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调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施桂枫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2期【摘要】黄梅戏音乐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
作为一种传统音乐艺术,从传承至发展经历了整个民族的变化。
在国家民族发展中,黄梅戏音乐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对此,笔者查阅并研究了有关资料,就黄梅戏音乐传承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黄梅戏;音乐传承;发展;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36-01一、黄梅戏的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逐渐涌现出多样化领域,使得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受到了严重冲击。
黄梅戏传统空间逐渐饱和,有关学者逐渐将目光投向一些艺术元素,将传统与现代戏曲相融合,继而实现创新发展。
对此,不同学者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
一切创新提高都要历经困难,例如,西方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也是困难重重,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在创新中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
怎样将黄梅戏推向一条发展道路,成为当代人们深思的问题。
黄梅戏发展的第一步就是继承,回顾黄梅戏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草台时期。
黄梅戏源于清朝后期,是江西、湖北、安徽交界处黄梅县的地方小戏,其中一支随后发展至安庆市,当时被叫做“怀调”。
随后,江西的采茶调,安徽凤阳调、青阳腔等融合成为地方演出三小戏,即生、旦、丑构成完整的艺术本戏。
(二)城市舞台时期。
黄梅戏开始从地方小戏逐渐趋向专业化。
在这一过程中,黄梅戏已经有了多种剧目,音乐也是从三打七唱走向胡琴伴奏,走向音乐。
(三)媒体宣传时期。
在这一时期,黄梅戏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例如,《天仙配》《牛郎织女》等作品经过媒体的宣传,进一步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受到了群众青睐。
当时的黄梅戏有剧场演出、全国巡回演出、电视传播等形式,逐渐走向创新发展道路。
笔者认为,黄梅戏的精神实质为音乐灵魂、继承与发展是重要方向。
二、黄梅戏音乐传承与音乐改革新时代下,衍生出了众多传统艺术。
黄梅戏唱腔特点有什么,独特的黄梅戏唱腔

黄梅戏唱腔特点有什么,独特的黄梅戏唱腔我们都知道在黄梅戏文化中黄梅戏最早称作“采茶戏”或“黄梅调”那么既然是调那就肯定有他独具特色的唱腔,我们知道黄梅戏它一个比较特色是花腔,那么有同学这都花腔是什么意思吗?所表演的特色又是什么呢?小面就和小编来了解一下过关于黄梅戏它那独特的唱腔吧。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
那么我们来了解看看他都有什么唱腔呢。
花腔的艺术特点: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
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
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
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
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
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
黄梅戏的唱腔特点与演唱分析

黄梅戏的唱腔特点与演唱分析作者:何丽琼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主要以黄梅戏的唱腔特点与演唱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演唱方法为主要依据,从黄梅戏唱腔种类特点、黄梅戏唱腔旋律节奏特点、黄梅戏唱腔语言道白特点这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宣传黄梅戏艺术特色,使更多社会群众能够参与到黄梅戏演唱活动中,认识到黄梅戏艺术特点,进而为我国艺术传承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黄梅戏;唱腔特点;艺术风格;分析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70-01一、黄梅戏唱腔种类特点黄梅戏唱腔含有诸多种类艺术文化特色,它属于板式变化艺术,其中含有主调、花腔以及彩腔等。
在黄梅戏演唱中利用最多的就是主调,它是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唱腔,在大戏中广泛应用,依据不同状况又能分为火攻、二行、平词、三行等腔调。
在正本大戏内会含有平词唱腔,绝大多数都利用到抒情性、叙述性较强的正本唱段中,曲调优美、声音婉转悠扬,最具代表的有《梁祝》,当前,黄梅戏内的平词腔调应用占比越来越大。
由于黄梅戏的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的黄梅戏平词腔调中融入了一些音乐元素与地方民歌等,使传统的唱腔艺术在不断优化。
二行、火攻皆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唱腔,一般为多次反复变换组合,前者为慢板,后者则是快板,大都会在任务激动或是剧情高潮的时候体现,其二者间经营联合应用,有节奏的复句具有传递感情的作用更大,尤其是人物恐惧、愤懑以及烦躁时。
花腔一般会出现唱小戏中,主要体现生活细节,它的腔调多半以欢快朴实为主,在实际表演中会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使社会群众感受更加真切。
