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梅戏流派

浅谈黄梅戏流派
浅谈黄梅戏流派

浅谈黄梅戏流派

王少舫先生是我“一时之师”。然而,他的艺术却影响了我整个青少年时代,乃至今天和今后。我十二岁便从事黄梅戏表演艺术。那时的我酷爱、痴爱黄梅戏,简直“一个思念,如痴如醉”。在剧团,在戏校、艺校和“国戏”中的同学同事或戏笑我对黄梅戏对戏曲“中毒太深”。我想,这种“毒”,能排除它疾。其实,我心里明白,中国戏曲、我们的黄梅戏对我的吸引力太有磁性了,黄梅戏老一辈艺术家给我的影响太深了,像严凤英、王少舫、潘俐、熊少云、王少梅,还有我的恩师丁紫臣夫妇等等。这其中,王少舫先生的表演和唱念艺术给我的教益最大。这样,便有了当年想拜见求教的强烈愿望;便有了登门拜师的难念记忆;便有了请老师在照片上签字留念的珍贵纪念品……如今,我还清晰记得在老师家他教我的那段唱腔“卖身纸”;还记得他教我的那段道白“我看这位大姐”;还记得他对一个冒然拜访的无名小辈是怎样殷切教诲的……没有任何的任何,老师怎么竟这么直接地接纳了我,收了只托人打了一个电话便懵懂登门的这么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虎弟子”,还教了半天的功夫。老师啊,您具有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胸怀和真诚!王少舫老师,我时常想念他,他的无私接纳和一次、一面、一时的传授。然而,一时面授,蕴含着潜在动力,它给我今后的

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有了不断的“范进中举”,从黄梅戏到京剧,从戏曲到戏剧,从表演到编导演,从初一到中专到本科,从学员到学士,从中等教师到大学教师…至今,我仍在进修,仍以“一时之授”为动力,向更深更广的艺术领域奋进。王少舫老师,他永远是我的“一时之师”!永远是我们尊崇的艺术家。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的表演艺术和演唱风格

是独树一帜的。

黄梅戏特殊的是:说到严凤英,定说王少舫,提到王少舫,必提严凤英。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王少舫老师的生角演唱风靡了江淮两岸,大江东西,流行了几十个年代。当然,这与当时五十年代的第一届华东戏剧观摩大会和相继发行的三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是不无关系的。还有,当时的王少舫老师在黄梅戏故乡安庆已是“名角”,后又调至安徽省黄梅剧团,而其它黄梅剧团又没有出现象他那样风格鲜明突出的男性演员;加之,有着京剧底蕴的王少舫老师与剧中人物董永、刘文举和牛大哥“戏路子”吻合,所谓“戏保人”,特别是董永忠厚老实的“农民长工”性格十分适合王少舫老师的声腔表现,董永这个“弱势群体”又十分容易令人同情可怜…这样,“二十四孝”的董永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含悲忍泪往前走”人人会

吟,“夫妻双双把家还”家家会唱。如此,严凤英同时,便又诞生了一位黄梅戏男性艺术家王少舫。这在其它剧种中是不大多见的。

然而,要说一位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在于天时,地利和“戏保人”,只是片面之辞,关键在于艺术家对各种人物的艺术创造,又所谓“人保戏”。王少舫老师不仅刻画了董永的忠厚老实,刘文举的诙谐幽默,牛大哥的风趣爽朗,同时,他扮演《罗帕记》的王科举,《春香传》的冯梦龙,和小戏《夫妻观灯》的王小六,还有现代戏《军民一家》的刘大伯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过目不忘,且记忆犹新。尤其是饰演王科举,从小生到老生行,从人物的爱妻、喜妻、疑妻、怒妻、休妻、悔妻、思妻、嫌妻、猜妻、悟妻到求妻、惜妻,爱憎分明,悔恨交加,步步是印,层层叠进,把一个古代刚愎自用,懦守旧道德又自讨没趣的“儒君子”形象表现得入木三分,十分精彩。特别是他在戏核“逼帕”一场戏中的表演,层次清晰,个性鲜明。他在唱“我看她泪如泉涌心不忍”这段时,内心的复杂交错:从疑恨到怜爱再到痛恨,人物内心三个层次自然流畅发展,恰到妙处;在演“描容”一折里“一腔幽恨难排遣”这段经典唱段时,人物的思念又怨恨,越怨恨越思念,又形只影单的错综心态,再借用“描容”的表演,形韵的作派及水袖的翻舞等,将独影哀怨的王科举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舞台,

人物形象分明,观众赏心悦目;那后面“悔妻”、“求妻”的王科举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一场痴梦今方醒”

这段名段名唱,也在这时唱出了人物的“痴”和“醒”,更

唱出了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可见,王少舫老师又唱活了一个“王科举”形象。然而,董永和王科举是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可王少舫老师都给演活了。“活董永”、“活科举”等鲜活的黄梅戏人物形象是艺术家王少舫刻画、创造出来的。什么叫“活”,就是提到他(角色)就是他(艺术家)。如“活包公”裘盛荣,“活曹操”袁世海,“活武松”盖叫天,“活贵妃”梅兰芳等。

之所以王少舫老师能成为我们的艺术家,能成为黄梅戏一代宗师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画龙点睛的表演,酣畅淋漓的演唱。他的演唱风格,更是质朴酣畅,腔韵声浓。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王少舫的表演艺术至今仍值得我们重新发现、研讨、运用和发展。

“质朴酣畅,腔韵声浓”的“王派”演唱风格,当时在众多大小剧团里,人人传唱,男性更是必学必唱,连不同嗓音条件的也趋之若鹜,无论是小生的,还是老生的表演,就连王少舫老师的台步、勾脚,以及一个亮眼神一个翻抛袖,都成为非常有特色的“临摩”。其实,戏曲流派风格主要体

