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读后感

合集下载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 冲破麻木的文化反叛 ——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派文学流派,兴起于50年代初,鼎盛于50年代下半期。它是存在主义在美国的变种,在极端发展后,与美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政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平盛世:危机四伏 战后,美国做为战胜国,既发了横财,又捞足了政治资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它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四分之三,它的军队驻扎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基地。它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现象。在太平盛世后面,掩盖着巨大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许多新问题开始在美国出现:大战中几百万犹太人遇难,一般美国人开始怀疑人是否还有他善良的一面?在广岛扔下的原子弹杀害了数以万计的无辜日本居民,美国人是否也会遭到同样的劫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真能造福于人类?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将不受人们主观愿望所控制,会不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灾难?电子设备的发展和安装会不会测试出人们内心的秘密?此外,电视、新闻、广播事业的发展也从各方面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活动。战争刚结束,就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40年代末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种恐惧共产主义的心理笼罩着美国统治集团,他们急不可待,发动了侵朝战争。没想到,这场战争反而粉碎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共产党对于他们来说,又成了不共戴天之敌。于是,美国统治阶级在世界上实行冷战、热战,炫耀原子武器,在国内实行高压政策,造成了美国人民“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惧怕和心灵受桎梏的情况。” 更有甚者,美国统治阶级在患了共产主义恐惧病,实行****高压政策的时侯,竟然出现大搞白色恐怖的登峰造极的“麦卡锡主义”。1950年,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煽起全国性的激烈****“十字军运动”。紧接着,它煽起的****迫害风波及社会每一个角落,间谍审讯,忠诚宣誓和

名词解释垮掉的一代

名词解释垮掉的一代

名词解释垮掉的一代在当下的社会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他们是指那些对传统规范和社会期望产生了强烈反痛感的年轻人。

这一代人不再接受固有的定义和框架,他们试图打破条条框框,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名词解释垮掉的一代,既是对他们的一种定义,也是对他们特点的一种概括。

这个词汇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20年代,最初是由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在其一本同名小说《垮掉的一代》中使用的。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引起了当时年轻人的共鸣。

从此以后,“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汇便开始流传开来,深入人心。

垮掉的一代往往被认为是一群有些迷茫,甚至有些自我放逐的年轻人。

他们对于当下的社会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不愿意盲目接受现有的体制和规则。

他们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寻求真实和自我。

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内心的丰富和体验的丰富,而非对外在物质的追逐。

这一代人往往对工作和事业没有强烈的动力,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更愿意在追求个人兴趣和热爱的道路上探索和奋斗,而非听从传统的“安稳就业”。

这样的人生选择往往被认为是追求梦想的勇敢之举,也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满足感。

然而,垮掉的一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他们虽然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但有时却会变得孤独和迷茫。

因为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有所不同,他们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或无法融入。

他们也面临着物质生活的压力和生计的问题。

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需要金钱,而他们的选择往往不被看作是“安稳”的选择。

尽管如此,垮掉的一代并不是消极的群体,他们积极地追求个人成长和意义的追寻。

他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区精神,倡导公平和平等。

他们致力于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通过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和慈善活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中,垮掉的一代早已不再是边缘群体,他们的观念和价值观正在渐渐改变传统社会的规范和标准。

他们的存在和影响无论是在文化、艺术、还是在技术、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不容忽视。

评《在路上》中垮掉一代的求索历程

评《在路上》中垮掉一代的求索历程

记住 , 你别想 教训你老 兄 了, 那不
成 。 金 钱重压下 的恶性 生态使
精神 压抑。 《 在路上 》 所 反映 的桎 梏首先
是金 钱对人 的异 化 。金钱 至上 的
恋人 间互 相伤害 , 警察监 守 自盗 、 相互 防范 ; 同为下层而 相互欺骗 ,
这是 怎样 一个世界 !
们 的名字一样 含义复 杂 ,中文译 名“ 垮掉 的一 代 ” 并 非 完全 准确 , 后人对其亦 褒贬不一 。为客观 公 正地评价他们 ,须将 对其代表 作 《 在路 上》 的细读 与这代 人 的成 长 背景结合起来分 析 。《 在路上 》 书 内书外的求索 向我们揭示 出垮掉

