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梅戏的文化特征资料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黄梅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州,因此得名为黄梅戏。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而闻名。
在戏曲艺术中,黄梅戏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包括音乐、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一、音乐唱腔独特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以“梅花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梅花三弦是一种高亢而清脆的弹拨乐器。
黄梅戏的唱腔多以湖北方言演唱,尤其以黄梅音为主要声腔。
黄梅音高亢悦耳,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演员在演唱时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使得唱腔更为丰富多变。
在表演中,演员会根据角色所需的心情变化,灵活运用音乐唱腔技巧,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痛苦、欢乐等情感,使得观众更容易被戏曲所吸引。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独具特色,富有表现力,极具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二、表演风格优美黄梅戏的表演风格以优美、柔媚、婉转著称,它是中国戏曲中优美柔和的代表之一。
在表演时,黄梅戏注重细腻唯美的表现,它的表演手法细腻、婉转、圆润,充满了温婉动人的魅力。
在角色刻画上,黄梅戏的演员善于表现女性的温柔、娇柔之美。
而在男性角色的表演上也善于表现男性的刚毅、豪迈之美。
这种温柔与激情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也使观众更容易被戏曲所吸引。
三、表演技巧丰富多样黄梅戏的表演技巧非常丰富多样,既有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又有华彩绚丽的舞蹈表演。
在表演中,演员们还会融入武术技巧,使得表演更加生动、精彩。
在舞蹈表演中,黄梅戏以舞蹈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变化,通过优美的舞姿,表现角色内心的痛苦、欢乐等情感。
而在打武戏中,演员们通过华丽的武术表演来展现人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力,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在情感表演上,黄梅戏的演员善于通过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角色内心的情感,使得角色更加真实生动。
演员们会通过练就的表演技巧,真实地表现角色的内心矛盾、情感冲突,使得戏曲表演更加生动感人。
四、故事情节丰富多彩黄梅戏在戏曲剧种中,故事情节非常丰富多彩。
关于黄梅戏的介绍

关于黄梅戏的介绍黄梅戏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它在明代时期以纷繁艳丽的服饰和华丽唱腔而闻名,因此得名黄梅戏。
黄梅戏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演出,而且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黄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
在清代,它充满了江湖气息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使其独树一帜。
黄梅戏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大众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黄梅戏的音乐特色非常突出,它以婉转动听的曲调和丰富多样的唱腔而著名。
黄梅戏的唱腔以清腔、咬腔和混腔为主,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强的共鸣。
另外,黄梅戏还以它多变的演唱技巧和声音的靓丽色彩而受到赞扬。
黄梅戏有着自己独特的舞台布置和表演方式。
黄梅戏舞台的特点是简洁大方,重点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角色的表情动作。
在表演形式上,黄梅戏多以一人独唱或二重唱的方式展现,演员们通常会配合舞蹈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黄梅戏的剧目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战争、宫廷等各个主题。
著名的剧目有《白蛇传》、《牡丹亭》、《红楼梦》等。
这些剧目在黄梅戏的演绎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而广受观众欢迎。
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注重细腻和情感的传达。
黄梅戏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唱腔、表情和动作的协调来展现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
他们的表演不仅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绪变化,而且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黄梅戏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剧目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黄梅戏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它不仅在中国内地受到喜爱,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备受关注。
总的来说,黄梅戏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华丽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强的共鸣,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黄梅戏的表演,观众可以深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多样性。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湖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享有“千年黄梅,楚韵湖北”之美誉。
它以湖北黄梅地区为中心,流传广泛并深受人们喜爱。
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艺术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和欣赏。
