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

《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

《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2010-12-08 13:37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散文诗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这部满含着鲁迅的冷静和热情、绝望和反抗的作品集,同时也是鲁迅唯一部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生命哲学的散文诗集。

这部在鲁迅一生中极为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完成的作品集,以它深邃的思想内含,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鲁迅的丰富的想象力、无羁的创造力,和对国民素质深刻的剖析,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领域的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

鲁迅的《野草》,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哲学世界呢?一位学者这样评价《野草》中的"哲学"。

他说:"这里所谓的哲学,主要是生命哲学。

人们当然可以从《野草》中离析出鲁迅的历史哲学,社会哲学,而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生命哲学或存在哲学。

"而对《野草》中的"生命哲学"的解读,李何林、许杰、孙玉石等资深的研究专家,以其深厚广博的学识,致力于"走进或走近鲁迅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解读其《野草》中的"生命哲学",并取得了《野草》研究里程碑式的显著成果,但难以避免的,他们的研究还是印上了很深的时代的烙印。

与此不同的是,钱理群、李欧梵等著名学者另辟蹊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野草》,其解读给后学带来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启发。

有感于此,作为离鲁迅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越来越远的一代人,我尝试着从一个新角度去解读《野草》中的"生命哲学"。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基于此,我将我眼中的《野草》里的"生命哲学"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反抗绝望的意识在《过客》中,鲁迅表达了:对人生的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是人生在为一种目标而奋斗的道路上的行为方式的选择。

同时,鲁迅也借此暗示,人生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为"理想",而坚定不移的实践的过程,其生命本身就体现着人的生命存在的重要价值。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今天,我非常高兴地来到文学殿堂,在这里就鲁迅的《野草》这部作品与大家交流,我分3个问题讲:一、《野草》的产生;二、《野草》的生命哲学;三、《野草》的象征艺术。

一、《野草》的产生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野草》在文学界始终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一部最美的作品。

它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体上有一种难以破解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

对《野草》从20世纪二十年代最初产生的零散浮泛的感言,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众说纷纭的理论诠释,人们都可以做言无不尽的论说,而又觉得言犹未尽。

一些难懂的晦涩篇章和抒情的意象、语言,至今很难做出无可辩驳的解释。

但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到现在很难有人敢言,我已经把一本《野草》都说清楚了。

可以这样说,《野草》已经成为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留给后人的一个世纪性的“文学猜想”。

《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诗,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最后一篇《一觉》写于1926年4月10日,前后历经一年零七个月。

1927年4月26日,在作品结集出版之时,鲁迅又写了代序言的《题词》。

前23篇,都是写在北洋军阀黑暗势力笼罩下的北京,《题词》是写在国民党实行“清党”、对革命进行大屠杀、十分恐怖的广州。

写作时间和环境,虽然有所不同,而作者的心境和思想、艺术手法,却大体是一致的。

《野草》于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五年后,鲁迅曾经这样说明自己写作《野草》时孤独寂寞而又不断求索的心境:“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任意 一篇散文,写出你的读后感。
2、选取《朝花夕拾》中的一个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写出你的看法和 理解。
3、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表达的人文关怀的论文或报告。
标题:《朝花夕拾》:鲁迅笔下 的童年记忆与现实批判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这部散文集以清新、平易、深情、舒 缓的笔调,描绘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它既是一幅富有诗情 画意的成长画卷,也是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更是对亲朋师友的深切怀念 和现实思考。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 10篇散文。这些散文不仅反映了鲁迅先生在那个特定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 而且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朝花夕拾》一直 是一本重要的必读课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提高他 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也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他通过对当 时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他的文字充满了对 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四、特色分析
《朝花夕拾》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字优美,更在于它的思想深度和人文 关怀。鲁迅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能够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 出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他的文字也充满了诗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 受到美的享受。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五、结语《朝花夕拾》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 是一部思想宝库。它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也让我们看 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同时,它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 考和感悟。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鲁迅的“生命” 与“鬼” (上)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著称。