都要 痛骂他” , I 1 】 跗 而雷米也怨恨她 和其他 欺凌他 的人 。为 了改善生
垮掉 一代 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 突围, 其鄙视物欲 、 追求精神独立 的观念具有一定意义 ; 然而 , 由于看 不清社会症 结之所在 , 在路 上的求索注定 幻灭: 或者 由于放浪形骸 而终 致彻 底毁灭 ; 或者转 向禅 宗哲学 以在 主观世界 中求
得 解脱 。
关键词 : 桎梏
突围 幻 灭
到 的够 多了 ,一 只肮脏 的手 从不 会 闲着 , 连袖 子里都塞 满 了东西 。
代 所 经 历 的 “桎 梏—— 突


围— —幻灭 ” 的人生历程 。 桎梏
此绝 非个别 现象 ,而是带 有 普遍性 。因此战后 初期美 国工 人 阶级争取 改善劳 动条件 和生活 条 件 的斗争 出现高潮 。 据张海 涛《 再 说美 国》 一 书所 述 , 全 国列 入官 方 统计 的罢工人数 , 1 9 4 5 年为 3 5 0 万 人, 1 9 4 6年为4 6 0 万 人 。对 此 。 从 1 9 4 5 年1 1 月到 1 9 5 0 年 期间 ,美 国 政府采取 废除集体谈 判权 、审查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

浅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摘要:“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二战后兴起的一股反文化潮流,“垮掉派”是战后美国丈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以塞林格、凯香亚克和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历史变革时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时美国现存秋序发起了挑战。

在丈学上,他们拼弃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学院派传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需求,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创作观和美学思想。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塞林格“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一场病态的青年造反运动。

当初,由于这个流派的轮廓不清、形象怪诞,曾激起众多的讥讽、不断的惊愕与困惑。

随着时间的推移,批评家和社会学家们却逐渐重视它对美国以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本文试从“垮掉的一代”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入手,探究这一复杂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垮掉的一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质并以塞林格为代表来浅析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

一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全部经验和历史发展的生动记载。

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纵观文学史,不同文学流派都产生于其各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深深地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

要研究“垮掉的一代”产生的原因,我们首先要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统治集团对外实施冷战政策,对内实行法西斯式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政策。

在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思想统治下,人民民主权利遭到严重的威胁,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正常的思想交流、严肃地探讨社会问题成了人们相互监视、告密的对象。

于是,许多青年便摆脱了崇高信仰,失去了生活目标,“只想勉勉强强混日子,追求麻醉、安慰和娱乐”—“吃饭、喝酒、聊天、跳舞、打架、恋爱、睡觉”川,沉浸在“垮掉的一代”所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中。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所风行的各种新思潮、新观念为“垮掉的一代”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战中,纳粹集中营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和扔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对人们震动很大,使人们对现有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进而促成了社会上各种新思潮的诞生。

中国90 80被扣上垮掉的一代人作文写感悟

中国90 80被扣上垮掉的一代人作文写感悟

中国90 80被扣上垮掉的一代人作文写感悟
头顶爆炸头,脚穿涂鸦鞋,手戴银链,身穿“不三不四”的服装,一开口就是“酷、爽”等新式词语,还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劲。

这大概就是人们对我们“90后”的第一印象。

从外表看,这是我们的标志,然后大人们在瞠目结舌之际,总会摇摇头说:“哎,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媒体称呼我们“垮掉的一代”。

我们判逆,我们敢于反抗家长老师的命令,我们不羁,我们会躲要网吧里打魔兽打到昏天暗地,我们有个性,QQ空间上贴满大大小小的照片,我们直率,我们敢爱敢恨,大肆抨击社会不良现象。

