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的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关键词 : 区域经济差异 ; 尔指数 ; 泰 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17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1 8 8 (0 0 0 0 8 0 F2 A 10 — 5 12 1 )5— 13— 4
区域 经济 差异是 经济 发展 过程 中普遍 存在 的社会 和
江西农业学报
2 1 ,2 5 :8 0 0 2 ( ) 13—16 8
AcaAgiu ua in x t r h reJa gi c
基 于 泰 尔 指 数 的 陕 西 省 区域 经 济 差 异 分 析
张 宁, 卫海燕
(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 院, 陕西 西安 7 06 ) 102
l 研 究 区经济 概 况
从地貌 、 气候带和经济活 动的差异性看 , 陕西省可 明显分为关 中、 陕北和陕南三 大区域 , 中关 中包括铜 其 川、 渭南 、 西安 、 阳、 咸 宝鸡 5个地市和杨凌农业示范 区;
陕北 包括榆 林 、 延安 2个地 市 ; 陕南 包括 商 洛 、 中 、 康 汉 安 3个地市 。长 期 以来 , 西 省 经 济差 异表 现 为三 大 区域 陕 问 的经 济差距 和 三 大 区域 内部 的经 济差 距 。 图 1 和 图 2 别为 20 分 00和 20 07年 陕 西 省 区 域人 均 G P分 位 D
一
自2 0世纪 8 0年代末 9 0年代初, 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个 问
题 的严 重性 , 始深 入研 究 和 解 释 这个 问题 。实 现 区 域 开
之间的协调发展 , 是保持我社会 的必 要条 件 。 本文 在研究 陕西 省 区域 经 济发 展 总体 趋 势 的 前 提
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差异——基于1990—2007年陕西与上海的对比分析

经济不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 区的代表 , 以非 国有
经济作为制度变迁量化的内容。截取两地 19 90年 至 20 07年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 , 通过计 量模型做实证分析 , 并对其结果进行对 比分析。
收稿 日期 :0 9 4 3 2 o —0 —1
引 言
自亚当 ・ 斯密以来 , 经济学家们就 开始探索经
济增 长 的原 因。亚 当 ・ 密 在其 《 斯 国富 论 》 中论 述 到 专业 化 和劳 动分工 是经 济增 长 的主要 因素 。凯 恩斯 革命 后 , 现代经 济 增 长 理论 开始 发 展 起 来 。索 洛 模 型 中 , 为经济 增 长 取 决 于 资本 和劳 动 。扩 展 后 的 认
1 文献 综 述
从2 纪4 0世 0年代 至 今 , 代经 济 增长 理 论 取 现 得 了长足 的发 展 , 制度 在 该 理论 中 的地 位 和作 用 经
历 了一个 从无 到有 、 不重 要到 重要 的发展 过程 。 从
王 文博 (0 2 从定 量 研 究 的角 度 出发 , 究制 20) 研
入索洛模型 , 构造出一个包含制度的、 技术内生的增
长模型 。通 过模 型 的推导 得 出这 样 的结 论 : 制度 质
量越好 , 人均产出增长率越高 ; 人均产出存在关于制
度条件 收敛 。欠发 达 国家 想获得 “ 后发 优势 ” 超发 赶 达 国家 , 前提 条件是 具 备 良好 的制 度或 能 够持 续 改
增 长的关 系问题就成 为经济学者研 究的重点 内容。基 于大量前人 的研究事 实, 文通过建 立经济增 长模型 , 本 选取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状况。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从根本上解 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 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
陕西 区域 经济发展差 距 与
区域 协 调 发展 对 策
王恩胡 , 高全 成 , 红 霞 殷
( 财经学院 , 西安 西安 70 1) 110
一
、
陕 区 经 发 距 况 西 域 济 展差 概
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 级政府 、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
制 责 和问 制。
参考文献 :
囝
[] 1马世俊 . 中国生态 学透视 [] 京科学 H. 北
出版社 . 9 0 19.