一、历史渊源黄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
它汇集了湖北地方戏剧的特色,融合“湖湘儿女”的豪放直率和湖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黄梅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二、表演特点1. 唱腔独特:黄梅戏以湖北地方方言为基础,融入了湖北地区的音乐和歌唱艺术风格。
它的唱腔婉转动听,充满了地方特色和韵味。
2. 表演形式多样:黄梅戏以歌唱为主,结合了舞蹈、杂技和说白等多种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演员们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唱腔技巧,还要具备舞蹈和身段灵活的能力。
3. 行当角色鲜明:黄梅戏的行当角色极为丰富,分为武行、丑行、老生、青衣等。
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和表演特点,通过行当的对比和结合,营造出戏剧性的冲突和张力。
4. 精彩剧本故事:黄梅戏的剧本内容取材广泛,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题材。
剧情紧凑,情节曲折,结合了歌舞表演,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三、艺术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黄梅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剧目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社会变迁等。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表现社会生活:黄梅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可以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向观众展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家庭关系、官场文化等,增进观众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
3. 艺术审美享受: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它的音乐、舞蹈和唱腔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四、推广与保护为了推广和保护黄梅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戏剧历史知识:黄梅戏——华南地区独特的传统戏曲艺术

戏剧历史知识:黃梅戲——華南地區獨特的傳統戲曲藝術黄梅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今天仍然广泛流传于华南地区,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舞蹈和戏剧表演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
本文将从黄梅戏的历史、特点、表演形式和传承等方面,对这一华南地区的独特戏曲文化进行探究。
一、黄梅戏起源和历史黄梅戏起源于中国南方的黄梅地区,因此得名黄梅戏。
据历史记载,早在南宋时期,黄梅地区的民间艺人就开始演唱一些以故事情节为基础的歌曲,这就是黄梅戏的萌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在元代和明代逐渐成形,并逐步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戏曲艺术之一。
在清代,黄梅戏更是成为了当时华南地区的重要文化艺术之一,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梅戏的特点黄梅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声腔、表演和音乐。
1.声腔特点黄梅戏的声腔以哭腔为主,其唱腔较为婉转悠扬、细腻动人,以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著称。
哭腔、调弄腔、唱腔等多样化的唱腔,让演员们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让观众感到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
2.表演特点黄梅戏的表演方式独特,其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以身体语言为主要表演形式,配以简洁而富有戏剧性的舞蹈动作,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同时,黄梅戏还经常使用传统的戏剧化妆,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3.音乐特点黄梅戏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旋律上,该旋律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因素,并且以古老的黄梅曲调为基础发展而来。
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可以让观众随着节奏的起伏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三、黄梅戏的表演形式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弹脚”、“唱词”、“对台戏”、“散打”等多种形式。
1.弹脚弹脚是黄梅戏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表演形式,其主要特点在于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和一个乐师。
两位演员分别扮演男女主角,通过唱词、舞蹈、姿态等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2.唱词唱词是黄梅戏的常见形式之一,主要是由一两位演员依托唱腔来表演剧情的形式。
黄梅戏表演特点:表现力丰富

黄梅戏表演特点:表现力丰富
黄梅戏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
力。
2.唱腔独特: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
3.温情脉脉的剧情:黄梅戏剧情通常比较温情脉脉,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
和命运,具备深刻感人的人性描写和故事情节。
4.精妙绝伦的表演技巧:黄梅戏表演通常采用的是多人合演的方式,演员之
间配合默契,表演形式多样,闪烁其间不仅姿态优美,而且肢体灵巧,优美多姿。
5.强烈的地方特色:黄梅戏是湖北黄梅地区的本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剧本、唱腔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黄梅戏表演的特点,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询问戏剧专家。
黄梅戏调查报告