现在声腔上,同时又体现在“四功五法”的细枝末节里。当时的黄梅戏没有形成众多的“流派”,唯有独尊“女严男王”。

究其原因:一、剧种小。民国时期才传入城市,解放初期才调至省城。二、市场小。活动范围主要在安庆地区和后来的合肥等地。三、竞争小。当时主要戏班子有“丁、潘、龙”等几个班子,竞争力不太强。四、发展疾。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黄梅戏一下子走进了省城,走进了华东,走进了电影,剧团遍布,连东北三省都建立了黄梅戏剧团(辽宁、四平等地)。五、流传单一。当时,但凡学演黄梅戏,只有女唱严凤英,男学王少舫……基于这主要五点,“严、王”二人,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快轨道上脱颖而出。当然,首先是时代造就了“严、王”二家。也就是说,黄梅戏还没有发展到流派纷呈的时候,就被新中国时代推出了“严、王”。反之,黄梅戏如果没有“解放”,没有“进省”,没有“华东调演”以及随之而拍摄的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恐怕我们现蜚声海内外的黄梅戏还要摸索半个多世纪。所以说,黄梅戏的独特发展史,在当时的特殊年代便理所当然创造了“严、王”二家,形成了“二花双开”的盛况局面。

“二花双开”无法纵观横比,无法竞争,只得二家“单传”,乃至“断代”。没有竞争的几十年,黄梅戏唱到了今天。那么,今天的黄梅戏又是怎样的呢?黄梅戏属“二小戏”,小旦和小生。旦角,黄梅戏第三代代表――马兰“下海”,五朵金花“四分五裂”。如今除了第四代代表韩再芬,还有

谁叫得响旦角?而韩还身在宜城,又影视戏小品,四栖演艺。生角,生角“谁主沉浮”,又到哪儿去了…昔日的黄梅戏,有全国“五大剧种”之称,那么,而今剧种间的纵比,黄梅戏太“年轻”而无法论谈,只有横比,横比不敢比“老大”京剧,就比比“邻居”越剧,再比“远亲近邻”的川剧和豫剧?然,比不了了!原因何在?流派。黄梅戏一直没有自己的艺术流派。

二花独放成“单传”,百花齐放呈流派。百花齐放,才能百家争鸣,才能产生众多的流派。而“单传”,没有比较,形成不了流派,进而成不了大剧种规模,成不了整体气候,因而,黄梅戏又不能够剧种间横比,本剧种也不能横观,因为没有流派。

黄梅戏无法横观,只能纵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黄梅戏男角的发展状况。二十世纪后半个世纪,有三个阶段,或是三个断层:一是王少舫,二是潘启才,三是黄新德。王少舫时代,一曲“绿水青山”,打开了走出安庆的“大黄梅”男腔局面;在安庆市黄梅戏校任教的潘启才老师,他的“江水滔滔向东流”、“贤弟妹到后堂两眼哭坏”和“劝小姐莫悲伤”等高亢明亮的唱腔,一时风靡扬子江两岸;一直身在省黄梅剧院的著名演员黄新德老师,他的“春风得意”、“你我久别”和“怕你与我”等哀婉、绵延的唱段,更是流传至今…再看:“王腔”开创的时代可推至二十世纪50-80年代;

“潘腔”突现,可推至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黄腔”崭露,只可推至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然而,王师仙去,潘、黄二师,也约是花甲之年。下推,黄梅戏男角五十岁的属谁,四十岁的属谁,三十岁的属谁,二十岁的又属谁?除了圈内“知名品牌”的余顺、马自俊和出走省外的张辉等,还有谁能独挑大梁?如果说“谁来接班”是个小问题,那么“谁来承传”却是一个大大的问题…可叹可惜!可见,王、潘、黄三个时代是三个阶段,三阶段一直是单线流传,单传便易断代,因而三个时代实则是三个断层。断代断层便形成了今日“黄梅男角”青黄不接之现状。二十一世纪前十年,黄梅男角属谁,恐怕还得黄新德老师“黄忠亮相”。曾记得,每代都言之“青黄不接”,而今却是实质性的后继难上……

究其原委:还是流派。试想,王、潘、黄三时代如果均是流派纷呈,何愁今日无“角”?流派是各条支流,黄梅戏便会川流不息,繁衍不止;流派是一种竞争,黄梅戏便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流派是一片花圃,黄梅戏才会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才会千花怒放,姹紫嫣红。

纵行成家,横行形派。王潘黄三家,各有风格。如王家的质朴、韵憨,潘家的高亢、韵畅,黄家的委婉、韵优。如果将其三家横向比较和发展,便自然形成我们“黄梅男角”的三种艺术风格流派。因此,今天看来,黄梅戏有“流”而

缺流传,有“派”而缺派争…亡羊补牢,犹为晚矣!如果,我们今天重新承接、运用和发展我们已有的风格,使之竞争开来,形成黄梅戏自己各自流派,黄梅戏的真正繁荣和发展,指日不远。京、评、越、豫、川等五大剧种便是如此。尤其是越剧,我们观其今日之发展,便深知我们自己的流派该如何来做。名声海内外,黄梅戏要想成为真正的强盛剧种,永远立于不衰之梨园,须早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黄梅戏艺术流派。有了流派,黄梅兴已。黄梅兴盛,严凤英和王少舫等一代宗师在天之灵,安矣!

――这便是我缅怀王少舫老师的初衷。

各地方的戏曲介绍

各地方的戏曲介绍 安徽的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 清乾隆五十年(1785 )左右, 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 因民间社会交往, 流传于安庆地区, 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 形成民间小戏. 辛亥革命后, 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 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 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 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安徽省境内, 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 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 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 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 领衔黄梅戏剧坛以后, 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演出, 轰动了整个台湾;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 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 简直像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 韵味清新, 别具风格”. 尤其是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 影响遍及全国, 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 当今, 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 她的表演质朴细腻, 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 通俗易懂;

她的曲调优美流畅, 明快抒情. 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 地方生活气息浓郁, 更显黄梅戏特色. 河南的豫剧 豫剧, 原称“河南梆子”,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 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 余年历史. 清代末年, 它已遍布河南全省.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 遍及河南城乡各地, 并分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 年代中期, 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 跃居全国300 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艺术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 质朴本色, 雅俗共赏. 豫剧音乐丰富多彩, 唱腔属板腔体. 唱词通俗易懂, 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豫剧传统剧目有近千出, 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 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 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 位豫剧表演艺