[] 2洪大用. 代 中国环境 问题 [ . 学与 当 J教 ]
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 J. 阜阳师范学院学
报( 会科学版)20,2. 社 , 06 ( ) [] 晓宗. 生态文明及 生态文明社会 6徐 试论
的构建 ] . 社会政治研究, 064: 20, ) (
【 任编辑 : 辉】 责 字
1 西 域 济 展 距 演 。 革 放 来,西 济 速 展全 GP l8 的 1 亿 . 区 经 发 差 的 进 改 开 以 陕 经 快 发 .省 D由 9年 8 7 陕 7 . 0 元增 到 0 年 6 l2 长 20 的 8 _亿元, 均cP2l增加 8 6 剔 物价 动因 分别 长了 8 53 人 D由9 元 到l4 2元; 除 变 素, 增 11 和 1 。 地 速 殊,有效 除 地基 差 相对 展 指标 看, 7 2 8 陕 5嘴 1 但各 增 悬 从 剔 各 数 异的 发 率 来 l 8 o 年间 . 倍 9—0 北的 榆林 别 . ̄18 的 安、 咸阳、川依 13 .、8和 .,南的 延安、 分 是14 ., 西 宝鸡、 铜 次为 I、0 0403 8 ̄6 关中 4 14 . 8 陕 汉 中安康、 和 的 南 05 .、002 陕 跨越 展、 居中 展、南 发展 、 商洛 关中 渭 仅为 .、 8 .、 , 北 发 关中 发 陕 滞后 ” 50 0 . “ 4 4 5 的 势明 各 展 度 差异 变了 西区 经 格局, 各 经济 展 距。 三 地 态 显。 地发 速 的 改 陕 域 济 扩大了 地 发 差 从 大 带 视 看 】8 关 人 GP 79 ,N 16 , 1. 陕 及 北 低 全 平 值陕 角 ,7 中 均 D3.元 I 2 .元 1 8 1 南 陕 皆 于 省 均 , 9年 57  ̄ 66  ̄ 8 元, 4 北 低  ̄ 28 ,北 均 D达 17 超 全 平 水 7 ;中 13 ,高 平 水 最 。 ] o g 陕 人 GP 3 8 过 省 均 平 2 关 为 87 略 于 均 To 3 ̄, % 4元 平;南 均 D仅 8 3 不 全省 均 平的 半。北地 后 居上 超 南及 。 、 陕 人 GP 为 5元,及 平 水 一 陕 区 来 反 陕 关中关中陕 9 北、 南 均 D的比 从1 8 141 .变 为 0 年 25 .: 差 显 大。 陕 人 C P 值 9  ̄ .:: 7 化 20 的 .:6 1 距明 扩 7 7 1 0 8 1 35 , 2 西区 济 展 距综 评 为 准 认 西区 经 展 距, 运 指 综 . 域经 发 差 合 价。 全面 确 识陕 域 济发 差 笔者 用多 标 陕 合 度 开 进 分 借 大 17 多 内 者 用的 标 测 方法 展 一步 析。 鉴陆 道(9 等 位国 学 使 指 体系,合 区 经 9) 结 陕西 域 济 发 实际, 域 济发 水平、域 济结 区 经济 展活 区 社会 展等个方 选 展的 从区 经 展 区 经 构、域 发 力、域 发 4 面,取  ̄ jD、均 业总 值、 财 入、 产 GP 重、 产 GP 重、市化 i fGP人 工 产 人均 政收 第二 业占 D比 非农 业占 D比 城 水平、 进出 额占 D 重、均 外 人 道 长度、均 货 量、人拥 电 农村 人 纯 口 G吡 人 利用 资、均 路 人 客 运 百 有 话、 居民 均 收 入、市 人均 支 收入、均社 消 零 总 人 存款 额、人 有 数 6 指 城 居民 可 配 人 会 费品 售 额、均 余 万 拥 病床 等l 标, 个 构 出 域 济 会 展 价 标 系并 用 成 分 法 各 区 经 社 发 状 进 综 建 区 经 社 发 评 指 体 ,运 主 分 析 对 地 的 济 会 展 况 行 合 评 价。 借 s s 件 2 8 陕 l 地 ( )关 始 据 行 析 理,到 西 I 地 ( ) 助 P 软 对 o 年 西 1 市 区有 原 数 进 分 处 得 陕 省 1 市 区 S o 个 个 的 济 展 平 合 价 分 如 l示 经 发 水 综 评 得 ,表 所 。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区东部,部分集中在陕南地区中部。在数量变化上,低低类型的
区域由 2009 年的 5 个县域增加到 8 个县域。从地理位置上看,大
荔县、华阴市、蒲城县、潼关县等县域都位于西安都市圈的外围,
没有与西安直接毗邻,受西安高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比较小。其
136 2021年 11 期 总第 944 期
经济视野
随着研究的深化,研究对象逐渐从省域经济向县域经济转 变。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评价指标与模型选择的不断创新。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的运 用,评价指标也变得越来越科学化。比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经验贝叶斯修正的 Moran’s I 指数、层次分析法(AHP)建立 的权重指标。除了指标的选择,分析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使用传 统的因子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来对空间差异的机 制进行分析。许多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探索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李会等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空 间极化现象。近年来,修正传统引力模型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研究 手段。孟德友等借助结合 GIS 技术的引力模型分析江苏区域经 济联系强度与方向。赵雪雁等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 经济联系并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
时间窗口为 2009 年 -2017 年。(由于白水县、富县、黄龙县、紫阳 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经
经济成效实现大步跨越协调发展仍需加倍努力--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域 经济 ,促 进 区域 经济 协调 发展 ,0 6 凌示范 区,是 由河流 冲积和黄 土沉积 为 化 工 业 发 展 迅 速 ,有 力 地 带 动 了 区域 经 20 年省委省政府从陕西 区域 的 自然禀赋差 主形成 的关 中盆地 . 号称“ 八百 里秦 川” 济 的跨 越式发 展和优 势产业 的形成 , , 成 异出发 。 依据区域特色科学制定 了“ 关中
