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会计常用公式汇编

工业会计常用公式汇编
工业会计常用公式汇编

工业会计常用公式,工业总产值=计算期生产的成品价值+计算期差不多销售和预备销售的自制半成品价值+ 计算期已完工的对外承做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大修理价值)-半成品。

1.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计算期生产的成品价值+计算期差不多销售和预备销售的自制半成品价值+ 计算期已完工的对外承做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大修理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量差额价值

2.工业净产值

生产法:工业净产值=工业总产值-物质资料消耗价值

分配法:工业净产值=工资总额+职工福利+税金±利润(亏损)+利息+其他

3.积存率

积存率=积存基金/国民收入×100%

4.固定资产需要量

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打算期生产量/单位设备生产能力

用实物量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打算年生产量/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数×单位设备产量定额

单位设备产量定额=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刻×单位时刻的产量定额

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刻=(全年日历数-节假日-设备检修停工天数)×每天工作班次×每班工作小时

用台时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某项生产设备需要量=全年打算生产任务需用设备定额总台时/单位设备全年有效工作台时=∑(打算年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定额

改进系数)/全年单位设备有效工作台时(定额改进系数=打算年度小计新定额/单位允时定额×100%)

5.固定资产原值

打算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上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打算年度增加固定资产原值-打算年度减少固定资产原值

6.应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应提折旧固定资产全年平均总值=1~12月各月应计提折旧的各项固定资产原值的月初余额之和/12

增减法,其计算公式为:

打算年度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量=期初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平均总值+打算年内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打算年内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式中:

年度内增加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某月增加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该月增加应计提固定资产的当年使用月数)/12

年度内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平均总值=∑(某月减少应计折旧固定资产总值)×(12-该月份减少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当年使用月数)/12

7.固定资产折旧率

年折旧率=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价值×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可能残值+可能清理费用)/固定资产可能使用年限

季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4=固定资产季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季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4

月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2=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8.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已提折旧额

固定资产净值全年平均余额=1~12月各月月初、月末固定资产净值之和/24

9.固定资产结构

固定资产的比重=某一类固定资产原值/全部固定资产原值×100%

10.固定资产增长率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原值-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起初固定资产原值×100%

11.固定资产更新率

固定资产更新率=本期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100%

12.固定资产退废率

固定资产退废率=本期退废固定资产的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100%

13.固定资产净值率

固定资产净值率=期末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净值率/综合折旧率

14.固定资产磨损率

固定资产磨损率=期末固定资产折旧余额/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100%

15.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

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100% =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

16.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

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100% =全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全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在用固定资产占用率×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在用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17.低值易耗品摊销额

净值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摊销额=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摊销率

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在用低值易耗品打算成本-差不多摊销数

分期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月平均消耗额=(低值易耗品价值-可能残值)/可能可使用数

产品摊销法:

低值易耗品月平均消耗额=(低值易耗品价值-可能残值)/预定使用期内的可能产量×计算期月产量

五五摊销法:

领用时耗销额=在用低值易摊品打算成本×50%

报销时消耗额=在用低值易耗品打算成本×150%-残值

18.材料需要量

材料需要量=打算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打算产量×打算废品数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回收废料数量

=[打算产量/(1-废品率)]×材料消耗定额-(1-回收废料率)

19.辅助材料需要量

辅助材料需要量=打算产量*单位产品消耗定额

辅助材料需要量=上期单位产品产值(或工时)辅助材料消耗量×打算期产品产值(工时)×(1-压缩系数)

20.工具需要量

工具需要量=打算期工具消耗量+打算期末工具周转量-打算期初工具周转量

某种工具消耗量=打算期某种产品的打算产量×该单位产品某种工具的消耗定额

某种工具的消耗定额=制造一定数量的产品使用某种工具的时刻/某种工具的寿命(分)

21.材料供应量

材料供应量=材料需要量+打算期末储备量-打算期初库存量-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

22.材料储备量

材料经常储备量=供应间隔天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储备量=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最高储备量=(供应间隔日数+检验日数+使用预备日数+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或=经常储备量+最低储备量

材料最低储备量=(检验日数+使用预备日数+保险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材料平均储备量=(最高储备量+最低储备量)/2

材料季节性储备量=季节性储备日数×平均每日耗用量

23.材料采购量

材料订购量=(订购时刻+订购间隔期)×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量-实际库存量-订货余额