鲁迅的小说《呐喊》中的两篇小说《生命》和《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下面将重点对这两篇小说进行分析。

《生命》这篇小说以一个命运悲惨的人物顾允才为主线,通过描写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涉及到几个主要主题:疾病、生存与死亡、人与社会等。

故事开始的时候,顾允才正在等待死亡,他的病情严重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然而,他并不对死亡感到恐惧和绝望,相反地,他对生死有一种超脱的态度。

他认为自己的死亡是对生活的一种解脱,他宁愿选择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和苦难。

通过对顾允才的描写,鲁迅揭示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顾允才是一个病患,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污浊和不公的环境中。

他从小就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他的父母早早去世,他也失去了工作,家产也被人占为己有。

他完全独自一人,在社会上流离失所。

他曾经是一个有职位的官员,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他失去了一切。

鲁迅通过顾允才的遭际,揭示了社会阶级的悬殊和社会制度的腐败。

与《生命》不同,《鬼》这篇小说以一个超自然的主题为材料,加入了象征主义的元素。

小说讲述的是杨寄云的故事,杨寄云心地善良,但是命运却使他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境地。

他在一个夜晚遭遇了一个神秘的人物,这个人物自称为鬼。

鬼告诉杨寄云,他在世界上是无法得到救赎的,因为他已经背叛了自己的良心。

在小说中,鲁迅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刻画了杨寄云的内心痛苦和良知的呼喊。

杨寄云原本是一个品行良善的人,但是他在家庭和工作两方面都背叛了自己的原则,选择了利益和权力的诱惑,他的良心也受到了质疑。

通过杨寄云这个角色,鲁迅批判了社会中众多的道德问题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生命” 与“鬼” 这两篇小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在于都以一个命运悲惨的人物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呈现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论鲁迅的生命观

论鲁迅的生命观

论鲁迅的生命观摘要:鲁迅一生都在探究生死的奥义。

对生命的无限珍爱,对死亡的尽情赞美,都体现出他对生死的关注和独特看法。

他不仅指出生命是“第一义”,作为活着的人应该注重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死也抱有很达观的态度,认为即使死也要死得“于民有利”。

这些独特的看法,不仅是对古代生命观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创作和我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人的建设上有极大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鲁迅的作品来了解、发现、分析和总结他执著而独特的东方式的开放的生命观,并将其生命观同古代的进行比较,总结继承与发展,再追寻探索其生命观的当代价值与影响,发现总结对现代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鲁迅生命观继承发展启示意义生命,是自然社会的一种存在本真,也是宇宙世界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源泉。

它以一种静止的状态构成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一面,亦以千变万化的姿态展现着自然、人类、世界多维深刻的存在意义。

鲁迅从自我与社会、人生和历史诸多要素中无数次体味着生的艰辛与悲惨,在自然风霜的磨砺与精神炼狱的煎熬中,饱尝了“他者”和自我的双重折磨和虐杀,少时遭遇亲人的死亡更是震撼了他的心灵,这一切使鲁迅开始了对生命的不懈追问,不断的探求生命的哲学。

生死关怀,是鲁迅创作的一个潜在母题。

一、对生的关爱对死的探寻是鲁迅生命观的基本内核鲁迅文学世界里最璀璨夺目的部分,是他作品中独特的生命观,即对生与死的哲学探寻,也是近些年有关学者和鲁迅研究爱好者所特别关注的问题,他的生命观的基本内核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生命的关爱,即“生”——人的生存权利、价值、方式与意义;其二,对死亡的探寻,即“死”——死亡方式、意义与死后的命运。