含有浓郁气息的相间小调,一般会应用衬词,比如呼舍、哎喂,它状物言情较幽默,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夫妻观灯》中的“夫妻二个城门进,抬起头来看花灯。
东也是灯,西也是灯,”这就能将上述特点体现出来。
所以,此种朗朗上口的旋律以及密集型的语言皆为群众所喜爱,从而吸引更多群众来传承黄梅戏。
浅谈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

艺术平台浅谈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杨黎明摘要: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和探讨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以及伴奏艺术特征。
通过收集大量 的文献资料和黄梅戏曲目,尝试理解其中演绎运用的语言和唱腔特征,并重视伴奏在黄梅戏表演中的 重要性,进而达成艺术表演的实际需求。
本次研究从黄梅戏的语言、唱腔和伴奏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 研究和分析,每个细节都根据实际的表现内容进行探讨,进而体会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黄梅戏语言唱腔伴奏前言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除了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享受。
黄梅戏不仅仅是我国人民的精神享受元素之一,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之一。
因此,展开对黄梅戏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雖和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传统文化宣传的需求及目标,并且能够让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加了解黄梅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一、黄梅戏语言黄梅戏在演唱的时候运用的语言是安庆地区的方言,是北方语言体系中的江淮方言。
黄梅戏语言的表现方式具有结构性的特征,一般为七字句式,或者是十字句式。
所谓七字的局势就是指在表现的过程中以2+2+3作为基本结构,而十字形式就是指3+3+4作为基本的机构®。
具体表演黄梅戏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七字和十字的调整,将七字或者是十字作为框架,然后进行数量的压缩,或者是增加,然后根据曲目的调头进行调整,在演绎出完整的歌词和结构,将其与音乐句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上下句子相对称的形式,普遍使用的语言表现方法是有花腔、板腔和垛距形式®。
演唱黄梅戏花腔小戏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其演唱歌词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征,而且比较善于变化,其中的戏剧台词从三字到七字不等,内容中还会混夹着□语化的无意义戏剧台词。
黄梅戏的语言不一定就是偶数,很多时候也会出现奇数的情况,通过重复的方式形成偶数的句式。
演唱过程中会选择使用安庆的普通话欧式唱念,整体剧本会选择韵母、官话演唱,小戏就使用安安庆地方的乡音比较多,实际的唱腔一般保留官话模式®。
黄梅戏演唱技巧

黄梅戏演唱技巧任何一种演唱艺术,无论声乐还是戏曲,要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内心共鸣,就必须具备甜美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
黄梅戏也是如此,它对演唱的最高要求,同样是:以科学发声为基础,带动各种娴熟的技巧,结合剧种的风格特点,使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一部优美的歌唱乐器,达到表现人,感染人的目的。
黄梅戏的艺术风格归纳起来包括为四句话:语言生动普及,唱腔优美流畅,曲调丰富多彩,表演载歌载舞。
具有极强的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
就黄梅戏而言,它的演唱技法,必须立足于浓郁的黄梅戏风格韵味基础之上,突出它的个性特点。
即字与声、词与曲的结合亲切自然,行腔婉转,圆润细腻,声甜字美,含蓄娇媚,体现着音乐化的语言和语言化的音乐。
下面就演唱中声、气、字、情四个方面的整体配合问题,分别予以分析和论述。
1、美化声音声音是由弹性物体机械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频率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我们人体的歌唱发声是由“动力部分”(胸廓、肺、横隔、腹肌)即呼吸的对抗作用产生气息,再由“振动部分”(喉头、声带)受到冲击后产生振动,发出喉原音,再通过“共鸣部分”(胸腔、口腔、头腔)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使声音扩大美化,最后由“咬字部分”(唇、齿、牙、舌、喉)各部位的变化运动而发出带有语言歌唱的人声来。
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嗓音是个决定的因素。
现实中,我们承认每人嗓音的天赋条件,但有了好嗓子,要想达到经久耐唱,不生(或少生)喉病的生理标准和演唱从容自如,声情并茂的艺术标准,还必须进行长期的训练,必须掌握正规的发声规律,即科学发声。
科学发声的含义和实质就是运用最节约的发声能量,发挥发声器官最大的声乐作用,达到最佳的艺术嗓音效果。
它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技巧。
但得注意的是要根据各人不同的声带条件,结合剧种的风格特点,求实理智的进行练习。
黄梅戏是一个以真声演唱的剧种,这符合它独特的艺术情趣和传统的美学原则。
这种唱法接近语言话声,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也形成了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