订货点订购量=订货时刻×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量

24.材料采购次数

材料采购次数=材料年需用量/经济采购批量

25.材料储备量对生产的保证率

材料储备量对生产的保证率(天)=材料储备量/材料打算每日消耗量

26.材料储备定额执行情况

材料储备定额执行情况=(材料实际储备量/材料打算每日消耗量)×100%

27.材料的平均单价

移动加权平均法:

材料平均单价=[(往常结余+本批收入)×材料实际成本]/(往常结余+本批收入)×材料的数量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材料平均单价=[(月初库存+本月收入)×材料实际成本]/(月初库存+本月收入)×材料数量

28.材料价格差异率

本月材料累计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材料价格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打算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打算价格)]×100%

材料价格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价格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价格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实际价格-月初结存材料的打算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打算价格)

按当月发生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本月收入材料价格差异额/本月发出材料打算价格)×100%

本月收入材料的价格差异额=本月收入材料的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的打算价格

按月初结存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价格差异/月初结存材料打算价格)×100%

按材料价格差异率和调整率的关系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价格差异率=本月材料价格调整率-1

本月材料价格调整率=(月末结存材料实际价格/月末结存材料的打算价格)×100%

或=[(月初结存材料实际价格+本月收入材料实际价格)/(月初结存材料打算价格+本月收入材料打算价格)]×100%

发出材料应分配的价格差异额=发出材料打算价格×材料价格差异率

29.材料年平均仓库保管费

材料年平均仓库保管费=该种材料单价×材料保管费率

材料保管费率=(材料年保管费/材料平均储备价值)×100%

材料消耗总量:

某种产品材料总消耗量=本期投料量+期初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期末在制品半成品未入库成品的折料量

本期投料量=本期领料量-退料量

会计基础,公式汇总

会计等式 一、财务状况等式(静态)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经营成果等式(动态) 收入—费用=利润 三、六个要素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四、资产和成本期末计算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五、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计算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六、试算平衡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七、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固定资产每期折旧额=单位工作量折旧额*该固定资产该期实际工作量(3)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年限平均法下年折旧率的两倍)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4)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额 八、发出原材料的账务处理 实际成本法——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局法 加权平均单价=(月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月购入存货实际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本月发出存货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月末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月末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或:月末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月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月购入存货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实际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平均单价=(库存存货成本+本批进货成本)/(库存存货数量+本批进货数量)

会计常用公式大全

会计常用公式大全 1、利率=纯粹利率+通货膨胀附加率+风险附加率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3、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 流动负债 4、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 5、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6、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其中:平均存货=(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2 存货周转天数=360/ 存货周转率=(平均存货*360)/ 销售成本 7、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 平均应收账款 其中: 销售收入为扣除折扣与折让后的净额;应收账款是未扣除坏账准备的金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8、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 平均流动资产 9、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 平均资产总额 10、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

11、产权比率=负债总额/ 所有者权益 12、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 13、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 利息费用 14、销售净利率=净利润/ 销售收入*100% 15、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销售收入*100% 16、资产净利率=净利润/ 平均资产总额 17、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或年末净资产)*100% 或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或资产净利率* 权益乘数 18、权益乘数=平均资产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1/(1- 资产负债率) 19、平均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 发行在在外的月份数)/12 20、每股收益=净利润/年末普通股份总数=(净利润-优先股利)/(年末股份总数-年末优先股数) 21、市盈率=普通股每市价/每股收益 22、每股股利=股利总额/ 年末普通股总数 23、股票获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 每股市价

会计计算公式总结

会计计算公式总结1 会计基础: 1、资产类: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因此: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2、资产类、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 1)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费用类与资产类相同) 2)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所有者权益、收入与负债类相同) 3、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4、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取得计算公式: (此借方、贷方是指其所属明细账借贷方) 1)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即: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借方余额合计)

2)累计折旧=买入价-残值 (残值=固定资产原值*5%)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3)资产类(余额在借方)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借方+预收借方 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借方+应付借方 4)负债类(余额在贷方)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付贷方+预付贷方 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贷方+应收贷方 5、利润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期间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成本-主营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6、企业未达账项调节方法: 1)双方余额调节法: 企业余额+银已收企未收-银已付企未付=银行余额+企已收银未收-企已收银未付 (其中企业余额是指银行存款日记余额,银行余额是指银行对账单余