差距 扩 大趋 势 有所 抑 制 , 省 产业 布 局 得 于陕西省南部 , 全 包括汉中市 、 安康市 和商 较差 。 面对 自然条件和发展条件 的限制 ,
到优化 ,区域经济发展取得 了突出成就 , 洛 市 ,是 由强 烈 的地 质 构 造 上 升 运 动 形 在缺乏经济投入和开放有限的困难条件 协调发展 、 竞相发展的格高 、
由于地缘地 貌和 自然 资源分布 的不 进 人 r ・ 个快 速 发 展 的 时期 ,0 8年 经 20
l 从 j 2( 0) 成 “卜一 五 ” 划 目标 , 规 1、 以来 金 融 危 机 的 阴
中间低 , 西部高 、 东部低 , 形复杂 多样 。 同 , 地 三大 区域的经济特色鲜 明: 关中科技 济总 ; l突做 7 0 } 0 0亿 元 ,达 7 l. 3 45 8亿 由北 向南地貌迥异 , 根据 自然 资源 、 地理 优势 凸现 , 陕北 资源 禀赋优越 , 陕南绿色
式发展 , 陕南 突 破 发 展 ” 区域 发 展 战略 的 比重均有所下降 。 其中 , 中地 区第二产 元 和 7 1 3亿元 ,分 别 比 2 0 关 3. 5 0 5年增长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丁越兰;王宁莲;杨天祥【摘要】首先运用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陕西省1999-2008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然后通过泰尔指数对陕西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得出陕南、关中、陕北地区内部差异逐渐减小,地区间差异为构成全省总差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最后从如何围绕中心城市,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陕南、关中、陕北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1)003【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泰尔指数【作者】丁越兰;王宁莲;杨天祥【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陕西省统计局,西安,7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83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地区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1]因此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对于科学地评价地区差异,制定经济发展对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2],目前学者主要从城市空间差异、发展水平等方面对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但对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由区域内部差异还是区域间差异引起未做深入分析。
本文试图从此角度出发,结合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对1999-2008年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分析。
[3]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我国东西陆路交通联系枢纽地域,交通便利。
土地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陕西省人口众多,2009年达3 772万人,约占全国的2.81%。
近年来陕西省经济整体发展良好,“十一五”前四年(2006-2009年),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比“十五”期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省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差异呈扩大趋势。
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分析

维普资讯 http://www.cq 安徽农业科学 。orao A hi giSi20 ,6 7 :99—30 。02 Junlf nu Ar.c.0 83 ( )29 0O3 2
责任编辑
章练红
责任校对
马君 叶
陕 西 省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地 区 差 距 分 析
朱玉 黄增健 (北 林 技 学 济 理 院陕 杨 71) .春, 西 农 科 大 经 管 学 ,西 凌 1 0 2 0
g ‘ l rlid sre e manrao f ein ldsai h r e .I stes lt n frs otnn te rgoa iprt tpee tt uc e hed — n ut a n u tisw r c u o i es n o go a i p rt c a】 s twa h oui o h re ig h e in ldsai a rsn oq ik nt e s r y g o y
(x ) 2 ) 系统阐述 了地 区发 展 差距 的 根本 原 因是 非 农 产业 在 i2 空间分布 的不平衡 性 ] 。杨 明宏 等采 用 多层 次 分解 的 泰尔 系数测度 了中 国经 济发 展 的差距 。笔 者在 前 人研 究 基础 J 上 , 单位乡村 劳动力所 占有 的农村 社会 总产 值作为 指标 采用 以衡量 陕西 省农村地 区的发展水 平 , 以行 政单 位 中的地 区 并 为基本测度 单位 , 改革 以来陕西省 农村 经济 发展 的地 区 研究 差 距变化及其成 因 。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S a n i o i c . W ih W a d c u t rn t o h a x Pr v n e t r l s e i g me h d,a 1o h o n is a e d v d d i t i d f l ft e c u t r ii e n o 5 k n so e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 4期
长安 大学学报 ( 社会科 ) 学版
Junl f hn ’ n e i (oi c ne d i ) ora o C ag nU i r t Sc l i c io a v sy a S e E tn
Vo . NO 4 18 .