黄梅戏《女驸马》观后感

黄梅戏《女驸马》观后感 黄梅戏《女驸马》观后感 丫头在写着作业,老公则码着软件程序,而我拿着电视遥控 器漫无目的地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黄梅戏《女驸马》出现在了我的视线里,我突然就被电视画面吸引了。 当心沐浴在这部戏剧里时,我只觉得,一切的烦恼与疲惫, 都已暂时离我而去了。 戏曲讲述了才女冯素珍和才子李兆廷自幼定亲。谁料而后李 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故李兆廷前去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 嫌贫爱富,竟然逼他退婚,要把素珍许给有权势地位的人。冯素 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 私赠白银一百两,帮助他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父母闻讯赶到,后母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在偶然之间听说招考皇榜, 便灵机一动,冒李兆廷之名应试,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没 有想到竟然高中状元。 儿时的自己对这一段唱腔"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金榜中状元"黄梅戏名段记忆很是深刻。因父亲在我刚刚记事时曾经唱过几年 的戏,豫剧,锡剧,黄梅戏都能唱一些名段,只是儿时的自己每 天的耳闻目染却未得到父亲的一点点真传。所以说实话,对于戏

曲,我是基本上不懂,只是以欣赏的角度来观看,今天偶然再看 到这样的画面,不免让我听着也心情欢快愉悦。素珍高中状元后,皇帝爱其假扮的李兆廷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将其招为驸马。洞 房花烛之夜,公主含情脉脉,冯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见驸马迟迟 不肯入寝,不禁起了疑心,经过再三盘问,冯素珍才吐露真情, 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儿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办冯素珍 的欺君大罪。冯素珍吐露真情后又摆明利害关系,公主为了摆脱 尴尬的处境,决定请求父皇赦免冯素珍的死罪。第二天,皇帝迫 于情势,只得答应公主。 收冯素珍为义女,放出李兆廷顶状元之名,让他们成亲。这时,冯少英上殿代妹妹请罪,刘大人乘机做媒,使冯少英与公主 订亲。皇宫里张灯结彩,两位驸马一同进宫。最后皆大欢喜,圆 满大结局,正如每个像我这样的观众所盼望的。回味着这台戏曲,我最为喜欢的是扮演的玲珑聪慧的冯素珍,在才子佳人的故事里,素珍的唱腔、台步、一回首、一皱眉,初扮男装时淘气可爱的举止,着状元袍时的意气风发,在公主面前的焦躁不安,回眸间顾 盼神飞,举动中婉转风流,都让我回味无穷,又喜又爱。素珍经 历了一路上的躲躲藏藏,坎坎坷坷赶去京城寻兄长。忙了一大圈 终于和他的李郎百年好合,成全了自己,又让公主恳求皇上收自 己为义女,而把状元驸马的头衔给真正的正在坐牢那个李兆庭。 其实一直都觉得这个李兆庭还真是窝囊,家里破落,母亲又病逝了,就去他的岳父冯家借钱,不想被设计入狱了,而一出狱,状

浅谈黄梅戏的文化特征资料

浅谈黄梅戏的文化特 征

精品文档 浅谈黄梅戏的文化特征 作者:陈晓玲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9期 黄梅戏是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产物。她孳乳于民间祭祀相关的“社”会(祭祀土地的神会)和灯会,经过长期聚戏而形成的戏曲。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采茶调。清康乾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水灾频发,采茶调被灾民作为谋生的手段,沿江而下,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四处传唱,逐渐发展成为黄梅戏。从黄梅戏的地域文化特征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皖江文化特征 安庆地处吴头楚尾,又与江淮毗连,境内多江河湖泊,交通方便,商业发达,使黄梅调较早接受城镇市民的影响。加之安庆自明代以来,就是戏曲昌盛的地方,昆曲皖上派、青阳腔、徽班都在这里孕育成长,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在语音方面,安庆话受明人官话的影响,发音柔和而富有韵律,所唱民歌,受方言影响,多用五声微调式和宫调式。进入安庆地区的黄梅调,在声腔方面受安庆官话影响,一改楚音高亢平直,而变得委婉。在表演艺术上也接受徽、高之长,在一些剧目中引用了扑跌、甩发等较难的动作,同时吸取了流行于安庆地区的高跷、挑花篮、推车灯、走马采茶灯等民间歌舞形式。在音乐和唱腔上,改进了冗长的锣鼓和嘈杂的靠腔锣,取消了帮腔和复句,汲取了安庆地区的道情、花鼓、连厢、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等民间演唱形式。 1926年左右,黄梅戏进入安庆市,受到市民、手工业者,码头工人的欢迎,被誉为“怀腔”,此后一直在属于皖江地域文化的安庆地区为核心的广大区域流传。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孕育,显现出十分显著的皖江文化特征。 二、乡野文化特征 黄梅戏生于乡村草野,成长于勾栏瓦肆,与劳动人民血脉相融。他们由自娱自乐、半职业班社发展至职业剧团。 早期的黄梅戏,表演手段简单。黄梅戏艺人演出剧目的内容和人物多是村长闾短、村姑商夫,没有多少展示功夫、技巧的表演空间。艺人们借鉴、融合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从生活中直接模仿、提炼、创造舞蹈身段,因此,黄梅戏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表演手段上吸取了京剧、昆曲等大剧种的表演特长,并在民间歌舞中锤炼出适宜舞台表现的舞蹈和动作,形成了朴实通俗、清新活泼、雅俗并蓄,写意写实交织,体验表现相融,接近生活的表演风格。 黄梅戏由民间歌舞萌生,紧扣大众审美情趣,流播于乡野,发祥于城镇,她活泼生动的艺术风貌,具有鲜明的乡野文化特征。 1、黄梅戏的全部传统剧目,尤其是七十二本小戏,其表现主体基本是村姑、农夫、小商或木匠、铁匠、锯匠、篾匠等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论黄梅戏《家》的改编 正文