会计基础公式大全(新)

会计基础:会计基础公式大全 一、基本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3)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二、账户余额平衡公式 资产、费用账户期末余额=资产、费用账户期初余额+资产、费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数-资产、费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数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期初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数-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本期借方发生数 资产、支出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所有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三、资产和权益的动态平衡关系: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2)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3)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4)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 (5)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6)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7)资产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 (8)资产减少,负债减少。 (9)资产减少,所有者权益减少。 这9种类型还可以简化为4种类型: 第一,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增加; 第二,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减少; 第三,会计等式左边一增一减;

第四,会计等式右边一增一减。 四、企业未达账项的调节方法 1、双方余额调节法 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 2、单方余额调节法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银行对账单余额 或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是 库存现金限额 库存现金限额=前一个月的平均每天支付数额×限定天数 赊销净额百分比法 坏账损失估计数额=当期实际赊销净额×估计坏账百分比 估计坏账的百分比=(估计坏账-估计坏账收回)/估计赊销净额 应帐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坏账损失估计数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估计坏账百分比 期末坏账准备账户应调整的数额=(坏账准备账户期初余额+坏账准备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坏账准备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期末估计的坏账损失数额 应收票据贴现净额 应收票据贴现净额=应收票据到期价值-贴现息5 应收票据到期价值=面值(不带息票)=面值+利息(带息票据) 贴现息=票据到期价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五、存货计价方法 1、先进先出法 2、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会计基础公式大全

会计基础公式大全 1.资产类: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因此: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2.资产类、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 1)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费用类与资产类相同) 2)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所有者权益、收入与负债类相同) 3.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4、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取得计算公式:(此借方、贷方是指其所属明细账借贷方)

1)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即: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借方余额合计) 2)累计折旧=买入价—残值(残值=固定资产原值*5%)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3)资产类(余额在借方)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收借方+预收借方 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贷方+应收贷方 4)负债类(余额在贷方)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付贷方+预付贷方 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贷方+应收贷方 5、利润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即: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成本—主营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6、企业未达账项调节方法:

财务会计日常用到的计算公式:

资产类: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因此: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资产类、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 1)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费用类与资产类相同) 2)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所有者权益、收入与负债类相同) 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取得计算公式: (此借方、贷方是指其所属明细账借贷方) 1)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即: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借方余额合计) 2)累计折旧=买入价-残值(残值=固定资产原值*5%)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3)资产类(余额在借方)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借方+预收借方 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借方+应付借方 4)负债类(余额在贷方)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付贷方+预付贷方 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贷方+应收贷方 利润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期间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即: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成本-主营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企业未达账项调节方法: 1)双方余额调节法: 企业余额+银已收企未收-银已付企未付=银行余额+企已收银未收-企已收银未付(其中企业余额是指银行存款日记余额,银行余额是指银行对账单余额) 附加:账户结构

会计基础公式汇总、常用会计分录汇总.doc

会计基础公式汇总、常用会计分录汇总会计方程式资产二负债+所有者权益借贷记账法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一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一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企业未达账项的调节方法1、双方余额调节法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n—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n=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己收银行未收的项企业己付银行未付的项H 2、单方余额调节法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企业己付银行未付的项H+银行己收企业未收的项H—企业己收银行未收的项n—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亓二银行对账单余额或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n+银行已付企业 未付的项n—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门=企业银行存款口记账余额3、差额调节法企业银行存款H记账余额一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己收,银行未收的项H—企业己付, 银行未付的项H)—(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H—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H)存货计价方法1、先进先出法2、后进先出法3、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数量x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木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一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 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 (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数量x加权平均单价4、移动加权平均法库存存货成本=库存存货数量x半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发货前库存存货总成木一发出存货的成本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货前结存存货总成本+本次收入存货实际成本)/ (本次收货前结存存货数量+本次收入存货数量)发出存货的成本=发出存货数量x当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存货成本差异1、存货成本差异额=存货的实际成本一存货的计划成本2、存货的成本差界率=(期初存货的成本差界额+本期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额)/ (期初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期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x 10 0% 3、发出存货分摊的成木差异额=发出存货计划成本x存货的成本差异率4、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发出存货计划成本+发出存货分摊的成本差异额