这两方面也是鲁迅作品的母题之一,它们终生纠缠着鲁迅的人生课题。

(一)对生的关爱是鲁迅一生为之奋斗与争取的目标生命,是鲁迅的一个基本概念。

对生命的无限珍爱正是指导鲁迅一生为之奋斗与争取的目标。

鲁迅生命观的基本内核之一即“生”,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所在。

虚无的包围与纠缠——从《故乡》看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

虚无的包围与纠缠——从《故乡》看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

虚无的包围与纠缠——从《故乡》看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些提到了他的故乡,所谓S城者也是,有的作品似乎是专门为故乡而写的,如著名的《故乡》。

鲁迅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这是一种交织着伤感的怀恋和惆怅的离弃的近乎矛盾的心情。

因为故乡毕竟是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个乐园,虽然儿时的幻梦很快就因家道破落而失落,但回忆起来总还是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哀伤与留恋。

不过,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温情的回忆却无法最终使他忘却故乡所加给他的打击和耻辱,特别是他所深刻记忆的在故乡的失败经验。

不是在百草园的快乐嬉戏,而是他的失败感使鲁迅对故乡的记忆变得刻骨铭心。

因此,在情感与心理上,我觉得鲁迅似乎更倾向于对于故乡的弃绝。

这似乎可以说构成了鲁迅的一种特殊的“故乡情结” ——故乡升华为他失败感的一个心理暗示,隐喻和象征。

可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之浮泛而较为真切深入地理解和认识鲁迅在《故乡》等一系列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例和其中所透露出的心理含义。

《故乡》的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很容易让人误认为叙述者是一个对故乡有着常见的真挚温情与依恋之情的游子。

难道他是想在故乡逃避严寒的风雪重温那温馨的乡音?然而,接下去的描写中出现的却是故乡隐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和没有一些活气的萧索的荒村。

显然,作者的本意是要呈现出故乡的荒凉,这使人们在读到“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一句时并不感到突兀。

其实,这一句话也奠定了这篇小说的基调,即哀怨情绪。

但是,小说的重心却不在这里,透过这种哀怨情绪,鲁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感受。

《故乡》的重心是关于闰土和因闰土而展开的叙述。

为了安排闰土的出场,鲁迅作了极为精心的铺垫和渲染。

先是极力回顾描摹了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和“我”与他的友谊,所谓”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接着又对故乡人如“豆腐西施”的势利作态作了不失揶揄的讽刺,似乎是从反面印证、烘托了闰土的美好。

读朝花夕拾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与哲理

读朝花夕拾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与哲理

读朝花夕拾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与哲理生命的真谛与哲理在于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流淌着生命的真谛与哲理。

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鲁迅先生展示了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痛苦、坎坷和不幸,以及其中蕴含的奋斗、希望和温暖。

本文将从几篇代表性文章中提取出生命的真谛与哲理,并悟出其中的深意。

文章的第一篇《自杀日记》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关于人生的真谛。

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郑重告别自己的生命,他认为生活对他而言已是一片黑暗,他感到自己无法再承受痛苦和压力。

然而,逐渐的,主人公开始通过写作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在纸上记录下自己的痛苦和挣扎,这成为解放的方法和生命的乐章。

这篇文章教会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保持希望和寻找,因为生命的真谛在于不断探索和坚持。

第二篇文章《狂人日记》则突显了生活中的哲理和真理。

主人公与他那颗想要改变世界的疯狂之心共鸣,让我们意识到在平凡的日常中,每个人都能成为哲人。

唯有当我们能从最朴实的事物中看到智慧和真理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无论贫富,皆有可能触摸到生活的真谛与哲理,只要我们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对世界的思考。

第三篇文章《故乡》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与哲理。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与老故乡、青春岁月及故友的联系,带我们回忆过去,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流转和人与人之间的期盼与失落。

我们在故乡时的回忆和现实世界的对比,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真谛不仅存在于我们内心,也被外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所塑造。

通过回忆与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真谛与哲理,并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有所体悟。

最后一篇文章名为《未可刊登》。

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文人通过文字创作来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和挑战。