黄梅戏调查报告黄梅戏调查报告一、引言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报告将对黄梅戏进行全面调查,探究其历史渊源、演唱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起源于中国湖北省黄梅县,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明代末年,黄梅县曾发生大规模的水灾,灾后人们为了纪念抗洪英雄而创作了一种以民歌为基础的戏曲形式,这就是黄梅戏的雏形。
经过多年的发展,黄梅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特点。
三、黄梅戏的演唱特点1. 柔美婉转的唱腔黄梅戏以其柔美婉转的唱腔而闻名,其特点是音调高亢、音域宽广、音色圆润。
演唱时,演员以独特的喉音和发声技巧,将情感融入歌唱中,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
2. 精湛的表演技巧黄梅戏的表演技巧非常丰富多样。
演员们通过身段的变化、手势的运用、眼神的交流等手法,将剧情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黄梅戏还注重舞蹈的表演,舞姿优美、动作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方面,黄梅戏传统剧目得到了保护与传承,许多经典剧目被重新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欣赏到经典剧目的精彩演出;另一方面,黄梅戏也在创新与改革中寻求突破,引入新的题材和表演形式,使得黄梅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五、黄梅戏的社会影响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黄梅戏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为黄梅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黄梅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出和传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对当代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六、结论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演唱特点。
通过传承与发展,黄梅戏在保护传统的同时也在创新中求得突破。
其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梅戏的保护与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

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点探讨黄梅戏是中国南方一种重要的戏曲剧种,其表演艺术有着独特的特点,下面将对其特点进行探讨。
第一,唱腔独特。
黄梅戏的唱腔是以湖北黄梅县为中心的流行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糅合了很多音乐元素,包括曲调、节奏、音色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它的唱腔既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民族风格。
黄梅戏的唱腔以其婉转动听、卷帙浩繁、由柔到刚、由慢到快的音调变化魅力着听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唱腔是“打板子”和“打旋儿”两种。
第二,化妆特殊。
黄梅戏中表演者的化妆风格独具一格,通过化妆对人物的特征和气质进行暗示和表现。
如妇女的脸色白皙红润,眉毛纤细鹅形;男性的脸色黄黑,眉毛厚重而浓,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
同时,黄梅戏中的人物妆型精细、妖魔梦幻、草原风光等构思新颖、造型优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和特色。
第三,表演动作婉约。
黄梅戏的表演动作被称作“黄梅派动作”,处理方式以婉约为主,具有柔美和性感的特点。
在舞蹈、歌唱和演技方面,黄梅戏表演者需要充分表现出服饰、动作、表情的美感,并表现出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尊重、纯洁、宽容、正义的精神内涵。
第四,情感深刻。
黄梅戏以情感描写为主导,情感表达具有深刻感人的特点。
在处理父子之情、娇媚少女之情、恋爱之情、悲伤之情、宿命之情等方面,都能充分表现黄梅戏的独特魅力。
它通过舞蹈、唱腔和表演等多种形式,来传递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让观众在情感上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总之,黄梅戏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唱腔、化妆、表演动作和情感表达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描述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黄梅戏,一种富有江南特色的地方戏曲,起源于中国湖北黄梅县,被誉为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它以湖北方言为基础,融合了湖南、安徽等地的音乐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的剧情多以爱情、家庭、历史故事为题材,情节曲折、富有感染力。
在表演形式上,黄梅戏以唱为主,兼有念、做,结合了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
演员们用独特的嗓音演唱,配以优美的舞蹈动作,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戏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黄梅戏的音乐表演是其独特之处。
它的音乐体系包括主调、副调、过调、花调等多个调式,每个调式都有独特的音色和情感表达。
演唱时,演员们通过细腻的嗓音和音乐的配合,将剧情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黄梅戏还注重舞蹈的表演,舞蹈动作舒展优美,能够很好地展现戏曲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黄梅戏的服饰和化妆也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们在舞台上身着华丽的戏装,头戴花冠,脸上精心画着浓妆,使得戏曲人物更加生动形象。
不同的角色根据其性别、年龄、身份等特征,有着不同的服饰和化妆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辨认每个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
唱是其主要表演方式,演员用独特的嗓音进行高亢激昂的演唱,将剧情中的冲突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念是指演员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表达剧情,念白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表演技巧。