会计最常用的公式大全

会计最常用的公式大全(50条) 1、计算利息的公式 (1)利率 储蓄存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人民银行挂牌公告。利率也称为利息率,是在一定日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一般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年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万分比表示。如年息九厘写为9%,即每百元存款定期一年利息9元,月息六厘写为6‰,即每千元存款一月利息6元,日息一厘五毫写为1.5,即每万元存款每日利息l元5角,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用月利率挂牌。为了计息方便,三种利率之间可以换算,其换算公式为: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30=日利率 年利率÷360=日利率 (2)计息起点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时,本金以“元”为起息点,元以下的角、分不计息,利息的金额算至分位,分位以下四舍五入。分段计息算至厘位,合计利息后分以下四舍五入。 (3)存期计算规定 ①算头不算尾,计算利息时,存款天数一律算头不算尾,即从存入日起算至取款前一天止; ②不论闰年、平年,不分月大、月小,全年按360天,每月均按30天计算; ③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各种定期存款的到期日均以对年、对月、对日为准。即自存入日至次年同月同日为一对年,存入日至下月同一日为对月;

④定期储蓄到期日,如遇例假不办公,可以提前一日支取,视同到期计算利息,手续同提前支取办理。 (4)计算利息基本方法 由于存款种类不同,具体计息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计息的基本公式不变,即利息是本金、存期、利率三要素的乘积,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如用日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日利率×存款天数 如用月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月利率×月数 ①计算过期天数的方法 过期天数=(支取年-到期年)×360 支取月、日数-到期月、日数 ②计算利息的方法 a.百元基数计息法。适用于定期整存整取、活期存单式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b.积数计息法。适用于零存整取储蓄利息的计算,也可用于计算活期存折的利息。 c.利余计息法。适用于活期存折储蓄利息的计算。 (5)各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①活期储蓄 a.活期储蓄存款在办理存取业务时,应逐笔在帐页上结出利息余额,俟储户清户时一次计付利息。 b.活期储蓄(存折)存款每年结息一次(每年六月三十日为结息日)。结息时可把“元”以上利息并入本金,“元”以下角分部分转入下年利息余额内。 c.活期储蓄存款在存入期间遇有利率调整,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全部支取活期储蓄存款,按清户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d.活期储蓄的利息计算公式。

管理会计公式汇总

第二章 成本形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 一、成本基本公式 Y = a + b · x b 单位变动成本 总成本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x 业务量 (总额) (总额) 二、混合成本的分解:高低点法 计算顺序:先算b ,再求y a =高bx -高或y a =低bx -低 三、★变动成本法 1.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边际贡献总额 2.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营业利润净利 四、完全成本法 1.销售收入总额—销售生产成本(期初存货+本期产量-期末存货)=销售毛利 2.销售毛利—全部销售与管理费用(含固定、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营业利润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一、边际贡献 1.★单位边际贡献(CM )=销售价格—单位边际成本=P-b 边际贡献(TCM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x 销售量 =px-bx=(p-b )x=CM · X 营业利润(P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TCM —a 边际贡献率= %100x p CM %100x px TCM )销售价格()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收入()边际贡献(= 变动成本率%100x p b %100x px bx ) 销售收入() 单位边际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2. ★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1 边际贡献率=1—变动成本率 二、盈亏平衡点销售量与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1.★— 单位变动成本销售价格固定成本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单位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2.★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销售价格x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边际贡献率 固定成本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3.多种产品保本销售额的计算 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合计 各种产品边际贡献合计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 ∑= 各种产品销售比例)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 x (

会计常用公式

会计常用公式 一、试算平衡表计算公式: 1、全部帐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全部帐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2、全部帐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帐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3、全部帐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帐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计算公式: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调整前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 银行对账单调整前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 三、账户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2、资产类: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 3、权益类: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期末余额 四、资产负债表计算公式: 1、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2、应收帐款:应收帐款明细帐借方余额+预收帐款明细帐借方余额-坏帐准备 3、预付帐款:预付帐款明细帐借方余额+应付帐款明细帐借方余额 4、应付帐款:应付帐款明细帐贷方余额+预付帐款明细帐贷方余额 5、预收帐款:预收帐款明细帐贷方余额+应收帐款明细帐贷方余额 6、存货:在途物资(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商品进销差价)+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生产成本-存货跌价准备 7、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8、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9、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本年利润 10、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负债)要由非流动资产(负债)中减出单独列示 五、利润表计算公式: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会计基础公式大全