但我们也迷惑了,为什么父母不肯定我们,媒体不包容我们,我们不是“啃老族”也不是“奔奔族”,我们所希冀的不过是物质社会里的一方小小天地。

但我们自信,我们不服输,我们手上握的是满满的青春筹码,我们要让明我们不是“垮掉的一切”,我们是“崛起的一代”。

你们看到吗?汶川废墟中,有我们小小的却异常坚定的身影。

我们带上矿泉水面包,牵着自家爱犬,奔赴它区,为寻找幸存者而付出;我们自愿担当起责任,用心地疏导灾区儿童的心理阴影;我们凝视着灾区亿的相片,一遍又一遍,眼泪止也止不住;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心里默默祝愿他们早日建成家园,重拾希望。

在大难来临时,与所有人站在一起,抵御困难,我们不只是独立个体,我们更是融入人海中的一滴水滴,竭尽所能。

在大喜降临之际,我们用我们独特的“90后”的方式表达了我们的欣喜若狂。

正值中国崛起之际,民族复兴的任务落在我们身上,或许未来的道路会更艰巨,荆棘丛生,但无论如何,请相信我们,请让我们担起属于我们“90后”时代的重负。

我们不怕压力,我们要打垮压力,让责任的花朵开遍整个荒野。

金斯伯格与“垮掉的一代”_垮掉的一代

金斯伯格与“垮掉的一代”_垮掉的一代

《金斯伯格与“垮掉的一代”_垮掉的一代》我相信,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在内心深处构建一座精神的房舍以供心灵栖居,因为就像人不能整天游荡在大街上,心灵也需要一个僻静隐秘的空间。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各占一半,那么,这所房子里就可以存放他生命的一半时光。

对于我来说,我更愿意把大多数的时间消磨在这个既狭小又博大的房子里,静静地,等待着痛苦或者幸福的到来,但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是一种永生难忘的铭心刻骨的快乐。

这次,来敲响我的房门的是一个叫艾伦・金斯伯格(金斯堡)的美国男人,他披散着满头的鬈发,目光炽烈,与一个同性伴侣共同生活至死。

他用惊世骇俗的长诗《嚎叫》,以振聋发聩的声音敲响了我的房门,台风一样的震荡伴随而来,房顶上的瓦片噼噼啪啪掉下来,窗外呼呼响着风声。

那完全是一种地震的感觉,精神的地震。

很长一段日子,我在震荡中时刻感觉到一股冰凉而强大的力量从头顶灌入,然后以液体的形式流向身体各处,我知道,正是金斯伯格绝对自由的品质像高压水龙头在冲刷着我布满尘垢的房子,冲刷着我的五脏六腑。

我真切感受到被打击的快乐,被从混沌中唤醒的快乐,任何人不能给予的快乐。

这就是精神的魅力。

我开始在我有限的空间里寻找一切与金斯伯格有关的东西,我产生了了解他的巨大兴趣,就像少女时代对爱情的狂热。

我的脑海中总是闪过金斯伯格和他的朋友驾车飞驰在美国高速公路上的情景:他的头发在风中飞舞,他双手高扬,在竭力抓住来自身体最深处最真实的东西。

因为金斯伯格,我粗浅了解了美国五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战后的一代,他们成长在一个循环发生战争的世界上,有人曾把他们同以海明威、艾略特等为代表人物的“迷茫的一代”做了对比。

循环的战争使“迷茫的一代”脸上布满“一切被剥夺、一切丧失殆尽”的神态,那种带有浪漫情调的失望最终变成了一种幻灭。

评论家们指出,被“迷茫的一代”指责为背叛的艾略特在他的诗歌《荒原》中恰恰表达的就是这种“几乎看不到任何目的地的迷茫感,读者在读这首诗时便会感受到事物的内在凝聚力已荡然无存”。

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浅谈“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本质的异同定义(摘自:维基百科)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失落的一代,通常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年的一代人。

海明威在其创作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使用了“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从而使这一名称广为人知.“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相同点“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分别产生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尽管两个流派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之下,甚至是文学评论界的反应也完全不同,但是当将两个流派分别放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时代背景、现实处境、思想基础、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共同的反叛主旨,即反叛主流价值观,宣泄个人感受,用另类的方法引起社会的关注。