他希望通过写作将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展现给他人,但他在途中遭遇重重阻碍和麻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真谛与哲理并不总是轻易得到的,我们常常会被现实打败,但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才华,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一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鲁迅的伟大,核心在于他用自己的全部作品确立了以人的个体生命为价值中心,从个体生命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的观念与方法。

由此,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文明“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中国的民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这样的观点虽然不无偏激,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洞察。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史,残害生命的现象源远流长。

人们普遍关注的只是永恒性的道德原则和群体性的伦理秩序,没有人来关心人的个体生命的权益与尊严。

人们长期处在一种人人吃人又人人被吃的怪圈中,以至于吃人者与被吃者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都向往通过各种途径爬上吃人者的宝座。

《狂人日记》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个“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在这些吃人者中,不仅有作为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还有作为社会的未来与希望的小孩,有“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衙役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等各类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甚至连具有清醒的现代人的意识的狂人本身,也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自己也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的一员。

《阿Q正传》中写到的闭塞落后的未庄,同样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处于未庄上层的赵太爷之流,平时趾高气扬,专横残暴。

他们依靠暴力欺压民众,积敛财富,也在暴力革命的高潮中低声下气,遭遇抢劫。

处于未庄底层的阿Q之流,受尽欺压,一贫如洗。

他们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劳动收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连自己的姓名权都没有。