会计基础公式大全 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 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销售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销售返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 其他销售利润=其他销售收入-其他销售成本-其他销售税金及附加 2、商业企业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汇总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国家补贴收入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及附加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率)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全部商品产品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全部商品产品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率=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全部商品产品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分析 1、产品产量变动的影响 产量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 2、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成本降低率 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成本降低率 3、单位产品成本变动的影响

会计基础各类会计公式总结

会计基础各类会计公式总结 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资产账户增加额合计+权益账户减少额合计=权益账户增加额合计+资产账户减少额合计 资产账户期末余额合计=权益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资产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税额公式: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额 进项税额=购进货物或劳务价款×增值税税额 材料采购费用的分配:材料采购费用分配率=共同性采购费用/分配标准合计 某材料应负担的采购费用=采购费用分配×该材料的分配标准 不含税价款=价税款总额÷(1+税率)增值税税额=价税款总额-不含税价款 制造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分配标准额×制造费用分配率 完工产品的计算公式: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

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 期末在产品成本 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方法: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 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已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本期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 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 发出存货成本=加权平均单价×发出存货数量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入库前结存成本+本次入库存货成本)/(本次入库前结存数量+本次入库存货数量) 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 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销售货物的不含税售价×增值税税率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应交消费品的销售额×消费税税率 应交城建税=(当期的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 应交营业税=转让收入×营业税率 利润:利润(或亏损)总额=英语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基础会计计算公式

利润类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 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销售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销售返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 其他销售利润=其他销售收入-其他销售成本-其他销售税金及附加 2、商业企业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汇总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国家补贴收入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及附加 制造费用类 生产工时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工时-计划工时)×计划小时费用分配率 费用分配率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小时×(实际小时费用分配率-计划小时费用分配率) 技术经济指标对产品成本影响分析 1、材料利用率对成本的影响 材料利用率变动对单位产品材料成本降低率影响=1-(计划材料利用率/实际材料利用率) 材料利用率变动对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影响=[1-(计划材料利用率/实际材料利用率)]×计划材料成本占单位产品成本的比重 2、劳动生产率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1-(1+小时平均工资年增长率)/(1+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计划工资成本在单位产品成本中的比重 小时平均工资率增长率=(实际小时工资率/计划小时平均工资率)-1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计划单位产品工时消耗/实际单位产品工时消耗)-1 3、产品质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合格品率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合格品率-计划合格品率)/实际合格品率 4、产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产量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1-1/(1+产量增长率)]×固定成本占计划单位成本的比重

最新商贸企业会计常用公式汇总

商贸企业会计常用公 式汇总

商贸企业会计常用公式汇总 1.商品资金计划指标预计计划期初商品资金=计算时商品资金实际结存额+(预期报告期期末购进额+预计报告期调入额+预计报告期加工成品收回额)-(预计报告期期末销售及调出额-报告期毛利额+预计报告期加工原料付出额+预计报告期商品损耗额) 计划期末商品资金=(预计计划期初商品资金结存额+计划期购进额+计划期调入额+计划期加工成品收回额)-(计划期销售及调出额-计划期毛利额+计划期加工原料付出额+计划期商品损耗额) 2.在途现金 在途现金=平均每日销售额×现金销售的比重×每日未及送存银行的比重 3.委托银行收款资金 委托银行收款资金=计划期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平均每日销售额(进价)×托收货款平均在途天数 托收货款平均在途天数=平均委托收款占用额/平均每日托收销售额 托收银行收款资金=计划期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销售额(进价)×委托银行收款平均余额占销售的比重(%) 4.商品资金周转率 商品资金周转次数=商品纯销售额/商品资金平均占用额 商品资金周转天数=(平均商品资金占用额×报告期天数)/商品纯销售额或=报告期天数/商品资金周转次数 5.商品销售成本

批发企业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在实行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情况下,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 加权平均法,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商品金额-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金额)/(期初结存商品数量+本期收入商品数量-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数量) 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或以期末结存商品数量乘经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出期末结存商品金额,再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商品金额-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金额 最后进价法,其计算公式为: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数量*主要进货地区的最后一次进货单价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商品金额-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金额 分批实际进价法,其计算公式为: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每批商品销售数量 毛利率计算法,其计算公式为: 商品销售毛利=本用商品销售额×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毛利 或=本月商品销售额×(1-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会计常用50个计算公式