一、黄梅戏《家》的简述 黄梅戏《家》是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和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共同排演,由安徽电视台于1996年拍摄的八集音乐电视连续剧,其主要演员是候长荣、周再生、周源源、左丹等,这批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将小说《家》中的矛盾以及剧情用黄梅戏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此片一播出无论是在音乐戏曲界还是在电视界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1996年就获得全国第十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戏曲二等奖,中国戏曲音乐优秀作曲奖等殊荣。○1 黄梅戏《家》是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改编而来,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腐朽衰败和年轻一代的不幸与觉醒。主要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没落的故事,当中展现了五四新思潮与封建礼教之间的思想冲突、晚辈与长辈之间思想矛盾的冲突,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表现了封建社会在社会发展大变革中摇摇欲坠的状态。 故事以觉新的婚事开始,高老爷通过抓阄的方式包办觉新的婚事,完全不顾及觉新与其亲梅竹马的梅芬之间的恋情,觉新作为高家大房的长子,没有违背高老爷的意愿,忍着跟梅分离的痛苦娶了李家小姐瑞珏。故事由梅芬、觉新和瑞珏三人命运为主线而展开的,在他们被礼教束缚的封建社会残害事实中,觉民、觉新以及追求新女性的琴不顾封建势利的顽固,大胆追求新思想,创作文明戏《傀儡家庭》并创作起了新报刊《黎明》,但遭到封建势力代表冯乐山的百般破坏、封杀。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的两对恋情都被封建势力强行拆开,高老爷同样要为觉民包办婚姻,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小妾,使得觉民离家出走,鸣凤跳湖自杀。军阀混战,守旧的封建大家庭日益没落,高老爷的去世让大家庭开始分裂,长辈的“免使高老太爷亡灵遭血光之灾”的无稽之谈,逼迫觉新将快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使瑞珏死于难产。觉民在觉慧的支持下,大胆地自由恋爱,为反对家庭包办婚姻,他出逃相抗,最终获得胜利。觉慧离家寻找属于他的新思想。最后大家庭的长子觉新守着残缺不全的家。 黄梅戏《家》拥有小说一样的叙事结构,同样穿插了很多黄梅戏唱段,运用安庆方言演唱,从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配合着戏剧矛盾的展开、渲染了戏剧的环境、制造出戏剧气氛、协调着戏剧的节奏,将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

相声小品剧本学唱黄梅戏女驸马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b44532306.html,)/其他范文/相声小品剧本 学唱黄梅戏女驸马 (相声) 女驸马(李中秋) 甲,你是那里人? 乙,我呀,俺!安徽人!(自豪的) 甲,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都爱家乡,都挺自豪,你安徽省的有啥新鲜的? 乙,不新鲜,可我们有黄梅戏,就新鲜了吧? 甲,当然不新鲜,因为黄梅戏现已是代表国家的剧种,经过一代代艺术家推陈出新,其曲调已达到旋律优美,淳朴流畅。是中国的《黄梅》,世界的《黄梅》。 乙,看来你是真懂,那我能唱算不算新鲜? 甲,你能唱?没看出来,这道是新鲜。

乙,那我们现在给战友们唱一段如何? 甲,行呀, 乙,黄梅戏《女驸马》你看过吧? 甲,不但看过,我可不会从头唱,我会从闭幕倒着往头唱。 乙,嘿,那我的考考你,这《女驸马》是啥意思?谁演的好? 甲,这你难不倒我,说的是民女冯素珍女扮男装曲线救夫的故事。 乙,她是够曲线的。 甲,这出戏现在唱的好的是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她是风姿绰约、扮相俏丽、嗓音圆润、表演细腻。她唱起来委婉动听,韵味浓郁,是这味,(唱)为救李郎离家园。 乙,这就来了,干什么去呀? 甲,(唱)谁料黄榜中状元, 乙,中了状元什么样? 甲,(唱)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 乙,先教你美,你等着。 甲,(唱)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乙,他还来劲了。 甲,(唱)人人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哇)罩婵娟(哪)乙,小姐。 甲,(怒) 乙,怎么了? 甲,你犯了杀头之罪。 乙,咱说清了,是你犯了杀头之罪,还是我犯了杀头之罪? 甲,哎,我说你在这应当叫我:“状元公”,我的姓别已经变了。 乙,谁批的? 甲,是皇上?你管着吗?在这你就叫我:“状元公”。 乙,对,状元公。你在家也过的挺好的,中了状元闹不准还的下岗,你是折腾什么呀? 甲,(唱)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为了多情的李公子。 乙,原来是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呀, 甲,(唱)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哪)。

试谈对黄梅戏发展的思考

摘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使黄梅戏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较快的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发展;思考 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时代交织,传承文明,缔造着文明。国戏也好,地方戏也好,戏曲的发展轨迹并不仅只是形式的变化,透过历史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社会进程中,戏曲艺术的生存方式,发展态势,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时代的精神理念,深刻的影响着戏曲的生存与发展。黄梅戏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电子信息、社会环境等条件下,其所承载的使命也较为严峻,找准时代定位,找出存在的问题,获得合理的发展策略,是黄梅戏在当代的挑战中赢得胜利的重要前提。面对黄梅戏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必须对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体制进行改革,使之既适应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规律,又能够使黄梅戏本身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以较快发展。 一、黄梅戏应回归于“平民” 黄梅戏是来自民间,是从土台上走出来的优秀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经过一代又一代黄梅戏人不懈努力,使这一来自乡野的民间小剧种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黄梅戏是“平民”的,这根纽带不能断,它的主要演出活动应该是“下沉”,沉到知音处,沉到人民中去,而不是一味追求“上浮”,争上领奖台。成为一奖到手,一戏丢手的做法。超高制作与低迷的演出市场不协调;越来越高的票价与越来越少的观众不协调;偶尔演出也只是自产自销,自己演给自己看,都是专家、领导欣赏一把,政府买单罢了。老百姓想看可又望而却步。偶尔一看又看不懂,特别在舞台美术等方面更是极尽能事,机关重重,整台演出灯光变换绚烂多彩,演员造型鲜艳夺目,一出戏演下来整体效果归于表面五光十色,热闹非凡!观众却还是反应平淡,而与此同时大家还在侃侃而谈地要“出人、出戏、出精品”,最后的结果是造成演出成本越来越高,票价越来越高,观众越来越少。其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观众的审美取向,漠视观众的需求,最终不是观众离开黄梅戏,而是黄梅戏离开观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黄梅戏艺术是否也应该回归了呢?是否到了该还戏于民的时候了呢?当年的严风英、王少舫大师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一不靠拿奖,二不靠“包装”,凭的是团结的创作集体和精湛的“演员艺术”。让广大戏曲观众拍手叫绝! 二、营造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 繁荣发展黄梅戏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是当代安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黄梅戏艺术的繁荣发展,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要充分发挥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主体作用,与他们真心诚意交朋友,尽心竭力解难题,让他们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搞创作。省文联、剧协和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要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和文艺评论力度,新闻媒体要多开设专栏专题、多策划精彩主题活动。要坚持专业与业余、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面向基层,重心下移,让黄梅戏艺术活跃在城乡各地,特别是要让年轻观众了解黄梅戏、亲近黄梅戏,巩固和发展黄梅戏的群众基础。 三、改变黄梅戏面临的政策局限 黄梅戏要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以较快发展,必须对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体