同时,对两者的比较放在美国文学的纵向发展中,又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两者一脉的相承精神实质,即追求自由、独立的美国精神。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在创作手法上无疑属于创新一代,他们都把生活方式与艺术风格相结合,把自己的经历、对时代的感受体现在作品中.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

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

借鉴了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独树一帜,以凯替亚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融合了现代主义或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

_垮掉的一代_作品分析

_垮掉的一代_作品分析

_垮掉的一代_作品分析“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是在吸收欧洲的存在主义、东方的神秘主义和美国早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垮掉派”的产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结束后,人们对战争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感到困惑。

美国成功的研制出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在当时美苏两国进行“冷战”对峙的紧张国际局势下,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人们开始对人性的善恶表示怀疑。

尽管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

人们担心:科技的进步是否真能造福人类?还是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灾难?第二,50年代,在当时美苏两国进行“冷战”对峙的紧张国际局势下,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的右翼高压政治横行,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十分压抑。

人们普遍感到个人自由受到威胁、个人权利遭到践踏,很多人的“美国梦”破灭。

“垮掉派”运动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垮掉派”的产生是二战的产物。

一、“垮掉派”思潮和类别(一)“垮掉派”思潮“垮掉派”对美国社会感到绝望,想脱离社会。

他们自称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吹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

[1](p2)他们赞成无政府主义,他们的处世哲学是“只要太阳容你,我也容你”。

他们的人生观就是享乐主义,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只争朝夕,及时行乐”。

这些人经常在一起喝劣等酒、听爵士乐、抽大麻、搞同性恋,生活相当颓废。

“垮掉派”普遍吸毒,他们的代表人物艾伦·金斯堡就曾说过“在美国,吸海洛因的简直就像在德国的犹太人那么多”。

[1](p2)他有句名言:世界既然无法改变,个人只有借助吸毒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3](p151)(二)“垮掉派”的类别“垮掉派”按发展阶段可以分为早期“垮掉派”和后期“垮掉派”。

按照卷入程度可以分为“半垮掉派”和“周末垮掉派”。

按照他们对“垮掉派”运动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核心人物和外围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垮掉的一代读后感这本书主要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敲响了警钟,如何避免对人性的丧失,如何约束自我,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如何保护坏境等等。

《垮掉的一代》让我们深刻的反思。

一、由来《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

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

“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

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

“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

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二、简史严格意义上的“垮掉派”作家杰克·克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博罗斯于40年代在纽约相遇,格雷戈里·柯尔索(1930年-2001年)在50年代加入了这个阵营。

50年代中期,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盖瑞·施奈德、劳伦斯·费尔林希提、迈克尔·麦克鲁尔、菲利普·沃伦和卢·韦尔奇等也加入“垮掉派”阵营。

除上述重要作家外,“垮掉的一代”中还有一些看上不那么显赫的参与者,这些人的参与在不同程度上为“垮掉派”作家提供了丰富的主题。

例如赫伯特·汉克,是博罗斯于1946年结识的一个瘾君子小偷;哈尔·切斯是丹佛市的人类学者,他在1947年将尼尔·卡萨蒂(1926年-1968年)介绍至这个团体中。

“垮掉的一代”中一些女性作家经常被人们忽略,但这些女性对此流派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要的女性“垮掉派”作家包括伊迪·帕克和琼·沃尔莫。

她们的公寓位于曼哈顿上西区,是“垮掉派”作家们聚会的沙龙,被泰德·摩根称为“前六十年代公社”,琼·沃尔莫本人也是“垮掉派”作家文学讨论的重要参与者。

威廉·博罗斯于1914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是“垮掉的一代”中最为年长的作家。