黄梅戏表演中的腔调特点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黄梅戏表演中的腔调特点龚静徐娜娜(江西省湖口县博物馆,江西九江332000)摘要:黄梅戏被誉为我国五大戏曲之一,其在发展中,凭借欢快活泼、通俗易懂的腔调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青睐。
黄梅戏的腔调特点需要通过表演形式,才能够得以体现,为了发挥黄梅戏的文化与地域特色,表演者应该在演唱中正确把握黄梅戏的腔调,从发声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黄梅戏的腔调表演形式,从感性上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知上,准确掌握黄梅戏的腔调特点,从而才能够促进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黄梅戏表演的发展,并提出黄梅戏表演中的腔调特点。
关键词:特点;黄梅戏;腔调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48-01一、黄梅戏表演的发展黄梅戏是在安徽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其不仅形式较为简单,并且表演风格也较为朴实与直接。
黄梅戏的发展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气息、人民的精神、地域特色息息相关,当黄梅戏流入到一个地方时,其很快便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梅戏表演形式,其内容是反映当地民俗与文化特征。
基于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区文化、语言、人民的生活方式的不相同,使不同地域的黄梅戏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进而形成其个性化与具体化的表演特色。
黄梅戏最早是由流动性人群发展而来的,不同身份、文化、政治面貌、背景的艺人在流浪生涯中演绎,随着艺人流动的地区不同,结合当地的风俗特征,其内容也在随之变化,并将当地具有影响性的事件融入到其中,使其内容不断的丰富。
而这些事件的融入并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无论是音乐与内容都没有固定的表演形式,因此,黄梅戏表演中的唱腔形成也不统一。
黄梅戏虽然统一了剧种称谓,但却具有不同的流派,各个流派都靠言传身教的方法进行传承。
由此能够看出,黄梅戏不仅在表演腔调中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在黄梅戏在艺术形式和气质也具有不同的体现。
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

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点是唱词结构多为“七字句式”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式大多是“2+2+3结构”,十字句大多是“3+3+4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根据唱词结构安排乐句形式,上下句对称,常使用“花腔”、“板腔”及“垛句”。
在使用花腔小戏的唱词时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
句数不一定全为偶数,有时出现较多的奇数句并重复最后一句构成偶数句。
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地方官话唱念。
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黄梅戏唱腔不同于其他戏种,虽然它借鉴了弋阳腔、青阳腔、徽剧、京剧,甚至汉剧和秦腔唱腔中的某些元素,但丝毫没有削弱鲜明的个性。
它的唱腔委婉清新,音调分为“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在小戏中以花腔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皖南民歌风格。
而且“方言衬词”用得很多,如“呼舍”、“喂却”之类等(参见:《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
“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在《梁祝》、《天仙配》和《女驸马》等戏中大量使用。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大大地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相当于歌剧种的“咏叹调”唱段。
“平词”成了抒情、叙事性的主要唱腔。
大量地运用“平词”是一种改革,突破了传统戏曲中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模式,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黄梅戏唱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一小”(即两大类:“主调”、“花腔”,一小类:阴司腔)。
“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八板”、“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高胡do-sol定弦),女腔为“徽调式”(高胡sol-re定弦)。
浅析音乐教学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运用

浅析音乐教学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运用——以《山野的风》为例安定区红土学校陈小红吴小平摘要:黄梅戏是在安徽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其唱腔柔美动听,表演纯朴自然,唱腔有很强的亲和力,内容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来源于民歌又高于民歌,同时又进一步促进着民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歌曲《山野的风》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分析,希望能够唤起更多的民众和音乐人士来关注黄梅戏、热爱黄梅戏。