但他们同样信奉吃人的道理。

阿Q经常是“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他的革命理想首先是毁灭别个与他有过矛盾的生命,其次是拿来别人的金银财宝,接着便是随意占有他自己喜欢的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感》 《杂感》
结论二: 结论二:
幻灯片 9
执着实存自身,生命的本体意义在于现世、当下, 执着实存自身,生命的本体意义在于现世、当下, 消极避世或幻想解脱不是正确的生命态度。 消极避世或幻想解脱不是正确的生命态度。
思考:怎样看待鲁迅对生命本质的态度? 思考:怎样看待鲁迅对生命本质的态度?
热爱生命、坦然向死
研究途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研究途径
•再来了解鲁迅生活创作的时代特征 再来了解鲁迅生活创作的时代特征 鲁迅(1881 1936) 鲁迅(1881——1936) 1936
1881——1911 1881——1911 —— 满清时期 1912——1927 1912——1927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1912——1936 1912——1936 —— 民国时期 1927——1936 1927——1936 国民党统治时期 —— 1911年 1911年 辛亥革命 1916年——1926年 1916年——1926年 军阀割据与混战时期 1926 1919年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1年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6——1927年北伐战争 1926——1927年北伐战争 ——1927
——《〈野草〉题辞》 《〈野草〉题辞》 《〈野草
结论一: 结论一:
生命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生命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新旧的更替是生 命的主要表现形式, 命的主要表现形式,死亡的降临不过是生命的另一 种开始。 种开始。
幻灯片 11
材料三: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 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 材料四: 材料四: “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 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 几个朋友祝我安乐 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 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 ——《死后》 《死后》 材料五: 材料五: “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出世的,快出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 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出世的,快出世罢!想上天的, 仰慕往古的 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现在的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 罢! 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现在的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 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出世的, 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出世的,快出 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 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 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 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现在的 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研究目的
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深入了解鲁迅,激发阅读兴趣。 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深入了解鲁迅,激发阅读兴趣。 掌握围绕一个论题梳理资料、归纳观点的研究方法。 掌握围绕一个论题梳理资料、归纳观点的研究方法。
研究途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研究途径
• 再来了解鲁迅
幻灯片 4
家道中衰,亲见父亲逐渐病重直 1、家道中衰,亲见父亲逐渐病重直 至死亡。 至死亡。 2、早年赴日本学医 早年赴日本学医 3、相信“进化论” 。 相信“进化论” 4、因长期的辛劳,一直多病, 因长期的辛劳,一直多病, 多病 直至逝世。 直至逝世。
围绕“对生命个体的关注” 围绕“对生命个体的关注” 材料一: 材料一: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 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 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 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 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 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 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 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 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 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 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祝福》 《祝福》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
主观因素使他一直对生命与生命体抱以特别的关 注,黑暗社会的现状和社会斗争的激烈又使他近距离 接触死亡,激发他对生命的思考,并折射到作品中。
研究途径——分解课题 分解课题 研究途径
•方法提示:在阅读材料时,有意识注意从不同角度批注、归纳要点, 方法提示:在阅读材料时,有意识注意从不同角度批注、归纳要点, 方法提示 留待最后梳理,作为分解课题的依据。 留待最后梳理,作为分解课题的依据。
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江苏省扬州中学 谢实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1881年 25日 1936年10月19日
课题研究的缘起
直面苦难” 我头上的灿烂星空” 1、《必修五》“直面苦难”与“我头上的灿烂星空”两话题 必修五》 直面苦难 多篇课文涉及到关于生死的哲学命题。 多篇课文涉及到关于生死的哲学命题。 2、《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关于“徒手请愿”的议论文字 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关于“徒手请愿” 涉及到对斗争中个别生命体“牺牲”的看法。 涉及到对斗争中个别生命体“牺牲”的看法。 3、近期阅读相关鲁迅研究文章的一点感悟希望与同学们交 流。
幻灯片 6
惯于长夜过春时,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月光如水照缁衣。 --(《南腔北调集·为 --( 南腔北调集 为 了忘却的纪念》 了忘却的纪念》)
这样的病,为什么鲁迅先生一点也不晓得呢?许先生说, 这样的病,为什么鲁迅先生一点也不晓得呢?许先生说,周先生有时觉得 肋痛了就自己忍着不说,所以连许先生也不知道, 肋痛了就自己忍着不说,所以连许先生也不知道,鲁迅先生怕别人晓得了又要 不放心,又要看医生,医生一定又要说休息。鲁迅先生自己知道做不到的。 不放心,又要看医生,医生一定又要说休息。鲁迅先生自己知道做不到的。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材料三: 材料三:
“两三月前,报上好像登过一条新闻,说有一个卖报的 两三月前,报上好像登过一条新闻, 两三月前 孩子,踏上电车的踏脚去取报钱, 孩子,踏上电车的踏脚去取报钱,误踹住了一个下来的客人 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车下, 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车下,电车又刚刚 走动,一时停不住,把孩子碾死了。 走动,一时停不住,把孩子碾死了。” 推倒孩子的人,却早已不知所往。但衣角会被踹住, “推倒孩子的人,却早已不知所往。但衣角会被踹住, 可见穿的是长衫,即使不是‘高等华人’ 可见穿的是长衫,即使不是‘高等华人’,总该是属于上等 上车,进门,买票,寄信,他推;出门,下车,避祸, 的。上车,进门,买票,寄信,他推;出门,下车,避祸, 逃难,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跄跄,跌倒了, 逃难,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跄跄,跌倒了,他就从 活人上踏过,跌死了,他就从死尸上踏过,走出外面, 活人上踏过,跌死了,他就从死尸上踏过,走出外面,用舌 头舔舔自己的厚嘴唇,什么也不觉得。旧历端午, 头舔舔自己的厚嘴唇,什么也不觉得。旧历端午,在一家戏 场里,因为一句失火的谣言,就又是推, 场里,因为一句失火的谣言,就又是推,把十多个力量未足 的少年踏死了。死尸摆在空地上,据说去看的又有万余人, 的少年踏死了。死尸摆在空地上,据说去看的又有万余人, 人山人海,又是推。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与踏,是不能的, 人山人海,又是推。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与踏,是不能的, 而且这推与踏也还要廓大开去。 而且这推与踏也还要廓大开去。要推倒一切下等华人中的幼 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华人。 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华人。”——《推》 《
参考资料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 几乎是每天 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 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 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 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 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 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 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 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 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 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 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 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 ——《〈呐喊〉自序》 《〈呐喊 ——《〈呐喊〉自序》 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 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随感录二十九》 《随感录二十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