会计人必须知道的50个常用计算公式 1、计算利息的公式 (1)利率 储蓄存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人民银行挂牌公告。利率也称为利息率,是在一定日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一般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年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万分比表示。如年息九厘写为 9%,即每百元存款定期一年利息9元,月息六厘写为6‰,即每千元存款一月利息6元,日息一厘五毫写为 1.5,即每万元存款每日利息l元5角,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用月利率挂牌。为了计息方便,三种利率之间可以换算,其换算公式为: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30=日利率 年利率÷360=日利率 (2)计息起点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时,本金以“元”为起息点,元以下的角、分不计息,利息的金额算至分位,分位以下四舍五入。分段计息算至厘位,合计利息后分以下四舍五入。 (3)存期计算规定 ①算头不算尾,计算利息时,存款天数一律算头不算尾,即从存入日起算至取款前一天止; ②不论闰年、平年,不分月大、月小,全年按360天,每月均按30天计算; ③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各种定期存款的到期日均以对年、对月、对日为准。即自存入日至次年同月同日为一对年,存入日至下月同一日为对月; ④定期储蓄到期日,如遇例假不办公,可以提前一日支取,视同到期计算利息,手续同提前支取办理。 (4)计算利息基本方法 由于存款种类不同,具体计息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计息的基本公式不变,即利息是本金、存期、利率三要素的乘积,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如用日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日利率×存款天数 如用月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月利率×月数 ①计算过期天数的方法 过期天数=(支取年-到期年)×360+支取月、日数-到期月、日数 ②计算利息的方法 a.百元基数计息法。适用于定期整存整取、活期存单式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b.积数计息法。适用于零存整取储蓄利息的计算,也可用于计算活期存折的利息。 c.利余计息法。适用于活期存折储蓄利息的计算。 (5)各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常用公式大全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常用公式大全 1、资产类: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因此: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2、资产类、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 1)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费用类与资产类相同) 2)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所有者权益、收入与负债类相同) 3、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4、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取得计算公式:(此借方、贷方是指其所属明细账借贷方) 1)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即: 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借方余额合计) 2)累计折旧=买入价-残值(残值=固定资产原值*5%)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3)资产类(余额在借方)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借方+预收借方 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借方+应付借方 4)负债类(余额在贷方)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付贷方+预付贷方 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贷方+应收贷方 5、利润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期间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即: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成本-主营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会计基础各类会计公式总结

会计基础各类会计公式总结 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资产账户增加额合计+权益账户减少额合计=权益账户增加额合计+资产账户减少额合计资产账户期末余额合计=权益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资产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税额公式: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额 进项税额=购进货物或劳务价款×增值税税额 材料采购费用的分配:材料采购费用分配率=共同性采购费用/分配标准合计 某材料应负担的采购费用=采购费用分配×该材料的分配标准 不含税价款=价税款总额÷(1+税率) 增值税税额=价税款总额-不含税价款 制造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分配标准额×制造费用分配率 完工产品的计算公式: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 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 - 期末在产品成本 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方法: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 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已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本期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 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 发出存货成本=加权平均单价×发出存货数量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入库前结存成本+本次入库存货成本)/(本次入库前结存数量+本次入库存货数量) 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 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销售货物的不含税售价×增值税税率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应交消费品的销售额×消费税税率 应交城建税=(当期的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 应交营业税=转让收入×营业税率 利润:利润(或亏损)总额=英语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会计常用公式汇总

会计常用公式汇总 小编收集了50套会计常用公式,希望能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提供帮助吧。 1、计算利息的公式 (1)利率 储蓄存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人民银行挂牌公告。利率也称为利息率,是在一定日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一般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年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万分比表示。如年息九厘写为9%,即每百元存款定期一年利息9元,月息六厘写为6‰,即每千元存款一月利息6元,日息一厘五毫写为1.5,即每万元存款每日利息l元5角,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用月利率挂牌。为了计息方便,三种利率之间可以换算,其换算公式为: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30=日利率 年利率÷360=日利率 (2)计息起点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时,本金以“元”为起息点,元以下的角、分不计息,利息的金额算至分位,分位以下四舍五入。分段计息算至厘位,合计利息后分以下四舍五入。 (3)存期计算规定 ①算头不算尾,计算利息时,存款天数一律算头不算尾,即从存入日起算至取款前一天止; ②不论闰年、平年,不分月大、月小,全年按360天,每月均按30天计算; ③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各种定期存款的到期日均以对年、对月、对日为准。即自存入日至次年同月同日为一对年,存入日至下月同一日为对月; ④定期储蓄到期日,如遇例假不办公,可以提前一日支取,视同到期计算利息,手续同提前支取办理。