c u te n S a n i r vn e。 h a e ,wihDep i m eh d。d tr ie h i h n e e n o n isi h a x o i c t ep p r P t lh’ t o ee m n st eweg tid x sa d c n u t o o d csc mp e e sv v la in f rt e s ca n c n mi a ai 0 3 fo 8 o n isi r h n iee au to o h o ila d e o o c d t n 2 0 r m 5 c u t n e
Dif r nc s f r t c n m i e eo m e tlv l f fe e e o hee o o c d v l p n e es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9107( 2011) 03- 0024- 06
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地区之间人均 意义上的经济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 是区域经 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1] 因此分析区域 经济差异, 对于科学地评价地区差异, 制定经济发展 对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学者 关注的热点之一[ 2] , 目前学者主要从城市空间差异、 发展水平等方面对陕西省区域 经济差异进行 了分 析, 但对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由区域内部差 异还是区域间差异引起未做深入分析。本文试图从 此角度出发, 结合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 等方法对 1999- 2008 年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 定量分析。[ 3]
0. 4451
4. 1058
0. 4340
4. 1731
0. 4335
5. 0643
0. 4797
5. 0344
0. 4835
4. 5717
0. 4825
数据来源: 根据 陕西省统计年鉴 ( 1999- 2008) 整理得出, 下表同 表 2 地市与全省平均水平 的差值与相对发展率
地区
1999 年 差值 比率
安康 - 1 568. 55 0. 61 - 8 938. 91 0. 50
商洛 - 1 930. 55 0. 52 - 10 449. 91 06 0. 38
2. 各地市相对发展速度的差异。为了测度各地 中西安 市、宝鸡市、杨凌示范区、延安 市、榆林市的
11 569
3 541. 23
13 330
4 088. 71
19 289
5 571. 82
22 980
6 818. 42
26 041
8 559. 41
相 对差异
RH L
变异系数
4. 0542
0. 4317
3. 9815
0. 4380
4. 2025
0. 4513
4. 1629
0. 4498
4. 1037
市某时期人均 GDP 与陕西省平均人均 GDP 的变化 Nich 值均大于 1, 即这五个地市人均 GDP 的增长速
特征, 引入相对发展速度( Nich) 的概念。当 Nich 大 度大于全省的平均速度, 其中延安市 Nich 值最高,
于 1 时表示某市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快, 说明延安市发展速度最快。
11 831
2 842
13 341
3 251
15 294
3 725
17 531
4 201
24 035
4 746
28 676
5 696
33 332
7 291
绝对差异
极差
标准差
6 478
1 749. 22
7 102
2 002. 92
8 099
2 337. 67
8 989
2 604. 11
10 090
3 022. 26
为了对陕西省经济差异进行分解分析, 本文引
入具有可分解性的泰尔指数, 将总体差距分为区域
间差距和区域内部差距, 反映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
部差距贡献的份额。[ 12] 其计算公式如下:
T 陕西省 = T 三地 区间 + T 三地区间
3
T hei l= Y i i= 1
l og
Y P
i i
+
3
Yi[
i= 1
计年鉴 ( 1999- 2008) 和 陕西六十年 。[ 6] ( 三) 研究方法 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不断深入, 研究方法
也各不相同, 学者通常选用多个测度方法进行研究, 避免一种方法的不足。区域经济差异可分为绝对差
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反映地区间经济的实际差
异, 易受经济发展基数、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相 对差异体现地区间经济的相对差异, 反映差距的内 在性, 其变动不易受原有经济基础的影响。为能更 加综合地反映地区经济差异的总体趋势, 一般多以 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为基础, 根据不同需要设计一 些综合差异指标。本文采取极差、标准差、RH L 、变 异系数、泰尔指数来分析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
二、陕西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 时空特征
( 一) 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 从绝对指标上看, 极差从 1999 年的 6 478 元增 长到 2008 年 26 041 元, 扩大了 4. 02 倍, 年均增长 17. 11% 。标 准差 由 1999 年 1 749. 22 元 上升 到 2008 年的 8 559. 41 元, 扩大了 4. 9 倍, 极差和标准 差均在逐年扩大, 2006 年增长幅度最大, 极差增长 44. 7% , 标准差增长速度为 36. 27% , 说明陕西省区 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水平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从相对指标 上看, 变异系数 由 0. 4317 上升到 0. 4825, 扩大了 1. 12 倍。RH L 自 2002 年均有小幅 下降, 主要是 受非典的影响, 但 2005 年后 逐渐上 升, 相对差异缓慢波动, 个别年份下降, 2006 年达到 最大值, 总体上呈扩大趋势。