怀旧经典--------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完整版,极少见)

怀旧经典--------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完整版, 极少见) 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目录 基本信息 晚会简介 详细节目基本信息晚会名称: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首播时间:1983年2月12日20:00 首播频道:CCTV-1 总导演:黄一鹤、邓在军 主持人: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 所属栏目:1983年春晚 所属分类:综艺[1][2][3] 晚会简介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晚,也是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电视观众欢度春节的一

个重要形式,成为了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视听盛宴。该届春晚给人印象最深的节目就是歌曲《乡恋》,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2] 详细节目1、赵忠祥致开幕辞 2、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 3、相声大师侯宝林讲话 4、主持人代表所在行业向全国人民拜年 5、歌曲:《拜年歌》,演员:李谷一 6、主持人介绍到场演员 7、猜谜:(1)“从上至下,广为团结”(打一字) 8、相声:《山村小景》,演员:马季、赵炎 9、相声:《小小雷峰》演员:马季、赵炎;《说一不二》演员:马季、赵炎 10、诗朗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演员:林丽芳(中国台湾) 11、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演员:索宝立、牟玄甫 12、歌曲:《竹林沙沙响》,演员:索宝立、牟玄甫 13、歌伴舞:《草原民歌》,演员:斯琴高娃、胡松华 14、歌曲:《勤劳的比帕尔》,演员:胡松华 15、歌曲:《马铃响,玉鸟唱》,演员:胡松华

16、小品:《逛厂甸》,演员:斯琴高娃、严顺开 17、舞蹈:《节日》,演员:赵青、徐川 18、猜谜:(2)“年终算总帐”(打一句唐诗) 19、喜剧小品:《吃鸡》,演员:王景愚、姜昆 20、京剧表演,演员:尹宏伟(第一位参加春晚的儿童演员) 21、京剧:《坐寨盗马》,演员:袁世海 22、相声:《错走了这一步》,演员:姜昆、李文华 23、相声:《对口词》,演员:演员:姜昆、李文华 24、相声:《战士之歌》,演员:演员:姜昆、李文华 25、猜谜:(3)“制定人口政策”(打一成语) 26、魔术表演:彩扇争艳,演员:姚金芬 27、杂技表演,演出:上海杂技团;相声,表演者:侯耀文和石富宽,时间长度为30分钟 28、京剧:《空城计》,演员:马长礼 29、歌曲:《牧羊曲》,演员:郑绪岚 30、歌曲:《大海啊,故乡》,演员:郑绪岚 31、歌曲:《太阳岛上》,演员:郑绪岚 32、京剧:《霸王别姬》,演员:李维康 33、录象:《火烧圆明园》花絮 34、录象:电影《垂帘听政》片段 35、歌曲:《红花》,演员:刘晓庆

学唱黄梅戏女驸马-精选范文

学唱黄梅戏女驸马 (相声) 女驸马 (李中秋) 甲,你是那里人? 乙,我呀,俺!安徽人!(自豪的) 甲,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都爱家乡,都挺自豪,你安徽省的有啥新鲜的? 乙,不新鲜,可我们有黄梅戏,就新鲜了吧? 甲,当然不新鲜,因为黄梅戏现已是代表国家的剧种,经过一代代艺术家推陈出新,其曲调已达到旋律优美,淳朴流畅。是中国的《黄梅》,世界的《黄梅》。 乙,看来你是真懂,那我能唱算不算新鲜? 甲,你能唱?没看出来,这道是新鲜。 乙,那我们现在给战友们唱一段如何? 甲,行呀, 乙,黄梅戏《女驸马》你看过吧? 甲,不但看过,我可不会从头唱,我会从闭幕倒着往头唱。 乙,嘿,那我的考考你,这《女驸马》是啥意思?谁演的好? 甲,这你难不倒我,说的是民女冯素珍女扮男装曲线救夫的故事。 乙,她是够曲线的。 甲,这出戏现在唱的好的是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她是风姿

绰约、扮相俏丽、嗓音圆润、表演细腻。她唱起来委婉动听,韵味浓郁,是这味,(唱)为救李郎离家园。 乙,这就来了,干什么去呀? 甲,(唱)谁料黄榜中状元, 乙,中了状元什么样? 甲,(唱)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 乙,先教你美,你等着。 甲,(唱)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乙,他还来劲了。 甲,(唱)人人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哇)罩婵娟(哪)乙,小姐。 甲,(怒) 乙,怎么了? 甲,你犯了杀头之罪。 乙,咱说清了,是你犯了杀头之罪,还是我犯了杀头之罪? 甲,哎,我说你在这应当叫我:“状元公”,我的姓别已经变了。 乙,谁批的? 甲,是皇上?你管着吗?在这你就叫我:“状元公”。 乙,对,状元公。你在家也过的挺好的,中了状元闹不准还的下岗,你是折腾什么呀? 甲,(唱)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为