从而促进黄梅戏的唱腔传播、丰富民族声乐的作品种类与演唱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黄梅戏;《山野的风》;音乐元素目录1.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1)1.1黄梅戏的起源 (1)1.2黄梅戏的发展 (1)2.介绍歌曲《山野的风》 (2)2.1歌曲《山野的风》的简介 (2)2.2严凤英简介 (2)2.3曲作者简介 (2)3.分析《山野的风》中的黄梅戏音乐元素 (3)3.1调式 (3)3.2旋律 (3)3.3语言和唱腔 (4)3.4表演 (5)结论 (6)参考文献 (7)1.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1.1黄梅戏的起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人口众多,民族风俗等的千差万别,造就了每个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民歌和歌舞形式,其内容清新朴实,旋律委婉动听,大多都表达了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场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保持着它的朴实,一部分则逐渐吸收了各地民间的剧种元素和歌舞形式,集中发展演变成为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角色且有特殊而稳定演唱模式的剧种,这就是安徽地区的黄梅戏。
黄梅戏最初孕育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农村,源于“黄梅采茶调”,后称“黄梅调”。
它包括产生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以及外地流传到黄梅一带的民谣。
“黄梅采茶调”通过长时间的演唱和传播,不断地在安徽扩大影响,又与三省邻近地区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演变为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角色且有稳定的特殊演唱模式的戏种。
因此可以说,黄梅戏是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后流传到安徽安庆一带,并在安徽发展成黄梅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调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而得名。
黄梅戏以
其独特的音乐唱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的一朵奇葩。
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
调是黄梅戏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音乐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效果。
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调包括三个层次,即音调的传承、唱腔的传承和角色的传承。
黄梅戏的音调传承主要体现在音阶、音域和音色上。
黄梅戏采用五声音阶,音调柔和、委婉,音域宽广,音色明亮清脆。
这些特点使黄梅戏音乐唱腔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风格,在
各个层次的传唱中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传承体现在唱腔编排上。
黄梅戏分为“正腔”和“假腔”两大类,
其中“正腔”主要用于正剧、豫剧等高兴调,而“假腔”多用于拍改的西凤调和小调。
无
论是正腔还是假腔,黄梅戏音乐唱腔均有其独特的编排方式。
黄梅戏的唱腔旋律曲调多变,起承转合有法可依,具有独特的音乐结构和韵律美感。
这些唱腔编排的传承方式使得黄梅
戏音乐唱腔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特色。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传承还体现在角色扮演中。
黄梅戏有着丰富的角色类型,每个角色
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和表演特点。
黄梅戏角色的传承主要是指不同演员在演唱同一戏曲时,
能够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表演功底,将角色形象完整地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
感交流。
通过各种传承方式,黄梅戏音乐唱腔在不同时期都能够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表演效果。
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调是黄梅戏艺术的核心,是黄梅戏能够在中国戏曲界长盛
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承音调的特点不仅仅是音乐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
的传承。
承袭和传承是黄梅戏音乐唱腔得以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原因。
只有在不断的传承中,黄梅戏音乐唱腔才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吸引更多的观众喜爱和接受。
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传承音调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独
特的审美效果。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传承音调在音调、唱腔编排和角色表演等方面体现了其
独特的音乐韵味和艺术风格,得到了观众的赞赏和喜爱。
通过对传承音调的研究和发展,
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黄梅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