在圣路易斯时,博罗斯与大卫·卡默尔相遇,由于两人都具有同性恋倾向,因此关系十分密切。

大卫·卡默尔深深迷恋一个名为卢申·卡尔的年轻学生。

当卡尔离开故乡去外地求学时,卡默尔开始跟随他在美国国内辗转游历。

后来,两人在芝加哥再次与博罗斯相遇。

1943年,卡尔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卡默尔和博罗斯都跟随他来到纽约。

在那里,卡尔结识了杰克·克鲁亚克和艾伦·金斯堡,并把这两人介绍给威廉·博罗斯认识。

1944年,卡尔在一场口角中用匕首杀死了卡默尔。

事情发生在哈得孙河旁的一个公园内。

卡尔杀死卡默尔之后,将他的尸体丢进河水中。

卡尔不慎杀死卡默尔很可能是一种自卫行为,尽管当时并没有第三者在场。

事后,克鲁亚克帮助卡尔处理了作案的工具。

然而第二天,卡尔就到警局自首,而克鲁亚克则被指控协从犯罪而被捕。

后来,克鲁亚克在他的作品《杜罗兹的空虚》中写到了这一事件。

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小镇与城市》中也曾对此事有所影射。

博罗斯一直非常渴望能够体验犯罪行为的感受。

他曾有意识的和罪案频发的纽约地铁保持联系,参与过贩卖盗来物品、致幻毒品,并有超过十年的吸食鸦片的历史。

博罗斯就是在这一时期认识赫伯特·汉克的。

汉克是一个三流的小偷和吸毒者,经常在时报广场周边活动。

汉克在“垮掉派”作家眼中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

金斯堡曾说过,“垮掉派”作家追求所谓的“最高真实”。

而在他们眼中,来自社会底层的汉克的生活中包孕着他们这些来自社会中上阶层的人们所无法体会到的真实。

然而,这个松散的组织从成立开始就麻烦不断。

1949年,金斯堡就开始官司缠身(他的家中堆满了偷来的东西,他本人也曾驾驶过一辆载满偷窃脏物的汽车,等等)。

为了摆脱麻烦,他声称自己精神错乱,并被暂时送进一间精神病院。

在那里,他邂逅卡尔·所罗门,一个比精神病人行为还要古怪的人。

在他的影响下,金斯堡开始热衷于做一些自觉的“疯狂之事”。

比如,他会从餐厅偷来一个花生酱三明治,然后把自己的“胜利成果”给保安看。

结果是可以预想的——金斯堡被医院当作一个严重的精神病人对待。

他们对他实施胰岛素休克疗法。

如果金斯堡在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时候并不是个真正的精神病人,那么在这种残忍的治疗方法中他的精神比以前失常得多了。

这段经历在他的名诗《嚎叫》中得以体现。

所罗门获释之后,曾经担任金斯堡的联系人,帮忙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说《瘾君子》。

然而不久,他就因再次犯病而被送回精神病院。

1947年,尼尔·卡萨蒂的加入也给这个集体带来了不少麻烦。

很多“垮掉派”成员都对他十分迷恋。

金斯堡曾经和他有过恋情,克鲁亚克曾在40年代末期和他一起进行公路旅行,这些都成为他的名作《在路上》的重要素材。

卡萨蒂本人并不是作家,然而很多“垮掉派”作家却在和他通信的过程中吸取了他的自由散漫的语言风格,克鲁亚克曾声称这对他创作《在路上》所采用的“无意识写作”的技巧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在路上》里,卡萨蒂变成了“迪安·莫里艾蒂”,并被克鲁亚克写成了一个具有文化表征性质的典型人物:一个性格狂野的瘾君子,经常身无分文,藐视传统道德,但疯狂的热爱生活。