浅谈对黄梅戏的思考

浅谈对黄梅戏的思考 经济管理学院(14409152)汪琼 摘要:黄梅戏历史平凡却充满神奇,本文介绍了黄梅戏流入安徽的过程和建国后的发展,叙述了黄梅戏的发展壮大,简述了黄梅戏的现状,分析其各种原因,对黄梅戏未来道路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黄梅戏;历史;安徽;现状;未来道路 我来自安徽,可能是从小受外祖母的影响,对黄梅戏十分喜爱,也略懂一二,面对目前 黄梅戏的现状有些担忧,故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黄梅戏的发展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一、关于黄梅戏的历史 黄梅戏的历史很平凡,没有多少可以炫耀的资本。像一个寒门游子,靠着自己的打拼和不断地顺时应势或与时俱进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世人的看法,赢得了地位和尊重。 早年,黄梅戏被认为是淫词浪曲,演黄梅戏和看黄梅戏都是被严格禁止的。《皖优谱》说:“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戏极淫靡,演来颇穷形尽相,乡民及游手子弟莫不乐观之。但不用以酬神,官中往往严禁搬演,他省无此戏也。”①此时的黄梅戏,虽深受底层百姓欢迎,却毫无地位可言。黄梅戏最早的女演员胡普伢因为偷着去看了一次黄梅戏,被家里人抓回来痛打了一顿。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艺名丁老六)也因为唱黄梅戏而和同伴一起被乡丁抓去,头套芦席游乡。 黄梅戏最早应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即清咸丰(1851—1861)前后,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由于晚出,便占尽天时,大受其惠,可以广泛地吸收、借鉴既有成果,杂取众家之所长,养成自己 之才艺。其实,一个剧种历史的长短并不重要,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热爱。越剧的历史就不长,只有百年的历史。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把黄梅戏的历史说得多么沧桑,多么老迈。并且,一个剧种的诞生,也并不仅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 由于黄梅戏的山歌属性使它有了诸多“行走”的方便。大水一来,随着匆忙逃生的群体 或个体游走四方。作为与湖北黄梅毗邻的安徽安庆自然就成了黄梅采茶调最先落脚的地方。 当时的安徽,已经经历了徽商的辉煌,已经成功地创造了“改调歌之”的青阳腔的奇迹,已经孕育了“冲州撞府”的“乱弹”徽班;还有远自《孔雀东南飞》,近至《桐城歌谣》的民间叙事文学传统。再加上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这一带地域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为黄梅调备足了地气与养料,使湖北的黄梅调一到安徽便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得以迅速发展成 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地方戏曲剧种。 此外,由于这一带叙述文学传统的影响,黄梅调传到这里后,开始以歌唱和表演的形式把“身边事”叙述出来,这就有了早期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创作。着名小戏《打猪草》表现的 就是当时发生在当地农村的农家儿童的小故事,黄梅戏艺人把它以“对歌”形式表演出来,成了一个精彩的歌舞小戏。全剧活泼可爱,充满童趣,基本实现了“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表演品格。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安庆怀宁,黄梅戏开始有了第一个职业班社。这个班社名叫“仁义社”,是当时石牌镇上“一家杂货店小老板”创立的。他们大都是农民、生意人或手艺人,这也是乡镇社会走向近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个讲安庆方言的剧种,我们有理由说:“黄 梅(采茶)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 二、关于黄梅戏的现状 黄梅戏老艺人常说,黄梅戏是“大水冲出来的”。确实如此。乾隆年间大水,使黄梅调开始随灾民流入安徽。其实,在当时的条件下,长江中下游水患频仍,以后大水不断,道光二十九年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精校珍藏版!

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 至地理, 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 我们为您一一讲 述」 山、徐祯卿; 2、四大才女:蔡文姬、班昭、卓文君、李清照; 3、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4、四大美人图:西施浣沙、昭君出塞、貂婵拜月、贵妃醉 酒; 5、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 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 6、清宫四大奇案: 《太后下嫁》 、《顺治出家》 、《雍正被刺》 、 偷龙换凤》 ; 7、四大民间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 、 《白 蛇传》、《牛郎与织女》 、《孟姜女》 8、四大佛教名山: 四川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 山西五台山、 安徽九华山 9、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 苏州留园 10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 精校珍藏版! 世界史 | 中国史 1、四大江南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祝枝

11、四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前三个

是公认的,后一个还有说是蓬莱阁或越王楼) 12、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13 、四大农业指南: 《齐民要术》 、《农桑辑要》 、《农书》、《农 南朱仙镇; 妙观小吃、长沙火宫殿小吃; 18 、四大名酒:贵州茅台酒、 山西汾酒、四川泸州老窖、陕西西凤酒; 四大剧种: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 四大名剧:《西厢 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文); 25、四大名刹:山东长青灵岩寺、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 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 26 、四大书院:河南嵩阳书院、河南 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 27、四大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28 、四大名锦:蜀锦、云锦、宋锦、壮锦; 政全书》; 14 、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 15、四大古镇: 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 16、四大菜系: 鲁菜、川菜、淮扬菜、粤菜; 17、四大名吃: 南京夫子庙小吃、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 19 、四大传统节日:春节、 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 20、 21、 22、 四大姓氏:李、王、张、 刘; 23、 四大经典玩具:七巧板、 九连环、华容道、孔明琐; 24、 四大名山:黄山(绝) 、华山(险) 、庐山(名) 、泰山

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教案反思:黄梅戏《女驸马》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教案反思:黄梅戏《女驸马》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在熟练背诵七言诗的基础上,尝试用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演唱七言诗,进一步丰富幼儿的黄梅戏知识。 2、迁移已有的黄梅戏经验学习新旋律,探索用所学七言诗为乐 曲填词。 3、在用新诗为乐曲填词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练背诵七言诗《咏柳》、《朝发白帝城》。 2、幼儿听国黄梅戏曲调,对黄梅戏有初步认识。 3、黄梅戏《女驸马》选段vcd,黄梅戏伴奏带。 活动过程: 1、演唱黄梅戏《看灯》进场。 2、看vcd画面,欣赏黄梅戏选段,初步感知旋律。 师:这段音乐是一段——(黄梅戏)。它和我们听国的黄梅戏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3、再次欣赏vcd卡拉ok版本《女驸马》选段,进一步熟悉旋律。 师:我们一起跟着这段音乐用“拉拉拉”来哼唱。 4、听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在教师启发下边哼唱边做动作,感 知黄梅戏曲调拐弯绕的特点。 师:我们还可以一边哼唱一边做动作。 5、欣赏教师用七言诗演唱黄梅戏曲调。