做是指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戏曲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打则是指演员们在舞台上进行的武打动作,通过精湛的技巧和配合,使得戏曲的动作更加逼真。
黄梅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有《牡丹亭》、《西华山》、《杨门女将》等经典剧目。
其中,《牡丹亭》是黄梅戏中最为著名的剧目之一,讲述了悲剧爱情故事,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而闻名。
《西华山》则是一部历史故事剧目,讲述了晋代名将王猛的英勇事迹,以其豪气干云的唱腔和精彩的打斗场面而备受观众喜爱。
《杨门女将》则是一部以抗击外敌为题材的剧目,讲述了杨门女将抵抗敌人的英勇事迹,以其威武豪放的唱腔和激烈的打斗场面而广受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黄梅戏的文化特
征
浅谈黄梅戏的文化特征
作者:陈晓玲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9期
黄梅戏是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产物。
她孳乳于民间祭祀相关的“社”会(祭祀土地的神会)和灯会,经过长期聚戏而形成的戏曲。
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采茶调。
清康乾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水灾频发,采茶调被灾民作为谋生的手段,沿江而下,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四处传唱,逐渐发展成为黄梅戏。
从黄梅戏的地域文化特征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皖江文化特征
安庆地处吴头楚尾,又与江淮毗连,境内多江河湖泊,交通方便,商业发达,使黄梅调较早接受城镇市民的影响。
加之安庆自明代以来,就是戏曲昌盛的地方,昆曲皖上派、青阳腔、徽班都在这里孕育成长,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在语音方面,安庆话受明人官话的影响,发音柔和而富有韵律,所唱民歌,受方言影响,多用五声微调式和宫调式。
进入安庆地区的黄梅调,在声腔方面受安庆官话影响,一改楚音高亢平直,而变得委婉。
在表演艺术上也接受徽、高之长,在一些剧目中引用了扑跌、甩发等较难的动作,同时吸取了流行于安庆地区的高跷、挑花篮、推车灯、走马采茶灯等民间歌舞形式。
在音乐和唱腔上,改进了冗长的锣鼓和嘈杂的靠腔锣,取消了帮腔和复句,汲取了安庆地区的道情、花鼓、连厢、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等民间演唱形式。
1926年左右,黄梅戏进入安庆市,受到市民、手工业者,码头工人的欢迎,被誉为“怀腔”,此后一直在属于皖江地域文化的安庆地区为核心的广大区域流传。
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孕育,显现出十分显著的皖江文化特征。
二、乡野文化特征
黄梅戏生于乡村草野,成长于勾栏瓦肆,与劳动人民血脉相融。
他们由自娱自乐、半职业班社发展至职业剧团。
早期的黄梅戏,表演手段简单。
黄梅戏艺人演出剧目的内容和人物多是村长闾短、村姑商夫,没有多少展示功夫、技巧的表演空间。
艺人们借鉴、融合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从生活中直接模仿、提炼、创造舞蹈身段,因此,黄梅戏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表演手段上吸取了京剧、昆曲等大剧种的表演特长,并在民间歌舞中锤炼出适宜舞台表现的舞蹈和动作,形成了朴实通俗、清新活泼、雅俗并蓄,写意写实交织,体验表现相融,接近生活的表演风格。
黄梅戏由民间歌舞萌生,紧扣大众审美情趣,流播于乡野,发祥于城镇,她活泼生动的艺术风貌,具有鲜明的乡野文化特征。
1、黄梅戏的全部传统剧目,尤其是七十二本小戏,其表现主体基本是村姑、农夫、小商或木匠、铁匠、锯匠、篾匠等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
2、黄梅戏的艺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即“表现主体”和“审美主体”具有很强的统一性。
像黄梅戏的第一个班社“蔡家班”的班主蔡仲贤就是砻匠出身。
3、黄梅戏的语言,特别是小戏的语言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
如“长子来看灯,挤得颈一抻”。
“抻”就是安庆方言,《纺线纱》中的“雀博雀博真雀博”,就是典型的安庆方言,《打豆腐》中大量俚语都是安徽地区特有的。
这些方言俗语至今还在安庆地区流传。
4、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中融汇了大量的安庆地区的民歌小调。
如“桐城歌”,文南词、太湖曲子戏,安庆大鼓等。
三、柔美文化特征
黄梅戏是安徽西南的山水造就的精灵。
她起源于民间小调,她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和风土民情,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男女之间纯洁的感情。
由于表现的题材和内容,黄梅戏清新悦目,具有“阴柔之美”。
黄梅戏的“柔美”主要表现在:
1、黄梅戏表现的剧目,绝大多数是以女性为轴心的民俗题材,更多关心的是女性人物的命运。
像三十六本大戏中的《罗帕记》、《牌环记》、《鸡血记》、《牌刀记》、《赶子图》等,七十二本小戏中的“哭媳妇”系列和“烟花女”系列。
2、黄梅戏的舞台人物青春亮丽,以“小生”、“花旦”为主要人物形象,表演风格抒情浪漫,由此生发的“嗲”味,是黄梅戏舞台形象特有的妩媚与天真,是黄梅戏特有的“柔美”。
3、黄梅戏的音乐和唱腔优美动人,少高亢艰涩之音,大多舒畅委婉,似山间溪水,淙淙流淌。
如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四、包容性文化特征
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戏成长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得益于她的包容性。
她在把自己介绍给某些新的地域的同时,也吸纳了各地的艺术营养,不仅自身丰富、壮大起来,而且也使其具有了更大的文化适应性和更广的流播覆盖面。
早期的黄梅戏没有专业的剧本创作人员,她的剧目除直接取材于民歌外,大都引进移植于其他兄弟剧种。
如《天仙配》就移自青阳腔《百日缘》,《女驸马》就移自岳西高腔《双救主》。
剧目的开放,不仅使黄梅戏成长迅速,健康发展,而且也使她具有了卓越的消化吸收功能。
各地各剧种鲜明的民间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热烈的民俗情趣,都给了黄梅戏较大的有益滋养。
黄梅戏在舞台表演上,呈现出一种自由灵动、不拘一格的“兼容并蓄”。
从民歌小调、歌舞话剧、南腔北调中广采博纳,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待塑的学习状态,音乐、唱腔、行当,表演没有不可逾越的壁垒。
正因为这样,黄梅戏在当今戏曲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繁荣的态势。
□
(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县黄梅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