮掉的一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时代也出现了很多文学作品。
那个年代,美国刚刚经历二战,大家都比较迷茫,对美国当时的社会比较失望。
在美国当地的文学史上,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这其中也有垮掉的一代思想。
垮掉的一代思想最深刻地体现在《在路上》这部文学作品中。
垮掉的一代倡导的是追求自由,给当时处在迷茫中的美国青年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
垮掉的一代倡导的思想是和社会的主流思想相对立、相违背的。
《在路上》给予了青年人以精神上的指导。
这本小说看似写得非常混乱,超越时空,把各种思绪连接起来。
但是却清晰地勾勒出垮掉一代的青年形象。
分析了垮掉的一代的思想渊源,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 键; 词]垮掉的一代;杰克·凯鲁亚克;主题;创作方法一、美国青年出现精神困惑的原因二战以后的美国取得了胜利,成为了战胜国。
在此阶段,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物质水平得以提升,当时美国想称霸世界。
那一时代人们的思想极其不自由,青年人不甘于受到思想上的限制,也不甘于盲目地追求,想摆脱那种精神的迷茫,所以很多青年人用非理性的手段去解决问题,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挑战当时的权威,挑战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垮掉一代,垮掉一代并不是真正的垮掉,他们中很多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的追求和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想相违背,共同的追求让这些人走到了一起。
凯鲁亚克是当时垮掉一代的代言人,以他为中心聚集了很多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品有《赤裸的午餐》《在路上》等,这些作品阐述了当时青年的精神困惑,对主流的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但是在这些作品里面也有一些不好的内容,如同性恋、毒品等,所以当局称这些作品是淫秽的作品。
这些作品受到了当局的限制,但是这并没能阻止人们对垮掉一代作品的喜爱,并没能阻止人们追逐垮掉一代的脚步,他们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的精神追求,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垮掉的一代

浅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摘要:“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二战后兴起的一股反文化潮流,“垮掉派”是战后美国丈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以塞林格、凯香亚克和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历史变革时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时美国现存秋序发起了挑战。
在丈学上,他们拼弃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学院派传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需求,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创作观和美学思想。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塞林格“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一场病态的青年造反运动。
当初,由于这个流派的轮廓不清、形象怪诞,曾激起众多的讥讽、不断的惊愕与困惑。
随着时间的推移,批评家和社会学家们却逐渐重视它对美国以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本文试从“垮掉的一代”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入手,探究这一复杂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垮掉的一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质并以塞林格为代表来浅析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
一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全部经验和历史发展的生动记载。
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纵观文学史,不同文学流派都产生于其各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深深地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
要研究“垮掉的一代”产生的原因,我们首先要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统治集团对外实施冷战政策,对内实行法西斯式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政策。
在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思想统治下,人民民主权利遭到严重的威胁,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正常的思想交流、严肃地探讨社会问题成了人们相互监视、告密的对象。
于是,许多青年便摆脱了崇高信仰,失去了生活目标,“只想勉勉强强混日子,追求麻醉、安慰和娱乐”—“吃饭、喝酒、聊天、跳舞、打架、恋爱、睡觉”川,沉浸在“垮掉的一代”所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中。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所风行的各种新思潮、新观念为“垮掉的一代”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战中,纳粹集中营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和扔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对人们震动很大,使人们对现有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进而促成了社会上各种新思潮的诞生。
垮掉的一代

一、由来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
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
“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
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
“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
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
“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
“垮掉的一代”的参禅之路

“垮掉的一代”的参禅之路作者:熊军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8期【摘要】如果将20世纪6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运动定义为一场狄奥尼索斯式的狂欢,那么可以说这只是窥其表面罢了。
在垮掉派作家反叛的面具之下,深刻烙印著的是以禅宗思想为主体的东方哲学。
“垮掉的一代”身体力行地进行着禅宗实践,企图通过静坐与冥想等方式来打破美国社会的纸醉金迷,重建个人的精神完整。
而在这一众叛逆的东方学徒之间,凯鲁亚克对于禅宗思想的实践最为亮眼,从《在路上》到《达摩流浪者》,凯鲁亚克实现了从生命永恒意识到佛性本真的超越,而这一超越集中体现在其对于中国禅宗诗人“寒山子”的解读之中。
“寒山子”之于凯鲁亚克,正如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之于人类,是其精神困境的希望所在。
凯鲁亚克在其作品《达摩流浪者》中对“寒山子”诗句的多处引用,不仅可以看做是东方传统文学在大洋彼岸的异地生根,也是其追求精神超越的具体实践。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对于禅宗思想的学习绝非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融入了美国式的精神内核,形成了颇富美国特色的“垮掉禅”。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禅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寒山子一、从寒山诗说起“谨以此书献给寒山子”,被誉为“垮掉派之王(King of the Beats)”的杰克·凯鲁亚克在其1958年刊发的半自传体小说《达摩流浪者》的扉页上鲜明印上了这样一句话。
正如刘轶所言,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中将寒山奉为“‘禅宗大师’、垮掉一代所呼吁之‘背包革命(rucksack revolution)’的精神领袖和反文化反传统生活方式的英雄”(刘轶2016)[1]。
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该书以雷·史密斯(Ray Smith)(以杰克·凯鲁亚克为原型)为第一人称口吻的方式展开叙述,讲述了其两次向西穿越美国以及其在旅途中扒火车、搭便车等的流浪经历,并重点描述了他与贾菲·赖德(Japhy Ryder)(以诗人加里·斯奈德为原型)在登山、聊天、领悟禅宗生活方式中建立起来的友谊。
“垮掉的一代”对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的影响研究硕士论文.pdf

目录弓I言…………………………………………………………………………………………………………………………….1一、“垮掉的一代”的文化成因…………………………………………………………………4(一)“垮掉的一代”所引起的流行文化………………………………………………….41.“垮掉的一代”的含义………………………………………………………………42.“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及小说家凯鲁亚克……………………………………一63.“垮掉的一代”的文化意义…………………………………………………………74.“垮掉的一代”的社会成因∥……………………………………………………….9(二)“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特质………………………………………………………….101.迪安式的颓废与疯狂…………………………………………………………………112.萨尔式的探索与追寻…………………………………………………………………14二、“垮掉的一代”对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的影响……………………………………………16(一)《在路上》在中国的传入……………………………………………………………16(二)中国作家的“在路上”情结………………………………………………………..181.孤独与徘徊……………………………………………………………………………192.狂欢与宣泄…………………………………………。
………………………………203.放纵与颠覆……………………………………………………………………………21(三)“在路上”的形象化符号……………………………………………………………221.孤独、徘徊的“社会边缘人”……………………………………………………….232.社会转型时期的流浪者………………………………………………………………243.新时期的城市顽主……………………………………………………………………25三、中美青年“在路上”情结的文化成因探析……………………………………………….28(一)社会转型的产物……………………………………………………………………..28(二)文化心理的导向……………………………………………………………………一30(三)文化传承的影响…………………………………………………………………….33结语……………………………………………………………………………………………………………………………37参考文献…………………………………………………………………………………………39致谓十……………………………………………………………………………………………………………………………4l致谢三年前,茫然无措地走进内大校园,开始我懵懂的研究生生活,三年后,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与财富,我开始踏上属于我的灿烂人生之旅;三年前,为自己的研究生身份感到自豪与骄傲,三年后,懂得了研究生的生活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并不能代表成功亦或是完美;三年前,牢骚于青城的风沙摧残着我年轻的面庞,三年后,庆幸于这风沙磨砺了我执着的毅力与永不服输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