(4)计算利息基本方法 由于存款种类不同,具体计息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计息的基本公式不变,即利息是本金、存期、利率三要素的乘积,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如用日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日利率×存款天数 如用月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月利率×月数 ①计算过期天数的方法 过期天数=(支取年-到期年)×360 支取月、日数-到期月、日数 ②计算利息的方法 a.百元基数计息法。适用于定期整存整取、活期存单式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b.积数计息法。适用于零存整取储蓄利息的计算,也可用于计算活期存折的利息。 c.利余计息法。适用于活期存折储蓄利息的计算。 (5)各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①活期储蓄 a.活期储蓄存款在办理存取业务时,应逐笔在帐页上结出利息余额,俟储户清户时一次计付利息。 b.活期储蓄(存折)存款每年结息一次(每年六月三十日为结息日)。结息时可把“元”以上利息并入本金,“元”以下角分部分转入下年利息余额内。 c.活期储蓄存款在存入期间遇有利率调整,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全部支取活期储蓄存款,按清户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d.活期储蓄的利息计算公式。 活期储蓄的本金和存期经常变动,因而,活期储蓄利息的计算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一定方法,

注册会计师CPA财管公式大全

注册会计师C P A财管 公式大全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注册会计师(CPA)财管公式大全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注册会计师(CPA)财管公式大全 注册会计师(CPA )财管公式大全 以下是理臣 CPA 培训班老师给大家整理的财管公式大全,快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1、利率 =纯粹利率通货膨胀附加率风险附加率 2、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3、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 -存货) /流动负债 4、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 5、营业周期 =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6、存货周转率(次数) =销售成本 /平均存货其中:平均存货 =(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 /2 存货周转天数 =360/存货周转率 =(平均存货 *360) /销售成本 7、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销售收入 /平均应收账款 其中:销售收入为扣除折扣与折让后的净额;应收账款是未扣除坏账准备的金额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平均应收账款 *360)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8、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 =销售收入 /平均流动资产 9、总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 /平均资产总额 10、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 11、产权比率 =负债总额 /所有者权益 12、有形净值债务率 =负债总额 /(股东权益 -无形资产净值 ) 13、已获利息倍数 =息税前利润 /利息费用

14、销售净利率 =净利润 /销售收入 *100% 15、销售毛利率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销售收入 *100% 16、资产净利率 =净利润 /平均资产总额 17、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 /平均净资产 (或年末净资产 )*100%或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 *权益乘数或资产净利率 *权益乘数 18、权益乘数 =平均资产总额 /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 =1/(1-资产负债率) 19、平均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 21、市盈率 =普通股每市价 /每股收益 22、每股股利 =股利总额 /年末普通股总数 23、股票获利率 =普通股每股股利 /每股市价 24、市净率 =每股市价 /每股净资产 25、股利支付率 =普通股每股股利 /普通股每股净收益 *100% 26、股利保障倍数 =股利支付率的倒数 =普通股每股净收益 /普通股每股股利 27、留存盈利比率 =(净利润 -全部股利 )/净利润 *100% 28、每股净资产 =年末股东权益 (扣除优先股 )/年末普通股数 29、现金到期债务比 =经营现金净流入 /本期到期的债务 =经营现金净流入 /(到期长期债务应付票据) 30、现金流动负债比 =经营现金流量 /流动负债 31、现金债务总额比 =经营现金流入 /债务总额 32、销售现金比率 =经营现金流量 /销售额 33、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 =经营现金净流量 /普通股数 34、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经营现金净流量 /全部资产 *100% 35、现金满足投资比 =近 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近 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36、现金股利保障倍数 =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 /每股现金股利 37、净收益营运指数 =经营净收益 /净收益 =(净收益 -非经营收益 )/净收益 38、现金营运指数 =经营现金净收益 /经营所得现金 (=净收益 -非经营收益 非付现费用 ) 39、外部融资额 =(资产销售百分比 -负债销售百分比 )*新增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