师:你们发现这段唱词每句都是几个字啊?我们学过的七言诗能不能用这段音乐唱呢? 6、倾听教师分别用《咏柳》、《朝发白帝城》等七言诗演唱黄梅戏曲调。并跟随教师做动作。 7、选取一首诗朗诵后跟随教师听伴奏带演唱。 师:你们最喜欢刚才哪一首诗。我们一起念一遍再跟着音乐唱一唱。 8|、在教师动作暗示下站在场地四周随伴奏带边唱边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学黄梅戏演员来表演。每人找个空地方。 9、朗诵新诗并用新诗演唱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师:你们还会什么七言诗呢?我们一起念一遍再唱一遍。 活动反思: 黄梅戏《女驸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和马兰在不同时代都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勇敢善良、申明大义的女子。本活动选用的乐曲比较工整,唱腔也相对平直,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但是幼儿对故事情节不熟悉也难以理解,因此,我想到了用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七言诗来替换歌词。 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七言诗反复演唱,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反复倾听乐曲旋律,在幼儿充分感知乐曲旋律的句出上,再鼓励幼儿跟随教师演唱。本次活动当然是借班上课,但是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无论是跟随教师做动作还是歌唱都比较主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动结束后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演唱,个别孩子没有掌握。

黄梅戏经典

中文名称:黄梅戏经典 版本:(不断更新中)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申明:该资源已经杀毒 杀毒软件:诺顿 版本:2005-9-8 rev.25 1、天仙配 改编:桑弧 导演:石挥 舞蹈导演:乔志良 编曲:时白林等 演员:

七仙女:严凤英;董永:王少舫;傅员外:张云峰;赵贵:胡霞琳;土地:丁紫臣;大姐:王少梅;二姐:潘璟琍;三姐:潘霞云;四姐:丁俊美;五姐:江明安;六姐:张萍 剧情介绍: 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在仙宫过着孤单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凌虚台游玩,拨开云雾,见到人间男女婚嫁、勤劳耕作的生活,十分羡慕。七仙女看到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董永忠厚老实,遂生爱慕之情。大姐看透七妹心事,但碍于天宫戒律,不敢相助。七仙女一再恳求,大姐不得已应允。临别赠七妹难香一枝,嘱其遇难时焚香招姐解救。 下凡后,七仙女与董永结为夫妻。为赎丈夫,两人同去傅员外家做工。傅员外怕七仙女干不多活白吃饭,先不收留,后又刁难,他要七仙女一夜织十匹锦绢。并说织得成董永三年长工改百日,织不成则工期延一倍。七仙女燃起了难香,姐姐们闻讯借织女天梭前来相助,织成了锦绢十匹。因有言在先,傅员外只得缩短董永工期。 做工期满,夫妻返家。途中,董永得知妻子已有身孕,惊喜异常,赶忙去前村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高空中出现天将传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上,否则便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心如刀割,她不忍伤害董永,等董永回来便向他讲明自已来历,并在槐荫树上留下“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带着满腹悲痛返回天宫。 《天仙配》的神话故事来源于董永遇仙的传说。这部戏曲艺术片把戏集中到七仙女与董永的聚散离合上,1956年一经放映便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严凤英、王少舫也从此红遍了全中国。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是黄梅戏的杰出代表,演出过《天仙配》、《打猪草》、《女驸马》等剧目。她的嗓音沙甜圆润,优美动听,享誉海内外。董永的扮演者王少舫长期与严凤英合作,他嗓音宽厚洪亮,略带沙哑,在京剧里叫“云遮月”。两位表演艺术家在《天仙配》中的表演珠联璧合,熠熠生辉。 《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内外。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深爱。比如“路遇”,“路遇”是《天仙配》中的一个重头戏,表现了七仙女冲破天规下凡与董永结合。在这个精彩段落中,充分表现出了七仙女勤劳、顽皮的独特性格,以及董永忠厚老实的优秀品格。两位主演无论在演唱还是在表演上都惟妙惟肖,精彩异常。“织锦”是《天仙配》中不可或缺的一段华彩乐章,表现了七仙女齐心合力一夜织锦十匹,帮助董永赎身的情节。这一段中的“五更调”“织绢舞”都是非常精彩的。“满工对唱”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家喻户晓、久唱不衰的一个经典唱段。这段双声部重唱充分表现了七仙女与董永共赴家园的欢快心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本剧在1954年华东区戏曲汇演中获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优秀演出奖,