[ 15] 总之, 从 1999 年到 2008 年, 陕西省区域经济的 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 2006 年增幅 最大; 相对差异 呈波动变化, 2001 年后出现缩小态 势, 但总体上缓 慢增加。无论是相对差异还是绝对差异, 都呈扩大 趋势, 可以看出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 10 年间一直在 增长。 ( 二) 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 1. 各地市与全省 平均水平的差距和比率的变 化。通过对比各地市人均 GDP 与全省人均 GDP 的 差值与比率, 得到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 16] ( 见表 2) 。 由此看出, 陕西省 11 地市中只有西安、宝鸡、杨 凌、延安( 1999- 2008 年) 人均 GDP 高于全省平均 水平, 咸阳人均 GDP 前四年高于平均水平, 榆林市 从 2004 年起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他地市均低于 全省平均水平。1999 年比率最高的地区是西安, 与 最低的地区商洛相差 1. 60。2008 年, 延安成为比率 最高的地区为 1. 88, 商洛仍为最低地区, 相差1. 47, 说明各地市之间的差异在缩小。
14. 9% , 比 十五 期间提高了 1. 6 个百分点, 但省内 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且差异呈扩大趋势。因 此在 十一五 背景下, 定量分析陕西省区域经济差 异, 对于实现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制定全面合理的 发展对策,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一、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分析方法
( 一) 研究区域 本文将陕西省 11 地市( 区) 作为研究单元。根 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同, 11 地市可分为陕南、 关中和陕北三大区域, 陕南地区包括安康市、商洛市 和汉中市;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 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 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市、 延安市, 本文研究时采用这种区域划分。 ( 二)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大致分为单一指标 法和综合指标法[ 5] , 由于综合指标数据收集较为困 难, 本文采用的是单一指标法。人均 GDP 是反映经
2008 年
差值
比率
西安 4 547. 45 2. 12 8 518. 09 1. 48
铜川 - 25. 55 0. 99 - 2 378. 91 0. 87
宝鸡 970. 45 1. 24 1 251. 09 1. 07
咸阳 731. 45 1. 18 - 2 454. 91 0. 86
渭南 - 1 105. 55 0. 73 - 8 205. 91 0. 54 杨凌 291. 45 1. 07 2 258. 09 1. 13
第 11 卷第 3 期 2011 年 5 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 ur nal of No rthw est A & F U niver 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 11 No . 3 M ay 2011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
丁越兰1, 王宁莲1, 杨天祥2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 地处我国东西陆路 交通联系枢纽地域, 交通便利。土地总面积 20. 56 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2. 1% 。陕 西省人 口众多, 2009 年达 3 772 万人, 约占全国的2. 81% 。 近年来陕西省经济整体发展良好, 十一五 前四年 ( 2006- 2009 年) , 陕西省国 内生 产总值 年均增 长
N ich
1. 29 0. 83 1. 02 0. 77 0. 48 1. 14
地区
1999 年 差值 比率
2008 年
差值
比率
延安 701. 45 1. 17 15 591. 09 1. 88
榆林 - 1 532. 55 0. 62 12 502. 09 1. 70
汉中 - 1 079. 55 0. 73 - 7 691. 91 0. 57
* 收稿日期: 2010- 07-18 作者简介: 丁越兰( 1967- ) , 女,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第3期
丁越兰等: 陕 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25
济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 指标, 具有 广泛的代表性。 因此将人均 GDP 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 标, 选择 1999- 2008 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序列, 以消 除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数据主要来源于 陕西统
1. 绝对指标 极差: H = Y max - Y min 式中, H 为极差, Y max 为经济水平最高区域的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 Y min 为经济水平最低区域 的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 反映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动 的最大绝对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