由于克鲁亚克的《在路上》延迟了很多年才得以出版,这经常会引起人们的困惑。

《在路上》是克鲁亚克在1952年完成的,大致和约翰·克列农·霍尔姆斯出版《走》和《这就是垮掉的一代》同一时期。

然而这部作品叙述的背景却早于这一时期,主要是发生在40年代后期的事。

由于这部小说直到1957年才得以出版,因此许多人都误以为小说讲述的是50年代末期的事。

《在路上》的写作过程和这部小说本身一样具有传奇色彩。

写作《在路上》时,克鲁亚克速度非常快。

他没有使用普通的打印纸,而是使用成卷的电报用纸,是因为他不想因为常常换纸而被迫中断自己的思路。

克鲁亚克的座右铭是:“最原初的想法就是最好的想法”,他坚持绝不修改已经写完的文稿。

然而后世有些评论家却认为克鲁亚克本人并没有严格的遵守这个戒条。

1950年,格雷戈里·柯尔索结识了金斯堡。

彼时金斯堡正沉迷于柯尔索在因偷窃罪而入狱期间所写的诗歌。

自此,柯尔索成为“垮掉的一代”四位核心人物之一。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提及这一流派,艾伦·金斯堡、杰克·克鲁亚克、威廉·博罗斯和格雷戈里·柯尔索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

然而后来评论界对柯尔索的兴趣逐渐淡弱。

柯尔索的第一部著作是《受惊的处女及其他诗作》于1 955年出版。

50年代,“垮掉派”作家们和旧金山地区的作家们有过很多交流,金斯堡、柯尔索、卡萨蒂和克鲁亚克都曾在旧金山暂居。

拥有名为“城市之光”的出版社和书店的劳伦斯·费尔林希提以及年纪较长的诗人雷克斯罗斯是这批作家的核心人物。

雷克斯罗斯的公寓后来成为“周末夜晚文学沙龙”,他本人还主持过1955年著名的“六画廊读书会”,在这场读书会上金斯堡的诗作《嚎叫》第一次亮相。

“六画廊读书会”的另一重要性体现在它影响了克鲁亚克小说《达摩浪人》的创作。

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就是受读书会上另外一位诗人盖瑞·施奈德的影响而激发的。

大部分“垮掉派”作家都出生于大都市,而施奈德则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

此外,他还曾经接受过文化人类学的教育,并通晓一些东方语言,因此他成为“垮掉派”作家眼中极富魅力的“异端”。

劳伦斯·费尔林希提曾经称呼他为“垮掉派中的梭罗”。

《达摩浪人》的主题之一就是佛教,以及克鲁亚克和施奈德对其截然不同的态度。

毫无疑问,《达摩浪人》极大的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佛教的兴趣。

三、主要作家及作品《在路上》,杰克·克鲁亚克,1957年《瘾君子》,威廉·博罗斯,1953年《嚎叫》,艾伦·金斯堡,1956年《裸体午餐》,威廉·博罗斯,1959年《三分之一》,尼尔·卡萨蒂,1970年《次要角色》,乔伊斯·约翰逊,1983年▲早期作品《乡镇与城市》,杰克·克鲁亚克,1950年《走》,约翰·克列农·霍尔姆斯,1952年《暗夜行者》,钱德勒·布罗萨德,1952年《远离愤怒的陌生人》,乔治·曼德尔,1952年《阶梯中》,查尔斯·汤姆森,1957年克鲁亚克的处女作《小镇与城市》是一部关于“垮掉派”文人的自传性的作品,但通常评论界不把它当作是一部“垮掉派”小说来看待,因为这部还不具备“垮掉派”的风格,而是有模仿汤姆·沃尔夫的痕迹。

霍尔姆斯的小说《走》的情况也与之类似。

▲传记《杰克的书——杰克·克鲁亚克的口述自传》,巴里·吉佛德和劳伦斯·李著,1978年▲名言“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杰克·凯鲁亚克“这个所谓的…垮掉的一代‟是一群人,来自不同国籍,他们持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这个社会不可救药了。

”——阿米利·巴拉卡“但是,然而,悲伤,为那些把…垮掉派‟等同于罪犯、不良、无德的人们而悲伤;为那些根本不了解人类灵魂的渴求和历史便恶毒的攻击…垮掉派‟的人们而悲伤;为那些拍出…披头族‟强奸无辜主妇的电影的恶毒的人们而悲伤;为那些向…垮掉的一代‟吐口水的人们而悲伤——大风会把他们的口水原路刮回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