浅谈家乡的黄梅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4532306.html, 浅谈家乡的黄梅戏 作者:李向阳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文学与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在我的文字里融入对艺术的赞美。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能够经久不衰终有它自身独特的魅力,感受黄梅戏,感受不一样的家乡情怀。 关键词:钟爱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 称。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的发源地有两种不同的版本,有一说就是由我家乡下属的“黄梅县”的采茶调发展而来。黄梅戏起源于唐初,至今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在湖北的发展,与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号密不可分,这句口号就是“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专门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为挑好演员,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章华荣同志跑遍了黄冈的文艺团体,终于找来了后来成长为黄梅戏领域当红小生的张辉和“五朵金花”之一的杨俊,1988年7月,杨俊答应来湖北发展,并推荐张辉与她同行。如今这两位早就成长为全国黄梅戏的知名演员,经常活跃在春节晚会和许多大型的文艺表演舞台上。自2006年8月份以来,张辉担任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书记。2009年5月18日,他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我是从小听着黄梅戏长大的。小时候,每到夏天,吃过晚饭乡亲们抖落一天的疲惫,三三两两地搬着板凳聚在门前的稻场,乘凉、聊天、唱黄梅戏。在如水的月色里,通常是一把二胡、一管竹笛、一阵沧桑却纯净的嗓音,交响出乡亲们对于黄梅戏的无穷乐趣。在这些如痴如醉、如泣如诉的熏染中,我邂逅了董永和七仙女的那棵槐荫树,感受了女画家流泻在海滩上的离愁别恨,听见了梦龙春香敲响的恩情钟,也看到了刘海金蟾的云淡风轻月半圆。如此多的经典故事,在我的心底种下了一粒粒钟情的种子。多年以后,当《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夫妻观灯》渐渐地从童年的稻场消逝,当那一份无以复制的洒脱和缱绻心安理得地滞留在剧院的舞台,当太多太多的声色犬马疯狂地侵蚀着那片圣洁的精神净土,我对黄梅戏的钟情和喜爱越发地汹涌成灾。这绝不是附庸风雅、故作清高,因为黄梅戏在热情开放中饱含的幽怨哀伤,在喜悦爽朗里参合的孤寂愁苦,在清丽明快中渗透的苍凉悲戚,完美无缺地勾画出我最真最真的惆怅。 它是一泓秋水,涓涓地流,荡漾起女儿眼底的柔波;它是一缕春风,潜潜地吹,撩拨起女儿心头的炽热;它也是一弯新月,淡淡的清辉映照出许多如诗的容颜。在我的家乡,没有哪种表达和倾诉比黄梅戏更悱恻缠绵,亦没有哪种演绎和挥洒比黄梅戏更妩媚优雅。曲调以委婉流

黄梅戏

黄梅戏 一.简介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三.发展阶段

精品黄梅戏教学计划

宣城市第五小学黄梅戏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梅戏的一些基本知识; 2知道一些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及其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3学习一些经典黄梅戏唱段的演唱; 4学习黄梅戏中一些基本的身段,经典的黄梅戏配以身段进行教学; 5了解经典黄梅戏唱段中安庆方言的念白。 二、教学目的 1 提高、培养学生学习黄梅戏的兴趣 2 让学生掌握一些经典唱段的演唱、念白及身段,对黄梅戏里的唱、念和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让学生了解黄梅戏这个年轻却充满魅力的剧种,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这个让我们安徽人应以为傲的民族艺术 4 让学生发展一项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 三、教学内容总的时间与分配 一共为十三周的教学时间。 ①第1 周:两个课时,利用多媒体,介绍黄梅戏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一些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欣赏一些经典的黄梅戏唱段的视频。 ②第2-6 周,共5 周的时间,学习经典黄梅戏唱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选自黄梅戏《天仙配》)的演唱和身段,前两周学习演唱,使学生能跟着原唱演唱。之后开始学习一些黄梅戏的基本身段,在4-6 周的时间内,

演唱与身段结合着练习,第6 周用一个课时让学生跟着伴奏配以身段练习,对前面的演唱和身段的学习进行复习和巩固。 ③第7-10 周,共4 周的时间,学习经典唱段《为救李郎离家园》(选自黄梅戏《女驸马》),7、8 周我们学习这个唱段的演唱,经过两周的学习基本掌握其唱腔,能跟原唱演唱,9、10 周我们开始学习其清唱的简单的身段,在学习身段。第10周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跟着伴奏配以身段进行练习,复习和加强这个唱段的演唱和身段。 ④第11-12 周,共2 周时间,前期通过对两个经典唱段的学习,学生对黄梅戏的演唱和身段表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通过经典唱段《对花.(选自黄梅戏《打猪草》),让学生了解黄梅戏中用安庆的地方方言来念白的艺术特点,并学习通过学习《对花》这一经典的黄梅戏唱段的演唱体会别具特色的安庆文化。 ⑤第13 周,对前面学习的唱段进行复习,在班级里举办一个小型的比赛,比赛内容为我们前期所学的唱段,对大家前期的黄梅戏学习的情况做一次评估。 四、黄梅戏的一些基本知识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黄梅戏我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与历史悠久早负盛名的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 。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她是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安徽)、鄂(湖北)、赣(江西)三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淳朴流畅,明快抒情,委婉动听的特点,广受人们喜爱,迅速流行于全中国

《女驸马》观后感鹏鹏

《女驸马》观后感 王涛2014210877 喜欢黄梅戏,是从小时候看电影《天仙配》开始的。七仙女柔软的腰肢,袅娜的身段,甜糯的唱腔,头一扭,嘴一撇,眼神一挑,简直是美到了极致,以至于小时候的我一直就想象着仙女的存在,而且都是七仙女那么美的。 很多人认为戏曲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戏曲具有无限魅力,就黄梅戏而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因了黄梅戏,连带着喜欢越剧、京剧等剧种。起初只是觉得那些才子佳人扮相漂亮,喜欢那些凤冠霞帔、蟒袍玉带、珍珠玳瑁的装饰和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等到年纪张大点,慢慢听出了那些意境的优美感伤,唱词的鲜活灵动,唱腔的柔和流畅。“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翻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这段清新活泼、韵味绵长的黄梅清音一起,你便一下子成了那个厌恶天宫凄清岁月,一心向往人间生活的七仙女了;“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玉街前。个个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婵娟”。听到这些,会让自己忘却所有烦恼和忧愁,自感身心舒畅,整个人都精神抖擞起来。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系安庆市著名剧作家王兆乾根据民间艺人口述的传统戏《双救举》重新创作而成,并在1958年首演,获得巨大成功。1959年由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主演的彩色戏曲片《女驸马》再次引起轰动。1986年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再度排演此剧,由优秀青年演员韩再芬等主演。同年,此剧拍摄成四集戏曲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于次年获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该剧讲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主人公冯素贞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一天,李兆廷来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李兆廷与冯退婚,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100两,助其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万般无奈之下,参加了会试,岂料一举考中状元,又被召为驸马。洞房花烛夜,冯向公主吐露真相,化险为夷,历经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至此,经过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剧中,最脍炙人口的《谁料皇榜中状元》一节,唱词如下: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哪。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婵娟哪。我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